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搬迁项目一期工程消防专篇.doc_第1页
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搬迁项目一期工程消防专篇.doc_第2页
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搬迁项目一期工程消防专篇.doc_第3页
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搬迁项目一期工程消防专篇.doc_第4页
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搬迁项目一期工程消防专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XXXXXXX有限公司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搬迁项目一期工程消防专篇文字部分第1册 共1册工程号:1011GXXXXXXXXX有限公司编制二零XX年七月目 录1设计依据12工程概况12.1项目的组成、产品方案、设计生产能力12.2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简述22.3单项工程生产、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定类22.3.11#裂化车间22.3.2精馏车间32.3.3提浓水解车间42.3.4二乙甲酯(乙酯)车间52.3.5双乙烯酮罐区及装卸站62.3.6冷冻车间72.3.7煤气站82.3.8锅炉房92.3.9空压站92.4工厂占地面积及全厂总定员92.5项目消防依托103火灾危险性及防火措施103.1工艺103.1.11#裂化车间103.1.2精馏车间143.1.3提浓水解车间173.1.4二乙甲酯(乙酯)车间193.1.5双乙烯酮罐区及装卸站223.1.6冷冻车间243.1.7煤气站263.1.8锅炉房283.1.9空压站293.2总图303.2.1设计依据303.2.2工程概述303.2.3总平面布置原则303.2.4总平面布置303.2.5总平面布置防火间距说明313.3建筑323.3.11#裂化车间323.3.2精馏车间343.3.3提浓水解车间363.3.4二乙甲酯(乙酯)车间383.3.5冷冻车间393.3.6煤气站413.3.7锅炉房453.3.8空压站463.3.9中央控制室及化验楼473.3.10循环水场及泵房493.3.11换热站及浴室503.3.12备件库523.3.13煤场渣场533.3.14双乙烯酮变配电室543.3.15货流南大门及守卫室553.4排水573.4.1含有易燃、可燃液体和污水、雨水管道或渠道的敷设和水封分隔措施573.4.2消防电梯间井底排水措施573.5电气573.5.1供电的负荷等级、电源的数量及消防设施用电的可靠性583.5.2事故照明、疏散指示标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水泵等设备的控制与联动系统等的设计.583.5.3爆炸和火灾危险性场所的等级,电器设备的选型、规格和依据593.5.4防雷、防静电等装置的设计要点和依据603.6通风与采暖613.6.1通风除尘系统的形式,排出物质的成分和含量613.6.2通风(空调)管道的材质、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管道敷设形式、管道内防火阀的选型和设置位置623.6.3防烟、排烟措施的设计要点和依据623.6.4采暖系统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及所采取的措施623.7自控623.7.11#裂化吸收车间自控消防设计623.7.2精馏车间自控消防设计643.7.3提浓水解车间自控消防设计653.7.4二乙甲酯(乙酯)车间自控消防设计653.7.5双乙烯酮罐区及装卸站自控消防设计663.7.6冷冻车间自控消防设计673.7.7煤气站自控消防设计683.7.8锅炉房自控消防设计693.7.9空压站自控消防设计693.7.10换热站及浴室自控消防设计693.7.11中央控制室及化验室自控消防设计693.7.12电缆敷设自控消防设计694消防系统704.1常规水消防系统704.1.1室内外消防用水总量的计算及依据704.1.2水源形式、供水能力和储存量764.1.3室内外消防设计说明764.1.4消防水泵房的设置,消防水泵的台数、型号及控制方式764.1.5灭火器的配置77货流南大门及守卫室784.2固定泡沫灭火系统784.3消防设施投资概算795结论及建议7941 设计依据(1)青岛XXXXX有限公司与青岛海湾化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2) 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消防的法规、规范和规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年版)建筑物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3009-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200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HG/T20698-20092 工程概况2.1 项目的组成、产品方案、设计生产能力本项目在青岛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内,该化工产业基地是青岛市在平度新增六大工业功能区之一,基地位于平度市新河镇,东临泽河、西靠胶莱河,南接264省道,北至胶莱河与泽河交汇处,西接周边城市潍坊、东营、滨州以沿海化工为主的经济带,北靠我国最主要的盐区莱州湾盐区。