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战略规划.doc_第1页
上海虹口战略规划.doc_第2页
上海虹口战略规划.doc_第3页
上海虹口战略规划.doc_第4页
上海虹口战略规划.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虹口区战略性规划研究 第一部分:纲要曼哈顿: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1. 宏观趋势1.1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1.1.1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19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呈现出如下的主要特征。第一,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第二,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城市作为地方经济实体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本的影响。第三,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技术变革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第四,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本、技术、信息、人员和物资的跨国流动,在规模、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水平的空间经济结构垂直的空间经济结构1.1.2 经济全球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是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以经济活动的“产业链”为特征的水平空间结构转变成为以经济活动的“价值链”为特征的垂直空间结构,由此导致世界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以“产业链”为特征的地域分工(如传统的机械工业城市、纺织工业城市和钢铁工业城市等)正在被以“价值链”为特征的地域分工(如管理/控制层面的城市、研究/开发层面的城市和制造/装配层面的城市)所替代。与此同时,世界城市体系正在经历着不断“极化”的过程。位于经济活动“价值链”高端的管理和控制层面趋于空间集聚,少数城市成为主导型城市,即全球的、区域的、国家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而位于经济活动“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和装配层面趋于空间扩散,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从属型城市,即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基地。第二是城市经济发展受外部控制日益明显。在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不断地纳入全球经济网络,越来越依赖于外来(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城市在与资本的博弈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由此导致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新加坡的中央商务区纽约的中央商务区1.2 国际大都市发展趋势1.2.1 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体系的“极化”过程,位于经济活动的“价值链”高端的经济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国际研究表明,全球的、区域的、国家的和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本质上相似的基本特征。第一,经济中心城市是许多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所在地。纽约、伦敦和东京作为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城市(通常称为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是许多跨国公司总部的所在地;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许多跨国公司的亚太地区总部的所在地。不同层面的公司总部管理和控制着相应地域范围内的公司业务(包括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由此体现所在城市的相应主导地位,并为所在城市带来高附加值。第二,经济中心城市也是金融中心,通过资本的集聚和扩散,影响到相应地域的经济活动。纽约、伦敦和东京都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则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形成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空间集聚,因而成为资本、股票和期货的主要交易市场。东京的商业中心伦敦的国际游客第三,作为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和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城市也拥有发达的商务产业(business services)或者称为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包括法律、会计、咨询、广告、信息和工程设计等为主体的专业服务业。国际经验表明,无论在全球性还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金融和商务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不仅如此,一个城市的商务产业发展水平还会影响到公司总部的选址决策;同样,公司总部作为商务产业的主要客户,将会促进所在城市的商务产业发展。这些产业都是位于经济活动的“价值链”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对于所在城市的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第四,经济中心城市往往也是创新基地,研发机构和大学的空间集聚使这些城市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同时,经济中心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十分发达的,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都是全球性的文化创意之都,拥有强大的时装、媒体、影视、设计和出版产业。国际性城市的多元文化使之具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以伦敦作为国际大都市为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着300多种语言。第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强劲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完善的旅游会展设施使许多国际大都市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和会展目的地。蓬勃发展的旅游和会展产业也是这些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经济基础。香港的滨水地区伦敦的滨水地区第六,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必然是信息、通讯和交通枢纽,以满足资本、技术、信息、人员和物资的跨国流动。