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doc_第1页
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doc_第2页
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doc_第3页
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doc_第4页
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浙 江 省 地 质 调 查 院 二 一 年 四 月 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项目编号:200910 承担单位: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设计编写: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 编写人员:张岩齐岩辛院长:龚日祥 总工程师:汪庆华浙 江 省 地 质 调 查 院 二 一 年 四 月 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第一章 目的任务开展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浙江省花 岗岩地貌景观的分布及规模、大地构造单元背景、岩体时代及成因、地质构造和形成的 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等。通过调查研究花岗岩景观地貌形态和组合特征,对指导花岗岩 类地质公园、风景区建设有重要实用价值;对深入研究花岗岩地貌学及对公众普及花岗 岩景区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进一步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由国家地质公园研究中心发起,开展中国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对比研究项 目,涉及全国十四个省(市)的十四个子课题。要求浙江以普陀山岩体为例,开展花岗 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根据其子课题涉及内容单一和范围小的具体情况,依据省厅环境处意见,借此机会 开展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选择多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花岗岩地 质地貌景观区,开展调查研究对比。通过项目全面了解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资源 现状,为今后保护与建设花岗岩地质公园和风景区提供科学依据。省国土资源厅下达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如下:项目编号:200910 项目名称: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 工作年限:2009 年 11 月2010 年 12 月。 组织实施:省国土资源厅 承担单位:浙江省地质调查院主要任务:1、全面系统收集全省花岗岩体相关资料,开展临安大明山、舟山普陀山、黄岩富 山半山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调查,查明花岗岩地质地貌类型、分布与规模;2、深入研究全省主要花岗岩景区的花岗岩地质特征,探讨控制和影响花岗岩地貌 发育主要因素,分析其形成与演化过程;3、对全省主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进行综合评价与全国对比研究,充分揭示其科 学、美学和经济价值;4、对全省主要花岗岩景区进行科学的解释,提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方案和景区开 发利用建议。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实物工作:(1)12.5 万花岗岩区地质地貌测量(3 处)90 km2;(2)12000 地质地貌剖面(12 处)30 km (3)11 万遥感地质地貌解译(3 处)90 km2(4)各类样品分析测试130 件 提交成果:1、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报告;2、图件系列:(1)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分布图(1100 万);(2)浙江省花岗岩景观地貌区地质地貌图册(11-12.5 万)及说明书;(3)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图片集3、文字报告、数据库及相关图件数据光盘。2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第一节 工作区范围及交通本次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调查研究,筛选了全省 12 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花岗 岩地貌景观区,它们分布在全省各地(图 2-1)。由于花岗岩体分布的体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单个花岗岩景区工作范围及面积亦有 所不同。大部分花岗岩景区为陆域,交通便捷;部分为海域区主要岛屿,均有定期航班 通行。