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琐谈.doc_第1页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doc_第2页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 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提高文化素养,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更是我们语文教师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生动而形象的好教材。但是,如何上好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却是一个难度较大,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拟就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体会和作法。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名篇,它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普法战争后,作为战败国的法兰西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要突出崇高的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此,我在教学中,无论是小说的时代背景的交代,还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都紧密地围绕这个中心,突出这个重点。外国文学作品是世界各国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了解外国历史知识,要深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是困难的。但是,作为中学的语文课,特别是初中,面对刚从小学步入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对像,对于外国历史知识的介绍,就有一个方法问题和分寸问题。最后一课的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后,法国被割让的阿尔萨斯地区的一个小镇上。对于这段普法战争的历史,我没有采取脱离课文去作单纯的外国历史知识的叙述的方法,而是紧紧扣住其中的社会景像的描绘,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融景像描写的艺术分析和时代背景的交代于一体。小说的开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社会场景是:“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根据这个场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法兰西的国土上,为什么会有外国军队在操练呢?”接着,便简要地介绍了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首先说明战争的性质,它是普鲁士和法兰西两国统治者为了称霸西欧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其次是战争的结果: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向法国巴黎推进,迫使法国政府签订了辱国割地的条约,规定法国给普鲁士五十亿法郎的赔款,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一部分给普鲁士。于是便出现了小说开篇的一幕。接着,我便向学生点明:在这里,作者用简练、凝重的笔调,真实而形象地向我们交代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说明了战争的结局,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再指导学生理解美好的自然景像(“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幅自然图景看来似乎与整篇文章的气氛不协调,但实际并非如此。景物美好而人民却受到深重的灾难,以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了社会景像,大大地增添了小说的悲壮气氛。再就是镇公所前的布告牌,这是侵略者颁布命令的地方,它与第一个社会景像一样,同样说明阿尔萨斯已成为普鲁士的占领区,许多人站在那里看布告,这一情景预示着新的灾难即将降临,以及事态的严重。这两个场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殖民地生活的典型画面,展示了人物活动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法兰西人民才更加痛切地感受到亡国的不幸,热爱祖国的感情才更加强烈。这种将时代背景的交代与典型场景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突破了传统的程序式的框框,也使教师讲得自然,学生学得生动,避免了过去那种脱离课文单纯介绍时代背景的枯燥乏味之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展示时代特征。正如高尔基所说:“典型是时代的现像”。这是文学创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具体到语文课中的小说教学就是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展现社会生活,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最后一课中所塑造的韩麦尔、小弗朗士、郝叟等人物形象基本上都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划出来的,虽然没有铺开描写,但却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生动地反映了普鲁士占领区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法兰西人民强烈的爱憎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仅管他们的身份、年龄、性格和对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热爱祖国,仇恨敌人,而这种共同的强烈的爱憎感情又是通过各自独有的个性和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充分把握住这个特点,才能避免在人物分析上的一般化和表面化,才能将共性分析与个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小说的爱国主义的思想主题更加深化,更加突出,并且有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譬如:韩麦尔,他是一个从事了四十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所以在亡国的悲惨事实面前,他的悲痛心情和爱国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尤其深沉,其表达方式也与众不同。因此,我在分析这个人物时,就着重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细节来突出这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悲痛的心情。例如: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特意穿戴上“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礼服和“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个细节既突出地表现了他同祖国的语言及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即将诀别时的悲痛心情,也鲜明地显示了法兰西民族的尊严感;在最后一课上,他诚恳地检查了自己过去教学中没有尽职的地方,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正源于他对祖国深厚的爱:他热情地赞美法兰西的语言,教育学生“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记它”,并且把亡国比喻成坐牢,把祖国语言比喻成打开牢门的钥匙。这些语言充分反映了一个热诚的爱国者的坚定信念:亡国是暂时的,阿尔萨斯终究是要回到法兰西祖国的怀抱里;他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在最后一课的最后时刻,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达了坚贞不屈的法兰西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使小说的爱国主义思想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使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至此达到了最完美的境地。再如:小弗朗士,他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子,他的亡国悲愤的心情和热爱祖国的感情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内心活动的变化来表现的,而这些内心活动与小弗朗士的身份、年龄又十分吻合。如小说开头,写他不爱学习,侵略军在法国的国土上操练,他竟觉得“有趣”,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弗朗士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教育下,他由世事不知,到骤然间成熟了许多,他首次体味了亡国之痛,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听到鸽子的叫声时,不禁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紧扣这些变化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至于次要人物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邮差等,作者仅仅用了寥寥几笔,就使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