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都拥有一个以上的大型机场,有些城市(如香港和新加坡)还拥有一流的集装箱港口。1.2.2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建成环境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不仅标志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还意味着城市生活方式的演变和城市建成环境的重塑。随着后工业化的进程,第三产业及其就业岗位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和工作时间的弹性化使人们越来越期望居住-工作-闲暇更为紧密融合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居住-工作-闲暇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更为灵活可变,于是要求提供混合使用的城市建成环境。传统城市中心单一用途的金融区、商务区和商业区正在走向融合,形成多元用途的中央活动区。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中,昔日作为生产性用途的滨水地区(如港口码头)在经历了城市复兴过程以后,转变成为居住-工作-闲暇融为一体的新型活动场所,受到投资者、使用者和观光者的广泛青睐。同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建成环境越来越成为居住、工作和闲暇的时尚场所,也是城市营销中最重要的品牌之一。伦敦的历史街区马德里的历史街区城市中心的多元、滨水地区的复兴和历史街区的时尚也许是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建成环境的三个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这些地区越来越获得的投资者、使用者和观光者的“全球价值认可”,因而成为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重要资源。1.3 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并且初步建构了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1.3.1 推进现代服务业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四个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最近上海制定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1)重点领域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六个主要领域包括金融、文化服务、现代物流和航运、会展旅游、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金融业:加快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扩大产权市场交易范围。力争至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规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等金融发展环境。文化服务业:依托市场机制和创新融资体制,加快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力争至2010年,在主要文化产品消费量、外国留学生拥有量、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拥有量、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量等指标上,处于全国前列。物流和航运服务业:加快深水港和航空港建设,加速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推动物流市场的形成,构建多模式联运的物流网络体系。力争至2010年,确立上海在全球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地位、全球重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亚太航空枢纽港。信息服务业: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加快公共平台和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解决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安全等问题,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等新兴领域。力争至201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集聚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会展旅游业:借助世博会的契机,加强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文化旅游功能开发,提升会展旅游业的服务能级。力争至201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会展旅游都市,举办的国际展览达到500个/年、国际会议达到1000个/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达到550万人次/年。专业服务业:深入推进体制改革,营造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引入中外著名的专业服务企业,提升上海市场中介服务的竞争力。力争至2010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建成面向国内外的中介服务基地。(2)推进举措第一,放宽市场准入,创新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现代服务业,大力吸引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企业。第二,依托区位条件,形成20个以上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全市、中心城区和郊区三种类型。第三,重点建设一批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积极举办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赛事和节庆活动;加大现代化商务楼宇供给,加强保护建筑的功能性开发;结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此外,还将加强法制规范建设,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引进培养,构筑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高地;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区联手的工作格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模式(3)空间集聚模式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模式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全市层面的3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商务走廊。