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钦之学与成化弘治间的学术.doc_第1页
贺钦之学与成化弘治间的学术.doc_第2页
贺钦之学与成化弘治间的学术.doc_第3页
贺钦之学与成化弘治间的学术.doc_第4页
贺钦之学与成化弘治间的学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贺钦之学与成化弘治间的学术发布日期:2012-08-21 张兆裕明代辽东人而被称为理学家者,唯贺钦一人而已。他曾问学于白沙陈献章,故明代的记载往往将其与白沙相联系,黄宗羲亦将其归入白沙学案中叙述1。然贺钦虽以献章为师,但其学却与白沙之学有所不同,较多地体现了传统的学术观点。此现象反映了成化、弘治时期大多数学者共有的特点,即在新旧之间辗转与探索。一、贺钦的离职与乡居贺钦(14361510),字克恭,号医闾,世称医闾先生,辽东都司广宁后屯卫籍2。景泰七年(1456),贺钦二十岁时参加山东布政司乡试,以第二名的成绩中举3;成化二年(1466)中進士。次年二月被选为户科给事中4,一直到成化四年(1468)九月离职回卫,其职务始终没有变动。贺钦离职后始终没有再出仕,平静地过着乡居生活,直至正德五年(1510)十二月去世。因此,他的一生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关于贺钦生平记录,自明代起至明史修成,期间为贺钦立传的史书甚夥,目前可见最早之贺钦传记,当属他的朋友潘辰播为他撰写的医闾先生墓志铭5。这篇墓志铭以贺钦弟子胡深所述行状为基础,详细叙述了贺钦的履历及其学术。其他传记虽于贺钦的学术各有评述,但丰富性均未出该铭之右。我们本节拟不缕述其行实,只就其离职原因和乡居状态进行叙述,此二者我们认为较能体现他的追求和学术。1、关于贺钦的离职原因。贺钦自中进士至离职,仅有二年多的时间,他的主动离职引起当时及后人的关注。明代人普遍认为,贺钦之离职与其思想受到陈献章的影响有关。如李贽说贺钦“见白沙论学,叹曰:至性不显,宝藏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辞官去”6。这类记载,细节上未必皆合史实,但大体上道出了贺钦初遇白沙之学的反应。白沙虽不承认是自己影响了贺钦的选择,但攻击白沙者仍然认为贺钦之离职是白沙“率人于伪,牵连而不仕”的证据7。其时,贺钦已闻白沙“为己端默之旨”,并笃信不疑,于是“澹然于富贵”,8去就之间,自不会有更多犹豫。另外,从贺钦对白沙的信服程度看,白沙的思想至少应该对贺钦的决定有推动作用。但决定性的原因则不在此。与贺钦同科的章懋曾记载说,贺钦对任给事中很不情愿,“陈士贤初擢御史,贺克恭初擢给事中,皆辞不愿受,以难尽其职也,皆至于哭,后二公竟做出好来”9。可见贺钦对此职颇有些敬畏,他曾对家人说:“是官非窃禄者可得,其职岂可苟安!”10在这样的状态下,贺钦写出在当时很有些反响的应天以实疏和自劾疏11。成化四年(1468)自春至夏亢旱,礼部具状乞修省,贺钦于是上应天以实疏对官场敷衍怠惰之风进行明确批评,言辞犀利,锋芒毕露。显示出一位言官的高度责任感。但疏未被采纳。史载,贺钦上疏一个月后,即成化四年六月,贺钦请病假休息,“以弗能谨疾得患风湿等病,调理三月”12,“先生復以言官曠職召災,自劾求退,雖不得請,而去志决矣。”13同年底回到辽东。贺钦自己对决定其去志的原因有过明确的表述:“三十二即以病告归者,非不乐仕也,盖不得其言则去,儒者进退之道固如是也”14。所谓“道不合则去之”,说得直白些,就是对朝政的失望。贺钦受职时对言官之职的敬畏状态,透露出他对国政的认真,而当他看到一切均流于形式时,其失望就不可避免。越是认真失望就越大。致君尧舜、泽被苍生的目标既无法实现,此刻,要么随波逐流,与大家一起将这场形式美的官场游戏进行下去,要么选择离开。他选择了后者。