图 2-1 工作区交通及主要花岗岩景观地貌分布图3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第二节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一、地形地貌浙江地形复杂,总的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主要山脉分三支,呈南西北东走向, 北支白际山天目山脉,中支仙霞岭天台山脉,南支洞宫山雁荡山脉。龙泉黄茅尖, 海拔 1929m,为本省最高峰。浙江水系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 等八条水系。其中钱塘江为第一大水系,全长约 605km。浙江山地多,平原少;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 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其中山地和丘陵占 70.4%,平原和 盆地占 23.2%,河流和湖泊占 6.4%,耕地面积仅 208.17 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面积大于 500m2的海岛有 3061 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 495.4km2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 二、气候浙江处于欧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 候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 季节变化同步,气象灾害繁多。年平均气温 1518,极端最高气温 3343,极端 最低气温为-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 98020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介于17102100 小时之间。中低纬度沿海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天 气系统的双重影响等因素,使浙江省成为我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 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自然资源 浙江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水产品、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05 年 12 月清查显示,我省现有林地面积 667.97 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84.42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60.5%。我省的森林覆盖率、毛竹面积和株数位于全国前 茅。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 123 种动物被列 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资源总量 964 亿m3,渔业资源蕴藏量在 205 万吨以上。浙江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 产为主。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等储量居全国首位,萤 石居全国第 2 位。4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 800 多处、水域景观 200 多处、生物景观 100 多处。人文景观 100 多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知名度高。拥有杭州西湖、富春江 新安江千岛湖、雁荡山、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楠溪江、嵊泗列岛、双龙、仙都、 雪窦山等 17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综合经济实力 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继续排名第五(大陆地区),其中发展水平竞争力、统筹协调竞争力两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2008 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为 21486.9 亿元,增长 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4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11580.3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8811.2 亿元,分别增长3.9、9.4和 11.8。人均 GDP 为 42214 元,增长 8.6。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730.1 亿元,增长 1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933.4 亿元,增长 17.2,按可比 口径增长 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2727 元,比上年增长 10.5%,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 9258 元,增长 1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幅分别为 5.4%和 6.2%。