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财政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一财政投资支出财政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化为公共部门资产的行为和过程。(一)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1.财政投资的特点(P417)与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比较目的政府:不盈利、低盈利,追求社会收益最大化;非政府部门:盈利;资金来源资金来源:政府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税收无偿取得;非政府部门市场渠道筹集;资金使用政府:大型、长期项目,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集中于投资一些“外部性较大”的项目。如:服务对象公共性再生产的外部条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明显的规模经济性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煤炭、自来水)、服务效益的社会性外部正效应“外溢性”(道路等)。 非政府部门:周期短,见效快项目;投资的管理形式不同:政府立项、审批、验收,非政府部门直接管理。2.财政投资决策标准(P417418)一是强调资本这种稀缺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贡献,要求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尽可能地选择节省资本(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或增加资本(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的项目。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或称稀缺要素标准)选择资本产出比率最低的投资项目,或选择单位资本投入能产生最大产出的投资项目。依据是:GS/C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依据是:该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可见,这种标准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二是强调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强调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是财政投资项目的目标。就业创造标准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依据是:政府决定财政投资时,应尽可能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既要考虑财政投资支出的直接就业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就业影响(财政投资项目带动的其他投资项目所增加的就业机会)。3.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决策标准(P418419)一主要依据就业创造标准。原因是: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失业会产生许多社会影响;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二)经济基础设施投资1.基础设施的分类经济基础设施(P419):是指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本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社会基础设施(P419):社会成员可享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以及福利制度。基础设施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即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性。2.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P419)3.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方式(P420)基础设施投资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融资方式问题关系到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方式;政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方式;财政投融资方式(财政投融资作为一种政策性投融资,介于一般财政投资和一般商业性投资之间,其特点:有偿性、公共性、非利性、统筹性、灵活性;P420)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BOT投资方式)。(三)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资1.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必要性(P421)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发展已是我国一项长期国策;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也是我国亟待发展的产业: 提供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为发展其它产业出口创汇,扩大市场规模,增长财政收入(农业发展与财政关系十分密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特殊性: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供给:受自然条件影响,生产波动性很大;需求:对农产品的需求却相对稳定;农业积累较慢,且很难吸引优质资源进入;农业内部积累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客观需要,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政府投资: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在发展农业中,国家财力的支持责无旁贷;2.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重点(P421422)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单位:亿元年 份合 计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 村救济费其 他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1978150.6676.9551.141.066.8814.6313.431980149.9582.1248.591.317.2610.6712.201985153.62101.0437.731.9512.907.661989265.94197.1250.642.4815.709.421990307.84221.7666.713.1116.269.981991347.57243.5575.492.9325.6010.261992376.02269.0485.003.0018.9810.051993440.45323.4295.003.0019.039.491994532.98399.70107.003.0023.289.201995574.93430.22110.003.0031.718.431996700.43510.07141.514.9443.918.821997766.39560.77159.785.4840.368.3019981154.76626.02460.709.1458.9010.6919991085.76677.46357.009.1342.178.2320001231.54766.89414.469.7840.417.7520011456.73917.96480.8110.2847.687.7120021580.761102.70423.809.8844.387.1720031754.451134.86527.3612.4379.807.1220042337.631693.79542.3615.6185.879.6720052450.311792.40512.6319.90125.387.22注:从1998年开始,“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附录:美国扶持农业发展的财政经济政策 