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煤矿勘探报告2011107.doc_第1页
大营煤矿勘探报告2011107.doc_第2页
大营煤矿勘探报告2011107.doc_第3页
大营煤矿勘探报告2011107.doc_第4页
大营煤矿勘探报告2011107.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 贵贵州州省省镇镇宁宁县县 丁丁旗旗镇镇 大大营营 煤煤矿矿 储储量量核核实实及及勘勘探探报报告告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二 一 一 年 三 月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工作起止时间 2010 年 7 月 2011 年 3 月 采矿证号 5200000540341 主 编 陈 睿 审 核 韩传伟 参 加 编 写 刘志臣 杨 超 总 工 程 师 吴先文 院 长 彭国勤 编制单位 湖北煤炭地质勘察院 提交单位 镇宁自治县大营煤矿 提交日期 二 0 一一年三月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3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1 第一节 勘探的目的和任务 1 第二节 井田位置 范围及交通 3 第三节 自然地理 经济概况 6 第四节 生产矿井及小窑开采调查 7 第五节 以往地质工作 8 第六节 本次地质工作情况 9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地质区域地质 12 第一节 区域地层 12 第二节 区域构造 13 第三章第三章 井田地质井田地质 14 第一节 井田地层 14 第二节 井田构造 18 第四章第四章 煤层煤层 19 第一节 可采煤层 19 第二节 煤层对比 22 第三节 煤层稳定性评价 25 第五章第五章 煤质煤质 28 第一节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28 第二节 化学性质 33 第三节 煤的工艺性能 40 第四节 煤类及煤的工业用途 40 第六章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开采技术条件 41 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41 第二节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44 第三节 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 52 第四节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64 第七章第七章 其它有益矿产其它有益矿产 73 第一节 煤层气 73 第二节 其它矿产 75 第八章第八章 勘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勘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75 第一节 勘探方法及工程布置 75 第二节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76 第九章第九章 资源量估算资源量估算 87 第一节 工业指标及范围 87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4 第二节 资源 储量估算方法和参数 88 第三节 资源 储量估算参数的采用 89 第四节 资源量的分类 90 第五节 资源量估算结果 91 第六节 资源 储量变化情况评述 95 第七节 资源储量变化的原因 97 第八节 资源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102 第十章第十章 矿产开发经济意义研究矿产开发经济意义研究 103 第一节 能源需求状况 103 第二节 市场预测 104 第三节 建设规模和服务年限 105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结论结论 106 第一节 勘查成果评价 106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109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5 附附 图图 目目 录录 图号图号顺序顺序 号号 图图 名名比例尺比例尺 1 11 1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综合地层柱状图 1 200 2 22 2 镇宁县大营煤矿地形地质及勘查工程分布图1 2000 3 33 3贵州省镇宁县大营煤矿水文地质图 1 2000 4 44 4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工程环境地质图 1 2000 5 55 5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1 1 勘探线剖面图1 2000 5 56 6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2 2 勘探线剖面图1 2000 5 57 7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3 3 勘探线剖面图1 2000 6 68 8 贵州省镇宁县大营煤矿 ZK201 钻孔水文地质柱状图1 2000 7 79 9 贵州省镇宁县大营煤矿 2 2 水文地质剖面图1 2000 8 81010 贵州省镇宁县大营煤矿 201 钻孔 P3l 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表1 200 9 91111 贵州省镇宁县大营煤矿涌水量估算图1 2000 10101212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煤岩层对比图1 400 11111313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M10 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 图 1 2000 11111414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M14 