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陵江(合川段)水上游乐及运动旅游开发项 目 建 议 书目 录第一章 概述1 1 项目名称1 2 委托单位1 3 编制单位1 4 编制背景1 5 指导思想1 6 主要依据2 7 项目建设地址、占地面积及用地范围2 8 开发周期2 9 技术路线图3 10 开发特色4 11 主要建设内容4 12 投资估算和社会经济效益4第二章 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5 1 有利于促进草街航电枢纽工程的开发及“缙云山钓鱼城”风景名胜区的建设5 2 有利于促进合川市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合川市旅游形象5 3 有助于“兴市富民”目标的实现6 4 有利于增加就业6 5 有利于加速对外开放进程7第三章 重庆及合川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9 1 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9 2 重庆市旅游状况17 3 合川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5 4 合川市旅游状况30第四章 国内外类似项目的比较分析43 1 国内外水上游乐及运动旅游项目概述43 2 类似项目介绍43 3 综合分析及开发建议58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61 1 国内外旅游市场分析61 2 合川市旅游市场分析72 3 嘉陵江(合川段)水上游乐及运动项目需求预测85第六章 项目地现状及建设条件分析95 1 项目地现状分析95 2 建设条件综合分析106第七章 合川旅游资源整合分析109 1 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109 2 合川旅游线路整合112 3 合川旅游资源风格互补整合115 4 合川旅游资源整体潜力整合116 5 对合川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意义118第八章 主题定位和规划布局121 1 主题定位121 2 规划布局126第九章 水上游乐及运动项目规划与论证131 1 水上游乐及运动项目规划思路与原则131 2 水上游乐及运动项目建设内容与设置论证132第十章 簸箕岩生态公园规划与设置建议161 1 规划背景161 2 建设条件161 3 规划目标及原则161 4 规划布局及建设内容162 5 小结与建议167第十一章 配套设施的规划与设置建议169 1 特色景观建设建议169 2 配套设施设置建议170 3 其它配套建设建议182第十二章 投资匡算与经济评价185 1 前提假设185 2 投资匡算186 3 项目经济评价192第十三章 运营建议与社会经济评价199 1 运营建议199 2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209 3 社会效益评价209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211 1 结论211 2 建议212第一章 概述4 编制背景水上游乐与运动旅游项目作为近几年来国内外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旅游及运动爱好者的青睐。合川市三江环抱,水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嘉陵江草街水库2008年建成蓄水后,嘉陵江(合川段)将形成风景迷人的广阔水域,这为开展水上游乐及运动项目提供了契机。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充分利用合川市独特的水体资源,合川市政府高瞻远瞩,做出了嘉陵江(合川段)水上游乐及运动项目开发的战略构想。以通过本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合川市旅游产业的形象和地位,提高合川市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扩大旅游产品的供给能力,塑造“合川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合川市新的强关联带动产业,从而促进合川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受合川市航电枢纽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在合川市有关部门及国内有关兄弟院校大力协助之下,重庆大学和重庆明科建设咨询有限公司于2005年9月共同编制了嘉陵江(合川段)水上游乐及运动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5 指导思想本项目的开发坚持“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于西南,着眼于全国,依据国际、国内水上游乐与运动旅游市场动向和旅游的需求导向,整体规划、突出特色、配套齐全,塑造水上旅游的优势品牌,开发出水上运动及游乐项目“精品”和“绝品”,从而加快合川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带动合川旅游市场的成熟和发展,以促进合川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6 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5)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6)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7)合川市城市总体规划(8)合川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9)合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1)草街航电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2)合川市旅游发展规划(2000年2015年)7 项目建设地址、占地面积及用地范围本项目位于嘉陵江、渠江两江交汇处的广阔水域及江岸地区。总占地面积1200亩,其中水上1000亩,陆地200亩。项目的附属设施和部分子项目主要分布在钓鱼城街道办公室所辖渠口村四组地域范围内。8 开发周期根据国内外类似项目的开发情况,结合本项目自身的特征,建议本项目开发周期如下:近期:2006年2008年中期:2008年2010年远期:2010年2020年注:开发周期的确定分析见附件1。9 技术路线图重庆及合川社会经济及旅游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预测国内外水上游乐及运动项目的对比分析与经验教训项目地水上游乐及运动旅游发展自然基础条件分析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基础分析主题定位规划布局水上游乐及运动项目的规划与论证配套设施的规划及设置建议资源整合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结论及建议项目开发建设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营运建议与社会经济评价簸箕岩生态公园规划与设置建议10 开发特色遵循“保护第一,以发展促保护”的总体思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适度开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积极创新,突出水上游乐及运动这一特点,塑造西南地区高档次亲水游乐运动基地这一品牌。一方面突出人与自然,人与江河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展示嘉陵江博大、粗犷、淳朴的风光特色;另一方要突出在自然环境下“运动、健康、新奇、浪漫、欢乐”的特色。11 主要建设内容在具体项目设置方面,重点建设江面水上游乐及运动区、沙滩椰林带和“未来亲水世界”亲水主题公园项目;同时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设置,对建设区内的旅游区公路、观景台、浮动码头、森林宾馆等接待设施、中心停车场、生态工程、供电、给排水、环保和消防设施等辅助工程提出建议。12 投资估算和社会经济效益项目直接建设投资初步估算约为2.8亿元人民币,其中铺底建设投资初步计算约为0.65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所得税前财务净现值为40740万元人民币,所得税后的财务净现值30767万元人民币;全部投资所得税前内部收益率为18.58%,所得税后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6.23%,均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9%;所得税前静态投资回收期(含5年的建设期)起为9.33年,所得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含5年的建设期)起为9.71年,均小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10年。