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简介以及解说.doc_第1页
延安简介以及解说.doc_第2页
延安简介以及解说.doc_第3页
延安简介以及解说.doc_第4页
延安简介以及解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铜川、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吕梁地区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地区为邻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共辖1区12县、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其中农业人口154.1万,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历史沿革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1982年延安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人文自然资源延安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全市土地总面积5556万亩,人均29亩,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广袤黄土的深处,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为延安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历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轩辕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壮美的壶口瀑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时期开凿的清凉山万佛洞和钟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历时千年开凿的钟山石窟,专家们称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举世闻名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旧址,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这一孔孔土窑洞、石窑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挥千军马的司令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从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10年间,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由弱到强,为打败国民党军队积累了实力,并形成延安精神。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等,是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结晶,是共产党人理想与品格的体现。80年代末,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一些省级延安精神研究会相继成立。中共陕西省委七届四次全委会1989年12月12日通过了中共陕西省委关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决定,决定从1990年开始,将每年10月26日定为全省延安精神纪念日(此日即毛泽东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日)。黄陵祭祖【黄陵祭祖】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奠祖先活动,分官祭和民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汉代以来,历代官府于每年清明节,必组织谒祭活动,为官祭。其时,车水马龙,歌舞管弦,赋辞祭文,以告先祖风调雨顺,世事太平。另于每年重阳节,民间亦必自发祭拜,或歌功颂德,或祈求太平,为民祭。秧歌舞【秧歌舞】分为大秧歌、小秧歌两种。