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不会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是()a种间竞争 b基因重组c外来物种入侵 d不可遗传的变异解析种间竞争和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将性状传递给子代,它不会影响生物的进化,d项正确。答案d2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b进行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离就一定是两个物种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因此进化改变的是群体;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同种群间只有存在生殖隔离才是不同物种。答案d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竞争和捕食都是相互选择的过程b基因的自发突变率很低,对进化不重要c突变可大幅改变生物性状,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d某种群的数量长期处于稳定,说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解析虽然基因的自发突变率很低,但对生物的进化起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的数量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稳定不变。答案a4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生物个体,而是生物的种群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有利的基因突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所以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进化的必要条件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a5500万年以前,人类和黑猩猩还是一家,人类经过基因代谢(即获得新基因,抛弃旧基因)而与黑猩猩区分开。关于基因代谢的说法,不符合生物进化事实的是()a基因代谢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b人类的基因代谢速率比其他哺乳类快c500万年来黑猩猩没有发生基因代谢d人类基因组中,脑基因组的基因代谢速率最快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不能判断出人类基因的代谢速率比其他哺乳动物快。答案b6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a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b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解析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b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b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c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个体的基因型而发挥作用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正确;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内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d错误。答案d8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10%,10% b1%,2%c5%,0.5% d0.5%,5%解析在雌性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是10%10%1%,故在果蝇群体中理论上xbxb的基因型频率只有一半即0.5%。在雄性中xby的基因型频率是10%,故在果蝇群体中理论上xby的基因型频率只有其一半即5%。答案d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b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了进化的方向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个体的表现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答案d10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答案c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长颈鹿的长颈性状的形成是长期采食高处树叶的结果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蛾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蛾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长颈鹿的长颈性状是低处食物不足对长颈鹿长期选择的结果,a错误。抗生素对细菌起选择作用,而基因突变的发生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b错误。两种生物杂交可产生后代,但产生的后代不可育,说明两种生物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黑色桦尺蛾与灰色桦尺蛾仍为同一物种,d错误。答案c12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产生后代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从而决定了进化的方向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解析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是另一个物种,此过程没涉及地理隔离,但产生了生殖隔离,a错误;根据物种概念,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错误;农药处理后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因此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产生子代的机会大大增加,d正确。答案d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虎狮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d若一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在基因库中b的频率为90%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虎狮兽”不能产生后代,因此尽管母虎和雄狮可以交配,但仍存在生殖隔离;由所提供基因型频率可以计算出b的频率为90%。答案d14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属于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a通过相互选择,不同生物的基因库趋于相同b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c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性d不同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趋同进化是指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的现象,这种趋同只表现在形态结构上,不会造成基因库趋同,也不会造成物种合并;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适应与选择等;这种趋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c15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即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a、d错误。雌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30%60%1/260%,f40%,雄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20%40%1/240%,f60%。随机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子代中ff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40%40%52%,b正确。在子代中,f基因频率在雌兔、雄兔中均为50%,c错误。答案b16突变对绝大多数生物个体是不利的,但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a正确。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b正确。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不正确。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灭绝d不正确。突变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解析突变虽然对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一方面某些有利的变异可能被自然选择而保存,另一方面突变的有害与有利是相对的,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原本不利的个体可能转变成有利个体,也同样可被自然选择所保存,以适应环境。答案a17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蠖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区域ss(%)ss(%)ss(%)a80182b2890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6%ba、b两地的桦尺蠖因长期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了两个物种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解析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a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80218)/(80218222)100%89%,s的基因频率(1822)/(1002)100%11%;而b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228)/(1002)100%6%,s的基因频率(8902)/(1002)10%94%。