同时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第二章 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1 有利于促进草街航电枢纽工程的开发及“缙云山钓鱼城”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自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成立直辖市以来,合川经过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综合实力迅速增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搞好合川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合川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提出了草街航电枢纽工程的开发建设。水上游乐及运动项目的开发是草街航电枢纽工程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草街库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建设水上游乐及运动项目,可以加快草街航电枢纽工程水利投资从消耗型向经济型、增值型转变。与此同时,本项目地处花滩子景区(嘉陵江、渠江交汇处的广阔水面及两岸地区,以湖光山色为主要特色)。在花滩子景区利用广阔的江面开展开发游览、观光、水上运动等旅游项目,符合缙云山钓鱼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年)的要求。2 有利于促进合川市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合川市旅游形象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设置与安排,通常要做到主题鲜明,既有统一感,又有层次感。如果旅游资源都只是同一种风格,就不能做到有张有迟,高潮迭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以通过人为安排来进行有序的组织,可使游客在旅程中不会出现审美疲劳,这样有利于区域旅游形象的提高。当前合川市的核心旅游景点都是人文历史性的景点和具有强烈文化气息的文物古迹,例如钓鱼城和涞滩古镇,更是属于历史性的文化遗产。从旅游资源的风格上来说,这些旅游资源缺乏层次感和变化感,存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断层”,不能做到有张有迟,高潮迭起。而本项目极富现代气息,它的建成将极大的弥补合川市旅游资源的缺憾,使旅游线路的安排能够更加灵活主动。这样可以吸引众多的旅游爱好者到合川观光旅游,使游客在旅程中不会出现审美疲劳,充分发挥合川各大景区之间的联动作用,提高区域旅游形象,使得合川市旅游业有长足的发展。3 有助于“兴市富民”目标的实现本世纪初期,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合川是西部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把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使旅游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率先风效的产业,是促进合川社会经济更加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合川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目标是早日实现“兴市富民”,使地方财政增收,人民收入增加。目前,合川市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本项目的开发涉及到旅游经济诸多发面,包括旅游食宿、交通、购物、邮电通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收入与分配、旅游辅助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宣传与景区文化教育等多个部分。利用本项目的开发可以缓解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以本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借助其强关联带动作用,可以带动合川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合川地方经济诸多方面共同发展,加速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4 有利于增加就业与其它行业相比,旅游产业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主要体现在:(1)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许多工作需手工操作,且需直接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因而需要大量劳力。(2)旅游产业是就业层次较多的产业,许多工作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需短期培训即可很快胜任,因而为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机会。(3)旅游产业是个具有联带性的产业,不仅自己可以直接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够联带其它行业提供就业机会。旅游业发展经验表明,每一个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可产生多个相关就业需求。2002年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一项专门针对中国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以及加拿大学者S.史密斯的系统模型理论研究均表明,旅游业每增加3万元收入,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目前合川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劳动力资源的持续增加,农村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使得未来城乡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本项目的开发将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就业矛盾,有其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5 有利于加速对外开放进程旅游业作为一个窗口,在促进对外开放过程中具有先导作用。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开放行为,旅游业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旅游环境就是良好的开放环境。许多外商以及国内的投资者都常以旅游者的身份寻找投资沃土,通过旅游探路,了解当地的政策,考察投资环境,寻找投资伙伴,为正式合作做准备。而很多地区所热衷的旅游节庆活动,如风筝节、服装节、龙舟节,基本上都是“旅游搭台,经济唱戏”。 合川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其潜力还未充分挖掘出来,需要引进外资及加强与东部地区发达省市和西部其他省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本项目的开发,使钓鱼城、涞滩古镇及合川的其他旅游景点一道形成对外开放的窗口,有利于促进合川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扩大与其他地区的交往和联系,将有力地促进合川各项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2)直接扩大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的对外贸易,吸引游客和外商投资开发; (3)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和氛围,提高整个合川市的开放程度,对于积聚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开放度,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通过本项目的开发,可以促使合川形成以旅游推进开放、以开放带动旅游的良好局面。第三章 重庆及合川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1 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1 重庆概况1.1.1 自然地理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1.1.2 行政区划图3-1 重庆行政区划图重庆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07万人,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市),有15个区;4个县级市(合川市、江津市、永川市、南川市);21个县(自治县),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市)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1.1.3 自然资源重庆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市域植物资源丰富,有6000多种各类植物。重庆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主要有黄连、白术、金银花、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当归等。