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第十二夜》台词的生命力.doc_第1页
解读电影《第十二夜》台词的生命力.doc_第2页
解读电影《第十二夜》台词的生命力.doc_第3页
解读电影《第十二夜》台词的生命力.doc_第4页
解读电影《第十二夜》台词的生命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读电影第十二夜台词的生命力 摘 要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始终将爱情作为其喜剧作品的永恒主题,而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两部作品又享有莎翁喜剧上乘佳作之称。但从目前来看,从台词角度对莎翁戏剧影视进行的研究改编尚且匮乏。电影第十二夜既保留了曲折离奇的小说情节,又充满着诗歌般的委婉与酣畅,还处处散发着散文意凝神聚的气息,真正实现了影剧交融。本文以第十二夜为例从台词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进而对其台词的生命力进行诠释。 关键词 第十二夜;台词;薇奥拉 平静而辽阔的大海,热闹的晚会正在这艘豪华渡轮上进行着伴随着旁白的娓娓道来,镜头由远及近的转变中,电影第十二夜的序幕被缓缓拉开。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第十二夜台词生命力的完美诠释进而对莎翁的创作艺术进行深入研究。 一、电影剧情简介 影片第十二夜讲述的是一对孪生兄妹因轮船遭遇风暴触礁沉没而引发的情感纠葛故事。轮船失事以后,妹妹微奥拉被船长侥幸救起,哥哥塞巴斯蒂安却杳无音讯。从此,妹妹开始女扮男装踏上了寻找哥哥的道路。统治者奥西诺公爵对伯爵的女儿奥丽维娅情有独钟,但奥丽维娅因兄长的不幸悲伤哀痛,并坚持七年以内不在人前展示全貌。因此,作为公爵贴身侍从的薇奥拉便被派去安慰奥丽维娅以获得其喜欢,谁知奥丽维娅却钟情于女扮男装的薇奥拉,但是,薇奥拉却被奥西诺公爵对爱情的执著及其高贵的气质所深深吸引。所以,影片便在三人间爱恨纠葛的情感交织中拉开帷幕。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创作的典型代表,他在作品第十二夜中以人生和爱情为主题进行探讨,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使得不同人物具备鲜明的性格特点。独特的台词使得公爵、骑士、小姐、侍卫、女仆等人物形象体现出高傲、冷漠、虚伪、懦弱等鲜明的性格特征。独具一格的韵律将遥远的17世纪的感人爱情传诵至今,女主人公薇奥拉对爱情的勇敢追求犹如大海中汹涌澎湃的波涛,而奥西诺公爵又怎会领悟到他身边男仆那欲言又止、隐约懵懂的情感表白。公爵一直钟情于美丽的奥丽维娅,对爱情的追求真诚而执著,有着克服一切困难,面对一切拒绝的勇气。奥丽维娅却被女扮男装的薇奥拉所吸引,并为他换掉了黑衣和面纱,对美好的爱情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影片中,任何身份和年龄的人在面对爱情的选择时都是相同的。自己充分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和爱情,将人性的力量完美展现出来。 二、电影第十二夜台词的生命力 (一)揭示内心的矛盾 女主人公薇奥拉在遇难侥幸脱险以后,女扮男装成为奥西诺公爵的贴身奴仆。在她的记忆中就有父亲对公爵的讲述,在她遇难被船长救起后,又听闻到船长对公爵的高度赞扬。而公爵对奥丽维娅执著的爱情更激发了她对公爵的好奇与向往,为了爱情,她女扮男装并很快获得了公爵的信任,从此开始了她对公爵内心及高贵品质的探查之路,在与公爵的相处中,薇奥拉被公爵对爱情的执著深深感染,这些都促使了薇奥拉对公爵感情的升华。但是,她只是公爵的奴仆,这样的身份地位迫使她只能违心做事,这更加加剧了她内心的矛盾和苦闷。虽然薇奥拉深受爱情之苦,但她仍努力地帮助公爵追求奥丽维娅。在她的努力下最终获得了伯爵小姐的接待。在帮助公爵追求伯爵小姐的过程中,薇奥拉希望公爵获得小姐芳心又害怕失去公爵的矛盾心理通过台词得到了展现。在人类所有的感情中,爱情的痛苦具有强烈的自私性,女主人公却通过顽强的努力打破了爱情狭隘的束缚。 (二)揭示社会的黑暗 影片中,小丑费斯特也是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形象的塑造,为充满幽默智慧的费斯特平添了一份隐痛。社会的黑暗以及流浪者的遭遇通过他的台词得以充分体现,观众很容易地对他流浪者的身份和遭遇进行推测。他第一次出场,玛利娅的警告就对他的命运产生了威胁。使得他的命运与流浪者毫无区别。费斯特幽默而辛酸地回答:“那就让小姐把我吊死吧,这样就没有什么敌人值得我惧怕了。”在当时的社会中,处处都是下等人的敌人,即使他赔尽小心,提心吊胆,也难以逃脱悲惨的命运,如果被吊死了,那么心理上的压力也就解除了。这就将下等人真实的处境刻画了出来。玛利娅还说:“你肯定是要被小姐吊死的,要不就是被小姐赶出去,那样还不如被吊死了好呢!”这段话将当时的“血腥立法”充分表达出来:被赶出去和被吊死是一样的惩罚。吊死的处罚在全剧中一共提到了六处,足见其绝非偶然性。 小丑费斯特为了生存必须靠出卖智慧去取悦于公爵和奥丽维娅小姐,为了生活,不允许他有任何心情。自由对他而言遥不可及,吊死的阴影时刻围绕在他的身边,他又如何能获得欢乐。他唱的情歌充满了哀伤的情绪,在影片结尾由小丑演唱的歌曲,是对穷人所遭受苦难的真实写照。“风风雨雨总不停”反映的是穷人经常遭受到的威胁。长大以后的穷人“处处吃到闭门羹”,娶个老婆却一日三餐无依靠,辛苦一生,也只能是无奈地面对死亡。 (三)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影片中,人物对爱情的执著追求透过台词得以充分体现。影片中薇奥拉对爱情和男性的主动追求使得她同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一样成为典型的代表。她在剧中的台词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早在父亲身边时,薇奥拉就已听闻公爵的相关信息,而她被船长救起后船长对公爵的一番赞赏更加深了她对公爵的好感。