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一种民间舞蹈。大秧歌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两种风格:延安(含甘泉县)以北各县为一派,以陕北大秧歌为代表;延安以南各县为一派,以老秧歌为代表。小秧歌又叫小场子秧歌,通常是在扭完大秧歌之后,才入场进行表演。表演形式亦可分为踢场子和秧歌剧两类,包括二人场子、多人场子、霸王鞭、跑红灯、跑旱船、担花篮、跳荷灯、推小车、花鼓、莲花落、二鬼打架、醉翁背醉婆、唱秧歌等等。踢场子【踢场子】小秧歌的一种。表演者人数不等,但须是双数,扮演者男持彩扇,女舞彩帕,在器乐鼓点声中成双成对起舞。你追我赶,男扑女闪,动作刚健洒脱,柔软细腻,既有哑剧之情节,又融舞蹈、戏曲、武术为一体,表现男女青年调情逗趣、追求爱情的情怀。表演形式有文场子、武场子和滑稽诙谐的丑场子,演员按照独特的表演程式,从四个不同方位各表演一次,这叫做四门。表演者多为青年人,也有老者出场献艺,表现出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跑红灯【跑红灯】小秧歌的一种。主要在灯节之夜表演。演员人数不限,广场、舞台皆可。表演者脚下套一木(竹)制圆盘,舞者裙子与圆盘连接,圆盘上装有各色花灯,灯盏为四至八盏,舞者手擎两盏,也有擎一盏拿一把扇子的。表演形式有走灯和跑灯两种,队形造型有双龙摆尾、卷白菜心、五角星、宝塔山等。伴奏乐器有唢呐、锣鼓。演唱时分领唱和合唱,曲调多为陕北民歌调,唱词根据不同情况,即兴编唱。霸王鞭【霸王鞭】小秧歌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延安市富县张村驿乡和洛川县部分乡镇。是一种以有节奏地踢打花鞭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表演者手执长约1.3米、直径约7厘米、涂有各种颜色花节的鞭棍,花鞭上凿有很多空槽,装上数枚铜钱,因形似西楚霸王项羽的钢鞭得名,或称金钱棍。表演时,手脚击鞭,鞭打浑身,全身上下喳喳作响,所以有些地方叫它浑身响。后经不断改进,新编霸王鞭表演分为高手鞭、低手鞭和混合鞭三种类型。前二者是以击胸部上下为区别的。高手鞭包括有纵马立鞭、弓步担鞭、二起踢鞭、头顶转花、横抛鞭、竖抛鞭、双响鞭、三百六十转身鞭、望月背鞭、对打鞭等10余种动作。低手鞭包括单踢鞭、双踢鞭、跑马步担鞭、晃身鞭、腰鞭、转踢鞭、连四脚鞭等7个动作。混合鞭由高、低鞭组合而成。动作有单踢腿横抛鞭、紧回颈转身鞭、弓步穿插紧打鞭、头顶转花双响鞭等。混合鞭花样增多,弥补原霸王鞭舞蹈动作单调、缺乏奔放灵活之不足。新编霸王鞭又因不同演出场地而有不同的表演形式,诸如行进鞭、场子鞭、舞台鞭等。老秧歌【老秧歌】民间秧歌舞蹈。流行于延安南部的洛川县、富县、黄陵县及宜川县。是根据戏曲里的宫廷歌舞和流传在民间的秧歌,经过不断提炼、加工逐渐形成的。老秧歌表演时分男女角。男角称耍杂,头戴船形草帽,腰围白裙,手执莲花灯,引逗包头。女角称包头,身穿大襟彩服,腰系开缝彩裙,头戴彩色纸花,黑手帕作发辫。表演时,以群舞为主,人数不限,男女成双数。舞时亦必有丑角手执绳甩在前领头,耍杂、包头排成两行跟随其后出场。耍杂手执莲花灯,包头两手提裙角,以腰带肩左右转动相互对唱扭动,变化出各种队形,如白马分鬃、二龙戏珠、摆八卦、蝎子倒尖尾等。表演动作有双蝴蝶、凤凰单展翅、碎步、沙沙步等,扭动要求稳,上身要求活,无论什么动作,均要求柔而软。高潮中,耍杂依自己功底深浅,在领包头时,表演出诸多高难动作,如飞脚、二起脚等。老秧歌表演,以洛川县最为出众,该县因表演风格迥异而分为京兆秧歌和城关秧歌两派,前者流传洛川县城南京兆乡一带,后者流传县城周围,又称鬼拉腿秧歌。陕北大秧歌【陕北大秧歌】盛行于陕北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人数不限,少则数十,多达数百。队形由一撑伞者(称伞头)领头,另有一身挎一串马铃、手执一把蝇甩子者(称马俳子,伞头的保镖)随其后,在锣鼓唢呐声中带领表演者,扭出各种队形,如卷白菜心、十二莲灯、十字梅花、二龙出水、盘龙过街、大游四门、五马空城等。舞蹈动作有原地扭、十字步、三步一停、抖肩步、金鸡独立、抬头望月等。农历正月初七人日(也叫人七)过后,开始闹秧歌,俗称起秧歌,这是一年一度城乡闹红火最集中的一段时间,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停止。凡爱好扭秧歌的城乡群众,自愿参加到秧歌队里。参加者大多服装随意,腰里扎根红绸子,扮女角的手摇彩扇,或动作划一,或即兴随乐。秧歌队里一定要有扮天官、春官的,丑角化装成蛮婆、蛮汉、赃官等。另外有两个扮饰性情暴烈汉子为牌,队尾有一人饰老乞,持一乞棍挑一件破羊皮袄断后。