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21课 伶官传序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doc_第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21课 伶官传序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doc_第2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21课 伶官传序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doc_第3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21课 伶官传序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doc_第4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21课 伶官传序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伶官传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篇传前序论,借助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警策透辟地阐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其目的是告诫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2.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3.本文平易舒畅中饱含抑扬顿挫,精辟论述与深沉感慨合而为一,语调深婉,达到了以理服人,以理动人,寓理于情的艺术境界。【诗海拾贝】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赏析这首怀古小令通过对古代英雄成败历史的咏叹,抒发了作者对战争使生民涂炭的愤慨,是元曲中极具人民性的杰作。曲文前三句,作者从我国历史长河中选取了三则典型事例。一是楚汉相争,项羽的宠妃虞姬自刎于乌江之畔。明写虞姬之死,实写项羽的失败。项羽是英雄末路的典型。二是三国赤壁之战,周瑜战绩辉煌。周瑜是英雄得志的典型。三是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是东汉的名将,他虽然一生战功赫赫,但他在西域长达三十一年之久,晚境凄凉,欲归而不可得。班超是英雄落寞的典型。通过这些事例,作者意在表明: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得意也罢,失意也罢,都改变不了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曲文后三句直承上文,直抒胸臆。“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概括总结,因为三个事例都发生在秦汉。秦汉是如此,那么秦汉以后又如何呢?作者所处的元代又怎样呢?自然都足以令人“伤心”,也都是“生民涂炭”啊!作为读书人的作者却无能为力,只有一声长叹: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从而表现了作者鲜明的同情人民的政治态度。【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二十四岁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早年思想进步,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第一人。二、背景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文人大兴写史之风,各类文人鱼龙混杂,作品良莠不齐。欧阳修对现有的唐书和五代史很不以为然,于是立志重修唐书和五代史。历史证明,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和独力编写的新五代史的成就远高于旧有的唐书和五代史,被后人列入了“二十四史”。古代文人写史书,那是尽心国事、效忠皇帝的一种表现。他们写史书都是要给当朝皇帝一面知兴替的镜子,当然也包括后世的统治者。欧阳修的这篇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前的序文,特地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幸伶人而亡国的历史教训,意在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基础荟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盛衰之理()盛以锦囊()契丹与我约为兄弟() 泣下沾襟()逸豫可以亡身() 系燕父子以组()乱者四应() 李存勖()2辨形组词。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抑本其成败之迹:_(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_(4)君臣相顾,不知所归:_(5)以一少牢告庙:_4文学文化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欧阳修(10071072),字_,自号_,又号_,北宋吉水人。谥号_,著名_家、_家,北宋_运动的领袖,“三苏”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自其门下。(2)名句填空。书曰:“_,_。”忧劳可以兴国,_,自然之理也。_,_,岂独伶人也哉?【要点突破】1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通_,_2古今异义。(1)岂非人事哉古义:_今义:_(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_今义:_(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_今义:_(4)系燕父子以组古义:_今义:_3一词多义。(1)归(2)易(3)告(4)与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a函梁君臣之首:_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_c抑本其成败之迹:_名词作状语a负而前驱:_b仓皇东出:_c一夫夜呼:_(2)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_动词的使动用法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_b及凯旋而纳之:_(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_形容词作名词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_5翻译下列句子。(1)此三者,吾遗恨也。译文:_(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译文:_(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译文:_(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文:_6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答:_7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答:_【感悟总结】一、中心主旨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二、写作特色1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第一,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史带论,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赐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赐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2语言独具特色。第一,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当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却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旺盛。第二,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赐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第三,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通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三、结构思路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1段)成败皆由人事结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第4段)【文白对照】【素材积累】1作者轶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2欧阳修诗词名句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戏答元珍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 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 啼鸟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晚泊岳阳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美文珍藏】关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近学伶官传序,颇有所感,遂作作文一篇,以记心中所感。题记庄宗李存勖承父命,南征北战,东讨西伐,终于“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大仇得报,后唐盛极一时,可谓兴国;尔后庄宗宠信伶人,溺于伶人,终日享声色犬马之乐,三年而身死国灭。欧阳夫子由此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论,实乃精辟警句。的确,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种事例在历史上,尤其在中国封建王权更迭史上屡见不鲜。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凡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不一而足。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败,身死部将之手。