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 常用穴位.ppt_第1页
经络 常用穴位.ppt_第2页
经络 常用穴位.ppt_第3页
经络 常用穴位.ppt_第4页
经络 常用穴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学说与常用穴位 深圳市针灸科陶加平 经络学说 一 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内经 灵柩 经脉篇 经脉者 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 二 经络学说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 内经 灵枢 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晋代 针灸甲乙经 把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 明确了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宋代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王唯一明代 针灸大成 杨继成发展现代 针麻 针灸镇痛 十二经脉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经脉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胃经奇经八脉任脉督脉阴跷脉阳跷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三 功能与作用 1 生理功能 1 沟通表里上下 联系脏腑器官 2 通行气血 濡养脏腑组织 3 调节机能平衡2 阐释病理变化 是外邪内传和脏腑之间相互传变的途径 3 指导疾病诊断 局部反映内脏 体表反映内脏4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灸按摩的理论基础 药物归经 疾病的预防 四 分布 走向规律1 分布 灵枢 逆顺肥瘦 手之三阴 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 2 规律 手表里经交接 手足同名经交接 足表里经交接 常用穴位腧穴十四经穴 十四经循行路线上腧穴 共361穴 经外奇穴 十四经穴外 后世补充 阿是穴 以痛为腧 腧穴 解剖标志取穴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前后发际间12寸肘关节至腕关节12寸肘关节至腋纹下9寸骨度分寸定位法膝关节至足踝关节16寸膝关节至臀纹14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际5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寸 腧穴定位法 针刺方法 直刺 90 斜刺 45 横刺 15 补泻手法 百会 定位 在头部 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 向前或向后沿皮横刺0 5 1寸 艾灸 主治 头为诸阳之会 头痛 眩晕 中风失语 癫狂 脱肛 泄泻 阴挺 健忘 不寐 百会 水沟 定位 在面部 当人中沟的上1 3与中1 3交点处 操作 针尖稍向上斜刺0 3 0 5寸 主治 昏迷 晕厥 癫狂 痫 小儿惊风 口角喎斜 腰脊强痛 颊车 定位 在面颊部 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 中指 当咀嚼时咬肌隆起 按之凹陷处 操作 直刺0 3 0 5寸或向地仓 颧髎透刺 艾灸 主治 口眼喎斜 颊肿 齿痛 牙关紧闭 面肌痉挛 下关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 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操作 直刺0 6 1 2或向地仓 颧髎透刺 艾条灸 主治 牙关紧闭 下颌疼痛 口喎 面痛 齿痛 耳鸣 耳聋 下关颊车 风池 定位 在项部 当枕骨之下 与风府相平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 针尖向对侧眼眶内下缘刺0 6 1 2寸 主治 头痛 眩晕 目赤肿痛 鼻渊 鼻衄 颈项强痛 感冒 癫痫 中风 热病 疟疾 瘿气 风池 太阳 定位 在颞部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操作 直刺0 6 0 8寸或向下方斜刺 主治 头痛 目疾 合谷 定位 在手背 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操作 直刺0 6 1寸 也可向后透刺 艾灸 主治 面口合谷收 镇痛要穴 热病要穴 头面五官主穴 头痛 齿痛 目赤肿痛 咽喉肿痛 失音 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 痄腮 疔疮 经闭 腹痛 牙关紧闭 小儿惊风 鼻衄 耳鸣耳聋 发热恶寒 无汗 多汗 瘾疹 疟疾 合谷 内关 定位 在前臂掌侧 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2寸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 6 1 5寸 艾条灸 主治 心痛 心悸 胸闷 胸痛 胃痛 呕吐 呃逆 癫痫 热病 上肢痹痛 偏瘫 失眠 眩晕 偏头痛 外关 定位 在前臂背侧 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 操作 