全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种,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红薯四大类,尤以水稻居首。除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外,还有油菜、花生、油桐、乌桕、茶叶、蚕桑、黄红麻、烤烟等名优经济作物,有“柑桔之乡”、“油桐之乡”、“乌桕之乡”的称号。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有金丝猴、华南虎、蜂猴、黑鹳等近100种国家重点珍稀保护动物;40余种畜禽类动物种。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锰、汞、铝、锶等。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以600余公里长江干流为线,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重庆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1997年成为直辖市,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综合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在前5位以内。2004年,全市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创直辖以来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2.1 综合经济的良好稳定发展是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保障(1)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04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是直辖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1.3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81.24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52.83亿元,增长10.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9608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图3-2 19972004重庆GDP总量与增长速度图(2)经济结构: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6.2%、44.3%和39.5%。三大经济区竞相发展。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生产总值103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占全市GDP的38.9%;渝西经济走廊完成826.05亿元,增长11.4%,占全市的31.0%;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802.26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的30.1%。图3-3 重庆市产业及三大经济区比例图(3)价格水平:2004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3.7%。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1.0%,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4%、3.2%和0.9%。其余各类价格均有所下降,衣着价格下降8.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1.5%,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下降0.6%。2004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3%,增幅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6%,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3.0%。(4)就业状况:2004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715.6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869.30万人,比上年减少2.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301.42万人,增长1.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44.90万人,增长1.7%。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67万个,13.52万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年末全市结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1.84万人,比上年减少0.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4万人。1.2.2 投资与消费强力驱动,带动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与消费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投资是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重庆近几年加大了投资力度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投资直接拉动了社会需求,反映在重庆市的社会消费总量不断扩大。(1)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成为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据统计2002年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5.66亿,比上一年增加193.84亿,增长24.2%。2003年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仍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1269.35亿,比上一年增长27.5%。2004年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图3-4 19972004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2)人均收入极大提高,有力地强化了大众的出游和娱乐休闲的愿望,同时促进了消费的不断增长。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0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增幅比上年提高0.4%。分开看,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69亿元,比上年增长9.4%。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36亿元,增长8.8%。2003年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2003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5.5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幅比上年提高0.4%。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有所增强。鼓励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出台后收效良好,带动了住房、汽车、餐饮、旅游等消费热点进一步升温,这为旅游、娱乐、休闲项目的开发和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2004年重庆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幅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图3-5 19972004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进一步加快。2004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1元,比上年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973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食品支出3015元,增长11.6%;衣着支出780元,增长6.