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毕业论文《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毕业论文《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毕业论文《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毕业论文《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姓名贾书芳专业信息系统管理班级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起止时间地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1、 绪论2、 信息交流模式的发展3、 典型信息交流模式介绍4、 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5、 信息交流简化网络模型的提出6、 结论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 指导教师签名:_目 录摘 要I1 绪论1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1.2 研究现状12 信息交流模式的发展23 典型信息交流模式介绍43.1 十种典型的信息交流模式43.2 其它交流模式104 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124.1 网络对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124.2 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135 信息交流简化网络模型的提出17结 论20参考文献21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摘 要信息交流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维持人类生活,也活跃人类生活。然而人类的信息交流模式在主体空间方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信息的交流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其对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各种各样的网络正以其惊人的速度冲击着各行各业,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将会成为未来世界信息交流的一种功能丰富的标准模式。本文通过对一般典型的信息交流模式进行研究,进而从网络对交流模式的影响、基于网络化的正式交流模式和非正式交流模式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信息交流的简化网络模型。关键词:信息;信息交流模式;网络AbstractInformation exchange is to maintain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but also active in peoples lives. However,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 in the main human space and is not static,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Information Exchange Mode is constantly changing, moreover, which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Now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network was an alarming rate impact various industries, and impa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t will become the future a rich Standard Model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on typical model research and the impact of the network on communication mode, based on the official exchange network model an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mode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nd simplified network model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e Mode; NetworkII1 绪论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网络化信息交流是人们借助于相应的符号系统所进行的知识、消息、数据和事实等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活动,它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数据被广泛地收集和交流,各种各样的数据以文件、数据库、主页等方式提供给用户,这些数据也在各种平台、各种用户或操作者之间转移或共享。和物质一样,信息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交流模式也和物质世界中的物流模式一样复杂。随着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网络化也使信息载体及信息的生产、交流、检索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信息交流模式,随着因特网等各种网络的出现和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与非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不同的变化。信息交流模式的研究,对实际的信息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了解和掌握信息交流的规律,才能有目的地去组织、加工、整理、检索和传播信息,并且使我们的信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 研究现状现如今信息交流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申农的通讯模型、拉斯韦尔的5W 模型、布雷多克的7W 模型、门泽尔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模型、米哈依诺夫的科学交流模型等等。