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学习目标.doc_第1页
本章学习目标.doc_第2页
本章学习目标.doc_第3页
本章学习目标.doc_第4页
本章学习目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语言观本章学习目标1. 掌握三种不同语言定义2. 了解语言的特征3. 明确语言的功能本章概述要进行语言学习,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语言。因为语言学习的方法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语言的定义、特征和功能。对于语言是什么,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时至今日还未有统一的答案。本章综述了三种语言观工具论、载体论以及符号论,并采用相关对应的方法,将语言的特征归为四个组类进行分析:1)语言的任意性与描摹性;2)语言的层次性与离散性;3)语言的创造性与封闭性;4)语言的天赋性与传承性。最后语言功能研究的理论和成果。自主学习调查问卷下列哪个语言定义与您对语言的看法最相符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 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3.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信息工具。4. 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有交际的功能,又有思维的功能,还有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认识世界的功能。5.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相互沟通信息和感情,并依靠它的帮助组成复杂的社会网络的交际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是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主要手段。6. 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比之于文学、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仪形式、军用信号,等等。它只是这些系统中最重要的。7. 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这些符号首先是听觉符号,是由所谓“说话器官”产生的。8. 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这个符号系统区别于其他符号的特点是:(1)社会性,(2)复杂性,(3)生成性。9. 语言是符号体系。10. 语言language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1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12.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口头或书面符号系统。13. 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互相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语音、词汇、语法被看作是语言的三大要素。14. 语言是认知现实的一种符号系统。15.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16.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种与自然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发生着联系的交缘性的社会现象。17. 从具有个人特色而且为数众多的句子中概括出来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语音、语义和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体系,就是语言。社会因素是语言的本质要素。18.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在社会中产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19.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20.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性,是语言的普遍现象。21. 交际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22. 语言最根本的属性,一是交际属性,二是社会属性,三是兼有物质和精神的属性。特别是这第三点,更是语言的特点。第二层次的属性大致有这样一些:动态性,人文性,开放性,调节性,互动性,可预测性,惯性,语言学习非一次性,自然属性。23. 人文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24. 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这是交际理论的基本思想。25. 动态是语言的本质。我们每天都使用语言,从没有把说语言当作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语言”,恐怕就还没有人能够在一个完全协调的和全面的理论范围内把它解释得清楚。古往今来,先哲们及语言大师对“语言是什么”这一简单而深奥的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究与思考,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些结论有的可能正好处于认识的两端,有的虽非对立关系,却是观察的角度不一,因而认识不一。我们下面就了解一下语言的定义、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个多面体,人们对语言观察的侧面不同,就会对语言作出不同的揭示和描写,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观。