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 图 1 2000 11111515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M17 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 图 1 2000 12121616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ZK101 柱状图1 200 12121717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ZK102 柱状图1 200 12121818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ZK103 柱状图1 200 12121919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ZK201 柱状图1 200 12122020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 ZK202 柱状图1 200 12122121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ZK301柱状图 1 200 13132222 贵州省镇宁县大营煤矿测井曲线对比图1 500 14142323 镇宁县大营煤矿 101 号孔曲线成果图1 200 14142424 镇宁县大营煤矿 102 号孔曲线成果图1 200 14142525 镇宁县大营煤矿 103 号孔曲线成果图1 200 14142626 镇宁县大营煤矿 201 号孔曲线成果图1 200 14142727镇宁县大营煤矿202号孔曲线成果图 1 200 14142828 镇宁县大营煤矿 301 号孔曲线成果图 1 200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 附附 表表 目目 录录 附表一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数字测井成果表 附表二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综合成果表 附附 件件 目目 录录 1 勘探资质证 2 采矿许可证 3 安顺市国土资源局 关于印发 贵州省镇宁县大营煤矿资源 储量核实报告 评 审意见的通知 安国土资发 2005 158 号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第一节第一节 勘探的目的和任务勘探的目的和任务 一 勘探工作的主要目的一 勘探工作的主要目的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丁旗镇大营煤矿是 2007 年贵州省煤矿整合 时保留的独立矿井 年生产规模为 6 00 万吨 年 于 2005 年 10 月取 得采矿许可证 有效期至2010 年 10 月 采矿许可证号 5200000540341 由于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已到期 为了办理采矿许 可证延续 同时查清井田范围内煤炭资源储量 业主委托湖北煤炭 地质勘查院对井田范围内的煤炭资源进行储量核实及勘探 其主要 目的就是通过勘探提高储量级别 核实资源量及为办理采矿许可证 延续提供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 2010 年 7 月 业主委托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对大营煤矿进行储 量核实及勘探设计 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于同年 7 月 12 14 日组织 项目野外地质人员进行地质图修测 并收集了以往地质资料 于 8 月 10 日编制了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设 计 经有关专家评审通过 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在 8 月份组织钻 机进行钻探施工 于 2011 年 1 月 22 日完成野外钻探施工 设计的 主要工作量见表 1 1 表 1 1 大营煤矿设计的主要工作量大营煤矿设计的主要工作量 项 目数 量项 目数 量 地 质 钻 探1606m 6 孔 包括水文 孔 简易水文观测6 孔 水文地质钻探285m 1 孔工程测量6 点 抽水试验1 层次测井1606m 各种采样44 个地质图修测1 5km2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 经过业主 设计部门及专家几方沟通后 确定大营煤矿先期开 采地段为标高 1240 米以浅区域 开采煤层为 10 14 17 号煤层 二 勘探工作的主要任务二 勘探工作的主要任务 本次储量核实及勘探的范围 与采矿许可证划定范围一致 工 作的主要地质任务为 1 详细查明井田内地层层序和含煤地层时代 划分含煤地层 2 详细查明井田内落差等于和大于 20m 的断层 对小构造的 发育程度 分布范围及对开采的影响做出评述 3 控制井田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的底板等高线 4 详细查明可采煤层厚度变化 确定可采煤层的连续性 控 制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的可采范围 对厚度变化较大的主要可采煤层 应控制煤层的等厚线 5 详细查明可采煤层的煤类 煤质特征及其在井田范围内的 变化 着重研究与煤的开采 洗选 加工 运输 销售以及环境保 护等有关的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 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6 详细查明井田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评价矿井充水 因素 井田内涌水量 评述开采后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3 条件的可能变化 评估矿井水的利用可能性及途径 7 详细研究井田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瓦斯 煤的自燃趋势 煤尘爆炸危险性 