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肉牛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肉牛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肉牛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肉牛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镇 肉牛 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 项目概况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鄂尔多斯市 XX 是全区改良羊基地 ,是鄂尔多斯细毛羊的主产区 。 XX 有广阔的天然牧场,大小畜年末存栏 200 多万头(只)。 牛的存栏数达到 13 万头,而且良种和改良牛的比例可观。 资源条件十分优越,但是由于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生产对先进牧业生产技术利用不足,形不成规模效益,造成了小生产不能与大市场顺利接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实现农牧业生产的第三次飞跃, 加快 畜牧业发展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增加畜牧 业 生产的附加值、增 加农牧民的收入,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 彻底改变 分散落后的 生产条件和经营方式,搞好畜牧业的产业化建设,本项目是畜牧业的中心环节,顺应了这种发展的新形 势 , 在为 XX 产业化规模建设与发展上起积极带动与示范作用,因此,该 项目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资源条件 XX 镇 气候属于中温大陆性季风 气候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 大 ,且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 2800-3000 小时,年有效积温 2700-3000,无霜期 130-150 天,年降水量 280-320 毫米,多集中在 6-8 月份,水热基本同期, 为作物(牧草)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年四季 高低压活动频繁,大风较多。境内地上水和地下水丰富,项目区用水十分方便。土壤以红栗钙土和沙壤土为主,还有部分草原和沙蒿林草原土壤,非常 适应 牧草的生长,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极好的地方。 (三)投资环境条件 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东连包头市,南依陕西省,西与宁夏隔河相望,北靠乌海市,是自治区发展的龙头地区,又是内蒙古经济发展和腾飞的中心。项目区处在鄂尔多斯西南,是发展 畜 牧业的基地,经济位置十分重要。 投资环境优越,各级政府均出台了最优惠的投资与开放政策,为各类投资创造了宽松的条件和环境。 (四)牛源条件 XX 现存栏牛近 13 万多头,以无定河流域为中心的西部牧区存栏牛近 1 万多头。八十年代初, XX 育成了中国草原红牛新品种,在此基础上 准备引进体型大、出肉率高的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 和纯种繁育。对牛群实行冷配,以改良本地蒙古黄牛,这项工作旗种畜 站负责完成,将来牛形成三大品系,既西门塔尔、草原红牛和地方良种黄牛,因此,年 出 栏 100肉牛是没问题的。 ( 五 )基础条件 项目所在地电、水、土地等资源丰富,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 六 )技术条件 XX 是畜牧业强旗,畜牧业技术力量比较 强大 ,全旗上下已形成 为 畜牧业生产 的技术支撑 服务,而且 为每个 养殖大户培养了懂畜牧业生产 和 管理的技术人员。同时本项目区聘请了两名实践经验 丰富 的畜牧师,又聘用了十几名有饲养经验的熟练工人,搞好 肉牛育肥, 技术 有 保证。 二、市场分析 现有牛肉市场销售十分趟销,特别是高档牛肉倍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供应缺口大,本项目生产的高档育肥牛有广阔的销路。 (一)国内市场预测 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 十 五”期间全国年均产猪、牛、羊肉 4089.5 万吨。就北京、天津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北方五省市年产猪、牛、羊合计只有 362.2 万吨。按中国年鉴数字计算,全国人均年消费猪、牛、羊 肉 14.26 公斤, 牛肉只占 6.1%,人均年消费牛肉只有 0.86 公斤, 不到发达国家肉食消费量的十 分 之一。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消费取向发生了变化,对食品结构的搭配越来越重视,特别是我们内蒙地区的肉, 属 于纯天然,污染 少 ,堪称绿色食品 , 倍受国 人的青睐,销路一枝独秀。 (二)国内市场分析 据有关资料报道,全世界对 牛 肉食品消费大幅度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亚洲、欧洲及中东地区每年进口 牛肉 已超过百万吨,特别是欧洲 疯牛病发生以后 , 欧洲牛肉出口锐减,世界牛肉供应日趋 紧张, 本 项目的发展适应了这种形势,为中国出口 牛肉 市场贡献 了 力量。 三、项目设计方案 本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广大农牧民与育肥 厂 收入为目的,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努力实现贸、工、牧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工厂加农(牧)户,企业联基地的产业 化生产格局,向结构优化,规模经营,科技进步要效益,为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 一体经营 、社会化服务、 企业化管理的生产格局创造条件。 ( 一 )项目建设标准 本项目 于 2007 年开始建设,每年出栏育肥牛 100 头,种植饲草料 基地 10 亩。 ( 二 )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该项目总占地 9999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 5000 平方米,届时肉牛生产年职栏 100 头以上。 具体内容如下: 基础建设 1、建设育肥牛舍 3500 平方米; 2、建设饲料加工与调配间 1000 平方米; 3、建工人宿舍与工人食堂 500 平方米 ; 4、建青贮窖 10 个; 5、打机电井 1 眼。 设备采购 1、购饲料加工机械 1 台(套) 2、购粉碎机 1 台。 ( 三 )投资估算 1、土地转让金: 10 万元 ; 2、土建工程: 80 万 元; 3、 青贮窖 : 3 万元; 4、机电井: 3 万元; 5、购置种牛: 50 万元。 以上总投资为 146 万元。 ( 四 )资金来 源 资金来源为全部自筹。 四、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为 XX 镇人民和工矿区提供大量的肉食品和乳制品,为不断增长的人民物质生活需求做出贡献;解决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待业人员就业,为政府分扰。同时高效 益、生态型、科学化的种养殖,为我旗新型畜牧业开创新路,起到示范作用。 2、经济效益 项目达产后,年可出栏育肥牛 100 头,实现净利润 50万元,两年 多 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3、生态效益 本项目的建设可以大大减轻草场压力,而且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和恢复植被,同时 创造了高的经济价值,也为牧民生存也创造了美好的生态条 件。 五、总论 总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技术效益都很可观。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又适应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大方向,对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个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好项目。 XXXX 镇 XX肉牛养殖 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 OO 七年九月 建立泾县食用菌生产综合基地可行性分析报告 刘希荣 泾县食用菌规模生产已近 30 多年,政府与农户都投入不少资金与精力,但到目前为止,仍然 经营分散,条块分割,二头 (销售与核心技术 )在外,没有品牌,没有规模,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 利用泾县目前闲置资源,建立泾县食用菌生产综合基地,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教科研相结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附食用菌生产分析报告 报告摘要: 一、药用菌(食用菌)菌种的引进、试种、驯化、推广,规范我县药用菌(食用菌)菌种市场。 二、按有机食品标准,在菌类培养料里添加一定比例的天然沃土与营养库谷物,使菌类产品恢复天然的品质与口味,确保菌类产品高产、稳产、高效,药用性、食用性更加安全可靠,产量提高到原来的 2 至 3 倍,生物转化效率达到 300%,整体效益翻番。 三、全程通氧发菌,用通氧棒把菌种接到培养棒的中间与二端,缩短发菌时间,菌棒二头出菇,提高菌棒产量,生产效益倍增。 四、因地制宜地把菌类生产与其他生产结合起来,进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促进菌类生产的科技创新,推动我国菌类产业升级发展。 