贺钦的离职,为他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成为不贪恋富贵、一心向学的典范,也为他後来在明代学术界取得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2、贺钦乡居生活的状态贺钦的离职,与归隐山林并不同义,这从他的乡居生活中我们看得很清楚。贺钦回到义州,始终以体悟探究学术为事,“既别白沙归闾山,构小斋,肖其像事之,夙夜读书其中,随事体验杜门不出者十余年”15。经过这一番修为,“於性命道徳之藴,天理民物之彜,經世之要道,為學之大法,所得益深。”16治学是他还乡后的首先选择,也是他转变为理学家的关键。除潜心学术,作为辽东当时最有影响的学者,人们纷纷把子弟送到他的门下读书,于是教学活动成为其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教学内容,充分表现出他的学术特色和追求,“其為教,一以躬行实践為主,文章、政事次之,磨礱淬厉,成其器业,故及门者,咸知有為己之学,学在有用,而不惑于他岐矣”17。虽然贺钦极力反对把登科举作为学习的目标,但他的教授仍然造就了许多科举人才,“邑士之登科目、笃行谊者,多出其门”18。言贺钦之乡居非为归隐山林,还表现在他对朝政的关心。还乡多年后,在大学士刘吉等人的举荐下,孝宗继位之初,贺钦即被任命为陕西布政司右参议,具体职责是“抚治商洛等处、提督官军民壮、兼分守汉中府地方”19。获晓这个任命时,贺钦的八十六岁母亲病重已经两个月,事母极孝的他准备以此辞拒任命。而在接到吏部正式任命后不久,贺母于四月二十六日去世,五月下旬葬母毕,贺钦即遣长子贺士咨诣京上辞职陈言疏,他的辞职获准,而陈言则未受到重视20。疏中贺钦依然保持了他直谏敢言的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他关心时政、报效朝廷的态度。“先生静修林下,而实未有忘天下之心”21。在贺钦所陈四事中,对内官的指斥与担忧显得特别突出。实际上,他对此问题是非常认真的,在上疏后,他专门致信镇守辽东御马监太监兼监枪韦朗22,希望韦朗“充平日忠义为国、不私其党之本心,上章极论,使自今内臣一遵太祖高皇帝祖训”23,想借助韦朗的帮助,解决内臣乱政的弊端。对朝政如此,对辽东的军政民生,贺钦更是关心有加,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关系,经常对辽东的防御和建设发表意见。在他的文集中这方面的内容甚多,如医闾先生集卷七所述皆为军事与边防,足见其对“国防”、对家乡的关心。正德初,贺钦担心的宦官问题再次凸显。由于刘瑾当权及其所行之改革,引起了社会的不安,人们长久以来对腐败的不满情绪此时被激发。这样背景下,正德四年(1509)义州发生兵变。传记中对贺钦在兵变中安抚约束士卒、保全一城军民的行动多有记述,24这些记述反映出贺钦在当地的巨大威望,毫无疑问,这种威望来自人们对他一生学行的高度认可。正德五年(1510)十二月25,贺钦卒,乡人在义州城北之凌河南岸钓台立祠祀之26。四十余年的乡居中,贺钦是一位学术的实践者。“冠婚丧祭,遵用家礼,其与圣贤之道,多所申畅,乡人皆兴于仁义”27。贺钦将自己学术应用于实际,他的努力取得良好效果,“医闾先生教化乡闾者四十年,异端之教不行焉”28。同时,乡居中的贺钦,未曾忘记国计民生,弘治元年的辞职陈言疏就是最好的说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封建时代真儒者的固有之义,也是贺钦为学初衷的自然体现。因此,他的关心时政,仍然是一种学术的外化与实践。二、贺钦之学术对于贺钦之学,议者均强调其笃实与实践的特点,如“钦学不务博涉,専读四书、六经、小学,期于反身实践,谓为学不必求之髙逺,在主敬以收放心而已。”