每一种语言观,都直接制约着语言研究的方法与方向,都会按照自己特定的认识方式,去揭示与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及其历史的发展顺序,进而构成不同的理论模型。可见,对语言的定义实际上是语言学不同流派形成、发展的哲学基础。鉴于语言自身的多面性和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所使然,对语言的定义也就自然存在着多样性,苏俄学者兹维金采夫在其普通语言学纲要里开篇就列出了20多个定义。我们这里把对语言的定义综括为三大类:工具论、载体论和符号论。1. 工具论工具论始于列宁、斯大林,并在我国众多的语言学著作中,尤其是高校教材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下面选取几例为证。(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论民族自决权)(2)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3)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高名凯,王安石语言学概论,1979)(4)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信息工具。(王今铮等简明语言学词典,1984)(5)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有交际的功能,又有思维的功能,还有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认识世界的功能。(孙维张,刘富华语言学概论,1991)(6)“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刘伶,黄智显等语言学概要,1992)(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相互沟通信息和感情,并依靠它的帮助组成复杂的社会网络的交际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是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主要手段。(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1999)(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徐通镪普通语言学教程,2004)(9)“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继承文化的工具”。(池昌海现代语言学导论,2004)工具论是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将语言视为社会现象是其前提,认为人在社会中面对着多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其自身的关系和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而在这诸多关系中,语言作为一种处理各种关系的工具被使用着,由此来对语言定义的有:“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工具”;“语言是认知工具”等等。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最重要”性,我们的理解是:1)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有语言;2)人类交际所使用的工具与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所有的工具与手段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3)语言是一种经济简便、既可即时即地谈话,又可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交流。语言用于交际当然只是其部分的职能,但却是主要的,因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正是由于语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充当相互反应的中介,使人类社会得以维系。语言作为工具作用于人自身的时候,人们是以语言为介质进行思维活动的,从思维的实现、思维的过程以及思维的表达都需要以语言为工具,虽然我们今天对思维的机制还无法做出科学的说明,但语言参与思维的全过程当是确定无疑的。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作为其运行的基础,语言便是其物质形式之一。语言不仅是思维运行的物质形式,而且也是思维成果形成和巩固的物质形式。当语言作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时候,人们除了直接实践认识客体之外,更多的是凭借思维成果所形成的知识间接地去把握,这时语言不仅以思维成果的形式帮助人们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而且语言还作为表达的工具,使人们对客体的认识现实化和物质化。所以说语言在人与客观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它还是人们用于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学习掌握已有知识的重要工具。2. 载体论载体论主要是从信息论的角度观察语言在时空流向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载体论的历史虽然没有工具论那么广泛久远,但先哲们对语言的传承功能的论述,已经接触到这一问题的实质。格里木(J. Grimm)说:“语言是人类的成就,是自然获得的。语言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遗产,它不是别的东西”(B. A.兹维金采夫,1981)。洪堡特(K. W. vonHumboldt)(钱汝敏译,1997)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他们所强调的都是语言的载体性质。不同的语言生长发育于不同的文化母体,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文化借助于语言实现其符号化,并由符号化而得以快捷、准确、全面、直接的传播,所以,语言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的差异。