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74元,下降0.3%;医疗保健支出538元,增长17.0%;交通与通信支出865元,增长9.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201元,增长17.0%;居住支出903元,增长21.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5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人均工资性收入956元,比上年增长11.4%,占人均纯收入的37.7%;得益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全年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423元,比上年增长20.1%,占人均纯收入的56.1%。相对农村居民而言,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会产生更强的旅游、娱乐动机。建设独具特色的水上旅游娱乐项目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同时,水上娱乐项目也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减小城乡差距,广大农村居民也会积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配合旅游和娱乐活动的开展。这种经济发展态势也将最终支持重庆城乡居民的消费实力的增长。1.2.3 城市基础设施速度加快,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年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2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1%。亚太市长峰会项目建设全面推进,56个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投资40亿元;竣工袁家岗奥体中心、大坪循环道、石坪桥立交等12个重点工程项目;重庆国际会展中心、湖广会馆等44个工程项目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城市建设一大亮点,轻轨二号线一期工程实现试运行,三号线观音桥车站、龙头寺车站等部分重要节点工程开工建设。全年新建、改造城镇道路525.3公里,竣工城镇桥梁(含立交桥)29座,隧道8座,新建广场23个;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7.9万立方米,新建和改造供水管道246公里,新建和改造排水管道552.5公里;竣工污水处理厂2座,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9万立方米;新建、改造垃圾处理场2座,新增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80吨;新增公园13个,增加公共绿地面积1083.48万平方米。1.2.4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形成便利的旅游通道重庆市目前正着手构建便利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8小时重庆”交通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2004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2344公里,比上年增加9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14公里,一、二级公路4353公里。全市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89.3%。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609.1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6.4%;旅客周转量320.95亿人公里,增长19.8%。港口、机场吞吐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538.79万吨,比上年增长39.9%;空港旅客吞吐量为523.34万人,增长22.1%;空港货物吞吐量8.76万吨,增长13.6%;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8.52万标箱,增长21.7%。全面加强航空、水运、管道建设,把干道主骨架、跨省出口通道、主要连节点、重要联络支线作为建设重点,强化综合枢纽功能,在2010年形成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网络。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四位一体”的交通格局,为提升重庆竟区的通达性与发展重庆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铁路交通提高了短程旅游的流通量;航空客运条件决定了开发中远程客源市场的可能性;水陆路交通的便利决定了旅游者在重庆旅游活动的更大自由度。表3-1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指标单位绝对量比上年增长%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609.1636.4铁路亿吨公里196.238.2公路亿吨公里128.2819.5水运亿吨公里284.380.3航空亿吨公里0.3415.1旅客周转量亿吨公里320.9519.8铁路亿吨公里59.6319.1公路亿吨公里226.0820.6水运亿吨公里11.52-14.4航空亿吨公里23.7240.9注: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1.2.5 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旅游业整体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市场动力重庆自1995年起,城市化发展速度为2.61%,加上流动人口,考虑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民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重庆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排除意外灾害因素的前提下,这将使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预计重庆市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5%,202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旅游需求。长久处于城市的居民在身心受到极大压力的情况下,向往没有污染的大自然。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大众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相对固定的闲暇时间,同时,教育的普及使更多人产生出游动机。综合考虑,世界普遍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最终能够为旅游业整体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市场动力。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经济先发区域,城市化进程也必将走在西部地区的前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更加扩展潜在旅游市场和提高游客消费水平。1.3 重庆经济的未来趋势展望1.3.1 面临的外部环境从国际国内大环境看,重庆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一些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世界经济和贸易继续保持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跨国投资出现回升势头,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的空间很大,这些都是重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国际石油价格仍可能在高位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会产生不利影响。中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将连续实施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并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和财政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适应这些变化,争取和利用好相关政策,是加快发展的有力保证。