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 级 二名词解释 (B)1. 面波答: 面波是一种规则的干扰波,面波的频率低,一般只有几个赫芝到20-30HZ,面波的视速度较小,一般为100-1000m/s,其中以200-500m/s视速度的面波最常见.2. 声波答: 在土坑、浅水和干井中放炮,都可以观测到较强的声波.声波是一种在空气中传播的纵波.传播速度稳定,约为340m/s,声波频率高,延续时间短,呈窄带状分布.3. 50Hz交流电干扰答: 当排列通过高压输电线时,在地震记录上会出现50周交流电干扰,其特点是频率稳定,一般都在503Hz.4. 无规则干扰波答: 无一定频率,无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称为无规则干扰波.5. 地球物理勘探答: 研究地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弹性,磁性,电性和密度等,进一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地质勘探方法,就叫做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6. 地震勘探答: 用人工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地震),研究振动在地下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物探方法,叫做地震勘探.7. 弹性体答: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恢复原状, 这样的特性称为弹性.具有这种性质的物体叫做弹性体.8. 谐振运动答: 谐振运动属于周期振动的一种,它在振动过程中,不仅周期保持不变,而且振幅也始终保持不变.9. 道距答: 道与道之间的距离叫做道距.10. 炮检距答: 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炮检距.填空题 (B)1. 普通的二维地震测量,常采用_进行观测,在三维地震测量中,则是_和_并用.只有在很特殊情况下,如查明江河下面的构造,才单独采用_观测答: 纵测线; 纵测线; 非纵测线; 非纵测线.2. 观测系统可用_平面图表示,不断移动_和_位置,直到测线的未端,可以得到一系列的时距曲线和_的地下反射界面.答: 时距; 炮点; 排列; 连续.3. 纵测线观测系统,常用_平面图表示,它的作法是:先把分布在测线上的炮点和接收段,按一定比例尺标在一条直线上,然后从炮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_的斜线,组成坐标网,再把测线上_投影到通过_的坐标线上,用粗线标出,这种图就是综合平面图.答: 综合; 45度; 接收段; 炮点.4. 端点_观测系统,是一种单次_观测系统.答: 连续; 覆盖.5. 端点连续观测系统,这种观测系统的特点是_靠近排列,这样既不受_波的干扰,也减少了_之间的互相干涉,有利于提高_精度.答: 炮点; 浅层折射; 反射波; 解释.6. 端点连续观测系统_靠近排列,浅层_易受_、_和井口的干扰,这是它的缺点.答: 炮点; 反射点; 面波; 声波.7. 间隔_观测系统,是一种单次_观测系统.答: 连续; 覆盖.8. 间隔_观测系统的特点是_和接收段之间,总是_一个或几个排列,并能_追踪反射界面.答: 连续; 炮点; 间隔; 连续.9. 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由于_和_相隔一定距离,因此可以_面波、 声波和井口干扰. 但是, 它还会受_波的干扰.答: 炮点; 接收点; 避开; 浅层折射.10. 根据观测系统的迭加特性,可把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分为_放炮观测系统和_放炮观测系统.答: 单边; 双边.11. 所谓_放炮观测系统,是指_位于排列一边的观测系统.答: 单边; 炮点.12. _位于排列左边的叫做_放炮观测系统.答: 炮点; 小号.13. _位于排列右边的叫_放炮观测系统.答: 炮点; 大号.14. _放炮观测系统,根据有无_(指炮点与最近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又可分为_观测系统和_观测系统.答: 单边; 偏移距; 端点; 偏移.15. 偏移距为零的是_观测系统,偏移距不为零的是_观测系统.答: 端点; 偏移.16. 炮点位于排列两边的叫_放炮观测系统,中间放炮观测系统,实际上是_放炮观测系统的一种.答: 双边; 双边.17. 和单边放炮观测系统一样,双边放炮观测系统,可分为_的和_的两种观测系统.答: 端点; 偏移.18. 图08AA-4为偏移_,单边放炮_覆盖观测系统图上部为观测系统_平面图,图下部为水平界面时, 炮点接收点和反射点三者之间的_图.答: 一道; 四次; 综合; 关系.19. 图08AA-4是_覆盖,_接收的单边放炮观测统,每放一炮,排列和_都要向前移动.答: 四次; 24道; 炮点; 3道.20. 图08AA-4第一炮的_道,第二炮的_道,第三炮的_道和第四炮的_道,均接收到界面上同一点A的反射波.答: 19; 13; 7;1.21.