29这些看法基本符合贺钦的情况,但就贺钦自己而言,他首先看重的是为学的目的。1、贺钦的为己之学贺钦最早的学生义州卫人范政(字以德)30,成化二十年(1484)成進士后,就任徽王府长史。31对于已经成才的门生,贺钦却非常自责,“所愧自不知古人躬行为己之学,不能以是为教,徒孤负以德一生相尊之意,与其淳厚之质,但得掇取科第而已。在时俗固以以德成名归德于余,余之自愧正谓妄窃师号,不能造就之如古君子之儒”32。贺钦的这些话,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信息:对为己之学,贺钦极力推崇并孜孜以求,此学为“君子之儒”所必备,它可以致君尧舜、泽被黔黎,但它与博取科举之名没有任何关系,而获得此学的途径,就是按照大学和朱熹小学的方法和内容去逐步实践。显然,在贺钦看来,“为己之学”与博科名、谋利禄的“为人之学”相对,是一种包括了思想修习与日常实践的学术,也是一种修养个人品德、完善自我的学术,同时,还是经济天下、政治清明的基础,与大学“修齐治平”中的“修身”相当。准确地说,为己之学只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与学问本身并无关系,无论哪种学问,都可有为己为人的区别。但贺钦把为己之学看得很重,“为己为人,天理人欲,所争毫末耳”33,“为己之学,自是休歇不得,今读书开口便是此理”34,他还认为,为己为人,是学者首先必须辨明的根本问题,他说:“为学先要正趋向,趋向正,然后可以言学,不然终不免于小人之归也。今人见有人言欲学圣贤,则讥诮之,不成为学只是学小人学愚人耶?”35为谁而学,学什么,这些可以与天理人欲并言,可见其重视之态度。正因如此,我们认为,为己之学已经成为贺钦学术的一个部分,也是其学术的特色之一。贺钦之所以对为己之学强调不已,正是对现实的一种强烈“反弹”。2、贺钦的小学之教既明为学之目标,在贺钦乡居期间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把为己之学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先生每教人收敛精神,潜心为己”36。他不仅要把先贤的学问教授给门生,还要让这些学问直接指导他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他教导学生说:“圣贤之书,决然不是只教人科举,决然都是行得者。圣贤定不会欺人,圣贤处下的方子,人肯将去医病,无不效者”37,他还说:“古圣作经之意,欲使人皆明此理,而措之躬行,非徒使人记诵之以应科目,钓声名、取富贵以荣身也。今尔诸生须知此义,莫负古圣著书立言之意可也。”38记录贺钦者普遍注意到他对小学格外重视,“先生教人必自小学始,时科举之学行,往往舍而不读,常命诸生曰:不愿读小学者,无留馆下!于是小学之教,盛行乡邑焉”39。他之重视小学,是因为他认为这是进学应事的基础,是学者基本的行为规范,更是为己之学的阶梯,“观小学之书曰:必如此然后有益于身心,为圣贤之学也。他道非无一长可取,但所得者少而所失者多。唯身心之学,推以治人,极于赞化,育参天地。”40因此,拒绝学习小学者,是不能成为同道的,他说:“迂鄙之见,窃慕许鲁斋学朱文公,从洒扫应对循循而进,为务实为己之学也,己方有志,未能勇为。尝语在门,率不信从,志既不合,何名为友?”41。他认为,如果小学中的要求都做不到,为己之学就是空谈,“读书以躬行为本,躬行以孝弟为先,然必得师长之教,然后知孝弟而为之。故小学之教必曰隆师亲友,于师长之礼怠乎如此,则家庭之间,事亲事兄之道,从可知矣。此一坎不能过,更学何事!”42注重躬行实践,注重基本经典,是贺钦教学的特色,也是他自己的学术特点,“公不务博览,专读五经、四书、小学,静思默识,反身实践”43。