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易经》的美学思想[1][1].doc_第1页
浅析《易经》的美学思想[1][1].doc_第2页
浅析《易经》的美学思想[1][1].doc_第3页
浅析《易经》的美学思想[1][1].doc_第4页
浅析《易经》的美学思想[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易经的美学思想 耿成鹏 胡艳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摘要:通过对易经中的美学思想、审美观念、审美意蕴等的诠释, 说明易经在美学的精神风貌、艺术境界和诗文书画等艺术创作中居于关键地位,易经的美学思想对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甚至对创造美的人生仍有历久弥新的意义和价值。关键词:易经 审美想像 审美意蕴 审美观念 爱美是全人类共有的天性,无论古今中外,凡人皆有爱美之心。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华民族,同时也是欣赏美、追求美、崇尚美、创造美的泱泱大国。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中国美学,给人们谱就一曲又一曲光辉乐章,留下一篇又一篇高文大典;至性至情、多才多艺的中国美学家,为世间创制了一件又一件艺术精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的典范。通观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说,周易乃是华夏美学的第一宝典。在中国美学中具有发端和奠基作用的易经美学,在美学的精神风貌、艺术境界和诗文书画等艺术创作中居于关键地位,发生了深广影响,时至今日仍能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对创造美的精品,甚至对创造美的人生仍有历久弥新的意义和价值。 一,华夏民族美学的发源 华夏民族从远古时代就产生了浓郁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强烈的审美观念。峙峪文化中既发现了用燧石制成的石簇,刀口作新月形的小刀,又发现了经过磨制、钻孔的石墨装饰品,年代距今约3万年左右。1前者虽有审美意味,但主要属于实用型的生产生活用具,后者则为重在审美的原创性工艺品。这看似简单的钻孔磨制,实是华夏民族审美历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实开自然人化、自然美化之先河。继之而起的虎头梁文化,除钻孔石珠、穿孔贝壳外,还有用乌骨管磨制而成的扁珠,用鸵鸟蛋壳制成的扁珠,距今2万年左右的山顶洞文化,仅在一女性头骨旁就发现了七颗钻孔打磨并染作红色的石珠。2如此等等,可说是华夏先人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展露,是华夏先人审美活动进一步的拓展和演进,而石珠染红,如同珠制成扁形中包含着形式美的观念一样,其中凝聚着颜色美的意识,显示出以红为美的信息。到了殷商,华夏民族的审美观念更为发达成熟,审美实践更加蔚然壮观。殷墟已出土四千多种陶器,饰有形态各异的联珠纹、圆涡纹、勾连云纹、简化饕餮纹等陶器纹饰;两千多件玉器,其中有头饰、佩饰、腕饰、坠饰等美丽精巧的装饰品,玉龙、玉凤、对象、对鹤等栩栩如生的工艺品;三千多件青铜器,主要是用途各异的铜镜、铜虎、龙头尺形器;还有造型别致的雕花骨器等等,3这些工艺品,不仅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实践源远流长、日趋完美的佐证。正是在这种邈远阔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提炼总结了中华民族长期的审美实践经验,升华提扬了华夏民族丰厚的审美观念,使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最早具备了理论形态,成为华夏美学真正的惟一的发祥地。二,易经中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易经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分布甚广,约而言之,可分为七。 其一:羽可用为仪的审美想像。 审美想像是审美意识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产物,而其中的创造性想像,主要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审美对象生发开去,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就中国美学史而言,予这种审美想像以完整表述的,易经堪称第一。 涵义为渐进、象征义为女归吉的渐卦,其六爻向人们展现了鸿鸟从水中游向河岸、登上磐石、飞向高陵、降于树上、进入陆地等优美场景,而上九爻即最后一爻则这样写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古代舞蹈一般分为文舞与武舞,羽舞是文舞中最主要的一种,舞者或头戴羽冠,或手执羽毛,或腰系羽饰物,仪即用作舞蹈的羽饰,对舞蹈者身姿,特别是面部、头部有修饰、装饰的重大审美功能。