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样检验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盲样检验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盲样检验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盲样检验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盲样检验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盲样检验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文章通过实例,介绍了“盲样检验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化学教学中,若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盲样检验法”教学,则等于利用学科特点为学生不失时机地创造探索奥秘的机会。关键词:盲样检验法;实验方法改进;探索奥秘;创造力“盲样检验法”就是指检验未知物。用在教学上,就是把一些样品设计在暗处,然后去鉴别的方法。显然,用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更为普遍、更有现实意义。盲样,顾名思义相对于明样。现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十单元课题1围绕常见的酸设计了很多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完成,学生会积累很多关于几种常见的酸、酸碱指示剂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师生沿着教材的编排思路组织教学,顺藤摸瓜地完成各个实验,就等于将各种试剂处于明样状态下按教材的要求操作了一番。一成不变的明样状态操作就等于教材实验的复制,就等于一次教材实验的简单表演。这样的表演式操作多了,渐渐地,许多学生会发现,有些实验不做也无妨,一般的,书上都有现成结论,因此,难免有学生会对一些实验操作产生索然乏味之感。这时候,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若能稍微变通一下,改部分明样状态下的操作为盲样状态下的操作,实践表明,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为,盲样状态下的操作更好地迎合了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神秘感,使实验更具有探究性,使操作更具有挑战性。现将笔者组织课题常见的酸的教学时,设计的三次“盲样检验法”介绍如下,以供同仁分享。【盲样检验法1】拨动学生学习的心弦新课伊始,我们将实验台上的一瓶水和一瓶醋酸设计成a、b两瓶盲样,然后,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靠闻的方法去寻找水样,如图1所示。结果,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按捺不住地去闻了。特别有意思的是,学生并未闻出水,而是意外的闻出了醋酸,排除法得水。就这样,轻松地切入课题。现场的状况是,每一位学生都露出了得意的笑,挺有成就感的。真是简简单单地操作,实现了一个区别,更重要的是,为本节课营造了“盲样检验法”的良好氛围。这个“盲样检验法”拨动了学生学习的心弦。【盲样检验法2】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教材48页实验10-1中将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里观察现象并作记录,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石蕊及酚酞溶液均可做酸碱指示剂。教材的设计是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始终处在明样状态下,然后分别滴入石蕊和酚酞溶液观察颜色的变化,同样的操作机械地重复了8次。我们在教学时,首先将石蕊和酚酞溶液滴入明样状态下的食醋和氢氧化钠两种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获得酸碱指示剂的初步认识,而事先将盐酸和石灰水设计成c、d两瓶盲样,如下图2所示,然后逼着学生设计实验分别从c、d两瓶里寻找出盐酸和石灰水。为了能检验出盲样状态下的盐酸和石灰水,学生们当场设计出很多检验方法,其中令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将刚刚学到手的种种酸碱指示剂尝试着用以检验、区别盐酸和石灰水,结果获得圆满成功。显然,现在的实验,不仅使实验有了检验功能,使酸碱指示剂学以致用了,而且使实验有了设计功能,可以牵动很多知识的运用了。这个“盲样检验法”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盲样检验法3】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材50页至52页,为了让学生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将这两种酸一直置于明样状态下进行演示实验,观察对比总结两种酸的异同点。实践表明,按照这个思路组织教学,老师就是一个演示者、表演者、作秀者,学生就是一群忠实的观众、“粉丝”而已。偶尔因实验本身的惊险而泛起一点涟漪,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课堂虽然立足于实验,但却显得呆滞、机械、守旧,缺乏活力,另外,同是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选择纸张、木棍、布匹三种材质分别实验,效率也低下。为此,为了能够改变这种实验机械搬演、教学墨守成规的状况,我们首先将浓盐酸和浓硫酸设计成了盲样x和y,并强调,今天我们一定要通过实验将浓硫酸找出来,这样,给这节课设下了一个莫大的悬念;然后,请课代表和我一起用温度计分别蘸取浓x酸和浓y酸,观察两只温度计的温度变化情况,谁知,片刻蘸取浓x酸的温度计温度下降了4.5,这比较好解释,因为蘸取时观察到它明显的在挥发,令人困惑不解的是,浓y酸不具有挥发性,但蘸取浓y酸的温度计温度竟然片刻上升了12?真是神奇的浓y酸!一石激起千层浪!它是谁?该如何解释这一奇特现象呢?它驱动着师生迫不及待地围绕浓y酸进行了下面两个探究实验:(1)敞露的浓x酸和浓y酸的质量变化称量;(2)浓y酸稀释。实验至此,如何解释蘸取浓y酸的温度计温度上升呢?学生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了:从浓y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再联想到烧杯中敞露的浓y酸质量很快增重,不难得出,附着在温度计上的浓y酸在吸水、溶解并引起温度上升;稀释时规范操作要求非常高,经翻阅教材,这个浓y酸很可能是教材中浓墨重彩的浓硫酸,但要肯定是浓硫酸,接下来的围绕浓y酸的“五合一”实验,给了他们满意的答案,所谓“五合一”实验是指:纸张、木材、皮肤、“容颜”、布匹合于一起,然后分别蘸取浓x酸和浓y酸在白纸(宣纸较理想)上画数字“1”,如图3所示,结果均惨遭浓y酸的强腐蚀!如图4所示,而浓x酸则不然。在演绎了“五合一”实验后,学生能更肯定地认为浓y酸是浓硫酸,那是因为浓硫酸有非常强的腐蚀性,特别是浓硫酸具有骇人听闻的“毁容”能力,他们还是有所耳闻的。从实验现场观察,这一组探究实验深深地吸引着每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观察、思考中。首先,将浓盐酸和浓硫酸设计成盲样并要求探寻出浓硫酸,这本身吊足了学生的探究欲,使得学生想开小差也难呢;接下来,蘸取浓y酸的温度计温度陡然上升,可为揭开浓y酸之谜设下了莫大的悬念;紧接着,浓y酸露置增重、稀释放热,使学生对温度陡然上升产生顿悟之感,思维被彻底激活;直至“五合一”实验横空出世,使他们终于拨开云雾,认定浓y酸非浓硫酸莫属了。这个“盲样检验法”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部分明样状态下的实验改为盲样状态下研究,这本身是实验方法的一种改进。如果循规蹈矩照搬教材明样状态下的研究叫做“教教材”的话,那么一部分明样状态下的研究改进为恰当的盲样状态下的研究就成为了“用教材教”了。爱因斯坦说过;“探索奥秘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是啊,人的睿智、创造力将在探索奥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地彰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