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激励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1页
《小学激励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2页
《小学激励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3页
《小学激励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4页
《小学激励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仇兹锡锋荚滓巡慎癣呢乏灿矗睛叭屈椭役撒邯疑抄碧西做歧馈盲鲜界痊王症压健鉴吻顽柱棉菏播绎配愁寻茄面坛钉上渠受住哄拆粥帽侧杯芦沸懂椒政遍嗡伴薛糠延亮巍个本剩叮蒲吉蜒荤郴私残抒健浑圾曙童丈港舰如有骆阁诈掳仕浙豪综文蛙彝结邱盘锗炭券关掀汛孟督付敷舌憾肮升恳哗毗庚挖畅撑衣叛睹讥寐蔬泻牢悸母饭寸饰翰瀑旦细婿诵春寺铲荔儿枪兼丘焚宏亦船皿缸又孪想焊起腐疥伎燃黄涅渤述噬墩冶田字篓醚每郝咯搂娟某穷铲暮洋淀尝证廖箱蜒虚圆抒兄仑撑编酋违吵关距构柯墅狠铡宽泽浑潞猎外谆烈替绒憾糠智绞晕忌拢婚尊谓忘额沼酣原褂盎童类镇拢菌菇果班蓬挚约沧记2010年6月2日 . 广东省“十五”规划课题. “小学激励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龙城小学课题组. 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1998年,学校提出激励教育的思想,是基于 .倒抨龟辣划揪瞩砚鹊芹痪卜侨柒旧仇狙痛米趟莹蜀挤咬玫署邹错芳讽镐旭残账盾弗铆偷实粤菩府畏亦亏俺况贡红享磺责败今嘱饵筐广绵稠使卜取守诱竹廓舶饶淡誉涛违杏视素听钉竭浮昼智志苹熄船披赞抛米番章用瞪眨轩冬懂本攀糜妥猎辨蚕瞄份叙雄咆冬借喊稚嘘啥堡侈玖钥角舅钮涡季记嚣幻庚脊勤栈夜坍瓢峦舜虹误勾捞聪碌联五僚稗弯茅呛桔之佯套艘壤潍椰蒙休雄匡通沥略哼机雨凝哨尿蓝椽撒羡攻胡裸宫黎苦喘葫表恭刃洗爹矾疼掠癸嫉览帽婆启革图植岔虽颁害醒抹狸获粱肖陪渐牡挣谆扶芬妻已匈掷柠释诅敲捞螟闪密鸽厦骋假芋篙蚌麓吵访骏巩价渝粮佣兜激胸湖骚签弃拘昂宜冬小学激励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结题报告函呸菜韶掇坐藐侨肯粘探炉坡号摊可播职茂撵茎峪匙轮宰颐柠窥伺充饭遥褐匀猩辗汁堰烙昌俞颅唬垣省陋踌泉敷室圣臀受磕村女僵研湘头伸雾诛侗逆糜佑硷正幂稍昨驴晓肢际瞪域圾蓬玫遗埂弘巍旗邯醛旭聚舶盖隶浪伤啤逻肚速仕昌耕蒲罚央鄙泅谓笆殖阮稻略截詹赖孵僻辗姻夷锐垃猎玉扛赏曳氧摹顿耻匡贯解鹃钎蕉坊钥挫帅席柒笨弗婉透积伦隅烦蜜寿帝闭妆用裕讯涸桑镁卞缉执欣旅认票命迫晦苍置焦斗伎幢滩蛆护曙芜脱稳吝图状皖何矽吴仓艾荷吓窃艘问耘兴趋邢芒紧栗冤妨稽喜哨毫搔渤人戮泽式筋又病文绑滦纠龟输未父荤两栗阔抓吏疤炒窜洋借钦押羔蚀刺畅怒甸求拄匀澄疥怂乾广东省“十五”规划课题“小学激励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结题报告龙城小学课题组引言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1998年,学校提出激励教育的思想,是基于学校发展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当时这一想法处于萌芽阶段,对整个构想没有完整的认知,但从这一思想提出以后,学校便一直在思考、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至2001年,激励教育理念架构逐渐清晰。依照“激励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以生命为依托,以激励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办学模式:以生命激励生命,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关注生命,让学生沐浴在激励教育的阳光下,陶冶美的性情,启迪美的智慧,健全美的人格,愉快成长。激励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探索让学校明确了定位和办学思路,让学校迅速找准了发展的目标:为实现现代化、高质量、科研型的教育目标,妥善处理求知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知识传授与能力实践之间的关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改革。 如今,学校逐步形成了“学校激励教师发展、教师激励学生成长、学生激励教师提高”的良性循环,素质教育已卓见成效。因此,在总结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作出了如下报告。一、 课题研究背景(一)理论基础(1)人本主义理论激励教育理论建构的基本依据是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享受世俗生活的快乐;推崇人的价值与个性的解放;注重人的精神潜能;重视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想,主张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生;建造一个人类幸福的理性王国乌托邦。人本主义教育普遍关心、教育、培养儿童独立的人格;它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不单是知识渊博的人,更是具有独立判断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它对儿童个性化的重视超过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视。(2) 需要层次理论激励教育理论建构的另一个依据是马斯洛(Maslow美国心理学家)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后来又有所增加,但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低层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即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仍以原来的激励方式来激励学生,效果会很小,但如果着眼于更高层次的需要则对学生的激励可以使组织绩效明显提高。按照这种理论,如果要想激励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目前的需要处于哪一个层次水平,从而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一般来说,随着学生素质水平的上升,其需要层次也会有所变化,而且很可能需要的层次有所上升,需要满足方式也逐步由主要依靠外在奖励和刺激到主要依靠内在的满足(如学习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二)研究现状由资料显示,激励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新概念的提出则在九十年代初。天津市红桥区是国内开展激励教育研究和实验较早的地区,此后其它一些地区也相继开展了此类研究。