由于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统一,而自然条件的变化对农产品供求与价格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可能影响农业的稳定,这使美国政府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对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以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主表现在几个方面: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的教育、科研工作。美国联邦政府举办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最为典型的是田纳西流域工程计划。193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负责进行了以修筑水库堤坝、综合利用水资源为主的大型公共工程,并在与各州及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下,共修建了29个大坝,控制了洪水,疏通了干余公里的航道,改善了水源供应,发展了鱼类及野生动物的繁养,还开辟出优美的游览区。这一大规模综合开发试验区取得的成功,使田纳西流域的收入增长了4倍,并提供了充足的电力。在农业教育和科研方面,每个州都建立一个州立农业学院,或者在州立大学设立农学院,各州赠地给学院建立农业试验站,联邦政府的农业部设研究试验局,组织农业科研工作。同时,政府为农业发展与应用研究提供经费。2、推行休耕、限耕计划,控制耕种面积。针对美国不断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问题,为避免由此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导致农场主收入下降情况的出现,美国政府每年制定有偿休耕、限耕计划,以控制农产品生产,协调供求关系(这一计划目前主要适用于饲料粮食、小麦、稻谷和棉花这几种主要产品)。具体方法是:每一农场主的基本耕种面积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计划内面积、弹性面积和环保性休耕面积。计划内面积必须耕种计划作物并可得到政府的补贴,弹性面积可耕种任何计划作物和除水果、蔬菜以外的任何计划外作物,但不能获得政府补贴;环保性休耕面积是不耕种的面积。农场主是否参加政府的休耕、限耕计划是自愿的,但凡是参加这一计划的农场主都可得到现金、实物或贷款补偿。 3价格支持政策。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收入,联邦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一些主要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即保证农民出售的农产品价格不低于官方提出的最低价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联邦政府采取了无追索权贷款和政府购买的手段。所谓无追索权贷款,就是由联邦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发放给符合条件的、生产特定农产品的农场主的一种贷款。贷款率,即单位农产品的贷款额,是由联邦立法机构或农业部长根据立法规则确定的。如果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高于贷款率,那么农场主在出售农产品后,可以归还这一贷款加上应付利息;如果农产品价格低于贷款率,农场主可以不归还贷款而把自己的农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并且不负担任何费用或罚款。显然,贷款率就是支持价格或最低价格。如果贷款率高于市场价格,必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这时,政府必须负责收购多余的农产品以维持支持价格,这就是所谓的政府购买。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政府购买是维持支持价格的基本手段,但目前这一手段只用于牛奶和糖两种产品。4直接收入支持政策。就是通过直接给农场主提供收入支持,保障他们收入的稳定。其具体手段包括目标价格和差额支付。目标价格,就是政府设置个用于计算支付农场主收入的价格,或者说是理沦上的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那些符合规定条件的农场主就可依法获得差额支付或补贴。支付率,即单位农产品应得的支付额或补贴额,等于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和贷款率两者之高者的差额。就是说,当市价高于贷款率,则支付率就等于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如果市价低于贷款率,则支付率等于目标价格与贷款率之差。直接收入支持政策的实施范围主要是玉米、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产品。5为农产品的销售创造市场。 包括扩大国内消费和促进农产品出口。在扩大消费方面,美国政府在支付社会福利费用时尽量增加食品的消费,这包括向低收入者发放用于领取食品的“食品券”,向在校儿童供应有政府补贴的早、午餐等。扩大出口方面,早在1954年美国政府根据国会通过480号公法(1959年起称为“粮食用于和平计划”),以赠予和长期优惠贷款的方式向第三世界大量提供粮食、奶粉等食品,以帮助解决国内的农产品过剩问题。70年代后,美国政府主要采取提供补贴和给买主以出口信贷的办法来促进农产品的出口。直到目前,联邦政府仍对小麦等农产品的出口给予补贴。同时还对一些农畜产品的进口实施严格的限额制度,以保护国内的生产者。 “沉没成本”: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这样可能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二社会保障支出(一)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的概念(P463)2.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原因(P463)保险市场的失灵: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P463)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社会保险是由法律规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面向劳动者建立、通过向劳动者及其雇主筹措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以保证在劳动者失去劳动收入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的制度。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主要区别1、实施目的不同。