五、生态环境质量2008 年,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 171 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有 70.8的断面 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钱塘江流域市界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 62.2;全省 19 个省 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72.9。11 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 数均在 82以上,其中有 8 个城市在 90以上,全省城市总体声环境质量保持在上一 年水平。据初步统计,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 73.12和84。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3785.11 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2.19; 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造林面积 11 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60.5。截至2008 年年底,全省累计建成 1 个国家级生态县、43 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 个国家环 保模范城市、138 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政府命名了首批 11 个省级生态县。5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第三章 地质背景第一节 浙江花岗岩概述通过对浙江省花岗岩资料的分析,区域火山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均伴随着区域重 大构造事件的产生。根据目前的认识,全省岩浆侵入活动主要集中在地质发展的两个时 期,即晋宁运动晚期和燕山运动晚期;前者主要沿浙江省重要的两条拼合带一侧分布, 即江绍拼合带西北侧和浙赣皖北东向拼合带内;后者分布较广泛其规模亦较大,属燕山 晚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太平洋西岸大陆边缘地区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伴 随岩浆侵入。燕山晚期花岗岩是浙江主要的成景花岗岩。晋宁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扬子古陆东南缘,与华夏古陆接攘地带,部分花岗岩具有 A 型花岗岩属性,与基性辉绿岩构成典型的双峰式特点,具有裂谷或非造山岩浆活 动的特点,属全球晚元古代罗迪尼亚大陆裂解的产物。此类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均在820Ma 左右,其年代久远,构造侵蚀、剥蚀作用强烈,一般不构成景观地貌。燕山期花岗岩,其岩石类型多,内容丰富,花岗岩类一般与燕山晚期大规模火山活 动关系密切,岩浆侵入活动晚于火山作用。花岗岩类以中酸性、酸性和富酸偏碱性,少 部分为碱性花岗岩。侵入岩时代主要集中在 135Ma105Ma,为早白垩世;部分集中在92Ma 左右,属晚白垩世。研究表明: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向大洋一侧迁移影响,花岗 岩侵位时代大陆向沿海变新;岩浆组份由中酸性酸性酸性偏碱性碱性演化。构成花岗岩地貌景观,是受多种地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就目前掌握的 资料分析,构成景观地貌的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浙东南及沿海地区,时代为晚白垩世 燕山晚期第二阶段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岩石类型;第三阶段晶洞碱长花岗岩、晶洞钾 长花岗岩等岩石类型,岩石具有高硅、富碱、低钙等特点,大部分具有 A 型花岗岩和 I 型花岗岩属性;部分为早白垩世燕山晚期第一阶段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浙西地区。目前,已开发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较多,是浙江省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 风景区有普陀山、嵊泗列岛、南麂岛、大罗山、天台山、浮盖山、大明山、山沟沟、桃 花岛等景区。6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第二节 以往工作程度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省地矿局及有关部门先后在省域内开展过相关的地质调查 及找矿研究工作,提交了全省所有 120 万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超过全省 1/2 面 积的 15 万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调查研究资料基本上覆盖了全省主要花岗 岩出露地区。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15 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采用了岩 石谱系单位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开展对花岗岩类的研究,深入解剖不同单元岩浆侵入定 位的特点,圈定各单元分布范围、查明接触关系、讨论形成演化特点,确定花岗岩类同 源岩浆演化序列。