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雕塑.doc_第1页
城市、文化、雕塑.doc_第2页
城市、文化、雕塑.doc_第3页
城市、文化、雕塑.doc_第4页
城市、文化、雕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文化雕塑雕塑如何让城市更精彩城市是什么?由世博会命题延展开的“城市化”这个语词,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从一个专业化语词变成了大众化的话题,在演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让人忘却它出现之初的本来涵义。人们已经懒得思考它是如何发生的,它本身所具备的两面性,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如“春夏秋冬”一般季节变化般寻常的自然现象。关于“城市化”的历程和各种利弊的讨论,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详尽的讨论,比如范恒山先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张钦楠先生(著名建筑师)的城市应当如何开发,范长江先生(著名社会活动家)的中国的西北角等等著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显见两个基本命题;第一,是随着工业化的全球蔓延,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农村地区将会转化为城市,大量的农民将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工业人口,并逐渐转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需要解决很多矛盾(如城市面积增长速度大于城市人口增加速率,老龄化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失业人口,交通拥堵问题等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出发点即是:如何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古老命题。之所以说其古老,是因为这句话源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过:“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与之是一脉相承的,而进一步的思考,就是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誉满中西,从事建筑与规划行业60多年的泰斗吴良镛先生的毕生精力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对于上海世博会他的直接回应是:“把美好的城市与美好的生活联系起来,是一个非常切合时势的好宣言”。而对于生活,在期望的概念(副标题为城市对自己的未来应当知道些什么)一书中的段落说的十分妥贴:当我们谈到“生活”,我们指的是一种高质量生活,而且不只是为了个人,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整体。我们寻求的是能最大程度取得共享满意的条件,正如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所有的“最大量民众的最大快乐”。在一个叫做哥本哈根的城市中,人们以公共汽车和自行车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艺术是生活的食粮,歌剧院与博物馆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吴良镛先生反对以商业化的手段“打造XX名城”,但是我们可以发掘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每个市民从心中对自身城市的定义,就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有了这样的底蕴,一座城市的气质和性格就会慢慢的显现。对于城市,有很多种比喻,芒福德的磁体论和容器论是比较著名的,对于日渐多元化的城市,任何一种单一方面的比喻都显得单薄,城市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有自己的年龄,有自己的肤色,有自己丰富的性格按照这个比喻,城市的外在就是他的自然条件,而其内则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文化城市阴阳鱼般的存在文化生成了城市还是城市塑造了文化?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像太极图的阴阳鱼,我们的祖先早用“共生”的智慧了解决了这个非此即彼的难题。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有时候又很虚,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在外地人眼中,对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刻板化的印象,而一个城市真正的文脉则是在一代代居民的衣食住行中。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与自身的历史息息相关,组成和创造这些历史的,就是这座城市中进进出出,新陈代谢的群体。吴焕加先生(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在城与人关于北京城一文中,这样说:城市的形态带有它形成时期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思想意识的特征,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烙印。但纵观世界城市史,就长时段来看,城市没有一成不变的,更非永恒的。