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b7_肖文娟-AMF在中药栽培病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doc_第1页
000000b7_肖文娟-AMF在中药栽培病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doc_第2页
000000b7_肖文娟-AMF在中药栽培病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doc_第3页
000000b7_肖文娟-AMF在中药栽培病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doc_第4页
000000b7_肖文娟-AMF在中药栽培病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MF在中药栽培病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肖文娟,杨 光,陈美兰,郭兰萍,黄璐琦收稿日期 2010-9-15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989),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502-026,2009ZX09301-005,2009ZX09308-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研究项目课题(ZZ20090302);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云南重点产业创新工程2008IF025-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科研专项(201107009) 通信作者 黄璐琦,电话 email:(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摘要 借鉴AM在农林业研究方面的运用成果,我们来探讨AM在药用植物病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文章总结了药用植物病害的类型、病害对植物的影响和生产中常用的预防治理方法。对于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病害造成的不良后果,AM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AMF与植物的关系、接种AMF的数量和时间及接种AMF的环境因子等都会影响到AM在防治药用植物病害中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实践生产中要选择适当的条件进行接种,使AM在防治药用植物病害中发挥最大的有益作用。关键词 中药材种植 病害防治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病害是指由于生物侵害和非生物因素的不良影响,植物生理、细胞、和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过程和呈现症状1,可造成产量下降、质量损失、产生有毒代谢产物等不良后果。如贝母腐烂病,这是一种对贝母产区影响最大的病害,湖北产区损失一般达20%,严重时可至80%,因病害严重许多药农甚至放弃种植贝母2。而西洋参虽引种栽培成功,但病害一直是其生产的主要障碍,西洋参黑斑病常年的发病率是20%-30%,北京地区严重的达到90%3。由于连作年限较长,病害管理不当,当归麻口病田间发病率一般为84.9%,产量仅为6390kg/hm24。而三七黑斑病能侵害三七的茎、叶、花等部位,受害严重的三七可减产90%以上5。在枸杞、芍药、红花、菊花、桑白皮等药材的种植过程中,需要治理的病害达16种6。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植物根系与真菌的互惠共生体7。据估计,世界上高等植物95%以上的种是属于具有菌根的科8。AM与宿主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共生体,参与植物的许多生理代谢过程。不同植物对菌根真菌有不同程度的菌根依赖性9。AM能诱导植物根系形态发生明显变化10,最常见的结果是根系的高度分枝,进而导致根系更高级次根的形成11。AM还能导致根系分泌作用发生变化12,因此可能会影响根际各种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在有关AM的资源调查、菌根的效用和机制、生态学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M在维护植物健康、增强植物抗病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AM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大多体现在农林牧业上,在药用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在AM研究的基础上,分析AM在药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利用AM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 中药病害的类型和防治根据药用植物致病因素的性质,一般将药用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种类型。致病因素影响植物后,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植物最后表现出来的病态特征叫做症状。症状由病状和病征组成。病状是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表现型。病征是植物感病部位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所表现的特征。通常观察到的症状是源于寄主组织在细胞水平上大量受损变化的积累,很少有病害的症状是完全与众不同的,因此很难通过症状的特点来毫不含糊地确定某一特定病原物的存在。无论哪种检测方法,可靠性是最重要的标准,检测的结果是人们认识和治理病害的依据。1.1 非侵染性病害及防治方法非侵染性病害是指由非生物因素即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在发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的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无相互传染和逐步蔓延的现象,又称生理性病害。