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doc_第1页
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doc_第2页
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doc_第3页
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doc_第4页
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175省道临海大汾至下畔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关于组织75省道临海大汾至下畔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的通知(浙交会2010134号),2010年8月26至27日,省公路局在临海市组织召开了75省道临海大汾至下畔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台州市、临海市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并组成专家组(名单附后)。与会代表听取了台州市交通勘察设计院对初步设计文件的介绍和中交远洲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咨询意见后,赴实地踏勘了重点路段,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现将专家组意见综述如下:一、路线走向和工程规模赞同本项目起点为杜桥镇大汾南侧(K0+000),接75省道K62+245处,路线经横岸头、后地村、垦岙陈、前洋,沿上盘镇北侧布线,在上盘镇东北侧穿下畔岭头隧道,终点为上盘镇下畔村,与县道四上线K11+765处相交,路线全长15.58公里。其中大桥610延米/3座、中桥436延米/7座、小桥105延米/5座;小净距隧道一座,左线长约800米,右线长约820米。二、工程技术标准赞同本项目采用原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24.5米,路幅布置:中央分隔带2米+行车道223.75米+右侧硬路肩22.5米+左侧路缘带20.5米+土路肩20.75米。分离式路基宽12.25米。路面标准轴载BZZ100,桥涵 设计荷载标准公路级,设计洪水频率 1/100。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三、路线(一)基本赞同初步设计提出的路线起终点位置及主要控制点。(二)ZK13+160ZK13+250段最高边坡约40米,建议优化纵坡设计,以降低路堑深挖高度。(三)建议进一步优化JD2(K3+405.618)段平曲线设计。 (四)本项目穿越居民密集区域较多,房屋拆迁量大,建议进一步优化调整线型,以减少拆迁量。四、路基、路面(一)基本赞同路基横断面布置形式及一般路基设计原则。(二)建议桥头路段采用泡沫混凝土或水泥搅拌桩处理方案。赞同一般软基路段采用塑料排水板+等载预压的处理方式。(三)建议取消填方路段边坡植草防护,进一步优化挖方路段边坡防护形式。(四)根据实际地形及汇水面积合理设置截水沟。 (五)赞同本项目采用沥青砼路面,路面结构为5厘米厚AC-13C型沥青砼7厘米厚AC20C型沥青砼,基层采用2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2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建议挖方路段增设级配碎石底基层。赞同基层、底基层采用振动成型法施工,补充相关施工工艺及要求。 (六)建议路面横坡2%调整为2.5%,以利路面排水。(七)建议完善弯道内侧及沿线边沟排水设计。五、桥梁、涵洞(一)新屋里桥。初步设计提供了3个桥梁布跨方案:方案一,2(320)+40+2(420)米,5联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桥梁斜交30,全长325米,建安费约2360万元;方案二, 2(320)+40+2(420)米,其中主桥采用简支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引桥采用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桥梁斜交30,全长325米,建安费约2393万元;方案三,320米预应力小箱梁,箱梁正交错孔布置,全长65米,建安费约1432 万元。经综合比较,方案一主跨40米小箱梁,除安装重量大外,结构受力并不合理,为增强桥梁横向联系,需增设中横隔板,会增加设计、施工难度。方案二,主跨采用40米支架现浇箱梁,现浇箱梁结构整体受力好,但满堂支架施工将影响通航且支架的不均匀沉降处理困难。由于预制和现浇箱梁施工难度大,质量较难保证,建议补充T梁方案作进一步比较。补充设计与T梁方案比较后,赞同采用补充设计推荐的520米小箱梁+40米T梁+820米小箱梁方案。建议桥下村道改道,以降低桥梁高度。(二)赞同其余中小桥梁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砼空心板和小箱梁设计方案,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墩、灌注桩基础。(三)建议优化新潘桥、岩下坝1桥等大桥的桥梁配跨方案。(四)10米、13 米跨空心板小桥桥台设计均采用扩基U型桥台,根据地质钻孔资料,多为软基,建议扩大基础改成桩基础。(五)建议设计单位完善地质钻探资料,合理确定桩径、桩长。(六)赞同桥面铺装采用10厘米厚钢筋砼10厘米厚沥青砼。(七)部分桥梁通航净空未满足通航要求,建议调整。(八)建议取消桥头搭板。(九)建议做好钻孔桩泥浆的排放处理方案。(十)根据地形、水文情况优化涵洞位置、孔径、标高,以满足排灌需要。六、下畔岭头隧道(一)本隧道下畔端设计明洞较长,边仰坡开挖较高且范围大,该处地质条件差,纵坡较大,建议降低洞口标高,提前进洞,适当加长隧道,减小纵坡,确保施工安全。(二)建议完善地质钻探资料,优化隧道初期支护、衬砌厚度等。(三)由于本项目为小净距隧道,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建议补充完善相应的施工要求。(四)赞同隧道采用复合式路面结构,沥青面层结构为5厘米厚沥青砼+24厘米厚水泥砼路面。 七、路线交叉(一)K14+812等主要交叉口设计,建议根据交通流量大小优化渠化设计方案。(二)做好本项目下穿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处净空等设计衔接工作。八、其它(一)建议按水保、环保要求完善设计。(二)请设计单位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要求完善标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