为了爱情,她女扮男装做了公爵的仆人。但是,命运却对她的爱情生出诸多坎坷。公爵一直钟爱着伯爵小姐,并始终执著地追求着,薇奥拉追求公爵的决心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却加深了她对公爵的爱恋,她始终坚定地追求个人的幸福。在她多次尝试帮助公爵获得伯爵小姐芳心失败以后,她便多次向公爵进行爱情告白。男装打扮的她暗示自己是个女人。薇奥拉还在姐妹面前将自己对公爵的爱比喻为饥饿的大海,能承受一切困难,她要成为公爵夫人的决心始终坚定如一。她通过言谈将自己对公爵的爱慕传达给公爵,她说她的父亲有个女儿爱慕一个男人,“就如同我成为一个女人也会对您产生爱恋一样”,“她没有将自己的感情同任何人透露过,她将爱情埋藏在心底并因此而苦恼万分,她年轻的容颜因此而备受摧残”,她甚至大胆地告诉伯爵“我便是我父亲惟一的儿子与女儿”。薇奥拉的台词将她对公爵的痴情和酸楚生动地表现出来,也能让观众体会到她那颗埋藏在含蓄与内敛中的激动而火热的心,然而,深爱伯爵小姐饱受相思之苦的公爵却全然不知。 剧中的另一女主人公奥丽维娅也和薇奥拉一样有着真挚的感情和执著追求爱情的勇气。她的美丽深深吸引着公爵,公爵将第一次见她的场景比喻为“空气都因她而清明了”;薇奥拉在见到她时也惊叹她的美“卓越、辉煌、举世无双”。身为高贵的伯爵小姐,奥丽维娅丝毫不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她无视尊贵富有的公爵,却对这位由薇奥拉女扮男装的仆人情有独钟。在她初次见过薇奥拉后她便感觉到“少年的美处已经悄然走进我的视野”,但身份的限制使她不能直接表达对微奥拉的爱慕,只能差人将自己的戒指给微奥拉送去,“把它还给那个莽撞的仆人,他是公爵的人,不顾我的拒绝硬是把它留下了”,她强装的平静难以掩饰她心情的激动。当微奥拉再次代公爵访问她时,奥丽维娅小姐便将自己的心迹大胆地表达了出来,并对前次的行为表示道歉,希望以此来消除微奥拉对她的偏见。 (四)女性追求平等的思想意识 第十二夜中,莎翁将女性对平等的追求通过台词充分表达了出来。玛利娅和莎翁笔下的快嘴桂嫂、尼莉莎其他女仆一样,聪明灵巧,不畏男权。玛利娅作为仆人代表着底层人民,她在遭受多重的压迫后所体现出来的反抗更加直接和激烈。她在影片中的台词很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点。她因看不惯安德鲁爵士而大骂其“浪子”“大傻瓜”,“他不仅是个大傻瓜,还总是招惹是非”,她甚至直接告诉安德鲁爵士“思想不受任何因素的约束”对其进行教育,这些充分体现出底层人民及女性敢于蔑视权贵,反映出底层人民对权势的反抗以及对思想解放的追求。影片中对马伏里奥管家的戏弄是整部影片的一大特色,使得整部影片轻松滑稽,也体现出玛利娅的聪明与机智。自命不凡的管家总是随意发号施令,早已招致了玛利娅的不满,玛利娅说他是“一头驴子,装腔作势,逢迎取巧,反复无常,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谁都会喜欢他;他的这些弱点足以让他好好地尝一次教训”。面对束手无策的托比和费边,玛利娅从马伏里奥自负虚荣的弱点入手,让他认为伯爵小姐对他有爱慕之心,最终使他出尽洋相之后被关了起来。这一滑稽的情节充分体现出女性的平等意识和对男权的反抗。 在对待爱情方面,莎翁笔下的新女性在追求平等时仍存在着诸多的局限。莎翁塑造的奥西诺公爵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坚定性在剧中仍稍逊于微奥拉,他也赞同“无论我们自己声称自己有多么坚定,我们在对待爱情方面仍比女性的波动性大,我们总会充满希望,反复不定,甚至于厌倦和放弃”。这是对男性爱情观念的很好概括,微奥拉也认为“男人们更善于表达,而他们的行动却总跟不上他们的誓言;他们无论发表什么样的誓言,爱情对他们而言也就那么回事”。但是,即使女性对这一点深有同感,她们在追求爱情时仍能不惜一切代价,做出任何牺牲。她们的一生都逃不出父权和夫权掌控。不过从整体上来说,莎士比亚所塑造的这种女性意识开启了人们关于平等与人性的深度思考,为此后的人权运动及其女性平等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 语 极具话剧风格的电影第十二夜在电影台词的导引下缓缓展开。电影引用了话剧拍摄手法,频繁采用“远景镜头”,使得电影呈现的场景距离类似于正统剧场中观众同舞台的距离,整部影片充满了话剧的风格和意味。影片中的对白采用莎翁四百年前的语言,借助于丰富的台词,演员将剧情演绎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本文从人物内心矛盾、对黑暗社会的揭示、对爱情的执著与坚定以及女性平等意识的追求四个角度对第十二夜台词的生命力进行诠释,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莎翁艺术做出铺垫。 参考文献 1 魏丽娟.电影阿甘正传的英文原版台词赏析J.电影文学,2007(21). 2 王一卓.试论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8). 3 陈梅.从关联理论解读让子弹飞的幽默对白J.电影文学,2011(17). 4 王莎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作者简介 马晓莹(1979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杜丽华(1978 ), 女,山东诸城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解读电影第十二夜台词的生命力 | | 手机打开 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摘要】: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始终将爱情作为其喜剧作品的永恒主题,而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两部作品又享有莎翁喜剧上乘佳作之称。