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会计考试真题及答案.pdf_第1页
自考管理会计考试真题及答案.pdf_第2页
自考管理会计考试真题及答案.pdf_第3页
自考管理会计考试真题及答案.pdf_第4页
自考管理会计考试真题及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自考管理会计考试真题及答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义讲义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会计 一 课程自考名师王学军辅导 言人之所言 那很容易 言人之欲言 那就不太容易 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 我 就要言人之欲言 言人之不能言 马寅初 著名经济学家 第一章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近代的会计 一般以企业会计为主体 占主要地位 财 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 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定期的财务报表 为企业外部同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种 社会集团服务 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 第二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 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 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并独立的 学科 它的形成和发展 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执行性管理会计 阶段 20 世纪初到 50 年代 它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 信息系统 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 差异分析 预算控制等方面 它对促进企业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是有帮助的 其主要缺陷在于 同企业管理的全局 企业与外界关系的有关问题没有在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 还只是一种局部 性 执行性的管理会计 仍处于管理会计发展的初级阶段 决策性管理会计 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后 它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 它把为企业正确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放在首位 按照最优化的要求 为企业的生 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 决策 计划和控制 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最优 运转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它是一种全局性的 以服务于企业提高 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决策性管理会计 它包含而且发展了执行性管理会计 从而跨 入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现代管理会计是以 决策与计划会计 和 执行会计 为主 体 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 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形 成与发展 在理论上起奠基和指导作用 在方法上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 术 使它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方面 丰富和发展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技术方法 另一方面 又大量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中运筹学 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形成了新的与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 第三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1 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2 方式方法更为灵活多样 3 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和局部两个方面 4 面向未来5 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第二章 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 对象 方法和职能作用 第一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 从学科性质来看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的新兴的综合 性交叉科学 注意 不是以会计学为基础 从工作的性质看 现代管理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是决策支持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决策系统 配决 策人员 二是决策支持系统 配参谋人员 三是执行与控制系统 配执行人 员 会计人员属于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 