五、充分利用农林业的下脚料,最大程度保护环境,解决菌类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广泛吸收社会人员就业与创业。 市场分析实施: 我国作为 世界 药用菌(食用菌) 生产和出口大国,年总产量达 1730 万吨,年总产值 860 多亿,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 80,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且每年以 6%的速度递增, 药用菌(食用菌) 是世界公认的营养保健食品 ,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药用菌(食用菌) 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及加工食品,并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目前国内外 药用菌(食用菌)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是常规栽培技术已普及,都在向标准化、专业化、工厂化的高产高效高品质方向发展,为全面提升 药用菌(食用菌) 领域的 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 药用菌(食用菌) 产业升级发展, 2008 年科技部决定启动 “ 十一五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食用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 重点项目,该项目总投入 1.02 亿元,这将全面提升 药用菌(食用菌) 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产业升级目标,促进我国由药用菌(食用菌)产业大国向药用菌(食用菌)产业强国转变。最近国务院又通过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这将更进一步促进药用菌(食用菌)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综合生产基地是在整合国内外最新菌类栽培技术基础上的创新,从药用菌(食用菌)培 养基着手,用天然沃土与谷物代替化肥和其他部分成分,进行全程通氧,按有机食品标准生产,是高产、稳产、高效、高品质的标准化栽培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庭院经济项目推广,也可以进行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再进一步因地制宜地与种养业结合,形成生态循环,每个环节都将产出有机食品(见图),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保护了菌类本身的环境与安全,最大程度减少杂菌的污染,促进菌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菌类生产为核心的立体生态模式图: 综合生产基地将从药用菌(食用菌)培养基着手,用天然沃土与谷物代替化肥和其他部分 成分,按有机食品标准生产,保证了产品的自然风味与营养,有更为可靠的药用性与安全性。天然沃土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保证了菌类产品的野生口味,谷物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营养库,保证了高产、稳产,保证产品品质,研究应用全程通氧技术,采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集约化循环生产,引入驯化新的品种,建立菌类新的品种生产科研中心,联合有关部门制定药用菌(食用菌)菌种、生产及产品标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药用菌(食用菌)的生产与销售等方面,建立校内外生产基地,推广本项目研究成果,培训菌类生产人员,因地制宜,建立 “教学 +公司 +农户 ”的菌类生产体系 ,与广大菌类生产企业大户保持长期联系,为他们提供药用菌(食用菌)生产全程服务。 综合生产基地的主要目标是要建立高产、稳产、高效、有机化、精细化、高品质的现代菌类生产模式及以菌类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循环系统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食用菌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 综合生产基地的核心是采用高山天然沃土,按不同比例加入药用菌(食用菌)培养基中,代替常规栽培中添加的化肥,从而保持药用菌(食用菌)天然的风味与品质,保证其原有的营养与疗效,使药用菌( 食用菌)产品成为真正的有机食品。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不同药用菌(食用菌)培养基加入天然沃土的高产、高效、高品质的配方。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谷物,谷物以谷壳的形式加入培养基,完全满足药用菌(食用菌)生长的需要,当谷壳中的营养耗尽,壳内的营养将源源不断地供给,壳内的营养成为培养基的营养库,将保证药用菌(食用菌)产品每批次产量不减,从而获得高产、稳产、高效,同时将促进低转化率原料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应用全程通氧技术,全面提高生产效率。 