工艺装置按照年产1万吨双乙烯酮和1.2万吨二乙甲酯(乙酯)的能力设计,但预留3万吨/年双乙烯酮的设备安装位置以及配套公用工程。蒸汽、循环水、冷冻、罐区、变配电室、控制室、煤气站、外管等公用工程均考虑了预留3万吨/年双乙烯酮的负荷。锅炉房按照本期上一台20t/h锅炉,同时预留一台35t/h锅炉的位置,锅炉房的土建按照20t/h+35t/h锅炉进行设计,脱硫塔按照20t/h+35t/h进行设计,烟囱采用砖烟囱。2.2 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简述本项目采用冰醋酸在催化剂磷酸氢二铵和780条件下在煤气裂解炉内裂解制乙烯酮,然后在8-10时聚合生成双乙烯酮。双乙烯酮和甲醇或乙醇在酯化釜中发生酯化反应,分别生成产品乙酰乙酸甲酯和乙酰乙酸乙酯。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裂解、吸收聚合、精馏、稀醋酸提浓、双乙烯酮残渣水解和酯化工序,工艺流程如下:将调配成96%的醋酸在蒸发器中形成蒸气进入裂解炉,同时加入催化剂(磷酸氢二铵)在780条件下醋酸裂解成乙烯酮。裂解后气态物质冷却到-30进入吸收聚合工段,在DK吸收塔内聚合,反应温度控制在1320,压力为微负压,乙烯酮聚合成双乙烯酮进入精馏工段提纯,去除聚合过程中的高聚物、醋酐等杂质。蒸馏产生的气相为产品双乙烯酮。双乙烯酮残渣和其他副产物进入水解工段在水解釜水解成醋酸回用,同时产生少量丙酮在丙酮回收塔内精制后得到副产品丙酮。在裂解工序未裂解的醋酸和水解工序的醋酸进入提浓塔,在塔底118条件下,加入醋酸和乙酸丁酯,使醋酸、乙酸丁酯和水形成三元共沸体精馏,最终约60%的醋酸提浓到85%95%(根据配酸需要)左右,送入罐区。自产的双乙烯酮和甲醇或乙醇在酯化釜中反应,加料及反应时间共5小时,给酯化釜降温后得到粗乙酰乙酸甲酯或乙酰乙酸乙酯,经脱低沸物及高沸物等杂质后得到产品。低沸物及高沸物送至回收系统回收乙酰乙酸甲酯或乙酰乙酸乙酯后,残渣外卖送锅炉焚烧。2.3 单项工程生产、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定类2.3.1 1#裂化车间1)醋酸:分子式:C2H4O2,分子量60 CAS号:64-19-7醋酸闪点为39,自燃温度为463,爆炸下限4.0%,爆炸上限17.0%,饱和蒸汽压1.52kPa(20),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醋酸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醋酸属低毒类。2)磷酸氢二铵:分子式:(NH4)2HPO4,分子量:132.06,白色晶体或粉末,密度1619kg/m3,熔点:155,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3)双乙烯酮:分子式:C4H4O2 分子量:84.07,UN编号:2521 ,危规号:33589双乙烯酮闪点为34,引燃温度为310,爆炸下限无资料,爆炸上限无资料,饱和蒸汽压1.05kPa(20),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双乙烯酮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在外界条件下(如热、光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气体使容器爆破。4)发生炉煤气:氮气、一氧化碳及氢气混合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的规定,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氢气:分子式:H2,分子量:2,UN编号:1049,危规号:21001,CAS号:133-74-0氢气闪点-50,自燃温度为400,爆炸下限4.1%,爆炸上限74.1%,饱和蒸汽压13.33kPa(-257.9),其火灾危险性为甲类。氢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一氧化碳:分子式CO,分子量: 28,UN编号: 1016,危规号: 21005,CAS号:630-08-0一氧化碳闪点-50,自燃温度为610,爆炸下限12.5%,爆炸上限74.2%,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由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同时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2.3.1.1 火灾危险性定类:1#裂化车间涉及化学危险品物料为醋酸、双乙烯酮、发生炉煤气,三种危险品的火灾危险性均为乙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第3.1.1及第3.1.2条的规定,1#裂化车间厂房为乙类厂房。