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训练扎实有效.doc_第1页
让阅读教学训练扎实有效.doc_第2页
让阅读教学训练扎实有效.doc_第3页
让阅读教学训练扎实有效.doc_第4页
让阅读教学训练扎实有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阅读教学训练扎实有效有效训练就是将教师的指点、讲解和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只“训”不“练”的现象。比如我们一位老师在执教小草和大树,让学生读罗伯特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时,学生读得很平淡,没有读出骚塞那傲慢的冷冰冰的语气。老师说:“你读得太平淡了,应用傲慢的语气读。这样不好,听我读读。”接着老师范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老师不管了,接着下一环节的教学。这可是典型的只管“训”,不管“练”的教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较强的训练意识,以为“训”了就等于“练”了,以“训”代“练”。这样的教学,教师是教了,而学生没有“习”到,其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如果教师在示范后,再经过“自由练习抽生朗读评价鼓励再次练习抽生示范全体齐读”几个环节的朗读指导,改正学生朗读的毛病一定能落到实处。阅读教学中,如何让训练扎实有效呢?一、要有突出的训练重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一篇课文包含的知识点、训练点很多,要在一堂课内把握住所有的知识点、训练点,这恐怕是不可能的。而语文教学也要求注意整体感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面面俱到不落实,不如抓住一点求扎实。事实上,只要我们在一堂课上真正做到扎实有效地解决一个问题,长期下来,学生必定有所收获。我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就嚷着“这一课很容易懂。”这也是实话,由于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再加上这个故事,孩子们大多已经从书报电视上已有了解。于是教学这一课,我把重点放在课文的复述上,先不加辅导,直接指名学生复述,然后针对学生复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如学生讲牛郎对老牛照料的很周到这方面,局限于课文吃鲜嫩的草和喝干净的水两方面。我启发学生,牛郎还会在哪些方面把老牛照顾的很周到呢?学生通过讨论,认为还可以把牛棚打扫的很干净,帮老牛赶走苍蝇蚊子,把老牛照顾周到。在讲王母娘娘发誓要抓住织女时,启发学生王母娘娘发誓时会说什么。大多学生只说王母娘娘抓住织女怎么怎么惩罚她,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启发学生读一读“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暴跳如雷。”学生立刻抓住“下嫁”一词展开想象:说织女下嫁人间,丢尽了她的脸,扫了她的面子。这样既让学生增强了讲故事的感染力,又让学生明白了封建等级制的危害。二、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小学语文课中有许多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再通过几个结构方式一样的段落分别叙述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思考体会,概括类比,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地学习课文其它段落。例如烟台的海一文,全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描写时都是按照“先写景再写人”的结构来写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渗透学法指导的好机会。在引导学生体会冬日烟台海的特点后总结出学法:“读、划、思、议”,然后放手让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春、夏、秋三个季节烟台海的特点。教师只作点拨指导即可。小学语文课中有许多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再通过几个结构方式一样的段落分别叙述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思考体会,概括类比,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地学习课文其它段落。这样教师的教法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学法,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掌握了阅读的技能技巧,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科学的训练,还应找准训练的切入点。找准训练的切入点,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我在教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打破了依次一节一节往下教的常规教法,在课的开始就以女记者采访时“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吗?”导入,抓住“悲悯”一词,把住了学生情感的脉搏, “命运让霍金失去了什么?”这一问题,看似平常,却能够统领全文,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文章,感悟文本内涵,为全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要有扎实的训练过程训练过程是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些比较简单,可以一步到位,但不少的训练设计有一些难度,训练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过程,从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步步深入,逐步到位。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中用了四个贬义词“刁难”、“ 挑剔”、“耍赖”、“调皮蛋”来写“我”,对于这四个词语的理解,光理解词语是浮于浅表的,我并没有停住,而是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课文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我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的证明我是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这样的教学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哲理性文章,记叙了一位哲学家以“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为话题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文章通过弟子们的各种不同做法与哲学家方法的对比从而揭示这个道理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绝大部分的段落都是写哲学家和弟子们的语言,而对人物心理及动作的描写很少。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将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边说边演的过程中明白道理。在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年以后,弟子们又来到了这里,在路上,他们相遇了,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合作,一人饰演一名弟子。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想象弟子们在一年中的经历、心理活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文本的主人,学生利用他们的想象,分别成为文本中的人物,在教师模拟的情境中深刻地感悟。透过文本,故事内容得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四、要巧妙拓展,积极迁移例如我教完轮椅上的霍金,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小练笔:同学们,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太多,而霍金却说自己拥有很多。如果你就在现场,听了他们的对话后,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女记者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老师再去问学生。有个学生这样写到:“记者小姐,你说他失去太多了,但是你有没有看他得到的呢?他虽然没有灵活的双手,但他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科学著作;他虽然没有健全的双腿,但他走进了非常遥远的宇宙深处;他的嘴虽然不能说话,但是他靠着语音合成器,与许许多多的人进行对话,其对话的内容既深刻,又丰富,有许多内容只有一些资深的科学家才能听得懂呢!你看,他刚才不是在给我们做精彩的报告,现在不又在回答您提出的问题吗?从这些,你不觉得他拥有的太多太多吗?”可以看出:女记者和霍金之间的对话,给同学们留下了很大的旁白或插话空间。将学生置于虚拟的现场,参与对话,能激发学生很强的表达欲望,在表达中不仅能整合、利用课文内容和语言,而且升华了对人物精神的认识。小学许多课文都配以形象的插图,其图意基本上是文章的形神凝结处,抓住这一契机进行读写迁移,可以很好体会文章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历史故事,内容概括性强,对司马迁写史记的经过只进行了简略的描写,使文章显得过于简单枯燥。而课文中的插图却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内容,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想象的空间。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观察插图来体会司马迁写作时是怎样的发愤,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司马迁的发愤加深了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发挥想象,具体描述出司马迁在写作时还会遇到的困难。学生的想象丰富而活跃:有的学生想到在寒冷的冬天司马迁穿着单薄的破衣,抵御着寒冷坚持写作;有的学生想到司马迁忍受着疾病的痛苦,咬牙坚持;有的学生想到司马迁在写作时寂寞一阵一阵向他袭来,只有狱中的烛光与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