直刺0 6 1 2寸 艾条灸 可向上斜刺 主治 热病 头痛 颊痛 目赤肿痛 耳鸣 耳聋 瘰疬 胁肋痛 上肢痹痛 三阴交 定位 在小腿内侧 当足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 操作 直刺0 6 1 2寸 艾条灸 主治 肠鸣泄泻 腹胀 食不化 月经不调 崩漏 赤白带下 阴挺 经闭 痛经 难产 产后血晕 恶露不尽 遗精 阳痿 早泄 阴茎痛 疝气 水肿 小便不利 遗尿 足痿痹痛 失眠 湿疹 荨麻疹 高血压 神经性皮炎 不孕 阴陵泉 定位 在小腿内侧 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操作 直刺0 6 1 2 艾条灸 主治 腹胀 水肿 小便不利或失禁 阴茎痛 妇人阴痛 遗精 膝痛 黄疸 阴陵泉三阴交 阳陵泉 定位 在小腿外侧 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操作 直刺1 2寸 艾条灸 主治 胁痛 口苦 呕吐 半身不遂 下肢痿痹 脚气 黄疸 小儿惊风 足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操作 直刺0 6 1 5寸 艾灸 主治 胃痛 呕吐 腹胀 肠鸣 消化不良 下肢痿痹 泄泻 便秘 痢疾 疳积 癫狂 中风 脚气 水肿 下肢不遂 心悸 气短 虚劳赢瘦 本穴有强壮作用 为保健要穴 血海 定位 曲膝 在大腿内侧 髌骨内侧端上2寸 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操作 直刺1 2寸 艾灸 主治 月经不调 痛经 尿血 荨麻疹 高血压 疟疾 膝关节内侧病症 委中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 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操作 直刺0 6 1寸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 痔疾 中暑 热痉挛 环跳 定位 在股外侧部 侧卧屈股 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 3与中1 3交点处 操作 直刺1 5 3寸 艾灸 主治 腰胯疼痛 半身不遂 下肢痿痹 承山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 委中与昆仑之间 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操作 直刺0 6 1 5寸 艾灸 主治 腰背痛 小腿转筋 痔疾 便秘 腹痛 疝气 涌泉 定位 在底部 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约当足底第2 第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 3与后2 3交点上 操作 0 6 1寸艾灸 主治 头痛 头晕 小便不利 便秘 小儿惊风 足心热 癫证 昏厥 中脘 定位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上4寸 操作 直刺0 8 1 5寸艾灸 主治 胃痛 呕吐 吞酸 呃逆 腹胀 泄泻 黄疸 癫狂 气海 定位 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1 5寸 操作 直刺0 8 1 2寸艾灸 主治 腹痛 泄泻 便秘 遗尿 疝气 遗精 阳痿 月经不调 经闭 崩漏 虚脱 形体赢瘦 本穴有强壮作用 为保健要穴 关元 定位 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3寸 操作 直刺0 8 1 2艾灸 主治 同气海 中极 定位 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4寸 操作 直刺0 8 1 2寸艾灸 主治 遗尿 小便频数 尿闭 腹痛 泄泻 疝气 遗精 月经不调 带下 不孕 中风脱证 虚劳赢瘦 本穴有强壮作用 为保健要穴 中极 中脘 关元 气海 肾俞 定位 在腰部 当第2腰椎棘突下 旁开1 5寸 操作 直刺0 6 1 5寸向脊柱侧斜刺 艾灸 主治 遗精 阳痿 早泄 不孕 不育 遗尿 月经不调 白带 腰背酸痛 头昏 耳鸣 耳聋 小便不利 水肿 喘咳少气 肺俞 定位 在背部 当第3胸椎棘突下 旁开1 5寸 操作 直刺0 6 1 5寸向脊柱侧斜刺 艾灸 主治 咳嗽 哮喘 肺结核 肺炎 胸膜炎 鼻塞及背部病症 肾俞 肺俞 定喘 定位 在背部 当第7颈椎棘突下 旁开0 5寸 操作 向脊柱侧斜刺0 6 1 2寸 主治 哮喘 咳嗽 肩背痛 大椎 定位 在后中线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向上斜刺0 8 1 2寸艾灸 主治 发热 疟疾 中暑 咳嗽 哮喘 荨麻疹 项背病症 防病保健 强壮作用 神门 定位 在腕部 腕掌侧横纹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操作 直刺0 4 0 6寸 艾灸 主治 心痛 心烦 健忘 惊悸怔忡 痴呆 癫狂痫证 目黄胁痛 掌中热 呕血 吐血 头痛 眩晕 失音 曲池 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 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操作 直刺1 1 5寸 艾灸 主治 热病 半身不遂 风疹 手臂肿痛无力 咽喉肿痛 齿痛 目赤痛 腹痛吐泻 痢疾 高血压 瘰疬 癫狂 曲池 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 距指甲游离缘0 1寸 指寸 左右共10穴 操作 