第二类是中心城区的1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浦东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虹桥涉外商务区、北外滩航运服务区、江湾-五角场科技商务区、长风生态商务区、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第三类是郊区的7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临港新城国际物流与保税物流集聚区、松江新城教育研发服务集聚区、嘉定新城汽车文化服务集聚区、三岛(崇明、横沙、长兴)生态度假旅游区、紫竹科学园区、杭州湾北岸/佘山/淀山湖山水古镇旅游圈。2010年世博会1.3.2 2010年世博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件2010年世博会是上海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于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第一,世博会和奥运会一样,都是全球性的盛会。大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将参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也会出席各国的“馆日”,成为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的报道“热点”,并吸引各国的旅游者前来参观。因此,世博会作为“城市营销”(city marketing)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极好机会,对于上海城市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第二,世博会前期的各项建设投资和世博会期间的游客消费将会显著地带动这一时期的上海经济发展,特别是建筑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和休闲业等相关经济领域。国际经验表明,会展活动对于地方经济的带动效应是5-10倍。第三,世博会将会推动黄浦江两岸地区的综合开发。为了实现世博会的第一发展目标,即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塑造城市形象,要求黄浦江两岸的中心区段(包括外滩-陆家嘴、上海船厂-北外滩、十六铺-东昌码头、世博会等区段)在2010年以前基本完成功能转型和形态塑造。同时,世博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提升黄浦江两岸地区的投资预期和增强投资信心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区县统筹协调发展的区域分类第四,世博会将会极大地提升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轨道交通设施)和城市环境,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会展业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上海有可能成为国际性的会展和旅游目的地。结合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战略目标,上海将在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跃上新的台阶。1.3.3 新一轮的区/县统筹协调发展政策根据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应对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在制定区/县统筹协调发展政策。根据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考虑各个区/县之间的差异和差距,从地理区位和经济实力等视角,将上海市域划分为五种分类指导区域。其中,中部地区再细分为三种分类指导次区域,明确了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见表1)。为了落实区/县统筹协调发展政策,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各个区/县正在思考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见表2)。虹口区的新一轮发展战略必须以上海市的区/县统筹协调发展政策为指导,明确功能定位,相应地落实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策略。46表1:五大类型地区的发展现状特征及功能定位类别范围现状特征功能定位东部地区浦东新区经济实力强劲,整体优势明显,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和形态布局比较明确。上海改革开放的旗帜,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和产业升级的领先示范区域,集中体现集聚辐射效应和上海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中部地区核心区黄浦/卢湾/静安/徐汇/长宁/虹口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和形态布局比较明确。上海传统的核心功能区,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提高经济能级。成为体现国际大都市繁荣繁华程度、体现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点区域。转型区普陀/闸北/杨浦旧区改造任务比较重,正处于改造、调整和功能转型阶段。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发展转型。延伸区闵行/宝山(陆域部分)与中心城区成连片发展态势,是中心城区人口导入区和功能延伸区。进一步与中心城区发展融合,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西部地区嘉定/青浦/松江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基本建成了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家出口加工基地,外资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强。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融合,形成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和产业链,体现上海实力与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南部地区南汇/金山/奉贤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石化产业形成规模,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即将建成,现代物流业已经启动。上海战略东移的重要基地和临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建设国际航运大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石化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体现上海实力水平和上海航运综合服务业。北部地区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地区经济总量相对薄弱,正在优化调整规划布局,长江隧桥建设工程已经启动,长兴造船基地正加快建设。上海重要的生态功能开发区、自然生态环境涵养空间、以及未来大项目规划选址的重点区域,有控制地进行开发,预留战略空间。表2:各个区县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类别区县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重点东部:核心功能与改革开放示范地区浦东新区上海“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的示范区。