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译”话题阐述.doc_第1页
“伪译”话题阐述.doc_第2页
“伪译”话题阐述.doc_第3页
“伪译”话题阐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伪译”什么是“伪译”?图里在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一书中,把“伪译”的概念引入了翻译研究。对他来说,伪译就是在目标语文化中被认为是翻译的文本,而在其他文化中却没有源文本存在,换句话说,所谓“伪译”就是被掩饰为翻译的原语创作,因而也没有事实上的转换操作或者翻译关系。我国历史上的“伪译”在中国翻译史中,伪译的现象屡见不鲜。早在佛经翻译阶段就逐渐出现“伪经”这个词,即相对于从印度梵语或西域文字译成汉语的佛教经典,伪经是由中国人自己撰造的经典。现存有关伪经流传情况的最早记录是东晋高僧释道安在编撰的综理众经目录,其中记载,早在四世纪的东晋时期就有人开始撰造经典,伪经已开始流传于世。佛教刚传入以来,无论是翻译的佛教经典,还是流传下来的有关佛教思想的论著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中国儒家的忠孝内容,伪经正是利用翻译外衣的掩护,以达到宣扬忠孝思想的目的。这些将儒家孝道与佛教的戒律相结合的伪经记述从不同方面印证了伪译在当时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统治阶级为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对伪经的利用和操纵。在近代尤其是晚清,假借翻译之名进行的伪译案例也屡见不鲜,人们往往根据伪译者的声明来接受伪译文本。晚晴曾经是一个从日语大量翻译的时期,譬如当时的知识界大都知道从日语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一般都带有“之”字,来源于日语字符,用来连接所有的主词和修饰语,如果修饰语部分不断增加,则会造成文体冗长累赘,这就是所谓的日文翻译习气,即通常所说的翻译腔,但是这种翻译腔被当时的吴研人所模仿,创作了预备立宪,他的目的就是“欲令读者疑我为译本也”。这也是当时伪译从文本特征上去模仿当时翻译语法的一个例证。晚清翻译界在一些伪译中制造的“翻译腔”,从文本特征上去模仿当时的翻译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为了这类似的目的,伪译者常常在其文本特征中吸收一些在目标文化中和翻译相关的特征,这些伪译往往和特定类型的翻译文本或者某个特定的源语言和文本传统结合起来,如1903年出版的自由结婚模仿英语译文的语篇语言学构造等手段来提升他们自己杜撰文本和真正翻译的近似性,使得其更容易被认为是真正的翻译。伪译中这种文本运作的手段也的确使得读者以为它是来自另外一种语言。晚清托名译本的另一重要文化因素是,借助虚拟作者和故事的悲惨命运博取国人的同情,诉诸他们唇亡齿寒的民族心理,激发他们建立在同情基础上的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虽然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盛及一时,但科技翻译中的伪译极少,直到清末第三次翻译高潮时才出现大规模的伪译本,并且绝大部分为小说的伪译。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决心救亡图存,大规模学习外国文化、思想、技术,掀起全面学习西方的狂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翻译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翻译规模比历史上任意一次高潮都更宏大,足以称得上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当然,在这一时期,伪译也依然存在,且在这个经济与文化转型期更多地打上了经济因素的烙印。 “伪译”的分类苏珊-巴斯奈特在论文翻译何时并非翻译的第三部分也讲到了“伪译”,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一下五类:第一种,原文来源不实。巴斯奈特借用托马斯-马洛礼所写散文传奇亚瑟王之死加以说明。这篇散文是对叙述材料的复述,即改写。马洛礼声称自己的作品是基于事实基础之上,但又对真实性有所保留,故意含糊线索,不让追寻。可事实上,故事来源于欧洲几种不同语言材料。在欧洲大陆上有很多传说,我们既不能称之为原创,因为它确实有材料来源;但我们也不能称之为翻译,因为文本来源不可信。而我们读者与此共谋,在读作品时并未考虑其文本来源的真实性 任由作品主导操控我们并以翻译的形式出版。第二种,自我翻译,即自己翻译自己的作品。巴斯奈特用塞缪尔-贝克特举例说明。贝克特用法语与英语分别创作了四首短诗,并声称英语版是由法语版翻译而来。然而经比较翻译并不对应,有些地方甚至截然不同。可英文版又确实是基于法语版之上创作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巴斯奈特认为,我们既不能说这是原创,又无法称之为译文。只能假定这是由同一作者根据同一文本用不同语言写下的两种不同版本。第三种,创造译本,即将自己的作品说成是译本。巴斯奈特指出布尔顿借用笔名,发表翻译作品。但其实是自己的作品并非翻译,巴斯奈特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用伪译的方式提高作品地位,从而可以尽情采用自己想要的写作手法,免得与英国文学系统不符而受排挤。第四种,游客作为译者。巴斯奈特指出,旅行文学作品中,作家引述的与当地居民的对话有待思考,因为语言表达不同,作家都会释义当地居民的谈话内容。在这时,作家似乎扮演了译者的角色,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谈话内容是否真实可靠?阐释是否正确?而对话的真实性我们都无从考证,可读者会与作者共谋,以为作者引用的都是直接对话,以为是发生在世界某个地方的真实对话。第五种,假译。巴斯奈特指出,小说家会在人物对话中刻意用一些古词或中世纪词来凸显主配角地位。这往往是为了获得某种文学效果刻意,展示英语语言高贵贬低非英语使用者。这是种文本策略,强调人物形象。“伪译”存在的原因伪译者为什么会伪造译作? 图里认为有三个原因可以对其进行解释。