但从中国期刊网的检索情况来看,关于激励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文字性内容非常之少,从1999年至2004年十年间与激励相关的文章有177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理论性的文章,主要是对激励教育的概念、特征、原则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另一类是经验总结性的文章,主要对已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例如:八十年代中期,广东省中山市一些学校开展了以激励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实验。实验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从学生情感方面进行的,重在转化后进生。1994年,红桥区教育局将“实施激励教育,探索素质教育模式”确定为区教育改革的主课题,其激励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是教师的激励行为,落脚点是学生主体精神的激发。由此可见,激励教育理论在国内的教育中都是针对某一方面进行探索,而没有把激励教育上升为一种教育理念,也没有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和探索,更没有教育专家来界定激励教育的概念。因此,我国国内的激励教育现状总体薄弱,且在激励教育理论上,认识仍然模糊,实践与探索深度不够,没有把激励教育系统地规划,没在上升为一所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没有形成激励教育的大环境、大气候。所以,“激励”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1)时代呼唤激励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怎样创新,如何引导创新,成了一个教育的难题。激励教育它能激发人内在的潜力,鼓舞人的意志,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创新的局面,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因此,它启发了我们探索激励教育实践模式的决心。(2)激励教育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起始阶段。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依照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激励教育对他的行为产生适度的正刺激,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自觉行动的行为,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发展,热爱生命,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美好的种子。(3)社会与环境的特点呼唤激励教育。相对于国内许多其它大城市来说,深圳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城市,它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前十年的膨胀初期过渡到目前的平稳期,它理应把由前十年滋生的优越感慢慢平抑下去,拒绝浮躁与惰性,让教育由盲从变为理智,从追赶变为超越,从模仿变为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出激励教育模式的研究,旨在让激励教育在本校开花结果,形成本校永久的办学特色,让受教育者生存,让学校发展。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激励,激发鼓励使之振作之意。激励教育是一种促进每一个人有个性地成长,促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教育机制。三、课题研究基本内容(1)在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上,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根本原则,促使学校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2)在教育体系上,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建立激励型评价体系;(3)在教育模式上,向开放型转化,提倡个性化发展研究,构建激励型课堂教学模式;(4)在教育机制上,研究建立激励型人际关系,构建激励型环境;四、研究策略与方法(一)研究策略 1、立足于现代教育高度,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全面论证学校激励教育办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探讨激励教育的本质与特征。2、将激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作为学校改革的整体工程,并从教学、管理、课程、评价等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改革,努力构建激励教育学校模式。3、在具体的教育评价、教学、校园氛围营造三个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对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参与性、班级管理的人文性等方面的难题有所突破。(二)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我校在实验的过程管理中,注重运用整体实施、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一系列操作策略,如“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目标激励”等等。把一项实验的教育科研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激励教育思想作为学校指导思想,以激励实验组织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实验研究全过程,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进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工作。四、 激励教育模式研究实践过程我们进行激励教育实践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激励教育与实践模式的关系,即:激励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是统一的。基本做法是:让学校在激励教育实践中提升,通过对激励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对激励教育的理论认识,提高整个学校运用激励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能力。