红军到达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经文艺工作者对陕北大秧歌的不断改进,使它在化装、服饰、表演、唱词、动作等方面有所创新,被誉为新秧歌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北秧歌流传全国,深受群众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秧歌再度兴起,除春节期间是不可少的活动外,大型会议、工程奠基或竣工典礼、迎送贵宾等重要活动,亦有秧歌助兴。传统秧歌活动程序大致如下:起场农历正月初七之后,村里的秧歌队集中起来,村长(或神会会长)宣布秧歌演出活动计划及纪律后,锣鼓、鞭炮齐鸣,秧歌队舞动起来,拉开秧歌活动序幕。谒庙起场后,秧歌队来到寺庙,伞头烧香磕头,唱神秧歌词,众舞者接唱尾句,表达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扭起舞来,神态虔诚,表演认真,意为娱神。沿门子(又称排门),谒庙后第二天,秧歌队开始挨家挨户拜年。旧时,有严格的讲究,根据社会地位、门第高低,贫富有别,一般先官后民、先富后贫、先东后西、先高后低。受拜家户送烟酒、糖果点心及装钱红包,以表谢意。搭彩门沿门子完毕,各村秧歌队进行互访,它是村邻间互访互拜的一种秧歌比艺活动。春节前后,在村、镇十字路口及广场上搭起丈余高的彩门,来访的秧歌队交织在每道彩门前,接受主村秧歌队伞头盘歌(对歌)形式的提问,并立即以歌作答。如若回答不出,客队往往被拒之门外,不能进村表演,若对答如流,则被迎进村里进行表演。转九曲俗称九曲秧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时举行,是春节期间最后一次闹秧歌活动,俗以彩灯排成各种图案(大多以道法八卦为图)的灯阵,转九曲者如顺利转出阵外,则预示来年吉祥太平。另说转九曲可消灾免难,故这一天人们竞相参加。秧歌剧【秧歌剧】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戏剧要继承苏区文艺的优良传统和创作为抗日战争服务的方针。1936年人民剧社采用民歌、小调的形式编演上前线、亡国恨。1937年8月,西北战地服务团首次糅进民间秧歌舞动作创作了打倒日本升平舞歌舞剧。这种尝试很受民众欢迎。文艺座谈会之后,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广采博览,创作演出了兄妹开荒、刘二起家,它是最早较为成功的秧歌剧范本。随之,延安便掀起了新剧种-秧歌剧的创作演出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943年春节至1944年上半年,革命文艺工作者们创作演出秧歌剧300多个,观众达800余万人次。后来创作的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等,至今仍在演唱。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延安五鼓之一。1981年从延安梁村乡王庄村古墓发掘出两块腰鼓画像砖,人物造型、装束同现今腰鼓舞姿吻合。经专家鉴定,为宋代墓葬,因而断定腰鼓舞在延安至少有千年以上历史。安塞县素有腰鼓之乡的美称。安塞腰鼓分为两大流派,即西河口派与真武洞派(又称西川派和北川派)。西河口腰鼓叫文腰鼓,真武洞腰鼓叫武腰鼓。文腰鼓潇洒、秀气、轻松、优美;武腰鼓则勇猛、粗犷、豪放、激烈。表演时,男演员戎装打扮,头扎武士巾,身穿坎肩,腰围战裙,胸佩护心镜,腿扎裹缠,脚蹬火蛋鞋。据传,秦汉时期,驻守安塞士卒,每人除备刀枪外,还有一个腰鼓,它起着报警、传递军情、助战等作用,战斗胜利,士兵兴奋,击鼓以示庆祝。后因战争停息,腰鼓便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古代将士的勃勃英姿。安塞腰鼓分男女两种角色。男性称踢鼓子,女性称拉花,起伴舞作用。表演分路鼓和场地鼓两种。路鼓是在行进时边走边打的一种表演形式,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紧随伞头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是全队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皆由他来指挥。场地鼓是指队列到达表演地点后的表演形式,场地鼓表演中,挎鼓子尽情表演各自的技艺绝招,头路鼓子更要单独锦上添花表演一番。安塞腰鼓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大鼓、镲、锣和唢呐等。群众称赞安塞腰鼓式子慷慨码子硬,鼓手有股能劲,挥手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安塞腰鼓的表演艺术搬上银幕、荧屏后,一些全国性的节庆活动竞相邀请表演。