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开放空间量化评价体系的实证探索.docx_第1页
对公共开放空间量化评价体系的实证探索.docx_第2页
对公共开放空间量化评价体系的实证探索.docx_第3页
对公共开放空间量化评价体系的实证探索.docx_第4页
对公共开放空间量化评价体系的实证探索.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公共开放空间量化评价体系的实证探索发布人:李云 杨晓春 | 发布时间:2007-11-12 | 来源:深规院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本文针对国内公共开放空间研究领域内评价标准的缺失,立足深圳特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规划案例,提出了人均公共开放空间和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两项基准指标,并进一步探讨了趋势性分析。前言城市规划是基于公众价值基础上、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随着中央对社会公平的日益关注,城市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作用也不断加强。当然,城市规划的实际发展也验证了城市规划必须也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的转变(孙施文、王富海,2000)。从本质上讲,城市规划应在公共政策和意识形态的领域为城市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协调人际关系、保护弱势群体、谋求公平和正义(马武定,2005)。公共开放空间作为一种明显的公共物品,其核心内涵就是公共价值和利益,属于城市规划政策的核心领域之一。而政策效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采取怎样的评价标准,包括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量化评价往往成为质性评价的支撑条件和起始依据。因此,就目前公共开放空间领域量化体系的缺失,本次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对公共开放空间价值标准进行具体化和计量化的探索。1研究对象的界定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公共开放空间尚未成为一个概念清晰、系统完整的研究领域,各研究角度的差异较大。比较多的研究集中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历史演进(张建强,2000;马航,2004)、社会意义(骆小芳,1998;)、经济意义(王玲 等,2002)和视觉审美(梁幼侨 等,1998)等角度,真正从空间系统角度来研究的仅见于周进、赵蔚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而国外规划界尚无明确的“公共开放空间”(pubilc open space)概念,大多研究课题和总体规划以“开放空间”(open space)形式出现。因此,要对公共开放空间进行量化研究,首先必须从自身研究的需要出发,界定研究对象本身。从公共物品的角度来看,公共开放空间是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公共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全天免费开放的,经过人工开发并提供一定活动设施的场所”。需要注意的是,国外“开放空间”的概念领域要大于、同时包含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公共开放空间”,两者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既包括“人工开发”,也包括“自然形成”(如郊野公园等)的公共活动场所。对于研究对象的清晰界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量化体系。同时,为了更好地与我国已有规划标准对接,并在后续管理实践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我们结合深圳实际,将公共开放空间细化为三种表现形式:绿化空间、广场空间和运动空间。2量化标准的确定参考国内外相关城市中关于“开放空间”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空间规模(space size) 和服务半径(service area radius),基本能够表述一个开放空间的服务能力。表1:国外开放空间规划案例设置标准一览 案例名称设置标准伦敦景观与开放空间规划-2000等级空间规模(ha)服务半径(m)市级603200区级201200社区级2400旧金山开放空间规划-1997等级空间规模(ha)服务半径(m)市级4600社区级4400温哥华开放空间规划-2002等级空间规模(ha)服务半径(m)片区级401600-4800社区级1.2-2500-800表2:英国纽卡斯尔城市开放空间的具体设置标准空间类型空间规模服务半径(m)(ha)城市公园2-61000(人口密集地区降至500米)自然和半自然22000绿色生态空间都市农田1.21000一般城市绿地0.1300(5分钟步行距离)幼儿活动场所0.150-100(2-3分钟步行距离)儿童活动场所0.1150-300(3-5分钟步行距离)少年活动场所0.1300-500(5-7分钟步行距离)绿色通廊-1000及林荫道户外运动场地-宗教场地-和墓园等城市广场及商业广场-相对应,公共开放空间也存在空间规模和服务半径这两个基本指标,但这两个指标仅仅反映了空间的个体属性,还无法从整体层面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公共开放空间水平。本次研究将其演变为量化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基准指标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和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2.1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2.1.1指标界定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每个人所拥有的公共开放空间面积数量(m2)。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公共开放空间资源的充足程度,代表了公共开放空间的地区规模水平。图1:英国罗根小镇开放空间分布图2.1.2衡量标准(1)现实背景首先,由于缺乏统一的空间概念,国内尚无关于公共开放空间的量化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等国家标准与规范中并没有专门涉及,仅在用地分类的平台上对绿地、广场提出了指标要求。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04版)中虽有公共开放空间的独立章节,并提出了相关概念和分类,但指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分布与规模应结合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协调确定。公共绿地的规划要求见本标准与准则第7章(公共绿地章节)。”言外之意,公共开放空间的规模仅有绿地指标可参照,而公共开放空间本身则无确凿标准可循。因此,国内公共开放空间的衡量标准依然是破碎而分散的,还未形成一个独立、整合的空间系统概念。其次,国外的“开放空间”已形成各自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但由于概念差别,无法直接嫁接于“公共开放空间”。