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简答题.doc_第1页
古代文论简答题.doc_第2页
古代文论简答题.doc_第3页
古代文论简答题.doc_第4页
古代文论简答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提倡中和之美。(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2、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1)阴阳之道;(2)观物取象;(3)通变入神;(4)中和之美;(5)观民生民;(6)情见乎词;(7)言意之辩;(8)言语枢机;(9)称名取类;(10)贲饰尚素。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的?(1)从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2)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4、简述毛诗序。(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5、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6、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哪些文学方面的理论?(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3)关于文学作品继承和创新的问题。(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7、王充是如何论述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的?(1)作家的品德修养会影响到作品的内容和风貌。(2)作家首先要有实诚的态度。(3)作家的品格是由先天的“气”决定的。(4)作家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气”的不足。8、魏晋南北朝“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缘情说。(2)心、物交融说。(3)动静相济说。(4)言意说。9、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中提出了哪些不良的鉴赏偏向?(1)信伪迷真。(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3)贵古贱今,贵远贱近。(4)名士效应。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1)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并总结了前人创作与文学理论的经验,写作了文赋。(2)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名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11、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征圣5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20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述19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序志篇相当于后序。12、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1)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2)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的标准。(4)诗歌批评的方法及其批评实践。13、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1)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确立诗歌批评的标准。(2)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3)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4)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5)提出“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原则。14、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1)致流别: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2)品评利病:分析作品艺术的得失。(3)显优劣:评价作家的地位和成就。15、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1)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是在隋代和初唐要求变革文风的基础上的提高。(2)他认为文学产生弊端的历史已很漫长,必须在复古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才能引导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3)他要求以汉魏文学为学习对象,提倡有风骨的风雅之作,要求文学具有浓厚的社会现实内容与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16、简述皎然认为意境的本质及审美特征是什么?(1)意境的本质:皎然认为意境不是单一的结构体,而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界物像两个因素组成的。(2)意境的审美特征:第一、意境是贯注主观众象所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图象、气氛、情调和韵味,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化境;第二、读者在鉴赏时,只有透过景、风、色和语言文字等物质性的材料,才能把握其内在心灵的东西,从而引发出丰富的想象和情味来。1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个方面?(1)文以明道。(2)不平则鸣。(3)气盛言宜。(4)含英咀华,闳中肆外。(5)务支陈言,文从字顺。18、简述白居易关于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理论。(1)白居易坚持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2)白居易认为文学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现实生活,而必须是现实时事政治。(3)白居易还要求诗歌反映民生疾苦。(4)白居易诗论中的斗争性和人民性特点,超越了儒家的诗论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19、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艺术原则。(1)直致所得。(2)思与境偕。(3)万取一收。(4)离形得似。(5)妙造自然。20、简述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观。(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2)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刻的内涵,如诗之有味。(3)苏轼这一理论反映了他对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和意境美的正确认识。21、黄庭坚是如何论述诗歌创作的本源的?(1)黄庭坚认为前人的作品是后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本源,因而他把多读前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视为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2)黄庭坚的这一理论忽视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有其片面性。