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案例.doc_第1页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doc_第2页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doc_第3页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一点,用你的耳朵去倾听 -苏教五年级上黄山奇松教学案例【导言】 中国有句古诗:“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作为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的意义远不仅仅是给了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点燃的或许是行将熄灭的思维火把,它开启的或许是意想不到的心灵感悟。一个能够倾听的教师一定会听到孩子在课堂上思维抽穗、感情延伸、知识拔节的声音。【背景】黄山奇松原来是四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现将其选入五年级教材,这就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年级段的教学上,要有一定的深刻性,要努力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延伸。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倾听”的方式来授课。本课通过介绍黄山“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种松展现了黄山松外形和品质的独特魅力。而课文中重点介绍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的迎客松,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畅谈、总结、感悟,从而将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教学情景】第一环节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仔细读读,将文中描写每种松的句子用“/”分隔出来。生:自由读文。师:让我们一起来写下它们的名字吧。(板书)谁在读读每种松的句子?生:指名读文,分组读文。【第一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确每一种松的文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文,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字内容,慢下来反复的读文过程看似简单,却给了学生充足的理解空间,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第二环节师: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在黄山的七十二峰之中,处处都有黄山奇松的身影。在作者笔下的三种松中,最著名的要数迎客松了,自读迎客松的部分,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松?仔细品读、圈画重点词句、批注下你的感受。生:读文 圈画 批注师:现在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我觉得这是一棵坚强的松。师:(板书坚强)你看他特别会读书,能从文本中提炼自己的感受,用合适的词语概况出来,这是一种概况的好方法。生:我觉得这是一棵遒劲的迎客松。师:(圈画遒劲)你看,他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特别好。生:我觉得这是一棵姿态优美的松。生:我觉得这是一棵天下闻名的松。【通过第一环节的初读,第二环节的学习主要是在“这是一棵( )的迎客松”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重在倾听学生的感受,不做过多的深入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况”和“用文中词语概况”这两种概况方法,并能浅层次的体会到迎客松在样子和品质上的特点。安静的聆听不操之过急的引导带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环节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这么多词语,有的是课文中的,有的是大家自己总结出来的,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许多同学说这是一棵坚强的迎客松,你是从课文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它的坚强。 生: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这棵迎客松已经800多岁高龄了,在800年的岁月流逝时光变迁中,它会经历哪些风霜呢? 生:干旱 师: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迎客松却能战胜干旱,多坚强啊。 生:风雪 师: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生: 雷电 狂风 暴雨 师:在800多年中在29万个日日夜夜里,迎客松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这就叫- 生:饱经风霜 师:除了自然灾害,风霜也指经历的一切困难,黄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品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坚强的黄山松吧(视频) 生:读这一段话。 师:刚才我们结合着文中的句子谈了迎客松的坚强。谁还能谈谈你从哪感受到了迎客松的其他特点? 生:我从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感受到迎客松姿态优美。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课文的插图可以看出迎客松的枝干是斜伸出去的,样子很优美。师:你看,他能结合着插图来谈自己的体会,这是一种好方法。生:我还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热情好客。师:那就请你读读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热情吧。生:我从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感受到迎客松的天下闻名,师:是啊,迎客松不仅是黄山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客厅里就悬挂着这样一幅迎客松,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谁来读一读。师: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了黄山的代表,一提起黄山人们便会想到-一提起黄山的奇松人们也会想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天下闻名的迎客松吧。生:齐读。生:我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感受到迎客松的遒劲。师:你能深入谈谈吗?生:虽然却是转折的关联词语,是说迎客松经历了很多困难,却还能充满生机。师:她能抓住细微之处,从关联词语中来谈体会,非常好,虽然迎客松已经800多岁高龄了,却仍然像年轻的少年一样生机勃勃,谁来读读这句话。生:读生:我想结合课前资料来谈,“客松的生长方式很奇特,它们都扎根在岩石缝里,没有泥土,枝丫都向一侧伸展。它们的根大半长在空中,象须蔓一般随风摇曳着。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所以说迎客松是遒劲有力的。师:看来你准备得十分充分,能结合课外资料学习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种方法。生:我觉得正是因为迎客松姿态优美而且十分坚强,才能成为黄山的代表。师:她从整段文字联系上下文来谈体会,说明她读懂了这段文字。我们就一起来读读描写迎客松的这部分吧。【这一环节是学习的重点,学生围绕第二环节提炼出的词语来谈感受,通过抓课文语句、结合插图、关注关联词语、引入课外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畅谈自己的理解。从浅层次的体会到深层次的挖掘,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将迎客松的特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我倾听着学生们独特的思维,适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谈体会后能带着体会去读文,将发言权和主导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总结回顾】 本节课是一种新的尝试,由原有的教师用大问题牵引整篇课文的方法转变成学生去发现、畅谈、思索,教师辅助引导的方式。这一方式的转变,其实是整个教学观念的改变,作为年轻的教师,我们总是被一个声音所桎梏:我们要将课堂把握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才不会出错。所以我们预设的问题贯穿着整个课堂,备课时也会不自觉的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问问题上。这样的课堂当然“胸有成竹”,却也失去了孩子们自己的声音,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它无法替代孩子们灵动的心灵。当然,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上课,课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孩子们很多闪现出来的契机没有抓住、还是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们还没有真正学会如何谈自己的感受等等。但当我放慢脚步,选择去信任孩子时,惊喜的发现,学生们聪慧的悟性,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情感都在这份信任中不自觉的豁显出来,她们有了更多的空间去表达情感、去朗读文本、去安静聆听、去交流补充。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的魅力。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因为害怕意料之外自己的束手无策而选择了逃避,让学生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