金融保险、会展旅游、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汽车等以高科技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研发、创意文化产业等以知识应用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中部:核心功能与城市功能延伸地区核心区黄浦体现上海繁荣繁华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示范城区。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旅游业。卢湾体现上海特征和本地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商业商务中心。商贸物流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广告传媒业、休闲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国际精品为特色的现代零售业。静安上海国际购物中心和国际商务办公的标志性地区之一。专业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业、投资中介咨询业,现代商业、会展和旅游业。徐汇现代商贸区、高新产业区、领先科教区、高尚文化区高水平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商贸产业。长宁以涉外经贸与商务为主导功能的现代化城区。现代服务业、现代业态商业、高新技术产业。虹口航运服务功能集聚、现代商贸繁荣繁华、知识服务产业集群的现代化中心城区。航运服务业,知识服务业,商业、文化休闲和旅游业。转型区普陀以商务、物流和科技研发为主导功能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现代服务业、商业。闸北现代交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集聚区,外向型经济强劲拓展的重点区。现代交通服务业、旅游组织和旅游服务业、中小企业服务业、现代印刷服务业。杨浦科教主导功能凸现、知识经济优势明显的科教兴市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区闵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科教研发创业区、现代化居住区和区域性商业贸易中心。信息技术产业、商业贸易服务业、房地产业。宝山精品钢及其延伸业基地,世界级的造船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钢铁生产、装备工业、造船业等为主导的制造业,航运和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贸易业,工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西部:功能拓展与生态涵养(1)地区嘉定具有高科技水准、综合服务功能、枢纽型的现代化城区。汽车制造及延伸服务业,电子电器、金属制品、纺织服装业等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信息业等服务业。青浦新型工业化的绿色工业区、休闲旅游区、都市现代农业区。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现代纺织新材料、精密机械制造,文体休闲用品特色产业。松江制造业和出口创汇基地、都市旅游休闲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都市型农业。南部:功能拓展与生态涵养(2)地区南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生态型和枢纽型的新兴港口。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电子信息业,现代物流业,医疗器械业。金山亚洲一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绿色化工区、工业制造区、都市农业区、特色文化区。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新型建材、生物制药、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制造业;现代商贸业,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种源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奉贤上海国际性活动分中心、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滨海旅游度假休闲胜地、上海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基地。以现代物流、旅游、商贸、游艇、餐饮为主导的服务业,以物流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通讯和输配电设备为主导的制造业,都市型农业。北部:生态涵养与控制发展地区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国际一流的综合型生态群岛、连接长江三角洲和沿海大通道的北翼门户。崇明:森林花园岛、生态社区岛、旅游度假岛、科技研创岛。度假旅游和户外体育运动产业,现代办公服务业,生态型的低密度房地产业;环境友好型工业,船舶制造、港机制造、海洋设备制造等以海洋产业和船舶配套产业;生态型农林业。“航运虹口”浦东新区独自作为东部地区。现状特征概括为经济实力强劲,整体优势明显,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和形态布局比较明确。功能定位要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旗帜,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和产业升级的领先示范区域,集中体现繁荣辐射效应和上海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细分为功能核心区、功能转型区和功能延伸区。功能核心区包括黄浦、卢湾、静安、徐汇、长宁、虹口六个区。现状特征概括为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和形态布局比较明确。功能定位要求这些地区作为上海传统的核心功能区,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和提高经济能级,成为体现国际大都市繁荣繁华程度、体现综合服务功能的重点区域。各个区/县还纷纷提出了各自功能定位的特色口号,包括“龙头浦东”、“海派黄浦”、 “典雅卢湾”、“双高静安”、“活力徐汇”、“数字长宁”、“航运虹口”、“物贸普陀”、“枢纽闸北”、“知识杨浦”、“航天闵行”、“钢铁宝山”、“汽车嘉定”、“绿色青浦”、“实力松江”、“海港南汇”、“创业金山”、“碧海奉贤”、“生态崇明”。“航运虹口”根据上海市的区/县统筹协调发展政策,虹口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初稿)中的地区功能定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融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大格局,形成以航运服务为主导,同时包括文化休闲、商贸商务、和谐居住的四大功能定位。据此,形成“一区一街二圈”的功能布局,即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四川北路商业街、多伦路文化休闲圈和大柏树国内服务贸易与创新创业服务圈。黄金滨水岸线2. 发展条件2.1 核心资源2.1.1 黄金滨水岸线虹口区南部的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水岸线长约3.2公里,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极其优越的发展条件。第一,在上海中心城区中,唯有虹口和黄浦两区同时拥有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滨水岸线。