(3)在前代作家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但他并没有看到杜甫学习前人、积累学问、锤炼语言,是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而只是从书本学问和诗法技巧的角度去看待杜诗,故而受到了后人的批评。22、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基本结构(理论体系)。(1)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全书共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后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2)诗辩中提出“别材别趣”、“妙悟”等诗论命题,为全书的核心;诗体主要论述了历诗歌各种体制的流变和发展;诗法主要论述诗歌创作的法规和技巧;诗评主要评论了历代诗人作品和风格;考证是对一些诗人和诗作的考证批评。23、简述司空图韵味说及其涵义。(1)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成果,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韵味说。(2)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诗歌创作和评论都以辨别“味”为首要条件。(3)他认为诗味来源于咸酸等单一之味,但又有别于这种单一之味。(4)有韵味的诗歌在形象上的特点是:“近而不浮”和“远而不尽”。(5)在意境创造上,他又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要求。24、严羽为什么提出“以盛唐为法”的主张?试作分析。(1)严羽把“以盛唐为法”看作是诗人有“识”和“入门正”的标志。(2)“以盛唐为法”的理由是;第一、盛唐诗歌特别追求“兴趣”,具有吟咏情性、不落言筌、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第二、盛唐属于“透彻之悟”,自觉运用妙悟的艺术思维方法进行创作的;第三、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3)“以盛唐为法”这一命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2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艺观。(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严守古法,摸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26、简述清代诗论的基本内容。(1)清代是古代词论的集大成的时代,流派纷呈,理论迭变。(2)清代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辛豪放词风,抒发胸中愤懑之情。(3)以朱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张炎清空雅正词风,以词写太平生活和风景。(4)嘉庆以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提倡作词要有寄托,强调继承诗经、楚辞比兴美刺的优良传统,针砭时世,抒情言志。27、明清诗文理论家是如何认识诗文的特征的(即如何认识诗文的意象和意特征的)?(1)明清诗文理论家主要是围绕景象与意境问题来探索诗文的特征的。(2)审美意象即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完美结合。意境则是文学家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和谐含蓄而富于无穷韵味的艺术氛围。(3)明清诗论家不仅大量使用“意象”、“意境”概念,而且对其内涵也多有分析说明,有的更是明确把审美意象作为诗歌的本体。28、简述公安派的主要理论(即公安派“性灵说”的理论内涵)。(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2)公安派的首倡人物是袁宗道,他著有文论上下篇,他从理论上阐明古今诗文不可因循相袭的道理,力破当时贵古贱今的观念。(3)袁宏道是公安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在叙小修诗中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其性灵说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露,第二是俗,第三是趣。(4)公安派的理论在后期有所变化,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其中袁中道还提出向唐诗学习。29、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简述王夫之关于诗歌审美意象的基本理论)。(1)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第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第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第三、情中有景。(3)王夫之“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30、简述叶燮文学创作论的基本内容。(1)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2)叶燮重点探讨了创作的规律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客休的相互关系、条件及原理。(3)在创作思维规律方面,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31、什么叫“理、事、情”(即叶燮是如何论述创作的客观条件的)?(1)叶燮认为“理”、“事”、“情”三者是审美客体,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2)“理”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3)“事”是指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4)“情”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5)“理”、“事”、“情”三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32、简述原诗的理论特色。(1)原诗理论的严密系统性。(2)符合文学历史斗争实际的针对性、批判性。(3)巧于运用艺术辩证法的灵活性。33、简述王渔洋“神韵说”的理论内涵。(1)在作家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2)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3)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34、简述王渔洋“神韵说”的美学旨趣。(1)创作理论是王渔洋“神韵说”的核心。(2)所谓“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诗中获得的、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歌本身,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从创作角度来说,“味外味”就是诗歌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含蓄蕴藉、悠长持久的韵味或快感。(3)创造诗歌“味外味”的途径有:第一、伫兴而就,第二、笔墨精练,第三、不著议论,第四、象外之象。35、简述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理论。(1)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魁、姚鼐三人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三祖”,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理论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2)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3)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3)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36、简述常州词派的主要理论。(1)张惠言为此派宗师,他与弟弟张琦编有词选,为常州词派的理论范本。(2)推尊词体,扩充词体的社会意义。