2.3.2 精馏车间2.3.2.1 涉及物料双乙烯酮:分子式:C4H4O2 分子量:84.07,UN编号:2521 ,危规号:33589双乙烯酮闪点为34,引燃温度为310,爆炸下限无资料,爆炸上限无资料,饱和蒸汽压1.05kPa(20),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双乙烯酮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在外界条件下(如热、光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气体使容器爆破。2.3.2.2 火灾危险性定类精馏车间涉及化学危险品物料只有双乙烯酮,该危险品的火灾危险性为乙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第3.1.1及第3.1.2条的规定,精馏车间厂房为乙类厂房。2.3.3 提浓水解车间2.3.3.1 涉及物料1)醋酸:分子式:C2H4O2 分子量60 CAS号:64-19-7醋酸闪点为39,自燃温度为463,爆炸下限4.0%,爆炸上限17.0%,饱和蒸汽压1.52kPa(20),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醋酸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醋酸属低毒类。本装置中分别涉及浓度为40%、80%及95%的醋酸。2)乙酸丁酯:分子式:C6H12O2,分子量:116.16,CAS号:123-86-4,危规号:32130乙酸丁酯闪点为22,自燃温度为370,爆炸下限1.2%,爆炸上限7.5%,饱和蒸汽压2.00kPa(20),其火灾危险性为甲类,乙酸丁酯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3)丙酮:分子式:C3H6O,分子量:58.05,CAS号:67-64-1,危规号:31025丙酮闪点为-20,自燃温度为465,爆炸下限2.5%,爆炸上限13.0%,饱和蒸汽压53.32kPa(39.5),其火灾危险性为甲类,丙酮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4)双乙烯酮:分子式:C4H4O2 分子量:84.07,UN编号:2521 ,危规号:33589双乙烯酮闪点为34,引燃温度为310,爆炸下限无资料,爆炸上限无资料,饱和蒸汽压1.05kPa(20),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双乙烯酮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在外界条件下(如热、光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气体使容器爆破。2.3.3.2 火灾危险性定类提浓水解车间涉及化学危险品物料为醋酸、乙酸丁酯、丙酮及双乙烯酮,其中乙酸丁酯及丙酮火灾危险性为甲类,醋酸及双乙烯酮火灾危险性为乙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第3.1.1及第3.1.2条的规定,提浓水解车间厂房为甲类厂房。2.3.4 二乙甲酯(乙酯)车间2.3.4.1 涉及物料1) 甲醇:分子式:CH4O 分子量:32.04,CAS号:67-56-1,危规号:32085甲醇闪点为11,引燃温度为385,爆炸下限5.5%,爆炸上限44.0%,饱和蒸汽压13.33kPa(21.2),其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甲醇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由开裂和爆炸危险。燃烧时无火焰。同时,甲醇属级危害(中度危害)毒物。2)乙醇:分子式:C2H6O 分子量:46.07,CAS号:67-17-5,危规号:32061乙醇闪点为12,引燃温度为363,爆炸下限3.3%,爆炸上限19.0%,饱和蒸汽压5.33kPa(19),其火灾危险性为甲类,乙醇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由开裂和爆炸危险。燃烧时发出紫色火焰。同时乙醇属微毒类。3)双乙烯酮:分子式:C4H4O2 分子量:84.07,UN编号:2521 ,危规号:33589双乙烯酮闪点为34,引燃温度为310,爆炸下限无资料,爆炸上限无资料,饱和蒸汽压1.05kPa(20),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双乙烯酮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在外界条件下(如热、光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气体使容器爆破。4)98%浓硫酸:分子式: H2SO4 分子量:98.08,CAS号:7664-93-9,危规号:81007硫酸属酸性腐蚀品,具有助燃性,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硫酸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回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水大量放热,可发生沸溅。具有强腐性。