二、花岗岩体专题研究 由各大学和研究所开展此项工作,近三十年来,涉及到浙江省主要大小花岗岩体30 余处,基本覆盖本次调查所列花岗岩体。 主要研究报告和论文有:(1)浙闽沿海地区 I 型A 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及成因(南京大学);(2)中国东南部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南京大学);(3)浙东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活动、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浙江省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大队);(4)浙江省区域地质志(浙江省地质矿产局);(5)浙江舟山桃花岛碱性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邱检生、 王德滋);(6)浙江普陀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及其岩石包体的地球化学与岩浆混合作用(张 晓琳等);(7)浙江青田碱性花岗岩研究(彭亚明、董传万);(8)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成因与地壳演化(王德滋、周新 民);(9)浙东南某些中生代侵入岩体的 40Ar39Ar 年龄测定(陈江峰等);(10)浙东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作用新证据 新昌儒岙岩石包体群的发现与地质意义(董传万等);7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11)浙江苍南瑶坑碱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类型(邱检生等)。(12)浙江黄岩富山地区古崩塌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申洪源等)。(13)浙江花岗岩地貌特征与形成过程(董传万等)。三、地质遗迹调查 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进展迅速。近年来在常山县、长兴县、临海县、乐清县、仙居县、缙云县、遂昌县、金华北山、江山市、景宁县、平阳南麂岛和磐安县等地陆续 开展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与本次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有关的 县(市)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有:缙云县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涉及大洋山地区花岗岩景观地貌;平阳县南麂列岛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涉及整个南麂列岛花岗岩景观地貌;江山市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涉及浮盖山花岗岩景观地貌;余杭区西北部拟建省级地质公园可行性调研报告涉及横湖花岗岩景观地貌;万马渡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调查涉及新昌东南部部分花岗岩景观地貌。 综上所述,通过几十年的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以及近年来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为本次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地质地貌方面的资料,因此开展全省花岗岩地质地貌 综合研究具有良好的基础。8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第四章 总体部署第一节 技术思路一、以前人地学研究为基础 在系统收集和深化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前人对花岗岩体专题研究成果和 15 万、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重视已有地质地貌调查成果的发掘与利用, 发挥现代地质地貌调查工作的技术和方法,充分运用高精度现代遥感技术,获取新的信 息资料;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与成果的转化,为花岗岩地貌景观规划、保护和建设提供 科学的依据。二、以地质调查和地貌调查规范为指南 地质调查方面,运用花岗岩类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花岗岩类区 15 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圈定花岗岩分布范围、查明其岩石学特征、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特点、包体特点和各种类型的接触关系。地貌调查方面,吸收现代地貌学理论(地貌学导论、现代地貌学等),充分利 用现代遥感信息,解译地貌特征,为野外搜寻目标,获取信息提供帮助;以数字化 11 万坡度图或地势图为底图,填绘相应的微地貌类型和所在位置;对重要的地貌组合单 元,测制相应比例尺的地质地貌剖面。三、以现代地质科学理论、现代地貌学理论为指导 地质研究方面,采用花岗岩岩石谱系单位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划分岩石单元,研究岩浆演化序列、成因类型、就位机制和成岩时代。