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大学语文复习!.doc_第1页
大一上大学语文复习!.doc_第2页
大一上大学语文复习!.doc_第3页
大一上大学语文复习!.doc_第4页
大一上大学语文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复习一填空题1.诗经古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成为儒家经典。2.诗经形成于 上古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期间。4.九歌*湘夫人中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兮”是语气词。5.被后世称作“千古伤心之祖”的是诗经中的蒹葭一诗。6.从孔子始,就有诗“不读诗,无以言 ”的总体功能评价。8.汉代是对诗经进行经学解读的时代,直到宋代, 朱熹 等学者另辟蹊径,开辟了诗经解读的新类型。9.诗小序认为,诗经中的“关雎”是一首以 “颂美周文王妃太姒之德”为内容的诗歌。10诗经共300余篇,包括 风,雅,颂 各体。11.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 收集编辑成集。P712.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题目的意思是 遭遇忧患。P1013.九歌中主祭湘水之神的诗篇有湘夫人和 湘君。P1214. 东皇太一是屈原创作的组诗九歌中的一首。15.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楚辞。16.在屈原的作品天问中,他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什么”和“为什么”。P817.宋人总结楚辞有“书楚语、作楚声和 纪楚地,名楚物 ”的特征。P718. 东汉的王逸曾经为楚辞作注,著有楚辞章句一书。1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20. 鲁迅曾评价庄子 的散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21. 曾参用 忠 、 恕 二字概括孔子之道。P2622. “为仁由己”是 孔子 的思想。23. 孟子认为人都有“四心”,即仁 、 义 、 礼 、 智 。P2824.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25. “道” 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P30。26. 老子一书又名 道德经 、 老子五千文 。P3027.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紫气东来是与其有关的典故。28.庄子又名南华经或南华真经,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中的“辩”字的意思是“变化”。29.庄子认为要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做到“无己”、 “无功”、“无名”,庄子又把这种精神状态称为“心斋”、“坐忘”。30.出自庄子的典故有运斤成风、游刃有余等。3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是危险的意思。32.战国末年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早期法家商鞅的 “法” 、申不害的 “术”、慎道的“势”,建立了自己的法家理论体系。P3433.法家的主要代表作有 韩非子 、商君书 。P3434.战国中后期,墨家 与儒学并为当时的两大“显学”。P3535.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相爱。他提出 “兼相爱 、交相利” 的政治哲学。P3536.在历史上齐名并称史汉,列我国二十四史之首的是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和班固创作的汉书。37.司马迁首先创立了“以人为经,以事为纬”的纪传体史书体例。P4838. 史记 被鲁迅赞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9.司马迁修撰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遵循“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秉笔直书。40.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军壁垓下”中的“壁”的意思是“扎营”。41.班固在汉书*苏武传里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粪土王侯”的民族英雄的形象。42. 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纂了中国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43. 魏晋风度的主要特点是超然与忧愤的交织 。P7644. 魏晋名士阮籍晚年口不臧否人物。45. 声称自己“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名士是嵇康。46. 常纵酒放达,裸形屋中,声言“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的名士是 刘伶 。47.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王徽之曾经说过“何可一日无此君?”的话。49.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总结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发出沉重的感叹。P7151.竹林七贤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一是阮籍 ,一是 嵇 康 。52陶渊明诗中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53.嵇康的 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个人主义宣言书。54.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55.陶渊明诗云: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56.陈子昂是初唐诗歌的代表人物。57.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有高适、岑参等。58.盛唐诗人希望自己的诗被入乐歌唱,如王昌龄、_王之涣、高适有“旗亭画壁”之事。67.代表初盛唐之交最高成就的诗,是_张若虚_的春江花月夜。70.盛唐被称为 “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的诗人是_王昌龄。71.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_对影成三人。”73.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仙李白为其叔父李云饯别时所作的诗。74.唐代高力士曾经为李白脱靴,从而传下了力士脱靴的典故。75.作为概括盛唐诗总体风格的概念,“盛唐之音”是风骨遒劲、_兴象玲珑_、平易自然的统一。76.盛唐_王维_的诗富于诗情、画意和音乐美,故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77.“骈文”又名_骈俪、俪文、俪偶、四六、今体、时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讲究用典和藻饰的美文。78.“古文”作为文体的概念始于中唐,由韩愈首创。81.