同时硫酸属于中等毒类,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5)乙酰乙酸甲酯:分子式:C5H8O3 分子量:116.11,CAS号:105-45-3乙酰乙酸甲酯闪点为67,引燃温度为280,爆炸下限无资料,爆炸上限无资料,饱和蒸汽压0.09kPa(28.5),其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火灾危险性为丙类,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燃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同时乙酰乙酸甲酯属低毒类。6)乙酰乙酸乙酯:分子式:C6H10O3 分子量:130.14,CAS号:141-97-9乙酰乙酸乙酯闪点为84,引燃温度为295,爆炸下限无资料,爆炸上限无资料,饱和蒸汽压0.13kPa(28.5),其火灾危险性为丙类,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燃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同时乙酰乙酸甲酯属低毒类,对皮肤和眼有中度刺激,滴入眼内可引起角膜损害。2.3.4.2 火灾危险性定类二乙甲酯(乙酯)车间涉及化学危险品物料为甲醇、乙醇、浓硫酸(98%)、双乙烯酮、乙酰乙酸甲酯及乙酰乙酸乙酯,其中甲醇、乙醇火灾危险性为甲类,浓硫酸(98%)火灾危险性为乙类,乙酰乙酸甲酯和乙酰乙酸乙酯火灾危险性为丙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第3.1.1及第3.1.2条的规定,二乙甲酯(乙酯)车间厂房为甲类厂房。2.3.5 双乙烯酮罐区及装卸站2.3.5.1 涉及物料1)甲醇:分子式:CH4O 分子量:32.04,CAS号:67-56-1,危规号:32085甲醇闪点为11,引燃温度为385,爆炸下限5.5%,爆炸上限44.0%,饱和蒸汽压13.33kPa(21.2),其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甲醇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由开裂和爆炸危险。燃烧时无火焰。同时,甲醇属级危害(中度危害)毒物。2)乙醇:分子式:C2H6O 分子量:46.07,CAS号:67-17-5,危规号:32061乙醇闪点为12,引燃温度为363,爆炸下限3.3%,爆炸上限19.0%,饱和蒸汽压5.33kPa(19),其火灾危险性为甲类,乙醇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由开裂和爆炸危险。燃烧时发出紫色火焰。同时乙醇属微毒类。3)双乙烯酮:分子式:C4H4O2 分子量:84.07,UN编号:2521 ,危规号:33589双乙烯酮闪点为34,引燃温度为310,爆炸下限无资料,爆炸上限无资料,饱和蒸汽压1.05kPa(20),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双乙烯酮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在外界条件下(如热、光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气体使容器爆破。4)丙酮:分子式:C3H6O,分子量:58.05,CAS号:67-64-1,危规号:31025丙酮闪点为-20,自燃温度为465,爆炸下限2.5%,爆炸上限13.0%,饱和蒸汽压53.32kPa(39.5),其火灾危险性为甲类,丙酮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5)乙酰乙酸甲酯:分子式:C5H8O3 分子量:116.11,CAS号:105-45-3乙酰乙酸甲酯闪点为67,引燃温度为280,爆炸下限无资料,爆炸上限无资料,饱和蒸汽压0.09kPa(28.5),其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火灾危险性为丙类,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燃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同时乙酰乙酸甲酯属低毒类。6)乙酰乙酸乙酯: 分子式:C6H10O3 分子量:130.14,CAS号:141-97-9乙酰乙酸乙酯闪点为84,引燃温度为295,爆炸下限无资料,爆炸上限无资料,饱和蒸汽压0.13kPa(28.5),其火灾危险性为丙类,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燃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同时乙酰乙酸甲酯属低毒类,对皮肤和眼有中度刺激,滴入眼内可引起角膜损害。7)醋酸:分子式:C2H4O2 分子量60 CAS号:64-19-7醋酸闪点为39,自燃温度为463,爆炸下限4.0%,爆炸上限17.0%,饱和蒸汽压1.52kPa(20),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醋酸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醋酸属低毒类。本装置中分别涉及浓度为40%、80%及98%的醋酸。2.3.5.2 火灾危险性定类双乙烯酮罐区及装卸站涉及化学危险品物料为甲醇、乙醇、丙酮、双乙烯酮、醋酸、乙酰乙酸甲酯及乙酰乙酸乙酯,其中甲醇、乙醇、丙酮火灾危险性为甲类,双乙烯酮、醋酸火灾危险性为乙类,乙酰乙酸甲酯和乙酰乙酸乙酯火灾危险性为丙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第3.1.3及第3.1.4条的规定,双乙烯酮罐区及装卸站为甲类罐区。