1.3.2 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趋势重庆市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大环境,努力建设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会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1)提高经济调控能力和水平,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加强土地、财政、金融、能源运输和市场监管综合调控;对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带来的困难,利率、股价和房价走势变化,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正确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促进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好的行业、企业加快发展。 (2)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协调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3)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强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实施各行业节能降耗目标、标准和政策措施,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节材、节水技术;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4)加强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力;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特色产业投资,增加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项目投资;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注重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服务等消费热点;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探索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实施“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建设国家级旅游景区,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建设“温泉之都”。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切实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积极推行国际标准,让更多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加强与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与周边省市、西南六省区市、长江流域及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5)统筹三大经济区联动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共进。鼓励都市经济圈继续快速发展,促进渝西地区尽快崛起,支持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提速发展。实行产业协调联动,促进区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实行城镇规划建设协调联动,注重地区性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小城市和新型小城镇。实行市场体系联动建设,充分发挥区域商贸中心连接城乡、辐射周边的作用。(6)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凡是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属于竞争性行业、已经和将要对外开放的行业,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同时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7)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支持商社集团、商务集团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全面推进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继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国际国内大环境以及重庆自身的基础和条件来看,重庆大力发展旅游业正是抓住了有利的发展机遇。重庆目前的经济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都表明建设独具特色的水上旅游娱乐项目符合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项目的市场具有坚实可靠的经济基础和光明的发展前景。2 重庆市旅游状况2.1 旅游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旅游以“外事接待”起步。1989年成立“重庆市旅游事业管理局”,步入“事业管理”阶段。1997年,直辖后的全市第一届党代会和人代会,做出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我市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这一全新的产业定位,明确了旅游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旅游产业全面介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定了向、正了名、列了位、排了队,旅游业开始迈入“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八年来,培育和发展旅游支柱产业初见成效,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2.1.1 旅游资源总体状况重庆市旅游资源丰富。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山城都市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现代山城都市等,赋予重庆旅游资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市级风景名胜区25个;国家森林公园18个,市级森林公园3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0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区1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1处;国家A级AAAA级旅游区38个,区县级主要旅游区(点)104个;城市公园25个;全国重点寺庙3个,市级宗教寺庙(院)、教堂44个;大、中型水库34个;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4个,市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4个。重庆丰富的旅游资源呈现出以下的特征:(1)多样性。山地型有巫山12峰、缙云山9峰、四面山丹霞地貌等;喀斯特型溶洞有夏冰洞、芙蓉洞、双溪洞、万盛石林、小寨天坑地缝等;峡谷型有长江三峡、嘉陵江小巫峡、大宁河小三峡、乌江峡谷等;水体类有南、北温泉、统景温泉等;湖泊有长寿湖、小南海等;生物类有金佛山、四面山、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仙女山、红池坝等,集“山、洞、峡、泉、林、草”于一身,具有观光、避暑、消夏、疗养保健、探险科考等功能。(2)独特性。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境内自然旅游资源共有1331处(含人文景观),其中有世界上最大奉节小寨天坑(漏斗)地缝(盲谷),以及巫溪夏冰洞、长江三峡、大宁河峡谷和乌江峡谷群,实属国内罕见。(3)集中性。以长江干流为横轴,乌江、大宁河为纵轴,依托重庆主城区、涪陵、万州为中心,构成“三点三线”地域组合格局。三峡工程完工后,不但形成长达600公里“高峡出平湖”的天下奇观, 还将新增景点70多处,使整个三峡库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公园和世界级风光景区。2.1.2 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直辖八年间,建立健全了区县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000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实现了向“中国旅游名市”的跨越。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供给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从业队伍不断壮大,新增直接就业人员13.7万人以上。