(3)强调比兴寄托,注意探索词体的艺术特征与审美规律。(4)以比兴寄托作为区分正变的重要标准。(5)常州词派直接针对阳羡派和淅西词派的流弊而起,这是时代和词体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37、简述明清戏曲创作中有关情节结构的主要内容。(1)李渔在明清曲论家中最重视结构,提出“结构第一”的理论主张。(2)从本质上揭示情节结构之内在张力的是汤显祖。(3)关于戏曲结构,王骥德提出“大间架”、“大主脑”,李渔提出“立主脑”、“密针线”,金圣叹提出“狮子滚球法”。(4)孔尚任系统地探讨了结构艺术,他为全剧情节要围绕主线进行。(5)凌蒙初等也提出了有关情节结构的若干意见。38、列举明清重要的戏曲理论著作。徐渭专论南戏的南词叙录;焦循专论地方戏的花都农谭;李调元的剧话;现存最早的一部传奇作家传略及剧作评集吕天成的曲品,收集品评传奇名目最多的远山堂曲品;现存惟一的著录和品评明人杂剧的专书祁彪佳的远山堂剧品;等等。39、简述徐渭戏曲“本色”论的主要内容。(1)徐渭的戏曲本色论主要见于他的南词叙录。主要是针对当时文坛“以时文为南曲”的不良创作风气而言的。(2)他认为所谓的“本色”就是世间万物本来的真面目。作品的“本色”就是要把事物真实自然的状貌表现出来,而反对虚伪矫饰,掩其朴素。具体有两层涵义:第一、戏剧作品的语言要家常自然,通俗易懂;第二、戏剧作品必须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40、简述吴江派与临川派论争的主要内容。(1)两派争论的焦点是针对牡丹亭的评价问题,并由此廷伸为两派的理论专篇。(2)吴江派的观点主要是认为此剧虽好,但不合格律,故提出批评,并奋起修改以补其不足;而汤显祖则认为戏曲以意趣为主,音律为次,表示要继承关汉卿剧作的现实精神和王维雪中芭蕉的浪漫意趣,维护牡丹亭的艺术精神。(3)两派之争,涉及到文艺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41、简述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体系。(1)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曲律一书,此书对古代曲学的成果作了全面的总结。(2)戏曲批评论主要研究戏曲作品美学品味的判断与批评欣赏的原则、标准、方法诸问题。(3)戏曲创作论主要探讨了戏曲内容的选择、人物的描写、题材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4)戏曲本色论,一是戏曲语言形式方面,本色在浅深雅俗之间;二是在语言表现的情感风致等内容上,以悟为当行本色。42、简述王骥德戏曲批评论的主要内容。(1)论曲方法:以上、中、下三等分品论其高下优劣。(2)论曲原则:“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3)戏曲艺术理想:“必法与词两擅其极”。43、简述王骥德戏曲创作论的主要内容。(1)内容的选择:“持一情字,摸索洗发”。(2)人物的描写:“华衮其贤者,粉墨其匿者”。(3)情节的提炼:“于古人事多损益缘饰为之”。(4)统一性的谋求:立“头脑”,使一部作品“打成一片”。(5)结构的安排:“先定下间架”,“整整在目,而后可施之结撰”。44、简述李渔的戏曲理论成就。(1)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主要有闲情偶寄。(2)构建了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3)在戏曲功能方面,他提出娱乐与教化相结合的主张。(4)在戏曲结构方面,他提出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5)在戏曲人物方面,他主张人物应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6)在戏曲语言方面,他提出词采理先于音律和严格遵循曲谱的主张。45、简述李渔戏曲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1)他以舞台性为核心,其理论在体系的周密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上大大超过前人。(2)他强调戏剧活动的有机整体性,他把剧本创作、演员表演和舞台演出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3)所谓舞台性就是要求突出观众在戏剧活动中的地位。(4)把观众提到理论的前沿,体现了其戏曲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和深刻性。46、简述明清小说理论的基本内容。(1)中国小说理论滥觞于先秦两汉。(2)特征论。(3)语言论。(4)情节论。(5)人物特征论。(6)功能论。(7)明清是小说理论自觉的时代。47、简述李贽水浒传评点的意义及影响。(1)从李贽开始,小说评点变成一种文学理论批评的独特形式,开拓了小说研究的新天地。(2)他在评点中往往结合自己的社会和情感体验,借题发挥,彻底改造了旧的评点形式,增加了小说的认识和教育作用。(3)他的具体评点,在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4)正由于李贽的大力倡导和具体实践,使评点这种批评形式在小说批评中被固定和广泛运用。48、简述金圣叹小说人物性格论的主要内容。(1)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主要见于他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2)他认为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3)金圣叹还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形象,阐释了性格就是个别性的涵义。(4)金圣叹还注意到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主张通过提示人物内在的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49、简述金圣叹关于水浒传技巧论的主要内容。(1)强调结构的完整性。(2)对于情节的犯避之妙。(3)总体上说,金圣叹的小说评点理论是相对系统和全面的,对小说创作和欣赏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50、简述毛宗岗的小说理论。(1)重视人物形象的类型特点。(2)总结艺术形象塑造的经验。(3)强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4)概括了艺术结构的方法。51、简述毛宗岗关于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理论。(1)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20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在刀光剑影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3)毛宗岗父子还精心总结了用“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52、简述张竹坡的小说理论。(1)张竹坡的小说理论主要见于他的金瓶梅评点,他是第一人对金瓶梅作全面分析并自成体系的批评家。他的评点将书前五篇专论、读法、回评、夹批、眉批等融为一体,使小说评点的形式达到成熟,为古典小说理论批评作出了独特贡献。(2)否定金瓶梅“淫书说”,肯定其为“世情书”、“泄愤书”。(3)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4)论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5)张竹坡还总结了金瓶梅在结构完整复杂上所取得的成就。53、简述脂砚斋评石头记的主要理论内容。(1)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初名。(2)针对创作流弊,提倡创新意识。(3)强调“事之所无,理之必有”,要求真幻相辅,虚实相生,以别开生面。(4)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着眼于全新人物的创造。(5)重视艺术技法的欣赏品味的研究。54、简述“脂评”关于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理论。(1)“脂评”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着眼于全新人物的创造。(2)“脂评”指出“画神鬼易,画人物难”,塑造人物是小说家的中心难题。(3)强调人物描写的个性化,要“写一个人换一副笔墨,另出一花样”,指出曹雪芹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4)对典型化手法已有朦胧认识,如对宝玉的评论已体现了这一点。55、简述中国近文论发生质变的主要标志。