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推理、事实推理、判决推理.doc_第1页
论法律推理、事实推理、判决推理.doc_第2页
论法律推理、事实推理、判决推理.doc_第3页
论法律推理、事实推理、判决推理.doc_第4页
论法律推理、事实推理、判决推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法律推理、事实推理与判决推理法律逻辑应当有根本不同于传统逻辑或一阶逻辑等现代逻辑系统的框架体系,人们应当对法律领域中的法律推理、事实推理、判决推理及其理论加以区分而不混为一谈,并对它们进行学理上与判例上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我认为:法律逻辑应当着重揭示法律领域中的事实推理、法律推理、判决推理的规律、规则与方法,并将这种分析与概括的结果用于事实发现、法律发现及诉讼主张或司法裁判的证立或说服之中。 就具体案件来讲,事实发现需要推理,事实检验或确证也需要推理,需要以推理的方式说明事实的存在。因此:法律逻辑应当着重揭示事实推理的规律、规则与方法,将其分析与概括结果用于事实发现的证立或说服之中。1986年一个大学纷飞的日子里,住在康州新镇市的泛美航空公司的“空嫂”海莉突然失踪了。警方接到报案之后,经过一番调查,怀疑她已经被有外遇的丈夫理查德克拉夫兹杀害。但是他们没有找到任何证据,甚至无法证明海莉已经死亡。侦查工作陷入僵局。万般无奈之际,他们想到了李昌钰博士。 李昌钰重点勘查了克拉夫兹夫妇的卧室。李昌钰以超人的观察能力在那张双人床床垫的侧面发现了一小块长条状的极不明显的痕迹。经过检验,他确认那是被人擦洗过的血痕,而且血型与失踪人海莉的血型相同。他还根据血痕的形态判断那是擦蹭血痕,很可能是在人体倒地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对该案调查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李昌钰组织警察们全面仔细地勘查那段河岸,而且将那岸坡上的积雪一点一点地融化。他们在融化的雪水中相继找到了一些碎木片、毛发、纤维、骨头碎片、人体组织碎片,还有一小片带着指甲油的指甲、一小块儿很像牙医们镶牙用的金属片和一小块儿牙齿。 与此同时,警察局的潜水员也潜入水底进行搜索,结果在河床上发现了一台被拆卸开的油锯。李昌钰在查看了那堆油锯部件之后指出:油锯虽然被拆成了许多部分,但是都没有损坏,唯有锯身上的系列号码被人刮掉了。由此可见,这台油锯不是因为没用了而被人丢弃的,而是因为有人想隐瞒什么行为而被扔掉的。 李昌钰把油锯部件带回试验室,从上面提取到了一些微量物质,包括毛发、纤维、人体组织和血痕物质。毫无疑问,这个油锯是一个重要的破案线索。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是这油锯的主人呢? 他们对油锯被刮掉号码的地方进行了技术处理。发现油锯的号码是:5921616。有了这一号码,警察查到了该油锯的主人理查德克拉夫兹!这使本案的调查工作又前进了一大步。 接下来,李博士带着技术人员对发现的各种微量物质进行了一系列检验:他们从海莉平时使用的头发刷上提取了头发样本,然后与河边现场上提取到的根毛发进行了对比,结论是二者的颜色、粗细、弯曲度和横断面形状等特征一致,而且都曾用同一种药水漂染过。 他们对现场找到的纤维进行了综合性物质成分分析,确认是一种浅蓝色睡衣上的纤维,而克拉夫兹家的小保姆莫丽证明海莉最喜欢的一件睡衣就是浅蓝色的。 他们对现场提取到的人体组织和血痕物质进行了检验,确认其与海莉的血型相同。 他们又找到了海莉平时使用的指甲油,与现场上发现的那小块指甲上的指甲油进行了比较,确定为同一产品。 他们还请海莉的牙医对现场上发现的那一小片金属和那一小块牙齿进行了辨认,该牙医根据自己给海莉修补牙齿的记录肯定了那些东西都曾经属于海莉。 理查德被逮捕了,并且被正式指控犯有谋杀罪。美国各地报纸和电视新闻都报道了这起骇人听闻的“碎木机杀人案”。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除了惊叹华人神探李昌钰在事实推理上的出色表现外,我们还应该重视事实推理在整个案件破解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法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必须通过事实推理,对提交法庭的证据进行一系列判断,判断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大小。法官的判断主要包括合法性判断、真实性判断和意义判断。所有这些判断均离不开逻辑推理,特别是对证据的可靠性判断和充分性判断,完全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推断。