社会的结构.doc_第1页
社会的结构.doc_第2页
社会的结构.doc_第3页
社会的结构.doc_第4页
社会的结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的结构人,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关系的缔造者和改造者。人一旦进入社会,就构成了社会的主体,决定着社会的存在和演化。社会的决策者,从来都是个体的人(独裁者或被公众委托的最高权力人)。所以,对社会的认识,也必须从人的内在结构出发揭示社会,正如我们要从基因来揭示生命一样。可以把一般个人看作是社会的细胞,而决定个人的观念就是社会的基因。一套DNA基因可以演化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一套政治哲学理念,也可以演化出复杂的人类历史形态。一个的人社会活动,实际上仍然是这个人内在规则的释放过程,就像一个生命的过程是DNA的本能设计的展开过程一样,人的普遍性结构,决定了社会的结构,其中,自然科学知识决定了技术水平,观念则决定了社会制度;生理性力量支配了人,也决定了社会必然为暴力和经济所支配。社会的结构实质上就是人的结构的放大。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对于新加入社会的新生命而言,社会结构决定和规范个体的行为选择,而个体一旦成为社会人,就构成社会的主体,决定社会的演化。当然,在等级制下的社会,一些人的人生权利被剥夺,不能成为完整的社会人,而仅仅是社会权力的工具会说话的牲口,这是兽性对人性的剥夺,这样的社会也很难被成为真正的人类社会。一般个人对社会的决定性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的生存,由此产生社会的生产活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关系。(2).人的繁衍,由此产生家庭和血缘关系,产生血缘继承制度。(3).人的交往,由此产生权力与支配的关系,产生协作的集体主义,产生语言系统,产生战争、制度和法律。(4).人的意识存在,由此产生宗教、舆论空间、教育、科学与技术。一、社会结构的生成人组成社会的原因很多,如利益、习惯、权力、观念、制度。从现实社会结构而言,每个个体生命,从以诞生开始,就已经给嵌入特定的社会结构家庭之中,进而也被嵌入特定的语言环境-意识形态之中,小孩为了利益,就会拼命学习语言以获得同成人便捷交流的能力,而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就逐步被语言所承载的社会内涵所同化。在这个意义上,利益和社会教育是社会结构的两个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因素。而个体被强行带入的社会结构,又使如何生成的呢?这就需要历史的还原。社会的结构,来源于个体生命的需求结构。复杂的社会就是个体存在的放大,社会的变革,也需要基于人内在的变革:当一个人不再受到DNA的支配,抛弃暴力支配的观念,而是意识的支配,获得信仰,获得公平、民主、人权等基本的公共规范并认同之,就会成为社会变革力量,而一个封闭的专制社会,也通过压制启蒙、通过愚民教育来维持其兽性统治的长期延续。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人类个体求生存的历史。维系生存是人的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主题,生存竞争构成了历史的主要线索,构成社会结构的核心。人类因为利益而组织起来,建立群体生活模式,最初是DNA支配的种族延续和扩展的需要,推动母系氏族的形成,而后,生存压力日盛,生存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繁殖,于是,体力占优的男性获得支配社会的权力,进入父系氏族时代。生存需要能量和工具。在人类历史早期,人类主要依靠自然世界提供食物和工具,特别是依赖土地提供居所和食物,这种外部资源有限,需要建立分配这些重要外部资源的社会制度。历史上的分配模式,包括共同拥有,武装占有与守护,等级制,平均分配等模式。共同拥有是原始氏族和部落内部产生集体主义或者原始共产主义的财富分配制度。但随着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越来越大,共有的不公平性日益凸显,共有走向私有。另一方面,社会群体需要组织和管理的机构,这个组织管理机构形成一种支配力量,即权力,权力最初是按照个体能力和个体对群体的重要性公平地配置的,但这种权力很快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利益,掌握权力者必然希望继续掌握权力,并致力于从制度上排斥竞争者,于是,在权力缺乏制约的古代社会,就开始产生极权,产生权力垄断,形成权力支配的社会。权力的最初取得,是能力和大众的信任,最终,权力者的自私欲望导致权力垄断,权力的来源就不再是个体能力和社会的信任与委托,而是血缘世袭。血缘世袭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利都是不公平的,因此只能依靠暴力保护,为了有效维系这一不公平的制度,最高权力者不得不采取一种金字塔模式的权力和利益的等级分封,实现以少数控制多数的目标。金字塔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即使上层宫廷政变血雨腥风,也往往不会动摇整个体制。整个等级结构的瓦解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更强大的外部武装;二是连续的自然灾害导致社会整体性经济匮乏,维持专制模式的经济资源严重不足,就很容易导致内乱,既可能是底层社会的造反,也可能是中高层的政变;三是专制是一套从上到下的层层控制,是以少数控制多数,这种管理模式必然导致监管的漏洞,腐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腐败一方面日益侵蚀整个制度的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必然因为对社会底层的奴役而导致底层不满情绪的扩大,最终在上层控制社会能力削弱之际发生社会动荡,形成权力结构的重组。由于权力主导的社会终究需要经济的支撑,经济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的共同目标,由于自然资源有限,经济财富日益依靠生产和智力创造,这种财富生成模式不能通过暴力来控制和占有,因此,经济能力也开始寻求并分享到社会权力,这种经济能力必然排斥血缘世袭上的等级秩序,在经济能力和垄断权力的竞争中,最终是经济能力获得胜利,从而建立起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市场化的经济制度。经济能力日益从经济资源的垄断向科技创造能力发展。科技力量实际上是人的理性力量,是人的意识结构获得支配社会、重新划分权力的开始,是人类社会从野蛮的兽性支配向人性统治的开端。社会基本制度的演进过程,实质上是人的生成过程,是人性战胜生物性,是意识战胜DNA,成为人和社会的主宰。一旦理性原则成为社会的主宰,意识不仅控制了个体,同时也控制了社会,意味着“人-人类”的一种跃迁性进化。