第二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 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现金流动 这是因为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 其流入 与流出既有数量上的差别 也有时间上的差别 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 可以把企 业生产经营中资金 成本 盈利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统一评价 为企业改善 生产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 综合性的信息 首先 企业生产经营中现 金流出与流入数量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的盈利水平 时间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资 金占用的水平 这两个方面的差别还可综合起来进行考察 即时间上的差别 可 通过 货币时间价值 进行换算 转化为同一起点上看问题 使时间上的差别也通 过数量上的差别来表现 这样 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成本的耗费水平 资金的占 用水平和经营的盈利水平进行综合表现和统一评价 从而把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 益的分析评价建立在更加综合和可比的基础上 同时 现金流动也具有很大的敏 感性 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 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 系统而及时地反映出来 这样 现金流动的有关信息的自然而然地成为企业生产 经营活动的神经中枢 更好地发挥信息反馈作用 第三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方法 财务会计所用的方法属于描述性的方法 重点放在如何全面 系统地反映企业的 生产经营活动 静态 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属于分析性的方法 借以从动态 上来掌握它的对象 第四节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解析过去 控制现在 筹划未来 第三章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 成本 是为生产一定产品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的货币表现 包括活劳动和物化 劳动的价值 一 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 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 它由三种基本要素所组成 即直接材料 直接工资 直接人工 和制造费用 非制造成本 是指销售与行政管理方面发生的费用 分为行销或销售成本 管理 成本两类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主要成本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加工成本 二 成本按性态分类 也可以说是成本按照成本习性分类 成本的性态 是指成本总额的变动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分为固定成本 变动 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类 固定成本 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与产量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 又可分为 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两类 酌量性固定成本则是企业根据经营方针 由高阶层领导确定一定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 例如 研究开发费 广 告宣传费 职工培训费等 约束性固定成本主要是属于经营能力成本 它是和整 个企业经营能力的形成及其正常维护直接相联系的 企业的经济能力一经形成 在短期内难于作重大改变 例如 厂房 机器设备的折旧 保险费 不动产 财产税 管理人员薪金等 严格地说如果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采用工作量法 可以视其为变动成本 否则为固 定成本 对于工资也可以类似地判断 计件工资可以作为变动成本 计时工资可 以作为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是指在关联范围内 其成本总额随着产量的增减成比例增减 半变动成本 是指总成本虽然受产量变动的影响 但是其变动的比例 半变动成 本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半变动成本有一个初始量 在这基础上 产量增加 成本也会增加 如电话费等 半变动成本随产量的增长而呈梯式增长 称 为阶梯式成本 检验人员的工资是比较典型的阶梯式成本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第 页习题一 注意这里只是列出了教材中需 要填列的部分内容 产量 件 总成本 元 单位成本 元 固定 变动 半变动 合计 固定 变动 半变动 合计 1700 2502075 5002450 7502825 10003200 三 成本按可控性分类分为可控性成本与不可控性成本 可控成本 从一个单位或部门看 凡成本的发生 属于这个单位或部门权责范围 内 能为这个单位 部门 所控制 不可控成本 不属于某一单位或部门的权责范围内 不能为这个单位 部门 加 以控制的 成本按其可控性分类 目的在于明确成本责任 以便评价或考核其工作成绩的好 坏 促使可控成本的不断降低 四 按照可追踪性分类 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 是指能直接计入或归属于各种产品 劳务或作业 成本的费用 间接成本 是指不能直接计入 