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字音字形 丁肇中 儒家 彷徨 庸 不知所措 zh o r p n hu n y n cu 2 多音字 当 d ng d ng 应当 得当 着 zh o zhu zhe 着急 着陆 看着 应 y ng y ng 应该 应答 3 形近字 彷仿 p ngf ng 彷徨仿佛 儒濡孺 r r r 措错 cu cu 措施错误 键健 ji nji n 关键健康 儒家 濡染 孺子 4 成语辨析 袖手旁观 和 冷眼旁观 都含有 置身事外 在一旁观看 的意思 袖手旁观 指不闻不问 应该援助的而不援助 例句 公民在他们的国家事务中不是袖手旁观者 他们是建设未来的参与者 冷眼旁观 偏重在 冷眼 指冷静地观察事态的发展 例句 他先冷眼旁观 注视一切 准备伺机而动 5 重要词语释义 格物 致知 修身 推之于四海 传之于万世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彷徨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修养自己的品德 推广延伸到各地 流传千秋万代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受窘或发急 比喻非常顺利 毫无挫折 走来走去 犹豫不决 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出生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新粒子 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 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希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格物 就是探察事物 致知 就是获得知识 前者是后者的手段 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本文主张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 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各是什么 古代 大学 里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 平天下 所以它 格 的 物 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 所谓的 治国平天下 之道 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 其目的是了解自然 认识自然 获得知识 从而为人民服务 所以侧重于实地实验精神 为了讲明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从反面举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 格 院子里的竹子 因头痛而失败的例子 再从正面举例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对竹子进行研究的方法 在谈到实验的重要性时 既指出了正确的实验方法 又以个人经验为例 证明偏重理论而轻视实验的危害性 2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哪些现实意义 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众所周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 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 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当然 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 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 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 要克服这个缺点 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 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状况 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高屋建瓴 一针见血 语重心长 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 每个人都将终生受益 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体现在 一是在研究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和规范个人行为上 都不可缺少 二是在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自然 人文环境上也不可缺少 3 作者说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试举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如 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 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 重量不同的物体 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 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 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并同时落地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领悟 w 彷徨 p ng 袖手旁观 gu n b 埋没 m i 儒家 r 不知所措 cu c 华裔 y 接触 zh 一帆风顺 f n d 朱熹 x 探测 c 丁肇中 zh o b项 儒 应读r c项 触 应读ch d项 熹 应读x a 2 下列句子中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试验的过程仅仅是消极的观察 b 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 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d 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a项 试 应为 实 b项 与 应为 予 d项 容 应为 荣 c 3 根据句子的意思 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1 推究事物的道理 2 求知 得到知识 3 船挂满帆 一路顺风行驶 4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5 一抬脚就成功 格物 致知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 一蹴而就 4 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 指出哪个词最合适 并说明原因 1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 测试测量 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2 时至今天 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 支撑支配 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 而真理是 圣人 从内心 领悟领会 的 测量因为 测试 是对机械 仪器或电器等的性能和精度进行测量 而此句的意思是用仪器对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值进行确定 故用 测量 支配因为 支配 是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 而 支撑 是抵抗压力使东西不倒塌或勉强维持 领悟 领会 一般与 精神 搭配 领悟 一般与 知识 等搭配 5 按照要求填空 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的作者是 美籍华裔家 1976年曾获奖 2 本文开头简洁明了地交代论述的问题 然后先解释 的含义 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地的探察 即 接着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 再论述具有 最后揭示格物致知的 表达良好的愿望 丁肇中 物理学 诺贝尔物理学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格物致知 实验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真正意义 6 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文中 丁肇中提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可有的同学对此进行了反驳 下面是部分同学的反驳 请根据甲生 乙生同学的发言 你再替丙生举一个类似的反驳事例 甲生 就说 格竹 吧 同是封建时代的郑板桥 他就不像王阳明一样一无所获 他在一首咏竹诗中写道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很多擅长写咏物诗的封建诗人 他们其实是擅长格物致知的 乙生 就说 格柳 吧 贺知章说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亲身观察和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