这时候,人们渴望超越DNA对肉身的限制,渴望自由与永恒,而这一信念最终推导出人类主义,通过人类的集体性的努力,实现生命的自由和永恒。二、生产的结构生产是人类拥有经验、知识和技术之后,主动为自己创造工具、食物的行为。由于自然提供的直接食物和工具非常有限和粗糙,使人类走上了依靠生产获得生存资源的发展道路,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欲望扩张,人类活动半径不断扩展,都源于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生存的基础就是经济生产,正是在求生存的本能驱使下,才有了制度上的合作和语言与技术的生成。1.生产。生产是人们合乎目的地改造自然(包括人的生理)、人和社会,从而获得各种工具(各种社会制度在本质上就是人的生存工具的一部分)和能源(食物属于能源),获得更强大的生存力,获得更多的人生自由和快乐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实质,是人类根据需要对自然世界和人类本身进行结构重组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也包括政治文化的所有领域,可以分为生活用品生产(这就是狭义的经济生产)、制度生产和知识生产等。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能满足各种需要的工具、能源、功效。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讲,经济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得使用价值(其他经济学家比如萨伊则称为效用),人们通俗地称之为财富。自然材料经过人为重组,具有了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成为人们所称的财富或工具。生产的主体是人。生产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都是人,可以说人是生产中的支配性因素。但是,在人还很落后的历史时期,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就相对低下。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一类是担当生产目标与技术的设计者、创造者角色,另一类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提供体力、肢体工具。很显然,第一类具有创造、能动的作用,第二类则同其它自然器具没有质的区别。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生产的手段、方法就是工具和技术的运用。工具是技术的载体,生产的程序和工具组织都由技术产生。特定的技术和工具系统构成生产力。2.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从事生产、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就是人设计生产目标和技术、发明和设计产品、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能力。生产力的标志就是科学技术,人的能力由他掌握和创新科学技术(包括管理的技术)的能力决定。这与马克思主义者对生产力的粗糙定义有所不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把人说成是生产力要素,另一方面,也把不是人的能力的因素说成是生产力。实际上,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拥有者,生产力是人的能力而不包括人本身。人是生产活动的要素,而不是生产力的要素,人作为生产力要素的时候,人只是提供体力和技术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定义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区分人在生产中的两类不同性质的作用,这种认识不清,最终在资本论中还有明显的反映。为了避免其概念上的模糊,中国的政治领导人邓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种变通体现了中国人的实用主义的智慧,不过,问题是,既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是第几生产力呢?所以,最终需要重新定义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人类群体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也包括人的体力,但人的聪明才智所产生的设计和创造能力才是最有价值的。而人的聪明才智,在社会层面,其实是由科学(知识)和技术所反映出来的,这就是说,生产力,其实就是人创新科技的能力,生产力水平就是科技水平。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有人的生产力起作用,还有自然力起作用。比如,我们在生产粮食过程中,植物自身的生理功能把二氧化碳、水、矿物组织成了蛋白质、脂肪、糖等,在这里,植物的生理功能就不属于人的生产力,而是自然力;在养殖场,鸡蛋是母鸡生产出来的,而不是人生产出来的,人在母鸡生产中的作用,仅仅是提供饲料等外部条件,除非人们去改良品种,才体现人的创造性作用,才体现人的生产力。在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就只好依赖自然力,那时候,主要不是生产,而是利用,利用大自然、低等动植物的恩惠,也利用人的体力、肢体工具,而且,人在生产中主要不是作为生产的创造性主体,而是作为生产工具,提供体力和肢体工具。直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更多更好的工具,才逐渐把人(劳动者)从工具态中解放出来,成为更纯粹的意识存在,新的生命形态通过知识和创意而不是肉身去创造财富、实现更好的生存延续。直到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经济领域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人的生产力才得到巨大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人在生产中的能动性,但他没有更进一步揭示出这种“能动性”实质上就是人的科学发现、工具发明、技术设计与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动性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而只有受过必要的教育和训练的人才具有的,而且是在利益激励下才得到显现的。正因为其认识上的这一局限,马克思才会不加区别地赋予“无产阶级”以价值创造者的地位。