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特点——世纪之初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论文: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特点——世纪之初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论文: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特点——世纪之初的实证研究.doc_第3页
论文: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特点——世纪之初的实证研究.doc_第4页
论文: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特点——世纪之初的实证研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特点世纪之初的实证研究论文: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特点世纪之初的实证研究摘要:利用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世纪之初城市体系的结构特点:超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及其人口迅速增长,小城市数量及其人口迅速下降;超大城市人口已占较大比重;平均城市规模进一步上升。进一步对城市体系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利用齐夫方程对我国分区域和三大城市群的城市体系进行分类。关键词:中国;城市体系;结构特点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CitySysteminChina:AnempiricalanalysisattheBeginningofNewCenturyAbstract:BasedontherelateddatafromUrbanStatisticalYearbookofChina,thisarticleanalyzes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citysysteminChinaatthebeginningofnewcentury:thenumberofmetropolisandbigcityisincreasingrapidly,aswellastheirpopulation,whilethenumberofsmallcityanditspopulationisdecreasingquickly;thepopulationofmetropolisaccountsforalargeproportion;theaveragescaleofcityisfurtherincreasing.Furthermore,theregionaldifferenceofcitysystemiscompared,andtheclassificationoncitysystemofvariousregionsandthreeurbanagglomerationsisconducted,whichisbasedonZipfequation.Keywords:China;CitySystem;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中图分类号:C84862801322.1529.07特大城市24293.604.393090394614.0714.32大城市49747.3411.203314519115.1018.83中等城市20622030.8433.286238660628.4123.97小城市37631856.2948.114450380820.2713.81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2005整理得到。从各级规模的城市结构看:小城市的比重下降得最快,由1998年的56.29%下降到2004年的48.11%,下降了8.18%;大城市的比重上升的最快,上升了3.86%;然后依次是中等城市上升了2.44%、超大城市上升了1.08%、特大城市上升了0.79%。从所占比重看,尽管小城市在我国城市体系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但其地位有所下降,有被中等城市代替的趋势。1998年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比重相差25.45%,2004年相差14.83%,差距减少了10.62%。由于小城市不断向大城市晋级,数量在递减,大城市及其以上规模城市数量发展较快,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已进于小城市发展向中等城市发展时期过度的中后期。如图1、2所示。2.城市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的特点从各级规模的城市人口数量看,增加最多的是超大城市,由1998年的4862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8013万人,增加了3151万人;其次是大城市,增加了1877万人;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各增加了856万人和368万人;小城市减少了642万人。各级规模的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依次为:超大城市10.80%、特大城市4.62%、大城市9.44%、中等城市0.98%、小城市-2.40%。人口数量也表现出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增长最快的特点,同时它们也成为我国农村-城镇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入地。从各级规模的城市人口结构看,1998年以中等城市人口比重最高,为28.41%;其次是超大城市22.15%;位居第三的是小城市20.27%;大城市15.10%,位居第四;特大城市最低,只占14.07%。2004年超大城市人口比重最高,达到了29.07%;其次是中等城市,为23.97%;第三是大城市28.83%;特大城市为14.32%,居于第四;小城市最低,只有13.81%。人口比重增加最多的是超大城市,增加了6.92%,其次是大城市,增加了3.73%;而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的人口比重在降低,分别降低了6.46%和4.44%。从城市人口结构看,超大城市人口已占主要地位,小城市人口比重在迅速下降。如图3、4所示。综合考虑全国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从平均城市规模的角度,1998年平均城市规模为32.87万人,2004年上升到41.07万人,年平均增长了1.37万人。(二)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的区域差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空间城市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下面以2004年的相关数据为例,分别从东、中、西三区域和行政省域的角度进行比较说明。1.三大区域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的差异(1)城市数量及结构的差异。从各级规模的城市数量看,城市总数量仍然呈东、中、西递减势态,并且中、西部差距远大与东、中部,城市数量中部比西部多115个、东部比中部多40个;除小城市外,东部地区在其它各级规模城市数量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特别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东部地区的数量超过了中、西部之和,如表2所示。三区域各级规模的城市数量比较见图5。从各级规模的城市结构看,东部地区除了小城市比重低于全国的平均值8.18%外,其它各级规模城市的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值;西部地区除小城市比重高出全国平均值11.27%外,其它各级规模城市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值;中部地区的各级规模城市比重大部分与全国均值接近。中、西部小城市比重占绝对优势,分别高出比重位于第二的中等城市14.72%和31.25%;东部的中等城市发展良好,其比重低于小城市4.24%。如表1、2所示。表22004年我国分区域和省份的不同规模城市结构比较(单位:个、%)福建的福州,湖北的黄石、十堰、襄樊等城市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2004年的非农人口为缺失,本研究中采取用2003和2005年的非农人口平均值代替。为使表格紧凑,各省份都使用了简称。省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个数比重个数比重个数比重个数比重个数比重东部地区京1100-津1100-沪1100-辽26.6726.67723.33826.671136.67冀13.0326.06412.12721.211957.58鲁24.1724.17612.502347.921531.25苏12.50512.50717.502152.50615.00浙13.0313.0313.03721.212369.70闽0014.3514.35626.091565.22粤36.8236.821022.732147.73715.91桂0014.7629.52628.571257.14琼0000112.50225.00562.50小计134.59176.013913.7810135.6911339.93中部地区黑13.3313.33620.001033.331240.00吉13.7013.7013.701037.041451.85晋14.5514.5529.09418.181463.64内蒙0015.26210.53736.84947.37皖0014.55418.18836.36940.91赣0015.0000945.001050.00豫0025.26718.42821.522155.26鄂127800411.111850.001336.11湘0013.44413.79827.591655.17小计41.6593.703012.358233.7411848.56西部地区渝120.000000360.00120.00川13.1300412.51340.631443.75贵0017.6900323.08969.23云0015.8800317.651376.47陕17.6900215.38430.77646.15甘0016.2516.25212.501275.00青0000133.3300266.67宁0000114.29114.29571.43新0014.5500731.821463.64小计32.3443.1397.033628.137659.38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整理、计算得到。(2)城市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差异。从城市人口的数量看,东部地区的总城市人口为15195.79万人、中部为8591.49万人、西部为41006.36万人,东、中、西城市人口之比为3.70:2.09:1.00,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