顶底板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地温变化等开采技术条 件 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8 详细调查老窑 小煤矿的分布和开采情况 对老窑的采空 区应尽可能地控制 并评述其积水情况 详细调查小煤矿的涌水量 水质及其动态变化 分析其充水因素 9 基本查明其他有益矿产赋存情况 10 估算各可采煤层的探明的 121b 控制的 122b 推断的 333 的煤炭资源量 第二节第二节 井田位置 范围及交通井田位置 范围及交通 一 矿权设置一 矿权设置 大营煤矿属私营企业 采矿权人为镇宁自治县大营煤矿 2005 年获得采矿许可证 证号 5200000540341 设计生产规模 6 万吨 年 该矿于 2007 年完成技改扩能工作 采用斜井开拓 目前主要 开采煤层为 M17 煤层 年生产能力 6 万吨 为六证齐全的生产矿 井 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至 2010 年 10 月 已申请延续 并于 2011 年十一月十四日取得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对镇宁自治县大营煤 矿延期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申请的回复 同意延期至 2012 年 1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4 月 31 日 黔国土资矿管函 2011 833 号 二 位置和范围二 位置和范围 大营煤矿位于镇宁县城北西方向 直距约 16km 至镇宁县城 公路里程约 24km 行政区划属镇宁县丁旗镇管辖 地理坐标 东 经 105 36 30 105 37 03 北纬 26 08 40 26 09 47 该矿矿界范围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 面积 1 3189 平方 公里 由 4 个拐点坐标圈定 见表 1 2 表表 1 2 井田拐点坐标统计表井田拐点坐标统计表 拐点编号XY 1289312535560835 2289303535561495 3289502535561740 4289511035561095 矿区面积1 3189km2 开采深度 1430 1160m 三 交通三 交通 大营煤矿位于镇宁县城北西方向 直距约 16km 至镇宁县城 公路里程约 24km 位于安顺市南西 252 方向 直距约 36km 安 顺至六枝特区省道公路从井田南侧通过 有 4 公里简易公路与安顺 至六枝省道 S102 相通 交通条件便利 见交通位置图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5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6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7 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地理 经济概况自然地理 经济概况 一 自然地理一 自然地理 1 地貌 气象 地貌 气象 井田地形起伏较大 为高原低中山地形地貌 地势整体北东高 南西低 海拔标高一般为 1250m 1550m 最高点位于井田北西 部 海拔标高 1586 8m 最低点在新寨路边河谷中 标高 1238m 相对高差 348 5m 最低点位于井田南部溪沟附近 海拔 标高为 1238 米 井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为 15 极端最 高 33 4 极端最低 8 5 年平均降雨量 1316mm 多集中在 5 9 月 占全年降雨量 80 以上 灾害性天气主要为出春旱 伏 旱 倒春寒 冰雹 暴雨 洪涝 霜冻等 年日照时间 1298 2 小 时 无霜期 249 天 2 地表水系 地表水系 井田在水系上地处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 为北盘江二级支流打 邦河上游 区内无大的河流 溪沟和季节性冲沟较为发育 溪沟水 流量随降雨量变化明显 水流流向由北向南流经井田南部的季节性 溪沟 经由打邦河最后汇入北盘江 井田内的季节性溪沟 流量受 大气降水控制 流量一般较小 雨季山洪飞瀑 沟溪水暴涨 枯季 流量较小或干涸 属大气降水补给 井田西部溪沟水量为 最大流 量为 187 6 l s 最小流量为 2 97 l s 井田内大气降水通过沟谷迳流 循环 流出井田外 本井田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井田南部溪沟附近 海拔标高为 1238 米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8 3 3 地震 地震 区内无地震资料记载 近年来也未发生地震灾害 根据 中国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 2001 1 400 万 本区地震烈度 为 度 地震峰值加速度小于 0 05g 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01 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为 0 35s 本区及邻近区域近年来无地震活动 区域稳定性较好 二 经济概况二 经济概况 区内居民基本为汉 苗 布依族等民族杂居 工业较落后 主 要从事农业耕种 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玉米 土豆等 经济作物以 烟叶为主 牲畜以饲养羊 猪 鸡为主 少量牛 马 井田内居民 用水主要水源为自然出露泉水 冲沟水等 燃料主要为煤 少量为 木材 玉米杆等 工业用电及民用电主要为电网供电 工业主要涉及煤炭 电力 水泥和食品等方面 矿产以煤炭 铅锌矿 铁矿 锑矿为主 大理石储量丰富 具有开采价值 第四节第四节生产矿井及小窑开采调查生产矿井及小窑开采调查 井田内生产小煤矿只有大营煤矿 2005 年获得采矿许可证 证号 5200000540341 设计生产规模 6 万吨 年 为六证齐全的生 产矿井 该矿于 2007 年完成技改扩能工作 采用斜井开拓 目前 主要开采煤层为 M17 煤层 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至 2010 年 10 月 已 申请延续办理采矿许可证至 2012 年 1 月 31 日 大营煤矿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进入煤层后沿煤层掘进 落平点 