判断证据的可靠性,主要有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因此事实推理在司法、执法中案件的进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推理这一环节的合理实现必然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司法实践提供重大的参考,并为之起到强大的后盾作用。所谓实践理性,亦即人们将理性应用于决定在特定情势下如何行动才算正当。如果把法律推理视为实践理性的一个式样,那么:法律逻辑应当着重揭示法律推理的规律、规则与方法,将其分析与概括结果用于法律发现的证立或说服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法律的实践理性,弥补法律自身的不足,更好的避免法律的不确定性。1800年共和党人杰弗逊当选美国总统,麦迪逊被任命为国务卿。前任总统亚当斯(联邦党人)为了使以后的联邦党人长期控制司法机关,以此牵制国会和行政,便在1801年3月4日杰弗逊正式接任以前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先是任命他的国务卿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为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后又同控制国会多数议席的联邦党人议员密谋。在2月国会通过巡回法院法案时,成倍增加联邦法官人数,还通过构成法(Organic Act),授权在哥伦比亚地区任命42名治安法官。以上这些新增加和增设的法官人选,全由亚当斯总统提名,都是联邦党人。对这些人选,在3月3日参议院连夜批准后,亚当斯总统就连夜颁发由他签署、国务卿马歇尔盖印的委任状。但由于过于匆忙,有些委任状来不及送出去就到了第二天3月4日新总统上任了。新总统杰弗逊一上台便命令他的国务卿麦迪逊扣发这些委任状,以减少联邦党人对司法的控制。马伯里就是被任命为治安法官而又未拿到委任状的人当中的一个。为此,马伯里与其他几个同样没有拿到委任状的人一起,请求联邦最高法院向执行部门颁发执行命令(Writ of Mandamus),发给委任状。因为根据国会颁布的1789年司法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对公职人员颁发执行命令。最高法院根据马伯里的申请,命令国务卿麦迪逊说明为什么不颁发委任状,以考虑如何处理该案。但杰弗逊和麦迪逊对联邦党人控制下的法院极为轻视,认为在理论上民选的代表即使不具有绝对的最高性,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否认司法机关有权向执行机关发布司法命令。加上经过改选,国会已控制在民主党人手中,并且正在对上届国会通过的巡回法院法案展开激烈辩论。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判决马伯里一案,最高法院处于两难地位,如果驳回马伯里的请求,显然是向杰弗逊的民主党屈服;如果颁发令状,杰弗逊和麦迪逊显然不会执行,从而贻笑全国。采用任何一种做法都会形成行政和立法两部门不受司法部门牵制的危险局面。 1803年最高法院运用司法审查这个手段摆脱了两难境地。首席法官马歇尔在他起草的全体最高法院法官一致同意的判决书中,先是承认马伯里被任命为法官是合法的,是有权得到委任状的,而总统和国务卿不予颁发是没有理由的,马伯里的正当权利由此而遭到侵犯,是有权得到补偿的;但是,他却又说,最高法院不能颁发这样的执行命令,因为它超出了宪法第3条关于最高法院管辖权的规定。根据宪法第3条规定,最高法院除对极少数案件有第一审管辖权外,只能审理上诉案件,责成最高法院对公职人员颁发执行命令的1789年司法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是同宪法相违背的。最后,他就联邦国会立法权的界线、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法院何以有审查法律的权力等问题作了长篇的论证,明确宣布“违宪的法律不是法律”、“阐明法律的意义是法院的职权”。从以上案例中我们除了看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立违宪审查的先河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出法律推理在其中的运用。本案确立的法律领域一个重要的制度违宪审查制度,这是法律推理的合理运用。因此我们应重视法律推理在整个司法过程中的作用,它对立法有很好的实践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最大的作用就是弥补当前我国立法上的不足,为以后立法指明方向,同时也为我国的宪法审查埋下伏笔。司法判决书是裁判过程的书面表达。