而须先进行归集 然后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 种产品 劳务或作业 成本的费用 五 成本按可盘存性的分类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两类 期间成本是一种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期的长短成比例的成本 其效益会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产品成本是同产品的生产有着直接联系的成本 六 成本按经营决策的不同要求分类 重点 一 差别成本 广义的差别成本是指不同方案之间的预计成本的差额 狭义的差别成本则指由于 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别 二 机会成本 决策时必须从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一种最优方案 这时必须有一些次优方 案要被放弃 因此 要把已放弃的次优方案的可计量价值看作被选取的最优方案 的 机会成本 加以考虑 才能对最优方案的最终利益作出全面的评价 三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成本对产量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 就是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 所引起的成本变动 四 付现成本 付现成本是指所确定的某项决策方案中 需要以现金支付的成本 在经营决策中 特别是当企业的资金处于紧张状态 支付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下 往往会选择付 现成本最小的方案来代替总成本最低的方案 五 应负成本 应负成本是机会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不是企业实际支出 也不记账 是使用 某种经营资源的代价 六 重置成本 是指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值购买目前所持有的某项资产所需支付的成本 七 沉没成本 是指过去发生 无法收回的成本 这种成本与当前决策是无关的 八 可避免成本 是指通过某项决策行动可改变其数额的成本 九 不可避免成本 是指某项决策行动不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 也就是同某一 特定决策方案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 十 可延缓成本 某一方案已经决定要采用 但如推迟执行 对企业全局影响 不大 同这一方案相关联的成本就称为可延缓成本 十一 不可延缓成本 如已选定的某个决策方案必须马上实施 否则会影响企 业的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那么与这一方案有关的成本称为不可延缓成本 十二 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 相关成本指与决策有关的未来成本 比如差别成本 机会成本 边际成本 机会 成本 应负成本 重置成本 可避免成本 非相关成本指过去已发生 与某一特定决策方案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 比如 不 可避免成本 沉没成本 原始成本 第二节 半变动成本的分解 一 高低点法 是指以某一时期内的最高点产量的半变动成本与最低点产量的半 变动成本之差 除以最高产量与最低产量之差 注意 高点或者低点应该是业务量 如产量 的最高或者最低点 而不是成本的 最高或者最低点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第 页习题二 注意最高点和最低点是按照直接人工小时 业务量 来选择的 最高点 月份直接人工 小时维修费 千元 最低点 月份直接人工 小时维修费 千元 b a 二 散布图法 亦称布点图法 是指将所观察的历史数据 在坐标低上作图 据以确定半变动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各占多少的一种方法 三 回归直线法 最小二乘法 一般需要首先计算相关系数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第 页习题四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经计算相关系数接近于 1 所以可以按照回归直线法进行分解 n 数据个数是 9 个 129 167 2552 2109 当机器工作小时为 25 小时时 维修成本为 9 83 0 6089 25 25 05 元 教材有关表达式尽量记忆背诵 否则按照上边方程假设未知数求解 精确度由高到低排列 回归直线 散布图 高低点 简便度由高到低排列 高低点 散布图 回归直线 管理会计同步练习题与解答 教材第 页习题三 参考答案 该题目命题有严重错误 可以计算出相关系数 并非接近于 事实上采用回归 直线法计算是不合适的 而且计算出的固定成本是负数也不符合常规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去年 12 个月中最高与最低业务量情 况下的制造费用总额如下 摘要 高点 10 月 低点 3 月 业务量 机器小时 75000 50000 制造费用总额 元 176250 142500 上表制造费用总额中包括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该厂会计部门曾 对低点月份业务量为 50000 机器小时的制造费用总额作了分析 其各类成本的 组成情况如下 变动成本总额 50000 元 固定成本总额60000 元 混合成本总额 32500 元 制造费用总额合计 142500 元 要求 1 采用 高低点法将该厂的混合成本分解为变动部分与固定部分 并写出混合成本公式 2 若该厂计划期间的生产能量为 65000 机器小时 则其制造费用总额将为 多少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 设方程为 y a bx 则 b 176250 142500 75000 50000 33750 25000 1 35 元 小时 将 75000 176250 或 50000 142500 带入方程 求得 a 176250 1 35 75000 aa 75000 元 该厂混合成本中包含的固定成本 75000 60000 15000 元 混合成本中单位变动成本 