地貌研究方面,以花岗岩地貌形态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为主线,开展野外调查研究 和对比,统一划分调查区花岗岩微地貌景观类型,建立和完善花岗岩景观地貌分类,以 某一种或几种地貌标志景观为主体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建立调查区地貌景观类型单元, 探讨花岗岩景观地貌的形成条件与演化。开展与国内典型花岗岩地貌区(安徽黄山、江 西三清山、青岛崂山、福建平潭岛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总结浙江省花岗岩景观地貌 成因及演化特点。四、研究方法与途径 花岗岩地貌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三大要素,其一是构成花岗岩地貌的岩石因素;其二是构成地貌的地球内动力因素,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因素;其三是地球外动力因素,即风化、侵蚀、剥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等。本项目将从上述三个方面着眼,从各个花岗岩景9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区入手,采取实地调查,综合分析对比方法,对不同形态的花岗岩地貌,做出有根据的成因解释,并经过综合对比评价各处花岗岩地貌景观价值。第二节 工作程序项目的主体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资料收集整理与设计编制、野外调查、室 内综合研究与评价、成果编制(图 4-1)。图 4-1 项目工作流程图1、资料收集整理与设计编制阶段 工作内容是在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总结遗迹调查工作方法、论证调查对象与提出保护利用建议,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设计书。2、野外调查阶段 依据设计要求,针对重点调查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开展野外考察、定点描述、剖面测制、采集必要的样品、表格填制、资料整理、分析总结等工作;填制地质地貌详图, 圈定其分布范围。一般调查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开展实地验证及补充调查工作。10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3、综合研究与评价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前人资料和野外补充搜集资料,通过科学的对比分 析与评价,揭示花岗岩景观地貌的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及其包含的科学意义,提出保护 与利用方案。4、成果编制阶段 根据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分析研究,编制典型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分布图与成果报告。第三节 调查对象分析根据目前全省县(市)区开展的各类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结合第一轮全省概查登录 的地质遗迹点,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全省花岗岩类地貌景观的资源状况,通过分析筛选出12 处花岗岩地貌景观作为本次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的对象。选择的研究对象 不论在地貌形态或成因方面,在省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分析和总结全省花岗岩 地貌景观的基本单元。花岗岩地貌类型主要有平阳南麂岛的石蛋、园丘峰地貌和海蚀地貌,缙云县大洋山 园丘峰、塔峰和柱峰地貌,江山浮盖山石蛋地貌和崩石地貌,普陀山园丘峰地貌和石蛋 地貌,临安大明山柱峰、脊峰、簇峰地貌,以及余杭山沟沟、新昌万马渡和黄岩富山等 地的崩石地貌等。12 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区涉及的花岗岩岩体面积约 650km2(图 2-1),其中地貌 景观区约 60km2;12 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区中约 9 处已开展过不同程度的地貌调查工 作,3 处未开展过相关地貌研究工作。本次工作对已开展过地貌工作的花岗岩地貌区以 收集资料为主,实地验证、补充为辅(一般调查);未开展过地貌工作的花岗岩地貌区 本次进行实地详细调查(重点调查)。本次筛选的绝大部分花岗岩景观地貌区已建立不同级别的风景区。12 处花岗岩地 貌景观区基本特征、现状见表 4-1。表 4-1 浙江省花岗岩景观地貌调查对象一览表序号岩体名称岩 性面 积(km2)时 代地貌特征保护现状调查性质1普陀山岩体细粒晶洞碱长 花岗岩16K2花岗岩海岸 景观地貌、风 化剥蚀地貌国家风景 名胜区重点调查11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续表 4-1 浙江省花岗岩景观地貌调查对象一览表序号岩体名称岩 性面 积(km2)时 代地貌特征保护现状调查性质2临安大明山岩体中细粒黑云母 花岗岩76J3花岗岩峰林 景观地貌省级风景 名胜区重点调查3黄岩富山半山岩体中细粒花岗岩30K1花岗岩崩塌 景观地貌省级风景名胜区重点调查4江山浮盖山岩体中细粒花岗岩70K1花岗岩崩塌 景观地貌省级风景 名胜区一般调查5平阳南麂岛岩体细粒晶洞钾长 花岗岩5K2花岗岩海岸 景观地貌、风 化剥蚀地貌国家海洋 自然保护 区一般调查6嵊泗列岛岩体细粒碱性花岗 岩中细粒花岗 岩35K1 -K2花岗岩海岸 