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doc_第1页
(古代汉语)句法.doc_第2页
(古代汉语)句法.doc_第3页
(古代汉语)句法.doc_第4页
(古代汉语)句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语法(下)句式 第一节 判断句判断句相对于叙述句、描写句而言,是根据句子对主语的陈述角度来划分的。认定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在现代汉语中用“是/不是”来表示。古代汉语中,肯定判断通常用语气词来帮助构成,否定句通常用副词来帮助构成,都不用动词。一、构成形式:1、肯定式A、(名词性)主语+(者)+ (名词性)谓语(也)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春夜宴桃李园序 制,岩邑也。 我,子瑜友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有的“者”字有相对具体的意思。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有的表面看起来不太像判断句: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是炎帝之少女。“者也”句不都是判断句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有时也用其他语气词: 白起,小竖子耳!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子非三闾大夫欤?A、主语+(者)+副词+谓语(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相如素贱人。 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 是必射雕者也。 B、主语+“为”+宾语(也)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显然,“为”字还带有比较明显的动作动词的特点,像第二句。第一句前后两个判断句以后一种为常见。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段文字中的为,就是比较确定的判断词了。(比较“是也、然”)2、否定式A、主语+副词“非”+谓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非后的成分是名词性的。B、主语+“不为”+宾语(也)二、“是”的用法:是字是代词,有代词的各种用法。是鲁孔丘与? (判断句主语) 是也。(回答问题) 是知津矣。 (叙述句主语)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谓语)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大量的例子,说明“是”是代词,在论语中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认为“是鲁孔丘与?”的“是”是判断动词。先秦时,代词是常用来复指前面比较复杂的主语,可使主语清晰: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将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这种用是复指的句子,谓语往往是名词性成分。后来,主语不复杂的句子也用是复指,那么它廓清主语的作用就不明显了,由此逐步演化成了判断词。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至迟到西汉时期,口语中是应该已经有判断词的用法,但书面语中还是很少见到。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若荣即是枯,枯即是荣,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神灭论附:是的其他用法 魏其言是也。(比较: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百姓皆是吾王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吴子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 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三、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基本功能是断定主谓之间具有从属关系、同一关系,古今一致。 滕,小国也。 刘备,天下枭雄。 梁父即楚将项燕。 余为伯鯈。上句在句法上和逻辑上都构成判断。但是有的句法上属判断句,逻辑上不能构成判断,分下列几种: 1、比喻式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遇风,必偃。 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 君所知也 韩,天下之咽喉。 曹公,豺虎也。2、压缩式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3、因果式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谓语往往由非名词成分担任,要用因为(的缘故)解释。附:特殊的叙述句和描写句叙述句的谓语是动词性而描写句的谓语是形容词性的,但有时名词性成分作谓语也可以构成叙述句和描写句。1、名词性谓语的描写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审视,( )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视之,( )形若土狗,梅花翅 方首长胫。名词性的谓语,起描写主语的作用。主谓间不具有逻辑上的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2、名词性谓语的叙述句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爱护。名词性谓语,起叙述主语的作用。主谓间也不具有逻辑上的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第二节 被动句汉语叙述句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类。现代汉语多用被作为被动的标志,这种有特殊“标志词”的句式,称为被动句式,也叫结构型被动句。也可以不出现标志词,仅仅依靠语义关系或语法关系来表示被动,这样的句子叫做语义被动句,或意念被动句。 他被打得鼻青脸肿。 房子建好了。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古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施受同词”。一、语义被动句语义被动句出现得比结构被动句早,下面是古代文献中的例子 鹿禽。殷墟粹编953 故不能推车而及。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主要是通过仔细揣摩上下文来辨识。此外,也可以从这几方面识别: 1、谓语是人的动作,主语不是指人的名词 鹿禽殷墟粹编953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识别使动也用这个标准,但使动是动宾,被动是主谓(饮余马于咸池。)2、谓语是及物动词却不带宾语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人固不易知,知人也不易也。3、主语和宾语是人的整体部分关系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公伤股,门官歼焉。4、宾语不能成为逻辑上的受动者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大树)不夭斧斤,则物无害者。5、动词前带有可、足、能等助动词。