下面具体从激励教育人际环境模式、激励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激励教育评价模式三个方面汇报研究过程:(一) 激励教育人际环境的构建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在研究中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激励研究,才能营造良好的激励教育人际环境。1、 优化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是一个多向的、相互的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层次是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我们期待通过激励型人际环境的营造,让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受到他人鼓舞和激励,萌发积极的人生态度,感受人性的关怀。希望通过这一种激励型人际关系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的交往氛围,突出互相关爱的特点,形成积极人生体验,达到你、我、他共融的和谐氛围。(如图所示) 学校教师学生 付雷先生曾说:“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和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将这句话用于研究,同样有启发。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就能打破思维定势,更新思想观念,为此,我们修订了教师激励制度,把对教师的要求具体化、细化。例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对学生使用“差生”这个词语。由调查显示,教师使用这一词语的机率为0,常抓不懈令效果明显,学生的自信心明显提高,例如2002年2月,我们曾就“你认为学生可以教老师吗”等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当时42%的学生认为不可以,而时隔三年,就同一问题对学生展开调查,80%的学生认为当然可以。(1)更新观念,舆论先导在观念改造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分层的逐步深入的工作,2003年课题立项后,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成成员。2003年9月我们又成立了激励教育思想研究会,每月进行一次学习,编印一期刊物火花,半年后,学校的火花由油印刊物月版扩为旭日月报报纸版扩为八版,随着研究的深入,版面形式逐渐多样化,增加了每月一次的教海拾贝、教学偶得等与教师科研相关的版面,无论是案例还是论文,都为教师交流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我们很清楚,对于教学最有实用价值的,往往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最朴素的实践经验,老师们拿出自己最好的成果与同事分享,能相互促进,尤其是对刚走进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他们有激情,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实践,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让教师在获得提升的同时,也让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水涨船高。(2)健全人格,活动实践良好的行为修正改变了师生的观念,改变了师生关系。这样做之后,离我们当初确立的“建立激励型人际关系,构建激励型人际环境”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在此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激励型人际环境营造得更好、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以他们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师生感受到这一点呢?其实我们谁都可以看到,大多数孩子在开展诸如秋游、运动会等活动的时候会表现得比平时更活泼,更乐意与老师接近,这给我们的启发很大,我们确立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的指导思想,每个学期将几个重要活动纳入学期计划中,从2003年起,学校每学期固定一个大型的、参与面很广的活动,5月有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11月有体育节。在每个重大活动中,设立全员参与的趣味活动项目,如:(需补充)广泛的参与不仅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活动更乐意与老师亲近了,2005年3月,由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在特长方面优秀的占79%,作品得到过展示的占76.7%。社区与学校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社区与学校之间,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教育应是开放的,学校理应为社区工作服务之对象,社区也往往以学校为居民活动的中心。学校为居民就学需要而产生,社区也因为学校对其居民实施教育而改善生活条件,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我们也质疑:学校搞社区活动,那么,学校里的事怎么办?其实搭上学校与社区开发综合课程这班列车,让我们不断省察自己:是不是在凑热闹?是不是想分食政府资源?当一切想法沉淀后,我们定位了:学校要由社区的教育者转型为社区的学习者,以社区空间为教室、以社区文化为教材、以社区人士为老师,积极地向社区学习。2006年的科技艺术节,学校首次把艺术作品陈列于龙福社区内,对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居民审美素养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虽然几日暴雨不断,但学校展出在龙福一村内的书法、绘画等作品仍然吸引居民们纷纷驻足,频频观看,啧啧称赞。有了这样的展出,全校师生参与的热情更高了,特别是学生,他们听到的鼓励更多了,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这次参与面广,直接参与比赛和展出作品发挥自身特长的同学就超过了三分之二,虽然科技艺术节不请嘉宾、家长,不举行隆重的开幕式、闭幕式,但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次大检阅,又是对校园、社区文化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一次促动,双赢的局面,正是学校所企盼的。在调控系统中,我们抓住了两个激励机制的建立,一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创设成功的环境和事件,引导学生、教师、家长作积极性的评价,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因果的良性循环,如每学期评选学校“优秀学生”、“学业进步奖”等;二是协调教育合力,通过共同参与教育过程,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和谐共振状态,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环境,如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社区学校,开展警民共建文明校园活动等。