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带动相关行业增加5个人就业,截止2003年,我市围绕旅游业的间接从业人员在77.41万人左右。至2004年七年间,国际旅行社平均每年增长21.2%,国内旅行社平均每年增长6%;在148家星级饭店中有三星级以上的73家,七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5.1%;七年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分别增加36.5%。2.1.3 旅游总收入逐年增加直辖以来,重庆旅游业发展尽管遭受了“亚洲金融风暴”、“告别三峡游”、“长江特大洪水”、“中美撞机事件”、“9.11恐怖事件”、“美伊战争”、“非典疫情”等重大影响,由于采取了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全市旅游业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3.0%,到2003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9.06%,七年间该比重上升了5.5个百分点。旅游业成为我市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2004年,全市接待旅游者总人数5279.0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9.77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3.16%和27.39%,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3%。其中:入境旅游者43.44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5.25%和79.65%;国内旅游者5235.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2.9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2.82%和24.88%。表3-2 旅游人数收入增长情况表旅游1996年2004年97-04平均增长率(%)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14005235.617.9国内旅游收入(亿元)42242.9224.5国际旅游人数(万人次)16.1843.4413.1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70902030814.1注: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2.1.4 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建设进展明显自1998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六年间累计投入1.83亿元,共资助旅游项目189个,带动社会投资18.75亿元,政府资金投入与拉动社会资金直接投入的比例为1:12。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间,共争取到旅游国债资金2.79亿元,共投入以旅游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通过提档升级,全力打造“山城都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三大旅游精品见成效。在建设三大旅游精品的同时,开发建设了四面山、金刀峡、万盛石林/黑山谷、仙女山/天生三桥、小南海、钓鱼城/涞滩二佛寺、天坑地缝、野生动物世界、茶山竹海、市郊温泉度假及星级“农家乐”等一大批旅游名品和新品,旅游产品日渐丰富多彩,旅游供给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03年,我市有38个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等级旅游区。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区17个,国家AAA级旅游区4个,国家AA级旅游区14个,国家A级旅游区3个。2004年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提出了“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开发建设规划纲要,重点推进旅游精品战略。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为:“长江三峡”高峡平湖游;“大足石刻”世界遗产游;“魅力重庆”山城都市游;“抗战风云”历史文化游;“乌江画廊”民族风情游;“温泉湖泊”休闲度假游;“钓鱼古城”史迹文化游;“渝南山林”自然生态游;“巴渝古镇”民俗风情游;“神秘金三角”跨省周边游。2004年还强化跨区域旅游合作的组织协调、规划统筹、开发建设、宣传促销和开放市场,共同打造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协作区。贯彻落实川渝“1+6”和渝黔“1+16”区域合作协议中的旅游合作内容,重点推进跨区域旅游联合发展。2.1.5 旅行社行业“扶优扶强”效果显著通过对旅行社业的整治和“扶优扶强”,至2002年度全国100强国际旅行社排名中,重庆海外、重庆招商国旅、重庆新世纪国旅、重庆新亚国旅、重庆中旅、重庆国旅等6家旅行社榜上有名,分别列第8、20、21、42、60和68位。2003年,在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旅行社的经营收入、旅游利润、实缴税金、外汇结汇、入境外联人数、入境接待人数、国内组织人数、国内接待人数等八项指标的综合排名中,重庆仅次于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位列第六。2.1.6 重点旅游景点介绍(1)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重庆市、湖北省交界处,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市内的有瞿塘峡和巫峡,西陵峡属湖北省地域。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六江。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峡内有铁锁关、古栈道、风箱峡、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凤凰饮泉、犀牛望月、黄金洞、七道门洞等多处景点。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组成。(2)巫山小三峡“西有九寨沟,东有小三峡”,乃近年来展示巴蜀地区旅游潜力的自豪之语。这个小三峡在大宁河中。去九寨沟免不了连续多天的汽车颠簸,逛小三峡,只须乘上两头尖尖、肚儿圆圆的柳叶儿模样的轻舟,早出晚归,一日尽兴,于是往东的游人又胜过了往西的。大宁河发源于陕西省平利县的中南山,穿万州开发区境内的巫溪和巫山两县的连续峡谷,在巫峡西口,巫山县城侧畔注入长江,全长三百余公里。下游三峡(即小三峡)加上游四峡共称“宁河七峡”与长江三峡相比,峡更狭,境更幽,舟更奇,俗更异。舟漂其间,头上只见青天一线,伸手可与山花野鸟嘻戏,碧绸似的清溪仿佛就贴着肌肤流淌,岩畔的悬棺古栈却又诱你去叩问遥远的回音。(3)万盛石林万盛石林位于万盛区南天乡境内,万盛石林距重庆市区165千米,距万盛城区20千米。万盛石林系我国第二大石林,面积2.4平方千米。它形成于奥陶系,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林。万盛石林属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态多柱状型,其次为蘑菇型,主要有剑峰石、石鼓、石塔、蘑菇石、石芽等形态。石林群峰壁立,千姿百态。石头多形似飞禽走兽,被地质学家称为天然石造的“动物乐园”。主要景点有天门洞、神女峰、香炉山、巨扇石、地缝一线天、化石、石鼓、将军石等百余处,其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曲靖师范学院辅导员考试真题
- 以业绩为导向的工作规划计划
- 2025届浙江省新昌县联考七下数学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手术室流程优化与反思计划
- 2024年宁波市附海镇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招聘笔试真题
- 软件更新管理测试题及答案分析
- 避开雷区2025年法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吉林省延边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客户端与服务器设计考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2025年武汉铁路局集团招聘(18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信息安全管理员-初级工练习题(附答案)
- 深圳学位锁定合同协议
- 2025全国不动产登记代理人《不动产登记代理实务》考试真题(附完整解析)
- 农产品供应链应急保障措施
- 食品原料报废管理制度
- 2025年高级政工师理论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乡村振兴学习课件
- 2025年施工现场质量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继续教育)含答案
- 饲料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