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15-2016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1页
语文版2015-2016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2页
语文版2015-2016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3页
语文版2015-2016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4页
语文版2015-2016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语文版) 2015 2016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石缝间的生命 一、思路综述: 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涌动着对高昴的生命力的赞颂。阅读这篇文章,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热烈赞扬,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善于在困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奋斗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简说: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 ,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目标展示: 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高昂的生命力的礼赞。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后面 “读一读,写一写 ”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文章第一句话 “石缝间倔强的 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 ”,作者为什么会 “感动的潸然泪下 ”?该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 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诠释与理解? 4 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4、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可相互补充。教师可以适当点拔、指导。 (四)合作探究: 1、揣摩语言: 1 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2 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理由告诉大家。 2、自主、合作、探究: 进一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I.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 “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因为 “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 ”所以 “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II.在 “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 ”一句中,如何理解 “规定 ”和 “改变 ”两词不同的含义? “规定 ”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或促进作用; “改变 ”说明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III. 在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中 “发现 ”、 “认识 ”、 “锤炼 ”和 “升华 ”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四个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IV. 文章结尾说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 ”。从文中看,这种 “力量 ”表现在哪些方面? V. 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 生命是 “顽强的生命 ”,结尾说它是 “顽强的生命 ”。作者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 VI.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因果关系。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归纳小结: 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 “撒落到天涯海角 ”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2 (六)联结生活,创造性学习: 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流。 教学后记: 废墟的召唤 .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赏析】 山野中的云烟,缭绕着隐现的小桥,我伫立在石矶上,询问划来的渔船。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 ,漂流的哪边,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张旭,以草书著名,这首七言绝句,以桃花源记为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慨。末句提问,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廓 (ku): 1广阔。如:廓落。 2扩展,扩大。如:廓张。 3物体的外缘。如:耳廓。本文取此义。 藻 (zo): 1藻类植物。如:水藻。本文取此义。 2华丽的文辞。如:辞藻。 瀛 (yng):大海。如:瀛海。 胄 (zhu): 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如:贵胄。 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如:甲胄。本 文取此义。 观: 1 (gun) 观看。如:坐井观天。 景象或样子。如:奇观。 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如:悲观。 2.(gun)道教的庙宇。本文取此义。 嗫嚅 (ni r):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 (y l):曲折连绵。 窸窣 (x s):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 (q): 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如:绮罗。 2美丽,美妙。如:绮丽。本文取此义。 蘸 (zh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 大辱 :极大的耻辱。 醒悟 :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 “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的感觉?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标题 “废墟的召唤 ”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 4你认为 “废墟 ”召唤的是什么?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 依然 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 ,那样 。 2宗璞,现代 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 、 、 和 。她的童话 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 )板书设计 3 (二 )段落层次 1第 1 3 段: 。 