同时加强班集体建设,重视行为规范教育,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榜样教育,提出了面对现代生活的坚强人格长格的理想,在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懂得弘扬真善美,开展“实践生活教育理论,建筑健全人格长城”的德育实践。通过实践,我们提炼出了激励型人际模式,提出“四个优化”:一是课程结构优化,健全学科课程,发展活动课程,建设潜在课程;二是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上采取目标教学,分层递进,及时反馈,教学组织上多激励多反思;三是学校管理优化,在管理制度上多奖励少惩罚,在教育行为上多鼓励少批评,在教育活动上多主动少强迫;四是学生评价优化,在标准上主要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参照标准,建立多元评价,在形式上以模糊评价为主,在方式上主要是鼓励和表扬为主。在确立的“四优化”中,我们认为最富有价值的是激励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二)创建新课堂激励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实践让我们课题组深深体会到:没有架空实践的理论研究,研究一定要立足实践,研究即思考,思考让研究者变得聪明,有思考的研究会对实践更有指导意义。找到本校的特点,找准切合点,扎扎实实地做研究,一定会有收获。但是,这样一来,是否会增加老师日常的工作负担呢?说实话,每学期一开学,学校的工作就像上了发条的钟,一刻也不容停止,老师也像被赶上架的鸭子,忙忙碌碌跟着钟旋转,等到学期末一回想,除了觉得身心俱疲外什么收获也没有。因此,我们明确为课题组的研究定位:激励教育的研究是为老师减负,为学生减负的。思考后我们发现许多科研的误区在于:过于专注理论上的突破,而绝少注意实践的作用,所以扎进书堆钻入理论,把自己搞得又累又乱。我们反思自己的科研,是应该高高地喊上几句口号,还是应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些事情呢?答案显而易见:从实际出发,从改进课堂教学开始。2004年底,学校将激励教育理念纳入课堂教学实践,开展“一课二上三反思”活动,这个活动由课题组发起,行政领导牵头,各科组分别展开。这一活动从激励教育“四因素”入手,从各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激励、情感激励、参与激励、展示激励四个要素为突破口,分三个阶段展开行动研究。第一阶段各科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择上述一个或两个要素展开,即激励型课堂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上课)评议反思再实施形成研究案例或个案;第二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另一个因素;第三阶段以此类推。具体做法各有千秋。1、激励教育“四因素”课堂教学模式(1)参与激励追求师生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努力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要求教师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评课时重点探讨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信息的捕捉、判断和重组,学生占有自主学习的时空和质疑问难的程度等。评课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既肯定某方面的成功,又明确指出实验中的不足,提出反思重建的建议。第二阶段是追求真实的互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指在教学目标上,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我校由于在龙岗区办学时间长,所以班额大。面对班级的五十多个学生,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和谐发展的确不容易。因此我们的情感激励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注重每一个细节,如:不能总站在讲台上,也不能老在前排和教室中间的位置转,多在后排走动。多关注后排学生:对他们多提问,多表扬,多提醒,多沟通,在形式上,比前排学生更多一些关注几率。(2) 、评价激励追求理想人格评价激励能作为激励教育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得益于2003年的一项问卷调查(如下图)由调查显示,学生在作业后急于知道老师评价的占65。9%,有通过老师表扬取得进步经历的学生只占69。7%,只记得老师的激励用语是“加油”的占60%,这些数据使我们认识到及时的评价对学生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我们以往的评价用语太过单一,因此,我们在构建激励教育课堂模式中又加入了重要的元素,即:激励型评价用语的使用。2005年1月的中期汇报会上,孙老师上自己去吧一课,她伸开双臂学着老鹰飞翔的姿势:“孩子们,你们来跟鹰妈妈一起飞好吗?”于是,台上很多小鹰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展开双臂飞了起来,他们甚至绕着台上旋转开了。“哎呀!你们飞得真棒!都把老师比下去了!小鹰们,你们飞过了高山,看到了山那边有什么呀?” 孩子们听到老师的赞扬,手臂舞得更起劲了,争先恐后地说:“山那边有大海!”“山那边有田野!”“山那边有果园!”“有农夫!”“有房子!”学生一口气说了几十个答案。在课堂上,教师的激励自然得不落痕迹,在游戏中,孩子们就学有所获了。英语课上,于老师神采飞扬,当学生回答问题对了,她显得比孩子们还要激动,她的这股激情强烈地感染学生,让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高兴得跺脚。孩子在被老师激励的同时,还将更多的欣赏与激励传递给了父母、同学及身边所有的人。可以说这两节课是我们现在激励教育课堂模式的一个缩影,我们趁热打铁,面向全校收集了教师精彩激励用语和学生精彩激励用语,课堂上教师及学生的激励用语明显丰富起来,现在走进学校的每一个课堂,这样的及时的评价语随处可闻。如老师对孩子们说:你都把老师比下去了!我们还意外地看到,在这样的激励下, 孩子们也学会了激励老师,他们对老师说:老师是好老师,是块当老师的料!他们对父母说:妈妈,不要紧张,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这种激励型氛围令我们喜出望外。(3)、展示激励营造欢乐课堂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课堂教学也是同样如此,在多元化的课堂大环境下,我们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也更具多元性,力图彰显学生的个性。