法官做出裁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以认定的案件事实和相关的法律规范为前提,运用演绎形式推理合乎逻辑地推演出判决结论的司法判决推理过程。法官的判决推理主要运用演绎逻辑的方法,其判决推理在于在制定法的规定或规则确定判决推理的大前提,案件事实确定小前提。因此:法律逻辑应当着重揭示判决推理的规律、规则与方法,将其分析与概括结果用于诉讼主张或裁判的证立或说服之中。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项司法解释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这一司法解释是针对山东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纠纷案的请示所进行的批复。原告齐玉苓与被告陈晓琪均是被告滕州八中的九届应届初中毕业生,当时同在滕州八中驻地滕州市鲍沟镇圈里村居住,二人相貌有明显差异。齐玉苓在九届统考中取得成绩441分,虽未达到当年统一招生的录取分数线,但超过了委培生的录取分数线。当年录取工作结束后,被告济宁商校发出了录取齐玉苓为该校九级财会专业委培生的通知书,该通知书由滕州八中转交。被告陈晓琪在1990年中专预选考试中,因成绩不合格,失去了继续参加统考的资格。为能继续升学,陈晓琪从被告滕州八中将原告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领走。陈晓琪之父、被告陈克政为此联系了滕州市鲍沟镇政府作陈晓琪的委培单位。陈晓琪持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到被告济宁商校报到时,没有携带准考证;报到后,以齐玉苓的名义在济宁商校就读。陈晓琪在济宁商校就读期间的学生档案,仍然是齐玉苓初中阶段及中考期间形成的考生资料,其中包括贴有齐玉苓照片的体格检查表、学期评语表以及齐玉苓参加统考的试卷等相关材料。陈晓琪读书期间,陈克政将原为陈晓琪联系的委培单位变更为中国银行滕州支行。1993年,陈晓琪从济宁商校毕业,自带档案到委培单位中国银行滕州支行参加工作。被告陈克政为使被告陈晓琪冒名读书一事不被识破,曾于1991年中专招生考试体检时,办理了贴有陈晓琪照片并盖有“山东省滕州市招生委员会”钢印的体格检查表,还填制了贴有陈晓琪照片,并加盖“滕州市第八中学”印章的学期评语表。1993年,陈克政利用陈晓琪毕业自带档案的机会,将原齐玉苓档案中的材料抽出,换上自己办理的上述两表。目前在中国银行滕州支行的人事档案中,陈晓琪使用的姓名仍为“齐玉苓”,“陈晓琪”一名只在其户籍中使用。经鉴定,被告陈克政办理的体格检查表上加盖的“山东省滕州市招生委员会”钢印,确属被告滕州教委的印章;学期评语表上加盖的“滕州市第八中学”印章,是由被告滕州八中的“腾州市第八中学财务专章”变造而成。陈克政对何人为其加盖上述两枚印章一节,拒不陈述。另查明:1990年,被告滕州八中将当年参加中专考试学生的成绩及统招、委培分数线,都通知了考生本人。1990年的招生办法,要求报考委培志愿的考生必须凭委培招生学校和委培单位的介绍信报名。为满足这一要求,凡报考委培志愿的考生事实上都是自己联系委培单位并自己交纳委培费用。被告陈晓琪当时交纳了5550元的委培费。原告齐玉苓既未联系过委培单位,亦未交纳过委培费用。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被告人陈晓琪在中考落选、升学无望的情况下,由其父、被告陈克政策划并为主实施冒用原告齐玉苓姓名上的行为,目的在于利用齐玉苓已过委培分数线的考试成绩,为自己升学和今后就业创造条件,其结果构成了对齐玉苓姓名的盗用和假冒,是侵害姓名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由于侵权行为延续至今,故陈晓琪关于齐玉苓的诉讼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的答辩理由,显然不能成立。原告齐玉苓主张的受教育权,属于公民一般人格权范畴。它是公民丰富和发展自身人格的自由权利。本案证据表明,齐玉苓已实际放弃了这一权利,即放弃了上委培的机会。其主张侵犯受教育权的证据不足,不能成立。齐玉苓基于这一主张请求赔偿的各项物质损失,除律师代理费外,均与被告陈晓琪的侵权行为无因果关系,故不予支持。以上案例我们看到了姓名权的首次运用,在这里“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害他人受教育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的应当承当民事责任”是大前提,“陈晓琪等冒用他人姓名上学。侵害他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小前提,“陈晓琪等应当承当责任”是结论。以上的判决推理合情合理。最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