2.3.6 冷冻车间2.3.6.1 涉及物料1)氨:分子式:NH3 分子量:17.03,CAS号:7664-41-7,危规号:23003氨闪点无资料,自燃温度为651,爆炸下限15.7%,爆炸上限27.4%,饱和蒸汽压506.62kPa(4.7),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氨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同时氨属于低毒类。2)乙二醇:分子式:C2H6O2,分子量:62.07,CAS号:107-21-14,乙二醇闪点110,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下限3.2%,爆炸上限15.3%,饱和蒸汽压6.21kPa(20),其火灾危险性为丙类,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同时乙二醇属低毒类。乙二醇(纯品)饱和蒸汽压力及其在空气中可能出现的最大浓度如下表所示:温度65707580859095100蒸汽压力kPa0.260.400.490.710.981.181.552.17大气中最大浓度%0.2570.3960.4860.7060.9771.1781.5332.188由于即使在温度高达100时,乙二醇(纯品)的蒸汽浓度也达不到其爆炸下限。室温时,其浓度小于0.257%,低于爆炸下限的10%以下。即在大气条件下,易燃液体的蒸汽不会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即易燃液体的蒸汽或薄雾浓度远远低于爆炸下限。可燃液体的闪点118高于环境温度,物料操作温度(正常操作为-15)低于可燃液体的闪点。而且冷冻车间中涉及的乙二醇为40%乙二醇溶液,作为冷媒使用,因此冷冻车间中的40%乙二醇溶液不燃烧。2.3.6.2 火灾危险性定类冷冻车间涉及化学危险品物料为氨,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第3.1.1及第3.1.1条的规定,冷冻车间厂房为乙类厂房。2.3.7 煤气站2.3.7.1 涉及物料1)发生炉煤气:氮气、一氧化碳及氢气混合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的规定,发生炉煤气火灾危险性为乙类氢气:分子式:H2,分子量:2,UN编号:1049,危规号:21001,CAS号:133-74-0氢气闪点-50,自燃温度为400,爆炸下限4.1%,爆炸上限74.1%,饱和蒸汽压13.33kPa(-257.9),其火灾危险性为甲类。氢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一氧化碳:分子式CO,分子量: 28,UN编号: 1016,危规号: 21005,CAS号:630-08-0一氧化碳闪点-50,自燃温度为610,爆炸下限12.5%,爆炸上限74.2%,其火灾危险性为乙类。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由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同时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2)煤:可燃固体,火灾危险性为丙类。2.3.7.2 火灾危险性定类本煤气站为发生炉煤气站,根据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GB 50195-94中第16.0.1条的规定,煤气站主厂房、煤气加压室为乙类厂房。同时,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的规定,发生炉煤气火灾危险性为乙类,因此可确定煤气站主厂房及煤气加压室为乙类厂房。2.3.8 锅炉房煤:可燃固体,火灾危险性为丁类。2.3.9 空压站空压站中涉及物料为空气和液氮,均不具有火灾危险性,因此按照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 50029-2003第1.0.3条的规定,空压站厂房为丁类厂房。2.4 工厂占地面积及全厂总定员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平度分公司位于平度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内,根据青岛市化工企业布局调整,该企业由市区外迁,属于搬迁企业。该企业拟建搬迁厂区总规划征地面积(征地红线内)约365660,合548.49亩。拟建厂区东邻产业基地规划东环线,南邻规划四号线,西邻规划三号线,北邻规划二号线,拟建厂区四周目前均为空地。本期工程(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搬迁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24850,合187.27亩,工程位于拟建总厂区的东侧。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一贯极为重视消防安全工作,设有专职人员,备有各种必要的安全仪器和设备等器材,能够确保该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建设和建成后能够安全运行。全厂职工60人,实行四班三运转。2.5 项目消防依托工业园规划消防站距离本工程距离为2公里,总用地面积0.54 公顷。