虽然这些信息交流模型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这些信息交流模型可以归为两大类:一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即对信息交流一般化的基本过程的模式化描述;二是信息交流的个别模式,即对具体的信息交流过程的模式化描述。但是由于目前人们对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的研究还很不成熟,使得人们在网络环境下难以充分的利用信息资源,也难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2 信息交流模式的发展人类最初的信息存储、传播与交流完全依赖于面对面的口语交流,人类信息的交流不仅受空间的限制,而且受时间的约束,它与文字社会相比,人们对一个问题常常只有一个观点,一度形成的传统是万事万物不变的准则,这是一种单一化的社会,政治权力属于那些语言流利、记忆力强、有着渊博知识的人。当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由于信息量增大,人类的记忆需要扩展到大脑之外,由此就出现了书写的历史。这种思想外化的历史究竟从何时开始,有人曾以公元前3000年时的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流域都市化的产生为起始,依次经历了楔形文字时代、象形文字时代和字母体系时代。字母体系的发明和发展,使得人类能够通过视觉符号来交流记录信息,它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为学术领域的拓展、历史时间观的形成、新的社会职业的出现、社会统治的扩展与稳定都带来了惊人的影响,字母体系有如一张强大的管理网,维系着复杂纷繁的社会。印刷术的出现最早源于中国,它对于文明与知识的增长影响很大,也为科学知识的研究传播提供了新的物质媒体,此外,其对解放人民思想、剔除社会文化中的谬误、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也有显著的功能。同时,其对交流模式的演变,促使交流方式多元化,交流速度加快方面也日益显著。从史前时期到9世纪,信息的传递速度从未超过马行或船行和鸽子的飞行速度,虽然那时已存在鼓声、视觉信号系统,但这种系统的信息通道所传递的信息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到19世纪,物质世界的规模不断扩大,铁路、汽车及电报、电话的发明,提高了物质与知识的流动性,信息交流模式步入电子时代。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电视及缩微照相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更使信息的产生、处理、存储、利用朝着缩微化、多元化、大规模化、加速化等方向演进,它对人类社会的挑战将更趋深远全面。但是,在电子时代,人们对信息交流模式的演变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其对信息有意识的开发与利用还只是近10年的事,有关信息的专门学科:信息学、信息经济学、信息环境学的诞生更是近几年的事,人们虽然在技术、政治、哲学等不同层次上对信息从事研究,且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由于缺乏总揽全局囊括各门学科智慧的研究团体,有关信息本质的研究仍处在困顿阶段,“信息”一词变得繁杂多义,据不完全统计,信息定义达37种之多。在另一个方面,信息的繁杂多义固然表征出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尚显肤浅,但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它也反映出信息理论的应用与开发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有关信息的科学在其它学科的充添影响下将走向成熟。经过人们的潜心研究和应用,信息对人类社会有着日趋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的扩充已使信息开始摆脱“物质”与“能量”的依附作用,成为一种财富、一种资源、一种权力,构成未来国际争夺的一种战略武器。物质作为有生命的自然资源,向人类提供的是材料,是人类的第一资源;以钢、铁、煤等为主要形态的能量向人类提供动力,是人类的第二资源;而人类提供的则是不尽的知识和智慧,它是储量无限的、可供人们共赏的、并且具有开发和驾驭其它资源能力的“第三资源”。第一资源曾在农业时代起过支配作用,第二资源曾在工业时代发挥了主导作用,第三资源将在信息时代也即知识时代起核心的、枢纽的作用。信息作为一种财富、一种资源、一种权力,取得了独立地位,成为决定经济力、生产力、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人们除了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更是把社会信息的挖掘、利用已放在主导地位,人们在注重经济政策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社会政治效应的评估与分析更为重视,对社会信息的挖掘利用、对社会信息的反馈作用日益关注。因此,信息的效用、价值大小取决于人和开发的目的,这是由信息自身的特殊属性决定的。3 典型信息交流模式介绍没有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共享就成为一句空话。为了更好地揭示信息交流的规律和指导信息交流的实践,国内外学者在全面分析和总结以往的交流现象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交流的种种模式。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a.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b.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它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对应。信息交流模式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图形或程式描述信息交流现象,以揭示信息交流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有效促进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各种信息交流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在新形势下对它们进行重新梳理和审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值得的。