32500 15000 50000 0 35 元 小时 混合成本公式如下 y 0 35x 15000 2 总成本公式为 y 1 35x 75000 y 1 35 65000 75000 162750 元 第四章 变动成本法 按安全成本计算 产品成本包括了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 性制造费用 而按变动成本计算 其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和变动 性制造费用 对固定性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 而是作为期间成本 全额列入 损益表 从当期的销售收中直接扣减 第一节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产品的区别 一 产品成本组成的不同 在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而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不包 括固定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分摊地固定性制造费用 固定性制造费用 产量 二 在 产成品 与 在产品 存货估价方面的区别 采用完全成本法时 期末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中不仅包含了变动的生产成本 而 且还包含了一部分的固定成本 采用变动成本法时 期末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并 没有负担固定成本 其金额必然低于采用完全成本法时的估价 三 在盈亏计算方面的区别 产销平衡的情况下 本期生产量等于销售量 期末存货等于期初存货 按 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 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产大于销 本期生产量是大于销售量 期末存货大于期初存货 按完全成 本法确定的净收益 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产小于销 本期生产量小于销售量 期末存货小于期初存货 按完全成本 法确定的净收益10 所以开发 A 品种比开发 B 品种更有利 决策结论 应当开发 A 品种 三 停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 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分析 亏损产品的 亏损 一词是针对完全成本法而言的 它不仅考虑了变动成本 而且考虑了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 所以是亏损的 只需弄清亏损产品是否能提供贡献毛益 若贡献毛益为正数 说明该项亏损 产品不应停产 教材 页的例题看起来比较长 它主要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了停产前和停产 后的净收益情况 解释了亏损产品为什么不一定停产的内在机制 但实际考试时 如果考核类似的计算决策题目 只需要计算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就可以了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第 页习题二 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由于生产产品 的贡献毛益 150000 105000 15000 30000 元 所以该产品不应该停产 如果你学习教材中的做法求出停产以后的净收益也可以 思路如下 如果停产 产品 那么原来由产品 分摊的那部分固定成本 就会转为由其他产品分摊 但 是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 具体指标如下表显示 项目 合计 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 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销售成本合计 销售毛利 销售费用 变动费用 固定费用 销售费用合计 净收益 停产以后 企业的净收益减少为 元 所以不能停产 产品 原因就是 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 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 四 亏损产品转产的决策分析 说明转产是核算的两个条件 只要转产的新产品是利用亏损产品停产后腾出来的生产能力 不需占用其他 产品的生产能力 固定成本是无关成本 同时新产品提供的贡献毛益大于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 五 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 当企业利用现有剩余生产能力来接受追加订货时 只要对方出价略高于产品的单 位变动成本 并能补偿专属的固定成本 便可以考虑接受 下全单 下全单 涉及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 页习题五 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运用差量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 差别收入 20000 150000 元 差 别变动制造成本 20000 650000 250000 80000 100000 元 不 考虑变动销售费用的情况下 差别收入超过差别变动制造成本 同时未超出该厂 的剩余生产能力 可以接受订货 换个思路 由于客户订货 20000 件 没有超过剩余生产能力 所以无须追加专 属固定成本 比较客户的出价和单位变动成本就可以 而且变动成本无须考虑变 动销售费用 因为 产品单位变动成本 650000 250000 80000 5 元 小于客户价格 所以接受订货 六 零 部 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分析 差量分析法 该类决策是计算类决策题目的热点考核对象 自制的差别成本在无需增加专用固定设备的情况下 只包括变动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制造费用 