例如:美国国家游憩和公园协会(NRPA)建议的城市开放空间指标为 25-42平方米/人。其中的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市级、区级和社区级,以及生态绿地。英国游戏场地协会(NPFA)提出城市公共空间的 “6英亩(2.4公顷)/千人”标准。换算为人均指标,即包括人均16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场地和人均8平方米的儿童玩耍场地。(2)标准建立鉴于以上规划标准的现实情况,我们需要立足既有的国内规范与标准,建立相对完整、基于现有用地分类的公共开放空间人均标准。根据前面我们对公共开放空间表现形式的分类,具体标准的建立如下:1)绿化空间指以自然植被为主体形成的公共开放空间。绿化空间主要提供休憩活动。规划时落实在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的G1和居住小区绿地Rn6类用地内。根据相关规范与标准,人均绿化空间面积不应低于7.5平方米/人,其中市区级绿化空间不应低于5平方米/人,街道社区级绿化空间不应低于2.5平方米/人。2)广场空间指以硬质铺装为主的(绿地率不超过50%),非紧急情况下汽车不得进入的公共开放空间。广场空间主要提供综合性和多样性的活动。规划时落实在S2类用地。根据相关规范与标准,人均广场面积不应低于0.4平方米/人,其中市区级广场空间不应低于0.2平方米/人,街道社区级广场空间不应低于0.2平方米/人。3)运动空间指专供市民从事体育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时落实在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的GIC3和Rn3类用地。根据相关规范与标准,人均运动空间面积不应低于0.4平方米/人,其中市区级运动空间不应低于0.1平方米/人,街道社区级运动空间不应低于0.3平方米/人(包括街道级的0.1 m2和社区级的0.2 m2)。表3:公共开放空间的人均面积指标表(m2/人)(下限)分 类绿化空间广场空间运动空间合计分级市区级5.00.20.15.3街道级2.00.10.12.2社区级0.50.10.20.8合计7.50.40.48.3 因此,综合上述分项标准,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的人均标准不应低于8.3平方米/人,其中还有针对不同分类和分级的设置要求。2.2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2.2.1指标界定首先,需要明确“步行可达范围”的概念:即以公共开放空间的出入口为圆心、以公共开放空间的步行可达距离为半径做圆,圆的范围未越过城市交通屏障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的概念:公共开放空间和其步行可达范围共同覆盖的建设用地面积(不包括城市道路面积)与总建设用地面积(不包括城市道路面积)的比值。图2: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示意和计算方法公共开放空间内的活动以自发性活动为主,自发性活动的发生依赖于适宜的户外条件,包括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步行距离等等。大量的自发性活动,提供了他人参与的可能性,此时的公共开放空间才能成为社会性活动的场所。公共开放空间若成为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的发生场所,舒适的步行距离是必备的条件。通常,5分钟路程是比较舒适的步行距离,大部分因日常自发性活动而发生的步行(前往街道社区级公共开放空间)都在这个距离之内;15分钟路程还是可以忍耐的步行距离,人们会因为非日常自发性活动(前往市区级公共开放空间1-3)在这个距离内步行;而当距离超过15分钟路程时,人们会放弃步行。因此,本规划采用5分钟路程步行可达范围按照步行速度以5公里/小时计算,则5分钟路程为417米,考虑到深圳市的路网为方格网式,因此以300米作为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的半径(各级公共开放空间都以300米为半径)。而等级化的步行可达范围(即市区级公共开放空间取800米为半径,街道社区级公共开放空间取300米为半径)仅用作比较分析。下文出现“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若不做特殊说明,均指5分钟(半径300米)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图2:5分钟(300米半径)步行距离示意2.2.2衡量标准(1)现实背景国内外并未对“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的严格界定,通常只是借助空间服务半径进行大致的图形分析,对空间布局起辅助判断的作用。按此我们对于标准,对芝加哥中心区、Logan Square社区、旧金山三个案例进行相关技术处理,可以粗略得出:(1)2002年芝加哥中心区现状开放空间覆盖比率为72%,规划目标为85%;(2) 2002年Logan Square社区现状开放空间覆盖比率为75%,规划目标为90%; (3) 1997年旧金山现状开放空间覆盖比率为74%。图3:旧金山(左)和芝加哥(右)开放空间服务范围示意图(2)标准建立 参照国外相关经验,并针对深圳自身现状特征,建议全特区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低限应达到60%。在建设用地中,对于居住、商业、政府社团、工业和绿地等用地(约占总建设用地的70%)的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应达到80%100%。2.3量化趋势的判断从公共开放空间地区特征的两个基准指标分析来看,影响基准指标的自变量较多。假定基准指标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由于计算方式的限制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并不能准确、系统地反映各变量与基准指标间的关系。因此,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扩展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多元回归方程(Y=c+Xibi),判断各自变量的影响程度和主要变化趋势,为将来的指标模型构建确立基础。3、深圳特区公共开放空间系统量化评价研究共登录深圳特区现状公共开放空间182个,总面积1214.4ha;公共开放空间的平均规模为6.6ha(截至2005年9月)。共涵盖特区内25个街道。3.1基准指标分析区街道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m2)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区街道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m2)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南山西丽1.1 6罗湖笋岗5.8 26南头7.0 26桂园0.5 62南山0.3 7东门3.8 80粤海0.9 17南湖1.2 61沙河10.5 33翠竹2.4 20招商6.3 28黄贝11.0 31蛇口2.2 42东湖0.0 2全区3.6 15莲塘0.0 0福田梅林3.2 51全区3.6 25香蜜湖5.5 14盐田沙头角1.5 59华富25.7 71盐田0.4 2园岭3.9 60梅沙50.2 43沙头0.4 23全区3.8 17福田2.7 35南园1.0 63全区6.8 38表5:深圳特区各街道现状基准指标表首先,现状特区内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4.7平方米。17个特区街道(占特区总面积的75%)的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其中部分街道(占特区总面积的32%)甚至不足1平方米。