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吾老矣,不能用也。 则文王不足法与?上述识别法是有例外的!二、被动句式(结构被动句)1、于(於、乎)字句:及物动词后加于、以引出主动者,构成“动+于+名(施事)” 郤克伤于矢。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何也?有时施事者明确,可以不出现在句中,即成语义被动句: 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于臣)矣。 国破( )家亡( )。有时则不出现于,主动者紧贴动词,也成语义被动句 (大树)不夭( )斧斤,则物无害者。 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以役( )圉师。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于字本身没有表示被动的作用,被动义是由及物动词在语境中表现出来的,于的功能是引进主动者,客观上起到了被动句标志的作用,也使后面的主动者避免和一般宾语相混。于字句常用在主动被动对比的句子里,这时就不能省略于字了。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前面说过,于的主要作用是介进时间地点,引进主动者的用法正是由此发展来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于引进地点,句子是被动句。2、见字句:见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见+动”,后面不出现施事者。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由于见字句不能引出主动者,而于字句缺乏鲜明的被动标志,所以都不是完美的被动表示法。后来就发展出了这两种句式结合,互相取长补短类型。这就是“见+动+于+名(施事)”结构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种结构,成为表示被动的重要句式。附:见+动词的见指代动词受事宾语:汉以后,见逐步发展出了这种用法,大概在南北朝时成为常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冀君实或见恕也。 现代书面语保留的见笑、见谅等,是这种用法的滥觞。3、为字句:及物动词前加为引出施事,构成“为+名(施事)+动”的结构。和于字句的区别是:“为+名(施事)+动”做状语,“动+于+名(施事)”做补语。和见字句的区别是:为字句可以引进施事。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有时施事者明确或者无足轻重时,也可以不出现,这样介词为就紧贴动词。结构上类似见字句了。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者,何也?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如果再省去为字,也可以转化成语义被动句,比较下面的例子: 信募生得广武君者予千金。有缚致麾下者,信问曰:“仆欲北攻燕,东代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 故信得侍耳。今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史记 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汉书4、为所句:从为字句发展而来的结构,在为字句的动词前加一个虚词所,构成“为+名(施事)+所+动”的结构。(“所”可能有指带动词宾语的作用) 。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羸兵为人马所蹈籍,死者太半。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有时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 其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羌虏甚多,皆为所败。汉书冯奉世传 官军加讨,屡为所破。唐书黄巢传比较下面句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5、被字句被字在先秦多为及物动词,意为覆盖,后引为指蒙受、遭受: 帝尧钦明文思,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协和万邦。尚书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末,被可以带动词宾语: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做宾语的动词本身又可以带宾语,从而使得前面的被有了虚化的空间。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被”对举,说明被已经有了表被动的作用。东汉末年,被和动词之间出现施事,标志着被字正式成为专表被动的介词。 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 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还有如下的句例: 常被元帝所使,常怀羞愤。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被字句在口语中可能早就成了主流,但是在文言中一直使用不多。第三节 宾语前置句古今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主谓结构主语在前,动宾、动补的动词在前,偏正结构中心语在后。 季氏将伐颛臾。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但是有些时候,一些句子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需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句子是疑问句。古代汉语的疑问句,绝大多数要由疑问词参与构成,有的是疑问语气词,有的是疑问代词,有的是两者兼有。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见夫子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十世可知也?)结构:疑问代词+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 君何患焉? 项王曰:“沛公安在?” 王送知荦曰:“子其怨我乎?”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这条规律在先秦有很强的概括性,例外很少。名词或者其他代词作疑问句宾语不前置: 奚冠?冠素。 郧公辛之弟怀将弑王,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仇?定4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溃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前置语境(条件):1、疑问句2、疑问代词作宾语作介词宾语的例子,结构:宾+介+动(介宾词组做状语) 奚以至九千里而南为?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 国胡以相恤? 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 国胡以馈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动词前面有其他状语,宾语一般在这个状语前面: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比较:君讨臣,谁敢仇之?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也有少数在状语之后的: 吾敢谁怨乎?