栽培后的下脚料是优质的菌糠饲料,可以直接用来喂牛、鹅等草食类畜 禽,也可以作为辅料,添加到其他畜禽类饲料中。 综合生产基地要解决菌类产品品质下降、产量不稳、品种混乱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等。将全面、系统解决菌类科研、生产等方面问题,达到高产、稳产、高效,促进我市食用菌生产上一个新的台阶,建立我市药用菌(食用菌)生产技术与产品信息库(网站),完成我市药用菌(食用菌)栽培品种及野生资源的调查,填补我县这方面的空白 药用菌(食用菌)来源与自然,采用自然拟态的方式进行生产,保持了其原有的药效与自然风味,添加谷物,作为培养基的营养库,保证了产品的高产与高效,这项技术已在平菇、金针菇中试验,已获成功,产量是原来的二到三倍,菇形味鲜,生物转化效率由原来的 100左右提高到 300左右,整体效益也成倍提高。本项目研究主要是得出谷物营养库与天然沃土添加的最佳比例,并把这一技术应用到其他药用菌(食用菌)的栽培中,并把全程通氧等先进技术优化整合到项目中,本项目的实验实施与推广,将使整个药用菌(食用菌)行业的产品产量提高到 2-3 倍,整体 效益翻番,极大地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人员进入该行业,并使农林业秸秆、木屑等下脚料得到充分利用,不仅生产出更多鲜美可味的食用菌产品,还从根本上减少农林业下脚料对环境的污染。 生产分析实施方案: 一、皖南药用菌(食用菌)生产与市场分析 走访有关药用菌(食用菌)生产企业与管理机构,与他们达成协议,结成科研生产联合体,部分研究项目在药用菌(食用菌)生产企业里进行。我市药用菌(食用菌)已初具规模,药用菌(食用菌)生产、出口已经成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经调查,我县药用菌(食用菌)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药用菌(食用菌)品种结构单一,珍稀类药用菌(食用菌)开发过少;二是常规食用菌高、中、低温型品种结构不合理,出菇时间过分集中,没有形成周年生产,四季均衡供应,易受市场制约。三是菌种良繁体系不健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市级菌种良种繁育、检测中心。四是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滞后,产品品质下降。五是优质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六是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龙头发展滞后。七是环境污染,给菌类产业本身发展也构成威胁。 为调整药用菌(食用菌)生产结构,丰富药用 菌(食用菌)市场,加强珍稀食用菌的开发,对加速形成以香菇为主、多种菇类并举的新格局,促进我县药用菌(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建立生产综合基地网站 将全国各地的药用菌(食用菌)栽培的科技信息进行整合创新,并与本研究课题结合,随时将本课题研究与推广情况进行发布。设立最新动态、最新技术、产品信息、市场行情、网上交易等栏目,即时为广大药用菌(食用菌)生产者服务。与中国食用菌技术网、中国食用菌信息总汇、食用菌商务网、中国食用菌论 坛等网站进行链接。定期编辑皖南食用菌科技信息,免费发放给我县广大菌类生 产经营人员。 三、生产、研究与推广 1)、药用菌(食用菌)菌种科研生产中心 从全国各地引入新的品种,进行试验、驯化、研究、推广。从上海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建立协作关系,引入各类药用菌(食用菌)新品种,与安徽农业大学及浙江部分县级食用菌研究所建立联系,开展合作。引入实验液体菌种生产,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菌类生产工艺。 2)、猴头菌高效有机化栽培与推广 将常规生产工艺进行有机化升级,按 10%的比例分别加天然沃土与谷物,代替原来的化肥,应用有机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灭菌、接种(全程通氧法)、培养、出菇。观察、记 录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得出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与相关制药厂联系,为他们提供制药原料,向胃病患者及老年人推荐本产品,市场拓宽后,再向菌类生产企业(户)推广。 3)、灵芝高效有机化栽培与推广 为该地区灵芝生产户提供最新技术及本课题研究成果,将常规生产工艺进行有机化升级,通过网络为他们发布产品信息,开展网络销售,联合进行产品二次加工。与盆景园艺相结合,开发观赏灵芝和活体灵芝盆景,观赏灵芝就是用一些设计好的模型套在幼灵芝上,再让其生长成型,经后期加工即成成品,活体灵芝盆景就是在活体树桩盆景上,经消毒后挖洞接入灵芝菌 种,再保湿、保温、出芝,灵芝生长过程也是一个观赏过程,当灵芝成熟时,要用纸套套好,待孢子弹放完后,清理干净,即为灵芝活体盆景。 