景观地貌国家风景 名胜区一般调查7新昌天台山岩体(天台县琼台仙谷)碱长花岗岩二 长花岗岩75K1 -K2花岗岩山峰、 崩塌地貌、风 化剥蚀地貌国家风景 名胜区一般调查8大陈岛岩体细粒晶洞碱长 花岗岩3K2花岗岩海岸 景观地貌省级风景 名胜区一般调查9瑞安大罗山岩体细中粒碱长花 岗岩50K2花岗岩山峰 景观地貌、风 化剥蚀地貌省级森林 公园一般调查10余杭横湖岩体粗中粒花岗岩30K1花岗岩崩塌 地貌国家级生 物圈保护 区一般调查11缙云大洋山岩体细粒晶洞碱长 花岗岩170K2花岗岩山峰、 风化剥蚀地貌未保护一般调查12象山爵溪岩体中细粒碱长花 岗岩90K2花岗岩山峰、 海岸地貌未保护一般调查12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第四节 调查内容从揭示浙江省花岗岩地貌景观科学美学价值与保护景观遗迹的角度考虑,调查内容 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构成花岗岩景观地貌的物质组成及形态结构(简称学科属性),依 据花岗岩特有的学科属性有所侧重。二是针对花岗岩地貌景观所处位置、环境质量、保 护状况等一般性内容(简称现状属性)。一、学科属性调查内容 野外调查花岗岩地貌景观调查涉及五方面内容,首先是岩石类型及组合特征;次之为岩体自身的构造特征;三是地壳新构造对岩体的影响;四是地质年代外动力的影响因素;五是塑造地貌的形态特征。1、岩石类型2、岩体构造特征野外调查研究花岗岩类原生构造特征,即 L 节理(层节理)、Q 节理(横节理)和 S 节理(纵节理),包括分布区域、密度、延伸长度、结构面特征。开展花岗岩区原 生节理的统计工作,查明原生节理的分布规律,了解原生节理系统对地貌的影响。对次生节理的野外调查,采用点上统计和直接判别的方法,确定节理性质、相互 关系、不同期次和原生节理系统的区别。调查断裂构造的分布现状和表现形式,涉及断裂方向、性质、破碎带宽度、断裂 构造对地貌的影响等。查明侵入岩是否存在岩浆混合作用,注意对包体的调查研究,主要涉及包体类型、 岩石类型、形态、大小、分布规模和与寄主岩的关系。了解和查明侵入岩内是否存在晶洞构造,主要涉及晶洞的分布特点、晶洞大小、 形态及矿物特征。3、新构造特征调查地貌区可能存在的剥蚀面高程,剥蚀面上残积层特征,对比区域进行分析。调查地貌区内河流阶地的分布及类型、河谷溯源侵蚀裂点高程、沟谷切割形态。4、外动力因素调查研究花岗岩地貌区岩石风化和侵蚀作用特点,重点对石蛋或石蛋层形成的分 析研究,分析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岩石风化速率与侵蚀速率的关系。调查花岗岩地貌区岩石崩塌堆积物的规模、分布范围,大小及岩石形态特征,崩13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积物堆积形态及搬运特点。地表水流作用对花岗岩类的侵蚀影响。调查海水作用对沿海区花岗岩海岸地貌的影响。5、地貌形态特征采用目前花岗岩地貌研究的分类方案,根据花岗岩地貌景区的实际情况,划分其 地貌单元类型,圈定其分布范围,逐个列表登录,对其形态特征和成因特征进行详细描 述。选择较为典型、地貌组合形态多样性地段,测制相应比例尺的地质地貌剖面,了 解和认识地貌单元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相应比例尺,系统地填制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地质地貌图(面积仅限于地貌 景观分布区)。对典型的、重要的地貌形态及地貌成因进行系统地拍照记录,并赋予地貌照片详 细说明。以上花岗岩地貌景观区调查工作应有所侧重点,兼顾一般,针对不同类型的重要花 岗岩地貌景观区,在时间上、人力上和物力上给予必要的保障;同时对于一般性的花岗 岩地貌景观区工作,保障其基本的调查要求。二、现状属性调查内容1、地理位置分布范围 准确地描述花岗岩地貌景观区的地点和地理坐标、分布面积范围等。根据其分布状况,圈定其范围,测定主要拐点地理坐标。2、环境背景 简要调查与环境背景有关内容:地貌景观区周边的交通地理状况。地貌景观区可视范围内的植被状况。地貌景观区周边的水体与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地貌景观区所在地及周边密切相关区域的居民与主要生产活动情况。3、保存出露状况与主要危害因素 地貌景观区内花岗岩保存与出露的状况,判断花岗岩地貌抵御危害因素破坏的能14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力。调查危害花岗岩地貌景观区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风化、植被覆盖、崩塌滑坡、泥石流、人类工程等。4、保护利用建设情况 当前,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内受到何种类型的保护,是否建立风景区或地质公园,主要的保护建设设施与管理措施;通过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及周边现状调查,提出保护利用 建议。第五节 工作方法及要求工作方法主要有资料收集与分析、野外调查、综合研究与评价、成果编制等方式。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1、资料收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性的收集与筛选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有关的侵入岩相关资料。重点收集 15万或 120 万区调图幅涉及的资料,包括图件、报告和侵入岩有关的测试鉴定报告等。全面收集涉及地貌景观区花岗岩的研究报告及论文资料。收集与花岗岩地貌景观区有关的县(市)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收集花岗岩地貌景观区的卫星遥感影像、航空照片、地形图等。收集调查区周边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等资料。