1986年12月在全国民间舞蹈比赛中一举夺得金奖。洛川蹩鼓【洛川蹩鼓】延安五鼓之一。表演者全系男性,服饰相同,均为古代武士装扮。武士包头,面插英雄花,背插靠旗,胸系大鼓,腰扎战袍,腿扎裹腿,在舞、蹦、跳中表演出各种造型,动作粗犷、剽悍、豪放。秦汉时期,蹩鼓就已形成。洛川蹩鼓有三种风格迥异的流派,以黄章乡现头村为代表的现头派,表演时双脚同时跳起、下落,上身后仰,动作粗犷有力。以旧县镇洛生村为代表的洛生派,表演突出单跳,稳健而豪放,鼓点较缓。而永乡的阿寺村派,则突出拧摆,动作潇洒、隽永,被称为文鼓。蹩鼓的基本动作有单跳、双跳、搓、拧摆等。造型有白马分鬃、对阵交错、四进四出、蝎子拧尾等等。道具以鼓为主,配以钹锣。表演是,鼓声隆隆,钹锣齐鸣,鼓手们东蹦西跳,左冲右扑,充分表现出古代将士们拼杀搏斗的场景。宜川胸鼓【宜川胸鼓】延安五鼓之一。胸鼓也称花鼓,据传是从山西省河津县传入宜川县的,经过不断的锤炼、创新、改进,成为延安民间艺术奇葩。胸鼓多在新春佳节或农闲时表演。形式分为过路鼓和场地鼓。演员人数不限,有单人独打、双人对打和集体群打,以群打为主。表演者扮相很有特色,身穿黑红两色短衣,头扎英雄巾,戴五彩蝶,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胸前挎个小腰鼓,左手握鼓,右手持牛皮软槌。表演到高潮时,技高者一人挎数鼓,站在别人肩上或抬着的扁担上,以超人的技艺,轮番击鼓作舞。宜川胸鼓表演的主要特点是:鼓点花而不乱,动作小巧而衔接、变换流畅,节奏起伏、对比强烈,鼓声清脆、欢快活泼,舞姿轻盈风趣幽默,双手击鼓稳准狠,颤步摆头眼传神。表演中吸取了戏曲的一些动作,如二起脚、软腰、前弓后箭等。伴奏乐器以打击乐苏锣、苏镲为主,手锣小镲为辅,同时配有小唢呐演奏,烘托气氛。志丹扇鼓【志丹扇鼓】延安五鼓之一。是流传于延安市志丹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鼓舞。鼓面为扇形,呈椭圆形,用古草板羊皮鞔在一带柄铁圈上制作而成,故又称羊皮扇鼓。鼓下的手柄上,有三个倒钩铁圈,呈三角形,每个圈上又套三个公母小环,暗含三三九连环之意。传说早在北宋时,一放牧者,甚是寂寞,无聊中将羊皮箍在一簸箕形的框上,敲击取乐,这便是最早的扇鼓的雏形。一次野狼窜入羊群中,牧民无措中乱击其鼓,野狼惊恐逃遁。此后,众牧民皆效仿制作,放牧中一面御敌,一面解闷游艺,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扇鼓舞。当地老百姓视扇鼓为通神之物,用它来驱逐邪恶与魔鬼,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岁岁平安,扇鼓舞便逐渐成为祭祀舞蹈。扇鼓的表演,多系独舞,偶尔也有群舞。表演时左手执鼓,右手执一藤条,边舞边击鼓面,其鼓上下晃动,鼓声与铁环撞击声浑然一体,清脆嘹亮,舞蹈动作粗犷剽悍,或奔或跳,若癫若狂,口中念念有词,或说或唱,若吼若啸,愈跳愈狂,愈打愈烈,可谓人助鼓力,鼓显人威,直至驱逐了邪祟,便双手擎鼓对天,以示胜利。扇鼓表演形式有鞔头鼓、踢脚鼓、对峙鼓、散跑鼓等套路。黄龙猎鼓【黄龙猎鼓】延安五鼓之一。是围猎野兽时击打的一种鼓。源于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乡一带。相传从黄帝时代便已产生这种民间舞蹈。表演时,演员分别扮为猎手和野兽。猎手长发披肩,头戴冠冕,手执花杆猎具,脚穿草鞋,赤膊露胸,腰围金钱豹图案的胡叶状围裙,斜挎虎皮图案佩带。鼓手们则戴虎、豹、熊、狮面具,身着兽皮,腰挎圆鼓扮作野兽。表演程式分为出巡、兽现、围猎、庆典四个部分,原始野味颇浓。陕北道情【陕北道情】源于唐代。其曲以承天、九真等道曲为基准,唱词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随着道教的衰落,道教故事渐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所取代,扩大了道情的题材。陕北道情的表演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形式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它有音乐声腔,既吸收了陕北民歌、小调的音乐旋律,又吸收了陕北说书的音乐节奏,至今仍保留着陕北说书平调的调式。它的唱腔分老调与新调。旧社会百姓受欺压,唱出的调低沉、忧伤、委婉、缓慢、无限悲痛与思念,这些调多为C调。边区政府成立后,穷人翻身当家作主,唱出的调变得热烈、激昂、明朗、欢快,这些调多为G调。同时,它也受晋剧、秦腔影响,在行头、叫板、道白的腔调上基本一样。道情曲牌可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两大类共百余首。