社会保险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时的基本保障,不以赢利为目的;商业保险则是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运作,以利润为目的;2、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商业保险是遵循“契约自由”原则,由企业和个人自愿投保;3、实施主体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成立的专门性机构进行基金的筹集、管理及发放,其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来经营管理的,被保险人可以是符合承保条件的任何人;4、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为被保险人提供的保障是最基本的,其水平高于社会贫困线,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0%,保障程度较低;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完全取决于保险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和投保人所缴保费的多少,只要符合投保条件并有一定的缴费能力,被保险人可以获得高水平的保障。4.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P464)1)完全基金制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即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具体做法如图:保费当年支出(结余);优点不存在给付风险缺点但存在通胀风险、初期缴费率较高、不适合中国国情 2)现收现付制用当期的缴款提供保险金的制度(即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具体做法如图:保费=当年支出 ;优点不受通胀影响 缺陷存在给付风险、存在代际负担、容易入不敷出、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3)部分基金制兼有上述两种制度部分特征的一种混合制度(即社会保险税收入一部分支付当期的保险金,一部分投资于政府管理的基金或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或在通过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需要的前提下,留出一定的储备以适应未来的支出需求 。是一种结合了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的筹资方式)。保费当年支出(部分结余):可行选择缴费率阶梯上升、避免频繁增加、避免负担过重。 5.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P464-465)“统帐结合”制度,是指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即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帐户部分共同组成我国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政府通过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筹集资金,记入专门的社会统筹账户,作为公共养老基金,并由政府将这些资金用于退休职工的养老开支。在这一形式下,养老金的给付水平通常事先确定。现收现付制一般采取社会统筹形式。个人账户:由政府推行的职工在职期间强制储蓄,账户基金属个人所有。完全积累制一般采用个人账户形式。类似部分基金制,但与部分基金制又有不同:社会统筹部分与部分基金制的资金筹措方式不同(前者用收费的形式,后者用征税的形式)。个人帐户部分与部分基金制的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不同(前者来源于个人的直接缴款,用于现付保险金,个人帐户基本上是“空帐”;后者来源于社会保险税收入用于现付保险金后的余额,并以信托基金方式运作)。(二)社会保障支出1.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现状(P465):要全面反映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现状,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开支:国家预算中的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中央政府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占GDP的比率很低,只占GDP的0.2,而且还有降低的趋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9月17日透露,中国将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加大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逐步把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 1520。郑斯林正在出席北京举行的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第28届全球大会。据他介绍,近两年来,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11之间,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几乎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同步。社会保障覆盖面太低,仅为30。与国际比较,低收入国家平均为47%,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75。社会保障城乡差别过大。城镇社保覆盖面为88.7,农村仅3.3。社会保障基金严重短缺,保障功能十分脆弱。社会保障支出的范围不确定,至今没有一个综合机构能够准确计算出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较大。部分地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社会保障对贫富差距不能起调节作用。若干国家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收支的比重() 10.826.530.426.536.828.8社会保障税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马来西亚韩国巴西日本英国美国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图3.10:19782006年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状况(单位:)表3-8: 1980年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成长水平国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发达国家瑞典1488232485前西麦12964269413法国12137268444奥地利102882244551中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阿根廷566694375乌拉圭354284767智利23501063963哥斯达黎加21647308厄瓜多尔1361391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摩洛哥8871252菲律宾7330617多哥406146斯里兰卡28307123孟加拉国1450933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The Cost of Social Security(1978-1980).2.