他在把自己的学术经验传达给学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进行另一种学术实践,一种培育真正人材的活动。3、贺钦对程朱学的态度在贺钦致力为己之学的过程中,在他教授弟子的实践中,对朱熹及其学术是不排斥的。这表明如果没有充分的认同,贺钦不会用朱熹编撰的小学及家礼作为行为规范,也不会用它们教导学生。事实上,贺钦对程朱,特别是对朱熹有着更高的评价。“先生看朱子语类,因命士咨曰:可取明白切要者点出,仿近思录卷,类抄为一书,与学生及乡之读书诵佛经耆老辈观之,以祛愚俗之惑,可得进道之门户也。”44很明显,贺钦将朱熹之言看做是道的表达,以其言行事,即可进入道的领地。相同的评价,还表现在他的辽右书院记中,文中他首先区别了古今之学的不同,“古今之道一,而古今之学不能一,古之学者将以明此道而体于身,足乎己而及乎物,非若今之学者务诵数、工织组、要声光、徼利禄而已”,而朱熹之教正可以摆脱今之学者的弊端,“盖其所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炳然具在,至所谓诚明两进、敬义偕立,其丁宁之意愈益深切”,是为进道经世的关键。45因此,程朱之学在贺钦的学术思想中具有影响,是非常自然的。4、贺钦的学术主张但我们也注意到,贺钦在世界观上并没有沿袭程朱的观点,只是在修养进学的路径上较多采用了程朱的说法。黄宗羲在介绍贺钦的学术思想时说,贺钦杜门不出者十余年,“乃见:实理充塞无间,化机显行,莫非体道。事事物物各具本然实理,吾人之学不必求之高远,在主敬以收放心,勿忘勿助,循其所谓本然者而已”46。黄宗羲的这个叙述基本道出了贺钦的观点,但并不全面。贺钦的这个认识是在写给陈献章的信中表达的:“今者屡承开示,潜玩久之,乃知此理充塞天地,贯彻古今,无处不有,无时不然,事事物物,各有本然之理,吾人何必劳攘,勿忘勿助,循其所谓本然者而已。然虽见得大意如此,苟非格物致知,灼见事事物物本然之妙,乌能勉强以循之?此知之所以当先也。然非敬以涵养此心,使其常主于中,不驰于外,则身且无主,虽视不见,虽听弗闻,至粗至近者且不能应酬之,况于究义理精微之极乎?此涵养之功所以又在知之先也。以是知今日用功之始,惟当先事涵养,放心不收,终难为学,此绝无疑矣。”47两厢对照,可知黄宗羲省略了贺钦关于修养次序方面的认识,这对于深入了解贺钦的观点是有影响的。贺钦的这段话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他的世界观,一是他对修养方法的认识。他认为,盈天地古今皆是此理,万事万物也各具本然之理,欲求此理,人们无需费尽手段,不必借助外力(勿忘勿助),保持心境的本然状态,自能顺应此理。这里所说的“理”,就是“天理”或“道”;本然之理。是指事物各自包含的道或理。古人为学,归根到底无非是要体认天理,并依据天理行动,因而天理之所在,即成为追求之方向,也成为讨论的焦点。显然,贺钦认为天理是客观的,但也是至近的,随手可及。换言之,事事物物就都体现了此理,欲求此理,不必求之物外,我心只要保持自然,内外自可相通相契。“问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异端不如此,故有绝人事而求天理者。曰:世教不明,故言天理者不知用之人事,言人事者不知本乎天理,所以一则流于粗浅,一则流于高虚”48。物外无理,天理人事原不相离,离人事天理何处着落,故体用一原。这里要注意的是,贺钦虽然认为天理是客观的,但并没有强调天理的根本性,没有把天理作为事事物物产生的根源,而只是说事物的本然之理就是天理,同时,人获得此理的能力被扩张了,可以在勿忘勿助之间达到目标。这些,与程朱理学所主张的天理的绝对性、根本性是不同的,不管贺钦继承了多少程朱的东西,只此一点,就不能把贺钦等同于本义上的程朱学者。看来,黄宗羲将其归于白沙学案中,不仅仅是因为贺钦曾问学于白沙,还在于他在世界观上是有新意的。但是贺钦在修养方法上,继承明显多于创新,或者创新很少。