2第 4 10 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 。 3第 11 19 段:通过 “我 ”与年轻人的对话, 。 4第 20、 21 段: 。 (三 )写作特点 1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2语句凝重沉 郁,蕴意深远。 3写作借鉴: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通过这样的描绘,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 )重难点句子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本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 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二 )对课文第 2 自然段的诠释 本段首先用了一个比喻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 ”,接着连用几个 “依然 ”,写出了三十年来废墟的停滞,毫无变化。在描写中,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当堂练习 1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 ) (2)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 ) 2给加粗字词注音。 嗫嚅 ( )( ) 迤逦 ( )( ) 方外 观 ( ) 绮 辉 ( ) 教学后记: 更浩瀚的海洋 .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哪里是我的家,迢迢千里路,望不到尽头。思乡的泪,沾湿了我的双袖,模糊了我的面容。骑在马上,我与你匆匆相逢,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依然平安无恙。本诗以自然质朴的话语,写出了作者的雄心与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又自然真挚。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瀚 (hn):广大。如:浩瀚。 裸 (lu):露出,没有遮盖。如:裸视。 4 镶 (xi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如:镶牙。 悯 (mn): 1.怜悯。如:其情可悯。本文可取此义。 2.忧愁。如:悯然涕下。 谧 (m):安宁,平静。如:静谧。 撇 (pi): 1.弃置不顾,抛弃。如:撇开。 2.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如:撇去。本文取此义。 萋 (q):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袒 (tn): 1.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 (身体的一部分 )。如:袒胸。本文取此义。 2.袒护。 虔 (qin):恭敬。如:虔心。 二、词语识记 浩瀚 :形容水势盛大。 怜悯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顶礼膜拜 :表示极度崇拜。膜拜:合掌加额,伏地跪拜。 苦行僧 :用苦行的手段修行的宗教徒。 安谧 :安宁,安静。 虔诚 :恭敬而有诚意。 心扉 :人的内心。 三、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写的七种人,代表了哪几种人? 2作者为什么要离开浩瀚的大海?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让我们离开这片海岸吧,这里没有一块 的地方可让我们 。我绝不愿意在这样的风里 我金色的发辫,在这样的空间 我 的胸脯,脱下的衣裳, 地站在这样的光线下。 2纪伯伦, (国)诗人、 作家、画家,是 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 、 、 ,以及小说 、 等。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 )板书设计 撒盐 悲观者 扔糖 轻浮的乐天派 检死鱼 虚伪的慈善家 勾画者 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泡沫者 空想家 听贝壳者 庸人 头埋沙子者 懦夫 (所见 ) 人生角色 (否定 )( 逃离 ) (二 )段落层次 1第 1、 2 段:开篇 。 2第 3 19 段:描述了 ,揭示了 。 3第 20、 21 段:表达了作者 。 (三 )写作特点 1丰富的想象。本文通过对在海边所见的七种人的行为的描述,想象出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2优美的 诗化的语言。本文用优美的语句描写大海,句式自由,节奏多变。 3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本文的七种人的表现,象征着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4写作借鉴:本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文中的七种人在海边的表现,各象征了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在这几种人面前,作者毅然离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人生观念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 )重难点句子 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5 文中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 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二 )对第一自然段的诠释 第一自然段,作者开篇用诗的语言、诗的意象,给我们营造了诗的意境、也为后文七种人提供了活动的场景。 .当堂练习 用下列词语描绘大海的景象,字数不少于 50 个字。 蔚蓝 波涛汹涌 浩瀚 激荡 .课后巩固练习 一、基础题 (9 分 ) 1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注音。 (5 分 ) (1)你所看见的,实在是所有人中最糟 糕 ( )的一个,他 虔 ( )诚、纯洁,把生活的痛苦 拒 ( )于自己的心 扉 ( )之外,而生活也把他的心灵跟欢乐隔 绝 ( )开来。 (2)我绝不愿意在这样的风里 散 ( )开我金色的发 辫 ( ),在这样的空间 袒 ( )露我柔 嫩 ( )的胸脯,脱下衣 裳 ( ),赤条条地站在这样的光线下。 2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 )(2 分 ) A浩瀚 污垢 悲观 赤裸裸 B躯体 壤除 匣子 码瑙缸 C怜悯 钩画 安谧 顶礼膜拜 D泡沫 贝壳 糟糕 遮人耳木 3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 )(2 分 ) (1)我们离开这个地方吧,这里无 法 。 (2)这是个企图使坟墓里的人 的慈善家。 (3)这是个靠自己的幻觉树起一尊偶像并向它 的苦行僧。 (4)这时我的心的脸上露出深深的 。 A沐浴 复活 顶礼膜拜 悲哀 B洗浴 复生 虔诚 悲伤 C沐浴 复生 顶礼膜拜 悲伤 D洗浴 复活 虔诚 悲哀 二、整体感悟 (4 分 ) 只见一个男人站在一块白色的岩石上,手里举着一个镶满珠宝的匣子,他从匣中取出一块一块 的糖,抛入海中。 我的心对我说:“这是一个没有喜事也笑口常开的乐天派,要小心,不要让乐天派看见我们赤裸裸的躯体。” 1作者为什么不愿让乐天派看见自己赤裸裸的躯体? (2 分 ) 2你如何看待文中的 “乐天派 ”? (2 分 ) 三、课文阅读题 (11 分 ) 阅读见课文第 7 自然段到第 19 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你如何看待选文中的人的做法?试举一例加以简析。( 3 分) 2你知道 “苦行僧 ”的本意吗?下面一段话中的 “苦行僧 ”是什么意思? 初三的学习生活虽然非常紧张,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顾学习,做学习上的苦行僧,而应合理调整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3用象征的手法描述一下 “空想家 ”。 (4 分 ) 四、中考题( 2004,模拟题, 16 分) 最后一只蝴蝶 6 (美 )迈克尔 韦尔岑巴赫 在我 11 岁那年,由于父亲被调往英国任职,我们全家就要离开已经住了 4 年的日本冲绳岛了。 