在本书的分析框架下,那些非智力性、非技术性、机械式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只有体力的耗费与转移,他们在生产结构中只是一种肉体工具(这实际上就是人的能力低下所导致的人本身的异化,它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关,是生产力落后的必然,唯有科技进步才能把人从低级工具角色中解救出来),并不具有能动性,并不创造价值。举个例子来说,码头上没有吊车的时候,货物搬运靠人工,但发明吊车后,搬运工人的工作被代替了,这种可替代性,表明工人的工作效用同机械是同质的,只是效用大小的区别(血肉之躯的体力当然不能同机械竞争)。生产力的概念澄清将进一步澄清所谓资本剥削的错误结论。(参见资本主义经济伦理)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在这里指人类进行生产的基本模式,它由生产力决定,即由技术水平决定。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两次大的生产方式变革。首先是农业。农业生产意味着人类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如依赖土壤、气候、太阳能,依赖动植物的生理功能(自动合成食品和原材料),这是一种极度依赖的初级生产,主要是利用而不是生产,它很少创造、改造而是向自然掠取,从而是封闭的、缺少发展的,这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在封闭的农业社会,人类缓慢地积累生产的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带来新的生产方式的突破。没有农业技术的提高,就不会产生剩余粮食以养活城市,就不会有城市和非农业人口(古希腊工商业城市文明不能持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建立在掠夺基础上,一旦掠夺战争失败,就意味着这种城市工商业文明的基础崩塌,无以为继);没有手工工业技术的积累,就不会有商业活动,人类只能一直处于自给自足、封闭的农业社会,传统的宗教、专制政治和等级制度也不会受到怀疑和冲击,现代性启蒙也不会发生。这也足以证明,科学技术是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决定历史的进程,而科技是由人创造与革新的,归根到底,人是历史的决定力量,历史决定论也就是人对历史和人本身的决定波普尔所批判的“历史决定论”其实都是以某种形而上学理念或者独断的规则来决定历史(比如基督教宣称,人的生命就是赎罪的过程,于是,也就有了修道院的历史;共产党宣言中宣称“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于是掀开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历史)。人决定和创造历史,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意志创造,而是根据历史的内在结构和规则去创造历史。在暴力支配的时代,是掌握和控制最大暴力的人群决定了历史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历史的进步因素,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就只能是掌握了科学技术并创新它的人,而帝王显贵、愚顽众生、暴力武功,诸如此类,只是寄生于人类历史的非创造性内容,在历史意义上甚至只有负面价值。暴力可能主宰了人类的此在,但人类的理性能力决定了人类的未来。当农业生产力发展到足以养活越来越多的非农业人口,也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开始了工业化生产的时代。工业生产最初也是简单的手工加工,依赖于手工技艺和自然资源如矿产、棉麻和羊毛,然后才在市场的竞争驱动之下不断出现技术革命。在人类还处于依靠自然资源维生的历史时期,依赖性生产方式决定了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地域色彩,环境决定论也就足以解释当时的文明现象。因为这种原因,古代文明的诞生主要依托大河流域,那里有便利的农业生产环境。而在大河流域孕育出来的古代文明,由于本身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不可避免地面临的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植被破坏和周期性涝旱灾害,从而使其农业生产难以发生变革。中世纪西欧和北地中海沿岸首先完成农业生产的积累,也是由于其特别便利的自然条件,其农业环境不会出现难以逆转的恶化。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靠对社会关系具有相应的塑造作用,依赖模式决定了暴力冲突和武装占有的支配性地位,谁拥有不可抗衡的武力,谁就可以占有核心的生存资源(土地),同时也包括对人口的占有奴隶制表明人的体力在当时的重要性,奴隶制往往只能适用于那些简单笨重的生产领域,而不可能适用于需要复杂技术智慧的生产环境。直到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过暴力、战争占有资源的时代才有了初步终结,从此以后,经济财富主要由工业生产和科技进步产生。二十世纪两大意识形态和制度阵营的冷战,是人类还没有摆脱暴力异化的观念分歧的产物(阶级斗争理论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东战争,则表明只要人类还依赖有限的自然资源(这里是石油),暴力占有的社会关系就难以结束;二十世纪末的巴尔干军事冲突,则表明人类长期积淀的血缘属性和暴力观念还没有消除,还滞后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进程。本世纪初美国同塔利班、拉登势力的军事冲突,其根源在于种族主义。首先是美国的种族主义情结使其对色列的支持偏离了正义底线,从而受到种族主义的报复,美国政府把自身的战争行为完全宣布为正义的行为,宣布为自由主义对集权主义的战争,是值得怀疑的,如果美国不放弃对以色列有偏向的支持,那么,仍将面临新的恐怖袭击。只有消解了对方的种族性仇恨,才可能真正摆脱这种恐怖。对自由主义的仇恨最深的应该是那些因为自由主义革命失去权力和利益的人们,这些人在东欧和俄罗斯最多,但是,他们并没有诉诸暴力,可见,拉登恐怖主义的性质属于种族主义。消解种族主义仇恨有两条途径,第一是放弃种族歧视的国际政策,第二是推动种族融合,显然,民主、开放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是种族和平融合的基础。工业生产活动通过知识增长,设计和制造产品,建立日益严密的工具和生产的体系,改造环境和制度,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与依赖和利用的农业生产显著不同。工业生产不仅使人类摆脱狭隘的环境支配与约束,获得更丰富的生存所需,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增强了人类的生存能力,而且,科学技术得到日新月异的推进,促使人走向自觉和自由。