2、资料分析对前人资料进行系统的研读,全面了解调查区地质构造概况及典型的岩石、地层、 构造等情况。从地质地貌角度分析,总结前人地学调查及研究工作程度与存在问题,特别是前 人描述重要地学现象的详细程度与地学研究的深度,弄清前人资料对本次工作的可利用 程度。通过对花岗岩地貌区地形图及遥感影像的判读与解译,分析工作区地质地貌特 征,初步开展花岗岩地貌区类型划分,布置野外调查路线,为开展野外调查做好前期准 备工作。编制典型花岗岩地貌景观区一般调查对象的综合卡片,找出需要核实及补充调查 的工作内容;初步编制典型花岗岩地貌景观区重点调查对象的综合卡片。15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二、野外调查野外调查分为重点调查和一般调查,重点调查是侧重未经调查的花岗岩地貌景观 区,而对已经调查过的景观区,采取一般调查,主要以实地验证和补充调查为主;其两 者的最终目的均为获得或形成详实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资料。野外调查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调查(或查证)花岗岩地貌景观区,搜集第一手资 料,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对于涉及到已完成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的花岗岩地貌区,进 行补充调查,针对性的搜集资料,增加感性认识。1、野外调查工作阶段安排 野外调查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区域涉及临安大明山岩体(重点调查)、余杭横湖岩体和江山浮盖 山岩体,安排时间 2010 年 45 月。第二阶段:工作区域涉及普陀山岩体(重点调查)、嵊泗岩体、爵溪岩体和新昌天 台岩体,安排时间 2010 年 67 月。第三阶段:工作区域涉及黄岩半山岩体(重点调查)、温州大罗山岩体、南麂列岛 岩体、大陈岛岩体和缙云大洋山岩体,安排时间 2010 年 89 月。上述三个阶段野外调查涵盖 3 处重点调查和 9 处一般调查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2、野外调查方法及要求首先根据已经了解和掌握的有关调查区花岗岩的资料,通过野外踏勘确定其岩体 的大概分布范围,了解岩体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特征、侵入体原生构造产出及分布特点、 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并圈定其主要地貌景观区分布范围。通过实地路线穿越控制岩体边界及地貌景观区边界,对地貌景观区边界拐点进行GPS 定位控制。对侵入岩包体需要进行详细观察记录(包体岩石类型、大小形态及分布、包体与 寄主岩浆之间的关系、确定包体性质类型);对涉及侵入岩原生节理,在详细描述原生 节理特征,初步确定其类型、属性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点上测量及统计分析。根据岩石谱系单位基本原理和理论,对侵入岩进行单元或相带划分,填制相应的 花岗岩地质图,了解其岩浆侵位的先后关系。综合当前花岗岩景观地貌的分类,采用 1112.5 万精度的地形图,填制相 应地貌单元的地貌图,标出或圈定花岗岩微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对花岗岩微地貌进行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并逐个进行表格登录,并对重要地貌16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单元组合区进行地貌剖面测量。注重对花岗岩景观地貌区剥蚀面的调查研究,划分相应级别的剥蚀面。同时开展 对花岗岩“石蛋”地貌调查,测制相应的剖面,加以分析和研究。3、野外调查表及说明 野外调查表主要针对花岗岩地貌景观进行调查记录,其格式内容详见表 4-2。具体内容说明如下:野外编号,是指调查时野外统一编号。景观名称,指调查对象的名称,如:花岗岩突岩是猴子则填写石猴,花岗岩山峰 是五女峰则填写五女峰。地貌类型,按表 4-3 中花岗岩地貌类型填写。地理位置,行政隶属指被调查的地貌景观出露点所属的行政管辖;经纬度坐标是 指被调查的地貌景观点的实际经纬度坐标。能够到达景观点的直接用GPS手持定位仪测 定,不能到达的景观点从 1/1 万地形图上测算,要求精确到秒;分布面积是指被调查单 体地貌景观分布的范围大小,面积以m2表示,如:出露面积很小的花岗岩象形石猴石10m2、花岗岩崖壁中华大石瀑 109000m2。地貌形态特征,单体形态描述是指被调查地貌景观种类次一级型的形态特征,如: 五女峰像五个仙女站立、石猴像一只站立的猴子等;单体型态要素指反映单体地貌景观 形态的规模(长、宽、高等参数);单体型态完整性指单体型态是否遭受到开山采石等 人为破坏;最佳观察位置是指观察该单体地貌形态的最恰当的位置;地貌型态组合指远 观地貌的整体形态特征。地质背景,地层、岩石指组成地貌的地层或岩体的岩性、地质时代,如:普陀山 盘陀石为燕山晚期中细粒碱长花岗岩;构造指形成地貌单体型态的断层、节理等地质构 造因素;成因分析是指形成地貌单体型态的主要原因,如:南麂列岛石蛋成因分析主要 是沿花岗岩垂直构造节理及水平的原生节理球状风化所形成。现状特征,通达条件是指被调查对象在交通方面人可到达的条件,如:五女峰, 游步道可达山脚下或游步道可通达;保护程度是指被调查对象在保护方面做的完善程 度,如:石蛋层地貌区采取树立地质遗迹保护标示牌的措施,保护程度良好;影响因素 指地貌景观周围是否存在开山采石、修路等人为因素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因素; 植被土壤状况是指被调查对象出露处的植被、土壤发育情况,如:五女峰,峰顶岩石裸 露,山坡植被发育为灌木丛、土壤不发育等。