所谓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倡扬儒学、反对佛老、提倡自然质朴的秦汉散文,反对浮靡绮丽的六朝骈文,在_文体_、文风和 文学语言 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散文革新运动。82.北宋中期,_欧阳修_ 、苏轼高举唐代古文运动的大旗,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文学主张,相继领导并完成了宋代古文运动,才取得了古文对骈文的最终胜利。84.古文家中成就最高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苏洵、苏轼和苏辙,被誉为_唐宋八大家_。87.唐宋古文语言既避免了传统散文语言的古奥,又避免了骈文语言的浮艳,走上了_规范化和通俗化的道路。90.前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二问答题1.在中国文学史上将“风骚”并称的意义是什么?答:“风”是指以15国风为代表的,“骚”是指以为代表的楚辞.深刻代表先秦时期中国文学的朝霞时代,被难诗歌的原创魅力与中国抒情诗的最高成就两者先后开创了写实主义和人本主义,浪漫主义和个性主义道路的创作两者并称是中国诗歌从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完成的标志两部诗集所代表的风格与传统展开的宽广的内容和影响,具有千古垂范的意义和同等的价值4怎样认识诗经的文学解读与经学解读?试以其中的诗歌蒹葭为例进行文学解读答:所谓经学解读即以儒家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原则为解说诗经的基本依据,将诗经作为儒家干预政治的手段和伦理教化的工具,对诗经的意义系进行偏于政治意义与伦理意义的历史解释和伦理附会。文学家解读则放弃市经济与伦理政治层面的解释,也不把诗经作为对历史事件曲解美刺的声音,而是基于文学形象与情感的把握去触摸初民那丰富久远的心灵情怀。蒹葭一诗通过男主人公反反复复,艰难曲折的追求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塑造了一位在水的那一方,扑朔迷离,飘渺难求得伊人形象。在深秋早萧瑟凄凉的环境中,男主人公的追求是艰难而执著的,但是他无论如何努力,伊人却总是飘渺恍惚,远在水的那一方,不能被把握道。伊人的形象总体的特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这首诗本身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首直接描写青年男女爱恋追求的诗歌,然而,这首诗歌通过男主人公悉尼曲折的心理感受的把握,所表达的人生感受有远远的超过了它所具体创造的具体形象本身。那种对事物扑朔迷离,求之不得,感受到他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性质的心理状态,有时在人类生活中经常可以体会到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感受,所以,伊人这一形象又可以说是超出了爱情追求的对象,而具有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的。如:对理想的追求,对贤人的求索等,对一切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的追求,都可以包含在此范围之内。5.试分析湘夫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性答:湘夫人反映了原始民族的生殖崇拜和以美色媚神的心愿。楚文学则对这一生命礼俗进行艺术的升华,将之提升为浪漫深情的男女关系。全诗歌唱了水神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寄托了诗人对民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和善美生活的拳拳憧憬。同时也反映楚地人们与自然界的和谐。因屈原以灵魂的参与为诗歌,故精神不遇的愁苦之情,深深寄予再请人深信阻隔,心意不通的情绪表达之中。湘夫人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诗的情感层次依次是:不遇的愁苦和忧伤期盼的急切和懊丧等待的追思和惆怅等待的恍惚和哀怨幻想的甜蜜和美妙现实的失意和协调。全诗歌唱水神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湘夫人不从现实取材,而是在神话的宗教故事与气氛中借景抒情,不仅借现实之景抒情,还借假想之景和幻想之景抒情,彰显着宗教故事的热情与活力。那缥缈的水波、洞庭湖的落叶、美好的景象、热情的憧憬在秋风与愁思的丰富意象中,蕴含文化深意,语言曼妙,寄托着诗人对民间淳朴真挚的爱情和善美生活的拳拳憧憬,同时也反映了楚地人民与自然的和谐。9.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著作及重要特点答: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为简短的语录,但都辞约丰富。墨子均有论说文的基本规则,但质朴无华。2.战国中期,有孟子庄子。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很多篇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有较厚的文学色彩。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才、说理透彻,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总起来看,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势,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法和逻辑不断增强。10孔子的核心思想?怎样理解?答: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德的总称,论语上所提到的德,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仁”的部分内容。只有部分之和才能显示“仁”的全貌,只有所有德之和才是最高层次的“仁”。“仁”是一切道德之和的总称。“仁”的意义,“仁”的境界,绝不是这个字本身的意义所能说明的了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围绕着一种信仰的核心而展开的。只要抓住这个核心,就能解开它所包含的一切谜底。孔子的学说中,他反复强调这个“仁”字,为了进入“仁”的境界,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同时,“仁远乎能!我欲兴,斯仁至矣”。孔子的教导重点是从实际的行动中去体现真实的后意;用他的话说就是体现上天之遣,。所以“仁”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它是贯穿于公、孔子学说的一条主线,也是孔子教导人们如何思想.如何行动的一条主线。11谈谈你对孔子提倡的“仁”的理解。 答:“仁者,爱人”。“仁”从“人”,从“二”,是以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仁爱来规范社会秩序。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并由此建立起了个人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治理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在儒家思想体系之中以“仁爱”作为普通人以至君主的修身原则,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的有利于人性发展的社会伦理道德的秩序体系。是一种进步的人文思想。12.试述史记和汉书的史学成就答:史记是一部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武帝,记述了三千年的历史发展情况。