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语言的载体性质日愈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语言不仅有相互交际、交流感情、认知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功能,还承载着人类累积的知识经验,作为人类信息的总储存库而存在。可见,语言既是人类累积信息的储存库,又是新信息的加工原料。3. 符号论符号论是个古老的命题,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德国的洪堡特和俄国的波铁布尼亚等都曾谈论过,然而真正从符号学的角度揭示语言的符号性是索绪尔(F. de Saussure),他说:“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比之于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等等。它只是这些系统中最重要的。”并指出语言符号联系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印象,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心理实体,索氏分别用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予以界定(高名凯译,1996)。索氏对语言符号的界定是迄今为止最严谨的定义,是他为理论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留下的最宝贵的理论财富之一。就语言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而言,符号论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一是认为符号的概念大于语言,语言仅仅是各种各样符号中的一种,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 W. Morris)是典型代表;一种则认为语言是一切符号的基础,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任何符号的所指都无法存在。也就是说,想借用某一事物来指代另一事物,没有语言的中介是很难想象的,因而结论是现实的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代表这一观点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 Roland Barthes, 1987)。尽管前者的观点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后者的主张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就符号的构成而言,符号的“所指”假如没有语言介入,其存在的根据必将发生动摇。虽然人们对语言与符号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们从符号的角度去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符号性主要表现在词的符号性上,词的语音形式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词的意义则是语言符号的所指,并且二者永远是融为一体的。人类在相互交际和认知客观的过程中,使用的多种符号系统,而语言符号除了具有一般符号所具有的共性,如任意性、强制性、稳定性等特征外,还有其自身所特有的特征,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讨论。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特征给语言下定义一直是语言学上的难题,语言学史上许多事实已经证明,那种想用逻辑教科书上的定义方法,早已证明无济于事。大多数语言学家转而采用描述语言特征的方法,力图通过对各种足以体现语言基本性质的特征的识别,尝试性地为语言创立一个较为精确而综合的定义。人们在探讨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时,通常采用与动物“语言”相比较的方法,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Hocket),霍氏在一篇研究动物交流系统的文章里,一口气就列出了13项特征,通过比较概括出了人类语言的七大基本属性:二层性、任意性、能产性、互易性、专用性、超时空性和传授性(David Crystal, 1987)。其实这些属性并非都为人类语言所专有,某些动物的交流系统也具有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在这些属性中只有二层性、能产性、任意性、超时空性和传授性是人类的交流系统所专有的,还有线条性、离散性和描摹性等。为了能更接近于揭示语言的本质,我们采用相关对应的方法进行分析,将语言的特征归为四个组类:1)语言的任意性与描摹性;2)语言的层次性与离散性;3)语言的创造性与封闭性;4)语言的天赋性与传承性。1. 语言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与描摹性(iconicity)在语言研究中,语言符号、语义与所指客体之间的关系,一向是哲学家、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的热门话题。世界语言研究的古老发源地几乎都开始于这一问题。古希腊时期的“按性质”和“按约定”的辩论;古代中国的“名”“实”之争,争辩的核心就是音义之间的联系是约定的还是有理据的。音义关系的理据性与约定性的争论实际上涉及到语言研究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不同的研究传统差不多都是从这里开始迈出了语言研究的第一步(徐通锵,1997)。这一争论时隐时现的贯穿于整个语言学史上,所不同的是争论的方式和表现形态每一次都有变化,无论深度或广度都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刻。洪堡特和索绪尔他们关于语言系统的学说实际上是约定论和性质论的演化与发展。洪氏强调语言是创造性的活动,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有理据性的“内部形式”。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按性质”论思想。