在上面的引文中,贺钦言毕其对“此理”的认识后,话锋一转,提出要认识“事事物物本然之妙”,必须“格物致知”,把“知”放于突出的位置;而要满足“知”的要求,又必得以“敬”来“涵养此心”,使此心保持常态。即是说,敬是涵养此心的手段,也是认识“本然之妙”的起点和基础。贺钦非常重视“敬”的意义,“今要躬行,须先以敬为主,不敬便不是圣门家风自古贤圣未尝不以敬为首称,昔程夫子专以敬为学,当时苏东坡只要打破程夫子敬字,至今观之,程夫子便是贤圣之学,东坡不免于小人而无忌惮也”49。同时,他也非常自信于自己的心得,“近悟进学之始,全在收放心一事,日夕勉于持敬”50。在贺钦观点中,持敬、涵养、收放心、知先行后等观念,都是程朱理学在修养论上的一贯主张,这说明贺钦在这方面受传统的影响很大。但他的修养论中,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特点,他虽然“主敬”,讲究“知先行后”,在用功次第、修养方法上没有大的突破,但他的修养目标却是“收放心”或者叫“涵养此心”,而把用功的目标完全放在“心”上,这却是与程朱理学相异的一点。因此,贺钦的学术一方面讲究“勿忘勿助”,一方面要“持敬”“格物致知”,这些原本很难同时讲求的方法,被贺钦用“心”联系在了一起。或许在他看来,持敬以收放心,使心不驰于外,常守于中,如此才可见其本然,进而可以在“勿忘勿助”间体认“事事物物的本然之理”。然而矛盾可能也就在这里,此心若须以敬涵养,就不是“勿忘勿助”,反之,就无需涵养,因为此心是同一的。贺钦所以会有此观点,可能与他对“心”的认识有关,“且如此心,藏往知来,不可测度,何神如之?前乎开辟之初,后乎万世之后,高极于苍穹之表,深至于黄泉之下,何所不贯?此心之神如此,惜乎今人错用此心”51,此心既神,无所不在,体认事事物物之理也当然不再话下,但却被人错用,使此心妄具其神。依此,就应该有一段涵养的功夫,才能使此心之神得以发挥。总之,贺钦之学,以“为己”为治学目标,以躬行实践为特点,在世界观上主张天理的客观性,但忽视天理的根本性,同时强调物外无理。在修养论上,主张以敬来涵养此心,最终使此心能够天理相通。他的观点既有传统程朱理学,也有当时新的学术思想,是新与旧的调和,也是新旧的过渡中的必然表现。三、贺钦之学与当时学术的关联贺钦之学虽是自得之学,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与成化弘治时期的学术有着密切的关联,既是当时整个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以当时学术的影响为前提而产生的。1、贺钦与白沙之学贺钦非常重视其他学者的思想观点,“先生所友,皆当时第一流人。如陈白沙、罗一峰、林蒙庵、周翠渠辈。凡有言论书尺切于进德修业者,必籍录置座前,时用观省”52。特别是对陈献章的学术,贺钦既师事之,其所受影响也最大,如贺钦对“此理”的认识,就直接来自于白沙。白沙言:“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始终,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色色信他本来,何用尔脚劳手攘?舞雩三三两两,正在勿忘勿助之间此理包罗上下,贯彻终始,滚作一片,都无分别,无尽藏故也。”53对比贺钦所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只是贺钦没有白沙的自信和洒脱,未能接受“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思想。不仅如此,他的学以为己的思想也是从白沙而来,“白沙在太学,先生闻其为己端默之旨,笃信不疑,从而禀学”54。