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doc_第1页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doc_第2页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doc_第3页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doc_第4页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作者王实甫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性格非常丰富复杂。同时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她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她既深谋又远虑,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西厢记中的莺莺无疑是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一)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他当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神。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二)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养在深闺的崔莺莺,好象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避免了接受社会上所谓的“异端学说”,防止她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这样残酷黑暗封闭的环境泯灭了崔莺莺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 (三)封建礼教的教化,压制了崔莺莺的人性为了加强对崔莺莺施行封建礼教的灌输,崔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这位道貌岸然的老学究,每天从清晨天亮到黄昏日落,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向崔莺莺讲述“四书五经”,讲解封建伦理道德,传授妇女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宣扬妇女应接受“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企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总之,黑暗的封建社会,残酷的封建家长,高墙的深闺后院,迂腐的封建礼教,组成一座严密的封建礼教的桎梏,将崔莺莺紧紧地关押其中,封闭崔莺莺美好的人性,企图用封建礼教扑灭崔莺莺的爱情之火,压制她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追求。在这种种原因的压迫下崔莺莺本应会变成封建礼教的形象代表,但她并没有变成当时社会及她母亲所认可的那种人。二、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执着追求崔莺莺虽然备受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家长的压制,深闺后院的封闭,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只要有一滴这样的火种,就会燃烧起崔莺莺炽热的爱情之火。 正是寺庙相遇这“火种”,点燃了崔莺莺的爱情火焰。追求甜蜜幸福的爱情,构建美满和谐的婚姻,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宝贵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并不是天生具有,而是经过后天的影响而形成。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产生对美满爱情生活的追求呢? (一)其情爱产生的历史原因事出有因。崔莺莺情爱产生的原因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家庭的,还有来自封建礼教文化上的。其中社会原因是,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比较历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另外,元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社会地位降至最底层,他们不得不混迹于教坊勾栏,嘲风弄月,创作了大量有关爱情、婚姻的杂剧,使俗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社会风习为之一变。这种时代因素,势必会给当时门第已明显败落的崔莺莺提供“非礼”的契机,启发了她的叛逆爱情思想。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一见钟情的地点就在普救寺,爱情酬答的情诗,也都受到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家庭原因是崔莺莺出身在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且父亲又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这无形中给崔莺莺加上了一把锁,这把锁锁住了她也是封建社会制度的维护者。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只从主观出发,拿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毁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本应该就范,但,她并没有安分的受封建礼教及制度的摆布,这隐隐约约的听到了她的抗议声,而抗议的行为就体现在她的爱情故事里,且这种抗议也是对当时的社会礼教提出挑战,可见崔莺莺的勇敢。 同时封建礼教的老夫子谆谆善诱地给崔莺莺讲唱诗经,本想让崔莺莺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不曾料到,在春暖花开之时,清风细雨之中,崔莺莺轻声深情地颂读着诗经关雎1中的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句,从而点燃了崔莺莺的青春火焰,播下了爱情的种子。这是崔莺莺人性的萌动。又是其情爱产生的文化根源。 这文化根源使崔莺莺感悟到爱情是自古以来最甜蜜、最令人向往的情感。她深深认识到闭锁深闺不为人识的痛苦,怎能让自己青春在禁锢中流逝:“怎能让自己金枝玉叶自毁掉,无人赏怜”、“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2这既是她思想痛苦的流露,又是她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追求的开始。 (二)其情爱故事的开端崔夫人携带着自己女儿崔莺莺来到普救寺烧香还愿。白衣书生张生上京应试赶考,路经普救寺,前来游玩,两人不期而遇。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崔夫人握着崔莺莺的婚姻生死大权。崔夫人早已把崔莺莺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郑恒为妻,因郑恒相貌丑陋,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品行不端,崔莺莺并未心动。而压抑在崔莺莺心底的爱情之火在这次相遇中被点燃。于是,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教的训斥,不管佛门净地,不论自己还带着丧亲热孝,大胆地向张生“回顾觑示”。“临去秋波那一转”是崔莺莺向张生投去钟情万端的目光,显示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这种看似大逆不道的东西在崔莺莺眼里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在这也可以看出莺莺的叛逆。(三)其情爱故事的经过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崔莺莺追求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道路也不是一条坦途。在追求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过程中,崔莺莺经过了一波三折的曲折斗争,才获得了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份幸福爱情。 兵围普救寺,崔夫人许婚,是崔莺莺追求爱情并进行斗争的开始。孙飞虎3羡慕崔莺莺美貌,要用武力强行抢走崔莺莺,作自己压寨夫人。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情急之下,张生搬来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围,崔夫人许婚,。崔莺莺对张生的深厚爱情即将产生甜蜜的果实之时,天空突然乌云翻滚,崔夫人嫌张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贫家产,于是狠心地反悔昔日的诺言,让张生和崔莺莺以兄妹相称。