3.1 十种典型的信息交流模式3.1.1 .米哈依洛夫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学家H.门泽尔从载体角度对信息交流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正式过程”和“非正式过程”交流论。这一理论经前苏联情报学家、教育家.米哈依洛夫整理,得到了体系严密的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如图3-1所示。图3-1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这种模式将科学交流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是通过科学文献系统或“第三方”的控制而进行的情报交流,这种交流方式的优点有以下几点:获得的情报可靠程度高;能够从大量的文献当中找到有关某一课题详细、全面的科学情报;不需要与情报创造者本人见面。这种交流方式的缺点是:情报传递不及时;通过文献查找科学情报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非正式交流是指科学家之间通过个人接触进行的情报交流,这种交流方式由于没有中间环节而具有以下优点:情报间隔时间短;情报选择性和针对性强;传递情报时反馈迅速;易于理解所得到的情报并给出恰当的评价;可以了解到通常不写进论文里的某些细节。非正式交流渠道具有以下弱点:往往只有少数人有参与直接交流的机会;往往难于检验所得到的情报的可靠程度;不可能为以后的加工进行情报积累。3.1.2 Shannon-Weave通讯模型美国科学家香农(C. E.Shannon)与维弗(W.Weave)为解决机器间信息互换于1949年在通讯的数学理论(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中提出了著名的通讯模型,如图3-2所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抽象性,但其侧重点是技术而非信息的语义。这一模型对现代科学的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传播学、社会学、情报学、管理科学都吸收或借鉴了该模型。这一模型在现代科学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现出来,因为科学交流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图3-2Shannon-Weave通讯模型不难看出,Shannon-Weave模型没有考虑“反馈”环节,它是一个单向的、线性的模型。该模型客观反映了交流过程中由于各种干扰所引起的消息失真,如何有效地排除干扰、控制消息失真随之成为交流中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不少学者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信息交流(情报交流、知识交流、信息传播)的模型。如奥斯古德(C.Osgood,1954)的双行为模式、德福勒(M.L.Defleur 1960)的环形模式等。3.1.3 信息交流的栈模式我国情报学家严怡民等在1996年出版的现代情报学理论一书中介绍了信息交流与“栈理论”,提出了信息交流的栈模式,如图3-3所示。图3-3信息交流的栈模式栈模式认为,信息栈(以W表示)是信息从S(信息生产者)向R(信息接收者)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必须是人或人工系统,如出版机构、电信、广播机构等,其功能是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其中,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流称为“栈交流”,而S与R的直接交流称为“零栈交流”。栈模式的特点是将用户或读者所认为的信息源追溯到信息生产者,将图书情报机构视为新闻、档案、电影以及教学、出版、发行相互平行的信息流节点。3.1.4 情报交流的守门人模式学者许志强根据传播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卢因(Lewin,k)1947年在人际关系一书中提出的“守门人”(Gatekeeper)术语,建立了情报交流的守门人模式,如图3-4所示。图3-4情报交流的守门人模式该模式认为,“守门人”既是交流中介,也是交流主体,具体指情报工作者、图书馆员、编辑、记者、教师等人类媒介。他们在为用户筛选、输送情报时,负有积极、主动、自觉的责任,具有巨大的作用。“守门人”这个第三者的插足,并未使情报生产者与情报利用者分离,反而使他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情报生产者与利用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情报交流的“接力者”、“把关人”,它开辟了情报交流的新关系、新模式。3.1.5 文献交流过程循环模式我国学者周文骏从交流物、交流对象、交流技术、交流工作四个方面描述了文献交流系统结构的基本要素,认为文献交流的目标是通过交流工作和交流技术,将文献从生产者手中传递到消费者及用户手中,文献交流过程包括了文献的生产领域A、服务领域(传播渠道)B和利用领域C,这三个领域是一个从A到B再从B到C的循环过程,如图3-5所示。图3-5文献交流过程循环模式3.1.6 文献传播过程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献传播的过程就是文献中科学内容的传播过程,周庆山编著的文献传播学总结出了文献传播过程的基本结构模式,如图3-6所示。图3-6文献传播过程的基本结构模式该模式的要点是:一个完整的文献传播结构模式,是以文献为客体的社会中介传播过程;文献传播过程中的文本既可以进入大众传播系统成为一次、二次和三次出版物的形式,从而进入人际传播、大众媒介传播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也可直接进入人际传播和公共传播渠道;传播者既可以是文本创作者、文献编辑加工的把关人,也可以是承担公共组织渠道和大众媒介渠道文献传播活动的中介人和人际文献传播关系中的个人成员或群体;受众既可以是大众传播的直接受众或消费者,也可以是公共组织传播的文献利用者,还可以是人际文献传播的双方成员和群体;受众对文本的阐释活动及反馈活动是检验传播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重要环节,反馈活动既有反馈到社会传播渠道的各类组织或个人传播者的,也有反馈到文本创作者的;障碍因素是文献传播活动受到各种环境制约的因素;控制因素是能使传播结构系统化运行的因素。3.1.7 拉斯韦尔5W模式1948年,拉斯韦尔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提出,描述交流行为的一个简便的方法是回答以下问题: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即“谁,说了什么,通过哪种渠道,对谁,有什么效果”。