引起药用植物生理性病害的不良环境条件包括:土壤中水分含量的过多或过少引起的旱涝灾害,在土壤缺水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和作用受到抑制,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多于根系吸收的水分,植物代谢作用衰弱出现萎焉现象;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或冻害,低温也能破坏植物的光和作用,使植物生长、抽穗和开花延迟;环境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大气中的污染物会延迟植物抽芽,使植物叶片失绿变白或长坏死斑;肥料供应过多或不足导致的营养失调,药用植物缺锌时,茎顶端生长受阻,节间缩短,生长矮小,叶扭曲变小、丛生等;栽培措施不当,种植时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等造成植物苗瘦苗黄等病态13。如果改变不良的环境条件,许多非侵染性病害的损害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复,所以对于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首先要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分析发病因素。其次是根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性试验结果,判断是否为非侵染性病害。最后是进行治疗诊断。非侵染性病害的鉴别和防治是复杂的,需要使用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才能确定致病因素。1.2 侵染性病害及常用防治方法侵染性病害是指由生物侵害导致的病害,可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能相互传染故又称传染性病害。1.2.1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约占整个侵染性病害的70%-80%13,例如菊花褐斑病、板蓝根菌核病、红花炭疽病、地黄根腐病、贝母灰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致病真菌的种类繁多,分布于真菌门内的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14。真菌是一类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且无根、茎、叶分化的真核生物。真菌的形态复杂,大多数真菌为多细胞(少数为单细胞),有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分化。真菌传播体附着在植物表面,在侵染早期,真菌侵入植物组织以前的发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适合的环境条件,如表面湿度、相对湿度、温度和光照等,真菌病原物可以通过伤口、气孔和皮孔等自然孔口、柱头侵入植物或突破植物表面主动侵入植物15。能引起栽培药用植物的多种严重病害,也是病害防治的重点。真菌病害的症状多表现为枯萎、坏死、斑点、腐烂、畸形及瘤肿等13。 细菌性病害 细菌也是植物致病原之一,贝母软腐病、姜瘟病、薄荷青枯病等病害都是生产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植物病原细菌无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而侵入的能力,主要通过寄主体表的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所有的细菌都可以从伤口侵入寄主,伤口越大,侵入的细菌越多。自然孔口也是细菌侵入寄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自然孔口包括皮孔、气孔、水孔、蜜腺等。在种植药用植物过程中要加强田间管理,细心栽培,避免各种伤口并保护处理好已有伤口。细菌在植物组织中增殖,以菌脓的形式外渗至植物体表,雨露和水滴的飞溅使细菌在植物体之间传染。植物病原细菌的传播途径有雨水、生物体、种苗及嫁接等。植物病原细菌不含叶绿素,进行异样生活,寄生或腐生。细菌性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坏死、腐烂、萎焉、畸形等13。植物病原细菌中某些种类是土壤习居细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作为侵染源而存在,要实行轮作、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细菌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 病毒是仅次于真菌的一类病原物,由于病毒对寄主具有绝对的寄生性,使得其为害更大,防治更为困难。已经成为限制太子参、地黄、半夏等药用植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体上寄生,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但寄主范围广,可包括不同科、属的植物。病毒生活在寄主细胞内,无主动侵染能力,多借外部动力和通过细微伤口侵入,当病毒侵入植物细胞后,便进行核酸的复制,蛋白质的表达和子代粒体的装配等活动。病毒在被感染植物体内不断增殖,引起植物许多生理过程的紊乱,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表现出症状,病状明显而无病征,多数表现为变色、畸形,少数表现为坏死、腐烂13。 线虫性病害 植物病原线虫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植物病害,如人参,川芎,罗汉果等50多种药用植物受到根结线虫的危害,地黄的地黄胞囊线虫等。植物病原线虫一般都是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内取食和繁殖,在植物体外就依靠它体内储存的养分生活和休眠。定居性内寄生线虫破坏药用植物的根系并形成根结,影响药物的产量和质量。线虫除直接引起植物病害外,还能传染许多其他病害,为其他病菌的侵入创造条件,导致许多寄生性较弱病原菌的侵入和为害,成为土传病害的先导和媒介。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症状与一般植物病害症状相似,可表现出各种病害症状,地上部受害后表现的症状有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的卷曲、组织的坏死、形成叶瘿和种瘿等;地下部受害后常呈现根坏死、短缩根、根结、根瘿等症状13。 寄生性病害 有些种子植物,由于本身缺少足够的叶绿素,或某些器官退化不能自养,需寄生在其他植物上面,危害寄主植物,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桑寄生科、旋花科和列当科。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的影响主要是抑制其生长。全寄生植物的寄主一般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寄主植物被侵害后主要表现为生长势衰弱,矮小黄化,严重时全株死亡。