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下第 三 单元 课题 8 三打白骨精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紫薇 小学 陈卫娟 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音,会书写田字格中的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关键词语,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教学准备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一、生字新词我自学。1.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横线。蛤蟆(m m) 紧箍咒(zhu zu ) 蒙(mn mn)骗 2.填上合适的量词。一( )斋饭 一( )假尸首 一( )骷髅二、初读课文我做主。三打白骨精是发生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的一个故事,地点是在 ,起因是 ,经过是白骨精先变成 ,再变成 ,最后变成 ,但都被孙悟空 ,结果是 。三、资料积累我先行。 西游记的作者是我国 代小说家 ,全书共 回,书中的精彩故事还有 、 、 等,该书与 、 、 合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学情分析1.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学生看过电视西游记非常熟悉。但学生也仅是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熟悉上。2.学生在预习中能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新词,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教 学 过 程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送给大家一首歌,播放西游记主题曲。 2会唱的跟着一起唱好吗? 3歌中的猴哥叫什么名字?他最典型的一个动作是什么?能不能演一演?4孙悟空这个人物出自哪一本书? 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全书100回。吴承恩根据唐僧玄奘赴天竺取经的史实,注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创作而成。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既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感。不但我们中国人喜欢,而且也成了世界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广泛的著作之一。5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里的一个故事三打白骨精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学习生字新词。妖精 癞蛤蟆 斋饭 咒语 欺瞒骷髅 紧箍咒 蒙骗 峰岩重叠 (1)正音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学生提醒后,指名一名同学读准这些词语。(2)辨形字音都读准了,咱们仔细看看这些加点的字,这是需要我们这节课学会书写的。通过课前学习,你认为哪个字特容易写错?妖精 癞蛤蟆 斋饭 咒语 欺瞒学生根据先学情况互相提醒。描红:视实际情况,把其中容易错误的生字描一描,记一记。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1咱们中国人很喜欢“三”这个数字,比如一个成语叫“事不过三”,刘备请诸葛亮叫“三顾茅庐” 。快速读课文找一找,我们课文中就有哪些“三”呢?找的越多越能干。板书:(白骨精三变 孙悟空三打 唐僧三责)请看黑板的三个“三”,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线段、箭头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要说出理由。2现在谁能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初步感受吗?3现在给你一个挑战:你能很快地找出孙悟空的一打,二打,三打分别在哪一段吗?4交流 一打(2-4) 二打(5-6) 三打(7)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提示任务:1.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自主阅读,展示交流:A (课件出示)“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指名读 ,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师:这里孙悟空怎么样?(着急)从哪里看出来的?只有“着急”吗?一般人知道是妖精的话,早已逃之夭夭,看出什么来了?)(勇敢、聪明、厉害、)师:所以说这里的孙悟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善于识破,勇敢 B(课件出示)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从这句话又能看出孙悟空有着怎样的性格?(果断,毫不犹豫)C(课件出示)“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从这句话你能读出什么来?(对师父忠心耿耿,除恶务尽,明察秋毫,果断,敢作敢为)D(课件出示)“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从这里你有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呢?(聪明,机智,有恶必除,除恶必尽)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暗中”“藏”“迎”这个“笑”你体会到了什么?(嘲笑、自信、调皮)“抡”字告诉我们孙悟空打得怎么样?(打得准,打得好)让我们一起跟着孙悟空来打一打,读!师:同样写打,又有什么不同呢?(一打是急打、二打是怒打、三打是智打 )小结:就因为这三打不一样,尤其动作用词的精妙,才使作者的描写引人入胜,孙悟空的形象鲜明丰满,所以,虽然课文三次打白骨精的情节类似,但是我们却不觉得重复,反而感觉十分精彩,真是神来之笔!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完成习字册六、教后反思 六上第三单元 课题 8三打白骨精 第 2 教时 总第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紫薇 小学 陈卫娟 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2.掌握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3.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4.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孙悟空坚定、机智和勇敢的品质。教学重点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教学难点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式,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课前准备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一、品读感悟我先行。1.感知形象。把书中描写孙悟空的句子用“ ”划出来,描写白骨精的句子用“ ”划出来,想想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面的填空。的白骨精的孙悟空( ) ( )( ) ( )2.品味语言。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闪”字让我感受到: 二、拓展积累我准备。1.