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就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结合的任意性,提出了系统的看法。他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这种约定俗成和不可论证性即任意性。他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作为符号的第一个原则予以强调。上世纪初美国哲学家和符号学家皮尔斯(C. S. Peirce)论述了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认为语言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提出了著名的描摹性原则。描摹性原则是对任意性原则的一种理论反拨,但在这一原则提出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广泛的关注。近20年来国外不少语言学家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对符号的非任意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内值得提及的是徐通锵先生,他密切结合汉语的实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并出版了一部近50万言的专著语言论,就描摹性原则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思想。徐氏认为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古代的“性质说”和“约定说”实际上是两种编码体系的对立。这一对立一直延续到今天,表现为“任意性”与“描摹性”的对立。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编码机制,“印欧系语言以不可论证的约定性、任意性为基础,而汉语则偏重于可加以论证的理据性。” “理据性的编码直接构成语言的规则,突出语义;而约定性的编码在构成语言规则的时候要多走一道手续,因为只有把约定性的符号组合起来才能表现出符号的理据规则,因此突出的是语法,即构词法和造句法”(徐通锵,1997)。任意性与描摹性从哲学的角度是对立的,任意性就是非理据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是不可论证的。描摹性是专讲“理”的,讲名称产生的来龙去脉或者从“理”上论证。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的古老传说和经典里,事物的名称来源,绝大多数都是有理据的。从仓颉造字到老子的“名”生于“道”,孔子的正名理论,以及刘熙的释名,都无不是讲理据的,以至发展到后来的“因声求义”,成为汉语研究的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直到西方语言学理论传入后,任意性思想才在语言学界占有重要位置。上述事实说明,人们始终把任意性与描摹性作为对立的双方看待。我们认为任意性与描摹性固然存在着对立的一面,但绝不是不可调和的。因为无论任意性原则或描摹性原则,都不是静态的固定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理论。事实上,二者在语言史上一直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运作着。如果说“亚当式”的命名是任意的,那么在亚当命名的基础上产生的词语,又有多大程度的任意性呢?可见愈往后,任意性的程度愈低,一直到近代,以希腊语的词根、词缀为宗所造的新科技术语,其任意度已降到几乎是零。对于描摹性也不能推到绝对化的地步,因为各个具体语言在实施描摹性原则的过程中,无论从方式、程序、模型各方面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发生的原因,在于描摹过程的参与者及特定的生存环境、个体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所造成。因而,描摹性原则在向语言投射时,其层次和平面都有差别。索绪尔(高名凯译,1996)就说过“一切不能论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可以论证的语言,在定义上也是不能设想的。在最少的组织性和最少的任意性这两个极端之间,我们可以找到一切可能的差异。各种语言常包含两类要素根本上任意的和相对地可以论证的但是比例极不相同。”索氏指出的各个不同语言之间的任意性和描摹性的比例极不相同、极为重要,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到任意性与描摹性的辨证统一,也使我们认识到不同语言在接受投射时分布上的差异。既然现实的语言中不存在绝对的任意性的语言,也没有绝对的描摹性语言,那么我们在论证任意性时,就不能只强调任意性,而否定描摹性。2. 语言的离散性(discreteness)与双层性(duality)语言符号离散性的含义是:人们从话语中切分出来的边界明确、非延续的语言单位,功能上具有自主性,既可以作为语言结构体系中某一平面的单位独立存在,又具有与其他单位组合成新的单位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符号既能“拆卸”,又能“组装”,这种自由“拆装”的特点我们称为离散性。从话语中切分出来的单位,由于各自在语流中所处的层次地位的差异,因而其各自的自主度与组合能力是不同的。最低层次上的离散单位是音位,依次是语素、词、句子。音位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它们具有区别意义的功能。据研究,在具体的语言里,最少的只有17个此种区别音,最多也不超过70个。语言中音位的数量虽然只有几十个,但可以组合成成千上万个有意义组合。音位、语素、词是离散度高的单位,句子的离散度最低。需要说明的是,不仅不同语言平面各单位其离散度有差别,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各个单位,其离散度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英语里的24个元音,19个辅音中,其使用频率最高的是i:,占8.53%,而则频率最低,只占0.05%。最常用的九个音素是n, t, r, s, d, l, i: ,占总使用频率50.96%。英语里的3,000个常用词的覆盖率,根据帕尔默(F. R. Palmer)、布郎(Brown)和卡罗尔(Carroll)三个语料库(桂诗春,1988)的统计,其依序分别为:第一个1000词85%74%80%;第二个1000词 7% 7.5% 5.7%;第三个1000词 3% 3.5% 3.3%,总计 95% 85% 89%三个语料库对常用词的排列十分接近。