半寄生植物的寄主一般是木本植物,寄主受害后在较长时间内无明显症状,但当寄生植物数量很大时,就会明显抑制寄主的生长,导致寄主植物提早落叶、发芽迟缓或顶枝枯死13。同时很多寄生性植物本身也是具有药用价值,如菟丝子、桑寄生、列当等。1.2.2 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由于中药材用途的特殊性,栽培的药用植物除要求一定的产量外,更注重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植物病害的早期诊断更加依赖于可视的技术检测和病原物的鉴定,病害的综合防治应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消灭病害的来源;切断病害的传播途径;提高药用植物的抗病性、抗虫性;控制田间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直接消灭病害,或给药用植物进行治疗14。在实际生产中主要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药物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来控制和治理病害。植物检疫是依据国家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处理、防治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人为传播、出境并进一步扩散蔓延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不管哪种病害都要进行严格的植物检疫,这是一项重要的防治病害的预防性和保护性措施。植物细菌性病害的防治重点是消灭侵染来源,许多植物病毒是通过种子、种苗和无性繁殖材料等携带传播,植物线虫病的远距离传播也是通过种子或苗木等。因此在引种、种苗调运过程中,都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对危险性病虫害的种苗,严禁输出或调,以杜绝传染源。 农业防治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利用和改进耕作技术,调节病原物和寄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具体措施有:利用植物抗性,选育抗病品种等;合理轮作和间作,深耕细作,改变田间种植模式,使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通过改变田间栽培模式,给龙胆进行的遮阴处理,研究者分别以高杆玉米和遮阳网进行遮阴,发现都能降低龙胆病害的病情指数,推迟病害的发生时间16-18。;除草、修剪病害枝叶和收获后清理田园将病害残枝和枯枝落叶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等;调节药用植物的播种期,使其病害的某个发育阶段,避开病害大量侵染的危险期等;合理施肥以促进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害的能力,施肥的种类、数量、时间、方法等都对病害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施放农家肥前要彻底腐熟肥料,粪肥经高温处理,能使菟丝子失去萌发能力,入田后就不能在侵害种植的药用植物了。药物防治是用各种天然药物、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来防治病害的一种方法。药物防治的优点是作用快、效果好、应用方便,能在短期内消灭或控制大量发生的害虫。但药物防治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如天然药物和生物药物常作用缓慢,化学农药毒性大、易蓄积、造成污染和残留、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时易产生抗药性等。适合病害大面积发生时使用,同时要和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药物防治的优点,合理、有效、安全的防治病害。也可以使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防治病害,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发生、繁殖或减轻其危害的方法。目前主要是采用抗生素和交叉保护等方法进行防治病害,如利用春雷霉素、灭瘟素、内疗素等抗生素,防治根腐病、炭疽病等14。生物防治为可持续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前景,有利于自然发生的病原物拮抗物的基质的调控15。 不管哪种防治方法,都要对引起病害的病原菌进行研究,以确定种类,找出来源,掌握这种病害的发生特点、症状等,便于查找资料相关,总结防治经验。在病害发生前后都要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如在苗期就要对土壤、种苗进行消毒,防止病原菌的人为远距离传播。总之,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2 AM对不良状态中植物的影响2.1 AM在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中的作用种植优质药材的关键是有效防治植物病害,病害问题的解决应采取综合治理的策略,即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手段,把病害的损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最佳结合19。AMF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根系微生物,侵染植物根系后萌发生长出菌丝,根外菌丝是丛枝菌根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器官,丛枝菌根对养分的吸收功能和根外菌丝的密度密切相关20。菌根真菌借助菌丝扩大植物根系的吸收范围,增强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更为有效地获取宿主植物根际的矿物质,特别是磷,进而改善植物体内磷、氮等微量元素的营养状况,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提高植物体的生长状态和抗逆性21;AM也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植物土壤水关系,促进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以提高竞争力22。如在水分胁迫下,接种AM能降低柑桔叶片中丙二醛含量,提高其叶片的水势23。接种AM真菌后可在短时间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真菌丝体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使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提高,改善土壤结构24。