影响社会保障支出的因素(P465466)经济因素如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制度因素如企业办社会,社保和福利长期由用人单位负担,政府在这方面支出较少。社会因素如家庭自我保障意识较强,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需求不是很强烈。3.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趋势(P466)将大幅度增加。复习思考1.名词解释:就业创造标准 财政投融资 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2.简述题;简述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简述政府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重点。简述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种筹资模式。3.论述题我国现阶段应采用哪种财政投资决策标准?为什么?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谈谈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第四章 税收原理一税收的基本问题(一)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P466467),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基本特征。(二)税制要素(P467468)纳税人: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所谓自然人,一般是指公民或居民个人;所谓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的社会组织,主要是各类企业。与纳税人有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负税人。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它与纳税人有时是一致的,如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有时是分离的,如在税负可以转嫁的条件下。课税对象、税源、税目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课税对象是税收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税源: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有的税种的课税对象和税源是一致的,如所得税,其课税对象和税源都是纳税人的所得。有的税种课税对象与税源不同,如财产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财产,但税源往往是纳税人的收入。由于税源是否丰裕直接制约着税收收入规模,因而积极培育税源始终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税目: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一般来说,一个课税对象往往包括多个税目,如消费税、关税;当然,也有的课税对象十分简单,不再划分税目。税目的划分,可以使纳税人更透彻地了解税收制度,也可以使国家灵活地运用税收调节经济,如对各个税目规定不同的税率,就是调节经济的方式之一。课税标准:课税依据又称税基,表明依据什么征税。一些税种的课税依据就是它的课税对象,如企业所得税的课税依据和课税对象都是企业的应税所得额;而另一些税种的课税依据和课税对象则是两个概念,如房产税的课税对象是房产,而其课税依据是房产原值(扣除一定比例)或房屋的租金收入。税率是指国家征税的比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了征税的深度,体现了国家的税收政策。具体包括: 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在比例税率下,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的优点,也有利于税收征管,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比例税率的缺点是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且具有累退性。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指对同一课税对象随着数量的增加,征收比例也随之升高的税率,其具体形式是将课税对象按数额(或按比例)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对不同等级规定由低到高的不同税率。在累进税率下,可以有效地调节纳税人的收入,正确处理税收负担的纵向公平问题,一般应用于所得课税。累进税率的累进依据按课税对象的指标形式分为绝对额和相对率两种,即“额累”和“率累”。额累是以征税对象的绝对额为依据划分级数,分级累进征税,如所得税。率累是以征税对象的相对率为依据划分级数,分级累进征税,如土地增值税。实行累进税率在累进方法上又可分为“全累”和“超累”。“全累”税率是指纳税人的全部课税对象都按照与之相对应的那一级税率计算应纳税额。“超累”税率是指把纳税人的全部课税对象按规定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一等级分别采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计算应纳税额。“全累”和“超累”,都是按照量能纳税的原则设计的,但两者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全累”的累进程度高,“超累”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税负重。其次,在级距的临界点处,“全累”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累”则不存在这种问题。再次,“全累”在计算上简便,而“超累”则计算较为复杂。超额累进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应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定额税率: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它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定额税率在计算上更为便利,而且由于采用从量计征办法,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它的缺点是负担不尽合理,因而只适用于特殊的税种,如资源税等。税率的其他形式(P426):应当指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都是法律上的税率形式,即税法可能采用的税率。若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考察税率,则税率还可以分为名义税率、实际税率、边际税率、平均税率等。纳税环节是税法上规定的征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纳税环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纳税环节是指全部征税对象在再生产活动中的分布情况。例如,在生产环节可以开征增值税、消费税等,在流通环节可以开征增值税、营业税等;在消费环节可以开征特种消费性质的税收等。广义的纳税环节实际上属于税种结构问题。狭义的纳税环节主要是指商品流转过程中,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它主要解决征税对象征几道税和在哪一个或哪几个流转点上征税的问题。如消费税规定在消费品生产、加工或进口的某一环节征一道税;增值税实行道道环节征税等。