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生机勃勃.doc_第1页
陶瓷文化生机勃勃.doc_第2页
陶瓷文化生机勃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瓷文化生机勃勃郭 磊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6月24日 第15 版)七十四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建新正在绘制青花釉里红陶瓷作品“聚宝盆”。王昊阳摄 中新社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蔓延在青花瓷中浓郁的千年古韵让人陶醉,让人痴。近日,为庆祝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景德镇举办了以“千年陶瓷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陶瓷文化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瓷器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大约公元前16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瓷器,称之为“原始瓷”。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始于汉朝,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到宋朝,瓷器进入到了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青花、釉里红等新品出现在元朝,而明代的“斗彩”、“五彩”则是在继承发扬宋元陶瓷技艺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珍品。作为集大成者,清朝的制瓷技艺已经相当完善,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等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说到中国的陶瓷文化,瓷都景德镇无法回避。“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景德镇就开始冶陶,唐代烧造出了洁白的“饶玉”瓷,宋代的影青瓷更是声名鹊起。自元代开始到明清,历代皇帝都在景德镇设瓷局、置御窑,监制宫廷用瓷。历经元、明、清三代,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于一地,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制作瓷器的地方有很多,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景德镇这样将陶瓷文化传承千年而没有断代。制瓷不像武术,师傅不会留一手,所以景德镇千年传承的结果就是制瓷技术越来越精益求精而趋向完美”。陶瓷专家耿宝昌在“督陶官文化与景德镇研讨会”上说。13岁就开始学制瓷的把桩师傅(炉窑工种中最高的一种)胡家旺说,他现在不仅有退休工资拿,也为自己的孙子投身到这个行当而高兴。当前,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正成为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运作。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应如何将经济元素有效嵌入保护工作而又不过分商业化呢?“要想让陶瓷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就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让民间老艺人感受到他们的价值所在,让他们觉得做瓷器是受人尊重的,只有这样人们才愿意继续做。而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保证他们基本生活,没有了生活之忧,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创作中去。”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的董事长陈武平说。作为中国的瓷都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基地,景德镇已经形成了使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等门类齐全的大陶瓷格局以及包括陶瓷生产、科研设计和教育等配套的陶瓷产业体系。源地址:http:/pap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