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中,炮点和排列移动的距离是_的,而且是_移动.答: 相同; 等距离.22. 若用X表示道间距,n为覆盖次数,M为排列道数,则d为炮点和排列移动的_.d=_.答: 距离; (MX)/(2n)23. 合振动由它的_确定,分振动又由它的_、_和_三个量确定.答: 分振动; 振幅; 频率; 初相.选择题 (B)1. 炮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_.A.非纵测线; B.纵测线.答: B.纵测线.2. 普通的二维地震测量,常采用_进行观测.A.纵测线; B.非纵测线.答: A.纵测线.3. 端点连续观测系统,是一种_覆盖观测系统.A.单次; B.多次.答: A.单次.4.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中, 炮点和排列移动的距离是_.A.相同的; B.不同的; C.不一定的.答: A.相同的.5. 地层接触关系包括_基本类型.A.2种; B.3种; C.4种.答: B.3种.6. 地层间的不整合是_地震波反射界面.A.差次; B.良好的; C.不能做为.答: B.良好的.7. 水体向陆地推进,叫_.A.水进; B.水退.答: A.水进.8. 在水进过程中, 将形成地层的_.A.超覆; B.退覆.答: A.超覆.9. 在同一地点的地层中, 下部岩层的粒度较粗,向上逐渐变细.称为_层位.A.水进; B.水退.答: A.水进.10. 在同一地点的地层中,下部岩层的粒度粗细,向上逐渐变细.称为_层位.A.水进; B.水退.答: B.水退.11. 面波的频率一般较_.A.高; B.低.答: B.低.12. 岩相就是岩石的_.A.结构; B.成分; C.形态; D.面貌.答: D.面貌.13. 岩层尖灭是岩层厚度向某一方向逐渐变薄_.A.以至消失; B.但不消失.答: A.以至消失.14. 标准层具有明显的地质特征, 厚度_而稳定.A.大; B.不大.答: B.不大.15. 在地面地质观测中地层线是断层与面_的交线.A.地面; B.岩层之面.答: A.地面.16.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一条_.A.双曲线; B.抛物线; C.直线.答: A.双曲线.17.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岩石的_有关.A.弹性; B.厚度; C.体积.答: A.弹性.18. 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物质中纵波速度最大的是_.A.水; B.空气; C.花岗岩; D.石油.答: C.花岗岩.19. 地震波的速度与孔隙度成_.A.反比; B.正比; C.无关的关系.答: A.反比.20. 地震波的速度一般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_.A.不变; B.减小; C.增大.答: C.增大.21. 平缓的向斜凹界面反射波,反映凹界面的范围是_.A.不变的; B.扩大了; C.缩小了.答: D.缩小了.23. 控制盆地或凹陷边界的断层为_断层.A.一级; B.二级; C.三级.答: A.一级.24. 空校后的断裂系统图中,上下层的同一断层的关系?A.必须交叉; B.不能交叉; C.可交可不交.答: B.不能交叉.25. 描述质点位移随时间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图形叫_.A.波形; B.波组.答: A.波形.26. 某些板块构造学者将岩石圈划分_内部相对稳定的基本构造单元(板块).A.4个; B.5个; C.6个; D.7个.答: C.6个.27. 反射波到绕射波的能量是渐变的,在切点上波的振幅_反射波振幅的一半.A.等于; B.小于; C.大于.答: A.等于.28.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反射界面的倾角越_,偏移距离就越大.A.大; B.小.答: A.大.29.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有倾角的地层埋藏越_,偏移距离就越大.A.深; B.浅.答: A.深判断题 (B)1. 在反射波地震法进行勘探中,反射波就是有效波.( )答: 2.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面波是一种沿地表传播的干扰波.( )答: 3. 面波的传播速度与折射波的传播速度差不多.( )答: 4. 炮点与最远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称偏移距.( )答: 5. 炮点与最近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叫炮检距.( )答: 6. 当炮点位于排列左侧时就叫小号放炮.( )答: 7. 当炮点位于排列右侧时就叫小号放炮.( )答: 8. 当炮点位于排列中间时就叫中间放炮. ( )答: 9. 水平迭加能使多次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增强.( )答: 10. 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叫波长.( )答: 11. 