行车时间3分钟,其可作为本项目消防联防单位。3 火灾危险性及防火措施3.1 工艺3.1.1 1#裂化车间3.1.1.1 生产工艺简要流程及原料、中间体、成品的火灾危险性1#裂化车间厂房为乙类厂房,主要是醋酸裂解制备双乙烯酮,分为如下几个工序:裂解工序:将调配成96%的醋酸送入蒸发器,形成的蒸气进入混合器,同时向混合器加入催化剂(磷酸氢二铵),混合后的蒸汽经过裂化炉尾气预热器后进入裂化炉。在催化剂和780的条件下醋酸裂解成乙烯酮,同时形成少量的副产物,如甲烷、丙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醋酐等。裂化炉用发生炉煤气作燃料。冷却分离:裂解后的气态物质冷却到约-25(分7级逐步冷却),此时以乙烯酮为主要不凝气体进入吸收聚合工段。先冷凝的是没有反应的醋酸、水,将被送到提浓水解车间;深冷下的是醋酐等混合液体,统称泵后液,送到精馏车间。吸收聚合:乙烯酮从DK吸收塔底部进入,塔顶用双乙烯酮液体喷淋循环吸收,乙烯酮被吸收后进入双乙烯酮聚合槽,在聚合槽内聚合成双乙烯酮,粗产品送到精馏车间提纯。DK吸收塔顶部排出的副产物废气如甲烷、CO、CO2及少量的乙烯酮经水二级喷淋吸收后无组织排放。1#裂化吸收车间内涉及的物料有:醋酸;涉及的成品有:双乙烯酮。1#裂化吸收车间建筑的东侧为裂化炉,其涉及的物料有:醋酸、发生炉煤气(一氧化碳、氢气和氮气混合气)。裂化炉露天布置,用防火墙同同生产装置隔开。各原料及成品性质及火灾危险性见下表:序号品名闪点燃点爆炸极限比重用量t/ Nm3沸点水溶性火灾危险性上限v%下限v%液体与水蒸气与空气1醋酸3946317.04.01.052.072.5t118.1溶乙类2双乙烯酮34310无资料无资料1.092.91.5t127.4不溶乙类3发生炉煤气3000 Nm3乙类氢气-5040074.14.10.070.07-252.8不溶一氧化碳-5061074.212.50.790.97-191.4微溶注:1.上表中数据及火灾危险性划分依据来源于: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20592-200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急性毒性;GB 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GBZ 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化学品登记中心组织编写)2.上表中的用量系指各化学危险品同一时间存在于车间主厂房内的最大量3.1.1.2 关于裂化吸收厂房与裂化炉的布置说明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第5.2.2条“为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温降、压降,避免发生副反应等有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可靠近布置。” 同时第5.2.2条的条文解释“本条主要指与明火设备密切相关、联系紧密的设备。例如 3 加氢裂化、加氢精制装置等的反应炉与反应器,因其加热炉的转油线生产要求温降和压降尽量小,所以反应加热炉与反应器的防火间距不限。反应器一般位于反应物换热器和反应加热炉之间,反应产物换热器一般紧靠反应器布置,所以反应产物换热器与反应加热炉之间的防火间距也不限。”本项目中的裂化炉用发生炉煤气作燃料,属于反应加热炉,生产工艺是先在裂化炉内将醋酸裂解成乙烯酮,然后在1#急冷器(即反应产物换热器)从约780急冷到约110左右,然后再通过其余6级冷却器将裂解后的气态物质冷却到-25,为了控制乙烯酮在气相管道内发生副反应,需要控制管道内的温降、压降,保证产品的收率,工艺上要求裂化后的乙烯酮气相管道尽量短。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第5.2.2条的规定,结合本项目的实际生产工艺特点,将裂化炉布置在裂化吸收厂房的东侧,裂化炉与裂化吸收厂房之间的间距为3米。3.1.1.3 工艺流程中物质反应的操作条件及危险性分析本车间生产主要分为醋酸裂化生产乙烯酮、乙烯酮冷却分离副产品、乙烯酮吸收聚合几个工序。醋酸裂化温度在720的高温下进行,高温的可燃气体一旦泄漏,极易引发火灾;裂化炉用发生炉煤气作燃料,发生炉煤气为易燃易爆的气体,氢气的分子量小,爆炸范围广,一旦裂化炉的压力波动,会导致可燃气体泄漏或空气进入炉内,容易引起爆炸。裂解产品为乙烯酮:由于分子结构中有极活泼的CO基,乙烯酮化学性质活泼,极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能够进行多种加成反应,并放出热量。700的高温乙烯酮气体进入1#急冷器,如果急冷器的循环水中断,高温的气体会损坏设备的密封垫导致高温可燃气体泄漏。经急冷后乙烯酮的温度迅速降低到110以内,危险性逐渐下降,但是由于乙烯酮化学性质活泼,一旦乙烯酮泄漏或空气进入管道,可能会引起爆炸或火灾。 乙烯酮聚合成双乙烯酮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热如果不能及时移走会使DK吸收塔和聚合槽急剧升温,高温下乙烯酮的反应会更剧烈,从而使设备压力增加,会引起火灾和爆炸。车间内的许多设备是常压设备,放空管道会带有微量的物料,在排放时可能会引起爆炸。3.1.1.4 有火灾爆炸危险介质的设备安全控制措施,异常情况的紧急控制措施1)裂化炉的温度升高会导致火灾和爆炸,在裂化炉体上和传热管上设有多个温度显示,报警、连锁系统,当温度到达880时,开始高温报警,当温度升高到900时,连锁启动,裂化炉的燃料气自动切断,终止裂化反应。