17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表 4-2 花岗岩地貌景观野外调查表野外编号景观名称地貌类型类型地理位置行政隶属省县(市)镇(乡)经纬度坐标东经,北纬,高程m 分布面积(m2)地貌形态特征单体形态描述单体形态要素单体形态完整性最佳观测位置地貌形态组合地质背景地层、岩石构造成因分析现状特征通达条件保护程度影响因素植被土壤状况价值分析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保护利用保护建议利用建议照片编号调查人员调查日期年月日18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表 4-3 花岗岩地貌景观类型划分方案类型类型花岗岩山峰地貌岭脊花岗岩风化剥蚀地貌剥蚀面堡峰风化壳塔峰石蛋(层)屏峰石臼柱峰基岩残丘尖峰风化洞(槽)穹峰花岗岩崩积地貌崩塌悬崖孤峰倒石堆崖壁崩积巨石(堆)石锥崩积洞石柱花岗岩海岸地貌海蚀崖突岩海蚀柱花岗岩流水地貌峡谷海蚀平台宽谷海蚀洞穴巷谷海蚀沟槽线谷沙滩谷中谷砾石滩石槽(槽沟)海滩岩壶穴沙坝价值分析,科学价值是指被调查对象在科学研究、地质地理教学实习、地质科学知识普及等方面可利用的价值;观赏价值是指被调查对象在旅游开发利用吸引游客方面 具有的美学观赏性;经济价值是指调查对象能否给当地带来潜在的经济效益。保护利用,保护建议是指建议调查对象采取的可行保护方式;利用建议是指建议 调查对象采取的科学利用方式。照片编号是指整理后的调查对象的照片代号;调查人员指实际调查的责任人;调 查日期指野外调查工作的日期。19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4、野外调查工作量分配列入本次花岗岩地貌景观野外调查的区域计 12 处,分布在全省各地。涉及到的野 外具体工作主要有:花岗岩地貌景观区及周边详图填制、地质地貌路线调查、地质地貌 点记录、重要地质地貌区剖面测制、样品采集、照片拍摄等。根据不同的花岗岩地貌景观类型、内容和要求,部署相应的野外调查工作量,工作 量视野外具体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野外调查工作量分配详见表 4-4、表 4-5。统计后表明:调查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区 12 处(3 处重点调查、9 处一般调查); 花岗岩地质地貌测量面积 90km2(1112.5 万);1200015000 花岗岩地质地 貌剖面测量 30km;调查路线长度 60km;查证路线长度 35km;调查地质地貌景观点 65 处;查证地质地貌景观点 80 处;样品 130 件(测试分析 70 件,手标本 60 件);照片300 张。5、样品采集 采集样品进行测试鉴定是地质遗迹调查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地质遗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与进一步深入程度。样品的类型主要有:岩矿标本、薄片样、硅酸盐分析样、稀土分析样、微量元素分 析样和同位素分析样,采样的方法与要求参考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规范要求。6、剖面测制花岗岩地质地貌剖面测制,采取 12000 比例尺精度,剖面测制的方法与要求参考1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规范要求。特别要求剖面上标注地质代号、产状、构造形态、 地貌类型单元及主要花岗岩地貌景观点。表 4-4 重点调查区工作量分配情况调查点工作内容单位数量备 注临安大 明山岩 体地质地貌景观点个30地貌点 25 个,重要地质点 5 个地质地貌剖面km31200015000 比例尺地质地貌测量km250110000125000 比例尺(重点为地貌景观区)照片张40以地貌类型照片为主各类样品件30标本、薄片、稀土、硅酸盐、微量元素样等调查路线km30穿越为主,追索为辅普陀山 岩体地质地貌景观点个20地貌点 15 个,重要地质点 5 个地质地貌剖面km21200015000 比例尺20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续表 4-4 重点调查区工作量分配情况调查点工作内容单位数量备 注普陀山 岩体地质地貌测量km215110000125000 比例尺(重点为地貌景观区)照片张30以山体地貌、海蚀海积地貌类型为主各类样品件30标本、薄片、稀土、硅酸盐、微量元素、同位素样路线调查km15追索为主、穿越为辅黄岩富 山半山 岩体地质地貌景观点个15地貌点 13 个,重要地质点 2 个地质地貌剖面km21200015000 比例尺地质地貌测量km225110000125000 比例尺(重点为地貌景观区)照片张25以景观地貌为主各类样品件25标本、薄片、稀土、硅酸盐、微量元素样等路线调查km15以追索为主,穿越为辅表 4-5 一般调查区工作量分配情况调查点工作内容单位数量备 注江山浮 盖山岩 体地质地貌景观点个10查证、补充地质地貌剖面km312000 比例尺,修测照片张30主要为地貌照片样品件5标本查证路线km5查证、补充嵊泗岩 体地质地貌景观点个8查证、补充地质地貌剖面km212000 比例尺,修测照片张20海蚀地貌为主样品件5标本查证路线km3查证、补充缙云大 洋山岩 体地质地貌景观点个10查证、补充地质地貌剖面km412000 比例尺,修测照片张30以地貌景观类型为主样品件5标本查证路线km5查证、补充21浙江省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综合研究项目设计书续表 4-5 一般调查区工作量分配情况调查点工作内容单位数量备 注大陈岛 岩体地质地貌景观点个4查证、补充地质地貌剖面km112000 比例尺,修测照片张15以海蚀地貌为主样品件3标本查证路线km2查证、补充南麂岛 岩体地质地貌景观点个8查证、补充地质地貌剖面km212000 比例尺,修测照片张25以地貌景观类型为主样品件5标本查证路线km3查证、补充象山爵 溪岩体地质地貌景观点个10查证、补充地质地貌剖面km112000 比例尺,修测照片张15以地貌景观类型为主样品件5标本查证路线km3查证、补充余杭横 湖岩体地质地貌景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