4)、平菇高效有机化栽培与推广 平菇是一种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大众化营养保健品,近年来常规技术已经普及,秋季市场供应较丰富,主要存在一些问题是,品种混乱,不能四季供应,产品品质差,口味下降,本研究,首先从培养基着手,解决品质与口味问题,用不同比例天然沃土代替原来加入的化肥,选用无污染的植物秸秆和木屑,生产过程以蒸汽杀毒与石灰防菌为主,采用全程通氧法接种,从根本上保证平菇的营养与品质, 其次是添加一定比例的谷物,达到高产、稳产、高效。 按 10%的比例分别加入天然沃土与谷物,代替原来的化肥,应用有机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灭菌、接种(全程通氧法)、培养、出菇,观察、记录、相关数据,总结得出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帮助进入超市与酒店。 5)、香菇高效有机化栽培研究与推广 为香菇生产户提供最新品种与先进技术,应用有机食品生产标准,联合进行覆土、掺土实验,得出最佳生产模式,再全面推广,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争取多进入超市与酒店。 6)、引入金针菇、秀珍菇、杏鲍菇等品种,按有机食品生产 标准,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天然沃土与谷物,采用全程通氧法接种,进行批量生产(本校)。 7)、药用菌(食用菌)下脚科循环利用 推广药用菌(食用菌) 沼气 有机蔬菜、水稻等循环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保护了菌类生产的环境,避免 “一年盈利,二年保本,三年亏损 ”的污染怪圈。与相关厂家联合进行菌类下脚料的营养提取研究和产品开发。 四、皖南野生药用菌(食用菌) 黄山灵芝、红平菇等调查、保护、驯化及开发利用 从野外引入,进行驯化栽培实验,分析总结得出高产方式,技术成熟后,即向全社会 推广。 综合生产基地的创新之处: 食品的价值不是含某些营养成分的多少,关键是营养是否均衡,比例是否与人体接近,尤其是其活性微量元素的比例,近年来天然新鲜食品很受热门欢迎,正反映人们这一价值取向,有机食品是越吃越健康,而非有机食品只能给人们带来系列富贵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本综合生产基地也本着这一新的理念,应用新的方法与手段,生产出的产品全部符合有机食品标准。 一、应用有机食品标准,在菌类培养基中加入无污染的高山天然沃土,使菌类产品恢复天然的口味与营养,使菌类产品成为真正的天热营养 保健品,确保菌类产品的食用安全。 二、采用营养库法,在菌类培养基中加入带壳的谷物,保证了高产、稳产、高效,生物转化效率由原来的 100%左右,提高到 300%左右。 三、采用全程通氧法接种,利用通氧棒,把菌种接到菌袋的中间与二端,发菌时间比原来缩短 10 至 20 天,提高发菌成品率与生产效率。 四、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多种生态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菌类生产造成的污染。 五、一边研究,一边推广,一边改进,一边创新,让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通过网络与全 国、全世界的菌类生产、科研人员合作、交流,最大程度发挥高校的科研、技术、信息等优势。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却没有下降,反而提高,关键的原因在于食品,采用自然拟态的有机化的方式生产食品,不仅对菌类行业,对其他食品生产行业也具有意义,以往的有机化生产方式,由于低产、低效而失败,综合生产基地,由于采用添加谷物营养库,产量不降反而增加,采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循环利用,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传统的菌类生产采用实验室配方,第一批菇形美、口味好,第二、三批菇就差了,采用覆土,可改变一些,提高部分产量,但不易进 行工厂化、大面积生产。综合生产基地,采用掺入天然沃土,不仅可以小批量庭院化生产,也可以进行工厂化大面积生产,添加谷物营养库,保证了每批产品均形美味鲜,其产量提高 2-3 倍,生物转化效率达到 300左右(传统为100左右)。采用全程通氧法接种,缩短发菌时间,提高菌棒成品率与整个生产效率。 为了让研究成果尽快推广,产生效果,综合生产基地建立网站,把生产研究放到网上,一边研究,一边生产,一边推广,一边与全国、全世界的菌类生产者进行交流、合作,为他们提供服务,即时解决他们在菌类生产中的各方面需求。 本精细、高效、有 机、生态化综合生产基地的生产、研究、推广与实施,还将促进和带动其他种养业向高效、有机化方向发展。 个人简介: 刘希荣, 1984 年从安徽省科委引入平菇菌种,当年试产成功,并首创覆土栽培,在泾县推广,并协助创办多家食用菌企业,培训食用菌生产人员一千多人,为食用菌生产企业(大户)解决生产疑难问题六百多次。上门指导食用菌生产,协助宣传销售产品,编写产品宣传手册,介绍产品的营养与药用价值,例如在实践中总结的 “灵芝先泡后煮 ”食用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