可见,使用频率高的离散度远远大于频率低的离散度。离散性是人类语言既异于动物的交流系统,又区别于非语言符号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没有可分离体,就没有可供选择的大小单位,没有可供选择的单位,就不可能按规则组合成各级语言单位与话语。从系统的角度来观察语言,语言不是一般的物质体系,而是一个蕴藏着人类理性的有组织、有规则、相互制约的系统。对于这个系统的内部奥秘,迄今我们只能揭示出某些部分,双层性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双层性是语言学家抽象出来的为人类语言所独有的分层机制,双层性认为人类语言都是由两个层次所组成的,一个是底层,一个是上层。底层是由一套有音无义的音位组成的聚合类,由于语言的殊异性所使然,不同语言系统的音位数目、组合方式是不同的。底层的聚合类为语言提供了得以存在的物质形式,语言的上层正是凭借着底层所提供的形式组成了音义的结合体语素,在这里意义第一次有了附着体,成为符号和符号的序列。所以从音位到语素,不仅在数量上产生了飞跃,在性质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其组合的层次可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它是构成词的基本材料,在任何语言里,语素的总量可以以千计之;第二级是语素依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词,词是构成句子的材料,虽然其数量超过语素的几倍,但它终究是可计数的量;第三级是由词组成的句子,词组成句子的数目是个无限量。语言的离散性和双层性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特征,如果人类语言是个不可分离的连续体,每一次表达都是一个浑然一体的音序,不仅人的记忆难以承受,人类交流过程所需的时间也是无法计算的量,这样实际上与动物的交流系统并无本质差别,可见,离散性保证了语言单位拆装的自由。语言的离散体数目是有限的,但凭借规则可以分层组装;底层有限音位上层有限语素有限词无限句子。如果人类语言只有离散性而无双层性,语言将是无数互不相干的如散沙一样的离散单位的堆积。人类语言之所以能无穷的重复循环使用,其奥妙就在于语言内部存储着一套规则体系,双层性就是这套规则的系统化理性表现。3. 语言的创造性(createness)与封闭性(closeness)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由于人们理解上的迥异,从而在表达上也纷纭,有无限性、多产性、能产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等。洪堡特曾对语言的创造性特征作过多角度的论述,凝聚其精髓的是“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他认为“语言的真正定义只能是发生学的定义。语言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它使分节音得以成为思想的表达”。“语言中最深奥、最微妙的东西,是无法从那些孤立的要素上去认识的,而是只能在联贯的言语中为人感觉到或猜测到”(姚小平,1995)。从洪堡特的阐述里我们可以看到,洪堡特的语言创造观,异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静态的、抽象的语言体系自身的生成能力,而是立足于动态的言语活动的发展与更新上。语言的生命只有在言语中才能发现,正是言语活动体现了语言的持续进行、不断创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既体现在个体创新汇入集体的总和,也体现在历时的创造凝聚于共时的结晶,而语言运用的无限性确保了语言创造的永无止境。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 Chomsky)继承发展了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的思想,认为语言是储存在人脑中的一套有限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人们运用这套有限的规则,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这就是语言的创造性。乔氏与洪氏都强调语言是有限的手段的无限运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乔氏把语言能力看作是一种储存在人脑中的、可以用演绎的方法推导出来的普遍语法(即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而且这种能力全人类是共同的。洪堡特则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源自人类的精神,精神力量是真正进行创造的原则,语言的创造性实质上是人类精神创造性的反映。人类的抽象的、一般的精神总是要体现于具体的、个别的精神,所以不同的语言,来源于不同的民族精神,因此他特别强调“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由此可见,乔姆斯基的语言创造性,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的、种系遗传的大脑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所以他所要揭示的是凭借大脑得以存在的人的心智系统。而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并非建立在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规则与原则的基础之上的,而是着眼于个体,尤其是民族的精神力量。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洪氏对语言普遍性的否定,他在正确指出人类普遍的内在本质赋予各个民族语言机制的同时,着重对民族精神与民族语言之间的不可分性进行了强调,认为语言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而且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语言就其历时纵向来讲,其动态的创造与变化是绝对的,这些既表现在语言运用上,也表现在语言系统自身。然而就语言的共时系统看,相对的静止态不仅是需要的,而且也是现实存在的。