丛枝菌根不仅能够促进土壤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利用,稳定和改良土壤结构,而且能够调节植物种间关系,在植物群落的发生、演替和区系组成以及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5。在园艺上,丛枝菌根用来培养高质量的菌根苗,以提高移栽成活率,增加产量,改善品质7;农业中,AM能提高植物生物量,在大田条件下,一些AMF种类可显著促进花生和甘薯的生长,改善发育状况,增加产量26。AM能提高植物成活率,降低连作草莓的死亡率27。AM有助于克服作物连作障碍,能改善重茬草莓的产量和品质29。AM能提高洋葱、甜椒、番茄等作物的耐盐性,在盐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表现为增加番茄干物重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能减小盐渍土对番茄产量的不利影响29-30。有鉴于AM在农牧业的使用,我们可以将AM用于缓解药用植物由于不良环境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害。2.2 AM在植物侵染性病害中的作用2.2.1 AM在真菌性病害中的作用在真菌性病害方面,AM能激发植物体内的抗病机制,诱导植物体内抗性次生化合物质丁布合成调控基因,诱导防卫基因的表达,增加防卫基因的表达量31。AM能减轻许多不同植物感染病原菌后的危害,如由疫霉病、串珠霉菌、丝核菌、轮枝菌等属的病原菌引起的病害21。AM也能减轻由真菌类病害-寄生疫引起的病征,激发植物的防御系统32。Torres-Barragan等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洋葱白腐病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发现AM能够推迟病害的发病时间,延长病害的防效期,增加产量33。另外,也有研究也表明,在某些情况下,AM能加重部分植物病害的症状。如Davis和Menge 证实的菌根化棉花在受到黄萎病菌侵染后损失更为严重34。AM除了减轻植物真菌性病害和加重部分植物病害外,有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些植物病害没有显著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比较少,如在高磷水平下AMF失去对橘柑Phytophthora parasitia 的抑病作用35。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是AM能够减轻植物病害的报道,体现在AM减少病原的数量并降低其对植物根系的侵染、降低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等方面。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AM的抑菌作用受植物、病原菌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抑菌作用也是相对的。AM不直接激发植物典型的防御反应,但能提高植物根系对病原菌进攻的敏感性,使植物在病原菌的第二次进攻中能增快反应速度,来增强植物的防御机制36。2.2.2 AM在病毒性及细菌性病害中的作用AM和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的相互作用研究的较少。AM能减轻番茄和马铃薯由Pseudomonas solancearum引起的青枯病的发病程度,并且AM的孢子数越多病害越轻21。结合了平板培养与DGGE技术,研究接种AM真菌对番茄根际土壤中青枯菌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接种AM后番茄根际土壤中青枯菌的数量显著降低,与之相伴随时根际中其他微生物数量的增加37。种植药用植物的部分土地由于长期单一的种植模式,改变了土壤中微生态的环境,打破了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平衡。需要施用真菌制剂来补充恢复土壤中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加快养分的分解和利用。保持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将生态系统稳定在良性平衡之中。2.2.3 AM在线虫性病害中的作用在线虫性病害方面,AMF调控植株抗线虫病害基因的表达,在大豆胞囊线虫病害发病初期就体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接种AMF后,植株再次感染线虫病后,植株的防卫基因表达强度会增强38。AMF和寄生性线虫竞争同一宿主植物皮层上的入侵位点,刺激植物的生长,使组织产生诱导抗性,延缓或阻止寄生线虫的入侵39。试验表明AMF能减轻线虫病害,但有些条件下则无影响,甚至加重部分病害。AM减轻植物线虫病害的效果比较显著,统计发现AM对植物线虫病害加重或无影响的不到20%7;总的来看,AM的形成对抑制线虫的危害是有良好的效果。 2.2.4AM在寄生性病害中的作用由于寄生性种子植物大部分都在寄生在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菟丝子种子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萌发后,以无色丝状茎钻出地面在空中盘旋,一旦碰到寄主植物就缠绕上去,下部就萎缩与土壤脱离,在与寄主植物接触处形成吸器,还可以通过断茎残片进行繁殖。桑寄生种子在树枝上吸水萌发并产生吸盘,吸盘下形成假根,吸取寄主体内的养分。这些寄生植物和AM无直接的接触,只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植物体上。对于这类的病害,直接除去病害原防治效果比较好,如人工拔除或修剪树木时除去等。3 AM用于防治药用植物病害时的几个关键问题3.1 AMF与宿主植物的关系尽管95%的高等植物能够和AMF形成菌根共生体,AMF对也寄主没有严格专一性,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选择性。不同植物对AMF有不同程度的菌根依赖性。还有少量的植物如莎草科、灯芯草科、藜科、石竹科等20多个科不能或不易形成丛枝菌根,属于这些科中的药用植物,需要做另外的研究。宿主植物根系的形态对菌根的依赖性影响很大40。对植物生长及抗逆性的影响,AMF还存在种间差异。如用地表球囊霉、莫西球囊霉、珠状巨孢球囊霉和它们的混合菌剂促进枳壳苗菌根化、营养生长和提高耐热性方面,发现促进枳壳苗营养生长提高枳壳苗耐热性能力方面AM存在着种间差异41。从同一兰科植物分离到的属于同一属的不同菌根真菌种中,有的能明显促进种子萌发,有的不能促进萌发,有的甚至产生病斑,引起原球茎死亡42。在接种丛枝菌根之前,我们需要确定那些AMF是每种药物植物的优势种,了解对植物体有什么样的影响,能够改善植物体什么功能等等。