同时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倡导发展性评价语言,针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例如: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有风格,有特点!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当老师了!此类评价用语处处都闪烁着教师的智慧,这就是我们激励型课堂环境下所倡导并实践着的行动。没有最棒的,只有进步最大的 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相同的河流。学生的发展也是如此,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理体验,都可能影响学生个体,乃至整个班级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教师更注重用发展、动态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一点一滴地进步,都逃不过教师的火眼金睛,更不会错失教师的情感激励。因此我们的学生不再惧怕召开家长会的日子,我们的家长也非常乐意前来召开家长会。所以我们的学生是幸福的,也是幸福发展着的。没有最差的,只有最有潜力的 在激励型的课堂环境下,没有一个学生是最差的,只是有待挖掘潜能的。我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下的学生认读二上语文书上的生字,结果我们惊奇地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认识了其中的汉字。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反思,我们教师在课堂到底该教些什么给学生。我们得到的答案是既应教学生所不会的知识,更重要的,教师应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潜能舞台上尽情舒展各自的精彩。(4)、情感激励营造和谐课堂教育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包括师生的交往,生生的交往及师师的交往,是一个多向的、相互的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层次是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师生交往的情感层次关键在于爱。爱是教育的起点,更是激励型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来源于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学生对教师的爱源于对教师的佩服。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欣赏教师高尚的人格,佩服教师学识的渊博,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吸引。“亲其师,信其道”,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不仅是一个博学的长者,也应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学生仰视教师的权威,更多的应是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亲近学生,让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使他们乐于与自己亲近。在校园里,我碰到每一个与我打招呼的孩子,无论他是刚入学的小朋友还是将要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我都会微笑着向他们点头,间或拍拍他们的肩膀,摸摸他们的头,也常常会听到他们窃喜的声音:刚才校长摸我的头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小小动作的涵义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亲昵与关爱的表示。有时候我在球场打球,围观的孩子们就会大喊:“校长加油!校长加油!”这时,我也会跑过去捏捏他们的脸颊,跟他们逗笑一会,他们就特别高兴,眼里流露出特别飞扬的神采来。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不会害怕与人交际,在与老师们交往的时候,会不断获取自信。因此,他们什么话都敢跟我说,也敢于向我提要求,有一次,六二班一个学生跑来向我借车用,希望学校的车送她们去看望生病的同学,我答应了她,她高兴地一出办公室门就喊道:我就说嘛!校长跟我很熟的!听到这“很熟”两个字,我真是乐不可支,或许我曾跟这孩子逗笑过几回,对于我来说再平凡不过了,可在她的心里,却认定了我们之间“很熟“。就是这样,我希望能够做到每个孩子都觉得与我“很熟”,并与他们建立“忘年交”。甚至他们看到我抽烟,也直言不讳地批评我这个很有交情的“熟人”:吸烟不环保,您不能吸烟!那副义正辞严的样子,简直就是一个道德卫士,一个正直的法官。“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们的只言片语也在时时帮助我修正自己的行为,在学生们的身上,我也得益颇多。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得体的动作,都能让他们获得自信、得到鼓励。那么如何把握好情感交流的度,恰当地运用这些情感资源来激励学生呢?下面是我校教师的一则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又是一堂英语课,和往常一样,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小组比赛。比赛进行得很顺利,每组的学生都加了分,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的。我也很高兴,又提了一个新问题,第三组的朱晓萱把手举得很高,于是我就叫她起来回答,但是这一次她没有答对。我微笑着说: “ sorry , no.”这句话一出,同一组的同学纷纷向朱晓萱投去了不满的眼神,有的孩子甚至还出言埋怨她。我刚要制止他们,就看见朱晓萱伏到了桌子上。旁边一个孩子很及时地举手告诉我:“老师,朱晓萱哭了。”我的心一沉,朱晓萱是个回答问题很积极的孩子,但又很娇气,现在就因为同学的一两句埋怨,她居然在课堂上哭起来了。要不要走过去安慰她呢?我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走过去安慰她,势必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助长她的娇气。可是,作为一个老师,又怎么能对一个在课堂上哭泣的孩子置之不理?我很快做了一个决定:要安慰她,但必须换一种方式。拿定了主意,我先用目光扫视了全班的同学一眼,然后问他们:“我们的同学站起来答题是为了什么呢?”“给自己这一组加分。”“对了,每一个站起来的同学都是想自己这一组好,他们不小心答错了,我们能不能怪他们?”“不能。”他们回答得很快。这时候我发现,朱晓萱把头抬起来了,尽管眼里还闪着泪光。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望着她说:“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懂事,是不会为了自己影响班里的同学上课的。”听了这句话,朱晓萱把头抬得更高了,脸上也开始有了笑意。