(1)从接受对象而言,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万姓所公”的国民文学。(2)从文学本体而言,破杂文学体系而建纯文学观念。(3)从创作主体而言,由“独抒性灵”说走向创作“自由”论。56、简述近代文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理论。(1)白话运动的开展。(2)文体结构的改观。(3)典型化原则的输入。(4)创作方法的新识。(5)悲剧观的确立。57、简述刘熙载的主要文艺理论。(1)刘熙载是近代著名的文论家,其文艺思想主要见于艺概和游艺约言等。(2)在艺术的本质和特点上,提出“艺者,道之形也”的主张。(3)在文艺创作规律上,提出“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主张。(4)在艺术的真实性问题上,提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的观点。(5)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的主张。(6)在文艺继承与创造关系上,提出“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的主张。58、简述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要理论。(1)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2)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3)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4)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找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论述1、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第一、“立主脑”第二、“减头绪”第三、“脱窠臼”第四、“密针线”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6、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一)“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偕亦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三)“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其特征。7.简单说明正变论产生历史背景正变论亦即发展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原诗问世,是针对此前诗坛的两股思潮而言的。一是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二是其后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化创作主张。前者试图以复古为革新,但未能看到诗歌创作之变化,其对汉唐之复古实际上导致了创作的停滞甚至倒退,不仅使诗歌写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泯灭了诗人的主体性情感和个性舒展;而后者,其虽意图清除前、后七子的复古流弊,但为封建士大夫独专的所谓“性灵”,实际上又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给诗坛带来了消极颓废之风。在此情势下,原诗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两种思潮的偏颇,重新就诗歌的出路与发展问题发言。8.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1)言只能表达物之粗,而意却能致物之精,故言不尽意。(2)言的重要在于表达意,而意又与道相关。道是不可言传的,因此,言只能得之于表。(3)言意相较,意比言更重要,因此,得意便可忘言。9.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庄子在论述道与语言关系时,提出了“言不尽意”这一重要命题:“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这里“意之所随者”就是指“道”,“言”不能表达“意”中之“道”,因而“言”也就必然不能尽“意”了。“言不尽意”,意思就是语言文字不能全面、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庄子的“言不尽意”包含两层含义:首先,“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表意的。庄子肯定了可以言论的范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秋水),即语言还是能认识、表达到有限事物的粗浅外在表象。其次,“言”不能全面、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庄子认为“言”是无法洞悉事物的总体性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至于他所追求的“不期粗精”的“道”则更是语言、心意都难认识到的。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一种表达人的思维内容的物质手段,只能算是一种并不称职的工具。带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语言,在表现抽象思维方面也许还比较有效,但对生动而又细致的形象思维、微妙深刻的情感世界、复杂朦胧的潜意识却往往难以充分体现。在科学的领域里,“言”常常可以尽“意”,但在文学艺术审美的领域里,“言不尽意”恰恰是审美感受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反映了这种语言的表达的困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言”能不能尽“意”,直接涉及到文学创作是否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文艺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在文学艺术领域内一方面并不因此否定语言的作用和文艺创作,另一方面是要求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意愿的时候,既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又要不受语言文字表达思维内容时局限性的束缚,以言为意之筌蹄,寻求在言外含有不尽之深意。这为后世寻求“滋味”、以禅喻诗、“四外”说、神韵说、意境说等更进一步追求言外之意的创作方法与批评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含蓄深远、意在言外的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特征。10.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1)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2)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3)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11.“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1)因袭与革新;(2)对文学传统采取的态度;(3)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3、简单分析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内涵。(1)“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历代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者,无不在于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描绘景物,细腻入微地传达感情。情(意)与景(物)即是文学作品境界本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因素。当然,这二者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并存关系,而是由作者主观之精神与外在客观之事物相互“交代之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当作品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才有“境界”可言。