但从目前来看,从台词角度对莎翁戏剧影视进行的研究改编尚且匮乏。电影第十二夜既保留了曲折离奇的小说情节,又充满着诗歌般的委婉与酣畅,还处处散发着散文意凝神聚的气息,真正实现了影剧交融。本文以第十二夜为例从台词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进而对其台词的生命力进行诠释。【作者单位】: 【关键词】: 第十二夜 台词 薇奥拉 【分类号】:J905【正文快照】:平静而辽阔的大海,热闹的晚会正在这艘豪华渡轮上进行着伴随着旁白的娓娓道来,镜头由远及近的转变中,电影第十二夜的序幕被缓缓拉开。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第十二夜台词生命力的完美诠释进而对莎翁的创作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一、电影剧情简介影片第十二夜讲述的 (?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1王一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2王莎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3魏丽娟;J;电影文学;2007年21期4陈梅;J;电影文学;2011年17期1杨晓莲;张丽霞;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2李伟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3王怡菲;邹晓燕;J;电影文学;2011年09期4史静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5白惠;杨淑君;J;芒种;2012年06期6史静怡;范利东;J;名作欣赏;2010年02期7李韶丽;崔东辉;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8宦文涛;J;青年文学家;2012年13期9王颖奕;王莎烈;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10赵利娟;J;作家;2011年08期1陈超;D;南京大学;2011年2曹小娟;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3吕改改;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1彭水香,徐顺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2周桂君;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5期3李一鸣;J;当代电影;1997年02期4徐岱;J;东疆学刊;2006年03期5金胜昔;王彬;J;电影文学;2010年23期6熊学亮;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3期7涂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8鞠蕊;J;唐山学院学报;2003年04期9徐宜良;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10何自然,冉永平;J;现代外语;1998年03期1秦丽英;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4期2王宜君;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3期3黎裕华;吴定祥;J;长城;2010年10期4刘江;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5陈达;J;电影评介;2006年10期6刘晓飞;J;文教资料;2009年26期7王艳凤;J;语文学刊;1993年04期8张家霖;J;世界文化;1988年03期9刘砚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10李万钧;J;文学评论;1998年03期1程朝翔;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2裘行洁;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3臧天婴;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4陈少辉;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5汪美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6赵连元;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7张中良;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8荣蕙荞;荣世生;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9王润身;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10陈志宏;A;跨世纪的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1兰守亭;N;中华读书报;2004年2;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3易沉;N;中华读书报;2002年4杨程波;N;中国旅游报;2007年5通讯员 杨英姿记者 余传诗;N;中华读书报;2007年6彭镜禧;N;中国文化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