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即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免征额即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按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减除,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课税基础:简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税基、课税对象、税源可能一致,但又有区别。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收法规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它保证税收法令的贯彻执行,体现税收的强制性。税收违章行为包括:违反税务管理基本规定,如纳税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偷税,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逃税,纳税人逃避追缴欠税。骗税,纳税人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违章行为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征收滞纳金;处以税务罚款;追究刑事责任。(三)税收分类(P469470)1.所得税、商品税和财产税2.直接税与间接税3.从量税与从价税4.价内税与价外税5.中央税与地方税二税收原则:征税中的公平与效率(一)税收原则的含义1.税收原则的概念(P470)2.税收原则的理论发展(P470472)亚当.斯密提出的税收原则阿道夫.瓦格纳提出的税收原则(二)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就是通过税收实现效率目标,包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减少效率损失两个方面。税收效率原则可分: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税收行政效率原则(即税收制度的效率)。前者强调税收要尽可能地保持中性,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发生干扰和扭曲;后者要求在税务行政方面,尽可能降低税务支出占税收收入的比重。1.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P472)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作用,即尽量降低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的经济效率。经济效率也即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合理的安排,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税收作为一种重要的再分配工具,具有改变资源配置的作用,使用的好就能够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刺激经济增长;使用的不好则可能扭曲资源配置格局,阻碍经济发展。如果税收起到的是前一种作用,就是有效率的,如果起到后一种作用,就是无效率的。如果经济运转本身已经是高效率的,税收活动就以不干扰经济运转为有效率,如果经济运转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税收效率就体现在它对经济活动有效的干预上。税收中性。税收中性是指税收应采取不偏不倚姿态,不干预市场经济的决策,使超额负担极小化。一是课税数额本身保持绝对的“中性”,其影响仅限于征税数额本身,对经济不产生额外影响。二是征税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利益增加,即产生了税收的福利收益。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超额负担”是税收额外收益的对称。税收的超额负担是指政府税收导致纳税人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税收收入,从而形成税外负担,引起效率损失。税收超额负担改变了纳税人在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等方面的经济选择,使社会蒙受了超过税款本身的效率损失,或对社会产生超过税收负担本身的消极不利影响。税收的超额负担可以消费者剩余净损失说明。PFEDGHQOBC S+TSDA图4.1税收的超额负担2.税收的制度效率税收制度效率的概念(P473)税收制度效率实质是指税收行政效率也叫税收征收效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如较低的征收成本、便利的征收方法。它通过税收成本和税收收入的比较进行衡量,税收成本与入库税收入的比率越小,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税收成本指国家为征收税款而耗费的一切费用,包括管理费用或征收费用(administrative cost or collection cost)、纳税费用(compliance cost)以及政治费用(political cost)。在税收收入相同的情况下,税收成本越低,税收行政效率就越高。从目前来看,国际上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8%之间。影响税收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有:税务机关的设置及职能的划分,税收征管方法和税务规章的制订,税务机关的办事效率及征收的质量效率。因此,要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应首先优化税务机关的设置和职能划分,明晰各部门权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要完善税收征管方法和征管制度,随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再次,必须加强对税务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工作效率,优化征收管理,达到节约征收费用,降低税收成本,从而提高税收行政效率的目的。税收制度效率的质量指标(P473)税收制度效率的成本指标(P474)(三)税收应以公平为本税收的公平原则1.普遍课税:普遍征税是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范围内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所有的有纳税能力的人只要发生了纳税义务,都必须毫无例外的依法纳税。普遍征税原则要求在纳税义务方面没有特权阶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征税,排除各类区别对待措施,只以是否发生纳税义务作为判定是否交税的标准。但是普遍征税的原则也非绝对,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等方面的考虑,也会给予某些特殊的纳税人以减免税照顾,这只是对普遍征税原则的灵活运用。2.平等征税(P474)一般是指征税的比例或数额应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应做到“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又称为水平公平,是指具备相同的纳税能力的人应当负担相同的纳税额,也就是说如果税前两个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那么税后他们的福利水平也应该相同。纵向公平又称为垂直公平,是指应当根据纳税人的能力,合理的承担税负,纳税能力强者多纳税、能力弱者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纵向公平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P474)纵向公平中纳税人纳税能力强弱的衡量是政府决策税负轻重的重要依据,但如何衡量不同人的纳税能力,是较为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纳税人能力的考察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纳税人受益标准受益原则(P476),即视纳税人享受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多寡而确定。