贺钦十分钦佩白沙的为人和学问,“先生读白沙先生手书为学之方,叹曰:先生之资质高、功夫深,真豪杰之士,不为流俗之所移者。”,“尝论天下之士曰:予在京中,独见一白沙耳。”55,他的这些看法也写进了辞职陈言疏中:“陈献章天性高明,学术纯正,非记诵辞章之流,识躬行心得之士,有格君之德,有经世之才,是诚当代之大贤,宜为士夫之矜式。臣在京师接人多矣,未见有出其右者也”,只要朝廷重用之,“不三数年而太平之治可必致也”56。正因如此,他对于白沙之教特别看重,“如饥之得食,渴之得饮”,“亲承先生之诲,或涵养或省察或致知力行,无所不信,无所不悦,随所闻见,以用其力”57。或许是天资和环境的原因,贺钦对白沙的一些观点始终未能契合有得,如他说“白沙答张廷祥诗,所谓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等语,不免有过高之意”,“白沙读秦誓抑扬之间,亦有太过之意。”58,显示出他与白沙的分歧。而他与白沙在观点上的不同,无如“静坐”与“持敬”上的歧异。应该说,贺钦对白沙的静坐之旨是很重视的,他说:“先生潜轩赋言为学之道在乎主静,以为应事建功之本,学者宜深味之”59,静坐是白沙之学的重点之一,但贺钦杜门数年未能在此有得,只悟得一个“敬”字。白沙对此颇尽师长之责,以各种方法开示之。“曾记白沙先生为贺克恭黄门许多年不悟,因书劝之读佛”60,此外,白沙还让弟子林光(缉熙)将自己的心得介绍给贺钦,“秉笔欲作一书寄克恭,论为学次第,罢之,不耐寻思,竟不能就。缉熙其代余言。大意只令他静坐,寻见端绪,却说上良知良能一节,使之自信,以去驳杂支离之病,如近日之论可也”61。白沙亦专门写信确认林光的经验,并在这信中提出了“静中养出端倪”的著名论题,他说:“为学须从静中坐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林缉熙此纸是他向来经历过一个功案,如此是最不可不知若未有入处,只依此下工,不至相误,未可便靠书策也”62。显然,白沙认为贺钦的问题在于“驳杂支离”,过多地缠绕于程朱旧说而不能自信,因此,要摆脱这些毛病,只有从“静”入手,开发良知良能。然而,贺钦似乎仍未领悟,他一方面对白沙之教感激有加,一方面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致信白沙说:“端默之训,实示以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所以教爱钦者,至矣!谨铭肺腑!惟是此时为养母治生之故,未果做此功夫,只且勉于持敬,以收此心,须异时家计颇立,菽水无虑,当偿此愿也。”63这是贺钦与白沙分手十年后的态度,而分手十六年后他给白沙的信中说:“去年冬小侄往山海关,在郑克修绣衣处领张叔亨绣衣转附先生前年十月二日与钦书,并和陶诗寄钦绝句。所以教爱钦者,至矣!书中复以庄定山得静中一趣发钦,读之惶汗浃背,别来屡承此教,而竟不能脱扰扰于方寸,其负教之罪甚矣。”64其后贺钦仍然如此,“奉别以来,三十年矣,斗山之仰,无时不然,自恨立志弗坚,有孤至教,因循岁月,年已及耆,略无所就”65。贺钦终于未能接受白沙的“静坐”之说,仍孜孜于持敬收心。故于白沙之学而言,贺钦未能登堂入室。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猜测其原因道:“盖先生之于白沙,其如鲁男子之学柳下惠欤?”66白沙之学在成化弘治之时,是最具新意的学说,“陈献章学说的出现,既是明初朱学统一局面的结束,也是明代心学思潮的开始”67,“白沙学说固富创造性与革命性,而仍归于人文主义与淑世主义之儒学正宗也”68,“到了陈白沙由静坐悟道,其学问对朱子学有了一大转向,也正因著这个转向,才使心学真正奠基”69。而贺钦之于白沙学说,既有接受,又有保留,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2、贺钦与其他学者的学术关联与当时许多学者相比,贺钦无疑又是对新学说态度最积极的一位。