标高为 1292 32m 目前没有分采区 全矿区为一个采区 井口坐 标见表 1 2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9 表表 1 2 大营煤矿主井及风井坐标大营煤矿主井及风井坐标 名称XYH m 主井2893917 96735561061 0451282 043 风井2894123 72735561089 2611292 071 运输大巷标高1292 32 井田东部界外煤层露头附近煤炭开采历史悠久 多有老窑分布 现在已关闭 老窑基本上沿煤层露头线分布 开采方法多为斜井或 平硐 沿煤层掘进 多为 独眼井 手镐落煤 人力搬运 自然 或半机械通风巷道支护差 为顶板滴 淋水 有积水现象 水量 0 003 0 10L s 采深一般 30 100m 所有调查老窑瓦斯含量均较 低 未发生过人员伤亡事故 多因顶板垮塌 排水或通风困难而停 采 沿煤层露头形成了 30 100m 的采空区带 第五节第五节 以往地质工作以往地质工作 一 上世纪二 三十年代 著名地质学家乐森寻等在安顺一带 做过煤田地质调查 二 1957 1959 年 贵州煤田 113 队在清镇 平坝 安顺 镇宁一带做过一些煤田地质工作 提交有概查报告 三 1960 年 省地矿局 108 队对该区进行过 1 20 万区域地 质矿产调查 四 1966 年 5 9 月 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地质勘探公司 173 队 对北部与镇宁县丁旗镇相邻的落别矿区进行过勘探 提交有 六枝 矿区落别井田地质勘探最终报告 1966 年 9 月 20 日至 9 月 22 日 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进行了审查并通过审查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0 下发了 六枝矿区落别井田煤田地质勘探最终地质报告批准书 批准文号 66 西南煤建地批字第 08 号 本次完成钻孔 6 个 进 尺 2199 68m 透旧孔六个 进尺 1772 95m 计算了 7 号煤层一层 煤的储量 储量为 2737 4 万吨 落别勘探区范围完全包括大营煤 矿的井田范围 但 7 号煤层在大营煤矿井田范围内已完全风化掉 五 2000 年 10 月省地勘局 112 地质大队提交 贵州省镇宁县 大营煤矿地质简测报告 六 2005 年 10 月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五总队提交 贵州省 镇宁县大营煤矿资源 储量核实报告 并经安顺市国土资源局组 织专家评审并通过评审 在安顺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备案号 安国 土资发 2005 158 号 备案储量为 井田范围内资源总量为 254 68 万吨 保有资源量为 156 89 万吨 保有资源量中 控制的 经济基础储量 122b 为 13 24 万吨 推断的内蘊经济资源量 333 为 143 65 万吨 第六节第六节 本次地质工作情况本次地质工作情况 一 勘探设计情况一 勘探设计情况 本区属高原低中山地貌 地形复杂 落差较大 沟谷纵横发育 施工条件复杂 由于大营煤矿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 本次勘探以深部 钻探工程揭露控制煤层为主要勘探手段 配合地质测量 水文地质 及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测量 物探测井及样品采集测试等手段开展 煤矿地质勘探工作 依据现行 煤 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DZ T0215 2002 开展勘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1 查工作 大营煤矿的煤层为较稳定煤层 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勘 查类型为二类二型 因此 钻探工程基本线距确定为 500m 500m 估算探明的资源量 331 1000 1000m 线距估算控制的资源量 332 2000 2000m 线距估算控制的资源量 333 勘探线与地 层走向大致垂直 勘探钻孔孔距小于或等于勘探线线距 设计的主要工作量 设计钻孔 6 个 设计总工程量 1606m 其 中水文孔 1 个 285m 所有钻孔要求进行测井 同时进行采样测试 等工作 设计工作量见表 1 3 表表 1 1 3 3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设计和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统计表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设计和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统计表 工作量项目单位 设计实际 完成情况 备注 地质图修测 Km21 51 81201 5000 水 工 环地质填图 Km21 52 01331 5000 钻探工程 m16071909119 物探测井 m16071810113 钻探 m285412144 水文地质 抽水层 11100 GPS 控制点点 22100 测 量工程点点 66100 煤芯煤样件 47175 煤岩煤样件 13300 煤层煤样件 22100 岩石力学样组 67116 瓦斯样件 66100 瓦斯增项样件 12200 水样件 33100 煤灰粘度件 000 结渣性件 24200 热稳定性件 000 煤对 CO2件 27350 可磨性件 000 简选试验件 000 煤尘爆炸性件 23150 采 样 试 验 煤层自燃件 23150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2 老硐调查个 12 二 勘探施工情况二 勘探施工情况 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组织队伍 于 2010 年 8 月开始地质钻探 工作 于 2011 年 1 月结束野外钻探施工 历时约 6 个月 本次勘 探完成的各项工程量见表 1 4 报告编制组对大量的基础资料进行认真分析 研究 煤岩层对 比和构造分析工作 确定井田内可采煤层为 M10 M14 M17 三层可 采煤层 井田内 M10 M14 M17 煤层共获得煤炭资源量 111b 121b 122b 333 为 717 51 万吨 表表 1 1 4 4 