二是纳税人收益标准能力原则(P476477),收益高者相对税负可以重些,收益低者相对税负可以轻些。一般用收入、支出、财产等几个方面来考察。公平原则还体现在政府应该通过其税收制度为纳税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即起点的公平,经济环境的平等是纳税人平等竞争及平等纳税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国家应该通过税收制度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推行排除客观因素对纳税人利润水平的影响,从而真正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四)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1.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密切相关,两者互相促进,互为条件。2.效率是公平的前提3.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4.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5.“效率型”税制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公平型”税制更适合发达国家三税负的转嫁与归宿(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1.税负转嫁的概念(P477):税负转嫁(tax shifting)是指纳税人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将自己的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的过程。税收负担在运动过程中,可能经过一次或数次转嫁。在法律上必须付税的家庭或企业,不一定是承担税收负担的人。税收可以通过价格变化转移到同纳税人发生经济关系的其它家庭或者企业。也就是说,税收负担不是一个静止的量,其数量和落脚点都在不断变化。如果公司能够以提高产品价格的形式弥补部分税收,则稅收的负担不会全部落在公司身上,即部分税负已经被转嫁给了消费者。另外,公司还可以通过压价支付,将一部分税负转嫁给供应者。2.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P477478)与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无论是向前转给消费者,还是向后转给供应者,税负转嫁都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完成的;而价格的升降又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即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并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课税侵蚀了纳税人的自身利益,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纳税人必然主动地、有意识得进行税负转嫁。3.税负归宿的概念(P478):税负的最终落脚点。由于经济交易往往经过多个环节,税负转嫁也完全有可能在这些环节多次发生,但无论税负转嫁的方式、过程和次数如何,最后必定要有一个不能再转移的最终负担者,也即税负归宿。税负归宿可以分为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法定归宿是指根据税法应该负有纳税义务的承担者。经济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后承担者。税收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实际就是纳税人和负税人,两者之间的差异说明的就是税负转嫁的程度。4.税负转嫁与逃税的区别(P478):逃税是指个人或企业利用不合法的手段逃避纳税义务,例如偷税和抗税等,而税负转嫁是通过合法的价格变化来实现的;逃税导致负税人的缺位,无人承担纳税义务,必然造成税收收入的损失,而税负转嫁只导致纳税人的改变,税收收入并未减少。(二)税负转嫁的方式(P478)1.前转(forward shifting):指税收负担向前转嫁,又称为顺转。即纳税人将其缴纳的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如果加价的额度小于税款,则完成了税负的部分转嫁;如果等于税款,则实现了充分转嫁;如果大于税款,纳税人除实现了税负转嫁,还获得了额外利润,称为超额转嫁。前转是最常见的税负转嫁形式。2.后转(backward shifting):指税收负担向后转嫁,又成为逆转。即纳税人将其缴纳的税款,通过压低生产要素价格或降低工资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后转往往是通过厂商和销售商进行谈判达成的,以解决税负无法前转的问题。3.消转(diffused shifting):又称为税收转化,即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善经营管理自行消化。严格而言,消转不同于其它税负转嫁形式,它没有把税负转嫁给他人,而是利用外部环境或是提高自身能力将其消化掉了。4.税收资本化(capitalization of taxation):又称为税收还原或资本还原,即纳税人在购买资本品时,将其未来应纳税款从购进价格中预先扣除,从而将税收负担向后转嫁给资本品的出售者。例如政府对土地交易征税,纳税人便会将预期要缴纳的税款折入资本,这样,征收土地税时,地价就要下跌,地价下跌的金额为所有未来税款的现值。这样的资本化实际是税负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三)税负转嫁的条件(P479)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反之,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价格能否提高或压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供求弹性的大小。这可以从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两方面来分析。供给弹性大的商品,生产者可以灵活调整生产数量,使其商品销售出去,税负向前转嫁就越容易;反之,税负的前转就越困难。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其价格最终取决于卖方,也可以顺利地实现税负转嫁;反之,新增的税收负担前转的可能性越小,只能更多地向后转嫁落在卖者身上。2.税种的性质不同商品税较易转嫁,所得税一般不能转嫁。因为税负转嫁主要通过改变商品价格来实现,因此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价格关系紧密的税种例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价格关系不太密切的税种则难以转嫁,例如个人所得税一般只导致个人消费税水平的降低而不导致税负转嫁。3.课税范围的宽窄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商品难以转嫁。因为课税范围广意味着课税能遍及同一性质或用途的大部分商品,消费者难以找到价格不变的代用品时,只好承受税负转嫁的损失。如茶与咖啡属于替代品,如果对茶课税而对咖啡免税,当茶价上涨时,消费者改饮咖啡,对茶的消费减少,茶商加价转移税负就难以实现。4.税负转嫁与经营者利润的增减关系即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销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难以转嫁。