使AMF在药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合理有效的作用。3.2 接种AMF的数量确定接种AMF的数量,并将它们制成合适的菌根制剂,方便于实际生产应用。不同剂型与品种的土壤微生物制剂的田间使用量是不同的。作为拌种剂,液剂的种子与制剂的重量比为1:10,固体制剂的重量比一般为1:4-1:8。制剂的细度、种子的粒径大小、播种孔的大小等均影响制剂的使用量。制剂如果作为底肥或复合肥使用,则使用量较大,如由微生物发酵物、化学肥料、有机载体、微量元素、石油促生剂组成的多元生化复合肥的亩用量可达5-50kg43。3.3 接种AMF的时间AMF的孢子、孢子果、菌根根段、泡囊和菌丝体等繁殖体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都可萌发产生芽管,从芽管长出菌丝侵染寄主植物根系。芽管菌丝与根系接触2-3天在寄主植物根系表面形成附着胞,但不一定能够继续发育,只有当AMF产生的识别信号物质与植物产生的识别信号物质相互识别后,附着胞才能产生菌丝侵入根内形成侵入点44。研究发现,以番茄作为供试植物,预先接种AMF,让生长较缓慢的真菌首先在植物的根部定殖,再接种线虫,其防治结果明显好于同时接种的情况45。在接种AMF时要选择有效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3.4 接种AMF的环境因子土壤的类型、质地、pH、养分、水分和通气性等,气候因素中的光照、温度,地理因素中的海拔、经纬度等环境因子都会对丛枝菌根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对药用植物使用AM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土壤养分对AMF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总得来说,肥力高的土壤中,AMF的孢子数量减少,侵染率降低,产孢也受到抑制46。丛枝菌根只可以帮助植物进行小范围内水分的调节,例如在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20 %(接近凋萎系数) 至60 %的情况下,菌根的侵染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递增。在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80 %时,土壤通气性恶化,侵染率开始下降21。pH因素也是影响AMF与植物互作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属种的AMF有各自适宜的pH范围。研究发现紫云英的生长效应与AMF的侵染率及两种酶的活性成明显相关性,土壤pH不同,丛枝菌根的组成和对紫云英的侵染率就不同47。丛枝菌根作为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它对植物体生理及生长状态的调整和补充,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在给药用植物接种AMF时要采取有效的接种技术,还要有良好的配套技术,比如和农业措施的相结合,来给种植的土地施肥浇水、选择适当的种植方式、处理成适宜接种的土壤条件、确保种植土地排水性和通气性等。4 小结综上可知AM是可用于防治药用植物病害的,但它的利用效应受到植物病害类型,AM与宿主植物的关系、接种AM的数量、时间、环境因子等因素的影响。AM的主要作用是植物接种AM后,植物体的营养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增加了生物量,同时增强了对病害原的竞争力和对病害的抵抗力。AM还能回补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种群,加快土壤养分的转化分解,利于植物吸收,并扩大植物了使用的营养范围。所以在利用AM防治药用植物病害时,需要对它的作用有充分合理的认识。然后协调影响AM发挥作用的因素,使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优势。目前,将AM用于药用植物病害防治还处于起步阶段,AM真菌对植物病害的预防在植物发病前和病害的初期阶段较为有效,AM还是不能够完全代替化肥和农药,所以防治病害的效果也不会多么显著或使药用植物的产量大增。 参考文献1 黄云,张中义,等.植物病害的定义诌议、利弊分析及综合控制J.植物保护,2009,35(1):97.2 程惠珍,周荣汉.中药材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实施GAP的重点与难点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2(3):17.3 程惠珍,陈君,等. 中药材生产中的植保问题及对策J.中药材,2001,1(24):11.4 马象震,苗晓春.当归麻口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2008,11:53.5 陈昱君,王勇,等.三七黑斑病发生与生态因子关系调查初报J.云南农业科技,2003,1:33.6 魏新田.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 刘润进,陈应龙.菌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 Trappe J M. Phylogenetic and ecological aspects of mycotrophy in the angiosperms from an evolutionary stand-point In:Safir G R(ed.) J,Ecophysiology ofVA Mycorrhiz al plants,Florida:CRC Press,1987,5.9 林先贵,郝文英.不同植物对VA菌根的依赖性J.植物学报,1989,31(9):721.10 Linderman RG.Mycorrhizal interactions with rhizosphere microflora:the mycorrhizasphere effectJ.Phytopathology,1988,78:366.11 Hooker J E,Black K E.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s components of sustainable soilplant systemsJ.Crit Rev Biotechnol,1995,15:201.12 Bansal M,Mukerji KG.Efficacy of root litter as a biofertilizer J.Biol fertil Soils,1994,18:228.13 乔卿梅,史洪中.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4 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5 B.M.库克,D.加雷思-琼斯,B.凯.植物病害流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 姚远,傅俊范,王崇仁,等.