勘探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汇总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汇总表 项目实际完成备注 单位工作量 地质地形图修测km21 8实测 水工环地质调查km22 0实测 控制测量点2收集 工程测量点6实测 地质钻探m 孔1908 91 6施工 施工 钻孔 其中 地质兼水 文钻探 m 孔412 27 1施工 测井m 孔1810 6实测 抽水试验层次1施工 地质编录m1908 91 老硐调查个12 煤芯件7测试 煤岩件3测试 煤层煤样件2测试 常规瓦斯件6测试 瓦斯增项件2测试 煤尘件3测试 自燃件3测试 岩石力学组7测试 水样件3测试 煤对 CO2件 7测试 采样测试 结渣性件 4测试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3 合计件47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地质区域地质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地层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 三叠系 局部有侏罗系 老第 三系出露 其中以二叠系 三叠系分布较广 图 2 1 表表 2 12 1 区区 域域 地地 层层 系系 统统 简简 表表 系统组 群 地层代号及接触关系 备 注 第四系 Q 上 统遂 宁 组 J3sn 上沙溪庙组 J2s 铜 中 统 下沙溪庙组 J2x 油页岩 铁 侏罗系 下 中统自流井群 J1 2zl 上 统二 桥 组 T3e 杨柳井组 T2y 狮子山组 T2sh 中 统 关岭组 松子坎组 T2g T2s 永宁镇组茅草铺组 T1ynT1m 三叠系 下 统 飞仙关组夜 郎 组 T1fT1y 大 隆 组 P3d 长 兴 组 P3c 龙 潭 组 P3l 煤 上 统 峨眉山玄武岩组 P3 二叠系 中 统茅 口 组 P2m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4 栖 霞 组 P2q 梁 山 组 P2l 煤 24 29 落别 14 2c d P 1yT 1mP 1 P 2l P 2gT 1 1yT n 2gT 2 2gT 3 1 1dT 1yn 2 2c d P 2c d P 90 28 90 28 60 185 60185 543210公里 T 大 营 煤 矿 图2 1 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区域地质图 T1y 三叠系下统 夜郎组 T2g 三叠系中统关岭 组第三段 T1y 三叠系下统永宁 镇组第二段 P2c d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大隆组并层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峨眉山玄武岩组 P1m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 P1l P1 图 例 断层 大营煤矿 T1d 三叠系下统 大冶组 3 T2g 2 三叠系中统关岭 组第二段 T2g 1 三叠系中统关岭 组第一段 n2 T1y 三叠系下统永宁 镇组第一段 n1 大 营 煤 矿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5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构造区域构造 井田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之六盘水断陷的 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东侧 大煤山背斜中段西翼 见区域地质图 构造纲要图 图 2 2 区域构造纲要图 14 晴隆向斜 18 古牛河背斜 30 六枝向斜 32 大煤山背斜 33 郎岱向斜 32 33 30 14 28 安顺 0 2040 N 24 25 22 23 21 26 27 D4 20 19 17 29 31 16 D3 15 11 18 5 12 13 D1 10 9 8 7 6 4 3 2 1 D2 大 营 煤 矿 六盘水 晴隆 盘县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6 第三章第三章 井田地质井田地质 第一节第一节 井田地层井田地层 一 地层一 地层 井田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及上 覆于该地层之上的第四系 Q 二叠纪上统龙潭组为井田含煤地层 详见表 2 1 表表 2 2 1 1 井井 田田 地地 层层 简简 表表 各组段地层岩性特征从老至新描述如下 一 一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 P3 3l l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 岩性以粉砂岩 细砂岩及砂质泥岩为主 间夹泥灰岩 灰岩及煤层 厚约 420m 由于该井田处于煤系地层露头上 钻孔揭露煤系厚度为 258 13 359 55m 平均厚度 299m 地 层 系 统 系统组 代 号 厚度 m 岩 性 简 要 特 征 第四系 Q0 10 现代残 坡积层为主的砂土层 P3l39 16 78 68 粉砂岩 细砂岩 砂质泥岩和煤层 为主 间夹泥灰岩和灰岩 在井田范围 内基本风化掉 P3l2120 60 150 15 粉砂岩 细砂岩 砂质泥岩为主 间夹泥灰岩 灰岩和煤层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193 32 177 85 粉砂岩 细砂岩 砂质泥岩为主 间夹泥灰岩 灰岩和煤层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7 根据岩性岩相特点将煤系分为三个岩性段 P3l1 P3l2 P3l3 其特征如下 1 龙潭组第一段 P3l1 以灰白 灰黑色薄 中厚层状粉砂 岩 细砂岩及泥岩为主 间夹泥灰岩 灰岩及煤层 含腕足类 双 壳类及海百合茎化石 含煤 3 8 层 为薄煤层或为煤线 均不可采 厚 93 32 177 85m 2 龙潭组第二段 P3l2 以灰白 灰黑色薄 中厚层状粉 砂岩 细砂岩及泥岩为主 间夹泥灰岩 灰岩及煤层 富含植物根 部化石 含煤 3 5 层 其中 M17 全区可采 M14 煤层全区大部可 采 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B3 标志层灰白 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 