在当今社会,诸如生物工程、计算机产业,所使用的原材料大多是简单的、不需要向他人掠夺的,关键是人的智力、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工具体系,这就彻底地结束了暴力的历史主宰地位,从而为人类走向和平、理性、合作和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影响。任凭人文主义者、宗教道德家苦思冥想、巧舌如簧(包括祈祷、念经)、自作多情都不可能达到的和平理想,将由人的本质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所最终达到。4.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生产关系在历史上有四类,一类是通过暴力强制建立的关系,被强迫劳动者成为不能自主的生产工具,这就是奴隶式生产关系;第二类是完全自主的关系,人们自己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这体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第三类是建立在平等契约基础上的现代雇佣关系,受雇者必须接受雇佣者的安排与支配,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经济关系;第四类则是平等的合作、契约关系,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属于权力平等的合作关系,人在企业中的位置,仅仅取决于个人能力和意愿。这第四类关系目前只是在高科技股份制企业零星萌芽,将在人类主义制度设计中普遍实现。生产关系取决于政治制度。在暴力绝对主宰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现为奴隶式关系;在资本主义时代,个人获得独立的法人身份,具有契约权力,但那些没有拥有生产资源的个体,不得不把自己拥有的生产力和肢体工具作为唯一资源同企业主合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被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体系认定为一种支配和反馈的关系。但事实上,在生产力落后时期,也可以产生和谐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时期,也可以产生奴役和强制,关键是社会制度如何规范人际关系。当然,如果把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看作是制度生产力的产物的话,当然也可以间接地认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的作用,生产力越高,越需要一个更和谐更公平的生产关系来保证生产力的最优发挥。5.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是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占有和分配形成的关系,以及在经济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有5种利益分配模式:a.暴力决定,出现在人类野蛮的时代。b.等级制度安排,往往由暴力来建立与维护,或者通过宗教神学的欺骗。c.血缘继承,这是一种非暴力的等级制,它由生殖方式所形成。d.市场交换,这是一种平等、自愿的经济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产生经济平等,因为个人能力、机遇是不等同的,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分配恰恰是社会公正的体现。e.观念,平均主义观念产生平均的经济关系,等级观念催生等级制经济关系,当观念超越暴力、血缘,就会推动平等、公正的经济关系的产生。 经济关系不是生产力的要素,也不是它的对立性因素。生产力并不直接决定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决定经济的质和量。经济分配制度取决于人的观念或社会关系的力量对比。另一方面,生产力最终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影响人的理性自觉、影响人际关系,从而间接影响经济关系。显然,正义、公平的经济关系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革经济关系需要从观念和制度着手。由经济关系引发的阶级斗争,不是推进历史的动力,它的实质是贫困阶层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经济的重新分配,是用野蛮的手段达到平均主义的理想。每一次战争都导致生产破坏,迟滞社会发展的进程。阶级斗争理论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观念,这一理论的合理性前提是认为存在阶级剥削和奴役,并且认为这种剥削奴役不能通过和平的方式给予改变。其实,和平的制度改革在民主时代恰恰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最好途径,本书将在资本主义经济伦理一章中论证这个剥削的前提纯属子虚乌有。随着经济关系的暴力属性(强制性的奴隶劳动)、不平等属性(血缘继承、等级制)日益消失,经济关系就由公平的制度来建立。比如,市场制,市场交换体现了个人之间的能力、才智的竞争,这是一种公平、和平的经济关系。这时,消除经济关系中的不公正,就只能进行制度的改革。经济关系是否合理,可以通过理论、逻辑论证,从而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改革。在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界定存在不少分歧,本书对封建社会的认定,主要基于其政治、经济等级制特点,封建制往往被理解为土地分封,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而应该扩展到政治层面,权力由最高权力机构或最高权力者恩赐和分封,往往形成金字塔的权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之下,必然导致土地等重要资源的等级性分配。按照这种定义,可以看到一些现代政权,其权力的结构也是按照由上而下的任命和挑选,而不是由下而上的选举,那么,这样的政治制度也必然是一种封建制),人际经济关系一方面是等级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存在和平性的市场交易关系土地可以自由交易。其不合理的地方在于等级性以及血缘继承制度;封建社会最大的不合理在于管理社会的金字塔式的强制性的政治体制,它使官僚阶层成为社会的寄生虫,由于缺乏民主,这个权力体系注定会逐步腐败化,进而挤压被统治者的权利,成为最大的奴役集团,并最终引发周期性、暴力性的反抗(这种类型的社会到它崩溃边缘,土地都大量集中在权贵手中)。