欣赏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在班上唱一唱。2.挑一个的精彩故事在班上讲一讲。学情分析教学中,除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之外,更得关注人物特点、写作特色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学本文还有一个难点便是: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浓厚兴趣,进一步读懂故事,读透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文理。 教 学 过 程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的孙悟空“三打”部分,感受了孙悟空的形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词呢?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2.检测生词师报词,生默写。妖精 癞蛤蟆 斋饭 咒语 欺瞒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大意有所了解。谁来看着大屏幕出示的填空题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出示填空: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前( )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 )次终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二、品读感悟(一)整体感知:1过渡:课文中的“三”还有其他意思吗?(白骨精三变)2.你从电视作品中感受到的白骨精是怎样的?(二)追溯“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 1.提示任务1第一步:自由读读课文中描写白骨精的语句;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第二步:想一想白骨精的特点。第三步:在小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推派代表发言。2.自主阅读 3.交流展示(1)交流出示句子:“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山坡上闪出一个哭着走来”“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找他的妻子和女儿。”(2)在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板书:贪婪、狡猾、诡计多端(3)其实,不仅从三次描写白骨精变化的句子中感受到白骨精的狡猾,其实文中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地方也能看出来。是哪里?(4)学生交流:出示句子:“白骨精扔下”“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着重体会“扔、丢”两词,体会白骨精逃跑的非常快,还故意留下假象,欺骗唐僧,体现它的狡猾。(5)齐读句子。(三)追溯两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1.自学提示2:1.对比白骨精的特点,追溯“两责”,说说唐僧的性格。并找出相应的依据。2.自主阅读过渡: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了唐僧的极大不满。请你找找描写唐僧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唐僧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3.交流展示(2)交流句子,出示:“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才相信那村姑是妖怪。”“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了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但不可再行凶了。”(2)交流感受:着重交流:“责怪、这才有些、一口气、喝道、胡说、无奈”体现唐僧为人善良,也体现出他愚钝。(3)朗读深化:唐僧本着慈悲为怀,去恶从善的佛理教导着自己的三个徒弟,可如今却连着两次亲眼看见自己的徒弟无故伤及人命,怎有不生气的道理?课文第六自然段与孙悟空的一段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他生气的样子。练一练,你能把他当时的样子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 4.指名朗读。(四)感受猪八戒的性格(1)同学们,故事还向我们描述了另外一个主人公的形象,哪一句?(2)“八戒嘴谗,夺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五)小结:同学们,通过细细品读故事的语言,我们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传神,有的孙悟空,有的白骨精,有的唐僧,有的猪八戒。其实这正是西游记这部著作的特色之一。当然在赏析人物性格的同时,我们还感受了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深深的被折服。下面老师要给你们留一个作业,那就是学着作者那样,用生动精妙的语言写一个场景。三、检测完善完成补充习题。四、板书设计孙悟空 三 打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 三 变唐僧 两 责五、教后反思六下第 三 单元 课题 9 词两首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紫薇 小学 陈卫娟 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如梦令。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3.诵读想象,感受词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愉悦心情。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教学难点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愉悦心情。教学准备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一、诗词作者我先知。 如梦令的作者是 朝女词人 ,自号 ,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词具有 的特点,是 派代表人。她的词前期明快,后期凄凉,这首如梦令是她 期生活的写照。二、初读诗词我做主。 1.读准音:“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 ,因为在句中有 的意思。2.解词意:日暮: 兴尽: 3.善思考:词人为何会“不知归路”?请从词中找找答案。 三、拓展积累我先行。如梦令 【宋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学情分析学生很少接触到“词”这种文学式样,对于词的结构、特点不太了解,所以学习时可能觉得比较新鲜,学习兴趣较大。这首词,语句平白,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学生可能对词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深,需要教师点拨。教 学 过 程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一、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描绘。)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5.介绍“词”。(课件出示)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 村居。二、初读古诗1.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2. 