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操作技术.doc_第1页
针灸操作技术.doc_第2页
针灸操作技术.doc_第3页
针灸操作技术.doc_第4页
针灸操作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针刺前准备 (一)毫针的选择 在选择毫针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如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较粗、较长的1毫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毫针。,至于根据腧穴所在具体部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择毫针应长予腧穴应至之深度,针身应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如应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毫针;应刺入l寸时,可选用k 5_2寸的毫针。(二消毒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 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佳。 (1)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98一147kPa的压强,115一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2)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一60分钟,?取出用无菌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瓤时间进行浸泡消毒。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并用无菌巾或消毒纱布遮盖好。 j T(-3)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犀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l520:分钟j亦可达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易造成锋科的金属器械之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使戚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从而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2医者双手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定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4治疗室内的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三)体位的选择 针刺时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韵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二、进针法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一)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人,不施捻转。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所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二)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迸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剌人腧穴。此法遗宜于短针的迸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央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押手配合将针捻转刺八一定深度。 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蒯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II9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l簿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舒和减轻病人的疼痛。 (三)针管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人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一)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 1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 3平j#llt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触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二)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人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从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做一介绍。 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四、行针手法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 一般应掌握在180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 (二)辅助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6种: 1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以加强针感,勘气运行。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6震颤法针刺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j五、单式补泻手法 (一)基本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播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二)其他补泻 1疾徐补泻又称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人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人为泻法。 3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5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六、留针与出针 (一)留针法 将针剌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加强针刺韵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做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二)出针法 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做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当针退出后l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恕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o 第=节灸法操作 一、艾灸 (一)艾眭灸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涡:晕,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艾继 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因把艾炷直接放在腧穴所在的皮肤表面点燃施灸,故又称为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 一(1)瘢痕灸叉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j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定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林,1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伺隔者,称隔附予饼灸。 (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韵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傲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疠、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诬,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数予脐都,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气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圃脱之力。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袅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二)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的制作方法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g,平铺在26cm长,20cm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cm的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豹细末6l;,则成为药艾条。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鼹种方式。 1悬起灸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拷,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本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因旋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1穴部位我患处;j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宣,一般每处灸加一.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以上诸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2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绵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A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常用的实按灸有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三)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cm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四)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褰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1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一、其他灸法 1灯火灸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之声可重复一次。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2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所用药物多是单昧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蒜泥、斑螯等。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如脱肛时,即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因此不可过于拘泥。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灵枢背腧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艾灸补泻也记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这是古人对施灸补泻操作方法的具体载述。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腧穴性能,酌情运用。 (三)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 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第三节其他针法操作 一、三棱针法 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叫三棱针法。三棱针是一种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 6cm左右,针柄稍粗星国、柱形,针身呈三棱状,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的针具。三棱针放血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箨热、消肿止痛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凡各种实证、热诞、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痈疖初起、扭挫伤、疳证、痔疮、顽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三梭针的针刺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4种。 h。 1-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莉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ti;接,i3 rtir,液积累于针刺部位,继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i、食两指拽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钵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人35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点刺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2散刺法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治疗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链刺部位-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莉部位-端,右手撬丢棼链器潦钵刺部位韵静脉,蒯人脉中2._ 3mm,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钻孔。