粘土岩是变质岩的一类.( )答: 12. 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为视速度.( )答: 13. 根据干扰波和有效波之间的差别,采用组合法可以消除干扰波.( )答: 14. 反射点迭加法简称迭加法.( )答: 22.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它对称于共中心点的时间轴.( )答: 23. 多次波是反射波的一种形式.( )答: 24. 偏移道数增加,能更好地压制与反射速度相近的多次波,提高分辨能力,但不能认为偏移道数是越大越好.( )答: 25. 增加覆盖次数,能提高分辨能力.也可以提高压制效果.( )答: 26. 若工区内断层发育,多次波干扰严重,这时可选用短排列的单边放炮观测系统.( )答: 27. 若工区的多次波干扰较严重,这时就应选用端点的或偏移的长排列观测系统.( )答: 28. 地层间的不整合是在比较强烈的地质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 )答: 34. 反射系数增大,反射波振幅增强.干扰波也增强.( )答: 35. 地震速度一般不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答: 37. 超覆就是新地层的沉积范围以扩大为主.( )答: 简答题 (B)1. 折射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方程和特点?答: 在均匀介质水平层的情况下, 折射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方程为t=(2h/V1)cosi+(X/V2)它的图象为两条直线.2. 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关系?答: 在地面上可观测到同一界面的折射波和反射波,它们的关系为1) 在炮点附近,观测不到折射波,只能观测到直达波和反射波,而且直达波比反射波先到达各个接收点.2) 在远离炮点处,即在折射波的盲区以外,才能观测到折射波,而且折射波比反射波先到达各个接收点.3)折射波与反射波在折射波的始点相遇,过始点以后彼此才分开.3. 什么是多次反射波?答: 当地下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良好反射界面时,除产生一般的反射波之外,还会产生一些来往于各界面之间的几次反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4. 常见的多次波有几种?答: 常见的多次反射波有四种:1)全程多次反射波; 2)部分多次反射,3)层间多次反射波; 4)虚反射.14. 什么是地震组合法?答: 根据干扰波和有效波之间的差别,采用组合法可以压制干扰波.所谓组合法,是指用多个检波器接收组成一个地震道的输入,这叫做组合检波;或者采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的震源,这称为组合爆炸.二者的原理相同,只是使用的地方不同.15. 什么是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答: 如果沿测线布置n个检波器,检波器之间的距离相等,这种组合称为线性组合.n个线性 组合的方向特性公式为:P(Y)=(1/n)(sinnY/sinY)如果以组合参量Y为横坐标,以P(Y) 为纵坐标,组合数n为参数,得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16. 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有何特点?答: 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有下列特点:1)极值点:当Y=0时,即垂直入射,P(Y)=1,为一次极值;当Y=1时,P(Y)=,为二次极值.地震波位于极值区时都会得到加强.2) 通放带:当Y=0时,P(Y)=1;当Y=1/2n时,P(Y)=0.7,我们称区间0,1/2n为通放带.为了使反射波在组合后得到加强,必须使反射波的组合参量Ys位于通放带内,即Ys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2n.3)零值点:当Y=1/n,2/n,.(n-1)/n时,P(Y)=0,零值点的个数为n-1例如当n=5,则有四个零值点,即Y=0.2, 0.4, 0.6和0.8.地震波位于零值区时,会受到最大压制.4) 压制区:区间1/n,(n-1)/n称为压制区.为使干扰波在组合后得到大压制,必须使干扰波的组合参量Yn位于压制区内,即YN大于等于1/n,小于等于(n-1)/n.17. 什么是共反射点迭加法?答: 共反射点迭加法简称迭加法,它是对地下同一反射点进行多次观测,得到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和水平迭加,使一次反射波得到加强,多次反射波和其它干扰波相对削弱,从而提高信噪比.18. 什么是剩余时差?答: 对于共反射点道集记录进行动校正,将产生两种情况:就反射波而各迭加道的旅行时间都校正成t0时间,迭加后反射波得到加强.