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说德说道德.doc_第1页
说道说德说道德.doc_第2页
说道说德说道德.doc_第3页
说道说德说道德.doc_第4页
说道说德说道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道说德说道德太极玄生(2009.10.30)开展全民道德教育,必须对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道德?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要能讲明白、讲透彻,不然就是以盲带盲。而这几个概念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似乎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就个人对道德的理解,谈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理解道德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道道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自有文字记载,就出现了这个字。翻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千年中华文明史,对道的诠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仔细分析这些说法不难发现,都是结合当时社会的状况提出的,也可谓是与时俱进了。(一)追古溯今看论道。1、从字义上分析道。“道”,从“首”、“走”,“首”上面是一“- -(阴)”一“一(阳)”相叠,下面是“自”,自是人的自性、本性。也就是说人的自性,在阴阳规律的压抑、制约下不自由,这个问题是人生的“首”要问题,研究、探讨、解决这个人生的首要问题,就是道。2、道为道路,引申为规律。道的初义是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指有一定指向的、把人们的行为活动导向某一方向的道路,即人物所必经由的道途。引申为人物所必遵从的规律、必恪守的原则、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等。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阴阳的矛盾运动,便是道的规律。韩非在解老中作了明确的表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各种具体事物的规律(万理)的总合,即事物的总规律。3、道是万物的本体或本原。老子把具体可言说的道与恒常的道区分开来,使道具有形上学的特征。“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便成为万物的老祖宗,或赖以存在的根据。在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的逻辑结构中,本体论与生成论是统一的,所以道又被规定为“万物之母”。管子四篇把老子先天地生的虚托之道,拉回到天地之间,与气、物相联系,认为万物以生、以成,都依于道。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质,便是本体;作为世界万物的生成者,便是本原。后来,庄子着重发展了道的生成论,荀子发展了道的本体论。两者亦互相渗透。4、道为一。在道与气、物等相结合的过程中,老子“道生一”的命题得到了改造。吕氏春秋和黄老帛书撇开了加在混沌太一之上的虚无之道,还道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原始混沌状态,道便是一。淮南子进一步把“道生一,”改为“道始于一”,一就是无形的混沌。认为在“一”之前没有一个较“一”更根本的东西作为万物的根本。5、道为无。秦汉时以道为混沌未形的客观实体,而王弼则认为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无形无名的道为本,有形有名的物为末。只有“穷极虚无”,才能把握道的本性。在王弼那里,以道为本也就是以无为本。6、道为理,为太极。道学家以求道为自己的中心课题。以道为理,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从本体意义上说,道是无声无臭的理,道与理同为形而上,与器、气等形而下之物构成对应关系。其二,从伦理纲常意义上说,道就是君臣、父子、夫妇之理,理是君臣、父子、夫妇等级关系的反映,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伦理道德规范。 道与太极同体而异名,并不是两个东西:道体的极至叫做太极,太极的流行叫做道。在程颐和朱熹的哲学逻辑结构中,道、理、太极同为最高范畴,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7、道为心。心学家把程颐、朱熹的本体“道”融于主体“心”之中,杨简发挥陆九渊的“道未有外乎其心”的思想,认为“人心即道”。王守仁反对程、朱分道与心截然为二,便提出心与道合一无二的思想,主张“须从自己心上体认”道,毋须向外求索。8、道为气。程颢和程颐不同意以阴阳之气为道,而以所以一阴一阳者为道。张载打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拘限,认为“由气化,有道之名”,道是气运动变化的过程。王廷相认为有形、无形是气的表现形态,亦是道的显与归(隐)的不同状态,道与气为同体范畴。戴震认为阴阳二气是“道之实体”。9、道为人道。自先秦以来,便把道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才。天道是指阴阳,地道是刚柔,从宇宙自然万物立论;人道是指仁义,从社会人际、道德伦理立论。中国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赋予道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涵义,突破了道的传统内容。严复称“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 ,用自由、平等、博爱规定道。孙中山又把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人道主义,主张博爱、自由、平等,社会主义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实为人类之福音。” 以上对道的理解与看法,都是从不同层面对道的诠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对与错的说法。站在宇宙全维的高度和站在天地人的高度论道,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古人受信息传播的限制,接受外界的信息较少,出现片面看法是很难避免的。我们现在有条件,研究各个时代、各门各派的看法,不难得出结论:所有这些看法,都没有跑出道德经对道的论述。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上各家论道,大都站在“二”以下层次看问题,严格来说,是在论“德”,而非论道。我们综合各家的观点,结合现代科学成果,对道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二)如何认识道。道,包含两层意思:1、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万物。