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模式(Lass-well Formula)或称为5W模式,如图3-7所示。图3-7拉斯韦尔5W模式该模式注重的是交流或传播的效果,尽管简单,至今仍是指导人们传播过程的方便的综合性方法,特别是对分析政治性传播与宣传十分适用。布拉多克(Braddock)于1958年将拉斯韦尔模式补充为7W模式:Who says What through Which channel to Whom under What circumstance for What purpose with What effect,即“谁,说了什么,通过哪种渠道,对谁,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3.1.8 控制论传播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回路,是一种循环的自我调节系统,既包括传播者和受传者互为因果的循环结果,也包括传播者的自我反馈,如图3-8所示。图3-8控制论传播模式传播者收到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经过选择,把传播内容化为相应的符号发送出去。受传者接收到信息,连同从其它方面收到的信息进行选择,做出反应,即产生反馈作用。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传播者的给定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偏差;负反馈是给定信息与输入信息的偏差。利用负反馈,传播者可以调节传播过程,使传播活动更符合所要传播的目的。3.1.9 集中与辐射的传递模式信息交流的任何一方,要从社会生活和文献中广泛摄取大量有待思维加工的原料,这就是集中;交流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同时与多方发生交流关系,这就是辐射。集中与辐射就是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息“集中”起来,再按需“辐射”到不同的信宿。集中与辐射是社会科学信息传递的基本模式。集中与辐射的传递模式揭示了专业信息机构及社会科学信息工作的特点。一方面,专业社会科学信息机构作为交流中介,既与信息生产者发生交流关系,又与信息需求者发生交流关系,既有集中,又有辐射,反映了从信息搜集、信息分析加工到信息传递这一系列运动周而复始,不会终结;另一方面,信息机构要对“集中”来的大量无序的原始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与整理,包括信息分类、标引、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加工,然后按不同的需要“辐射”给不同的信息需求者。因此,集中与辐射这一传递模式,反映了信息工作的流程,它是社会科学信息工作一般规律的具体体现。3.1.10 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个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传播系统中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同僚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包括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受传者所处的受众群体、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影响和制约媒介与信息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与加工,这种选择和加工是传播者背后的许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及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而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做出的,对媒介的印象是基于受传者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3.2 其它交流模式3.2.1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最早的传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斯多德模式(Aristotle Model)。它扼要提出了五个传播的基本要素:说话者(Speaker)、演讲内容(Speech)、听众(Audience)、效果(Effect)及场合(Occasion)。亚里斯多德建议说话者为了不同的效果,要对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该模式比较适用于公众演说,它没有明确说明传播的过程。3.2.2 罗杰斯和金凯德“辐合传播模式”1981年罗杰斯和金凯德提出“辐合传播模式”,认为互动传播是一种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参与双方(A和B)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便相互理解,AB重叠部分是指两人相互理解的程序,“辐合”是两人或更多人向同一点移动,或一人向他人靠近,并在共同兴趣或焦点下结合的一种倾向。这一模式较适合于解释两人互动传播和几个人网络传播。3.2.3 施拉姆“循环模式”1954年施拉姆提出人际交流的“循环模式”,认为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信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该模式更注重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交流的效果,它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3.2.4 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还提出了能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特点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认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二者之间存在着传递与反馈关系;其中,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这些个人又分属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上述各种交流(或传播)模式尽管从形式上看有明显的不同,但从信息交流的实质来看,它们都没有脱离非正式交流或正式交流的范畴,它们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情报交流模式与信息交流模式是从知识和信息本身来反映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规律,文献交流模式侧重于从知识载体流通的角度来说明,而其它各种传播模式倾向于从科学普及的角度来揭示信息交流的现象和本质。