血缘继承制度则是贫富分化的一个基础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是市场交易,市场是公平的经济关系的缔造因素。但是,在资本主义的早期,由于传统农业社会分化产生了一个无产阶层,同有产阶层在起点就不平等,从而导致该阶层的生存危机并因此引发暴力冲突;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危机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的经济财富日益丰富而消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合理的地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血缘继承权导致的人与人的起点不平等问题受到忽略,二是私有产权制度下难以承担作为整个人类的延续和发展的使命。这种问题需要在人类主义的框架中给予解决。20世纪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表述上是全民所有的平等公正的经济关系,但是,实际上因为缺乏负责任的监护人,公共利益得不到保护和发展,结果是大锅饭体制下的共同贫困和资源浪费。而且,由于政治民主没有建立起来,经济关系最终沦为官僚所有制(一种由权势集团支配的私有制),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具有奴役性质的不平等经济关系。又由于计划体制没有民主制约而官僚主义化、腐朽化,缺乏利益刺激和人际竞争,社会生产趋于衰败。当企业完全变成一种平等契约性质的社会组织,企业中的经济关系就是一种结构性关系,人在企业中的位置取决于平等契约,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这样的经济关系才符合公平和效率的双重要求。从西方民主性质的政治制度和股份制企业的内部人际关系,我们已经开始看到这种经济关系已经开始出现。人类主义框架之下,经济关系依托:a按照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利益,为保证这一点,利益分配的方式就必须体现民主决定和理性决定,既不是资本决定,也不是权力决定;b公共利益民主决策和公平分配;c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作为经济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今天人类面临的公共资源不应该沦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同时,也不仅仅是今天人类的公共财产,而且必须是和未来的人类共有的财产。也就是说,人类主义框架下,不仅要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公平经济关系,而且还有确立今天的人类与未来人类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后一重关系一旦被忽略,就很容易导致未来人类利益被今天所侵犯和损害。人类愈发展,生产中的制度生产和知识生产就愈益重要,而且,经济生产本身也日益倚重知识和智慧。制度生产的效率决定了人际公平,从而影响人的积极性,也决定了人类整体上的发展效率。由于社会制度是人际关系的决定力量,在暴力时代,制度由暴力决定,制度的目的也是维护统治集团的特权利益。近代历史以来,制度日益成为社会公器,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普遍公平和效率,制度一旦摆脱暴力控制,制度发展的问题,就是一个理性化和民主决策的问题。知识和智能生产在市场经济时代,是作为创造经济财富的手段而产生的,但同时,知识和智慧的生产也同样应该是为了实现人类目标,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目标和私人享乐性质的目标。在当今时代,知识也成为一种权力(最早由福柯做出这一认定和阐释),在经济层面,知识在生产过程中也从被资本雇佣的被动处境转而出现知识雇佣资本的情况,这是人类知识生产的初步解放和自觉,也预示着知识开始在人类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知识不仅建筑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将成为建筑人类的灵魂、建筑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一旦达到这一层面,人类才真正实现人化。我们过去总是只注意到人的社会化,没有注意到社会的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前景。个人,实际上就是社会的细胞,人的知识体系,就是人类的DNA。三、繁衍的结构生产活动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活动,人类的繁衍活动却很少发生变化。人类一直沿袭古老的、动物式的生殖方式,同这种方式相适应,人类内部建立起血缘家庭制度。个体生命的新陈代谢通过血缘家庭这一模式实现,家庭承担生育、养育和养老的社会功能,也是个人财富的归属。家庭因此被称为社会的细胞,包含着微型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但家庭细胞说意味着家庭结构的不可缺少,而在实际上,家庭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旦被发现,家庭制度就失去了神圣性乃至合法性,按照本书的分析,家庭结构是一种同生殖繁衍方式配合的社会制度模式,一旦人类繁衍的方式发生变革,也就意味着家庭制度必然发生变革。家庭首先是一个典型的人治型政治制度,家长掌握绝对的生育主宰权和对幼儿的支配权,家庭关系的和睦融洽要靠家长的道德素养与血缘本能。在中国古代传统家庭制度中,没有保护未成年的法律,父母拥有绝对的权威,父母打死自己生育的孩子不算违法,父母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卖给他人做奴婢或者到皇宫中做太监,在经济困难的时候,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残酷事件;但却严格地规定孩子必须孝顺,必须赡养长辈。直到近代社会,家长的权力才受到一定的制约,比如家长必须承担抚养和教育后代的义务,不能虐待后代,必须给予孩子基本的健康成长的权利、受教育权利以及基本的人格尊严等,对后代的支配权受到严格限制,并限于未成年时期。在家庭结构中,夫妻之间的关系,也从过去的丈夫主宰变成夫妻平等。随着民主政治的影响,家庭专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现代法律所瓦解,家庭就变成男女之间性、经济与生育合作的社会组织。但是,基于血缘结构的血缘继承制度作为一种基础的经济制度一直发挥延续人类的重要作用,其中的问题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现代法律依然把家庭视为一个特殊的单元,拥有隐私权,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组织。