鸿鸟从空中飞返陆地,映人人们眼帘的,首先是它那美丽多彩的羽毛,而人们所想的,首先是这漂亮的羽毛可以用做舞蹈时仪容的装饰,而不是鸟肉可供食用的功利之念。易经作者这种超越功利的审美判断,特别是由鸿羽之美生发开去的舞蹈之美、仪容之美的审美想像,既寓有审判感知,又灌注着纯净的审美情感,更升华为优美的审美联想,既不同于爱屋及乌的接近联想,也不同于以雄鹰喻勇士的类似联想,甚至也有别于吟咏诗文重现事物形象的再造性想像,自当属于高级的创造性想像之列。 其二,娣袂良于君的审美观照。 归妹作为少女出嫁之卦,描绘了古代男婚女嫁的不同情状和场面,其主爻即第五爻则拣取殷纣王之父帝乙出嫁少女的盛况立说,其辞日“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古时婚姻,常有姐妹二人同嫁一夫者,君指姐姐娣为妹妹。袂属上衣袖部饰物,多为衣服中最精美别致者,其长过于双手,可反屈至肘部,既涵富贵华丽之意,又有能歌善舞之助。帝乙以君王身份下嫁少女,其婚嫁服装之绚丽精巧自不待言,而特提袂以为说,即将审美欣赏集中于衣裳中之最艳丽者,而又言妹妹之袂比姐姐之袂更为漂亮,实于君娣婚服以审美欣赏的同时,包含着对二者进行审美比较之意。于两个相近的审美对象中区别其高下,鉴赏出何者更美,这种审美观照无疑超出于对单一对象的审美判断,体现出更高的审美能力。 其三,鼓缶而歌的原创艺术。 人类的原创艺术,往往是融诗歌舞于一体者,也是备三者于一身者,离卦九三的“鼓缶而歌”,即是这种原创艺术的典型再现。古代的敲击乐器,由水和泥土混合而具雏形,再予烧烤晾晒而成为缶,较之木制之桡、石制之磐、铜制之钟、皮制之鼓等,可能年代更早,这从缶同时可做食用之饮具中也可看出。而敲击乐器一般又早于土制之埙、竹制之箫等吹奏乐器,因此,缶无疑是人类创制的最早的乐器,至少是最早的乐器之一种。而所谓鼓缶而歌,自然也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之一。 鼓缶而歌,既不像后世将作诗、谱曲、歌唱一分为三,而是一种自我吟诗、自我制曲、自我歌唱;也不像后世把歌唱与伴奏一分为二,而是一种自我歌唱自我伴奏;不难想像,伴随鼓缶而起的,是一种或快或慢、或高或下、或激越或舒缓的原始舞蹈动作。所以,鼓缶而歌,实是集敲击、舞蹈、歌唱于一身。这种集歌唱、舞蹈、敲击于个体一身的鼓缶而歌,无有各种中介物掺杂于其间,是自我内心真情实感的直接抒发,是个体生命活力生活激情的直率呈现,又是自我心绪、当下感受、诸种情感的全面展现。因之,与它紧密相连的是一种真诚之美,坦率之美,粗犷之美,雄健之美,豪放之美;与它息息相通的是一种内在之美,浑全之美,身心手口合一之美,动荡血脉与通流精神融一之美,悦目悦耳与悦情悦意统一之美。 值得指出的是,离卦九三强调的是人即使进入老年,也应当鼓缶而歌,这与一般所谓原始歌舞与巫术活动密不可分的看法不同,它主要指向人生,指向人的现实生命,指向个体的具体存在,指向个体的当下生存。由此人们不难联想到庄周的鼓盆而歌,而汉书杨恽传“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的记载,也似乎再次说明了鼓缶而歌的属己性和直接性。就此而言,易经的鼓缶而歌,较之尚书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更有理论意义,更具审美价值:前者是先在的,个体的,率真的,后者则为后起的,群体的,经由安排的。 其四,贲如白贲的美学思想。 贲卦之贲,由花卉之卉与贝壳之贝组成,本义即为文饰。贲卦所讲审美范围颇广,既有审美主体之人,又有审美客体之物,既有求婚者所乘之马,又有婚嫁前所居丘园,既有青年人之脚趾,又有年长者之胡须。更为重要的是,贲卦通过文饰程度的差异,从性质上将美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贲如濡如”的美,所谓濡如意谓贲饰之文彩华丽鲜艳,润泽充盈,这是一种文饰极盛,达于顶点的浓妆之美,是一种错采镂金之美,因濡如而有文灭质之患,故戒之以利永正,居阳守正而不为阴柔所溺。第二种是“贲如皤如”的美,皤乃白素之貌,所谓贲如皤如实指全其质素稍予修饰的淡抹之美,如马之色白而毛长,梳理顺畅即可。第三种则为饰极返素,复于本色的“白贲”,即不加雕饰、真淳无华的天然之美,后世所谓芙蓉出水之美,实与此相当。 贲卦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关于美的三种类型的划分,尤其是白贲说的指出,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对后世美学家以深刻的启迪,在不同时代的美学著作中引起了重大的回响。传说孔子占得贲卦后,曾喟然叹息而不平,原因在于贲乃经过文饰,已非原本之正色。汉代刘向说苑据此提出丹漆不文,白玉不雕的观点,强调“质有余者不受饰”,对中国美学的文质范畴及其关系作了阐发。晋书法家兼画家王虞在山水画萌发之初,最先透过贲卦发见了山水自身的文采之美:“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为体,层峰峻岭,峭崄参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饰,复加火照,弥见文章,贲之象也。”4对山水画的兴起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催生和导引作用。