我从小就学会了如何适应这种不安定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还意外地培养了我对自然界的浓厚兴趣。所以无论走到哪个国家,我总是能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和惊喜。从记事起,我曾经收集过贝壳、化石,也曾到野外远足,还参加过观鸟活动。但当我到了冲绳这个太平洋上的小岛后,惊奇地发现这里有品种繁多的蝴蝶,采集蝴蝶标本就成为我的新爱好。 渐渐地,我拥有了许多用玻璃框镶起来的蝴蝶标本,并在每一件下面 都认真地做了标记。这些蝴蝶大小各异,颜色多样,从深蓝色到明黄色,从猩红色到绿宝石色,应有尽有。因为捕捉蝴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很为自己的收藏而自豪。但也有一件遗憾的事,那就是我始终没有捉到一只翅膀尖是橘黄色的白蝴蝶。有一年圣诞节,我的教父曾送给我一本有关亚热带地区蝴蝶的书。书中就有一幅插图详细描述了这种冲绳岛上最大的白蝴蝶,它的两翼大约有 7 到 10 厘米长,其生活习性与众不同。我常看见它们像一群五彩的纸屑从我的眼前轻轻飘过,时而在海风中上下翻飞,时而又飞翔在大树的树冠之上。可气的是,无论我爬多高,蝴蝶总是远 在我力所不及的高空之上。 离开冲绳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家里的东西开始一件件地装进了行李箱,但我一直没有把我捕捉蝴蝶的工具收起来,而且还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户外。学校开始放暑假了,这意味着几天后我们就要出发了,我几乎准备放弃寻找白蝴蝶的希望。 一天早晨,妈妈告诉我,我的蝴蝶标本和书籍必须在当天下午收拾好。于是,我决定作最后一次努力。那天的天气非常炎热,蝉在大树上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绿色的蜥蜴在炙热的阳光下扭动着灵巧的身子迅速穿过林间小路,甘蔗林在风中轻轻地泛起一层层波浪,各种各样的蝴蝶在山边的野花上起起 落落。但与平常一样,白蝴蝶还是高高地飞在树顶之上。最后,我只好拖着疲惫的步子向家走去,我最后的搜寻一无所获。 可是,当我从一簇芙蓉花旁走过时,一个闪亮的白点闯进了我的眼帘,我惊喜地发现一只白蝴蝶就停在离我一米远的一朵大红花上。它正在吮吸花蜜,翅膀还在轻轻地颤动。我当时就呆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举起我的捕蝶网,一点一点地靠近蝴蝶。我的心脏怦怦地跳着,没想到,这只蝴蝶突然飞了起来,当时就惊了我一身冷汗,然而幸运的是,不一刻它又轻轻地落在了另一朵花上。我扭转身子,抱着最后的一点希望,用力将网甩了出去。我简直不 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只蝴蝶居然被我捉到了。 我轻轻地打开网,捏住蝴蝶的胸部把它拿了出来,打算投到装有甲醛的瓶子里。就在我的手刚碰到瓶口的一刹那,我情不自禁地停住了。 我看到了这只蝴蝶的白色翅膀正在闪闪发亮,而翅膀尖则是一小块灿烂的橘黄色,细细的小腿在我的手掌间绝望地划动,我甚至感觉到了这个小生命在我的手指间恐惧地发抖。 不知怎的,我的心微微地一颤,伸手将这只盼望已久的蝴蝶向晴朗的天空中抛了出去,看着它飞过附近的大树,消失在我的视线外。 两天后,我就离开了冲绳岛,奔向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留在了这个小岛上,它 或许正围着大树和野花轻盈地飞着呢。 爱可能就是这样的吧! 1给加粗字注音。 (2 分 ) 圣 诞 节 ( ) 一 簇 ( ) 2找出选文中能体现出我对蝴蝶感情的句子。 (两句即可 )(4 分 ) 3在冲绳岛,我的一件遗憾事是什么? (2 分 ) 4第七自然段中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2 分 ) 5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爱可能就是这样的吧 ”。 (3 分 ) 6你最喜爱的小动物是什么?请写出一句保护动物的 标语。 (3 分 ) 小幽默 7 让我一个人失眠 鲁迅先生家的两个保姆,不知何故,发生了几次口角。先生受不了整日的吵闹,竟病倒了。隔壁的邻居小姑娘不解地问:“先生,你为什么不呵开她们呢?” 鲁迅微笑着说:“她们闹口角,是因为彼此心里都有气。口角虽然可以暂时压下去,但心里的那股气是压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都失眠或两个人失眠,那么还不如让我一个人失眠算了 。”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总结 单元语法知识归纳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散文被称为 “无韵之诗 ”。散文都有其深厚的哲学内涵,结构工整,寓意丰富,意象独特,语言鲜明形象。 本单元在行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象征的表现手法。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更浩瀚的海洋中作者用七种人的行为象征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它与拟人和比喻不同。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是针对篇章而说的。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段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 象征和比喻中的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但借喻是以相似为基础,象征却是 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须对托义的物作细致地描写和刻画。 口语交际 .学习重点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口语交际指导 1每个小组商定向全班同学推荐一至两首乐曲或歌曲,并推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谈谈推荐的乐曲和歌曲的魅力。 2所选音乐作品要健康,要有较强的感染力。 3交流时力求抓住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尽可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4同学之间要尊重不同的兴趣爱好,要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积极交流,共同提高欣赏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范例 青春需要偶像 老师: 每 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在这偶像身上,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无论是他们的个性特征,还是事业成就,也无论是他们的生活情趣,还是人生理想,都使人们心悦诚服地向他们表示敬慕和爱戴,并把他们当作自我人生的榜样。如果把人生比作漫漫长路,那么青春时代的偶像就是你起步的向导,引领你踏上前进的征途,使你的人生放出灿烂的光辉。因此,我认为,青春是需要偶像的。下面请同学们谈一下你对偶像的看法。 张辉: 我非常喜欢唱歌,我的偶像是周杰伦。凡是周杰伦的磁带我都尽可能买到,然后如痴如醉地去听。我最喜欢他的双节棍和龙拳。我觉得在学 习疲劳时听上一首周杰伦的双节棍,真是美妙的享受啊! 齐宏: 我的偶像是马拉多纳、罗纳尔多。从我崇拜的偶像你就知道我是一个足球迷。中午,很多同学用午休来放松自己,而我却愿意在绿茵场上驱走疲劳,虽然我流了汗,但是我的精力异常的充沛。 史琨: 初一时我最崇拜铁凝了。她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让我陶醉,哦,香雪使我晚上在梦中与香雪一起走在铁路旁。但到了初三,妈妈不许我看小说了。我到了高中,一定上文科,实现我的作家梦。 杨斌: 我最崇拜杨利伟了。我现在一定要打好基础,长大后做一个杨利伟那样的航天英雄。 8 老师: 青 春需要偶像,因为青春时代是我们树立理想、树立志向的时代。偶像是我们忠实的朋友,偶像是我们成长进取的参照物。生活中哪怕有再大的风雨,只要我们心中有永不褪色的偶像,那么我们的头顶将是一片灿烂!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偶像那样的人,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像你们的偶像一样成功! .口语交际练习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是说孔子听了音乐后的美妙感受。请把你听了音乐后的感受说出来。 写作 .学习重点 感悟自然 要求: 1借一个或几个事物或景物来引发议论。 2对引发议论的事物或景物作形象具体的描绘,在描绘 中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3在描绘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议论要自然,合乎情理。 