许多城市诞生了,兴盛过,后来又消亡了,存在的时间有长有短,有兴有衰,有生有灭,如同有生命的东西;加之城市里住的是有生命的人,人的变化比城市更快,因而我们应该把城市看成是有生命的、活的东西,城市是生命体。这段话中阐释了城市文化的两个层面。其一是基因层,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带有历史惯性的,有因果性的,与城市的生发与所在地域和时代都有基因般的关联;其二是血肉层,城市中的人群组成了这座城市的血肉,但是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文化在东西之间,城乡之间,互联网与现实之间蔓延流动,我们与彼时的中西方不同,我们处在一个意识全球化的阶段。彼时的中西方就像两个不同的时代,各自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成果和不同的城市风貌:中国的城市多体现王权和天圆地方的哲学思维,城中的“市”的发展是在宋、明之后才有大的发展,我们的历史造就了北京城,造就了江南园林;西方的城邦文化与中世纪的宗教时代,构筑了卢浮宫,构筑了修道院与教堂组成了城市风貌。但就像前文说的,这个时代拉近了地域间的距离,同时我们的城市在急剧的扩张,留给城市建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局促,因此就出现了荷兰建筑大师库哈斯所谓的“通属城市”,这当然是他的一种反讽和批判,因为这个词的含义是:现在都市的发展全靠经济市场和消费力的推动,而非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所以也无所谓历史和集体回忆,人类的经济生活流动最需要的就是机场、酒店和商场按照这个观点,一些新兴城市往往就是通属城市。但是通属城市与文化传承矛盾么?完全不矛盾,通属城市是一个伪装的概念,每一个城市都有其文化,假如这座城市缺乏基因型的文化,那么现在他的发端就是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基因。城市文化雕塑雕塑让城市更精彩2011年9月中国长春第三届世界雕塑大会的主题是:“和平友谊春天雕塑让城市更精彩”。本届大会中,长春将雕塑与城市的命题相结合,探讨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中,雕塑以及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固化的文化体现,如何产生这样一种机制:一、在公共空间内,雕塑如何使城市的外在风貌更加具体,使城市的性格更加明晰和丰满,就如黑格尔认为:雕刻与建筑一样,是“就建筑单纯的感性物质的东西按照它的物质的占空间大形式来塑造形象。”“雕刻则把精神本身(这种自觉的目的性和独立自足性)表现于在本质上适宜于表现精神个性的肉体形象,而且使精神和肉体这两方面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于观照者的眼前。”;二、雕塑如何潜移默化的使市民具备一种人文关怀的素养的同时,又能加强、固化和突出市民脑海中本来模糊的、对于这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鲜明而符合城市文化定位雕塑就如同这座城市的图腾一般,就如同一件商品的LOGO,无论哪里的人,只要看到这件雕塑就能脱口而出,并能直觉的知道这座雕塑代表了哪一座城市,就像新加坡的鱼尾狮一般。与第一个命题(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逻辑相同,城市雕塑如何让城市更精彩。以笔者的学识和资历是给不出完善的答案的,只能在先贤的话语中寻求答案:1、城市是需要雕塑的,因为人们有对美的需求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念,吴良镛与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的观点,雅各布斯女士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与TED先生影子城市对于光鲜背后的担忧。其根源都在于我们作为“万物灵长”与我们的自然母亲之间的种种矛盾,人从自然中脱颖而出,我们与其他的万物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的元素创造重新进行创造,比如“城市”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自然生发的,但是这种非自然的生发还必须遵循自然母亲的基本原则。所以,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项良好的成果。但是我们的改造远不如自然界原始布局的那么和谐,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修正,我们之上已无其他灵长,所以我们要反过来向自然重新学习,这就是田园城市、山水城市观点的合理性,城市要成为一个良好生态循环才能让城中的人生活更加美好。城市的人为性在于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有对于自然的外在审视。因此,在城市中,人们用建筑和雕塑来表达自己的文明,雕塑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但是很多艺术家、雕塑家早已经意识到了城市二重性的矛盾,他们在创作中已经很好地调和了这一矛盾,就像罗丹在艺术论中所说的:以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吧。诗意并真实地去表达自然,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我们且看人们看待一件事物的几种方法,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早有交代: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这三种方式。举例而言:在我们的雕塑公园内看到一只色彩斑斓的野生山鸡,有人会想到它皮肉的味道;有人会想到它的科属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有人将其拍摄或者画下来,赞其与园内环境相得益彰,是“美”的。一言以蔽之,人都是有审美需求的。只不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需求的程度不同。