不必考虑固定成本 外购的差别成本一般包括买价 运费 保险费 定货费 验货费等 几种情况 1 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且只能自制一种产品 比较外购价与自制的差别成本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 页习题六 零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方法一 比较自制差别成本和外购差别成本的大小 自制差别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制造费用 合计 外购差别成本 购价 差异 上述计算项目中 每月的变动制造费用为 变动制造费用 间接人工 物料 动力 3000 500 1100 4600 计算结果表明 每月的自制差别成本比外购差别成本低 400 元 故应该选择自 制 方法二 比较外购单价和自制单位变动成本 制造费用中的三个变动项目 计算其单位人工小时对应的金额 单位人工小时的间接人工 元 单位人工小时的物料 元 单位人工小时的动力 元 合计 单位人工小时的变动制造费用 元 单位产品对应的变动制造费用 元 自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 元 外购单价 元 显然 自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小于外购单价 所以选择自制 2 如果剩余生产能力还可以用于生产其他产品 应该将生产其他产品丧失的贡 献毛益作为选择自制零件的机会成本 教材 152 页例题一的后面部分 3 自制一种产品需要追加固定成本 计算决策临界点产量 决策临界点产量 追加固定成本 外购单价 追加前的自制成本 如果零件需要量大于临界点 应该选择自制零件 如果零件需要量小于临界点 应该选择外购零件 分析教材 152 页最下方的例题二 假设外购成本方程 Y 20X 自制成本方程 Y 20000 10X 联立方程 可以求出 X 2000 Y 40000 就是教材中所 强调的决策临界点 产量为 2000 件 超过临界点 自制核算 低于临界点 外 购核算 利用方程求解 可以回避记忆决策临界点的公式 4 由于采购批量的不同产生几种采购价格 采用成本平衡法 分析教材 154 页的例题三 假设外购成本方程 Y 1 55X X6000 自制成本方程 Y 3000 X 联立方程 Y 1 55X X6000 以及 Y 3000 X 可以求出 X 10000 Y 13000 成本平衡点或者决策临界点 由此得出教材 154 页的结论 5 有 AB 两种部件 自制 A 或外购 B 自制 B 或外购 A 分析教材 155 页的例题四 自制零件 A 同时外购零件 B 的成本为 12 5000 10 4000 100000 元 自制零件 B 同时外购零件 A 的成本为 20 5000 7 4000 128000 元 显然自制零件 B 同时外购零件 A 的成本为高 自制零件 A 同时外购零件 B 的成 本为低 选择低者 应该自制零件 A 同时外购零件 B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某厂生产 A 产品 其中零件下一年需 18000 个 如 外购进价 50 元 个 如利用车间生产能力进行生产 每个零件的成本合计为 52 元 其中 直接材料费 20 元 直接人工费 20 元 变动制造费用 8 元 固定制 造费用 4 元 该车间的设备如不接受自制任务 也不做其他安排 要求 决 策下一年企业的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由于该厂有剩余生产能力可以利用 原有固定成本不会因自制而增加 也不会因 外购而减少 故自制时固定制造费用属于无关成本 进行差量分析如下 差量成本 自制方案 预期成本 20 20 8 18000 864000 元 外购方案 预期成本 50 18000 900000 元 自制差量收益36000 元 七 半成品立即出售或继续加工的决策分析 为了在这两种方案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就必须计算分析进一步加工后预期所 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进一步加工时所追加的成本 若前者大于后者 则以进一步 加工的方案较优 反之 若前者小于后 则以出售半成品为宜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第 页习题七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收入 00000 150000 元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成本 0 65 0 25 0 10 100000 15000 10000 125000 元 深加工与直接出售的差别收益 150000 元 125000 25000 元 所以应该选择进一步加工 八 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 计算原理同七 联产品是指利用同一种原材料 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或 用途不同的主要产品 如汽油 煤油 柴油均是炼油厂的联产品 采用差量分析法 弄清楚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了预期的可分成本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 则应该进一步加工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 则应该分离后立即 出售 九 产品最优组合的决策分析 通过线性规划计算出最佳组合 首先确定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并用代数式表示 其次结合图解法进行求解 第二节 产品定价决策 一 产品定价的方法 一 完全成本订价法 完全成本订价法是指按照产品的完全成本 加上一定百分比的销售利润 作为订 价产品销售价格的依据 公式 产品单价 产品预计单位完全成本 1 利润加成的 这里的 利润加成的 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利润率 成本加成率 教材 页最下面例题的思路是 产品单价 产品预计单位完全成本 1 利润加成的 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总额 生产量 1 利润加成 的 