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微泵维持下拔除气管导管.doc_第1页
瑞芬太尼微泵维持下拔除气管导管.doc_第2页
瑞芬太尼微泵维持下拔除气管导管.doc_第3页
瑞芬太尼微泵维持下拔除气管导管.doc_第4页
瑞芬太尼微泵维持下拔除气管导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瑞芬太尼微泵维持下拔除气管导管作者:陈慈敩,曾丽琼,刘 平 作者单位:201103 上海,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麻醉科 【摘要】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持续泵注下拔除气管导管对全麻恢复期患者心血管反应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方法 89例 ASA 级全麻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组为瑞芬太尼组(R组,n=30)、丙泊酚组(P组,n=30)和对照组(C组,n=29)。三组患者全麻诱导及麻醉维持方法相同。术毕前20min均停吸异氟醚。15min后,R组静脉微泵减量维持至0.050.1g/(kgh),P组继以2mg/(kgh)维持,两组均于拔管后停用,C组手术结束后即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三组均在自主呼吸恢复至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0次/min,呼末二氧化碳(EtCO2)0.05),麻醉恢复期未发生呛咳和无意识躁动;P组和C组上述参数显著升高(分别P0.05和P0.05) and none of R group occurred choking and unconscious restlessness in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While, SBP, DBP, MAP and HR were all increased in both P group (P0.05) and C group (P140、DBP90mmHg)均除外,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n=30)、丙泊酚组(P组,n=30)和对照组(C组,n=29)。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 (xs)注:组间比较,P0.05 1.2 麻醉方法 三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入室后开放前臂静脉,接迈瑞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血氧饱和度(SpO2)。 三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均静注芬太尼2g/kg,1min后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丙泊酚1.2mg/kg(插管前追加20mg)及维库溴铵0.16mg/kg,3min后行气管插管,机控呼吸维持EtCO2 3040mmHg。 术中维持异氟醚0.81.0MAC,间断追加维库溴铵24mg,同时三组均分别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0.25g/(kgh)和丙泊酚23mg/(kgh),维持循环稳定。术毕前20min,停吸异氟醚并逐渐将其排放。15min后R组继以静脉微泵减量维持至0.050.1g/(kgh),P组继以2mg/(kgh)维持,两组均在拔管后停用,C组手术结束即刻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三组均在自主呼吸恢复至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0次/min,呼末二氧化碳浓度45%,新斯的明和阿托品拮抗残余肌松作用后于苏醒前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用迈瑞多功能监护仪分别记录:(1)诱导前、术毕前15min(停吸异氟醚5min后)、拔管前5min、拔管后5min三组患者SBP、 DBP、MAP、HR、SpO2、RPP(心肌耗氧指数)的变化; (2) 麻醉恢复期:拔管时间、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苏醒期躁动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在停吸异氟醚后5min(拔管前15min),由于三组均以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微泵维持,使血压、心率回升幅度缓慢,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拔管前后5min,C组因停用微泵瑞芬太尼和丙泊酚,使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指数极显著增高,与R组相比P0.01,与P组相比P0.05,直至拔管10min后才恢复近正常水平。三组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2。表2 三组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注:与诱导前比较,*P0.05,*P0.01;与R组比较, P0.05,P14000表示心肌耗氧量增加 2.2 麻醉恢复期观察 本研究采用苏醒前拔管其标准是:最后一次追加2mg万可松45min后,三组均在自主呼吸恢复至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0次/min、血氧饱和度98%、呼末二氧化碳浓度0.05);(3)定向力恢复(能用右手指鼻)时间: R组明显短于P组,P0.05;(4)苏醒期躁动:R组无1例发生躁动,P组3例,C组13例,组间比较分别P0.05和P0.01。三组患者麻醉恢复期情况见表3。表3 三组患者麻醉恢复期状况比较 注:与R组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短效的麻醉药,由于具有清除率高、半衰期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因此临床也常用于麻醉恢复期的维持,它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海马部位突触后膜上-氨基丁酸(GABAa)受体,阻滞神经传递物,起到镇静催眠作用2,它还具有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运动中枢和阻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效应3,4,从而抑制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但临床发现当单次静注丙泊酚22.5mg/kg,其血压下降幅度为25%40%,容易产生较大程度的低血压5,而丙泊酚小剂量静脉微泵维持并不能完全消除围拔管期高血流动力学反应,因丙泊酚镇痛作用弱,遇疼痛等强刺激时常需以镇痛来对抗。 瑞芬太尼是芬太尼族中最新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具有起效快、消除快、长时间输注无蓄积的特点6。因镇痛作用强于芬太尼故能较强地抑制气管和手术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由于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瑞芬太尼更适用于静脉输注,控制速率输注时,可达到预定的血药浓度7。 本研究在设计麻醉维持的方案上采用了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泵注,既综合利用了丙泊酚的镇静和抗呕吐效应及瑞芬太尼的止痛效应、又减轻镇静深度和伤害性反应并降低了两者及异氟醚的需要量,从而避免了低血压和心肌抑制的发生率,两者优势互补使循环更加稳定;而在设计全麻围恢复期中本文又分别将瑞芬太尼组与丙泊酚组单独维持作比较,目的在于评价小剂量静脉泵注瑞芬太尼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对预防心血管反应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控性。 本组结果显示,R组在麻醉苏醒期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组,且苏醒透彻并能很好地耐受气管导管,所有患者循环稳定,无1例发生躁动。瑞芬太尼因作用消失快,术后疼痛发生早8。笔者于麻醉结束时单次静注芬太尼0.030.05mg负荷量,或再行PCIA,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 4 结论 笔者采用全麻苏醒前拔除气管导管的新理念并以瑞芬太尼小剂量静脉微泵维持逐渐视情递减,于拔管后停用,不失为一种在围拔管期中能预防心血管反应,避免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安全、可控、行之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Duthie DJR. Remifentanil and tramadol. Br J Anaesth, 1998,81:51. 2 Cocksholt ID. Propofol pharmacokinetics andmetabplism an overview. Postgrad Med J,1985,61:45-50. 3 Lindgran L,Yli-Hankals A, Randell T, et al. Haemodynamic and catecholamine responses to induction of anaesthesia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propofol and thiopentone. Br J Anaesth,1993,70:306. 4 张捍平,杜洪英,柴伟.国产与进口丙泊酚预防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比较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7:107-108. 5 Miller RD. Anesthesia. Fifth Edition.Pennsylvania;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249-254. 6 Gept E.Pharmacokinetic concepts for TCI anaesthes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