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来说,家庭作为经济制度是一种落后的制度。这一制度制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制度性生而不平等,制造了代际利益的鸿沟,公平竞争形成的人际不平等固化为血缘等级,形成一种世袭性的财产制度,这种不平等一代代积累形成马太效应,带来贫富贵贱的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阶级),成为传统社会周期性大冲突大动荡的一个制度性原因。血缘继承制度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奠基于生理属性的等级制度,其经济支配关系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年少的孩子只能依托家庭获得生存发展的基础,并很容易产生依附性和感恩心理,同通过暴力形成等级分化和权力支配相比,就显得温情脉脉,合乎人情。在私有制下,血缘继承成为一种权利,正如奴隶制时代,那些战俘做奴隶也成为他们渴望的一种权利一样。这样,血缘继承的不合理与不人道就被掩饰了起来。人类生殖方式的落后与守旧使人们难以认识到由繁衍活动产生的家庭制度的缺陷和不人道,对家庭制度、血缘关系的忽略或简单化,也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缺陷之一。马克思陷入燕妮那温柔陷阱之时,也就使他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误入歧途:不是通过立法废除血缘继承权(像普鲁东派所主张的那样)而是通过阶级的暴力斗争,不是通过理性的制度改革(建立从政治民主到经济、教育的全面民主制度)而是通过暴力强制。在当年“共产国际”的辩论中,浦鲁东派废除继承权的主张遭到其他所谓共产主义者的否决,马克思和他的同道没有认识到废除血缘继承权正是消灭私有制的前提,没有意识到血缘继承制度本身就是私有制中不人道的因素。而且,在财富匮乏的社会历史时期,绝对的公有制其实抹煞了个人的能力、智力、道德水平的差异,将会导致新的不公正,其最大恶果还在于使社会失去进取心。血缘继承制度直接导致人与人的制度性生而不平等,从公正和社会发展需要考虑,就应该废除血缘继承制度,建立公平、社会化的养育和教育制度,同时又保留人与人之间的公平竞争。在人类生产力低下,个人素质参次不齐的历史条件下,单纯的个人所有制就是的最好选择。马克思也提出了“个人所有制”,但他没有进一步思考,“个人所有制”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废除血缘继承制度,才可能有真正纯粹的个人。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为家庭制度做了辩护,不接受“共妻”的指控。浦鲁东派失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血缘伦理本身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蒲鲁东派先知先觉超前了时代,难以引起共鸣;第二方面是因为血缘继承制度的变革,需要生殖技术的变革做前提,这需要漫长的生殖技术的积累,而那些在革命狂热煎熬中的革命者哪里有耐心等待技术的革命呢?第三,废除血缘继承权,只需要通过议会立法就可以实现,这一革命道路同那些要推翻现政权自己掌权的政治野心家的目的南辕北辙,自然也难被认同。二十世纪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性革命但不是家庭革命,同样没有抓住家庭结构中的核心问题。这种“革命”只有享乐主义的意义。他们所倡导的自由和解放是生理层面的“自由”和“解放”。其实,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家庭本身在走向消解。家庭经济共同体被公司等社会组织所取代,家庭成员的联系日益松散,家族价值也日益缺少认同。当耶和华说“你要像爱你的兄弟那样爱你的邻人”,西方人就已经在否定狭隘的血缘关系。今天,我们站在人类主义高度来审视,也很容易发现血缘、种族观念与情感的自私性、动物性。从人走向自由的理想而言,人就是不断超越、冲破束缚的革命者,冲破生理机制的束缚、革新家庭制度这一落后的社会结构,是人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人的繁衍是神圣的,但繁衍的方式是可以变革和改进的。随着新的生殖方式成为可能,由生殖方式形成的家庭制度的变革就将提上议事日程。但家庭制度和血缘伦理的历史悠久,产生了稳固的文化、习俗和精神上的认同。在这里我不打算花费太多的篇幅来解释,而将在后面用一个章节来专门分析血缘伦理和家庭制度的问题,在这里要提出来的是,家庭制度并不是富有效率的制度,也不是公平和正义的制度,它具有巨大的变革空间。而且,正如前面所说,家庭制度中的血缘继承权,直接导致人们因为血缘身份的差异而出现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并使这种不平等发生代际累积,社会趋于两极分化,成为社会周期性动荡的内在动因。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血缘继承权日益弱化,政治权力的血缘世袭已经给废弃了,经济上,不少西方国家实行累进遗产税,也削弱了血缘继承带来的生而不平等问题。但对家庭制度的革命来说,这些进步远远不够。四、政治的结构人类是群居生物,而且是依存性非常强的生物。个体对群体的依存性,一方面来自互惠合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制度的强制力形成。个体组成群体,难免发生利益边界的摩擦甚至生死搏斗,但在趋利性博弈进程中,则会逐步形成了和平而理性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此确定人与人的基本关系和利益协调规范,这就是政治的开端。所谓政治,是确立、协调和管理普遍性的人际关系、处置社会核心资源的社会规则、观念和制度,其核心是如何建构支配和管理社会的权力体系。权力是在社会领域中对他人或社会资源的支配性利益。在奴隶制度之下,奴隶主支配奴隶的身体乃至生命;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同工人签订了劳动合同之后,拥有支配工人劳动的权力;法治社会警察在履行相关法定程序之后,可以有限地约束违法公民的身体自由权力内涵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从人类发展的趋势来看,权力的内涵日益缩小,权力受到的约束越来越严密。在远古社会,权力来自于个人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随着社会容量扩大、财富总量不断增长,权力的边际利益日益扩大,甚至成为最高价值的利益,成为社会利益竞争的主要目标。因此,拥有权力的人,也致力于把权力垄断起来,不给他人染指,而且不再按照能力分配,而是按照身份血统实行等级分配,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既得权力者把权力垄断起来,这样的权力结构导致了权力的不公平,也导致了权力的奴役和掠夺,直到当权者维护权力的能力削弱,产生新的强权势力来重新确立权力结构。