这几乎可以算作是人类文明背景下的一条定论了,不论古今与中外,因为文明的发生就代表了他超出自然或者重塑自然的那部分属性,文明产生的器物,首先为实用服务,逐渐又会成为一种文化的需要,就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美术功能,元代汤hou(音厚,上后下土)的“先观天真,次观意趣,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之”,就是重精神之美。在艺术论中,罗丹说:“艺术家和思想家有如一架精细无比的古琴,他们弹奏的时代之曲,能使一切有情者感到共鸣”。也是一种回答。人们常常在艺术面前以功利主义和快感主义的角度抨击说:我实在看不出这东西有什么价值,但是往往经过一段时间,当人们的物质创造无法满足其精神渴求时,艺术家的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会超出任何世俗的商品,变成市场的宠儿,梵高如此、罗丹也是如此。回归话题,城市的发展一定是需要城市雕塑的,可能人们暂时没有意识到未来的城市是需要城市雕塑的,但是在不久的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人们会为自己的城市拥有优秀的城市雕塑感到十分的惬意。2、城市雕塑如何与城市文化相得益彰尽管对于审美需求,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心理机制。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体,依然是存在着不同的审美个性的。康德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样认为:审美欣赏主要凭“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活动,审美创造主需要凭想象力(天才)活动,审美批评主要凭“鉴赏力”(趣味)活动。这三个方面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不同的,因此在共同的审美需求下,个体的审美意识也是不同的。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上,既要满足共同的什么需求,又要满足程度不同的审美意识,就需要不同的城市雕塑具备不同的属性。要做到这一点,“相关性”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一、城市雕塑必须与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相关,这里相关的含义是指城市雕塑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与宏观城市的内在关联的逻辑的合理性,如果这种合理不存在,那么这样的城市雕塑一定从感官就是与格格不入的。比如内陆城市的街头如果大量出现螃蟹、海螺、棕榈树这样意象的作品就是显而易见的逻辑不符。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出现了大量重复的,抽象的作品,比如吴为山先生就举例说全国“托起的球”造型的雕塑就达到100万座,含义即为“托起未来”,但是一味的粗制滥造的山寨模仿,使得有这样积极意义雕塑从某种角度来讲变得十分荒诞。全国很多高校都有孔子的雕塑,但是没有人觉得不妥,因为我们同属儒家文化圈,对孔子有着相同的认知,有着共同的心理共鸣,但是对于一个“托起的球”则没有这样的共同审美需求。另外,即便有共同的文化内核,不同地域对于共同文化的外在表现也并不一定就要完全相同,所以城市雕塑就是要通过小异来体现大同。特别是一些广场雕塑,重大题材的雕塑更是如此,因为它不是为了某个个体的审美情结,而是一定要体现题材本身的文化特征,反映城市的大文化,大风貌。二、城市雕塑应该具有市民性,要有地气。这主要是说大文化背景下的小文化,比如在商业街建设雕塑,那么雕塑就要符合商业情境,有市井气息,反映商业文化的人类活动;而在公园建设的雕塑,就要考虑其公共性和美感,以及与绿化环境的切合度。城市化进程会改变农村的风貌,同时也会改变城市的风貌,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会逐渐转向“市民社会”。城市雕塑的时代性就要求其要具备市民社会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在与市民生活特别贴近的公共空间(商业圈、社区、书店、地铁、博物馆等)的城市雕塑,更要注重这一点。相比重大题材的广场雕塑,街头的公共雕塑更需要让市民一眼认可,而不需要具备更多的审美素养,这样,取材于市民生活的主题更易于被理解。结语:雕塑文化与雕塑产业所有的产业均来自于文化,文化兴旺则产业兴旺。欲发展雕塑产业,势必要发展雕塑文化。长春市从1997年开始举办雕塑展,在2003年建成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先后数次举办万人看雕塑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三次世界雕塑大会,并在2011年成了长春城市雕塑学会,已经具备一定的雕塑的文化基础,并享誉海内外,特别是在全球雕塑家的心目中,已经成为雕塑的圣地,本届雕塑大会更被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誉为“世界雕塑界的奥林匹克”。尽管如此,雕塑不论作为一门艺术还是一项事业,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生命力:第一是雕塑人才的培养和扶植。各门艺术都需要一个艺术家群体去首先推动,对艺术的关注和欣赏通常都是从精英阶层流向普通大众的,因此,雕塑家(雕塑人才人才)的聚集,是雕塑工作的首要。第二是城市雕塑的建设。如果说广场上的雕塑是宏大叙事,那么一座城市不仅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贴近市民生活,反映市民生活微观描述。这样一来城市的雕塑大小兼备,雅俗共赏,起码符合多元文化理论。第三是雕塑知识的普及。培根在沉思录中说,knowledge is power。人们多译为知识就是力量,实际也可以译为:知识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