可见a种群内控制黑色的s基因基因频率较高,而b各群内控制浅色的s基因基因频率较高,这些不同与这两个种群的生活环境有关。a种群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而b种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可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a、b种群间并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18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昆虫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解析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该森林中灰白色的昆虫与环境的颜色相似,不易被发现而生存,数量逐渐增多。而棕色易被发现而被吃掉,数量会减少。d项符合题意。答案d19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一种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轻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种群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b狗鱼对甲水潭中虹鳉的捕食,使甲水潭中虹鳉种群的早熟基因的频率下降c虹鳉种群中如果没有新基因的产生,则不会发生进化d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解析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间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a错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在这种选择作用下,甲中的虹鳉常常早熟,因此甲水潭中虹鳉种群的早熟基因的频率上升,b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化过程中不一定产生新基因,c错误。新水潭中没有狗鱼,虹鳉中的早熟个体将减少,因此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d正确。答案d20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药物“灭鼠灵”的抗性以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如下表。基因型rrrrrr“灭鼠灵”抗性无抗性抗性维生素k依赖性无中度高度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a抗性和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逐渐增强br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最终变为0 c. “灭鼠灵”抗性个体中rr的比例是1/2d停用“灭鼠灵”后r的基因频率会升高解析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在“灭鼠灵”的选择作用下,鼠种群中无抗性的个体(rr)逐渐被淘汰;若长期处在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对维生素k依赖性强的个体(rr)逐渐被淘汰,a错误。两种选择作用综合的结果是rr和rr个体逐渐减少,rr个体逐渐增多,因此r基因和r基因的频率都逐渐趋近于1/2,b错误。rr个体虽有抗性,但对维生素k高度依赖,因此rr个体逐渐减少,c错误。停用“灭鼠灵”后,只有维生素k含量不足一种选择作用,rr个体对维生素k无依赖,因此r的基因频率会升高,d正确。答案d21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表示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表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d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但地理隔离并非物种形成必要的条件,如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答案b2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解析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存在抵抗杀虫剂的变异,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以后不断使用该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作用。答案b23某一地区栖息一种蛾,身体颜色有浅色和深色两种,此地区中的许多鸟类,专捕食这种蛾。1935年,该地区建了许多重污染的工厂。研究人员从1910年开始调查该地区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结果如下表。已知蝙蝠也会捕食这种浅色蛾和深色蛾,但是它们不像鸟类用视觉寻找食物,而是利用超声波定位食物。如果在1940年,此地区鸟类全部被蝙蝠取代,则在1948年,此地区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最可能为()年代191019201930194019501960淡色蛾的比例/%93939350228深色蛾的比例/%777507892a.浅色蛾51%,深色蛾49%b浅色蛾93%,深色蛾7%c浅色蛾29%,深色蛾71%d浅色蛾22%,深色蛾78%解析1940年浅色蛾和深色蛾比例各占50%,由于蝙蝠是利用超声波捕获蛾,这种捕食方式对蛾的体色没有选择作用,因此,不会明显改变蛾的体色比例,在1948年,此地区浅色蛾和深色蛾的比例最可能为浅色蛾51%,深色蛾49%。1950年、1960年的情况发生可能是由于鸟的迁入对不同颜色蛾的选择作用。答案a24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答案a25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解析根据题干图中各基因型的阴影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a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产生的后代数量少,aa个体繁殖成功率最高,产生的后代数量多,aa个体繁殖成功率居中。因此,该种群的后代中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答案b二、简答题(共50分)26(10分)如图中,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降雪天数,乙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白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比。请分析回答:(1)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鼠的数量_;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比是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_(填“前”或“后”),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的数量_。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步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体色起_作用。(2)设老鼠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灰色(h)对白色(h)是显性,则19401960年该地老鼠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_。答案(1)增加后减少定向选择(2)h基因频率先上升后稳定,h基因频率先下降后稳定27(20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根据资料分析可知,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其产生的方向是_,其来源包括_、_、_。它们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_。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突变基因数是_。(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4)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 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5)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_。(6)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_,常见的隔离类型有_隔离和_隔离,通常经过长期的_隔离可达到_隔离。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一旦发生了_隔离,就不会有_交流了。(7)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和_;其中必要条件是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_的方向。答案(1)基因库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变异不定向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原材料方向(2)2106(3)65%35%(4)2%(5)残翅是不利变异,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不断地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6)必要条件地理生殖地理生殖生殖基因(7)种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隔离自然选择生物进化28(12分)下图是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_的结果。 (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_变异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