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钟子期摔琴谢知音.docx_第1页
《俞伯牙钟子期摔琴谢知音.docx_第2页
《俞伯牙钟子期摔琴谢知音.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一段纯粹的精神之交2009级汉语言文学教育1班 王翠 312009050101213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与列子汤问中都有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篇)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以管仲鲍叔二人之情谊作为引子,引出伯牙子期之事。并以一排偶句式交代了全篇的主旨:“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开篇便知,这文是要讲述一段“相识相知”的情感故事了。不过这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就错综复杂,夹杂着一系列的生存法则,似乎难以容下“乌托邦”三字 。不过纯粹的情感、传奇的故事历来都是普通人所喜闻乐见、欣欣然向往的。一、人与人的交流虽说,冯梦龙此篇小说在文学史上算不得一流,但也不得不说,大大丰富了“高山流水”的故事。伯牙子期之所以称得上千古知音,就必须得说说这二人的身份等级利益(社会关系网)相差甚远。按照一般的社交逻辑来讲,二人不会有什么交集。当然在小说之中,一旦产生交集,往往意味着一个传奇。 (一)人物之间的等级差异俞伯牙,可以确认,此人是位极有地位的音乐家、外交家。且看文中这样交代他的地位:“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修聘书”。俞伯牙为强大晋国的和平外交使臣,出使楚国(父母之邦)。可以说,此时的俞伯牙省视乡里、风光无限。作者对此也是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渲染,楚王又是“设宴款待,十分相敬,囎以黄金彩缎,高车驷马。”又是“命水师拨大船二只,兰桡画桨,锦帐高帆。”俞伯牙公事毕,至私事,一路从水路沿江而回,“只因揽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少时,他也是一位“焚香抚琴遣怀”,讲求精神享受的风流才子。钟子期,砍柴人,秉性纯孝。他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颇有些落魄的小人物之相。再看其装束,“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解开蓑衣来看,“头上是青布包巾,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裈下半截。”按照今天的服饰来讲,钟子期也就穿着雨衣,里面穿着小褂,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短衫帮,社会底层人士。由此可见,俞伯牙与钟子期“一官一民”,从身份地位到学问见识都相距甚远。二人自然是一上一下、一尊一贱、一雅一俗的对应关系。就连那伯牙的侍从对着将要面见大人的樵夫也言道:“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什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着哩!”官文化、等级秩序深入人心。仆人言行用词对子期尽显唾弃鄙视之意。(二)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识相知是层层渐进的情感交流过程。全文情感的发展,以俞伯牙为主,大致可分作五处递进转折,两个高潮。因雨,俞伯牙一行人停驻江岸,抚琴遣怀。钟子期言:“闻君操琴,少住听琴。” 俞伯牙大笑:“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钟子期倒也不卑不亢,道出伯牙所弹之曲名。俞伯牙也及时转变态度,“先生果非俗士”请君登船。这是一处转折。且待樵夫登船对俞大人长揖而不跪,这位晋国大臣只见其是短衫布衣,便只一努道:“你且坐了。”这是第二处转折。二人交谈片刻,伯牙只听这子期将伏羲瑶琴的来历、弹奏技法阐释一番,立马改用谦称:“足下”。不是先前你我之称,这又是一处转折。二人一弹一听,“志在高山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失敬失敬!先生高名雅姓”命童子点茶。这是一处递进,也可以说是二人情感线上的第一个高潮。此后二人便相谈甚欢。“茶罢上酒,与之共饮。”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这可算作是一处递进。二人眷恋不舍,各自归家,相约来年秋相逢,为全文情感的一个舒缓点。直到“子期亡故,伯牙拜坟奏琴,上表归林,迎子期二老到家以尽天年”作为二人情感的收尾,而俞伯牙“上坟痛哭、吟诵短歌”也是最后一个高潮。二、浓厚的抒情气质冯梦龙的此篇小说,虽带有些市井话本之气,但文中不乏诗情画意的抒情气质。这种气质贯穿了全文,并有效地渲染了俞伯牙钟子期的情谊。(一)以琴为核心 以山水为背景整个故事发生在楚国水域。自古沅湘、长江流域就蕴含着骚雅之情。钟子期与伯牙二人整个故事以“琴”为线索串联而成。“伯牙弹琴、子期听琴、伯牙设琴问、子期答琴问、伯牙奏高山流水、伯牙知高山流水、伯牙中秋奏琴、伯牙拜坟奏琴、伯牙摔琴谢知音”。有关弹琴论琴的篇幅可达全文一半以上。由此可见,“琴”是故事的核心线索、“琴”是二人情谊的象征。“琴”这一物件本就有深厚的人文气息,也是作为文人雅士内在品质修养的标识之一。在文化因子之中,音乐与文学一样都有传内心之情(遣怀)的功能。弹琴者是情感的宣泄方,听琴者是情感的回应方,因而“弹琴者”与“听琴者”向来意味着相知相交的珍贵情谊。这种抒情文雅气质,不仅体现在“琴”这一物象上,更源自文中那清新幽远的自然风光。且看伯牙沿江而览,“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时至八月中秋夜,“风狂浪涌,大雨如注”。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且说伯牙子期二人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时至来年中秋相逢之日,“其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伯牙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这几处的环境描写,虽淡淡几笔,气氛却可说笼罩全文。“夜、月、山、水、雨、船、帆、”这几个名词历来带有极强诗意与意境,而伯牙子期的相逢、弹琴听琴皆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一一展开。再说钟子期那一身青蓝色素衣,作者在色调上也有些追求清新淡雅之风。微雨月夜、远山近水、船帆清明清新无浊、超然纯粹的意境是二人情谊最好的解说词。(二)诗词警句 文中插入有大量的诗词。这无疑是增强了文章的诗意。伯牙拜坟所作之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珠泪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用语通俗易懂,有些半文半白的意味。歌中“兮”字言语颇有楚地地方特色,“伤心伤心复伤心”一句也还有些楚辞余味。大量诗词的插入,在增强文章文采同时,亦是警句,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应与批驳。“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这几句诗明显带有些警句的意味。“交道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