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地带作为全市层面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也是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形象轴线。第二,虹口区的滨水岸线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核心区段,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部位是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发源地,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第三,黄浦江的转折并与苏州河的交汇部位是上海城市景观的标志性区段,浦西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滨水景观可以尽收眼底。黄金滨水岸线传统商业街区第四,虹口区的滨水岸线都是朝南向阳岸线,为滨水公共空间提供了舒适宜人的环境。第五,虹口区的黄浦江岸线位于凹岸部位,具有良好的水深条件(12米),加上无与伦比的滨水景观视域,为建设国际邮轮码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第六,黄浦江沿岸具有成片的可供再开发用地,苏州河沿岸也有一些可供再开发用地,这是其它核心滨水区段少有的。2.1.2 传统商业街区四川北路既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街区,也是历次城市总体规划都已确定的城市商业活动中心之一。近年来,由于业态定位、购物环境和交通网络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在各个商业中心的激烈竞争中,四川北路逐渐处于不利地位。根据2003年12月的调查数据(见表3),四川北路的商业用房总体租金水平还不到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和豫园的一半,也明显低于新客站,仅略高于浦东的张杨路。就日均客流量而言,四川北路商圈处于末位,位居前列的南京东路和淮海中路商圈的日均客流量都是四川北路的4-5倍(见表4)。表3:各个商圈的商业用房总体租金水平(2003年12月)商 圈平均租金(元/平方米月)南京路421淮海路463四川路190豫 园444徐家汇471新客站237张杨路169表4:各个商圈的客流量及其构成商圈客流构成日均人流量(万人次)本区(%)外区(%)外地和外国(%)南京东路5356080南京西路15805数10万淮海中路1/31/31/380四川中路4060-10-20豫园455520-30不夜城30(本区和周边)502050浦东陆家嘴6535-20-30徐家汇3070-传统商业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商业街区,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和南京西路商圈越来越领先于四川北路,徐家汇作为新兴商圈也已经明显地超越四川北路。在苏州河以北地区,四川北路的商业中心地位正在受到不夜城商圈和将会受到江湾-五角场商圈的挤压。尽管如此,四川北路商圈仍有潜在的竞争优势,包括南端的苏州河滨水岸线和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南段的大型绿地、中北段的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北端的鲁迅公园和虹口足球场,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区段。为了提升四川北路商圈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北部区域的商业活动中心,必须考虑错位竞争的业态定位、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和便捷可达的交通网络,以及如何整合各个区段的特色元素,形成商业、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和体育等多元互动的发展模式,使四川北路商业街区充满独特的活力和魅力。2.1.3 历史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本土历史文化特色成为地方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国际潮流和体验经济的成功范例,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成环境成为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深受青睐的时尚场所,无论是都市历史街区还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巨大成功都印证了这类建成环境的市场需求趋势。历史文化遗产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成环境不但是旅游观光资源,也是其它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时尚场所,越来越受到商务办公、文化创意和休闲娱乐活动的青睐。新生代的中产阶层也越来越乐意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特性使之成为稀缺的和时尚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多地发挥地域营销的品牌效应,成为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上海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2003年)公布了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虹口区拥有“两个半”历史文化风貌区,即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1.29平方公里)、提蓝桥历史文化风貌区(0.29平方公里)和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苏州河北岸部分,共计55处建筑列为上海市的优秀历史建筑。虹口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许多独特之处。第一是人文底蕴深厚。虹口区的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并非以突出的建筑艺术价值著称,而是以深厚的人文历史价值传世,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独特片段。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1930年代众多左翼文化名人(包括鲁迅、茅盾、瞿秋白和丁玲等)的集聚地,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提蓝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难民的聚集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独特价值。在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苏州河北岸部分,邮政大楼是上海近代邮政事业发展的见证;而礼查饭店作为近代上海的第一座高级饭店,曾有爱因斯坦和卓别林等世界名人下榻,而上海大厦曾是许多国宾的观景处和下榻地。第二是建筑类型独特。虹口北部的大片广式里弄是上海其它地区少有的。提蓝桥监狱、上海救火会、公部局屠宰场都是独具特色的建筑物。河滨大厦为近代上海规模最大的公寓建筑,西本愿寺是上海独一无二的日式寺庙,鸿德堂作为中西合璧的教堂建筑也是独一无二的。第三是空间区位有利。虹口区的绝大部分历史建筑位于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内,而这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又位于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地带或四川北路沿线地带,正处在虹口区最具战略价值的发展地带。2.1.4 独特空间区位与其它地区相比,虹口的空间区位十分独特。