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文本细读之争.doc_第1页
《背影》文本细读之争.doc_第2页
《背影》文本细读之争.doc_第3页
《背影》文本细读之争.doc_第4页
《背影》文本细读之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背影的解读之争看文本解读的界限【编者按】纵说周知,前段时间在学术界有一场轰轰烈烈的争论,关于朱自清的背影。北京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做了一节背影的公开课,发表了很多“言论”,于是,争议之声不绝于耳,孰是孰非,未有定论。但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这种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却让我们对文本解读的界限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现展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唐子江博士的这篇总结,相信对这段公案会有个了结。 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对朱自清背影的解读发表之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首先是李华平教授抛出了重磅炸弹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4年第10期),随后有刘永康、林润之两位先生在2014 年 11 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发表的回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就背影的教学与韩军老师商榷,王家伦、张长霖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 2015年第2 期上发表的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跟进”。这期间还有一些批评韩军“新解码”的文章在各种平台发表,但影响最大还是推李华平、刘永康和王家伦三位为首的文章。为此,韩军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 2015年第4期发表背影七说 对他们进行集中回应,后来又将该文以三教 授 七硬伤说背影并致请李华平、刘永康、王家伦为名发布到网络上,指名道姓对三位教授的批判文章进行激烈回应。潘璋荣随后发表韩军“七说”何以“七错”(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年第6期)对韩军的辩驳进行逐条的批驳。由韩军背影解读及教学案例引发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近两年,且暂时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这个争论有人将之称为“韩李之争”。韩军背影课例引发的争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本解读;其二是课堂教学。本文就韩军对背影的文本解读进行辨析。一、韩军的新解码 韩军对背影重新解读最初以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 码(以下简称“新解码”)之名发表在2012年第1 期、第2 期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上。该文除“题记”外,共有五个部分。“一、汉语的一个神奇文本”。韩军在这部分概述了背影作为一篇语文教材范文的“神奇”,指出“学汉语的地方,就有背影,它成了现代汉语的一个标本”,“还没听说,哪个国家的中小学课本中,有如此神奇的文本”。他由此推断说:“背影似乎积淀到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中了。”从中可以看到,韩军对于背影及其阅读史绝不陌生,对于背影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文本其价值是有充分体认的。“二、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生生不息被忽略87载的祖、孙”。韩军认为背影一文不只是写了“父亲”和“我”两个人,而是写了“ 祖母 ”、“ 父亲 ”、“我”、“我的儿子”共四个人物。韩军认为祖母和朱自清的儿子在文中“提到”就算是“写了”,并且只有把祖、孙两人纳入到解读视野中才能完整呈现作者朱自清的多重身份以及朱家的完整的生命链条。他由此得出结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父子情深故事,这是一个祖、父、子、孙,又祖、父、子、孙的生命之水不息流淌、不断传递的故事!”“三、生命之脆弱:唇亡齿寒风烛残年被忽略87载的死亡”。背影一文中总共写到四次流泪,传统解读认为朱自清流泪是由于感动于浓浓的父爱。韩军的解释则是:“四次洒泪,均关乎死亡;或由死亡引发,或让读者感受到死亡的叩击。