继之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古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实为忧劳兴国的典范。难道不是吗?忧劳可以兴国,综观历代开朝帝王、盛世皇帝,无不以忧劳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试看末代皇帝们,声色犬马之娱,可谓享受殆尽,而结局往往是惶恐终日,不知身死谁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公此言是矣。任何一种质变都是由于量变到了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没有一点一滴的忧劳之心,能兴国吗?不是一丝一毫的逸豫之事,会亡身吗?无独有偶,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忧劳时,开元盛世,兴国;逸豫时,天宝危机,亡身。上举为古之旧事,那么近况如何呢?同样不脱此樊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整日忧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之后,一小部分人居功自傲,贪图享受,刘青山、张子善之流,不是亡了身吗?在改革的浪潮中,小平的忧劳不是兴了中国吗?陈希同的逸豫不是亡了自身吗?综观古今,一脉相承,无不“忧劳兴国”而“逸豫亡身”。其实,将之引开去,在我们的学习中,照样是“忧劳”则学有所成,“逸豫”则不学无术,我们学了十几年的人是有很深感触的,不须我赘言的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应该牢记,都应该以史为鉴,纯洁自己,千万不要重蹈覆辙。赏析这篇读后感的感点选得好,既能够抓住所读原著的观点精髓,又能够运用古今历史上正反方面的事例将其证明和延伸。在论证上,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最为突出,使其观点在对比论证中更显其鲜明和锋芒。另外,语言的洗练简洁也给文章平添了雄辩力。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勖(x)仇雠:仇人忽微:微小的事b沮(j)逸豫:安乐仓皇:匆忙的样子c襟(jn)凯旋:胜利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d伶(ln)遗恨:留下的仇恨自然:大自然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答:_(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答:_(3)与其所以失之者答:_(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答:_(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_(6)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答:_(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答:_(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答:_(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答:_(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答:_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 d负而前驱5下列句子,补出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他)还矢先王,而告以(之)成功b(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以(之)成功c(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d(他)还矢(于)先王(矣),而告以(之)成功(也)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的三、四两段,完成68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7对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及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在上文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经历作了鲜明的对比之后,为照应全文的中心论点而提出的两个问题。b前一句以反问句的形式,排除、否定了“得之难失之易”这一着眼于现象、大而浮泛的说法。c后一句用“抑”字领起,目的在于使语气委婉,诱发读者深入思考;这一问句的特点是寓答案于疑问之中,即庄宗的盛衰异变、成败之迹,“皆自于人”,从而以庄宗的实例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d这两句话之后作者用了引证法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而“忧劳可以兴国”两句则揭示了全文中心论点中“人事”的内涵。8课文到第三段已完成了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论证,作者为什么又写第四段,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进一步深入议论,从庄宗强弱兴亡的强烈对比中,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深刻的历史教训。b“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哪里仅仅是溺爱伶人会如此呢?这个结尾强调了庄宗提供的教训的普遍意义,任何沉溺于逸乐(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至理的行为,后果都不堪设想。c联系这篇史论的写作背景,还可以看出作者构思这一段的良苦用心在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体现了这是一篇有现实针对性的史论。d这一段与第三段在论述上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供庄宗小看“忽微”、沉溺于逸乐的史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的力量。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原弊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 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 b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答案解析基础荟萃1shnchnqjny yxynx2契丹、挈带沾襟、玷污谦虚、赚钱伶官、拎东西3(1)抑:或者。迹:迹象。(2)指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3)推究。(4)看。(5)祭祀时的祭品,羊、猪各一头。4(1)永叔醉翁六一居士文忠文学史学诗文(2)满招损谦得益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课堂学案1“仇”仇敌2(1)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3)古义:推其根本。今义:原来的。(4)古义:绳索。今义: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3(1)归顺/回到/回去/归还(2)容易/改变/轻视/交换 (3)禀告/告诉、告知/向天地或祖先祭告大事/告发、揭发 (4)给/和/结交4(1)a.用木匣子装。b.订立盟约。c.推究。a.向前。 b向东。c.在夜里。(2)成功的消息。a.使兴盛;使灭亡。b.使收藏。(3)作乱。细小的事情;有勇有谋的人物。5(1)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判断句)(2)最后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被动句)(3)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4)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反问句)6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7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自主练习1aa.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此处指“微小的事”;b.沮j;c.襟jn;d.自然:理所当然。2bb.给;a、c、d均为“和”。3(1)人事:文中指政治上的得失。今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天下:文中指政权,今指中国或世界。(3)所以:文中指“的原因”,今为表结果的连词。(4)兄弟:文中指(订立)同盟,今指哥哥和弟弟。(5)至于:文中指以至于。今指表示另提一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6)从事:(古)官名,文中泛指一般属官。今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7)前驱:文中指走在队伍前面,今指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8)成功:文中指大功告成,今指获得预期的结果,与失败相对。(9)意气:文中指气概。今有三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10)乱者:文中指作乱的人,今指没有秩序,没有条理。4ba、c、d三句中的名词“夜”“东”“前”在动词前不是作句子的主语,而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属于名词作状语;b句中的“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5c6c本:推究。7d8.d9aa.鄙:鄙陋,浅陋。10a说的是国家罢兵日久,士兵骄惰的情况。是凶年征兵的惯例及标准。是作者对不事农业的评价。11cc.雇请他人来背军粮的原因不是因为士卒老迈,而是因为士卒骄惰。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国家政策制订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敢轻视,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到有人谈论农业生产的事情,就一起讥笑他说:浅陋无知啊。只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把致力于农业生产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