4议论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创新作文指导 体悟大自然的真谛 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美丽多姿的自然形象,只要你用心地去感悟,就会发现生活之美,从而解决写作中无米之炊的问题。 作为教师,应引领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花鸟草虫、飞泉瀑布,去领悟自然和生命的真谛,去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用笔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在对大自然的描绘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描绘中,应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应多使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托义于物,寓情于景,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在议论中应允许学生有独特见解,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其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写作练习 、片段作文 大自然的美景使你流连忘返,拿起你的笔,把你见到的美丽景色写下来,不少于 200 字。 二、创新作文 当你站在海边,看到无垠的大海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当你站在敦煌的边看到飞天的绝世姿容;当你站在泰山极顶领略 “一览众山小 ”的壮丽风光 你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你产生了什么感慨?把你的体验和感慨写下来, 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 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导入:由复习 “ 诗歌一般常识 ” 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富有想象。 语言精练。 押大致相同的韵。 初读全词: 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 P1 第一题。 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齐读全词:想 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9 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 望长城内外 ” 中的 “ 望 ” 是什么意思? “ 望 ” 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精读下阕: 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师生研讨: 分几层、层意。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 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毛泽东: 顾炎武: 陆游: 范仲淹: 含 “ 雪 ” 字的成语。 写雪的古诗。 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 写 之 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教学后记: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 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样理解全诗的 “画面美 ”?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 代背景: 徐志摩( 1896 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 “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 ”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 “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 10 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 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1931 年 11 月 19 日,他搭 “济南号 ”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 “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 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 ”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 济南 50 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 “云彩 ”,时年仅 35 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 “开山 ”诗人又是 “末代诗人 ”,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 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 “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 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 “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 “是诗的一种形式。 ”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 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如乡间小溪汩汩流动,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与你耳语,然后又迅即飘飞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 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的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可以算是他短短 35 年生命对爱的注解吧。寻访,寻访,是在追梦,追梦 不可能错过的三个女人,爱或者不爱,快乐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别离。他仍习惯于那样的全身心的沉浸在梦里。 作为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真是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顺父母。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 擦身而过,相遇却不曾相识。 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志摩的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由 志摩不爱她。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 “摩 ”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 “乡下土包子! ”婚后徐志摩更 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1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 “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 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林徽因是志摩的挚爱,却始终没能和志摩在一起。 