本来是美满幸福的爱情,平地里掀起了巨浪,一波涌起。这是崔莺莺执着追求美满幸福爱情生活进行斗争的第一回合。 崔夫人的赖婚,崔夫人想割断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丝线,但是崔莺莺已经燃起的爱情火焰是无法扑灭的。为了达到目的崔夫人安插红娘监视崔莺莺言行,妄想掌握崔莺莺与张生来往的行踪,扼杀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但是,崔夫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在崔莺莺与崔夫人斗争的过程中,红娘逐渐地看清了崔夫人的阴险狠毒,认识到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是正义的,是对人性的追求。于是红娘坚决地站到了崔莺莺一边,和崔莺莺构成了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崔夫人逼张生上京赶考,企图用这种方式拆散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婚姻。崔夫人看见崔莺莺和张生情投意合,生米做成熟饭,以崔家不招白丁之婿为由,以是逼张生上京赶考,谋取功名。但是崔莺莺识破了崔夫人拆散她和张生婚姻的阴谋,愤怒地进行了声讨。崔莺莺鄙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把爱情看得高于名利,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是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崔莺莺就是这样,为了幸福爱情,为了美满婚姻,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摈弃功名利禄,蔑视荣华富贵,和以崔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进行了坚决斗争,这是斗争的第二回合。 和红娘形成统一战线之后,崔莺莺也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约来张生。她要求红娘带信,口里却说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张生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借故不认帐赖简,把张生教训了一顿。她责怪红娘,怒斥张生,崔莺莺如此矫情作假,不仅表现了她所受的封建教养对她的影响,更真实地揭示了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她的制约,又显示出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曲折复杂的斗争。这是崔莺莺追求幸福爱情进行的斗争。崔莺莺的赖简,造成了张生因情生病。张生因情生病卧病在床,病情加重,牵挂着崔莺莺的心弦,崔莺莺情丝难割难舍,辗转反侧。这是她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刻,是情与礼的抗衡,是人性和法制的较量。终于,在崔莺莺“一去也救他不得”的关键时刻,情战胜了礼,人性超越了法制,崔莺莺大无畏地冲破一切阻力不顾一切地去“酬简”,并且私定终身,以身相许。这是崔莺莺追求爱情自由斗争的第三回合。 最终崔莺莺和张生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彻底胜利。经过这一波三折的曲折复杂的矛盾斗争,说明了崔莺莺人性觉醒的艰难程度。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更是对压制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大胆抗争。这抗争中无不体现莺莺的勇敢、聪明、叛逆。 三、聪明勇敢叛逆的崔莺莺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互相吸引。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的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时她的反应是:回顾-觑末一下。这一舞台提示,异常强烈的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然而在明末,金圣叹改编的西厢记却删掉了莺莺的这一动作,改为让她主动提出:“红娘,我看我母亲去。”4金圣叹的做法不管是否合理,但他也意识到这一细节的关键。其关键性体现在一个微小的动作变动恰好是崔莺莺敢于和封建礼教叫板的个性体现。戴不凡先生在论崔莺莺5一书中写道:他(王实甫)是在写一位背着封建家长追求幸福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特点就在于她永远不被老夫人,但也永远不去正面顶撞一下老夫人,她坚决要做在当时世俗观念教条是“非法”的事,但她总是在利用“合法”的条件去达到目标。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千金小姐,而且早已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给了郑恒。在这么一种情况之下居然和一个落寞书生眉目传情,陷墙酬韵,这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不但是“非法”的,简直就是惊世骇俗。她也深知自己的叛逆行为一旦被老夫人发觉,其结局如何,可想而知;对于“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来说,怎能容忍亲生女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事来呢?莺莺深知在通往自由爱情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坎坷,但她不愿像当时社会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莺莺性格的典型意义,不只是在于她是封建社会里追求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动逻辑在追求这种生活。老夫人的“赖婚”,使莺莺领悟到和张生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只有把恋情转到地下,当一切木已成舟,她的愿望也就实现了。这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莺莺聪明勇敢叛逆的特点。 综观全剧,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始终伴随着莺莺与老夫人之间,莺莺与张生之间以及莺莺与红娘之间等等的矛盾的。处于老夫人和红娘管教、监视之下的莺莺,不可能用坦白、直率的行动回答张生的爱情,这就决定了她和张生之间的冲突;红娘虽然是站在莺莺一边,但老夫人交给她“行监坐守”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她和莺莺之间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具体体现在他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然而他们的斗争焦点是什么呢? 他们首次斗争的焦点,是崔莺莺为了爱情,坚决抗拒崔夫人的赖婚;其次斗争的焦点是,崔夫人安插红娘监视崔莺莺言行,妄想掌握崔莺莺与张生来往的行踪,扼杀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再次斗争的焦点是崔夫人逼张生上京赶考,企图拆散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婚姻。但在崔莺莺追求和张生的爱情婚姻的所有斗争中,又以同崔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势力进行的斗争最为坚决,这斗争同时也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崔莺莺人性的摧残。崔莺莺为爱情婚姻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和觉醒,表现了作者“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进步理想,具有鲜明而又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当然作者在传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同时也不忘刻画崔莺莺的聪明勇敢叛逆。其中“闹简”这一情节正是证明。上面阐述了莺莺从不和崔夫人产生正面冲突,她总是利用相对“合法”的条件来达到目的。可见,莺莺的“闹简”,是出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对红娘进行试探,竭力使自己的叛逆行为不被老夫人察觉,力求避免正面冲突;这是一种巧妙的策略,也是莺莺聪明和见识之所在。 其实闹简的真正原因是:莺莺担忧“老夫人”发觉其私情,那么她所苦苦追求的自由爱情将会是竹篮打水场空。而红娘是老夫人派在其身边的“卧底侦探”,她不得不始终注视着红娘态度的变化,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便使出各种手段来进行掩饰。当红娘说出“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时,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