刘勰则把贲卦的本然之美,作为所有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5中国古典美学殿军刘熙载,仍然将贲卦上六的白贲,作为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最高标准:“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6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也强调“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就是白贲”,并认为“贲卦在后代确实起了美学的指导作用”。7应该说,这一结论是深有见地的,也是基本符合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实际的。人们于中当能认知易经在中国美学中的发祥意义和深远影响。 其五,鹤鸣子和的诗情画意。 易经中的一些古歌,其年代早于诗经,已为多数文学家和美学家所公认。而这些原创性诗歌,对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皆有所运用,本身即具有对偶、合韵、整洁、和谐的韵文之美,更向人们展现了诸多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充盈着诗情画意。你看“鸿渐于磐,饮食衍衍”,美丽多姿的鸿鸟,足立于磐石之上,小嘴时仰时俯,时张时合,安然自得地自饮自食,这难道不是一种生气盎然、天机勃发的自然美景吗?你再看“白马翰如,匪寇,婚媾”,一匹高头大马,马色洁白,马毛修长,上骑一青年小伙,雄健威武,身强力壮,初看有如抢劫之强盗,实则充满爱意之求婚者,这难道不是一幅优美而味长的爱情画卷吗? 信之在内者为孚,孚之在外者为信。中孚作为卦名,取象于中间两阴上下四阳,蕴涵内心诚信之意,其九二爻爻辞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前半段侧重写景,而景中有情;后半段着重写情,而情中有景,两段之间又有着感发起兴之关系,使景成为情之景,情成为景中情,情景二者水乳交融,源于自然的真实景致之美与发自内心的真诚情感之美化为一体,吟之诵之确能陶冶人的审美情感,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而这不正是中国美学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精神风韵的最早发显吗? 其六,易经卦象的审美意蕴。 包括六十四卦卦象的易象,特别是原初的八卦卦象,作为既具体又抽象的具象,作为内容最丰富、意蕴最宽广的宇宙范式,除了具有哲理性意蕴之外,也涵有审美之意义,甚或可称之为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有意味的形式”。中国最早的画论家之一颜延之云“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8,就已揭示了易象的这种审美意蕴。所谓同体,意即将绘画的图形上升到易象的图理,扬弃绘画技艺的特定局限,赋予其本体美的普遍意味。刘勰的“幽赞神明,易象惟先”9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彰显了易象的审美价值,而其易象主要指八卦而言,这从紧接其后的包牺画其始不难看出。宗白华认为,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根基于易经的宇宙观,“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伏羲画八卦,即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象的变化节奏。”10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易象的美学意蕴。近年出土的甲骨易卦,陶文易象,与排版印制的卦象不同,正是用刀刻画的浑厚有力、简洁明快、错落有致、气韵生动的线条,而这些易卦象多为重卦卦象,由此不难想见伏羲初画八卦时的风神,也不难想像原创八卦画就的神韵。有的论者承认意象在美学上的重要地位,却看不到易象本身的美学意蕴,殊不知从易象到意象,再从意象到意境是一个前后相继、不断升华的逻辑进程,而其起点正是易象,尤其是元初始画的八卦卦象。 其七,飞龙在天的阳刚壮美。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华夏先人高超审美想像力的产物。易经之龙已不是图腾崇拜时期的龙,也不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它已经从龙的实物形象转进为龙的文学形象,但它与实物形态的龙又有着血缘关系,是扬弃实物之龙而成的美的典型。 乾卦作为易经的第一卦,对龙从潜伏到出现、从跃动出渊到高飞于天作了次第描绘,第一次将龙这一形象用文字展现于人们面前。这是一种具有阳刚壮美,超拔奇特,出入自如,静不舍动,能人水能升空,会跃动善飞翔的典型,又是一个极具生动性、极富感染力与生命力的审美形象。 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中指出,由蛇身、兽脚、马毛、鬣尾、鹿角、狗爪、鱼鳞鱼须融会而成的龙,是“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所谓虚构,实即审美想像,而综合动物达七种之多,摄聚各自特异部位达至天衣无缝之程度,又足见华夏先祖想像力之丰富和巧妙。在中华民族创造的诸多艺术形象中,龙的审美价值高居首位,书法绘画中龙的精品不胜枚举,喜庆节日中之龙灯、龙舞、龙舟,建筑雕刻中多姿多彩的龙的形象,人们日常津津乐道的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活龙活现、宛若游龙等等,都在证明这一点。 