前者与板鼓、小镲、小锣等配合使用,后者与堂鼓、大镲、大锣配合使用。陕北道情在延安及延安以北几个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子长、延川两县老百姓最为喜爱。近年,一些作者对道情大胆进行改革尝试,收到良好效果。陕北说书【陕北说书】陕北说书受古诸宫调与陕北民歌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在旧社会,艺人全为盲人。在当时尚无盲文的情况下,陕北说书的书目创作极为艰难。一般是由识字人诵读选定的章回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艺人边听边记边创编。初期编出的粗糙唱词、韵白书本叫散词。经过不断演唱、完善而固定下来的书本叫整词。70年代以后,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也参加到说书的行列之中。因而在创作改编、演唱上,还融入了动作表演,使陕北说书的艺术水平有极大的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一种艺术形式,更为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在演奏乐器上,以三弦伴奏的是三弦说书,以琵琶伴奏的是琵琶说书,前者流行于延安、安塞、甘泉等县,后者为延川、延长、宜川、子长诸县艺人所用。另外在演员小腿绑上甩板(响板),右手腕绑上麻喳喳打击乐器,作为辅助,击出相应的节奏。传统表演程式是:起板(器乐曲)-开场白-问奏-书帽-间奏-正书-结尾。经过不断革新完善,表演形式在单人坐唱的固有形式基础上,增添了对唱、多人表演等形式。演出场地也从窑洞、麦场、闹市上了大雅之堂。近年又增添小器乐队伴奏,气氛更加热烈。唱腔常用九腔十八调。陕北说书传统书目丰富,约有200部之多。题材大致分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武林豪杰、绿林好汉、忠臣孝子、男情女爱、除奸反霸、公案传奇、农民起义十大类,以历史演义、民间传说书本最多。书本篇目分长、中、短三种,一部长篇能说唱几天几夜。传统书目特点是故事性强,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最终以大团圆结尾。近年反映延安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以及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和反贪倡廉的一批书目,受到群众欢迎。1997年,半碗饣合饣各在全国第七届群星奖戏剧曲艺大赛中,荣获金奖。说新书【说新书】旧社会,陕北说书基本上是宣扬才子佳人、封建迷信和淫秽庸俗的内容。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在边区作家林山、王宗元、高敏夫的帮助下,民间盲艺人韩起祥创作出诸多反映边区新人新事、穷人翻身解放打倒反动派为内容的新书目,如张玉兰参加选举会、翻身记、宜川大胜利等,唱腔一改过去那种固有程式,在原基本套路的基础上,故事内容、主题思想和情节变化都有新突破。群众将其称为说新书。韩起祥1946年到杨家岭为毛泽东说新书,受到称赞。他一生创作、改编书本400余部。陕北民歌【陕北民歌】陕北民间艺术。从体裁上分,有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秧歌曲、风俗曲和新民歌等。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数量大,曲调多,内容广,流传久远,最为广大群众喜爱。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的说法。它的体式特点是两句一段,上句起兴,下句咏唱内容,可以自成体系,也可以联唱叙事。小调则以叙事为主,有人物、有情节、有场景,且有大量细节描写,结构也较完整,属叙事体诗类。它在陕北民歌中占有一半的比重。每首小调,篇幅无限制,可长可短,差别较大。有的小调仅几十句,有的竟达300余句。秧歌曲主要是指在秧歌舞活动中进行演唱的船曲、灯曲等,拜年调也归在其中。这类作品大多是即兴之作。有些在长期演唱活动中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演出时,只需把内容加进去即可。演唱方式是一人领,众人和。风俗曲包括酒曲、巫歌等。陕北民歌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不少文艺工作者、专家、教授,他们从本世纪40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