自读课文,提示任务:(课件出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藕花 溪亭 沉醉 兴尽 误入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4.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1)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音韵美。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 指名读,感受音韵。(2)教师范读:一、二声读长一点,是平声;三、四声读短一点,是仄声。学生伸出手来,试一试。(3)齐读,注意节奏。(4)补充介绍: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5)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这首词, 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生读全词)三、品读感悟过渡: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1)提示任务:1.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2.同桌描绘一下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自主阅读,展示交流:“溪亭日暮”。(2)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4)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请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5)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6)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藕花深处”,(1)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它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咱们学过荷花吧,吟诵优美的句子。(3)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1)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读这两句,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3)看,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4)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5)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6)再次有感情读。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1)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2)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齐读,背诵。)(3)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4一幅流动的画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1)生读(2)教师读(3)师生齐读5.刚才我们在学古诗词时掌握了一种本领,就是把词“读胖”,咱们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1)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2)学生说字眼,说理由,并板书。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 “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3)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4)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生读、背全词。四、拓展延伸我们通过诵读想象,初步理解了词的意思。然而词作看似短短33个字,它所包含的意蕴又岂止这些。我们一起走近词人,解读其丰富的内心。由词识人出示清平乐,感受晚年的李清照的词的意境。1李清照一生写过无数的诗词,但如今仅存七八十首。我这里还收集到一首,也是李清照回忆以往生活的,请大家认真读一读,它所表达的心情与如梦令一样吗?(出示清平乐,配乐朗诵) 清平乐 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2这首词哪一句看出是李清照在回忆以前生活?(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此时此刻,她的词里也出现了一个“醉”,但同样的人面对同一个“醉”字,味道会一样吗?此时的她,还一如以往般无忧无虑、快乐喜悦吗?你感受到她当时一种怎样的心境?(悲伤、忧愁、孤单)教师补充解释这首词的意思。3是什么让李清照前后时期的词的风格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学生再看资料。思考老师的问题。交流。(亲人去世,孤独,国破家亡。)4小结:不同时期的词反映出了词人个人不同的心路历程。难怪有人说:“文如其人。”文章是心境的自然流露,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晚年的李清照,承受着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生活困顿等各种打击,但是她时常吟诵这首词,这是为什么呢?(不要忘记生活的美好,不要忘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我们跟着李清照再作一次幸福的回忆吧!齐读这首词。五、检测完善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2.完成补充习题。 六、教后反思六下第 三 单元 课题 9 词两首 第 2 教时 总第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紫薇 小学 陈卫娟 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3.诵读想象,感受词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教学难点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教学准备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一、诗词作者我先知。 渔歌子的作者是 朝词人 ,号 。二、初读诗词我做主。 1.我会注音:鳜( ) 箬( ) 笠( ) 蓑( )2.我会组词:塞:si( ) si( ) s( )3.我会解义:箬笠: 蓑衣: 4.我会思考:“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是: 三、拓展积累我先行。渔 父 【唐 张松龄】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学情分析学生能初步感受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品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尚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想引导学生感受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那还得将大量功夫花在课外。教 学 过 程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为了表达对春天的喜爱,我们来举行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怎样的赛诗会呢?