它开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体裁,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专记西汉一代的历史。他的体例基本承袭“史记”,仅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共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一百篇。13.魏晋士人的人格特征,精神风貌答:表现:率真脱俗.潇洒自然.蔑视礼法.纵情任性.我行我素.表现的意义:1.自我意识觉醒: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发现。在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儒学衰微,形成的社会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魏晋人士摆脱了儒教的伦理道德约束,在人的历史价值之外,发现了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并以之看自我,肯定了本性与情感的价值,以之看世界看自然,发现了审美的愉悦。2反传统,反礼教,以叛逆和反抗,表现自己的思想与黑暗政治.高压统治的对立。虽然在某些士人那里“魏晋风度”流域反社会,偏狭与狂傲的形式,但魏晋风度的主流对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人的个体生命的价值的发现,使社会历史的进步有可能关注多数个体的需要,而不仅是以少数统治阶级的愿望作为历史的标准和参照。使社会有可能更合理的发展)建安时代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的起始点,西晋时未经风度充分表现的中心期,而东晋的陶渊明则表明了魏晋风度的最高形态,是人的自我价值发现的一种深化,也代表了魏晋文学的最高成就。14、世说新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答: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现书分为三卷36门,该书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1、关于魏晋风度。答:(1)生命意识的觉醒:汉代是经学时代,汉末魏晋以来,随着经学束缚的解除,正统观念的淡化,僵化的内心世界让位于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士人内心生活的中心。在混乱痛苦的时代,这种生命意识,一方面表现在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逝去的哀伤,以及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另一方面表现在,个性价值的发现和肯定。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对于人的神韵、品格之美的欣赏,并常以自然之美来形容。魏晋品藻人物的空气极盛,世说新语中雅量识鉴赏誉品藻容止都是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如“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 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gui)俄若玉山之将崩。”(容止 )、高雅的生命趣味和情调(人生艺术化)。如以高洁、玄远的心境赏爱自然。王子猷爱竹,“何可一日无此君?”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后悔自己不曾将广陵散教人,“广陵散于今绝矣!”死得从容而美丽。魏晋名士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无拘无碍的生活意趣,一切唯求其真,任其性,适其情,尽其兴而已。行为中不掺杂虚伪、功利、礼教等成分,不受任何外在的约束。任诞之风盛行。情有雅俗,性有善恶,任性而行,也就美丑杂陈。 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举荐,指出“君子百行”“循性而动”,个人的追求在于自己的心性气质,而自己生性疏懒,纵逸傲散,像鹿“思长林而志在丰 草”、不愿受羁束一样,不堪礼法的约束,对做官不感兴趣。又提出七不堪、二不可来表示自己不愿做官的坚决意志。“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人心性不同, 价值观亦不同),自己爱好的是“游山泽,观鱼鸟”的生活,劝山涛不要把自己的志趣强加到别人身上。 王子猷雪夜访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传达出人物任诞放达、不拘形迹、通脱超逸的精神气韵。“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冯友兰论风流),陶渊明将污浊官场视为“樊笼”,束缚人的本性,向乡里小儿折腰,更是对人的本性的异化,他选择弃官 归隐,返归自然(田园、人的本然状态),在自然中求得完美的生命形态,保持人的真性。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最高境界。(2)超然与忧愤交织的特征。魏晋风度产生于中国政治上最 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士人置身于充满矛盾、危险的社会中,终朝如履薄冰,内心充满忧惧和惊恐。阮籍的酒醉佯狂,放达的外表下,内心充满寂寞、痛苦和忧愤,“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诗其一),写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在魏晋士人中,最为超然的要数陶渊明。然而, 隐居后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都是静穆,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如其咏荆轲咏贫士读山海经等诗。超然中又有着忧愤一面。3、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是如何评价项羽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历史观?答案要点:司马迁既写出了项羽在历史中的功绩,又如实反映了他的种种弱点和错误,揭示他必然失败的命运。表现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司马迁注重人的历史作用,将人作为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当事人的素质和谋略措施是否正确(需要结合项羽本纪末尾的“太史公曰”原文来详细回答。项羽是有过失的英雄,他有很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力量。虽然他在性格上有致命的弱点,但从人的自然品格,文化品性而言,他不失为一个热情坦荡和率真的人。所以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着力塑造了这位末路英雄的情、勇、义的方面,都是他作为文化人格的美的方面。所以司马迁尽情地使用文笔去塑造失败英雄。21史记的文学价值答:史记是一部成一家之言,洋溢激情与个性的文学著作,在继承先秦文学的基础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堪称典范,代表了顾问的最高境界。不仅是历代正史的开山之作,而且也成为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叙事文学的楷模。它具有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