(四)税负转嫁的影响(P479480)税负转嫁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往往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有助于鼓励某些需要扶持的短线商品和瓶颈产业,限制长线商品和过热产业,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不当,又可能使负税人承受的税负过重,破坏社会生产的平衡,激化社会矛盾。 因此,研究税负转嫁和归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税负转嫁是税收负担的再分配2.税负转嫁与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联系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的逃税的动机四税收负担(一)税收负担的基本含义1.税收负担的概念(P480):是指税收收入与可供征税的税基之间的比例关系;具体包括:宏观税负:税收总收入占GDP的比率; 比例越高说明对社会经济的负担越重,反之越轻。宏观税负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把握税收总量与经济总量的对比关系,把握国家掌握的财力总量与地方、企业掌握的财力总量的对比关系。合理确定宏观税负比例,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完善与国民经济的繁荣。微观税负:纳税人的纳税额占计税依据的比率,反映了具体纳税人缴纳税收的程度。微观税负是从纳税人的角度考察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水平。合理确定微观税负比例,有利于调动纳税人的积极性,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2.税收比率的一般趋势(P480)税收比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经济发达国家的税收比率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并随人均收入水平上升而依次递升,但升幅递减;经济发展水平是税收负担的最根本决定因素,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等指标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的表现,因此,国民生产总值税负率就成为研究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数据。表4-1是从世界银行编制的1988年世界发展报告摘取的关于中央政府经常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资料。表4-1:中央政府经常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按人均收入水平划分的国家类别中央政府经常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1972年1986年低收入国家/15.4200中下等收入国家(地区)16.721.4750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20.325.01 890工业国21.624.112 960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1988),268页,表24。从表4-1中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宏观税率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人均收入高的国家宏观税率高于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宏观税率随着人均收入的升高而升高,但是增长速度却是逐渐减缓的;从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一国内部的宏观税率也在提升,尤其以中等收入国家提高幅度较大。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即税收收入占GDP和GNP的比例,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有了稳定的变化。表4-2是1994年以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状况。由表4-2可见,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税制结构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稳健地提高,也遵循宏观税负水平的一般规律。表4-2:中国宏观税负状况年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GNP比重(%)199410.99%10.96%199510.50%10.33%199610.34%10.18%199711.26%11.06%199812.03%11.82%199913.26%13.02%200014.26%14.07%200116.22%15.9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从各类国家的纵向对比来看,税收比率呈上升趋势,并以中等收入国家上升的幅度较大;即使人均收入大体相同的国家,税收比率会有较大的差异。(二)拉弗曲线1.拉弗曲线的含义(P480)反映税率与税收之间关系的曲线,由美国供应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2.拉弗曲线说明的关系(P481)高税率高税收;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税率、税收以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组合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或最佳税率。3.拉弗曲线的合理性拉弗曲线是在供给学派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滞胀现象后,继承古典经济学的某些合理成分,强调供给决定需求,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提出来的减税的基本理论依据,使之理论和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创造性地进行了税率与税收之间的相关性考察,用简明的抛物曲线形象地揭示出两者之间辩证作用的关系,即“高税率未必带来高税收”,而这一点以前往往被直观机械的思维所忽视。它将税率视为影响总产出的决定性因素,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游记三借芭蕉扇读书汇报
- 消防员内务讲解
- 细胞主动运输
- 2026届河南省许昌平顶山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西省忻州市一中化学高三上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全科医学核心服务体系构成
- 数位器课程讲解
- 私募基金产品讲解
- 全国中医护理骨干培训汇报
- 香奈儿品牌包袋解析
- quite imposing plus 3 0中文破解拼版插件内含安装说明qi教程
-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讲解教学课件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知识试题与答案
- 提高管床护士对患者诊疗信息的知晓度PDCA记录表
- 某园区综合运营平台项目建议书
- 孕期患者非产科手术的麻醉
- 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服务手册
- 母婴产品抖音运营方案
- GB/T 27007-2011合格评定合格评定用规范性文件的编写指南
- 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