规则是这样的:把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男生背一首,女生背一首,轮流背,背哪一首呢,大屏幕会告诉你,看到大屏幕上的画面,你会想起哪首描写画面的古诗,就把它背出来。看谁积累的古诗多。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男生先来。2.师总结导入:刚才,我们背的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背得真好,尤其是男生(女生),把掌声送给他们(她们)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美景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3. 猜猜看,渔歌子会写什么?你太有才了,一猜一个准。“渔歌子”又名“渔父”。意思就是打鱼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4.知道“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吗?先前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忆江南、清平乐)。师:释词牌(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因为词是配乐歌唱的诗,所以它有一个调,每一种词牌对于句子的多少、句式的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而张志和的这首词,内容恰好与词牌吻合,是专门用来写渔父的。)二、初读古诗(一)检测朗读1.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同学们昨天已经朗读过这首词,现在就来看看你是否读正确、读流利。(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二)指导诵读1.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 指名读,感受节奏。2.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3.齐读,注意节奏。三、品读感悟1.结合预习,理解意思: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4.想象,品出词中画。提示任务:1.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2.同桌在座位上互相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主阅读,交流感悟(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思考:春天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甚至是闻到些什么。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融情想象: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美妙的世界?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1)自由练背(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7.齐诵。四、拓展延伸通过诵读想象,初步理解了词的意思。然而词作看似短短26个字,它所包含的意蕴又岂止这些。我们一起走近词人,解读其丰富的内心。1.走近词人。通过课前先学,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2.师生和诗,悟情。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 练习:哥哥,因为 ,不一定要回去啊!(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呢?3.拓展张志和五首渔歌子的尾句,感受词人情怀。斜风细雨不须归。长江白浪不曾忧。笑着荷衣不叹穷。醉宿渔舟不觉寒。乐在风波不用仙。2.歌曲欣赏:渔歌子。4.拓展唐宋两朝诗人填写的渔歌子。李煜:一棹春风一叶舟。一轮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苏轼: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陆游:湘湖烟雨长莼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孩子们课后登陆: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近经典。五、检测完善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 代 。这首词描写了 、 、 等景物,抒发了词人 的情感。2.读着渔歌子,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色,把你头脑中那幅优美的画用文字描写下来。 六、教后反思六下第 三 单元 课题 10螳螂捕蝉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紫薇 小学 陈卫娟 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初知课文大意。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准备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一、生字新词我自学。1.比一比组词。候( ) 侯( ) 待( ) 侍( )2.扩词。禀( )( )( )3.填完整成语。( )( )捕蝉 ( )( )在后 乘( )而入 不( )( )想 ( )( )大悟 毫不( )( )二、初读课文我做主。( )1.补上恰当词语来表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捕蝉啄食少年( )( )2.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写出大意。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_ 第三部分( ): 学情分析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螳螂捕蝉的故事学生也很熟悉,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教 学 过 程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 蝉)(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学习生字新词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 禀报(1)正音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学生提醒后,指名一名同学读准这些词语。(2)辨形字音都读准了,咱们仔细看看这些加点的字,这是需要我们这节课学会书写的。通过课前学习,你认为哪个字特容易写错?螳螂捕蝉 诸侯 禀报学生根据先学情况互相提醒。描红:视实际情况,把其中容易错误的生字描一描,记一记。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1) 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2)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3)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指名说,集体讨论。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3指名读课文。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提示任务: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在书上做上记号。自主阅读,交流感悟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1)“乘虚而入”的意思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乘虚而入”的意思是:乘着吴国正在集中兵力攻打楚国,没有其他的力量来防备,趁机攻打吴国。