10 8 7 75000 10000 1 10 35 75 元 二 变动成本订价法 变动成本订价法是指按照产品的变动成本加上一定数额的贡献毛益 作为制订产 品销售价格的依据 2000 上全单 涉及 公式 单价 单位变动成本 贡献毛益率 单位变动成本 补偿率 单位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率 单位变动成本 贡献毛益 二 产品最优售价的决策分析 边际收入是指价格下降后增加的销售量所增加的收入 边际成本是指价格下降后 增加销售量所增加的成本 贡献毛益净增额是指边际收入减去边际成本后的差 额 产品单位下降的最大限度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地方 即产品的最佳价 格应该是最接近于贡献毛益增加额等于零的地方 三 降价的决策分析 公式 提示 这些公式的意义不大 千万不要去死记硬背 考试时只要根据本量利分析的 基本思路 列出损益方程 求解未知数就完全可以了 库存决策 一 库存决策的意义 存货特点 存货是企业生产的一项潜在因素 要占用一定的资金 存货是一 种暂时被 冻结 的资金 存货又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一项不可缺少的 物资储备 二 同库存决策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平均库存量是指一个企业库存量的平均数 平均库存量 最高库存量 最低库 存量 2 订货量 0 2 订货量 Q 2 采购成本是指物资本身的成本 它随订货数量大小而增减 与订购次数多少没有 关系 采购成本包括运费 订货成本是指为获得存货所发生的成本 包括与订货有关的各种费用 差旅费 到货验收 进仓 货款支付手续费 订货成本对生产企业来说 就是一种生产 准备成本 订货成本或者生产准备成本与订购次数或者生产批次存在直接联系 它随着订购次数或生产批次多少而增加或者减少 一般理解为正比关系 单次订 货成本是一个常数 K 但是它与每次订货数量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 存贮 存储 成本是指物资存放在仓库经过一定时间后所发生的全部成本 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 它随着订货数量多少而增加或者减少 一般理解为正比关系 单 件储存成本是一个常数 KC 但是它与订购次数或生产批次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 缺货损失是指由于存贮不足 不能及时满足顾客或生产上需要而引起的缺货损失 费用 比如 缺货引起的停工损失 延期交货而支付的罚金 信誉损失 失去销 售机会的机会成本 存货成本 存货总成本 是指存货上所耗费的总成本 主要包括采购成本 订货 成本 存储成本 缺货成本 TC 安全存量 安全储备量 是指为了因生产量增加或提前领料 使当月耗用量超计划 或因故延迟交货等特殊原因 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保险储备量 安全存量的基本 公式 安全存量 预计每日最大耗用量 预计平均每日正常耗用量 X 提前天 数 三 库存决策方法 一 确定经济订货量 最佳采购批量 经济订货量是指以最小的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避免缺货损失 寻找最经济的批 量 注意 在研究经济订货量时本教材只考虑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 1 列表法 逐次测试法 估计几个订货量进行比较计算 选出成本合计数最 低者 订货次数 材料需要量 每次订货量 D Q 平均库存 Q 2 全年订货成本 单次订货成本 订货次数 K D Q 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 全年平均单件库存成本 平均库存量 KC Q 2 全年总成本 TC 全年订货成本 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之和 K D Q KC Q 2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第 页习题八 逐次测试法 考虑到逐次 测试法的局限性 我们将题目中材料的年需要量修改为 30000 件 单位储存成 本修改为 0 60 元 每次订货量 Q 需要测试的订货次数 D Q 平均库存量 Q 2 储存成本 KC Q 2 订货成本 K D Q 成本合计 K D Q KC Q 2 500 30000 500 60 500 2 250 0 60 250 150 10 60 600 750 600 30000 600 50 600 2 300 0 60 300 180 10 50 500 680 1000 30000 1000 30 1000 2 500 0 60 500 300 10 30 300 600 2000 30000 2000 15 2000 2 1000 0 60 1000 600 10 15 150 750 3000 30000 3000 10 3000 2 1500 0 60 1500 900 10 10 100 1000 5000 30000 5000 6 5000 2 2500 0 60 2500 1500 10 6 60 1560 6000 30000 6000 5 6000 2 3000 0 60 3000 1800 10 5 50 1850 显然 每次订货 1000 件 存货总成本最低 则为最佳采购批量 经济订货批量 但是应该指出 逐次测试法属于数学中的不完全归纳法 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证 明 如果按照原来的题目 最佳采购批量是 274 件 显然从逻辑上来说 运用 逐次测试法很难得出结论 书的作者即命题人没有考虑周全 2 图解法 优点是直观 缺点是更加难以计算 3 数学模型法 注意公式 讲解教材 174 页的公式推倒过程以及最佳经济批 量 存货总成本的有关公式 不要去死记公式 公式太多了 理解 经济订货量 是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相等时订货批量 即能推出教材上公式 常见考点 接上例 如果采用数学模型法 经济订货批量 2 10 30000 0 6 1 2 1000 件 二 确定经济订货点 经济订货点是指能使企业确定最适宜的订货时间 即所谓的最佳订货点 它通常 受到经济订货量 正常消耗量 提前期 安全储备量等因素影响 正常消耗量是指产品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预计的每天或每周材料的正常消耗量 