对于干扰波来说,当干扰波的tN时间与反射波的t0时间相等时,在炮检距不等于零的迭加道上, 干扰波的到达时间不等于反射波的到达时间,所以动校正后,相对于共中心点的时间t0而言,干扰波将有一时差,这个时差叫做干扰波的剩余时差.19. 什么是迭加特性曲线的通放带?答: 当a=0时,P(a) =1;当a=a1时,P(a1)=0.7.称区间0,a1为通放带,a1为通放带边界.在通放带内, 各种波都能得到加强.在选择迭加特性曲线时,应使反射波的单位迭加参量as在通放带内,即0asa120. 道间距对迭加特性曲线的影响如何?答: 不同道间距的迭加特性曲线.随着道间距的增大,通放带宽度变窄压制带的范围左移,这有利于压制与反射波速度相近的多次波.另外,增大道间距,压制带宽度变窄,这不利于压制与反射波速度相差较大的多次波.所以,同样认为不是道间距越大越好.21. 选择观测系统的原则有几条?答: 合理地选择观测系统因素,在多次覆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选择观测系统时,应遵守下述三条原则:1)要根据地下地质情况、地质任务和干扰波的特点来选择观测系统的形式.如果工区内断层发育,多次波干扰不严重,这时可选用短排列的单边放炮,或中间放炮观测系统.因为排列短,一方面动校正速度误差小,另一方面地下反射点密集,观测精度高,可提高多断层地区的勘探效果.如果多次波干扰比较严重,这时就应选用端点的或偏移的长排列观测系统.因为排列长,有利于压制多次波干扰.2) 选择观测系统因素时,必须确保反射波位于通放带, 干扰波处于压制区,这是其一.其二,还必须保证迭加后有足够的信噪比,一般要求信噪比达到3-5倍.3)在保证地质任务完成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覆盖次数,大道距的观测系统,用最小的工作量达到最好的地质效果.31. 如何保管监视记录?答: 1)生产记录按测线整理成卷,一般每卷50炮,并做封套,外贴标签.2)试验记录按点或段分别以炮为单位整理成卷,一般每卷50炮,并做封套,外贴标签.3)监视记录应放在通风干燥处,以免受潮或霉变.计算题 (B)1. 计算线性组合的组合数n和组合距X,并分析组合的方向效应Ge.知:反射波的视波长s=244m,干扰波的最大和最小视波长max=43m和min=18m.求:n=? X=? Ge=?答: 解:n=1+max/min=1+43/18=3X=maxmin/(max+min)=4318/(43+18)=12.5m下面需要先计算反射波和干扰波的组合参量Ys和YnYs=X/s=12.5/244=0.05Yn1=X/min=12.5/18=0.69Yn2=X/max=12.5/43=0.29再计算反射波和干扰波的组合方向特性值P(Ys)和P(Yn)P(ys) =(1/3)sin33.140.05/(sin3.140.05)=0.97P(yn1) =(1/3)sin33.140.69/(sin3.140.69)=0.09P(yn2) =(1/3)sin33.140.29/(sin3.140.29)=0.17最后计算组合的方向性效应GeGe=P(Ys)/P(Yn)=0.97/0.170.97/0.09=5.710.8采用n=3,X=12.5m的组合,组合后信噪比可提高5.710.8倍.2. 计算不同孔隙度的砂岩速度知:砂岩骨架速度Vm=5200m/s,孔隙中充气,气的速度Vl=430m/s求:孔隙度=0.1和0.2时,砂岩速度V=?答: 解:当=0.1时1/V=(1-)/Vm+/Vl=(1-0.1)/5200+0.1/430=0.0004056s/mV=2465m/s当=0.2时1/V=(1-)/Vm+/Vl=(1-0.2)/5200+0.2/430=0.0006189s/mV=1616m/s=0.1时,V=2465m/s;=0.2时,V=1616m/s.3. 计算孔隙中充填油、水时的砂岩速度知:砂岩骨架速度Vm=5200m/s,油的速度V油=1180m/s,V水=1500m/s,=0.2求:砂岩速度V=?答: 解:当孔隙中充填油时1/V=(1-)/Vm+/V油=(1-0.2)/5200+0.2/1180=0.0003233s/mV=3093m/s当孔隙中充填水时1/V=(1-)/Vm+/V水=(1-0.2)/5200+0.2/1500=0.0002872s/mV=3482m/s孔隙中充填油、水时,砂岩的速度分别为3093m/s,3482m/s.4. 计算速度随深度的相对变化率知:V(z)=4500m/s,V0=1880m/s,z=3650m,且V(z)=V0(1+z).求:=?答: 解:V(z)=V0(1+z)=(V(z)-V0)/V0z=(4500-1880)/(18803650)=0.0003818L/m速度随深度的相对变化率为0.0003818L/m.5. 计算反射系数R知:V1=3428m/s,V2=3776m/s,1=2.312g/cm,2=2.3678m/s.求:R=?答: 解:R=(V22-V11)/(V2+V1)=(37762.3678-34282.3121)/(37762.3678+34282.3121)=0.06界面的反射系数为0.06.6. 已知两层水平介质的厚度分别为h1=600米,h2=1100米,速度分别为V1=1500米/秒,V2=2000米/秒.求:地震波在这两种地层中垂直旅行时间?答: 解:因为 to=h1/V1+h2/V2所以 t0=600/1500+1100/2000=0.95秒地震波的垂直旅行时间为0.95秒.7. 计算透射系数K知:V1=2600m/s,1=2.2g/cm的立方,V2=5500m/s,2=2.8g/cm的立方,求:K=?