如果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始终处在变动之中,不仅限制与妨碍了语言的各种职能的发挥,其最终也必定危及语言本身的存在。这种相对的静止态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体系的相对封闭性。这种封闭性首先体现在音系方面,任何一种语言其音位的数量都是十分有限的。如现代汉语一般认为只有22个辅音音位、10个元音音位和四个超音质音位,如果每个音节都有四个声调(实际并非如此),那么汉语的音节总数也只有1600个。其次在规则方面,无论是音位组合规则,或是语素以上的各级结构规则都是有限的,这些规则一方面保证了语言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确保了其自身的封闭地位。这两个有限量,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不轻易变动的。一种语言只要这两个有限量不变,这种语言也就会稳定不变。一种语言之所以成为这种语言,正是这种封闭性特征所使然。需要说明的是,语言体系的这种封闭性特征在不同的语言平面的表现是不平衡的,如在词汇语义平面,其封闭性的程度极低,而在语用平面则根本不存在封闭性的问题。综上可见,对于语言的创造性与封闭性都不能绝对化,封闭性不等于永恒不变,语言在不停的“精神创造”中,仍需要自身的守恒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稳定的“有限手段”,也就没有“无限的创造”。4. 语言的天赋性(innateness)与传授性(teachability)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人类的典型特征,是人类作为一个特定物种所专有的属性。然而,这种属性究竟是怎样来的?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获得的,学界的看法并非是一致的。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人类所具有的习得任何一种语言的能力,一是个体所拥有的具体语言,前者我们称为语言能力,后者为语言习得。乔姆斯基将二者统称为“普遍语法”,认为它是人类天赋的一种普遍的能力,除了先天有缺陷的儿童以外,任何人都无须经过训练而自然具有的。应该说语言能力是人类的先天禀赋,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是人类脑器官所固有的机制,但语言的习得却并非是先天的,而是靠后天经验的触发,由人类心智的初始态逐渐进入相对的稳定态培育(acquisition)起来的。各个不同语言社群间之所以能够相互翻译达到交流的目的,不是单凭人类普遍的语言能力所能完成,而还要借助于具体的语言作媒体,世界上各个不同语言的存在,正说明了语言习得的后天性,也就是语言的世代传授的特征。语言的传授与人类其他精神现象的传授不同的是:1)它要求语言社群的全体成员(生理缺陷者除外)都必须学习、继承和使用语言,既不能拒绝,也不能商量。一个人要想成为社会的一员,他首先就要掌握该社群的语言,这是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强制力量。2)语言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它不仅超个人、超集团,而且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一视同仁地为社会每个成员提供均等的学习、继承和使用的机会。天赋的语言能力只是习得具体语言的前提,具体语言的获得还必须经过后天的社会传授。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具体语言的传授是指母语的传授,也可称为第一传授,它是一个人原初的生存环境培育起来的语言。其培育过程中的社会制约性,是任何语言习得个体是无法抗拒的,所以上述所论的强制性和超时空的全民性都是指母语的习得而言。至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只要母语还足以满足交际的需要,并不具有这种强制性。一个人可以掌握多个语言系统,掌握之后可随时根据需要从一个系统转到另一个系统,这都证明了语言的传授性。对同一种语言的运用,也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无疑都与语言的习得直接相关,都是由语言的传授性特征所决定的。第三节 语言的功能关于语言的功能,应该说人们早已有所认识,传统语法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就是按语言功能来分的。然而,现代语言学的功能研究视野更广、层次更高,不只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与结构,而是着眼于语言的整体和语言运用的全局,在社会交际环境中去做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考察和认识。现代语言学对语言功能的研究可以说是始于B. Malinowski(1923),他在太平洋岛屿上进行文化人类学的语言学研究,发现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使用主要有寒暄(phatic)、巫术(magical)、实用(pragmatic)等功能。虽然他未能对此做更多的探索,但其发现却对后来的语言学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尽管有许多语言学家(特别是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的语言学家)做过语言功能方面的研究,影响较大的却要属R. Jakobson,D. Hymes, M.A.K.Halliday等人。他们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各有不同,理论框架也不完全一样,但却为语言功能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过显著贡献。1. R. Jakobson 的语言功能研究 功能研究之初,可能是囿于西方传统的思维模式,一般都倾向于对其进行区分,认为语言主要有两大功能:一为描述(descriptive),一为表情(expressive)。后来,虽然提出语言还有社交(social)功能,却又常常将它归入表情功能一类,统称social-expressive function。 对于这样划分语言功能,包括Jakobson在内不少语言学家认为过于简单、笼统,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应该有更为详细、精确的分析。