龙的文字形象的描绘,特别是乾卦九五的飞龙在天和用九的群龙元首,不仅凝聚着华夏先人高超的审美想像能力,而且灌注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旷达超逸的冲天豪情,阳刚自主的壮美风采。龙在中国,不仅最受人喜爱,也是最催人向上、最发人深思、最益人神智的动物形象;关键即在于龙是阳刚壮美为象征和代表。时至今日,炎黄子孙仍自称为龙的传人,这与易经的乾刚之龙不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吗?华夏美学以阳刚壮美为基调,这与易经的飞龙在天不是息息相通的吗?以阳刚壮美为基调的中国美学,其源头即在周易,将其上溯至易经首卦之龙,是非常自然的。 三,易经美学思想的深广影响 周易美学不仅在先秦美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而且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广泛的影响,在美学的诸领域起着重要的乃至关键的指导作用。中国美学的基本原则和主导精神主要是由周易美学提出和奠定的。如刚健笃实的美学主调由周易首倡,后由刘勰等发挥和完善。从中国美学的范畴来看,不管是意象、意言、文质,还是神明、传神、入神,抑或是阳刚、阴柔、通变等等都和周易美学密不可分。如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由周易最先提出,由魏禧、姚鼐等人弘扬光大。从中国美学的各个领域来看,也无一不受易经美学的影响。先看书论,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而书法的指导性理论正在于易学。如书谱作者孙过庭云:“易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正是由周易美学说明书法的要妙。李阳冰要求书法家要“缅想圣人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11,可谓知本之论。刘熙载书概谓“书要兼备阴阳二气”,更强调了书法艺术中阳刚美阴柔美的统一,沉着屈郁与奇拔豪达的统一。 再看画论,东晋画论家颜延之一则谓“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把绘画提到和易象相同的高度,把易象作为绘画的最高标准,一则日“图载之意有三,一日图理,卦象是也,二日图识,字学是也,三日图形,绘画是也”,把卦象作为图理置于图识、图形的字学和绘画之上。画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把伏羲八卦作为绘画的开端:“包牺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石涛画语录的首章名为一画章,将一画作为万象之根和众有之本,谓“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12,而“氤氲”和“天下之能事毕矣”均出于周易。亲受章日“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明显把易的自强不息精神作为画家创造力的动源所在。 复看文论,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第一篇文学评论专著,将文章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其第一个例证即“西伯幽而演易”。左思三都赋明言“辩物居方,周易所慎”。刘勰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日“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把周易的太极作为人文的肇端,把文言视为天地之心。南朝文学家萧统主编文选三十卷,在序言中把文的开端追溯至伏羲八卦:“伏羲古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综上所述,从纵的方面看,先秦以后的美学家,特别是重要的美学家,几乎没有一人不受周易美学的启迪,从横的方面看,中国美学的诸领域,几乎没有一个领域不与周易美学相关,甚或以周易美学为指导,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周易乃是华夏美学的第一宝典。参考文献:1 2 杨金鼎,中国文化词典M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第6页3殷墟的发现和研究 M ,科学出版社,第188页、338页、369页4 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五5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M 6 刘熙载:艺概.文概 M 7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0页8 王微,叙画 M 9 刘勰, 文心雕龙 .原道M 10宗白华 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作者简介:耿成鹏(1951 )男,汉族。洛阳市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