(2)理解“不堪设想”( 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会向很坏的、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这个“堪”字的意思就是(能够、可以)(3)吴王如果固执己见的话,结果会是怎样呢? (吴国将被灭亡;吴王自己也将被处死,然后尸体会被挂在城墙上;吴国的老百姓们也将过上逃难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说说?(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4这时候,君臣之间会又怎样的对话呢?A、出示:“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请写一写,君臣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把握大臣极力劝谏,吴王高高在上的一意孤行的基调)B、请同桌或前后同学合作写话,一人写吴王的,一人写大臣的,写好以后,再合作演一演对话的情境。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完成习字册。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起因 固执攻楚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结果 打消念头六、教后反思六下第 三单元 课题 10螳螂捕蝉 第 2 教时 总第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紫薇 小学 陈卫娟 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难点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一、品读感悟我先行。1.细读课文,完成表格。事物(人物)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蝉螳螂黄雀吴王二、拓展积累我能行。1.我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 、 、 。2.像“螳螂捕蝉,_”这样八字的成语还有_ _ _,_ _。_ _,_ _。_ _,_ _。学情分析学习寓言故事,学生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教 学 过 程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一、把故事读“薄”感知故事1.引出成语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练习书空。2.回忆故事梗概:这是一则寓言。寓言故事的特点是借助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那么,整篇课文大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谁能围绕“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地说说?二、把故事读“厚”品读故事第一板块:复述“小故事”1.引导发现:这个寓言故事,和一般的寓言故事还不太一样故事里有故事。如果,把刚才这个完整的故事称为一个“大故事”的话,那么,这个“大故事”里,还包含着一个“小故事”。2.语言实践第一层次:学会详细复述直击文本:放声读读少年口中的那个小故事。创意表达:你想怎么揭示小故事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呢?小组合作探究。预设:方法一:箭头式 露水蝉螳螂黄雀弹丸方法二:文字式(瞄准 ) ( 啄食 ) (捕 ) ( 饮 )弹丸 黄雀 螳螂 蝉 露水方法三:图文式(略)方法四:图表式(略)品味语言找一找:哪个句子概括了蝉、螳螂、黄雀共同的特点?蝉、螳螂、黄雀,它们的“一心”,你们是从哪些关键词语感受到的呢?读一读:结合交流,出示词串悠闲地叫 自由自在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语言实践:这些都是这些家伙“一心”追求眼前利益的神态、动作呀!现在,吴王“来了兴趣”,要听你讲故事啦!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抓住细节,把“一心”说具体,给大家详细复述这个“小故事”吗?第二层次:指点创新复述聊一聊:真正善于讲故事的人,还会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加入自己的创造呢!你能任选一个地方,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吗?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自言自语道:“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心里那个美呀:“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乐滋滋地想着:“ ”3.总结回归:刚才,我们学习复述的这个小故事,现在往往概括为一个八字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二板块:品读“大故事”1.点击故事道理:直击道理:少年讲的这个“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你在课文什么地方读到了?读懂道理:少年讲的小故事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话中有话。少年说这一句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什么呢? 表达道理:看来同学们都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那么吴王明白了没有?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第一层次想象表达: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根据自己的理解,想想、填填、说说。 提示:内心我揣摩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心里明白了: 。于是,连声说:“对!对于!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可供选用的词语、句式 虽然但是 如果那么 好比 虎视眈眈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后悔莫及 第二层次概括表达:吴王从“小故事”里悟出的道理,如果也用八个字概括,你会吗?预设:吴国伐楚,诸侯在后。2.走近故事人物第一层次初知人物:吴王悟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洗浴中心租赁及品牌形象使用权合同
- 2024年公务员考试题库附完整答案
- 2025国庆节放假告家长书
- 夜大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 特种设备作业电梯维修作业特种设备作业电梯维修试题及答案
- 美术 毕业论文
- 2025年眩晕疑难病例护理讨论记录范文大全
- 服装行业智能制造生产计划与排程方案
- 2025年PP改性新材料合作协议书
- 机电系一体化毕业论文
-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 2025年秋季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我们是不是“跑偏”了
- 2025年计算机一级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二卷)试卷与答案
- 人卵母细胞成熟度分级
- 2025年高考真题【地理】试卷含答案(全国新课标卷)
- 2025年四川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招募考试(医学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刑法基本原则课件
- 2025年会议接待考试题库
- 交通事故处理交通事故委托书
- 2025年贵州省中考英语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