洒泪背后,隐藏着 死亡意识 ,或曰死亡意识推动着洒泪行为。”韩军认为死亡是背影的“核心要素”,认为如果光看父爱而看不到“死亡”,那“肯定表面化了”。“四、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87载的 背与影”。韩军认为文章的标题以及文中多次提到的“背影”其实可以也应该拆分为“背”和“影”去理解,“背影”概而言之是“生之背”和“死之影”。关于背影中“背”和“影”及死亡主题之间的关系,韩军概括为:“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五、刹那主义:颓废的唯美背影遮蔽87载的人生观念”。韩军认为 背影 不仅用以传达作者感受到的父爱,也传递了朱自清“刹那主义”或曰“颓废的唯美主义”的人生观。为此韩军认为传统解读是不足的:“亿万读者,只看到文章中的背影是父亲的背影,只读到父爱,却没有读悟到,这背影二字实际泄露了朱自清的人生观念。”综上所述,韩军对背影的“新解码”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其一,认为朱自清的背影 反映的主要不是“父子深情”而是“生命脆弱”的主题;其二,认为朱自清在文章中四次流泪主要不是由于感动于父爱,而是体悟到死亡;其三,认为促使朱自清动手写背影 主要不是为了讴歌父爱,而是为了展现他“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其四,认为“背影”不仅仅是写实的朱自清亲眼所见的他父亲背部的影子,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生之背和死之影”。二、批评者的发难韩军对朱自清背影“生命(死)说”的“新解码”与传统的“父爱说”的解读确实相去甚远,为此他的解读遭到猛烈的批判是可以想见的。李华平直接否定韩军对背影的解读:“韩军关于生与死的生命感悟,其实不是来 自背影,而是他年过半百的人生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此时思想的主线,于是他便作如此解读。这与 背影 何干?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他这样推断韩军解读的“成因”:“韩军对背影的解读,是起因谬见与感受谬见结合的怪胎,是一种由读态不当、读法不当而引起的误读。”李华平对此解释道:“一方面,他根据朱自清的求学背景把这篇散文当作一个哲学文本进行图解,或者说他是把这个文本当成一个哲学观念的图解。”“另一方面,他用自己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独特感悟代替了对文本的解读。”这无异于说韩军对背影的解读不仅是错误的,甚至干脆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解读。刘永康教授等在其文章中承认对背影进行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和正当性:“对 背影 作出不同的解读也很正常,只要背影还在不断地留传,就会有人不断地解读,就会有见仁见智。”但是却否定韩军的解读的合理性:“背影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这实在是一种误读。”刘教授的解释是:“自背影 问世以来,举世公认它表达了父慈子孝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观点,仍然觉得它没有错。”为何“仍然觉得它没错”呢?刘教授的基本理由就是认为背影 是写实的,其所表达的“父慈子孝”主题是确凿无疑的:“加上标题,背影一词在文中出现过五次,这五次所言的背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指向了朱自清亲眼所见的父亲的背影,而不是韩老师所言的蕴含生命是虚幻的这一意义的背影。”刘教授引用朱自清的原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否定韩军认为的“背影”存在象征意义:“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 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刘教授显然还认为“背影”就是专指“朱自清的父亲的背的影”,“背”和“影”拆分就如迷信的街头算命拆字一样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和认知意义:“韩老师对背影的拆字解读与算命先生通过测字、破字、相字来忽悠人有何不同?”这等于说韩军的解读已经沦落到如街头算命那样荒诞不经的程度。王家伦如刘永康教授等一样也承认多元解读:“文本的含义是多元的,对文本的解读,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有时候,解读超出了作者自身,也不是什么怪事。”但他也否定韩军对背影的“新解码”。王家伦认为“文学解读”不同于“课堂解读”,而韩军的“新解码”就属于“文学解读”因而不能适于课堂教学:“文学解读与语文课堂解读毕竟不能画等号。中小学语文课堂解读不能超文本太多。如果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进行这种超文本解读,岂不是就乱了套吗?”他又从结果出发“倒推”韩军“新解码”的不合理:“背影父慈子孝的传统认识早已被权威文化所认同,早已深入人心。