史载,白沙之说既出,“一时名士如罗伦、庄昶、章懋、贺钦辈,皆乐从之游。钦时为给事中,闻先生论,即日抗疏辞官,事先生为师”70。其他人也都与白沙结下很深的友谊,但在学术上却与白沙之学不同,如罗伦“先生与白沙称石交,白沙超悟神知,先生守宋人之途辙,学非白沙之学也,而皭然尘垢之外,所见专所守固耳”71;如章懋“其学墨守宋儒,本之自得,非有传授故表里洞彻,望之庞朴,即之和厚”72;而庄昶以“无言自得为宗”,其学与白沙较为相近,但黄宗羲认为“其自谓知白沙,亦未必也”73。在朋友中,有的人还对白沙之学持明确的批评态度,如周瑛,“以居敬穷理为鹄,白沙之学有所不契”74,他在为白沙的弟子李承箕题辞时说:“白沙,予友也,二十年前同在都下,瑛见其神清气完,心地定叠,往往以其静观天下之动,窃以为古闭关人也今夫静坐,不相与讲学穷理,果足以立天下之大本乎?果足以行天下之达道乎?”75这些人既是白沙之友,也是贺钦之友。罗伦、庄昶、章懋与贺钦为同科進士,其中罗伦为该科状元,章懋为该科会元;罗伦去世后,贺钦为之撰墓志铭76。他们惺惺相惜,相互推重。而周瑛与贺钦虽非同科,但过从甚密,“比庚辰再入京师,故人吴君绎思常道贱姓名于其所来往,他日,丘君时雍自辽左来会,梁君廷美自山西来会,而胡君以道、贺君克恭,则因丘君日得相亲。当时五人者,号为知己”77。贺钦还乡后,与他们仍不断有书信来往,切磋学问,相互问候。有这样一班宗奉程朱的朋友的熏陶,贺钦在学术上要想不受影响,也不是容易的事。比如周瑛的学术,主张“以敬收敛此心,然后博物以穷理,而反约以施博”78,他说:“盖始学之要,以收放心为先务,收放心,居敬是已。盖居敬则心存,聪明睿智由此日生,然后可以穷理。穷理者,非静守此心而理自见也,盖亦推之以极其致焉耳求其理,求其自然与其当然,又于自然当然求其所以然,积累既多,自然融会通贯。”79以这番话对比贺钦在为学次第上的看法,可以明显感受到其中的相通之处。虽然居敬穷理是程朱之学的基本观点,贺钦当然是早已熟知,但不能说周瑛的看法对贺钦坚守此观点没有作用。显然,白沙之学在这一些人中,还未被接受。这种情形,实际也是当时整个思想界的状况,即程朱之学依然是思想界的主流,它的种种主张和观点仍被广泛认同。但白沙之学既出,也意味着向内寻求,在心体上着手的新观念正在学界之中逐步发展,冲蚀着旧学的堤岸,谈“心”,成为学者共同的话题。贺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思想环境,因而,其学表现为新旧并存,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在明代,对贺钦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境界虽各有评说,但无论是宗程朱者,还是奉信心学者,对他洒脱于利禄、笃行于学术的品行,均给予很高评价。如理学家崔铣说:“贺医闾钦,笃行渊雅,确乎不移,亦管幼安之流亚欤。”80崔铣是宗奉程朱的学者,对陈献章乃至罗伦、庄昶、章懋,均有明确的贬损之评价,而于贺钦却无异辞。而万历时另一学者林之盛说:“见白沙讲学,即解官执弟子礼,撤虎皋之勇不过是。予读医闾集,想其为人,在康节、伊川间。”81林之盛的这个评价,足以见其对贺钦的推重。至于那些与贺钦有渊源关系者,如李承勋等,他们的推许赞颂更多,在此不复缕述。“谁知寂寞幽园里,犹有楸花一树红”82,作为一个理学家,贺钦在辽东可谓是一座孤岛,但应该说,作为一个注重躬行实践、关注时政民生的学者,辽东又为其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有更多的机会在现实中实践、检验和印证自己的观点,因此,又未尝不是辽东成就了贺钦。 