答: 解:因为 K=(21.V1)/(1.V1+2.V2)=(22.22600)/(2.22600+2.85500)=0.54界面的透射系数是0.54.初级完中 级 一名词解释:1. 均匀介质答: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层中每一个点上都相同,则这样的地层为均匀介质。2. 平均速度答: 地震波在地层中沿垂直射线传播的总时间,除以地层的总厚度,地震波在地层段的平均速度。21. 地槽答: 地槽是大地构造的槽-台理论所划分的大地构造单元之一,是地上活动强烈的地区,其发展前期强烈拗陷,接收巨厚沉积,后期褶皱回返,形成褶皱山系,同时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22. 地台答: 地台是大地构造的槽-台理论所划分的大地构造单元之一,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具有双重结构,沉积盖层厚度较小,但稳定,构造和缓,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微弱。23. 迭加速度答: 所谓迭加速度,就是使多次覆盖能够取得最佳迭加效果的速度。填空题 1. 研究地层岩石的_性质,如弹性,磁性,电性和密度等,进一步查明地下的_构造和有用矿藏的地质勘探方法,就叫做_勘探, 简称_.答: 物理; 地质; 地球物理; 物探。2. 地震波的速度是指地震波在_中的传播速度,简称_速度.答: 岩层; 地层。3. 地震勘探中,主要应用_波,其在岩层中的_速度,为(式08BA-1)其中P为岩石_, 为_.答: 纵; 传播; 密度; 泊松比。4.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岩石的_性质有关,不同的岩石由于_性质不同,地震波的速度也不一样.答: 弹性; 物理。5. 地震勘探应用的人工击发产生_波, 并用仪器接收来自地下岩层_反射回来的波(反射波).答: 地表; 分界面。6. 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中传播速度各不相同, 在变质岩和火成岩中传播速度较_;在沉积岩中传播速度较_.答: 大; 小。7. 地表波在石油中传播速度为_M/S至_M/S;在石灰岩中传播速度为_M/S至_M/S.答: 1070; 1320; 2500; 6000。11. 地震波的速度与孔隙度成_;同种性质的岩石,孔隙度越大地震波速度越_;反之则越_.答: 反比; 小; 大。12. 描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孔隙度经验公式是_平均方程.公式为1/V=(1-)/Vm+/Vl.式中V是_;Vl是孔隙中_是岩石_.答: 时间; 地震波速度; 充填物速度; 孔隙度。13. 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速度与岩石的孔隙度成_比例;与岩石的密度成_.答: 反; 正。14. 岩石孔隙中充满水的时的速度_充满油时的速度, 充满油时的速度_充满气时的速度.答: 大于; 大于。15. 地震反射波振幅与岩石分界面的反射系数成_;与入射波振幅成_.答: 正比例; 正比例。16. 地震波速度,一般随地层深度的_而增大, 随地层压力的增大而_.答: 增大; 增大。24.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是共_道集记录,经过_后得到的答: 反射点; 数字处理。25. 包含有多次波等干扰的共_道集记录, 经过_和_,将变成一个新的_记录道.答: 反射点; 动校正; 水平迭加; 地震。26. 经过动校正和水平迭加、 _得到加强, _受到压制.答: 反射波; 多次波。27. 经动校正和水平迭加,_有所提高,并把这个记录道放在测线的_位置.答: 信噪比; 共中心点。选择题 1. 按照石油有机成因学说,石油生成于(1)岩浆岩中 (2)沉积岩中 (3)变质岩中 (4)砾石中答: (2)2. 地震勘探中主要利用的地震波是(1)一次反射波 (2)二次反射波 (3)多次反射波 (4)折射波答: (1)3. 下列地震波时波曲线为双曲线的是(1)直达波 (2)反射波 (3)折射波 (4)面波答: (2)4. 下列岩石用作储油岩最好的是(1)砂岩 (2)页岩 (3)泥岩 (4)变质岩答: (1)5. 不规则干扰波是(1)面波 (2)声波 (3)50HZ交流电干扰波 (4)风吹草动产生的波答: (4)6. 动校正的利用的速度为(1)平均速度 (2)层速度 (3)迭加速 (4)均方根速度答: (3)7. 时深转换时所用的速度是(1)平均速度 (2)层速度 (3)迭加速度 (4)均方根速度答: (1)11. 炮井激发时,一般井深要求(1)10米 (2)5米 (3)50米 (4)当地层潜水面以下.答: (4)判断题 1. 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至.( )答: 2. 年代老的岩层速度一定大于年代新的岩层速度.( )答: 3. 孔隙中充满气时的速度比孔隙中充满油的速度小.( )答: 4. 岩石密度越大,地震波在其岩层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答: 5. 波阻抗越大,反射系数越大.( )答: 6. 地震波的速度一定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答: 7. 