为此,Jakobson(1960)提出了一个言语交际模式,并根据这个模式考察语言的运用状况,进而确定语言具有哪些功能。 按照Jakobson提出的模式,言语交际活动通常由以下六个基本要素构成: 环境(context)发话人(addressor)信息(message)受话人(addressee)联系(contact)语码(code) 与这六个要素相对应,语言有六种功能:指述(referential)情感(emotive) 诗性(poetic) 意动(conative)寒暄(phatic)元语言(metalingual)在具体的言语交际活动中,语言的使用究竟是哪种功能,主要决定于交际的基本取向(orientation),即看交际的重点在哪一个要素上。 情感功能和意动功能分别出自着重于发话人和受话人的交际取向,语言的使用在前者是表露发话人自己的情绪、态度,如I wish to God he would go,在后者则是试图对受话人的行为、态度、想法等施加影响,如对人说Don t spend too much time on TV。 语言的指述功能主要是传达对于世界上种种人、物、事等等的陈述,例如:In the space there is nothing except the sun, themoon, and all the stars,其交际取向是外在环境。诗性功能则相反,重点不在信息所传达的有关外在环境或交际双方的内容,而在信息自身的组织构成,目的是要将注意力引向语言形式,让人从语言运用本身获得某种审美愉悦,如绕口令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就属于这种情况。 如果交际的重点是双方的联系,语言运用就具有寒暄功能,为的是在交际双方之间建立和保持必要的接触与来往,像Hello! How are you doing?之类的问候语等,基本上都是出于这种目的。人们之间常有的闲聊(small talk),不管所谈内容是什么,往往也都具有寒暄功能。 如果交际重点在语码上,即用语言来谈论语言自身,比如我们说Nearly and almost have similar meanings, and in many cases they can both be used without much difference,语言的使用就具有元语言功能,这通常是为了说明和解释语码的意义或用法,使交际双方在对语码的理解与运用上能够基本一致。 Jakobson还指出,在具体言语交际中,语言常常会同时具有多种功能。例如,It s a fine day today这句话,可以是纯粹描述外在环境,可以是表露发话人对好天气的愉快心情,也可以是希望受话人去户外活动的暗示,还可以是熟人见面时没话找话的寒暄。究竟是哪种功能,或者说哪种是其主导功能(dominant function),则往往需要交际的参与者根据包括交际情景在内的种种因素去判定。由于Jakobson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分析语言功能来说明他提出的“文学性”概念,所以,除了诗性功能,对其它功能他都讨论得不多。尽管如此,他的分析模式却颇具开创意义,并在后来被不少研究者所采用(Burton, 1980)。2. Hymes的语言功能研究与Jakobson的做法相似,Hymes也是从分析言语交际活动的构成来考察语言功能的。不过,他对交际构成要素的看法与Jakobson略有差异。Hymes(1962)认为,言语交际由七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是信息发出者(sender)、信息接收者(receiver)、信息形式(message form)、通道(channel)、语码(code)、话题(topic)和语境(setting/situation)。 大致对应于这七个构成要素,语言具有七大主要功能,即情感表现功能(expressive)、指示劝导功能(directive/persuasive)、诗性功能(poetic)、联系功能(contact)、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指述功能(referential)和语境功能(contextual/situational)。 不难看出,Hymes与Jakobson对功能的划分基本一致,其中的联系功能可以说大体等同于寒暄功能,只是还要包括Can you hear me?这类检查交际通道是否畅通的语言运用。唯一不同的是,Hymes将“环境”进而划分为“话题”与“语境”,语言功能的种类也就随之增加了一个。 然而,Hymes的贡献主要不在功能的划分上,而是在他对语言功能与话语形式之间关系的阐述。他指出,事实上,所有的话语都是多功能的(multi-functional),因为,在言语交际中,不同取向的可能性总是同时存在。而且,不仅同一话语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反过来,同一功能也可以用不同的话语去实现。例如,要人安静下来的意图(指示劝导功能)就可采用命令(Be quiet!)、发问(Can we have quiet?)、陈述(Sure is noisy in here)等不同话语方式来实现。Hymes(1974)还指出,特定语言功能的实现并非只限于单个语句,也可能贯穿于较长的话语序列之中。比如,一次抱怨(可同时具有情感表现功能和指示劝导功能)就也许不止一句话而可能是由开头(Hello, I m your next door neighbor)、说明问题(Your stereo is bothering, the noise is getting to me)、陈述理由(I m having trouble sleeping but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提出希望(Could you turn it down a little)、甚至威胁(If you don t, I m gonna call the cops)以及结束(Thanks a lot, sorry to have bothered you)等一系列话语组成。在这个序列中,有些话语就其本身而言似乎并不具有情感表现或指示劝导功能,但却对这些功能的最终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话语所实现的功能不仅有主次之分,还有层次高低之分。3. Halliday的语言功能研究 在Jakobson和Hymes之后,不少的语言功能分析都基本上采用了他们提出的模式与框架。当然,其中有的人也对之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例如,E. A. Nida(1982)就曾将针对受话人的语言运用进一步区分为影响受话人行为(imperative)和影响受话人情绪(emotive)两种不同的功能。此外,他还增加了一个认知功能(cognitive)和一个行事功能(performative),前者系人在认知过程中运用内在语言(internalized speech)的情况,后者则主要指给事物和人命名、宣布团体的成立或解散等等一类的言语行为。 