就外部区位关系而言,虹口区是上海城市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南侧对接浦东小陆家嘴和黄浦区的外滩地区,它们分别是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核心功能区,具有全国的乃至国际的影响力。虹口区的其它三侧邻接杨浦、闸北和宝山三区,分别是知识高地、交通枢纽和钢铁重镇。就内部空间关系而言,虹口区的战略性发展资源都位于东西向的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地带和南北向的四川北路沿线地带,而这两个战略性发展地带的交汇部位不仅是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源点,也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带的核心节点。因此,内部空间和外部区位之间的协同关系是虹口区发展战略的思考要点之一,提升内功和因借外力是虹口区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2.2 主要制约2.2.1 经济发展缺乏产业基础的支撑2002年,虹口区的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税收在九个中心城区中均居第七位。因此,虹口区的经济实力在九个中心城区中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在2004年虹口区的区级税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分别占了34.4%和11.9%,其它主要产业对于区级税收的贡献远远小于房地产业(见表5)。随着可再开发用地减少和房价涨幅趋缓,房地产业对于区级税收的贡献将会显著下滑,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产业基础的真空状态。表5:2004年虹口区区级税收的行业构成行业区级税收及比重区级税收比上年增减(万元)(%)(%)第二产业工业143285.1-6.0建筑业3352611.958.8小计4785417.0-第三产业交运仓储邮政业210927.545.1信息计算机软件业47491.7-9.4批发零售业3234811.56.2住宿餐饮业94223.339.1金融业39031.48.1房地产业9699234.442.0租赁商务服务业4383415.652.9科研技术服务业48581.730.6水利环境设施管理3710.253.3居民服务其他服务51831.8111.1教卫文体广娱福利24730.916.7其他86793.0-20.0小计23390487.0-合计281758100.032.1各个中心城区的居住建筑比例(2003年)另一方面,2004年虹口区10个街道/镇共计完成区级税收的40%以上。有关资料显示,街道/镇的招商引资仍以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主要手段,虽然名义财力快速增长,但实际可用财力增长缓慢。2.2.2 功能定位面临建成环境的失衡在过去几年中,虹口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由于住宅开发具有风险低和利润高的优势,住宅建设总量远远高于商务楼宇和其它楼宇,导致城市建成环境的功能失衡。缺乏规模成片、交通便捷和形态完整的商务办公区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区县统筹协调发展的最新思路,黄浦、卢湾、静安、徐汇、长宁和虹口六区作为中部地区的功能核心区,普陀、闸北和杨浦作为功能转型区。考察办公建筑、商铺和旅馆所占比重(见表6),虹口明显低于核心功能区内的其它地区,更为接近功能转型区内的普陀、闸北和杨浦。过度的住宅建设还会加剧公共设施和就业岗位的压力。在新一轮的地区发展中,由于可供再开发的用地已经有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表6:2003年上海中心城区各类建筑分布状况居住建筑非居住建筑总计新建住宅合计办公商铺旅馆合计浦东面积(万m2)509353529107429627138065比例(%)63.166.411.39.21.233.6100.0黄浦面积(万m2)496773494147379861759比例(%)28.243.928.18.42.156.1100.0卢湾面积(万m2)31268820096285171205比例(%)25.957.116.68.02.342.9100.0徐汇面积(万m2)237626892431205410763765比例(%)63.171.46.53.21.428.6100.0长宁面积(万m2)1454161025384679842594比例(%)56.162.19.83.22.637.9100.0静安面积(万m2)47270021870585991299比例(%)36.353.916.85.44.546.1100.0虹口面积(万m2)136616481221333810482696比例(%)50.761.14.54.91.438.9100.0普陀面积(万m2)227224271461582012353662比例(%)62.066.34.04.30.533.7100.0闸北面积(万m2)1121129113053199622253比例(%)49.757.35.82.40.842.7100.0杨浦面积(万m2)2294247778702715374014比例(%)57.161.71.91.70.638.3100.0合计面积(万m2)1725619655279416734441165731312比例(%)55.162.88.95.31.437.2100.02.2.3 战略地区受到轨道交通的制约虹口区范围涉及的轨道交通线路包括已经建成的3号线,正在建设的4号线和8号线,规划中的10号线、12号线、16号线和17号线。轨道交通网络对于北外滩和四川北路作为虹口区的战略发展地区的支撑有所欠缺。一方面,已经建成的3号线、正在建设的8号线和4号线与四川北路的空间关系不够密切,四川北路沿线的大部分地区都不在轨道交通站点的有效步行范围之内,缺乏便捷可达的轨道交通条件将会影响四川北路地区作为城市商业活动中心的交通集散能力。另一方面,尽管12号线和新建路越江隧道对于北外滩作为城市商务和休闲活动中心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这两项交通设施建设的滞后将会严重制约北外滩的发展时机。伦敦的就业岗位变化(1973-2016)3. 国际经验3.1 国际大都市的新一轮发展战略3.1.1 提升产业能级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性城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和区域性城市(如香港和新加坡)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主要得益于这些城市的产业能级的不断提升,特别是高度发达的金融和商务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国际大都市的全球性或区域性主导地位的核心产业。以伦敦为例,在1971-2001年期间,金融和商务产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60万个;预计在2001-2016年期间,金融和商务产业仍将维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再增加44万个就业岗位。伦敦空间发展概念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产业增长部类是消费性服务业(包括零售、休闲和娱乐)、旅游会展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1971-2001年期间,这些产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18万个;预计在2001-2016年期间,这些产业将再增加17.8万个就业岗位。这表明,国际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往往也是国际性的旅游会展目的地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在1971-2001年期间,伦敦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减少了60万个;预计还将继续减少25%,从2001年的32万下降到2016年的24万。