圈团面积大于等于有效圈闭面积.( )答: 8. 构成一个油气藏,只要有储油层就够了.( )答: 9. 层速度是地层厚度与地震波穿过该地层时所用时间的比.( )答: 10. 均方根速度与迭加速度一定不等.( )答: 11.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正断层.( )答: 12. 一个界面的反射系数,一定为一正值.( )答: 13. 地震波遇到地层分界面时,即产生反射也产生折射.( )答: 24. 反射波振幅越大,信噪比越高.( )答: 25.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是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经过数字处理后得到的.( )答: 26.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记录的是反射界面的垂直反射时间.( )答: 27. 反射界面埋藏越深,记录点与反射点位置偏移越大.( )答: 简答题 1. 绕射波的t0(x)方程及特点是什么?答: 均匀介质水平界面时,绕射波的t0(x)曲线方程为:式08BD-1,式中:T0=2H/V为波沿铅直射线传播的双程时间,H为界面深度,V为地震波速度,它的特点如下:(1)绕射波的t0(x)曲线为双曲线,即水平迭加剖面上,绕射波的同相轴是双曲线形状,而不是一个点。(2)双曲线的极小点与绕射点的位置相同,极小点的时间为T0=2H/V。2. 绕射波是怎样形成的?答: 绕射波的形成,既有几何地震学观点的解释,也有物理地震学观点的解释。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个障碍物的棱,便会产生波的绕射,在上覆介质中形成绕射波。这就是说,绕射波是由点或棱产生的,而物理地震学的观点则认为:绕射波不能由点或棱产生,而是由整个反射界面产生,表面上观测到点或棱的绕射波, 实际上是整个反射界面的绕射迭加在边界上的表现形式。3. 绕射波的振幅和相位有什么特点?答: 绕射波的振幅和相位特点如下:(1)一个反射界面的中断点上,将产生左右两支,相位相差180的绕射波。(2)反射系数有突变的界面,在突变点上也会产生绕射波,绕射波的相位与反射系数绝对值大的中断点绕射波相位相同。(3)反射波到绕射波的能量是渐变的,在切点上波的振幅为反射波振幅的一半,该点称为半幅点,过切点以后,绕射波的振幅迅速衰减。4. 连续介质的波前和射线方程是什么?答: 假定地震波的速度是深度的连续变化函数,即V(z)射线上某一点A的横坐标x和地震波从震源到达A点的旅行时间t分别为:(式08BC-2),该式就是连续介质的波前和射线方程。5. 线性连续介质的波前方程是什么?答: 当速度是深度的线性函数时,即:V=V0(1+Z),地震波的波前方程为(式08BC-3),它也是一个圆的方程,其圆心坐标为:(式08BC-4),圆半径为:R0=(1/)shV0t,式中t是地震波单程传播的时间,等时线的位置取决于时间t值,如果给定一个t值,就确定一个圆心位置和圆半径,可以画出一条波前线,又叫等时线。6. 均匀介质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的特点?答: 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反射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是一条对称于t轴的双曲线,它和水平界面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在形式上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速度有差异,水平界面时,速度为常数,秒为均一速度;倾斜界面时,为等效速度V,等效速度恒大于上覆介质中的速度V,其大小与界面倾角有关,倾角越大,V越大,当=0时,V=V。7. 均匀介质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答: 均匀介质倾斜层情况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为:(式08BC-5),式中:t0=2h0/V为共中心点M的垂直反射时间。V=V/cos叫做倾斜界面反射波的等效速度。为地层倾角。8. 水平层状介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及特点?答: 假设地下为n+1层水平层状介质,各层的速度为V1,V2Vn+1,各层的厚度为Z1,Z2Zn。则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为:(式08BC-6),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公式,在实际工作中是无法应用的。为了实用方便起见, 常常对它进行简化,其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平均速度代替层状介质的速度参数,二是用均方根速度代替层状介质的速度参数。9. 什么是迭加速度?答: 用来保证最佳迭加效果的速度,亦迭加速度。在不同介质情况下, 它代表的意义不同。