疑问代词仅作宾语的定语不前置: 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判断句的疑问代词宾语不前置: 桀溺曰:“子为谁?” 夫执舆者为谁? (此谁也?)附、如何、何如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何如像是遵循了宾语前置的定律,如何是否宾语后置了呢?原来,如何的何并不是宾语,如何结构是从如何发展过来的。如还有写成奈、若的。其中如大致上相当于状语,而何才是谓语。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南山 虞兮虞兮奈若何? 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送薛存义序由如何紧缩为如何,其中何是谓语,而不是真正的宾语,所以不受宾语前置规律的约束。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结构:否定词+宾语+动词:彼欲告我而不我告。代词主要指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否定词主要是不、毋(无)、未、莫(毋也较少用)。因为弗、勿否定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否独词成句,非否定名词性谓语,微出现在句首,无本身是动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尔无我虞,我无尔诈。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宾语前置语境:1、否定句2、代词作宾语如果动词前面有其他状语,则前置宾语一般在这个状语前面: 还蚶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 未之尝闻。也有少数时候宾语在该状语之后: 自古至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 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如果是双重否定,代词宾语不前置: 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 (比较: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子、君、卿等名词宾语不前置。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比较:不吾知也,若或知尔,则何如?)我不是宾语,不前置,子不是代词,不前置。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很少例外,而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则有较多的不前置。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有人统计,论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后置的就有 8 例,这说明:代词宾语由前置向后置的变化在不同的句式中出现的时间不一致,否定句中出现得早,疑问句中出现得晚。三、借助之、是等前置宾语除上述两种语境,宾语可依靠“之、是、焉”等前置,这种宾语可以是名词性成分。结构:宾语+之/是+动(介)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姜氏何厌之有?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如果宾语是代词,提前宾语的只用之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代词是可以直接前置: 君子是则是效。 尔共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比较: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作介词宾语,也只用之来前置。结构:宾+之+介+动 康公,我之自出。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代词是作介词宾语也可以直接前置: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余是以记之。 用来强调宾语是动作的唯一对象。唯+宾+是 /之+动: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其父母惟其疾之忧。四、其他宾语前置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常前置: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此之谓也。 启乃淫逸康乐,野于饮食。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 沛公西向坐,张良北向侍。早期文献中的用例: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小雅节南山 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从宾语前置的作用看:疑问句、否定句以及第四类的前置没有特别的作用,它们是一种语法要求,是习惯上要前置的;而借助之、是等前置宾语,是表达上的需要,有强调宾语的作用,需要强调才前置。语法要求的前置,是固定的,经常的;表达需要是不固定的,偶然的。附、谓语前置谓语前置是表达需要,也就是为了突出强调谓语,才使用谓语前置的句式。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谓语更需要强调,所以谓语前置的通常是这两种句类。1、感叹句:感叹句的谓语,往往是感叹的中心,人们激动之时,脱口而出的通常是感叹中心,其他的则留在后面补充甚至省略。 甚矣,汝之不惠!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大哉,尧之为君也! 贤哉,回也。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这几个例子用了谓语前置的句式,所以感情十分强烈,在不增减词语的前提下,可以转换为一般词序,仍然是合乎语法的,但是语气显然没有原句强烈了。2、疑问句:疑问句要强调的是疑问的中心,而疑问中心即句子的谓语。同样这也是为了强调谓语而前置的。 谁与,哭者? 子邪,言伐莒者? 何哉,尔所谓达者? 安在其不辱也?从所举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发现:感叹句多描写句,疑问句多判断句,所以前置的谓语都很短。因为只有短小的谓语才能在前置时起到强调作用。附、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的属表达要求,有的属语法要求。后置的定语,一般是数量性或修饰性的。1、数量性定语后置动量成分作状语,物量成分作定语常后置。这是语法要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注意区别后置的定语和谓语:比之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 至戏,军焉。 坐桂公塘土围中,骑( 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区别有二:1 、意义:做谓语是陈述主语的,有陈述语调,表完整意思。2、结构:谓语与主语一起构成完整句子,其前后不再另有动词。2、修饰性定语后置修饰性定语是指明中心语性质特征状态的。 信之国,招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前后定语,称作定语分置)。 太子及宾客知事者,皆白衣冠送之。3、修饰性定语后置语境(条件):A、中心语+定语+者(即者字词组作定语)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偕。 使吏招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B、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驾八龙之宛宛兮,载云旗之委婉。