毫针浅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主治 昏迷 癫痫 高热 咽喉肿痛 十宣 头皮针疗法 专用头颅部头发覆盖区内的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多种疾病的针刺疗法称为头皮针疗法 又称为头针疗法 形成于50 70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以中国关于头皮针疗法为基础 于1991年正式颁布了头皮针治疗线的国际标准 一 标准头皮针治疗线 1 额中线 额部正中 属督脉 自神庭穴向前 透过前发际 沿皮刺1寸 主治神志病和头面病 2 额旁1线 在额中线外侧 直对目内呲 属膀胱经 自眉冲穴向前 透过前发际 沿皮刺1寸 主治心 肺疾病 3 额旁2线 在额旁1线外侧 直对瞳孔 属胆经 自头临泣穴向前 透过前发际 沿皮刺1寸 主治脾 胃 肝 胆病症 4 额旁3线 在额旁2线外侧 自足阳明胃经头维穴之内侧0 75寸处 向前透过前发际 沿皮刺1寸 主治肾 膀胱病症和生殖器官病症 5 顶中线 头顶部正中 属督脉 自前顶穴至百会穴 沿皮刺1 5寸 主治腰 腿 足病症 如瘫痪 麻木 疼痛 脱肛 遗尿 眩晕 头痛等 6 枕上正中线 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线 自强间穴至脑户穴 属督脉 主治眼病和腰脊痛等 7 枕上旁线 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 5寸 与枕上正中线平行 属膀胱经 主治眼病和腰背痛等 8 枕下旁线 在枕外粗隆下方 旁开枕外粗隆1寸 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属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所致平衡障碍 后头痛等 9 顶颞前斜线 从顶中线的前顶穴 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穴 贯穿督脉 膀胱经 胆经 胃经 三焦经 自上至下 分别主治下肢 上肢和面部瘫痪 10 顶颞后斜线 从顶中线的百会穴 沿皮刺向颞部的曲鬓穴 贯穿督脉 膀胱经 胆经 胃经 三焦经 由上至下 分别主治下肢 上肢及头面部感觉异常 11 顶旁1线 在顶中线旁开1 5寸 自承光穴沿皮向后刺1 5寸 属膀胱经 主治腰 腿 足瘫痪 麻木和疼痛等 12 顶旁2线 在顶旁1线外侧 距顶中线2 25寸 自正营穴沿皮向后刺1 5寸 属胆经 主治肩 臂 手瘫痪 麻木和疼痛等 13 颞前线 在颞部两鬓内 自颔厌穴至悬厘穴 属胆经 三焦经 主治头面部病症 如瘫痪 麻木 疼痛 失语 牙病等 14 颞后线 在颞部耳上方 自率谷穴至曲鬓穴 属胆经 主治耳聋 耳鸣 眩晕等 二 焦氏头皮针治疗区 山西焦顺发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同头皮部位对应关系 确定了头针刺激区14个 作为头针治疗部位 在临床取穴时 先确定前后正中线 即眉间与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连线 眉枕线 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连线 的部位 然后再取定以下各个治疗区 1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 5cm处 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 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其上1 5区治对侧下肢瘫痪 中2 5区治对侧上肢瘫痪 下2 5区治对侧面瘫 失语 流涎等 2 感觉区 在运动区后 与运动区相距1 5cm的平行线 治对侧肢体感觉障碍 3 舞蹈震颤区 在运动区前 距该区1 5cm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 震颤麻痹 4 血管舒缩区 在舞蹈震颤区前 距该区1 5cm的平行线 治皮层性浮肿及高血压病 5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 5cm处 向前 后各引2cm的水平线 治同侧耳鸣 头晕 幻听 皮质性听力障碍 眩晕等 6 言语2区 从顶骨结节向后2cm处往下引一与前后正中线平行的3cm长的直线 即是该区 主治命名性失语 7 言语3区 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cm长的水平线 即为该区 主治感觉性失语 8 应用区 从顶骨结节起 向乳突中部引一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2线 其长均为3cm 此3线即是该区 主治失用症 9 足运感区 在感觉区上点后1cm处旁开前后正中线1cm 向前引3cm长的平行线 即是该区 主指对侧腰腿痛 麻木 瘫痪 针刺双侧治小儿遗尿 皮层性尿频 排尿困难 尿失禁 脱肛等 配生殖区治急性膀胱炎 糖尿病引起的烦渴 多饮 多尿 阳痿 遗精 子宫脱垂 10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cm的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 向上引4cm的垂直线 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白内障等 11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 旁开前后正中线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