这样看来,“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景交融。(2)“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于“不隔”“境界”不仅是要情景交融,而且必须是“真”情“真”景的交融与表现,而要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作者必须“所见者真,所知者深”。面对自然、社会生活,诗人既要能够“入乎其内”,才能准确把握“物之为物”的鲜明特征,此即“所见者真”;又要能够“出乎其外”,才能不为物欲所蔽,从对外物的审美静观中获取最大的启迪与感悟,此即“所知者深”。“不隔”的含义,那就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作品之“境界”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根源在于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于“真”,从根本上决定了“境界”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4.结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谈谈李渔的“浅处见才”说给我们的理论启示。首先,从戏曲创作本身讲,理想的戏曲应该是“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才”与“浅”、高雅和通俗理应和谐辩证地统一于同一作品当中。 其次,从戏曲本位观来看,真正的戏曲应该是“观众本位”的,“浅”也好,“才”亦罢,观众是最后来衡量戏曲优劣的唯一尺度。最后,从戏曲通变观来讲,健康的戏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在“才”、“浅”相谐、高雅与通俗两不偏废的前提下,既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同时警惕个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7、“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怎样认识刘勰的文学发展观?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8、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讨论司空图的“韵味”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答: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这些诗句所表现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幻境。9、理解叶燮的“才胆识力”说,谈谈你对几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所谓“胆”,即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所谓“力”,即指创作主体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既然“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那么此四者之间关系如何呢?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只有识见高明,才能独出心裁、别具只眼、是非分明、取舍恰当,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10、结合水浒传,理解金圣叹的小说“因文生事”说。10A、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根据这段文字描述,阐释小说的虚构特质中的“因文生事”。以上两题的答案相同,均为: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思:事为虚构;再说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务的。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答: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述了文艺与道德的关系,重视诗的教化作用。 二、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三、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四、从“诗教”的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评价,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五、主张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六、反对郑声,提倡雅乐。这六个方面对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兴观群怨”说论及文学的社会作用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兴观群怨”的核心是“怨”,指出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中国后世的现实主义作品都体现出这一作用,后世的现实主义作家也大都怀着这样的观点去创作的。2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答:孔子在论及文学批评的标准时提出“思无邪”说,从艺术方面看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说,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就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在对音乐的论述中提出反对郑声,提倡雅乐。这种崇尚雅正的思想是儒家文论的基本观点。3试从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两方面简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答: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提出“兴、观、群、怨”说。其核心在于“诗可以怨”,“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主要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这一思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悠久传统。就诗歌创作而言,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现实主义的诗歌几乎无不本着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宗旨去创作的。在诗学理论上孔子的“诗可以怨”的观点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4.试析孔子“兴观群怨”的具体所指: 答论语阳货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肯定。兴,朱熹解释为“感受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咏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说的。他又解释为“托物兴辞”这是从文学的创作特征角度对“诗可以兴”的美学作用的说明。“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诗经的怨主要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5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答:先秦“赋诗言志”所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办法,不考虑诗的本来意思,仅从字面上推断截取,往往与本意相差甚远。而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批评方法。主张要结合作品的实际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去阅读欣赏理解文学作品。