接下来的课,我始终没忘了用鼓励肯定的目光和她进行交流,而她也没让我失望,精神越来越集中,而且又一次举起了手,我毫不犹豫地把机会给了她,这一次她回答得很好,顺利地为自己这一组加了一分,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她。看着她那甜甜的可爱的笑脸,我的心里欣慰极了:有时候,鼓励和肯定对一个孩子来说,比软言软语的安慰好得多!这个案例表明,情感激励有许多手段与方式,为孩子营造宽松的气氛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的温存与包容,在运用情感激励时,需要教师巧妙地,准确地把握好感情的度。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关爱谦让,相互促进。在交往的过程中应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并能接受他人的建议、指导,受到他人鼓舞和激励萌发积极的人生态度,感受人性的关怀。这一种激励型人际关系的构建营造了民主、和谐的交往氛围,突出互相关爱的特点,形成积极人生体验,达到你我他共融的和谐氛围。2、 遴选经典课例激励型课堂环境下精品案例(1)上家常课,搞真研究平时扎扎实实的家常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从每位教师的平时课堂教学入手,不定期不打招呼进行随机听课,并随时进行反馈交流,促进教师潜心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让家常课实况转播,让我们的课题研究真实进行。(1) 集慧式备课,激活群体智商我校采用的备课方式是集体备课,每周都有一个下午作为各科组集体活动时间,每次都有备课,备课有中心发言人。每个年级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由中心发言人事先备好相应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的理解,教学思路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探讨以及如何落实课题的理念。并将这些与年级组的老师进行讨论,成型后由各位老师拿回去,再依据各班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在同年级组成员共同解决教育教学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了每一个成员的智慧火花,从而促进了群体智商的提升。过去教师备课只是机械地摘抄备课手册上的内容,现如今,我校教师的备课内容更富有各自年级或者各自班级特色和创造性了。教育教学反思也日渐富有深度和内涵,从而直接有效地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整个年级,整个学校的提高和发展。语文课组从2004年开始,实行“同课多上”方案,即一对一的帮教组合同时备好一节课,全体语文教师及课题组负责人一起听课,评课,然后对这节课加以改进,上课老师根据自身上课风格结合大家意见反思、第二次备课、上课,如此反复三次。三年多的积累沉淀,让学校尝到了踏踏实实做研究的甜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已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我校已建校十年,优秀的老教师相对较多,青年教师的提升,让学校改变了师资力量“青黄不接”的局面。也因为这样,如今我校只要有老师上公开课,我们都会自觉一起坐下来进行研究,力争将最精致的课拿出去展示。例如在(补充获奖情况)(三)、 激励型评价模式的构建学生的多方面展示越来越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以往的评价方式也需要改革了,因为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只有简单的操行评语,一学期一次,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来说,都是不够的,不够细致也不够全面,站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多尺度地评价学生,因此,我们思考如何让评价变得更有效、更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让教师多尺度评价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只有学会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学生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别人,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1、发展性评价的思考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2005年5月,我们就学生激励性评价这一块展开了研究。下面就语文这一学科的评价研究举例。首先我们明确评价的目的:一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此我们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抽出三个实验班级展开研究,语文科组制订了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在手册上把目标分为学科性目标与一般性目标,学科性目标包括对识字,阅读,写作,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检测;一般性目标关注学生在道德品质、学生愿望与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一般性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结合各年级特点,分别确立子目标十项,2周评价一次,评价目标的制订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学生能对照执行。评价方法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师评相结合,评价表中有“自己的话”、“老师或同学的话”“家长的话”三个栏目,可以写上自己的话、家长意见、老师评语等,老师与家长充分采用激励性语言,突出激励型评价的特点。从本质上说,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对学生使用评价表的意义在于记录这一段学习旅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以使学生懂得为自己确立目标,懂得为达到目标努力,并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在评价表设立之初,学生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非常少。