泥灰岩 局部粉砂岩 厚 1 10 3 68m 平均厚度为 2 27m 全区 稳定 是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分层标志层 厚 102 60 150 15m 3 龙潭组第三段 P3l3 以灰黄 灰黑色薄 中厚层状粉 砂岩 细砂岩及砂质泥岩为主 间夹泥灰岩 灰岩及煤层 动植物 化石丰富 主要产蜓类 头足类 腕足类及植物化石 含煤 0 3 层 其中 M10 为全区可采煤层 其余煤层厚度较小 均不可采 仅个 别钻孔达到可采厚度 B1 标志层 灰白 灰黄色中厚层状灰岩 泥灰岩 厚 0 75 3 27m 平均厚度 1 86m 全区稳定 是第二段 与第三段的分层标志层 本段大部分被风化掉 厚 9 16 78 68m 二 二 第四系 第四系 Q Q 井田内仅零星分布 分布于河谷及地势低洼处 岩性为浅黄色 粘土夹碎石 卵石土及沙土 厚 0 12m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8 二 含煤地层二 含煤地层 一 一 含煤地层特征 含煤地层特征 井田内的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总厚度 420m 残留厚度约 299m 由于该井田处于煤系地层露头上 龙潭 组第三段大部被风化掉 钻孔见煤系厚度为 258 13 359 55m 平 均厚度 299 米 平面上无明显变化规律 岩性主要由灰色细砂岩 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 粘土岩及煤层 组成的韵律层 夹薄层灰岩 其中砂岩成分以玄武岩屑为主 产腕 足类及瓣鳃类等动物化石 产 Gigantopteris sp 和 Pecoppteris sp 等植物化石 二 二 含煤地层的岩相及沉积特征 含煤地层的岩相及沉积特征 龙潭组地层主要由泥炭沼泽相 分流河道相 前三角洲 三角 洲前缘相及沼泽相组成 垂相上 主要分为三种岩性组合 分三段 第一段为煤系底界即凝灰质泥岩顶部至标四 B4 标志层底 平均 厚 79 77 米 为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组成 不含可采煤层 第二段为 B4 标志层顶至 B1 标志层底 此段厚 102 60 150 15 米 平均厚度 122 59 米 由前三角洲相 分流河道相及沼泽相组成 含 可采煤层两层 第三段为 B1 标志层底至长兴 大隆组底界 厚约 9 16 78 68 米 平均厚度 45 815 米 为三角洲的废弃期 发育 潮坪相 潮道相及泄湖相 含可采煤层一层 三 三 含煤地层的划分 含煤地层的划分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19 龙潭组顶界 以长兴组灰岩底界为界 底界 以峨眉山玄武岩顶部紫红色 浅绿色凝灰质泥岩为界 四 四 含煤地层的研究程度 含煤地层的研究程度 本报告 6 个钻孔 揭露全煤系的钻孔 5 个 揭露龙潭组第一段 的钻孔 1 个 为含煤地层的岩性 岩相 沉积特征及含煤性研究提 供了较丰富的资料 基本查明了含煤地层的厚度变化和控制因素 基本查明了岩性 组成及各类岩石的成分 结构 构造 对井田内的古生物进行了定 名 对岩相及沉积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查明了可采煤层的层数 层位 煤层的厚度 结构及可采范围 对煤层厚度变化与沉积环境 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二节第二节 井田构造井田构造 井田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之六盘水断陷的威宁北西向构造 变形区东侧 大煤山背斜西翼中段 井田内未见断裂和次级褶皱 地层产状有一定起伏变化 倾向为 240 275 倾角 11 23 基 本为一单斜构造 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0 第四章第四章 煤层煤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总厚度为 420m 左右 钻孔见龙潭组厚度为 299m 含煤 4 8 层 平均 6 层 主要 可采煤层为 M10 M14 M17 煤层 其中 M10 M17 为全区可采煤 层 M14 煤层为全区大部可采煤层 煤层总厚度 4 68m 总含煤系 数 1 30 可采煤层总厚度 3 22m 可采煤层含煤系数为 0 89 第一节第一节 可采煤层可采煤层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 M10 M14 M17 煤层 其中 M10 M17 煤 层为全区可采煤层 M14 煤层为区内大部可采煤层 现将主要煤层 分述如下 一 可采煤层一 可采煤层 1 1 全区可采煤层 全区可采煤层 M10 煤层 为井田内全区可采煤层 位于龙潭组三段 煤层厚 0 88 1 46 zk201 m 平均厚度 1 06m 含夹矸 0 1 层 煤层结 构简单 厚度较稳定 属较稳定煤层 上距龙潭组顶界 9 16 60 97m 平均 38 20m 下距龙潭组二段顶界 12 12 20 66m 平均 14 92m 下距 M14 煤层平局距离 24 85m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1 M10 煤层顶板 泥质粉砂岩 细砂岩 铝质泥岩 底板 泥岩 粉砂质泥岩 即 M14 的顶板 M17 煤层 为井田内的主要可采煤层 位于龙潭组二段 煤层厚 0 82 zk301 2 12 zk201 m 平均厚度 1 30m 含夹矸 0 2 层 煤层结构简单 厚度较稳定 属较稳定煤层 上距龙潭组二段 顶界 13 3 44 36m 平均 24 76m 下距龙潭组二段底界 60 36 158 70m 平均 110 33m M17 煤层顶板 泥岩 粉砂质泥岩 即 M14 的底板 底板 泥岩 粘土岩 粉砂质泥岩 2 2 全区大部可采煤层 全区大部可采煤层 M14 煤层 为井田内的大部可采煤层 位于龙潭组二段 煤层厚 0 41 zk103 1 25 zk201 m 平均厚度 0 84m 不含夹矸 煤层结构简单 厚度较稳定 属较稳定煤层 上距龙潭组顶界 27 87 106 65m 平均 65 87 上距龙潭组三段底界 5 84 20 45m 平均 9 93m 左右 下距 M17 煤层平局距离 12 64m M14 煤层顶板 泥质粉砂岩 细砂岩夹泥岩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2 底板 泥岩 粘土岩 粉砂质泥岩 即 M17 的顶板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3 