现状人均指标较高的街道往往拥有大型城市公园(华富、黄贝、沙河)或较低的人口密度(梅沙)。从空间分布来看,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较低的地区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自然地形条件(主要为山丘)会限制当地的建成区规模,分散居民点,继而影响公共开放空间的规模与分布,如西丽、南山和东湖等。2)部分街道由于受到旧城、旧村的制约,城市更新进程缓慢,现状公共开放空间的使用过于饱和,亟需扩展规模和增加布点,如南湖、福田、梅林、蛇口。3)工业及仓储、物流用地的大规模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干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而开发单位往往重生产、轻生活,造成当地居住环境不断恶化,如盐田、粤海、南山、笋岗。图4:深圳特区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分布情况其次,特区内5分钟路程(半径300米)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仅为23%,15分钟路程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则为46%。从分布来看,高覆盖率地区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中心带状特征。包括梅林、华富、园岭、东门、桂圆、南园和南湖等7个街道,以上11.6%地区内的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就占全特区的47.5%。而覆盖率较低的地区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城市屏障(主要为城市干道、自然山丘等)较多,或建成区不够连续。如西丽、南山、翠竹等。(2)自身公共开放空间的严重缺失。如东湖、粤海等。(3)某些大型公园的出入口布点不合理,或由于收费而无法形成公共开放空间。如西丽、香蜜湖等。图5:深圳特区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分布情况3.2指标趋势判断多元回归表明(详见右表1、2):(1)对人均公共空间面积(Y1)影响最大的自变量有4个,具体包括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城市主干道密度、区位特征和城市居住用地比例。(2)对可达范围覆盖比率(Y2)影响最大的自变量有2个,分别是区位特征和人口密度。具体回归方程如下:Y1=-35.231+ 0.165X1+ 1.959X2+ 4.730X3+ 0.436X4Y2=- 0.0265+ 0.177X3 + 0.121X5其中:Y1人均公共空间面积(m2);Y2可达范围覆盖比率;X1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人);X2城市主干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X3区位特征;X4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例;X5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根据回归方程,可以对现状的地区特征趋势作出以下主要判断:(1)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分布状况都显示出明显的区位导向性。回归分析表明,区位特征与两大基准指标均发生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城市规划定位和历史成因等的影响下,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区位等级和市场价值,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公共空间开发行为的走向。(2)由于公共空间用地也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因此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高低也会同步影响到人均公共空间面积。(3)公共空间的建设还呈现出日常生活导向性及外部交通导向性。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居住用地比例和城市主干道密度都与人均公共空间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日常生活导向性是公共空间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且应该在未来规划中得到强化;外部交通导向性则反映出在城市快速成长阶段,各项城市建设往往具有地域趋同性。(4)人口密度是引导现状公共空间分布(覆盖比率)的又一主要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可以看出,人口密集地区大多缺乏公共空间,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导向。因此,公共空间的建设更注重具体位置与服务范围,一般分布于居住地区中心或附近,总体覆盖情况较好。 综上所述,以多元回归为基础的地区特征趋势判断,明晰了现状公共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变量和发展趋势。这些变量作用的存在恰恰是公共空间地区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公共空间作为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域,应该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相关特征,适度保持差异。因此,未来应以社会公平和适度差异为原则,对变量和系数进行筛选和调整,建立合理的指标模型。注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及条文说明)中对公共绿地的人均建设标准是不低于7m2。其中,市、区级公园用地为5m2/人,居住区公园用地为2m2/人。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对居住小区(相当于社区)的绿地要求是不应低于0.5m2/人。广东省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指引中规定:“市政、纪念、文化、商业、游憩广场(可综合设置)按每人0.130.4 m2计算;交通集散广场按每人0.070.1m2计算”。即人均广场面积0.20.5m2。在此取0.4m2 /人,是中等偏上的指标。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讨论稿)中对大中型体育设施的规定中,适合深圳的指标是人均用地面积0.40.6 m2。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要求居住区级(街道级)体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应不低于0.3 m2,居住小区级(社区级)体育活动场地的人均面积不应低于0.3m2。作为公共开放空间之一的运动空间是体育场地中免费开放的场地,我们以市区级按提供15%免费场地计算,居住区级按提供30%免费场地计算,居住小区级按提供60%免费场地计算。城市交通屏障: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铁路、河流。这些设施打断了步行的连续性,降低了步行的舒适性,即使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