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 1904 年 6 月 10 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 1924 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 1925 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与此同时,她和徐志 摩之间的那段情,却仍然藕断丝连。连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 ” 。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 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达到林徽音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注定相爱却不曾相守 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星,虚幻缥缈若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这么多的困难阻挠,他们一同走过,企盼着完整的一份爱,终于他们的苦心撼动了上帝,通向婚纱之路的大门开启了,一切都变得美好。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小曼留恋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 自己的天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一掷千金,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却离不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底渗着一片冰凉。在这来来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他搭乘免费的邮政专机遭遇了空难(为了去北平听林徽因的一次演讲),刹那间从这世界消失,没有告别,没有遗嘱,什么也没有,除了他的诗留了下来,使我们这些拜读他的诗的人不得不为诗中那种浪漫,超乎现实的浪漫所感动和流泪。 徐志摩: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 康桥,即剑桥 ,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 10 月 1922 年 8 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在猛虎集 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 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 11 月 6 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 1928 年 12 月 10 日新月月刊第 1 卷第 10 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 “康桥情结 ”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 6 7 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轻轻 ”“悄悄 ”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 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 2 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12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 “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 “伤离别 ”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 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 “轻轻的 ”“悄悄的 ”“沉默 ”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 “云彩 ”是 “金柳 ”“柔波 ”“青荇 ”“青草 ”“星辉 ”等自然物,这些 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 ”。(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 明确: 别绪,已是人生一大愁苦;再别之情,岂非雪上加霜。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最后一节以三个 “悄悄的 ”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 “诗化人生 ”的最好的描 述。 第 1 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 “轻轻的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 “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 “轻轻的 ”,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二课时 3、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 第 2 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河畔的金柳 ”,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 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在康河的柔波里 ”,诗人 “甘心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 4 节,写榆树下 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天上虹 ”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 “揉碎在浮藻间 ”,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 “梦 ”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 “沉淀 ”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 。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 13 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 “三美 ”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 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第 5 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 “彩虹似的梦 ”, “向星辉斑斓里 ”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满载一星辉 ”,在星空中 “放歌 ”,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 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 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 6 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 “夏虫也为我沉默 ”,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愈是难舍难分,愈是潇洒轻飘,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桥的天质。诗中没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没有一声动情的放歌。一切倾诉都是轻 悄俏的,象自言自语,又象面对情人的呢喃。离别在今晚,今晚的康桥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么是离愁别绪的人,才会领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 2 节至第 6 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