均匀介质水平界面时,迭加速度为均一速度; 均匀介质倾斜界面时,迭加速度为等效速度;水平层状介质时,迭加速度为平均速度或均方根速度。10. 用迭加速度如何简化各种介质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答: 我们可以把均匀介质和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共反射点和共中心点时距曲线,都看成是双曲线,并用一个统一的方程来表示:(式08BC-7),式中:V称为迭加速度,x为炮检距,t0为共中心点的垂直反射时间。11. 应用声波测井资料如何计算波阻抗和反射系数?答: 根据密度测井曲线(t0)和声波测井的层速度曲线Vk(t0),应用公式:Z(t0)=(t0)Vk(t0),可得到波阻抗曲线Z(t0)。再利用平面波垂直入射的反射系数公式:(式08BC-8)就得到反射系数曲线R(t0)。12. 速度谱的原理是什么?答: 我们知道,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即(式08BC-9)式中V为迭加速度。如果,我们固定t0时间,选择一个速度V值,用下式:(式08BC-10)计算反射波的到达时间ti,按ti时间取出各道记录的振幅,并进行迭加。这样可得到一个对应于速度V值的迭加振幅A(V)。显然,迭加振幅的大小和选择的速度值紧密相关。如果速度值选择正确,即V=V,按上式计算出来的反射波的到达时间,和实际记录同相轴的相位相一致。由于同相位迭加,因而迭加振幅最大(图5-12)。如果速度值选择不正确,即VV,按上式计算出来的反射波到达时间,和实际记录同相轴的相位时间不一致,因而迭加振幅就小。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用速度谱求取迭加速度。13. 迭加速度谱和相关速度谱的差异?答: 通过计算表明:迭加速度谱的计算工作量较小,而相关速度谱的计算工作较大。但是相关速度谱的谱线峰值尖锐,灵敏度较高,而迭加速度谱的谱线峰值平缓,灵敏度则低。由于少数几道大振幅的干扰,能使相关速度谱出现假峰值。所以相关速度谱的抗干扰能力,又低于迭加速度谱。 在实际工作中,则是根据记录的信噪比不同,而选用迭加速度谱或相关速度谱。14. 速度谱的时窗长度怎样选择?答: 为了压制干扰波,提高速度谱的质量,我们采用了在一个时窗范围内计算速度谱的谱线。 然而时窗的大小又直接影响速度谱的计算工作量和分辨能力。如果时窗选择过大,这不仅增加了计算工作量,而且有可能在同一个时窗内,包含有几个反射汉,使速度谱的分辨能力降低。时窗也不能太小,如果时窗长度小于反射波的延续时间,这样不但削弱了对干扰波的压制效果,而且由于偶然因素也会使速度谱的分辨能力降低。因此,时窗长度应等于或稍大于反射波的延续时间,一般用40-100ms。15. 速度谱的速度扫描范围如何选择?答: 速度扫描范围,由工区的最小速度和最大速度确定,原则上要使速度谱线峰值两边趋于平缓。由于速度的变化规律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浅层一般不存在有高速度,深层没有低速度(多次波除外)。根据速度变化的这种规律,事先可以给定一条参考速度曲线,围绕这条参考曲线来确定速度扫描的范围。16. 用速度谱怎样计算层速度?答: 当地下界面为水平时,由速度谱求得的迭加速度等于均方根速度,即V=VR0。用迪克斯公式:(式08BC-11),已知第n层的均方根速度VR,n,垂直反射时间t0,n和第n-1层的均方根速度VR,n-1,垂直反射时间t0,n-1,就可以计算出第n层的层速度。17. 计算层速度时如何进行倾角校正?答: 当地下界面倾角较大时,由速度谱求得的迭加速度为等效速度,即V=V用下式:(式08BC-12),对迭加速度进行倾角校正,就得到均方根速度,再用迪克斯公式,就可以计算层速度。 式中t0/x由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求得。22. 用速度谱如何计算平均速度?答: 将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从浅至深的反射层,都计算出层速度V1,V2,Vn0。然后,用下列公式(式08BC-13)可计算出不同t0时间的平均速度,得到平均速度Vm(t0)曲线。式中t0=(t0,i+1-t0,i)/2。25. 平缓向斜型凹界面反射波的自激自收时距曲线方程?答: 设凹界面的园心位于地面以上P点,半径为R,凹界面底点A的埋藏深度为H。界面以上为均匀介质,地震速度为V。取坐标系,则测线上任一点x的t0时间为:(式08BC-14)式中:tor=2R/V,T0=2H/V,二者都是常数。该式就是平缓向斜型凹界面反射波的t0(x)曲线方程。26. 回转型凹界面反射波的自激自收时距曲线.答: 设凹界面的园心位于地面以下P点,R为园弧的半径,A点是凹界面的底点,埋藏深度为H,界面以上为均匀介质,地震波的速度为V,在测线上任一点x,观测到界面上B点的垂直反射波,其t0时间为:(式08BC-15),式中: tor=2R/V,T0=2H/V,该式就是回转型凹界面反射波的t0(x)曲线方程。27. 回转型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答: 回转型凹界面反射波具有以下特点:(1)回转型凹界面反射波的t0(x)曲线为一条双曲线,双曲线的曲率,与园心P点的绕射波t0(x)曲线的曲率相同。并随底点埋藏深度增加而减小。(2)回转波的t0(x)曲线,极小点位置与凹界面底点位置相同。