相比之下,米哈依洛夫提出的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能够更全面地解释非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现象和规律,并指导信息交流和科学情报工作的实践;而Shannon-Weave通讯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机器之间的信息互换,为基于计算机和Internet的现代信息交流提供了理论依据。4 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4.1 网络对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传统的人际交流是“点对点”的“对话式”双向交流,大众传播多是“点对面”的“独白式”单向交流。而新型的互联网络则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这种信息交流方式既综合了人际交流和大众传播的一些特点和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互联网不仅可以供人们获取比传统的印刷媒介、大众媒介更鲜活的信息,如法律咨询、购物指南、人才信息、交通信息等,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由于网上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在网上交流者可以匿名进入,也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使信息交流更加自由、轻松和平等。网络对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互联网络提供新的政治信息交流方式。目前,很多国家的政府利用互联网络树立国家与政府的良好形象,从各方面详细地介绍政府各个部门,宣传政府的政绩,公布政府的财政预算和税收。政治家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支持者,使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政治信息交流工具和竞选工具。(2) 互联网络提供新的商业信息交流方式。在网络时代,电子商务正在崛起,成为商业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电子商务是指将传统的信息技术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并借助网络以难以想象的效率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商业活动,完成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商业信息交流与联系。这种联系包括企业提供的商品服务、商品咨询服务、商品开发、广告等商业信息。(3) 互联网络提供新的教育信息交流方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已引起各国教育界的重视,网上学校现己成为互联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上的虚拟学校上课已成为国内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美国目前已有数百所大学、中学允许通过网络获得学位和文凭。近两年我国网络教育也红红火火, 网络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层出不穷。互联网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育信息交流模式。虽然互联网络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信息交流,但是互联网本身不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社会、历史、法律、道德等诸多方面,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而影响。比如:网络虚拟空间造成了新的精神空虚,出现一种新的现代文明病“网络成瘾症”;互联网络对环境的威胁:互联网络的启动和延伸,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将被逆转,所以国外一些环境界的有识之士认为网络所提供的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将是21 世纪最大的环境破坏技术;网上信息污染日益严重;网上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等等。4.2 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是非网络化信息交流模式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为了便于与传统信息交流模式相比较,以下将信息交流模式划分为正式交流模式和非正式交流模式,分别进行阐述。4.2.1 基于网络化信息的正式交流模式传统的正式交流模式指借助于文献系统所进行的信息交流。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通过文献系统这个中介进行联系,达到间接交流的目的。根据正式交流模式,信息传递者和信息用户之间的关系,文献传递有四种类型:多向主动传递、单向主动传递、多向被动传递、单向被动传递。在网络环境下,这种划分仍大体可行,但相对于传统形式来说,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下文对这些变化分别加以论述。1. 多向主动传递传统的多向主动传递指信息中心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把信息加工整理后,传递给事先没有确定的用户。它的主要形式是二次文献报导。而网络化的多向主动传递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变化, 进一步拓展了其交流范围。网上提供的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可视为网络化的多向主动传递模式。网上的信息资源纷繁复杂,并不断呈几何级数增长。