事实上也给朱自清与其父亲的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旦颠覆这一共识,将在学生中造成怎样的影响!”他进一步强调:“如果那些被当作小白鼠的比较优秀的学生接受了那种新解码,因此造成考试失分的灾难,这该由谁来负责?”这是在说韩军的解读已接近“误人子弟”的地步。面对语文教育界同仁的批评,韩军发表了背影七说,为他的解读以及教学辩护,其中“一说,背影文本里,处处充溢着生命与死亡意识”直接为他的“生命(死) 说”解读辩护。对此潘璋荣予以反驳,他认为“生命与死亡意识”在文章中是隐性的和次要的,而父慈子孝才是显性和主要的:“综观全文内容,我认为这种作者的生命意识,相对说是隐性的和次要的。文章中更适合使用充溢这个词的是父子深情,是一种天然的人伦和亲情。换句话说,作者浓墨重彩的还是亲情,而不是生命的咏叹或悲叹。”言下之意,韩军的“生命(死)说”解读是将次要抬升为主要,以隐性取代显性,因而是一种不得要旨的解读。批评者对于韩军背影“新解码”都持否定态度。李华平认为“生命(死)说”是韩军自己五十多年人生经验的强加,不是出自背影这个文本以及作者朱自清的本意,潘璋荣虽然承认背影包含“生与死的感悟”成分,但认为那只属于隐性和次要地位;刘永康和王家伦都认为背影是一个写实的文本,“父慈子孝”的解读是明白无误确定无疑的,不能够也不应该被颠覆;还有就是认为他的解读是成人化、文学化的,不适于初中的语文教学。三、新解码是否过度诠释批评者反对韩军对背影“新解码”的理由虽然各有侧重,但总的而言都是把韩军的解读看成是超越了合理范畴。那么,韩军从朱自清的背影中看到“死亡”和“刹那主义”之类是否超越了正常解读界限,成为“过度诠释”呢?(一)生命(死)说并非孤证韩军认为他对背影的“生命(死)说”解读是“新解码”,意思就是他的解读是“前无古人”的,也正因为如此他认为一直以来背影被“误读了87 年”。批评者也基本认定韩军对 背影的“生命 (死) 说”是标新立异的一家之言。其实,从生命 (死)的角度解读 背影 的并非仅韩军 一人,韩军甚至可能不是第一人韩军只是迄今为止从生命角度解读背影中最为全面而精深者而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在其2011年1月出版的专著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 中介绍他的一个学生曾经对朱自清背影 的“生命化”解读:“倒是上世纪的80 年代,有一次教这篇课文,一个女生在作业里告诉我。她从朱自清的文字中读出了生离死别。我忽然被触动了。她的答题意思是,祖母去世了,我连她的背影也见不到了;父亲走了,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父亲给我的信里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则可能预示我永远也见不着父亲了。她说,这篇散文不仅写人间的至爱,也写人间的至痛。痛就痛在人生自古伤离别。这位还只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读得多么深细,又何等入情!我于是想起了李密陈情表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背。背字的原义就是离开、离别,而引申为去世。背影以写祖母奔丧始,又以写父亲说大去之期不远终,最后说起父亲从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到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正是老人的一种暮年心态,使做儿子的特别敏感到和父亲诀别之日可能真的已经不远。父亲的背影,恰又在读到此处在此出现,并不是作者特别的安排。背影已经不仅是离别的意象,而且也是诀别的意象了。可不可以说,朱自清在这篇短短的散文里,通篇写的都是背影呢?我想是可以的。短短的回忆文字中,写了三次流泪,都与别离有关。男儿有泪不轻洒,洒的都是离人泪。文章的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分明是极其沉痛地传达了这两种情感,也就是人生无可奈何的别离感和无从逃脱的沧桑感。这里当然留有时代的印痕,但如果说它也是一种普世的情怀,是普遍的人性,今天大概也会被大多数读者所认可吧。”根据这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陈日亮老师的学生就曾从“背影”中读出“诀别”的意涵;而陈日亮老师是赞同甚至可以说是激赏他学生的阅读发现的。他本人也从“背影”中索 出“见背”之隐这个理解跟韩军“新解码”中的解释是一样的!陈日亮老师的学生从背影中读出“诀别之痛”是远在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而陈日亮老师本人对该生观点的转述以及他自己的相近理解最迟在2011年已经完成了,这都早于韩军的“新解码”在2012 年首次公开发表的时间。一位批评者认为韩军之所以剑走偏锋推出背影的“新解码”,是为了超越“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的解读以便“争回脸面”。不知道该批评者的这种对韩军解读的“解读”依据是什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王君对背影的解读与韩军的“新解码”一样都属于“生命(死)说”。