(3)回转波的t0(x)曲线,比底点绕射波的t0(x)曲线的曲率大。这是区别回转波与绕射波的标志之一。(4)回转波的能量,既有聚焦增强,也有发散减弱,但是振幅稳定。绕射波振幅衰减快,这是区别回转波与绕射波的标志之二。(5)迭加偏移时间剖面,回转波收敛为凹界面,几何形态与实际界面相同。绕射波收敛为一点,这是区别回转波与绕射波的又一标志。(6)水平迭加剖面上,回转波经常出现在深层,它的上面是聚焦型反射波,再上面则是平缓向斜型反射波。28. 断面反射波和产生断面反射波的条件是什么答: 在多断层地区,常观测到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波,称为断面反射波,简称断面波。并不是所有的断层都产生断面波,只有当断层落差较大,断层面较光滑,断面倾角不大时,才会产生较强的断面波。此时,由于断面两侧具有不同岩性,或是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直接接触,断层面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波阻抗界面,所以才产生断面波。29. 断面波有什么特点?答: 断面反射波是一种平界面反射波,它具有一般平界面反射波的特点。由于它是断层面产生的反射波,所以断面波又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1)断面波是大倾角反射波。由于断面倾角都大于地层倾角,所以断面波是大倾角反射波。在水平迭加剖面上,同相轴比较陡直,和一般反射波同相轴产状很不协调,常和它们交叉,产生干涉。(2)由于断面波是断层面上的反射波,所以在断面波附近,经常伴随有绕射波,凸界面反射波和回转波等。它们之间都是彼此相切的关系,都由绕射波把它们联结起来。(3)断面波的能量特点是:在一般沉积凹陷的中,小型断层上的断面波,能量强弱变化大,同相轴断断续续出现,不易连续对比。而在控制凸起或凹陷的大断层上的断面波,能量强,振幅稳定,能连续对比。30. 时间剖面对比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 反射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是通过时间剖面的对比来实现的。时间剖面对比的主要任务包括:确定反射标准层;选择对比相位,进行相位对比和相位闭合;识别时间剖面上各种波的类型,分析波与波之间的关系,推断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地质构造。31. 什么是反射标准层的条件?答: 反射标准层应具备下列条件:(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特征稳定,连续性好,能够长距离追踪的反射层。(2) 反射标准层必须具有波形特征明显,波组特征突出的标志,这样才能够在标准层的追踪对比过程中容易识别它。(3)反射标准层能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为了反映浅中深层的地下地质构造特征,应分别在浅中深层的反射中,各选一些反射层作为标准反射层。计算题1. 计算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智慧农业无人机植保作业技术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 环丁砜生产线项目建议书
- 基金从业考试公式总结及答案解析
- 重症监护护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安全生产职责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护理考试概念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新疆粮油产品安全培训合同协议
- 大理州教师招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婚礼策划婚礼策划改进合同
- DB36-T 1941-2024 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筛查与干预指南
- 2024年09月2024秋季中国工商银行湖南分行校园招聘6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儿童青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的护理
- DB45T 2178-2020 甘蔗产量现场测定操作规程
- 实验设计DOE培训
- 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件】(共30张课件)
- 智算中心发展创新指南
- 成都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本技能训练(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数据分包灵活传(教学课件)-七年级信息科技全一册同步教学(人教版2024)
- 河道清淤疏浚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