道就是佛家讲的“心”,“万物唯心所变”。道为万物之母,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自古以来,人类都在探索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元素是什么,有各种说法,大都不能自圆其说;近现代科学也在孜孜以求这个问题,当发现原子时,认为原子就是最基本元素,后来发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现在已经探索到中微子、胶子、夸克的层次,还是没有找到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元素。而古人已经明确的告诉你: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就是“道”。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就是“微之极”,小到不能再小了,宇宙中没有比她更小的东西了;其大无外是说,道“尽虚空,遍法界,”充满宇宙,而宇宙是没有边际,无穷无尽的。道的特性:恬淡、虚无、清净、无为、自然、纯粹、平易、朴素、忍辱、不争;大道似水,水的特性接近于道。道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决定万物;道在物中,物在道中。2、道是宇宙的总规律。这个方面与第一各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道生万物,万物必然遵循道的规律。道示与人的理即大道之理,大道之理是自然的总规律,亦是宇宙的总规律。以上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道生万物,万物必然受道的制约,遵循道的规律。二、德自古以来,对德的论述毫不逊色于对道的论述,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德、玄德、功德、福德、美德、武德、医德、十德、八德、五德、四德等等,都是从不同层面对德的描述。但人们在面对“什么是德”的问题时,通常会去解说诸如“什么是有德”、“怎样做才算有德”之类的问题,显示了德概念的复杂性。(一)追古溯今看论德。1、从字义上分析德。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集韵:“德,行之得也”;说文解字:“德,升也。从彳,惪声”;“惪,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心”,表示与心态、心境有关;“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直”,“值”之本字,古文中直、值同音通假。因此 “德”之字面含义即“心行值”;就其释义而言,德即行为体“心行之所登达”,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的思想行为所达到的境界。“彳”,也代表“人民”,“直”有“正”的意思,就是:人民正心正念为“德”。“值”,有价值的意思,是一个量度,也就是说“德”是可以“量度”的,所以有“上德”、“下德”。既然是量度,就有负数,所以德又有“暴德”、“昏德”、“凶德”等“负德”。后来的“德”是由“彳、十、四、一、心”构成的,“十四”是“四面十方”,代表宇宙空间;“一心”就是真心、本性。含有:全体人民大众的本性就是德的意思。2、德即是道,德道统一。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3、德是涵养万物的基本元素。道德经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将“道”和“德”规定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认为“德者,道之功也”(韩非语),“德者,道之用也” (陆德明语),“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语)。庄子.天地篇:“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太平经:“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4、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刘仁会:“宥物于无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体现于“物”之中的属性“仁”。 “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神,神自归之”,“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这里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有“神灵”之神的意思。李荣:“道既虚无,德亦神妙。虚无神梦,必竟清静。而人若能虚心无身,自然归道;抱神守妙,自然归德也。”“圣人无心,不起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则道流遐迩;怀德,则德被幽明,既为人之所归,亦为鬼神之所伏从也。”5、德为治世之法则。这一点和我们现在“以德治国”的含义相近。“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 “德”和“刑”相对立,“德者与生气同力,故生气出亦出,入亦入;刑与杀气同力,故杀气出亦出,入亦入。德与天上行同列,刑与地下行同列。德常与实者同处,刑与空无物同处。德常与兴同处,故外兴则出,内兴则入,故冬入夏出。刑与衰死气同处,故冬出而夏入。死气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与帝王同气,故外王则出阴,内王则入刑;刑与小人同位,故所居而无士众也。物所归者,积帝王德,常见归,故称帝王也;刑未尝与物同处,无士众,故不得称君子”。君子服人依靠的是“道” 与“德”,欲得天地之心,也要行“道”与“德”,至于行“严畏智诈”之术,只能收服那些言行无状的小人。因此,人能归道,也就归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亦使鬼神降伏。6、德为做人的标准。儒家所讲的“德”主要是做人的标准,“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强调“中庸之道”。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以忠信为主,尽量靠近义,这样就能提高道德。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作为道德的标准,是最完美的了!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好的言论。但是,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爱的人,必然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爱心。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在大街上听到不可靠的消息,又在路上传播,这是不道德的事情。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说:我们要以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你看怎么样呀?