王君在2011 年第11 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了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一文。王君对背影的“再读”其实就是“重新解读”,她抓住“冬天”“迂”和“泪”三个关键词展开对背影新的解读。王君说:“传统分析背影,都不会遗漏朱自清的四次流泪,但比较强调泪中的忏悔思念等等。这样的思维路径还是把背影 定位为一篇纯粹写父爱的文章。其实,这很不够。”这与韩 军 所 说 的 “若只看到四次洒泪,肯定表面化了”的意思是一样的。王君对背影中写到的四次流泪逐一进行分析。“第一次 流泪 ,直接 原 因 是想起祖母。祖母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曾经亲近的鲜活生命的溘然长逝。而作者,算是亲历了这个逝去的全过程。这是铭心刻骨的生命体验。”“第二次流泪,直接触动于父亲买橘子的衰老背影。这里也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健康的生命失去健康,一副有力的肩膀不再有力,一个强健的背影不再强健衰老是生命的唯一的归宿。作者的泪,是因为亲睹了更亲近的人的生命由强而衰的全过程。与其说在这个地方朱自清从背影中读懂了父爱,还不如说,他读懂了承载爱的原来不过是生命的悲凉和衰颓。这是一种生命的无助感。”“第三次流泪,是因为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了。这是活着的告别。人群依旧来来往往,亲人混入而不可寻。未死而别引发心痛,触动心怀的乃是生命的虚无感和情怀的孤独感。”“作者最后一次的泪水又为死亡而流。父亲一句大去之期不远矣攻开了作者心灵的 闸坝。我相信这并非父亲为了感动儿子的矫饰之词。这于父亲,乃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之后的自我放逐,这于儿子,更是稍经世事之后的心灵共鸣。人生实苦,大去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更是生之激情啊!”熟悉韩军“新解码”的读者一眼就可以发现,王君对背影中四次流泪的诠释,与韩军的有关分析简直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王君最后推出她的基本结论:“这些泪水,其实全都是生命的感悟。他们贯穿全篇,悄悄编织起来了背影的另外一条情感脉络。这也许是连朱自清先生自己也未意识到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无意识地往往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接近本质的。以祖母老年生命的结束开端,以另外一个生命宣布自己即将结束而结尾。这其中,是不是有一种隐喻:背影是由一声一声的生命哀叹组成的,由一粒又一粒的生命泪珠串成的。它传递着生命的告别。告诉我们生命走向衰颓和灭亡是一个必然。生命,留给我们的永远是背影”我们看看,王君所提到的“背影是由一声一声的生命哀叹组成的,由一粒又一粒的生命泪珠串成的。它传递着生命的告别。告诉我们生命走向衰颓和灭亡是一个必然”,这些观点与韩军所说的“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生生不息”“这是一个祖、父、子、孙,又祖、父、子、孙的生命之水不息流淌、不断传递的故事!”除了表述的言辞有不同之外,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什么两样。两者的区别在于,韩军从“背影”中析出“背”和“影”之间的张力,这是比王君入微的地方;韩军不仅以“生死感”解释朱自清流泪的原因,还从“刹那主义”中探出他用“生死眼”看其父亲“背影”的思想根源,这是韩军深刻的地方。可见,韩军对背影的“生命(死)说”解读并非“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过度阐发恣意强塞。韩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认为韩军在背影解读中关于“生与死”的生命感悟“其实不是来自背影,而是他年过半百的人生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此时思想的主线,于是他便作如此解读。这与背影何干?”这样的诘难也就难以服众年未过半百的“青春语文”主将王君,还有一个顶多十四五岁的初中女生(陈日亮的学生)也做如此的解读又如何解释呢?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至少由“陈日亮的学生陈日亮王君韩军韩军的支持者”可以构成一个背影“生命(死)说”解读的阅读史。(二) 生命 (死) 说也是正道要判断某种解读是否“正解”,是否属于“正道”必须有相对明确而公允的衡量标准。如果批评者以自我认可的解读为标准,或者干脆说以自我的标准为标准,跟自己一致的解读就认为是“正解”,跟自己的解读不一致的就是“误解”“歪解”,那么这种评判是缺乏公信力的。比如,语文教育当然需要走正道,就像做人也要走正道一样,这是不需要论证的,天然正当的。问题的关键是“正道”的含义是什么,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如果这个所谓“正道”是有特殊含义的,其衡量标准又是强加的,那么它的论证力就得存疑。