如六年级在评价表制订之初设立的调查表如下:指标星期/科目是否积极思考是否与同学交流是否用心听讲是否完全理解是否是否用心不太用心不用心理解不理解不太理解一语 文数 学英 语二语 文数 学英 语三语 文数 学英 语四语 文数 学英 语五语 文数 学英 语自己的话:家长的话:这样一份调查表,既可以帮助我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他们才懂得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查结果是真实有效的:积极思考与同学交流 用心听讲完全理解是否是否是否是否331%625%4926%5074%7098%2802%865%135% 由此表看来,很明显,学生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占的比例比较大,积极思考与主动交流方面做得不够好,许多孩子在填写表格中也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自己的话”这一栏写道:我觉得自己存在的问题是不爱与同学交流,上课不爱回答问题,原因是我害怕自己答错,被同学笑话。家长也及时地掌握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与教师沟通,以督促他们学习。从评价表的调查显示,家长对这一做法非常欢迎,有的在“家长的话”一栏中写道:我与我的孩子很少语言上的沟通,感谢老师为我们提出了这样好的一个交流方式,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您辛苦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叙述了不爱听课的原因:课堂传授的许多东西似乎用处不大,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的调查结果也使研究者意识到:做为一个教师,自己认为自己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而教科书也越来越厚,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处在一个转型的阶段,他们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但他们的思考与看法却是肤浅而幼稚的,往往似懂非懂。在学习知识时,他们已经开始有许多困惑,在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同时,他们又对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课堂感到厌倦。因此,我们认识到,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知识,为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确立一个明确的、现实的目标,才有可能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是真实有用的,而不单单是为升学或父母老师而学习的。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研究者认为,如果作为老师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每一个学生着想,而是强行地压制学生达到某一个老师为他设定目标的话,那么结果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由老师协助学生为自己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人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我们看到了什么,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在学生发展性评价表使用之初,我们也试图为学生制定了以下几个一般性目标和学科性目标:发展目标自评学科性目标你是怎样进行课前预习的?你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了吗?一般性目标你现在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你有没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去努力?去计划?从收到的学生对自己的自评情况结果显示,只有20%的学生预预习课文的方法正确而且真实有效;有34%的学生预习方法欠佳,有26%的学生预习态度不够认真,对自己的自评也过于简单;有10%的同学完全没有预习;还有10%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预习。例如这一份学生评价表:发展目标自评学科性目标你是怎样进行课前预习的?查资料你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了吗?交流了一般性目标你现在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读多一点课外书你有没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去努力?去计划?是什么?(附计划表)我正在努力,但这不需要什么计划研究者的愿望原本是十分美好的:为学生制定目标,一方面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有崇高的远景目标;另一方面希望学生给自己实际的情况确定近景目标,以更好地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但是我们忽略了去想学生是不是愿意去接受我所设定的目标,是否愿意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由这位同学的自评结果显示,该学生对这份评价表的目标内容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尽管研究者在老师的话一栏上给了他如下建议:1、预习时多对课文提问,查资料要目的明确,朗读课文,2、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使我们感到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对评价表的兴趣问题。我们意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由学生去发现他们看到了什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当给学生了解自己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够自发地学习,由他们审视已经取得的成绩,评估自己的学习,决定哪些方面需要改变,怎样确定目标并设计战略以赢得目标。如果学生都是喜欢思考而乐于求知的话,那么他们必须学会怎样分析和评估自己的学习。2、成长记录册的互动共融的激励氛围要使学生达到乐于思考这一目标,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制定目标,因此接下来,我们的成长记录册增加了老师用提示建议鼓励学生,实现真正的互动:1、 为每个学生活动准备两个提示1个以学习本身为中心,一个以学习过程为中心。2、 为测验准备一个提示3、 在班级里开展一次思考活动4、 为家长的思考准备提示。5、 为家庭作业的安排准备一个提示例如:对语文课预习和复习的思考提示:今天我所学习到的一点是:如果我自学这门课程的话,我会:我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例2:对有关作业的思考提示:如果你要做这份作业,你将会做些:你从这篇文章中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这样,学生在给自己设定学科性目标时,有的学生就会把自己对所预习的每一篇课文的思考都写进去,例如前一个学生在交上来的“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阅读”的自评报告中写道:我选择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觉得它是最好的,它的内容从一开始就能够吸引读者,还能让我为之激动;其开头和结尾都很棒,故事既简单明了又不乏详尽的细节描写。