如何快速有效地查询所需信息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这种需求导致了广域网信息检索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搜索引擎层出不穷,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目录和索引,从而为用户有针对性地查找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用户可以使用这些搜索引擎快速查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目前,网上的搜索引擎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由词或关键词搜索引擎,一类是分类搜索引擎。这两类搜索引擎虽然功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属于多向主动传递模式,向用户主动提供多种查询信息的途径,如自由词检索、关键词检索、分类检索及其他特殊信息的检索,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与传统多向传递大多是一个情报单位服务于某一区域相比,是最大的不同。网络化的多向主动传递的范围已拓展到全世界的任何网络用户,并且具有时间间隔短、选择性高、针对性强、信息交流迅速、直接、生动、反馈快、易于理解和接受等优点。2. 单向主动传递传统的单向主动传递指信息中心在调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把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受者。它的主要形式是定题服务。由于网络环境中拥有众多根据用户需求建立的各种专题数据库,因此网络化的单向主动传递进一步增强了其功能。这些专题数据库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国内外有关各专题的各类信息资源(包括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网络动态资源、印刷型资源等),并进行合理的整序和组织。用户只要进入专题数据库就可较全面地获得其所需的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单向主动传递方式还可对用户开展跟踪服务,通过建立用户文档,根据用户的检索要求,随着专题数据库的更新定期更新用户文档,把符合用户检索要求的命中信息定期发送到用户的E-mail信箱,从而达到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的目的。网络化的单向主动传递比传统方式功能更强,效率更高。3. 多向被动传递传统的多向被动传递指事先没有确定的接受者提出选题,随时根据需求者的要求提供服务。它的主要形式是文献资料的阅览和借阅服务。网络化的多向被动传递基本已不再通过文献载体实现,而是通过各种网络作为文献载体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来实现。这主要体现在综合性网站的服务方式上。综合性网站将经过整理、组织的各种载体、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存储在网上,并提供浏览和下载服务。但这种服务是被动的,即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各种网络工具浏览网站内容、下载对自己有使用价值的信息资源。此外,网络化的多向被动传递还体现在用户对网站提供信息的查询上。用户可通过多种检索途径(如作者、年份、关键词、任意词等)构建检索式查询网站信息,从网站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源中选择切合自己检索目标的信息;还可通过复合检索或二次检索进一步限制检索条件,从而达到最佳检索效果,提高查准率,保证所查资料的准确性。网络化的多向被动传递相对于传统方式而言,范围进一步增大,所有的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多向被动传递的对象。4. 单向被动传递传统的单向被动传递指用户将自己的文献需求告诉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根据用户的要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它的主要形式是信息中心开展的咨询服务。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中心的依赖大大减弱。用户可以利用网上任何一种检索工具,通过输入经过合理逻辑组配的检索式检索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而很少借助信息中心的帮助或根本不需信息中心的介入。但在目前,信息咨询中心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因为毕竟非网络用户仍然大量存在,他们仍然需要信息咨询中心帮助解决资料不足的问题。但这时信息咨询中心在查询用户需要的信息资源时也要大量借助网络技术和网络检索工具,从而缩短提供信息的时差,提高咨询服务的效率。 网络化的单向被动传递能够比传统方式更快、更好地实现。总而言之,网络化信息的正式交流模式与传统方式相比大大扩展了其交流范围,进一步增强了其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加快了交流速度,提高了交流信息的针对性,优化了正式交流模式,使其功能更有效地发挥出来。4.2.2 基于网络化信息的非正式交流模式传统的非正式交流模式指信息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其内容包括个人之间的交谈、讲演、书信往来、参观访问、讨论、学术会议、交换出版物预印本或油印本等。网络化信息的非正式交流模式仍然存在,如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使用互联网和共同的软件进行会话、交谈、会议、信件往来等私人的或集团性的交流都具有非正式交流模式的流动性、即时性、变化性、选择性强、传递速度快、反馈及时等特点,因此属于网络化信息的非正式交流模式。然而网络化的非正式交流模式相对于传统方式而言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文对这些主要变化做简单论述。1. “无形集体” 的变化传统的“ 无形集体”是非正式交流模式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但它存在组织松散、组合时间有限等弊端。而在网络化环境下这些弊端有所减弱。网络化的“无形集体”较传统方式而言范围大大扩展,由原来的局限于国家或地区扩展到所有网络用户,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任何网络用户都可通过电子邮件、BBS、参加电子论坛等方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并且还可得到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反馈、评论,有助于博采众家之长,弥补自己的不足。以往的“无形集体”的参加者大多是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或知名学者。