为保证裂化炉内的压力稳定,从而保证燃料气充分燃烧,在燃料气管线上设有压力调节阀,保证进气压力稳定,每台炉子设有两台风机,其中一台风机在工作中故障,另一台备用风机自动开启,裂化炉的排气筒上设有调节风门,同炉体上的压力指示连锁,维持炉内压力稳定,在排气筒上设氧气检测在线分析,时刻检测烟气中氧气的浓度,监视燃料气的燃烧状况。裂化炉布置在裂化吸收厂房的东侧,和生产厂房之间用防火墙隔开,发生炉煤气由管道送到裂化炉作为燃料用,发生炉煤气不经过裂化吸收车间。2)为防止循环水中断时高温气体损坏1#急冷器,在1#急冷器的循环水上水管道上设有压力指示、报警、连锁系统,同时并联一支自来水管道,当循环水的压力低于0.15MPa 时,发出低压报警信号,如循环水压力继续降低,自来水管道上的自动切断阀打开,向急冷器内通入自来水。生成的乙烯酮在负压下输送,为保证气体不向外泄漏,在管道上设压力指示,监视是否有空气漏入管道。并在进入真空泵的管道上设有自动切断阀,一旦真空泵故障,切断阀门迅速关闭,保证空气不进入乙烯酮管道。3)乙烯酮再DK吸收塔内被吸收,在聚合槽内聚合成双乙烯酮,该反应有热量放出,为保证吸收塔和聚合槽的温度恒定,在吸收塔和聚合槽内设有冷却盘管,盘管内通冷冻液,及时移走反应热。在吸收塔和聚合槽上设有温度指示,高温报警,控制反应温度在10-15。为防止冷冻水中断导致聚合槽内的物料急剧升温引起爆炸,在聚合槽的冷冻水管道上设压力指示,低压报警,低低压力连锁系统,当冷冻水压力低于0.15MPa时,低压报警,压力继续降低,将自动切断裂化炉的原料和燃料气系统,终止裂化反应,切断聚合槽的进料。同时在聚合槽上设有爆破片,在聚合槽超压时,物料将从爆破口冲出,经管道进入事故处理池,同时向事故管道加入自来水,迅速稀释和冷却物料。4)本车间的裂化工序是危化工艺,在非工艺系统的紧急情况下(如外部火灾)操作人员可在现场或控制室迅速切断醋酸进料、燃料气进料、真空系统,终止裂化反应,并将负压系统同外界隔离。本车间的所有快速切断阀均为气动,在本车间的压缩空气管道上设有压力指示及低压报警,随时监视压缩空气的压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压缩空气不中断。5)本车间的所有放空管道汇总后,高出厂房3.5m加阻火器放空。3.1.1.5 有爆炸及火灾危险气体浓度的检测、使用仪表的性能和规格本装置物料中双乙烯酮、醋酸、醋酐、乙烯酮、CO的火灾危险性属于乙类,H2的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属于易燃易爆物料,但CO又为高毒物料。根据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第2.0.1项规定“可燃气体指甲类可燃气体或甲、乙A类可燃液体气化后形成的可燃气体。”第3.0.1项规定“同一种气体,既属可燃气体又属有毒气体,应只设置有毒气体检(探)测器”,因此根据设备布置情况在裂化炉附近设置了H2介质可燃气体检测器,CO有毒气体检测器,其余部位设置了双乙烯酮、醋酸、醋酐、乙烯酮可燃气体检测器。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中第2.3.7条的规定“对于易燃物质轻于空气、通风良好且为第二即释放源的主要生产装置区,其爆炸危险源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当释放源距地坪的高度不超过4.5米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4.5米,顶部与释放源的距离为7.5米,及释放源至地坪以上的范围划为2区。”根据上述条款,裂化炉布置在室外,通风良好,裂化炉体宽度为4米,裂化炉的发生炉煤气管道位于裂化炉的下部中间位置,管道标高为1.6米,二级释放源距裂化吸收车间东侧的防火墙的距离为5米,发生炉煤气比空气轻,所以存在发生炉煤气的爆炸2区的范围仅限于裂化炉炉体四周2.5米的范围,所以本项目中在裂化炉炉体四周2.5米的范围内的防爆等级按照发生炉煤气中的氢气的防爆等级进行设计,不低于EX dII CT1,其余裂化吸收车间的防爆等级均按照双乙烯酮、醋酸、醋酐、乙烯酮的防爆等级进行设计,不低于EX dII BT4。根据上述原则,在裂化炉附近设置了H2介质可燃气体检测器,CO有毒气体检测器的防爆等级选用EX dII CT4,在裂化吸收车间内设置的可燃气体检测器的防爆等级选用EX dII BT4。可燃气体检测器选型原则 :可燃气体检测器均选用催化燃烧式隔爆式仪表,电源为24V DC。有毒气体检测器选型原则 :有毒气体检测器均选用电化学式隔爆式仪表,电源为24V DC,防爆等级为EX dII CT4。具体详见第3.7.1条说明。3.1.2 精馏车间3.1.2.1 生产工艺简要流程及原料、中间体、成品的火灾危险性本车间主要是将1#裂化吸收车间生产的粗品提纯。粗品双乙烯酮由泵送到DK 蒸发器,蒸发器夹套内通入水蒸汽,双乙烯酮在DK蒸发器内进行负压蒸馏,蒸汽先进入蒸馏塔,塔顶用水冷凝,后进入蒸馏塔冷凝器,用冷冻液冷凝。冷凝后自流入精品DK大槽。负压由真空泵进行抽汽,真空泵的尾气经过冷却后以无组织的形式排入环境。DK蒸发器底部的高分子聚合物进入DK残渣溶解釜,加入1#裂化吸收车间的泵后液,经水解后由泵送入提浓水解车间。精馏车间中涉及的原料及成品均为双乙烯酮。其性质及火灾危险性见下表:序号品名闪点燃点爆炸极限比重用量t沸点水溶性火灾危险性上限v%下限v%液体与水蒸气与空气1双乙烯酮34310无资料无资料1.092.91.5127.4不溶乙类注:1.