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都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和批评的。6试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导致:.“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 .为意境的产生奠定基础。7浅述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答: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主张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必须绝无人工痕迹,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境界。这是庄子对后代文学艺术家艺术创造影响的主要方面。正是在这一原则下,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便进入了“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虚静”“物化”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是庄子对中国后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献。8试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答: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对言意关系的看法是与他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相联系的,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讲 两汉文论1、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他的“怨刺”和“直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 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历史上许多进步作家真实情况的总结,也是对自身创作的真实体会,对后代受迫害下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是有力的鼓舞和激励; 他的“实录”精神不仅影响我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创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影响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原则。2、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答: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抵是作家在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和政治主张,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即是“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说是在总结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影响。3、司马迁史学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有何异同?它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何积极影响? 答:“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他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同时这一原则也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皆以实录精神来衡量创作,强调文学作品要反映真实,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仍有别于史学的真实性。文学的真实是强调塑造典型,是集中了许多共性的东西的真实,而史学的真实是具体的真实,是要严格遵守历史事实的。 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4、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答: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即认为诗歌创作要从感情抒发出发,但不能超越礼义的规范。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的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即要用委婉的文辞来表达谏劝的意思。“发乎情”,承认诗歌创作的感情因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止乎礼义”又限制了诗歌感情的抒发,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使抒情受到“礼义”的约束和格式,影响到了诗歌的发展,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几乎成了儒家传统诗教规范诗歌创作的一个教条。“情志”说肯定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对我国诗歌创作重视抒情的传统和文学批评的重视情志统一的传统的形成有促进作用。5、简述毛诗大序“讽谏”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 答:毛诗大序认为,诗歌(文学)是现实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它认为,社会政治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便又不同的内容情感和风格特点,那么从这不同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它还提出“变风”、“变雅”,认为这是“王道衰,礼义废,正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衰败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在文艺上反映。在文学的社会作用上,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毛诗大序认为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应该有批评现实的功能和作用,肯定了诗歌的讽刺作用,为后来进步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现实,揭露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6、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答:毛诗大序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的时候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的典型性的特征。“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有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7、王充“疾虚妄”精神对于其文学观念有什么影响? 答: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他自述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论衡佚文)。所谓“疾虚妄”就是要求一切文章和著作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反对虚假妄诞的“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王充着重探讨了书籍文章中的“增益之辞”。一方面,王充在解释尚书、诗经等先秦儒家经典和其它个别著作的“增益之辞”时,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