这种权力垄断是一种私有制,是依靠暴力建立和庇护的、非公平和非正义的私有制。(传统社会主义没有真正实现公有制的原因,就在于政治权力为单一政党和少数官僚集团垄断,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政治私有制。同市场私有制比起来,政治私有制、等级制是真正的奴役之源。)在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就是土地,政治竞争也围绕土地展开。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城市。城市的形态,在古代东方社会,属于建立在强制税收基础上的消费性的政治中心,在西方,则是由工业和商业活动维系的经济中心,后一种城市是生产的城市,其存在和繁荣建立在市场交易基础上,建立在科技和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创新和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新型财富生成方式,这就建立起一种不同于等级特性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城市生活空间里,权力来自于人际平等契约,而不是暴力占有和掠夺,这是一种政治结构的革命性变迁。建立在暴力获得和维护基础上的政治被称为专制,而建立在公平契约基础上的权力结构我们称为法治和民主制。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第一,权力的形成是通过开放透明的和平竞选,全体公民都拥有平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第二,权力的界限分明,权力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有严格的界定;第三,权力受到严格约束,这些约束一方面是权力内部的相互制约,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大权力的分立实现内部的制衡,任何一种权力一旦遭到扭曲,掌权者就将受到弹劾、免职乃至受到法律制裁,另一方面通过开放的社会舆论监督,通过反对党的外部监督。这种民主政治是真正的公有制。人类政治结构的演化是从专制到民主的过程。这是一个应该而且必然的过程。只有民主的制度才可能体现人际公平,体现社会和谐,也才可能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说必然,则是因为人类生产方式日益从依赖于有限自然资源向智力创造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决定合作和人际平等才可能是最有效率的伦理安排。现代专制主义者为专制辩护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民众普遍愚昧,需要社会精英来统治。有关精英统治的观点在柏拉图那里就发轫了,但问题是,精英如何获得统治权?依靠暴力竞争,只能选拨出军事才干和政治谋略的精英,而治理社会,除了需要智慧、学识,还需要正直善良的品德,这后一种品德,不可能在血腥的暴力竞争中获得认可,而是相反,暴力与阴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只能是奸诈阴险、无恶不作、毫无底线的奸雄。因此,要实现精英统治,恰恰需要民主法治的制度选择。二是认为专制决策比民主决策更有效率,能够更有效调动社会的全部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这一效率的前提是专制决策是最优决策,除非专制者本身是最优秀的人而且是道德水准最高的人,才可能做出最优决策。后面章节中我们对苏联政治的分析中就发现,专制制度之下,不可能形成杰出者专制,而是腐败无能和邪恶的专制。专制决策成本非常小,最高领导人一拍脑门就可以发布关系全国人民命运的政令政策,但其决策失误的风险因此无限大。与此同时,虽然专制决策和实施的效率可以很高,但要依托强制,在专制体制之下,普通无权民众的尊严权利乃至生命健康的权利都可能受到剥夺。即使依靠专制和强制可以带来一时的社会繁荣、稳定与和平,但历史早就证明,绝对的权力必然走向邪恶、腐败与堕落,侵蚀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发展的效率必然遭到摧残,最终走向全面的封闭、衰退与溃败。直到今天,政治民主的进程在一些地方依然相当缓慢。一方面,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缺乏政治民主所必需的经济和国民素质基础,还没有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当然,专制政治也大大地延缓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进化。封闭的农业社会形态之下,专制权力容易长期控制社会。个体生存方式越封闭,越具有依赖性,就越难获得现代性启蒙。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其实就因为商业的发育,会产生一个不必依附垄断权力的利益集团,从而瓦解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专制利益集团的自私和邪恶,他们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不惜使用一切邪恶的暴力机器与欺骗伪善的社会舆论、教育等手段维护专制统治,镇压启蒙和反抗的力量。专制社会必然也是一个等级社会,而且往往形成金字塔的结构,越到上层,其享受到的特权和利益就越多,越到下层,受到的奴役掠夺也越多。下层的反抗最为强烈,但越是下层,受到的束缚也最为严厉,他一旦有所异动,就很容易被上面的巨大压力所打垮。除非发生下层的集体行动,但专制结构本身就非常注重防止集体反抗,下层人不允许结社、集会,不允许有危害现存体制的思想启蒙,社会被分割如同囚笼,民众人数虽众,但无法比米娜囚徒矿井的干扰,无法做出理性的决策。下层发生集体行动,其前提首先是下层意识到这套统治结构维系的基本规则,知道自身遭受最大奴役的处境,其次是下层无以承受的感受非常强烈,就像中国传统社会农民遭遇到生不如死的劳役和苦难,做出“等死,不如死国”的无畏选择。那么,如何推动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过渡呢?基础的途径是工商业生产方式的积累,推动农业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考虑到专制制度的负面影响,这一过程将比较缓慢,在非洲一些地方,我们甚至看不到这种自发演进的希望;一些专制国家通过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增加了社会自由空间与活力,但是,如果不在政治领域进行民主改革,市场必然受到扭曲,最终演变成权贵市场经济,工商业阶层也遭受权力的奴役和掠夺,导致市场力量被压制,无法冲击专制的政治力量。