但依托大学和研发机构的集聚优势,高附加值和设计导向的知识型制造业(如生物技术、医疗仪器、医药和环保产业等)将会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增长基础。其它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东京、香港和新加坡)也都经历和面对与伦敦相似的产业能级提升过程。3.1.2 强化城市中心为了满足金融和商务产业、消费性服务业、旅游会展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以确保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的主导地位,这些国际大都市的新一轮发展战略的思考之一就是强化城市中心作为发挥全球或区域主导地位的核心功能区。伦敦中央活动区的空间发展概念伦敦的传统金融区仅为一个平方公里,而商务办公主要集中在西区。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通过伦敦码头区的复兴改造,建立了新的金融和商务中心。新一轮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明确定义了中央活动区(Central Activity Zone)是伦敦作为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相对于传统的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而言,中央活动区的地域范围更为宽泛、产业功能更为综合。中央活动区跨越伦敦的中部规划分区和东部规划分区,包含了传统的金融区和商务区,还包括其它类型的功能活动。第一类是政府机构、公司总部和外国使馆;第二类是贸易、专业(如法律、会计和咨询)、通讯、出版、广告和媒体机构;第三类是与旅游相关的国际性购物中心和休闲娱乐设施集群。新一轮的伦敦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还确定了从中央活动区向东辐射的泰晤士河门廊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轴线。除了中央活动区,泰晤士河门廊还包括了位于Canary Wharf的新金融和商务中心、位于Lower Lea Valley 的2012年奥运会场址和位于Stratford国际铁路枢纽的欧洲商务园区。东京圈空间结构东京的都心和副中心位于Canary Wharf的新金融和商务中心已经成为全球闻名的银行、金融和商务机构的总部集聚地,2001年拥有5.7个就业岗位,预计至2016年还将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2012年奥运会场址将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结合起来。Stratford国际铁路枢纽是交通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将形成面向欧洲的国际商务园区,至2016年将新建60万平方米的办公建筑和新增3万个就业岗位。从1970年代开始,东京就推行了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除了位于中部的东京都心以外,在外围先后建设了七个城市副都心。每个副都心既是所在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承担东京作为全球城市的特定功能,包括商务办公、文化旅游、生活时尚、研究开发等,1990年代开始建设的临海副都心明确定位是面向未来的国际活动中心。根据1991年的新加坡概念规划,通过填海为中央商务区预留扩展用地。2001年的新加坡概念规划提出“迈向21世纪繁荣的世界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为了满足金融和商务产业的发展、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城市中心将向南扩展,已经形成279公顷的填海土地。除了金融和商务产业,城市中心还是酒店和餐饮设施、购物、文化(包括博物馆、音乐厅、剧场和画廊等)和娱乐设施的集聚区。概念规划还要求增加城市中心的居住人口,形成活动更为多元、令人愉悦及充满活力的地区。新加坡的城市中心香港的城市中心为了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亚洲商务中心的地位,预计至2030年需要新增310万平方米的高级办公楼和550万平方米的一般办公楼。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主要研究议题就是通过扩展现有商务中心还是建设新的商务中心(利用启德机场旧址)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3.1.3 改善生活环境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资本、技术、信息、人员和物资的跨国流动。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环境对于吸引这些发展资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大都市的新一轮发展战略中,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环境成为一个主要议题,包括滨水地区的改造和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文化休闲设施的发展、快速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自然生态环境的保育。其中,快速公共交通体系与战略性发展节点的整合关系是这些城市发展战略所特别强调的。3.2 滨水地区发展的国际经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后工业化过程,工业时代的港口码头逐渐趋于衰败。从197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滨水地区经历了复兴过程,如今已经成为所在城市中最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地区之一。伦敦码头区纽约炮台山公园地区3.2.1 功能重塑: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港口码头通常位于城市中比较中心区位,尽管经历了衰败过程,仍然具有重新开发的巨大价值,往往成为提升所在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政策举措。以占地22平方公里的伦敦码头区为例,在1981-1997年期间,以18亿英镑的公共投资吸引了65亿英镑的民间投资,进行了欧洲最大规模的城市复兴计划,形成居住-工作-休闲有机融合的滨水发展地区,包括建设以地铁和轻轨为主体的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并配有小型机场,320平方米的商务-商业建筑和21600套住宅。如今,伦敦码头区已经成为全球闻名的金融和商务中心,创造了57000个金融和商务产业的就业岗位,预计在2001-2016年期间,还将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伦敦码头区的全面复兴,特别是Canary Wharf金融和商务中心,有力增强了伦敦作为全球城市的主导地位。3.2.2 多元活动:形成充满活力的地区纽约的炮台山公园地区(Battery Park City)位于曼哈顿下区,紧邻已经被毁掉的世界贸易中心,曾经是码头仓库区。1980年开始进行重新开发,采用了混合用途的发展模式,包括商务办公(如世界金融中心)、购物中心(如冬季花园)、酒店和公寓等,还建设了各类博物馆(如高层建筑博物馆、犹太遗产博物馆和纽约牺牲警察纪念碑,还将建设女性博物馆)和公园(公园中陈列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成为纽约最具活力的商务、居住、休闲和旅游综合地区。毕尔巴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3.2.3 标志建筑:塑造新的城市形象毕尔巴鄂(Bilbao)是西班牙的第五大城市。原先位于城市中心的港口已经外迁,为滨水地区的复兴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