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C、中心语+之+定语+者 玉人之所患者,患石之似玉者。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于是集谢庄之少年精技击者而诏之。 物之已至者,人妖则可畏也。 险阻即除,鸟兽之害人者消。4、定语后置的辨析 蚓无爪牙之利。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不知东方之既白。后置定语一般是形容词性,中心语是名词性的,如1,中心语能成为动词的受动者。有时候后置定语和中心语都是名词性的,如2,这就要看两者关系了(通常不构成定语后置)。有时候只是主谓短语之间插入“之”,如3 ,根据上下文也是能区分的。 楚人有涉江者。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后置的定语紧随名词中心语。第五节 述宾关系、双宾语句一、述宾关系古汉语中的动宾关系,有的和现代汉语一致,有的相对来说比较特别,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上一些词语,以使表意明确。使动、意动、为动、对动等,都属于这样的情况(略)。二、双宾语句1、古今汉语通例是:动词带双宾语,则间接宾语(指人)在前,直接宾语(指物)在后。 老师教我们英语。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如直接宾语是之,要移到间接宾语前: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毛遂奉铜盆而跪进之楚王。但也不局限于之: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 又献玉斗范增。汉书高帝纪双宾语也遵循宾语前置规则: 寡人将谁属国?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 此之谓有道之国。2、特殊双宾语:A、使动:译成现代汉语得对应结构:使+兼语(间接宾语) +动+宾(直接宾语)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宁许以负秦曲。B、为动:译成现代汉语的对应结构:介+宾(间接宾语) +动+宾(直接宾语)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不如早为之所。 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 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注意区别双宾语和非双宾语: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双宾后面都是名词性成分,状中后面是动词性成分。 第四节 习惯句式、省略句一、习惯句式 一些虚词的组合,也有虚词和实词的组合,固定表示某个或某几个意思,也叫做固定结构,凝固格式等等。古汉语中这样的固定组合很多,下面从使用的句类的角度,分别作一些介绍。1、用于陈述句:A、以为、以为:以为有三种意思: a、认为是、 b、用作、c、把当作。以是介词,为是动词。 子以我为不信,我为子先行。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以为用法较复杂: a、是以为紧缩而成,意义相同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卫鞅亡入秦,孝公以为相。 其姊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以下两种用法不能算固定结构)b、是合成词、c、以连词,为介词,来替的意思。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B、之谓(也):有两种用法:a、常出现在宾语前置中: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此之谓有道之国也。b、同谓之,意为叫做,大概是从宾语前置发展来的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C、有以、无以有以意为有什么(东西)用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吾终当有以活汝。无以意为没有什么(东西)用来 吹竽者众,我无以知其善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D、唯之/是:宾语前置的习惯句式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2、用于一般疑问句:A、何以用什么、凭什么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何以战?怎么 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B、何如、如何、如何对怎么办、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 与不谷同好,如何?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C、孰与、与孰a、表示比较,相当于与相比哪个更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礼与食孰重?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孰与君少长? /父与夫孰亲? b、孰与表示选择后者,同哪比得上 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c、 孰与用同谁与,意为与谁,但在句中含义有改变做状语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3、用于反问句和感叹句A、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为字的词性有争议),表示一般的反问,意为为何要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B、何之有、何有何之有:表示强烈反问 姜氏何厌之有? 宋何罪之有?何有表示有何难,也有表示有何的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于答是也,何有?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C、不亦乎:表反问语气较委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D、无乃乎(与)、得无乎(邪) :比较委婉的反问,带有推测语气 无乃尔是过与? 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日食饮得无衰乎?E、何之、何其:都是怎么(为什么)这么的意思赐,汝来何其晚也? 汝为惠公来求杀余,虽君有命,何其速也? 何其相似乃尔! 始臣于陛下起丰沛,何其壮也!何许子之不惮烦?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F、如此其、如是之:都是这么!的意思: 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庄子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孟子 女故如是之不知礼也!韩非子 传天下若是之难也!伯夷列传二、省略句省略句指:按现代汉语的标准衡量,古汉语的一些句子中,“省略”了一些东西。省略的可以是句中的成分,也可以是某个词语,或者是复句的分句。1、成分省略成分省略通常是有条件的,有些特定结构的成分可以无条件省略。一般可以分成承前省和蒙后省两类。承前省又可以承前不同的成分而省略,蒙后省也一样。A、主语省略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子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