龙胆草斑枯病的发生与危害J.辽宁农业科学,1996,(4):47. 17 孙海峰,王喜军,周磊,等.栽培因子对龙胆斑枯病的影响J.中药材,2004,27(6):394.18 吴淑芹,陈立东.施肥、遮盖遮阳网对龙胆草产量和斑枯病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5):324.19 程惠珍.药用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其防治策略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7(3):16.20 GaiJP,FengG,LiXL.Review of researches on biodiversity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b fungiJ.soils,2005,37:236.21 刘润进,李晓林.丛枝菌根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2 Smith SE,Read DJ.Mycorrhizal Symbiosis 2nd ednM.Academic Press,London,1997,11.23 Wu SQ ,Xia RX.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fluence growth ,osmotic adjustment and photosynthesis of citrus under wellwatered and water stress conditionsJ.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2005,4:1.24 许秀强,徐丽娟,等.丛枝菌根真菌修农药污染土壤的潜力分析J.菌物学报,2009,28(4):617.25 杨宏宇,赵丽莉,贺学礼.丛枝菌根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中的作用J.干旱地区地理,2005,28(6):836.26 刘润进,李敏,石兆勇,等.AM真菌对花生与甘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1):36.27 高志华,葛会波,李青云,等.丛枝菌根真菌对连作草莓生长及抗重茬能力的影响J.河北果树,2004,(3):5.28 齐国辉,陈贵林,吕桂云,等.丛枝菌根对重茬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果树学报,2001,18(6):341.29 AL-karakiGN.Growth and mineral acquisition by mycorrhizal tomato grown under salt stressJ. Mycorrhiza,2000,10:51.30 AL-karaki GN,Hammad R,Rusan M.Respose of two tomato cultivars differing in salt tolerance to inoculation with mycorrhizal fungi under salt stress JJ.Mycorrhiza,2001,11:43.31 曹满.AMF摩西球囊霉诱导玉米抗纹枯病的化学和分子机制D .华南农业大学,2005,广州.41.32 Maria J. Pozo,Christelle Cordier,et al .Localized versus systemic effect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on defence responses to Phytophthora infection in tomato plant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2,53(368):525.33 Torres-Barragan A,E.Zavaleta-Mejia,C.Gonzalez-Chaves,et al.The us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e to control onion white rot(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under field mycorrhizaJ,6:253.34 Davies R.M.,J.A.Menge and D.C.Erwin.Influence of Glomus fasiculatum and soil on phosphorous 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J.Phytopathology,1979,69:453.35 Davies R.M. and J.A.Menge.Influence of Glomus fasiculatum and soil phosphorus on phytopathora root rot of citrusJ. Phytopathology,1980,70:447.36 李敏.AM真菌对西瓜抗枯萎病的效应及其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北京.43.37 朱红惠,龙良坤,羊宋贞,等.AM真菌对青枯病和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菌物学报,2005,24(1):137.38 李海燕.丛枝菌根(AM)真菌诱导植物抗/耐线虫病害机制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2,泰安.41.398 Hussey RS,Roncadorl RW.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e may limit nematode activity and improve plant growthJ. Plant disease,1982,66(1):9.40 Baylis G T S.In:Sanders F E. B Msse,P B Tinker(ed).EndomycorrhvaM.London:Acdemic Press,1975,373.41 杨晓红,曾斌,等.AM真菌种间差异对枳壳生长及耐热性效应的研究J.菌物学报.2005,24(4):582.42 杨友联,刘作易,朱国胜.独蒜兰种子共生萌发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09.43 毛景英.土壤益菌对植物抗病与营养的影响评价J.环境化学,1998,4(17):408.44 钟凯,王淼焱,刘润进.AM真菌生活史、遗传特性与纯培养的生物学基础J.菌物学报,2009,28(2):310.45 C. K. Suresh D. J . Bagyaraj D. D. R. Reddy 1985 EFFect of Vesicular - Arbuscular m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