表表 4 1 可采煤层特征表可采煤层特征表 全层厚 m 采用厚 m 层间距 m 煤层 两极厚度 平均厚度 两极厚度 平均厚度 两极厚度 平均厚度 结构 夹矸 层数 夹矸 岩性 厚度变 异系数 可采性 稳定性 顶板岩性 平均厚度 底板岩性 平均厚度 P3l 顶 未见顶 M10 0 88 1 46 1 08 4 0 88 1 46 1 08 4 简单 0 1 泥岩 25 5 全区 可采 较稳定 泥质粉砂岩 泥岩 6 08 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2 38 18 71 44 38 26 71 4 M14 0 41 1 25 0 84 6 0 80 1 25 0 90 6 简单 0 20 2 大部 可采较稳定 粉砂岩 粉砂质泥 岩 2 38 泥岩 粉砂质泥岩 灰岩 1 05 5 95 19 37 12 81 6 M17 0 85 2 12 1 29 6 0 85 2 12 1 29 6 简单 0 1 炭质 泥岩 42 1 全区 可采 较稳定 泥岩 灰岩 1 05 泥岩 粉砂质泥岩 1 69 P3l 底 122 90 340 00 248 17 6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4 第二节第二节 煤层对比煤层对比 根据井田范围内含煤地层的沉积韵律 岩性组合特征 各煤层赋 存状态及煤层自身的特征 选用标志层法 层间距法 煤层自身特征 及煤层的物性曲线特征法进行综合对比 一 标志层的确定及对比一 标志层的确定及对比 借助煤系地层及上下地层中分布稳定的特殊岩性层 即标志层 与煤层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对比 井田由上而下共建立了 5 个主要标 志层 编号为 B1 B2 B3 B4 B5 现分述如下 1 1 标一标志层 标一标志层 位于龙潭组第三段 P3l3 底部 距 M14 煤层 底 6 27 21 72 m 平均 10 80 m 下与龙潭组二段接触 岩性为灰 色中厚层灰岩 厚 0 75 3 27m 平均厚 1 86 m 全区稳定存在 易 于辨别 P3l3 P3l2分界的可靠标志层 2 2 标二标志层 标二标志层 位于龙潭组第二段 P3l2 上部 为浅白色 灰 色中厚层状灰岩或泥灰岩 厚 2 20 6 45m 平均 4 60m 全区稳定 分布 上距 P3l1底界 12 22 40 76m 主要作为识别 M17 煤层的直接 标志层 3 3 标三标志层 标三标志层 位于龙潭组第二段 P3l2 中部 距标二标志层 底 38 71 74 35m 左右 为灰白色 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 偶夹燧石 灰岩 厚 1 10 3 68m 平均厚 2 27m 全区稳定分布 4 4 标四标志层 标四标志层 位于龙潭组第一段 P3l2 底板 上距标三标志 层底 21 36 80 67m 为灰白色 灰色中厚层状灰岩 厚 2 69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5 4 62m 平均厚 3 67m 全区稳定分布 主要作为识别 P3l2与 P3l1分 界线的直接标志层 5 5 标五标志层 标五标志层 位于龙潭组第一段 P3l1 中下部 上距标四标 志层底 23 76 109 27m 为灰白色 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 厚 38 80 67 41m 平均厚 54 34m 全区稳定分布 主要作为识别 P3l1 与 P3 的直接标志层 二 煤层层位 层间距对比二 煤层层位 层间距对比 1 1 煤层层位 煤层层位 M10 区内大部可采煤层产于龙潭组上部 厚度较小 较稳定 M14 区内大部可采煤层产于龙潭组中上部 厚度较小 较稳 定 M17 可采煤层产于龙潭组中部 厚度较大 相对较稳定 层位 可靠 2 2 层间距对比 层间距对比 利用煤层之间 煤层与含煤岩系的顶底界的层 间关系进行分析对比 确定煤层的相对位置 M10 M14 与 M17 煤层 层间距比较稳定 M10 与 M14 之间距为 18 53 44 38m 平均距离 26 71m M14 与 M17 之间距为 6 28 19 37m 平均距离 12 97m M17 与 B3 之间距 37 90 74 35m 平均 62 02m 表 4 2 可可 采采 煤煤 层层 间间 距距 统统 计计 表表 表表 4 24 2 层 间 距 层 间 段 最小 最大 m 平均 m M10 M1418 53 44 38 26 71 M14 M176 28 19 37 12 97 M17 B337 90 74 35 62 02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6 三 煤层物性特征对比三 煤层物性特征对比 M17 距离煤层顶板 20 米左右有标志层 B1 B1 和煤层之间一般 发育一层薄煤 薄煤和 M17 之间岩层的视电阻率曲线呈阶梯状组合 17 号煤层顶板自然伽玛曲线为高幅值 呈单尖峰状 煤层底板自然 伽玛曲线为一个台阶和一个尖峰组合 幅值高于顶板 煤层间接底板 一般发育一层薄煤 两煤层人工伽玛曲线呈幅值一高一低的两尖峰组 合 如图 4 1 所示 图图 4 1 M17 曲线对比图曲线对比图 通过煤层对比分析 利用测井曲线物性特征分析了本井田地层岩 性组合 沉积粒序 划分了沉积旋回 沉积环境类型 取得了以下的 成果 1 较可靠的划分了龙潭组上部地层的界限 2 较可靠的划分了各孔穿过龙潭组 M10 M14 M17 煤层以及下 部地层情况 通过沉积环境的研究 利用 M10 M14 M17 煤层的物性 特征及龙潭组地层曲线组合特征 综合地质资料分析研究了 M10 M14 M17 煤层的结构类型 厚度及其分布变化规律与沉积环境 类型的关系 可靠的地确定了煤层层位及编号 为 M10 M14 M17 煤 B1 M17 M14 0 35 30 73 0 39 30 19 0 84 40 14 0 36 40 87 0 52 42 63 0 75 28 13 1 02 39 42 0 83 41 33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7 层对比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通过进行煤系地层对比可以看到 M10 M14 M17 煤层间距较稳 定 物性规律较强强 易于对比 四 煤层特征对比四 煤层特征对比 M17 煤层厚度变化较小 结构简单 层位较稳定 全区可采 M14 煤层厚度变化较小 结构简单 层位较稳定 全区大部可采 M10 煤 层厚度变化较小 结构简单 结构简单 层位较稳定 全区可采 五 对比结果五 对比结果 根据钻探资料结合测井资料等进行综合 煤层综合对比的方法是 可行的 效果明显 