上表中数据及火灾危险性划分依据来源于: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20592-200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急性毒性;GB 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GBZ 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化学品登记中心组织编写) 2.上表中的用量系指各化学危险品同一时间存在于车间主厂房内的最大量。3.1.2.2 工艺流程中物质反应的操作条件及火灾危险性分析本车间是将来自1#裂化吸收车间的粗品双乙烯酮暂时进入粗DK大槽,用泵送到高位槽,经高位槽均匀的将双乙烯酮加入DK蒸发器内,高位槽的容积远小于粗DK大槽,向高位槽上料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会使可燃液体溢出一起火灾。蒸发器的夹套里通入水蒸气,双乙烯酮在蒸发器内汽化,汽体进入DK精馏塔,经塔顶冷却器、冷凝器、气液分离后,精双乙烯酮在5下流入DK大槽,作为中间品进入下一工序,气体由真空泵抽出,排入真空泵冷却器,物料被冷却下,不凝气体排空。DK蒸发器底部的高聚物进入DK残渣水解釜,加入1#裂化吸收车间的泵后液,水解产物送到水解车间。因双乙烯酮遇到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起作用,在蒸发器内如温度控制不当,会使双乙烯酮升温过高导致设备升压爆炸。双乙烯酮的蒸发、精馏、冷却都是负压操作,如果空气进入,会同双乙烯酮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引起爆炸的危险。精双乙烯酮贮存在DK大槽内,如存储不当,导致双乙烯酮升温升压,会有爆炸的危险。DK 残渣的水解是一个放热反应,需通入冷却水,如反应温度控制不当,会导致设备升温升压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3.1.2.3 生产工艺简要流程及原料、中间体、成品的火灾危险性1)为防止DK高位槽在上料时外溢,高位槽上设有液位显示,并同泵的变频连锁,控制液位恒定,同时高位槽上设有高液位溢流管,液体将流回粗DK大槽。2)为防止双乙烯酮在DK蒸发器内升温过高,蒸发器的顶部和底部设有温度指示、高温报警,在蒸发器的进蒸汽管线上设有压力调节阀,保证蒸发器内的加热蒸气稳定,蒸发操作在负压下进行,大大降低了双乙烯酮的沸点,即降低了蒸发温度,降低了高温物料的火灾隐患。3)为防止低温的双乙烯酮在存储中升温,本车间的中间罐、粗DK大槽、精DK大槽上均设有温度指示,高温报警,并在容器内设冷却盘管,盘管内通冷冻盐水,确保物料在5保存。4)为了防止DK残渣水解放热使设备升温,水解釜上设有温度指示,高温报警,设备上同时设计了爆破片,一旦物料超压,将从爆破口冲出,经管道流入事故处理池。5)本车间的所有放空管道汇总后,高出厂房3.5m加阻火器放空。3.1.2.4 有火灾爆炸危险介质的设备安全控制措施,异常情况的紧急控制措施1)为防止DK高位槽在上料时外溢,高位槽上设有液位显示,并同泵的变频连锁,控制液位恒定,同时高位槽上设有高液位溢流管,液体将流回粗DK大槽。2)为防止双乙烯酮在DK蒸发器内升温过高,蒸发器的顶部和底部设有温度指示、高温报警,在蒸发器的进蒸汽管线上设有压力调节阀,保证蒸发器内的加热蒸气稳定,蒸发操作在负压下进行,大大降低了双乙烯酮的沸点,即降低了蒸发温度,降低了高温物料的火灾隐患。3)为防止低温的双乙烯酮在存储中升温,本车间的中间罐、粗DK大槽、精DK大槽上均设有温度指示,高温报警,并在容器内设冷却盘管,盘管内通冷冻盐水,确保物料在5保存。4)为了防止DK残渣水解放热使设备升温,水解釜上设有温度指示,高温报警,设备上同时设计了爆破片,一旦物料超压,将从爆破口冲出,经管道流入事故处理池。5)本车间的所有放空管道汇总后,高出厂房3.5m加阻火器放空。3.1.2.5 有爆炸及火灾危险气体浓度的检测、使用仪表的性能和规格本装置物料中双乙烯酮的火灾危险性属于乙类,属于易燃易爆物料,根据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第2.0.1项规定“可燃气体指甲类可燃气体或甲、乙A类可燃液体气化后形成的可燃气体”,因此本设计设置了双乙烯酮介质可燃气体检测器。可燃气体检测器选型原则 :可燃气体检测器均选用催化燃烧式隔爆式仪表,电源为24V DC,防爆等级为EX dII BT4。详见第3.7.2条说明。3.1.3 提浓水解车间3.1.3.1 生产工艺简要流程及原料、中间体、成品的火灾危险性提浓水解车间厂房为甲类厂房,工序共分为三个工段,分别为稀醋酸提浓工段、双乙烯酮残渣水解工段和丙酮回收工段。1)稀醋酸提浓工段工艺流程:罐区输送来的40%的稀醋酸和乙酸丁酯混合后,在提浓塔中提浓,提浓塔塔底温度控制在118,塔顶温度110,塔内醋酸、乙酸丁酯和水形成三元共沸体,在此体系下,稀醋酸中的杂质丙酮、少量醋酸、醋酸丁酯和水形成蒸汽,由塔顶经二级冷凝后,在酯水分层器中酯水分层,下部废水排至排污水沟,上部醋酸丁酯回流至提浓塔。提浓塔底提浓后醋酸进入浓酸蒸馏釜120左右蒸馏,气相经二级冷凝后进入得到浓度为95%左右醋酸,经提浓酸成品槽由泵送至罐区提浓酸大槽。浓酸蒸馏釜中残渣为残留的双乙烯酮,夹套伴热真空抽至双乙烯酮残渣水解工段。2)双乙烯酮残渣水解工段工艺流程:稀醋酸提浓工段产生的双乙烯酮残渣和精馏车间输送的双乙烯酮残渣在DK(即双乙烯酮)残渣水解釜中水解,控制釜内温度在130左右,水解蒸汽经水解酸蒸馏塔后,经一级冷凝器用循环水降温至60,冷凝后气液混合物中的液相醋酸进入水解酸气液分离器,控制回流比,部分回流至水解酸蒸馏塔,其它部分经水解酸接受槽用泵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