本文發表在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紫禁城出版社,2011参考文献: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六白沙学案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2贺钦:医闾先生集卷八辞职陈言疏,辽海丛书本,辽沈书社1984。按,贺钦祖籍浙江定海人,军籍,永乐初,钦之父随钦之叔祖戍广宁,后占籍广宁后屯卫。广宁后屯卫设于洪武二十六年,初治旧懿州,永乐八年徙治于义州,(见杨旸等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中州书画社1982)。因与义州卫同治一城,故史料中多有以钦为义州卫人者,如明史、明儒学案等。3贺钦:医闾先生集卷一言行录。4明宪宗实录卷三九“成化三年二月丁巳”。5见盛京通志卷一一四,四库全书本。6李贽:续藏书卷二一理学名臣参议贺公,中华书局1959。7陈献章:陈白沙集卷二复赵提学佥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六白沙学案下给事贺医闾先生钦。9李廷机:皇明名臣言行录卷三,引枫山语录,明代传记丛刊影印本,(台)明文书局印行。10任洛:重修辽东志卷六人物学术国朝贺钦,辽海丛书本,辽沈书社1984。11二疏全文见医闾先生集卷八奏稿。12贺钦:医闾先生集卷八辞职陈言疏。13潘辰播:医闾先生墓志铭,见钦定盛京通志卷一一四。四库全书本。14贺钦:医闾先生集卷六与韦中贵书。15尹守衡:皇明史窃卷七三道学传。16潘辰播:医闾先生墓志铭,见钦定盛京通志卷一一四。17潘辰播:医闾先生墓志铭,见钦定盛京通志卷一一四。18任洛:重修辽东志卷六人物学术国朝贺钦,辽海丛书本。19贺钦:医闾先生集卷八辞职陈言疏。另据孝宗实录,最早举荐贺钦的是工部主事林沂,时间是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该年十一月大学士刘吉举荐贺钦,十二月吏部覆议贺钦为布政司参议。(分见孝宗实录卷五“成化二十三年十月戊子”、卷七“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癸亥”、卷八“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癸酉”)20除明儒学案,几乎所有贺钦的传记都记载了此疏的内容,疏中四事为:一曰资真儒以讲圣学,二曰荐贤才以辅治道,三曰遵祖训以处内官,四曰兴礼乐以化天下。孝宗实录卷一五“弘治元年六月乙卯”条记事载是疏节要。21贺钦:医闾先生集卷一言行录。22任洛:重修辽东志卷五官师使命镇守内臣,辽海丛书本。23贺钦:医闾先生集卷六与韦中贵书。24他身边的人对此的记述最为生动:“正德己巳,逆瑾括民田,东人惊疑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懦,遂先发。聚众纵火劫财,城中大扰,然相戒曰:毋入东街惊贺老爷!乡人以告,遂请先生往谕。先生辞曰:吾非上官,获保里闬足矣。请之再三,遂从弟子十余人往。彼即拜跪言:此事恐不能保全,乞示生路!先生曰:汝辈既知悔,即不杀人,犹可解。众稍戢,俄而相率至东街巷口,罗跪再请,先生曰:尔等烧屋劫财,皆可抵偿,惟杀人不可赦,明后日镇城当有体勘人来,尔辈须拜跪求生耳,慎无杀人。数日,竟如其言,城中不伤一人。”(见医闾先生集卷一言行录)25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六白沙学案下给事贺医闾先生钦。26任洛:重修辽东志卷二建置贤祠钓台祠,辽海丛书本。27傅维麟:明书卷一一三儒林传。28蔡天祐:钓台祠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