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煤层对比 M10 M14 M17 煤层对比可靠 第三节第三节 煤层稳定性评价煤层稳定性评价 一 煤层厚度指标评价一 煤层厚度指标评价 1 1 标准差 标准差 S S S 1 n 1 2 x n ix 式中 xi 各见煤点采用厚度 平均厚度 不包括异常点 X 2 2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 V V V X S 3 3 稳定程度指数 稳定程度指数 W W W h 为最低可采厚度 0 70m x sh2 V 值 W 值评价标准见表 4 2 表 4 3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8 表表 4 24 2 煤层变异系数 煤层变异系数 V V 值 评价标准值 评价标准 稳定程度 平均厚度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3 50 1 31 65 1 30 0 80 60 0 8055 表表 4 34 3 煤层稳定程度指数 煤层稳定程度指数 W W 值 评价标准值 评价标准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极不稳定 8 00 8 00 40 00 40 00 50 00 50 00 二 煤层的可采性指标评价二 煤层的可采性指标评价 1 可采率 N N 可采见煤点 见煤点总数 100 2 可采指数 P P 可采面积 总面积 100 评价标准见表 4 4 表表 4 44 4 煤层可采性 煤层可采性 P P 值值 标准标准 95 95 70 70 30 30 全区可采大部可采局部可采不可采 三 煤的结构复杂性评价 煤的结构复杂性评价 简单结构 单一煤层见煤点在 60 以上 而无大于两层的夹矸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29 较简单结构 中等 单一及含一层夹矸的见煤点在 60 以上 较复杂 含两层夹矸以上的见煤点在 40 以上 复杂结构 无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煤层 四 煤层稳定性评价结果四 煤层稳定性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综合评价 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稳定性评价结果为 17 号煤层为全区可采较稳定煤层 14 号煤层为全区大部可采较稳定 煤层 10 号煤层为全区可采较稳定煤层 详见表 4 5 4 54 5 可采煤层稳定性特征表可采煤层稳定性特征表 煤 层 项目 M10M14 M17 厚度 0 90 1 63 1 20 0 41 1 25 0 84 0 85 2 12 1 30 总点数466 可采点456 见煤点 可采率 10083 3100 总面积1 001 3141 319 可采面积1 001 1221 319面积 km2 可采指数 10085 40100 可 采 性 可采性评价全区可采全区大部可采全区可采 变异系数 V 25 520 242 1 稳定程度指数 W 12 509 9020 63 厚度变 化值 评价较稳定较稳定较稳定 0 20 100 2 2 3夹石数 30 结构情况 评价简单简单简单 综合稳定类型较稳定较稳定较稳定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30 第五章第五章 煤质煤质 第一节第一节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一 物理性质一 物理性质 井田内各煤层均为黑色 粉粒状 部分为碎粒状 断口多为参差 状 沥青光泽 玻璃光泽 似金属光泽 裂隙发育 表 5 1 表表 5 15 1 主要煤层物理性质简表主要煤层物理性质简表 煤层颜色光泽视密度断口内生裂隙 M10 黑色沥青 似金属 1 69 参差状发育 M14 黑色似金属 玻璃 1 62 参差状发育 M17 黑色似金属 玻璃 1 57 参差状发育 二 煤岩特征二 煤岩特征 1 1 宏观煤岩特征 宏观煤岩特征 全区各煤层多以半亮煤 暗煤为主 夹少量镜煤和丝炭透镜 体 煤岩类型主要为半亮型 半暗型 半暗 半亮型次之 少量 暗淡型 M10 煤层 半亮煤为主 暗煤为辅 碎块状 疏松 易碎 具 参差状断口 M14 煤层 半亮煤为主 暗煤为辅 碎块状 疏松 易碎 具 参差状断口 M17 煤层 半亮型煤 以粉粒状为主 少量碎块状 疏松 易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31 碎 具参差状断口 表表 5 25 2 宏观煤岩特征一览表宏观煤岩特征一览表 项目 煤层 宏 观 煤 岩 成 分煤 岩 类 型 10半亮煤为主 暗煤为辅 夹镜煤条带半亮型 14半亮煤为主 暗煤为辅 夹镜煤条带半亮型 17半亮煤为主 少量暗煤 夹镜煤条带及丝炭半亮型 2 2 显微煤岩特征 显微煤岩特征 据 ZK102 中煤层镜下鉴定结果 煤的显微组分含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 有机组分又可分为镜质组 和惰质组两大类 见表 5 3 表 5 4 表 5 5 镇宁县丁旗镇大营煤矿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32 表表 5 35 3 微微 观观 煤煤 岩岩 组组 分分 特特 征征 表表 煤层显微组分显 微 煤 岩 特 征 镜质组 以镜质组为主 常见质镜质体 次为均质镜质体 少量结构镜质体及碎屑镜 质体 惰质组 惰性组为次要组分 多为半丝质体 氧化丝质体 次为碎屑惰质体 少量微 粒体 偶见粗粒体 10 无机组分 以粘土矿物为主 少量石英 方解石 黄铁矿 粘土矿物 多为团块状 浸染状产出 部分呈细条状 透镜状沿层面分布 少量微薄层状及充填胞腔 方解石 具有强非均质性 闪突起和多色性 双反射显著 呈细脉状充填裂 隙中 少量充填胞腔 黄铁矿 呈微粒状 星点状零星散布 石英 多呈微粒状 细粒状分布 镜质组 以镜质组为主 常见质镜质体 次为均质镜质体 少量结构镜质体及碎屑镜 质体 惰质组 惰性组为次要组分 多为半丝质体 氧化丝质体 次为碎屑惰质体 少量微 粒体 偶见粗粒体 14 无机组分 以粘土矿物为主 少量石英 方解石 黄铁矿 粘土矿物 多为团块状 浸染状产出 部分呈细条状 透镜状沿层面分布 少量微薄层状及充填胞腔 方解石 具有强非均质性 闪突起和多色性 双反射显著 呈细脉状充填裂 隙中 少量充填胞腔 黄铁矿 呈微粒状 星点状零星散布 石英 多呈微粒状 细粒状分布 镜质组 普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