首先,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输入新异质的便捷方式,作家可以利用这种方式为目标语输入新异质而不会激起读者的反感,尤其当一个文化不太愿意偏离被认可的模式和规范的时候,因为根据文化的组织方式,翻译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附属的生产方式,翻译文本发生的偏离对于主流规范的认可模式常常是可以容忍的。这也是我国晚清语境中大多数伪译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譬如苏曼殊所译的惨世界中加进去很多原作所没有的东西,也算作一种伪译的成分。其次,当作家在文学上的创新与总体的文化趋势并不一致的时候,可能这位作家就要用伪译来开辟新的写作途径表达这种创新。把一个原创的文本声称为翻译总是潜在地暗示着对另一种强势文化和语言的借用。这样就赋予伪译本优越性,从而操纵着读者对该文本的接受。最后,把一个原创文本掩饰成翻译就是作者担心针对其作品的审查手段,他们担心作品中的偏离往往会遭遇抵制和制裁,文化虽然按照历时的视角来看,倾向于不断变化;但从短期来看,它又倾向于抵制变化,当然这种抵制和制裁对于翻译却相对宽松。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翻译来自异域,不是那么危险;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找到缺席的理应承担责任的作者。这种对产生伪译原因的分析,强调伪译者作为斡旋者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发挥的文化调停作用,尤其重视文化的再造和创新这听起来似乎是非常“高尚”的动机,为了维持这种文化建构的幻象,甚至会出现读者会和作者之间的共谋以使伪译更像翻译。图里认为,从文化进化论的观点来看,采取译本的形式便于把新鲜事物介绍到某种文化中去。事实上,这样做受到的阻力就小得多尤其是当文本处于约束力较强的文化机制中。例如,摩门经是以译本的形式进人美国文化的,它促成了一种新教建立,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宗教本身。而实际上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他除了从圣经 中引用 一些句子外,其素材完全来自于美国本土。把文本伪装成泽本的另一种解释是,作者担心针对其文本的审查措施。很显然,偏离文化规范的文本会遇到 某种阻力,但对译本的审查要宽松得多。由此,采取译本形式危险较小,而且无法找到那个应当遭到惩罚的不存在的作者。图里还强调,把文本伪装成译本并不总是一种个人行为,因为在某种条件下我们同时会看到很多伪译本的问世,这些译本源自同一种语言,并在文化中形成了一种传统,它远比单个文本意义重大。比如,19世纪初俄国文学急需引人有着某种英国小说特征的文本,以便促进文学的革新。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大量的英译小说开始在俄国出现。文化机制或者意识形态操纵译本的取舍,同样也操 纵了伪译本的产生。在强权社会中,这种操纵尤为明显。俄罗斯作曲家古斯塔维奇在他的文集中,就谈到了伪译是怎样在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被运用以至泛滥 的。伪译同真正的翻译一样,会受到意识形态、诗学乃至赞助人等行为的制约,翻译介入某种文本是因为目的文化系统中缺少某种东西。而单纯的引进并不一 定能解决问题,因为原文本权威性的存在使译者在翻译时会基本上遵循原文,而 不可能做大的改动,并且原文本也有可能满足不了目的语文化的需要。另外,要 向本国的传统文化或诗学发起冲击,需要大量的外来事物,真正意义上的译本有时恐怕承担不了这个任务。因此,伪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些人的选择。中国早期的佛经翻译中存在的伪译就属于这种情况。 “伪译”的重要性伪译的出现往往和其在寄宿文化中的地位密切相关,而且这些被分配的功能往往被其成员所接受和认可。虽然没有真正原文和翻译关系的确立,在产品导向和过程导向的翻译研究中,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探讨的。虽然伪译和伪著在范畴归属上的边缘地位,并不能抹杀它们在特定时期所扮演过的重要的文化和文学功能。而且伪译者把这样的文本称为是翻译,往往都是有意的,有着一定的文化或者政治意图。一直以来 , 伪译和伪著都分别被翻译和创作研究排除在外,处于两不靠的边缘位置。事实上,从数量上讲,历史上的伪译和伪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一般来说,判定译作伪托性质的重要条件是原作和原作者的无可查证性,而从这一条件来看。晚清许多被认为是真正译作的文本同样存在无可求证的情况。因此 , 这些译作都有伪译的嫌疑。从文化功能上看,伪译/伪著只是后世研究者通过考证得出的结论,而在当时,它们被作者有意充当译作/著作,被读者以译作/著作的角色来接受,因此,它们和真正的译作/著作一样,对该国文化和文学的演进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伪译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 人们只有在对一个事实的存在有一个清楚认识,并意识到其特点的时候,才能开始模仿。对于这种模仿,在伪译形成的过程中似乎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伪译者还可能会对其作品添加一些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如果是原语创作,作者显然不能添加注解的 虽然图里无意声称伪译是翻译研究的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但伪译作为一种实践,和对翻译的规范性陈述一起都应该成为翻译最适合的的对象。 “伪译”的研究意义在传统的规约性翻译研究中,伪译更多地被认为是创作,而非翻译。描述翻译学的“宽容”研究态度、翻译研究的后结构主义潮流和“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等影响因素的探索热情,使得伪译这一在语言层面有浓重创作成分、在非语言层面有明显操纵痕迹的翻译形式受到了研究者的正视。一般的翻译研究者认为,伪译其实并不能算作是翻译。而在图里进行博士课题研究的时候,他发现传统翻译的理论经常不能解释目标语文化中和翻译相关的许多现象。这一发现促成他在Holmes的学科地图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结构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