当出血对,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瓤人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黏液。也有再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挑刺法常用于治疗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一、皮肤针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法。 皮肤针的适应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辅、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1叩刺部位。皮肤针舶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3种。 (1)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郝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予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经络,因其分布着各经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子以叩刺治疗,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及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2刺激强度与疗程刺激的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3种。滞局限予额 部、颥部和枕部,疼痛开始时为激烈的搏动性疼痛,后转淹特续毪钝痛。惩何时间可发作, 但以草展起床时为多发;症状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典戳的俯头癍有先兆症状,如跟前闪烁 暗点、视野缺损_单膏或同侧偏盲。发作时头痛部位可由头的一个部位狲另-_个部位,同时 可放射至颈:r庸部tA 电治疗】 治洼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以足B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i 取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 风池率谷角孙 操作当发作时要以远端穴均主,并先刺:,行较强刺激韵蒋法。诸穴均用泻法。 二、落枕” 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系颈部伤筋。轻者45卧岛愈,重者可延至数周不愈;如果频繁发作,常常是颈椎病的反映。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各种原因导致颈部肌肉痉挛所致。 【辨证】 主症 颈项强痛,活动受限,头向患侧倾斜,项背牵拉痛,甚则向同侧肩部和上臂放射,颈项部压痛明显。本病属手三阳和足少阳经筋证;兼见恶风畏寒者,为风寒袭络;颈部扭伤者,为气血瘀滞。 【治疗】 一 1基本治疗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外劳富i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f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肩痛者,加肩髂、外关背痛者,加夭宗。 操作毫针泻法。先刺远端穴落枕、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 P般疼痛可立即缓解。再针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或点剌出血。 方义外劳宫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手太阳、足少阳循行于颈项侧部j后溪10悬钟分属两经腧穴,与局部阿是穴合用,远近相配,可疏调颈项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2其他治疗(l)拔罐法在患侧项背部行闪罐法,应顺着肌肉走行进行拨罐。(2)耳针法选颈、颈椎、神门。毫针中等刺激,持续运针时嘱患者徐徐活动颈项部。三、中风 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冬瘸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瘸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 【辨证】 1中经络 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蔷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苜白黼或黄腻,脉弦滑,1为风痰阻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7苔自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呜,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瞢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 主症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 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极泉尺泽 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髑、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4。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按虚朴实泻法操作。 方义心主血,1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剌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息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选顶颓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人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四、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哮与喘同样会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症状表现略有不同,“哮”是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喘”是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临床所见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两者每同时举发,其病因病机也大致相同,故合并叙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哮喘多见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 【辨证】 ;, 1实证 主症病程短,或当哮喘发维觏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揖孵崩为快,、体孱镶强,脉象有力。 兼见咳嗽喘息,咯痰稀薄,形寒无汗,头痛。,a,不渴,脉浮紧,荟l薄,为风寒外奔;咳喘,痰黏,咯痰不爽,胸中爝闷,;,孩引胸胁作瘴+。或见身热q褐,。纳呆,便秘,爨滑数,苔黄腻,为痰热阻肺。 2虚证 主瘟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哮喘间歇期,曦蹦声低.&c怯,,气Sfiif促,:,体质虐弱,脉象无力。、 兼见喘促气短,喉中痰鸣,语言无力,吐痰稀薄,t动嬲嚣。趣“青羼拨藏煞鳃蓼照细魏,或软而无力,为肺气不足;气息4rtit,键动则喘葺,汗肖蓐冷,毒渗”脉沉细,1;为冬囊肺虚及肾。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囊 ,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_曲池;痰热者,加丰隆;喘甚者,加汞突。 操作毫针泻法。风寒者可泠用灸法,定喘农捌络援罐。一 、 ,方义手太阴经殛缺宜通脯氯,祛黪辨出-d选其合农尽泽,以肃肺化疼-t,降逆乎喘。膻中乃气之会穴,。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执矗取睫志带禽零,lu室肺祛藏精定喘为平喘之效穴a。 (2)虚证 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哇,。,葵一十 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4太辅,太溪二&i.-里” 配穴肺气虚者,。加气海;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汹。 操作定喘用刺络拔罐,余穴用毫针补法一可韵用灸法或拔火罐敏童一、 方义肺俞、膏育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补肾俞以纳肾气0照簿琢7c太j配肾簿原零太溪,可充肺肾真元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z。其他治疗 耳针法选平喘、下屏尖、胡帝、神门、皮质下。每次取23穴,捻转法用中、强j4黄虹,适用于哮喘发作期。, 五、呕吐 t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既可单独为患,亦可观于多种疾病。古代交献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因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 呕吐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等。 【辨证】 1实证 主症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热。 兼见呕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溏薄,头身疼痛,胸脘痞闷,喜暖畏寒,苔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食入即吐,呕吐酸苦热奥,大便燥结,口干而渴,喜寒恶热,苔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纳差,头弦心悸,苔白腻,脉滑者,为痰饮内阻;呕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时发作,吞酸,频频暖气,平时多烦普怒,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 2虚证 主症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兼见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易发作,时作时止,纳差便溏,面色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 内关足三里 中脘 配穴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千呕者,加公孙。 操作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配穴按虚朴实泻法操作;虚寒者,可加用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待强刺激并持续运针l一3分钟。 方义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可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可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乃胃之募穴,可理气和胃止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胃、贲门、食道、交感、神门、脾、肝。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注射法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穴位,用维生素Bi或维生素B,z注射液,每穴注射0.5一Iml,每日或隔日1次。 六、泄泻 泄泻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急性泄泻多见予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辨证】 主症 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 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便稀有黏液,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大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暖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翻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f食滞者,加中脘。, , 操作毫针泻怯。神阙用隔姜灸I。1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膀臂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 “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餐irsoi甩黄连索注射赦,或用维生素B,。Bri注射液,每 穴每次注射。0。5 lml,每日或隔鞫l谈。 (2)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_ N4穴,毫针#ifi坤等刺激。 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七、痛经 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瘸晕厥者。称为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 西医学分为原发催与键发性痛疆蒴赞。 【辨证】 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疼痛一苈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天。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冤力,四肢厥冷j。或袢宥恶心、呕蛙埘馥泻4尿频和头痛等症拣灌 兼见腹痛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尉烈挚箍按,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吾下蠹块看疼痛缓解,属实证。经前伴有乳房胀痛,舌有瘀斑j脉细弦者,为气滞血瘀;腹痛有潦感,得温热疼痛可缓解,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苔自腻,脉沉紧者,为寒湿凝滞。 兼见腹痛多在经后,小馥缔绵作缡,r梦腹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f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无力,头晕眼花,心悸,舌淡,舌体群大边有齿痕,+脉细弱者,t为气血不足;腰膝酸软i夜寐苯宁,头晕#iltt:器寄糊,舌红苔少,脉细者,为肝肾不足d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中极谈髂 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