第二种途径是通过专制势力的良心发现,主动把垄断的权力变成契约性权力,这种可能性当然非常小,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在专制制度内部也存在权力的争夺,在权力竞争中,某些势力为了争取社会支持,也会采取更开明的政治策略,另外,知识开放的社会背景之下,统治者也可能受到现代性启蒙,从而主动开启民主变革的大门。自上而下的变革是成本最小,风险最小的途径,但是,由于需要一个开明的最高权力者,同时这个开明领导人拥有独断独行的能力和权威某些开明者过于懦弱,也将很难去主动推动社会变革,所以,这种变革所需要的机会成本是不确定的,有的国家或地区花费了7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等到出现一个开明的独裁者的主动变革。第三种途径,就是那些获得了民主意识启蒙的群体通过暴力手段剥夺专制势力的政权,这一途径成功的机会,在于专制势力对社会控制力削弱,比如,专制势力已经恶贯满盈,民怨沸腾,专制势力发生内讧,专制势力经济上的破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以正义的暴力对抗专制的暴力,就是一种必然的政治选择。一些半拉子自由主义者,主张和平渐进的社会改良思想,反以对暴力的手段推动民主,其实,这种渐进改良思想,恰恰是在已经民主了的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尚未民主之前,主张渐进改良,并非明智和符合效率原则,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所有改良,都是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为前提。在条件具备的时候,暴力手段可以加速历史的进程,这好比手术治疗同药物治疗的选择,纯粹是一种工具理性的选择,关键是看哪种途径更有效就选择那一种。最后还有一个途径是已经民主的国家对专制国家施加外部压力促进民主,这一途径由于现有国际法规定不得干涉他国内政而变得难以实施,而且,由于暴力的强制介入,本土启蒙尚未完成,也可能导致社会陷入动荡,民主力量无法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从而导致新的社会动荡。毫无疑问的是,政治结构的演化必然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从权力垄断走向权力的公平竞争,从等级模式走向平等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权力私有走向公有。而且,人类的政治结构将从国家分裂走向全球一体化,未来人类政治走向是全球政治一体化。五、知识观念的结构人在本质上是意识存在,人的存在模式是“设定目标-实现目标-情感反应”。在人尚处于自觉程度不高的历史时期,人的目标设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DNA支配的本能设定,这一阶段的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动物性存在,而不是严格意义的人的存在,反映在社会层面,就是暴力统治,暴力成为人际关系的主宰。知识分子在暴力社会中是从属的、幕僚的、工具性的存在。当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到了20世纪末,知识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证实,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工具,知识分子还成为消费品和政治制度的设计者,正如福柯说的,知识就是权力。在社会制度层面,社会不再由暴力统治,社会资源的配置也不再由暴力形成的专制强权支配,而是按照民主的原则公平而理性地分配,这种理性分配、使用与创造,就形成知识支配的权威地位。在经济领域,知识和技术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死衰荣的关键;在政治领域,制度的理性化也日益走向知识的统治,政治领导人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魅力,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知识和技术性包装的结果,政治领袖走向明星化。 但在专制社会,知识往往由统治集团掌握和控制,而且统治集团按照自身的利益选择知识和规定知识,这必然扭曲知识,把知识变成政治奴役的道具。专制的权力总是倾向于把符合他们利益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宣布为不可怀疑和质疑的真理或科学。在知识从权力强制下获得自由之后,知识就开始确立自身的地位。当知识获得自由甚至自觉,人本身成为知识的工具,知识通过人去实现其内在的目的。当知识支配了人,进而支配了社会,人就成为知识设计的生命存在,而社会,就是知识的工具和知识的载体。知识为了延续,就必然推动人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一旦生命构成知识发展的障碍,生命的改造就成为必然。关于自然的知识成为人设计制造工具和获取能量的手段;关于人本身的知识就成为人自我设计以及社会制度设计的依据。知识通过教育和社会制度实现对人的控制和决定。人文主义者可能会对人被知识理性支配的现实和未来感到恐惧,但是,他却不知道,人如果不为知识理性所支配,其实也不过是为DNA支配,为生理本能支配。权衡利弊,当然宁愿成为一个理性的人,而不是本能支配的动物。在后资本主义时代(也被称为后现代社会),知识的专业发展,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也可能导致新的奴役:知识对蒙昧的奴役。在医院,病人要听从医生的安排;在法庭,犯罪嫌疑人要听从律师的安排;在学校,学生要听从老师的安排;在企业,下属要听从上级的安排在新的时代,要防范知识垄断导致的权力奴役,这一方面需要建立更开放的舆论空间和知识传播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公民道德的普遍提升,因为在知识和技术领域,法律的约束也很难奏效,一些科幻小说中出现的科学狂人,一旦他掌握了某种足以控制人类的技术,他就获得了巨大的权力,支配、命令和奴役他人的权力。人类政治的发展从血缘政治、暴力政治、契约政治到知识政治的演化,新的政治模式的约束更多来自知识本身的约束,也来自人的道德水平和信仰选择。知识政治的合理性在于,政治逻辑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建立在理性认同基础上,从而具有更高的凝聚力。当知识不仅主宰个人的心智,也主宰社会的关系和制度,人类社会就进入知识理性时代,也即是自觉自主的人的时代,因为知识本来就是人的意识的核心结构。这一历史进程,完成的是人的意识在社会层面对基因控制的更为彻底的取代。六、人际关系结构的演进人组成社会的原因,就在于人的依存性,人依存于社会共同体。一方面,联合的力量胜过分散的力量,另一方面,新生命必须从长辈那里获得作为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