在李华平及有关批评者批判韩军背影“生命(死)说”的文章中,其“正道”就是有特殊含义的,它特指李华平所首倡的“正道语文”这是一种具体的语文教育理念,或者说是一套个人的教育主张,是众多语文教育流派中的一个而已,它不能仅仅由于“正道语文”这个名称就自动取得代表着语文的正道的资格。但这里就存在一个语言陷阱与“正道语文”不一致的就是非“正道”的语文;与正道的语文相反的语文当然就是偏道乃至邪道的语文;所以跟“正道语文”不一致的就是错误的解读跟我不一样的话你就错!有批评者认为韩军对背影进行“新解码”是“迷失”了,是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正道”;有批评者说韩军与语文“渐行 渐远”指的也是韩军渐渐远离语文的“正道”;还有批评者直呼吁韩军“回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其所谓的“正确轨道”也是特指的语文“正道”即“正道语文”。“正道”的内涵是有歧义的,那衡量韩军的解读偏离语文正道的依据又是如何的呢?李华平反对韩军的“新解码”或者说是认定韩军对背影的解读属于“过度诠释”有如下几个“说法”。“我们不能因为朱自清曾经学过哲学,就认定他后来必定研究哲学。”这话本身没错,但如果仅因为韩军认为背影“流露”出朱自清的“人生哲学”就断定或者暗示韩军“因为朱自清曾经学过哲学,就认定他后来必定研究哲学”那就是冤枉韩军。“更不能主观臆测地认定朱自清所写散文就是在阐释哲学观点。”这句话也没错只是韩军并没有“主观臆测地”认定朱自清所写散文就是在阐释哲学观点,他只是认为背影一文蕴含着朱自清的人生哲学。他的原话有两处,“只读到父爱,却没有读悟到,这背影二字实际泄露了朱自清的人生观念”。“有叹,有哀,有痛,有惜!流露的正是朱自清的人生观念”。韩军在这一部分总共用了1654个字详细深入地论证背影 如何“泄露”“流露”朱自清的人生观,他并没有说朱自清写背影 就是专门用来“阐释”他的人生哲学的。“也不能因为朱自清的某一个文本曾经谈到刹那主义(或曰颓废的唯美主义)的人生哲学,就认定背影也是在谈生与死。”这话乍一看来也没问题,但如果断言韩军对背影的“新解码”就是这么简单机械引申而来的那也与事实不符。韩军是从背影文本的相关人物关系,相关人物的言行出发,详细分析推导出背影的“生与死”主题的。韩军要论证背影 蕴含着朱自清的人生哲学确实不容易,但他还是比较有效地做了;而批评者要全然排除朱自清的背影“流露”“泄露”出他自己的人生观是极为困难的这需要更为艰巨的论证,遗憾的是批评者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先自立了意,是一种感受谬见。简单地说,就是读者的自我意识在文本解读中的恶性 膨胀,用自己的感受或者观点代替对文本本身的细读。”显然,李华平认为韩军将 背影 解读为“生命(死)说”是韩军用他自己的观点强行替代“朱自清的”观点;并且认为韩军的观点不是来自于他对背影的文本解读“用自己的感受或者观点代替对文本本身的细读”这句话有点令人费解,或者干脆说是病句。言者本意应该是想说韩军用他已有的“感受或者观点”代替他对文本细读之后得出的感受或者观点。问题是如何确认韩军跟传统不一样的“感受或观点”一定不是经由对背影 文本的细读得来的呢?质而言之,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解读,都有可能是经过文本细读得来的。认为韩军的解读过于成人化,中学生接受不了的这种担心似乎也是多余的。不待老师“说教”“灌输”(批评者对韩军的责难),陈日亮的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就可以得出类似韩军的发现,可见从背影中读出“生命(死)说”不是成人的专利;笔者曾经在广西桂林现场观摩韩军执教“新解码”版的背影,通过课堂观察及课后交流都没有发现“生命(死)说”高深莫测到初中生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地步。韩军本人也承认他的背影课例有瑕疵,是可以进行商讨的。批评者对他的“新解码”的批评也不是全无道理。然而他的解读仍算“正道”(非特指“正道语文”)中的一道。如果认为传统的父慈子孝“亲情说”才算“正道(语文)”,且以此为“标准”衡量并否定韩军的“新解码”,将其斥为歪门邪道、歪理学说,这就过了。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在 诠释与过度诠释一书中认为诠释是有限度的,只是在确认“过度诠释”时要非常谨慎。艾柯认为文本不只是一个用以判断诠释合法性的工具,而是诠释在论证自己合法性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个客体。他特别强调“作者的回答并不能用来为其文本诠释的有效性提供依据,而只能用来表明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之间的差异”。那“怎样对作品意图的推测加以证明呢?”艾柯认为“唯一的方法是将其验之于文本的连贯性”。韩军的“生命(死)说”解读是前后勾联自洽的,是得到背影文本连贯性检验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新解码”并非过度诠释。四、韩军的深刻与不足李海林曾经说过韩军一开始就是以“思想者”而不是“实践者”的姿态登上语文教育舞台而为人瞩目的,他激情判断往往多于冷静的理性推理。韩军对背影的“新解码”同样彰显他“思想者”的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