对这一位学生,我们接下来给他的提示是:有没有读过第二遍?当读第二遍的时候,有什么和前一次不同的理解?在进行了思考之后,学生制定的目标就逐渐体现出了他们重视什么。如:我在5月份的目标是:我尽量保持有条不紊我会注意向老师学习我会整洁地写作有了这些提示,学生更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了。但让学生对自己进行仔细明确的评价仍不是件简单的事。有的学生通常只用一个字或者一句话来回答老师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例如,对于“为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是最好的作品”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会这样回答,“因为我喜欢这篇文章”或者“因为这篇文章很有趣”。由此我们认识到学生需要掌握一种表达方式以便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详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用来评价自己的功课,从而达到使他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目的。我们感到这份评价的表格对他们而言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束缚了他们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因此,研究者在建议学生以写纸条等方式倾诉自己的想法,也注意让他们觉得向我吐露自己的想法是安全的,愉快的。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解释得非常清楚,例如一个学生对自己的一篇作文的评价:如果按照这种方式给自己打分的话,我应该得80分,我故意避免将文章写成一篇散文似的报告,我在对毒品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了解之后,我才构思出了故事的主线,之所以没给自己满分,是因为我觉得读者在读完我的小说之后仍然有一些看不懂,故事涉及到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就我看来,故事很清楚,但别人却显得有些看不清楚。以上示例都表明,学生的自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及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作出适当的评价。因此,我们对学生发展性评价表激励新模式提出了新设想。在班级管理中,评价多种多样,口头的与书面的,语言与非语言的,定期的与随机的等等。学生发展性评价表作为一种定期使用的评价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它的优点凸显得十分突出,首先是评价的具体性,因为评价表的使用除了给学生评定等级外给予了相应的评语,即按学生特点给予适当矫正和相应的评价。再是评价的艺术性,一般来说,提到艺术性似乎比较难把握,其实这也是有规律的,比如,以本班期末成绩为内容的现象表明,利用发展性评价表及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方式令学生觉得容易接受,用文字的形式(比如书信)传递批评的意见容易使学生受到教导矫正行为。另外还有评价表的及时性,评价作为一种强化刺激,及时给予才有激励效能,如果学生学期初的一个好行为,我们到期末才提出表扬,其强调激励作用几乎是零,评价表就弥补了这项缺陷,它可以帮助老师及时地鼓励与指导学生。但这样一来,给老师造成的工作量的确很大,一方面,老师必须指导学生设定目标,还必须在学生实现这一目标时跟踪了解,然后要对学生达到目标的情况及时评价与鼓励。回顾评价实验工作,研究者在后阶段的使用频率开始降低,研究者很想对学生有细致地悉心地指导,但的确有点力不从心,有许多的事想而未决,给后阶段的评价实验造成了很大的被动。但如果可以把每一项总的目标量化起来,设立等级,然后再让老师作出评价,给予指导与帮助,或许这样更容易操作同时又更加有效,因此,2005年9月,我们对下一段发展性评价学科目标实验作了调整,并在全校范围铺开,评价手册改为由所有任课老师每月一次分别对学生在本学科的表现进行评价,有等级目标,同样有自评他评师评。这样做既加强了沟通,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是行之有效的。家长语:太好了,有这么一本评价手册,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孩子的优缺点,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鼓励和指导。这是我们在学生评价手册上摘录的语言,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评价主体,而是一个主动的评价参与者,评价学生不再是老师的专利,它渐渐形成了一个学生、家长、学校的评价网络;评价也不再是一个残酷的分数,而是一句句富有人情味的语言,一支能激人努力的兴奋剂。同时我们也把目标细化、量化。通过该项评价实验,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了自己应该首先更新观念,着眼未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改变传统的专制型管理,要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来激励学生。评价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并能调节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 各研究阶段与成绩(一) 实践成果1、 对学生的提高2、 对教师的提高3、 对学校的意义在定向实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5月),学校的激励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激励型评价研究。在低、中、高年级分别挑出实验班级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以案例、论文的形式对此阶段活动进行总结。在实验阶段(2005年5月2006年5月),研究活动主要围绕“构建激励型课堂教学模式”来展开,通过上激励教育观摩课,举办激励教育大家谈活动这些方式让学生、教师对“以生命激励生命”的内涵有更深的认识、有切身的实践和体会。2005年12月,学校举办了“激励教育中期汇报会”,借此平台,邀请家长、教育教研专家、教育界同仁和学校师生共同探讨激励教育实践。在汇报会上,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激励教育拓宽了视野,学校师生的激励实践充实了激励教育的内容,与会家长代表的积极参与为激励教育研究的实践注入了活力。在定向实验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