然而,Halliday却不是如此。他独辟蹊径,主要从他自己所提出的“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的实现来考察语言功能,并发展成为当今颇具影响的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在对幼儿语言习得过程的观察中,Halliday(1975)发现,幼儿最初掌握的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初级语言功能,每种功能都包含若干可供选择的意义;随着习得进程的向前推进,幼儿语言逐渐向成人语言转化,不仅每种功能所包含的意义数量迅速增加,语言的功能也开始组合,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复杂,可以同时具有多种用途。所以,Halliday认为,语言的实际用途很多,应该说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任何进一步的细分或补充都不能将其穷尽,自然也难以对它们一一加以描写;但是,我们仍可以根据语言的性质和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将其概括为几个高度抽象的功能,即纯理功能(metafunctions)。 按照Halliday(1985)的观点,语言具有概念(ideational)、人际(interpersonal)、语篇(textual)三大纯理功能。 概念功能是指语言用于陈述说话者在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中的种种经历和体验,包括其中的人、物、事、过程、状态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等。这是说话者作为观察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反映功能。 人际功能则是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对人与事物的态度与推断,表示与情景有关的语言功能研究及其意义述评社会关系和交际角色关系,并试图对听话人的行为、态度等施加影响。这是说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 语篇功能就是指语言能够将各种语言材料构建成有意义的表述集合,即组织成语篇(text)。这是语言的相关功能,它使说话人生成的语篇与情景相符,并确保语篇本身意义完整、前后一致、相互衔接。而前面所说的两种功能都要由人组成语篇才能得以实现。与Jakobson、Hymes等人不同,Halliday所提出的三大功能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它们既没有一一对应的语言形式,也不与交际的某个要素直接相关。在Halliday看来,功能和功能的最终体现(realization)之间存在着多层次的复杂关系。因此,相比之下,Halliday的功能观可能是更富理论阐释力。 语言功能研究,尤其是其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与考察成果,已经和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语言学及其相关领域来说,研究所具有的意义和它所能提供的启示,不仅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它为语言学全面、健康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用Hymes(1972)的话来说,就是语言学成了基本上“只讨论语言的最中心的部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准确地去认识语言的本质。其次,语言功能研究的成果还广泛运用于语言学的一些相关领域之中,对这些领域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文体风格研究,翻译研究以及语言教学等领域。 本章自评(一)请填写下面的自评表,来检测你是否达到了本章的学习目标。5个数字分别代表不同的评价等级。“1”代表“根本没有达到目标”;“2”代表“达到了部分目标”;“3”代表“基本达到了目标”;“4”代表“较好地达到了目标”;“5”代表“非常好地达到了目标”。请将相应的数字圈上。1 2 3 4 5 掌握三种不同语言观1 2 3 4 5 了解语言的特征1 2 3 4 5 明确语言的功能 如果以上任何一项你给自己选择了“3”或更低,你需要1 到老师那儿寻求帮助;2 重新阅读并体会你没能达到目标的部分;3 请教你的同学或通过学习小组讨论来加深理解。(二)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例如:我了解了语言的符号特征。_(三)你认为语言是什么呢?_拓展练习Exercise 1Discussion and Questions 1. What does “language” mean? Is it used in any other senses apart from the ones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2. “Language is human-specific”. How would you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 How would you argue for or against it?3. Would you say that language is arbitrary?4.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perty of duality. What would happen if language had only one system of structure?5. List the basic functions you know of language and define each of them by their aims.Exercise 2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Ideational FunctionInterpersonal FunctionTextual FunctionInnatenessTeachabilityCreatenessClosenessDiscre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