而在网络化环境下,任何人都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是科学家、著名学者,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学生,都可成为“无形集体”的成员。同时,网络化的“无形集体”的活动已不再受时间的限制, 随时都可开展活动。网络用户可通过参加专题讨论组,就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与其他网络用户展开讨论;也可通过BBS提出自己的问题,向专家求助,从而在很短时间内获得满意的答复。网络化的“无形集体”具有传统方式无可比拟的优点,能够比传统方式以更快的速度传递信息,有利于信息的理解和吸收。2. 信息交换小组和信息网的变化传统的信息交换小组和信息网是非正式交流模式的表现形式,但它存在受时空限制、自发性强、不便管理等缺点,因此普及程度不广。而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小组和信息网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些缺点,数量飞速增长,并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方式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换小组和信息网主要表现为网络新闻(Network News)和网上会谈IRC(InternetRelay Chat)。网络新闻是具有相同爱好的因特网用户相互交换意见的一种无形的、按不同专题组织的用户交流网络。志趣相同的用户可以借助网络上的新闻服务器展开各种类型的专题讨论。网络新闻按专题分类,每一类为一个分组。目前有八个大专题:计算机科学、网络新闻、娱乐、科技、社会科学、专题辩论、杂类及候补组。每一个专题组又分为若干个子专题,任何网络用户都可自由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讨论。网上会谈IRC的参加者可以同时为多人,而且不需要事先约好。参加者只要使用专门的IRC客户程序连接到IRC服务器就可参加会谈。网上会谈根据讨论题目的不同设立了若干会议室,用户根据计算机屏幕上的提示列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道进入,就可加入交谈。而且IRC服务器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可以随时自由加入或退出任何通道的会谈。网络化环境下的信息交换小组和信息网不受时空限制,交流灵活、方便,因此范围不断扩大,普及程度越来越广。3. 学术会议的变化非网络化的学术会议,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拟定参加者名单,定时定点举办会议,参加者十分有限。而在网络化环境下,这一情况大大改观。这种改观主要体现在网上电子会议上。网上电子会议几乎不需任何准备工作,只需确定一定的会议主题就可邀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对专题感兴趣的任何网络用户参加而不受时空、参加人数的限制。电子会议的参加者通过相应的通讯软件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人可补充自己的看法,也可对他人的见解发表评论,便于双向、多向交流,而且反馈迅速,交流效果较传统的学术会议更佳。简而言之,网络化的非正式交流模式与传统方式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进,时效性更强,反馈更为迅速,交流更加灵活,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非正式交流模式的一些明显缺点,使非正式交流模式在网络化环境下发挥了更大的作用。5 信息交流简化网络模型的提出信息交流实际上是关于某种信息的多个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复杂和特殊化的。网络技术出现前,在传统的单机或小网络平台上,通过文件拷贝、数据库访问授权、介质交换等达到数据在用户之间的交流。由于用户数较少、或信息种类少,这种关系一般是简单的、有限的。在传统的操作系统或数据库系统中,用户被组织成多个组,不同的组可以访问不同的权限,组的设置往往和一个部门或企业内部的机构相对应。信息访问的权限一般是按照组织机构来设置,不同的机构(部门)可以访问不同的信息,同一机构(部门)中的用户往往有着最多的信息共享关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 网络技术的出现,用户数、信息种类及数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共享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目前在Internet上流行的信息交流技术除了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各种共享文件、共享数据库等传统的方式以外,主要是通过Web服务器,把预先定义好的主页信息或预先设计的数据库查询结果发布给用户。特定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一般是通过授权的主页访问或E-mail发送。通过Internet网络共享和发布数据的方式的特点是共享控制简单,使用方便直观,用户可以分布在很大的范围内。但应该看到,目前Internet上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主要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Internet网络以服务器为单位,把整个信息世界划分为各个信息子域,服务器上的信息主要由专业的管理者确定,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客户访问服务器,具有单方向性。因此,目前Internet上的主页信息往往是公共的、针对非特定用户主体的。但是在未来的网络化环境中,用户不仅可以访问网络获取自己的信息,更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越来越体现出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在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将会非常复杂。有组织的用户组不一定受机构、部门和地域的限制,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跨越操作系统、机器平台和行政机构的虚拟组织已经出现,例如各种网上的银行、网上的企业、网上的学校、讨论组和设计组等。从而同一个用户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企业部门中,共享不同用户组中的信息。同样,信息的访问权限也不能完全按原有的部门界限来划分。未来网络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