孔子说:如果,我们以恩德来回报别人的怨恨,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回报别人的恩德呢?我们应当以正直来回应别人的怨恨;用恩德来回报别人的恩德。7、德为生成万物之本。“尝试论之,天地、人物、 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吴筠认为:“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将天地阴阳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视为“德”成之物,包括“灵仙、鬼神”。8、德和道是人所共有的禀赋。“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道德,人所固有也。”古时,“德”和“得”相通,“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圣人, “未尝显己之有德,藏身潜迹,抱朴含光,专气致柔,如婴儿也”,而“下德”的贤人,“执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论扬于己德,以被聪明所蔽”。因此,有德之人,就应该“含养德性,纯纯朴朴,则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婴儿也”。9、德是修炼者修炼的根本。柳华阳称:“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体,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现,体乎其道,而冲和自运,是之谓寂然不动,感而遂能也。”“古圣云: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则无著,道非德则无主。道外觅德,其德远矣;培德体道,其功切矣。”强调修炼必须“积德修行”,认为“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师传成就之事。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二)如何认识德。德,也包含两层意思:1、道生万物又存在于万物中,道存在于具体事物中就是德。道和德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道不离德,德不离道。2、无论大小,具体事物都有其各自的规律(分规律),万事万物各自存在的规律和性理,就是德。道存在于事物中,通过德表现出来。宇宙万物纷纭复杂,所表现出来的德也就千姿百态,所以对德的描述千奇百怪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德就是道德经中“道生一”的“一”。通常人们讲的“万法归一”,就是指回归道德。三、道德通常人们把道德连起来使用,就是因为道和德其实是一个事物,是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道即是德,德即是道,道不离德,德不离道。道是总指、总体、抽象;德是所指、个体、具体。以水比喻道,水是一个总概念,我们说水,就包括江、河、湖、海、井水、泉水、雨水、雪水、植物中的水、动物中的水、矿物中的水等等。水存在于某一具体事物中,如存在于江中、海中、花草中、人体内,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就相当于德。不能离开具体的水谈水,离开具体的水谈水是无意义的;但面对多种多样的水,又要有一个抽象的概念。道德是同一事物从不同的方面去描述,是不可分的。具体讲,合与规律的思想、行为就是道德。“道”是自然的始祖,宇宙之源,“道”生万物,存在于万物中,就表现为“德”。“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由道生成,由德来涵养,离开道德,万物不存。道德的本质,类似于现代科学讲的“能”,能是无所不能的意思,宇宙中只有道才无所不能。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质都是能的聚合体,和道生万物的说法是相一致的。不过这个能是一个抽象的能,和现代物理学所说的“能”有所区别,现代物理学所讲的能,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声能、磁能、化学能、核能、生物能等,只是能的表现形式。无形的事物中也存在能,如信仰、士气、思想、文化等,这个是现在物理学所无法解释的。这个能就是道德,所以通常称为“德能”。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德能不同造成的。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德”。“二”是阴阳,阴是阴性物质,阳是阳性物质。也就是毛泽东矛盾论中所讲的“一分为二”。中国古典阴阳物质理论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种物质组成的。阳性物质就是我们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占有空间,具有时空性,它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基本粒子,现代科学发现的中子、质子、胶子、夸克等,虽然很小了,但还是基本粒子。也就是说阳性物质以粒子或粒子群的形式存在。阴性物质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充满空间而不占有空间,没有时空性,它以波或波群的形式存在。阴阳两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光”这种物质就是阴阳两种物质的中介物质。光能看得见但摸不着,充满空间而不占有空间,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具有波粒二相性,既具有阳性物质的特性又具有阴性物质的特性。光的运行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也就是说当任何阳性物质的运行速度达到光速时,它就变成了光;超过光速就变成阴性物质。这个速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体物体的运动速度,当达到光速时,整体物质就会变成光;二是物体的内部运动速度。物体都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但旋转的速度都低于光速,也就是处于亚光速状态。如果给电子加速,当原子核最低轨道的电子运行速度达到光速时,原子就会变成光子,超光速就会变成阴性物质。这个方面现代物理学已经作出实验证明:用粒子加速器给粒子加速,可以制造出光。从理论上讲,是有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但宇宙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纯阴性物质或纯阳性物质,任何物质都是阴阳结合而成的阴阳复质物质,阴阳互根,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是有的阳性强,呈现明显的阳性,如矿物质,好像阳性的,但也有阴性部分,万物皆有灵吗?有的阴性强,呈现明显的阴性,如电磁波,好像阴性的,但也有阳性的部分,如果是纯阴性的,仪器就测不到了。阴阳复质物质就是“三”,中国传统文化又把它分为五大类属性的物质,即水、木、火、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