提前期是指从提出订货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 交货时间 安全储备量 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 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 提前期 订货点 提前期 平均日耗量 安全储量 或者订货点 提前期 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 品 每生产一件该产品需 A 零件 12 个 假定公司每年生产品 15 万件产品 A 零 件的每次订货费用为 1000 元 每个零件的年储存保管费用为 1 元 1 确定 A 零件最佳采购批量 2 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是多少 不包括买价 3 每 年订货多少次最经济合理 4 如果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为 6000 件 从提出 订货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为 10 天 那么安全储备量以及订货点是多少 每 年按照 360 天进行计算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 A 零件最佳采购批量 60000 件 2 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 全年订货成本 全年平均库存总成本之和 K D Q KC Q 2 12 150000 60000 1000 60000 1 2 60000 元 3 订货批次 材料需要量 每次订货量 D Q 12 150000 60000 30 次 4 安全储备量 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 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 提前期 6000 12 150000 360 10 6000 5000 10 10000 件 订货点 提前期 平均日耗量 安全储量 10 5000 10000 60000 件 或者订货点 提前期 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 10 60000 60000 件 四 最优生产批量的决策分析 生产准备成本是指一批产品投产前需花费的准备成本 如调整机器设备 准备工 卡模具等项工作而发生的成本 它不以每批产量的多少为转移 单次生产准备成 本是一个常数 K 生产准备成本与生产次数成正比 储存成本是指单位产品 存储一个单位期间的储存成本 例如仓储及其设备维修费 折旧费 保险费等 这类成本是变动的 以每批数量的多少为转移 单件储存成本是一个常数 KC 因为在成批生产的企业 全年产品投产的总量一般是不变的 每批产量越大 全 年投产的批次就越少 反之 批次越多 上述的生产准备成本与批量无关 但与 批次成正比 如果投产的批次越少 生产准备成本就会减少 但减少批次 必须 要增大批量 从而会使全年储存成本增加 可见 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是相 互消长的 所以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达到最小的生产批量 即为最优生 产批量 按照教材中的公式 你可以这样理解 P d p 是一个库存量折扣率 所以在上 述的经济批量公式中的分母库存成本乘以该折扣率 就可以了 你去推推看 如 何 又少记了一个公式了 当然 你要在理解之后才能如此喽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第 页习题九 最优批量决策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经济定货量 1000 件 总成本 300 元 一次投产的最优批量 2000 件 总成本 150 元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 页习题十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一次投产的最优批量 件 总成本 元 五 A B C 库存分类管理方法 定义 所谓 ABC 库存分类管理方法又称为重点管理法 它把库存物资按某种物 资占库存物资总数量的百分比和该种物资金额占库存物资总金额的百分比的大 小为标准 划分为 ABC 三类 实行分类管理与控制 A 类 品种数量少占用资金多 进行重点控制 B 类 品种数量较多 比较值钱 永续盘存 不如 A 类严格 C 类 零碎 种类很多 但不值钱 采用简单方法 双箱法 注意 教材 181 页的例题中 4 号和 2 号存货为 A 类存货 5 1 7 号存货为 B 类存货 6 8 3 号存货为 C 类存货 我在面授班讲课时 经常遇见学员询 问 为什么教材中金额比例为 5 的 7 号存货作为 B 类 而金额比例为 4 的 6 号存货却作为 C 类存货 我的回答是 教材给我们 B 类存货的金额百分比范围 是 15 20 如果在 B 类存货中包括 6 号存货 其金额比例就会达到 23 超出比例范围 就会增加管理成本 降低管理效率 不过 教材中所给的比例只 是一个相对的参考值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一般认为三类存货保持大概 7 2 1 就 可以 6 号存货如果确实属于 一般重要 而不是 不重要 完全可以作为 B 类 存货 请注意修改以下教材错误 教材181页表8 20最后一行 C类存货的领用总数量 应该是 3000 18000 15000 36000 件 领用总金额 7500 4500 750 12750 元 教材将这两个数字印刷错位了 第四节 生产设备最优利用的决策 一般可通过计算分析不同类型设备之间产品加工批量的成本平衡点 然后根据所 要加工的产品的批量大小 选择用何种设备加工较为合适 基本原理 A 设备加工总成本 y a bx B 设备加工总成本 y a bx 然后设两者成本相等 求出成本平衡点 然后根据所要加工的产品的批量大小 选择用何种设备 类似的计算前面题型已有多次了 请广大学员一定注意搞清楚 我在讲授教材 185 页图表时候采用了图表中三个交点的近似数值 10 30 60 这主要是为了讲课的方便 一个来自生活中的管理会计问题 你们当时在购买神州行手机卡 不要月租 和 全球通手机卡 要月租 决策时 你的依据是什么呀 比如在北京神州行手机卡 的收费标准是 0 60 元 分钟 全球通卡的收费标准是 0 40 元 分钟和月租费 50 元 月 我们建立两个方程 以通话时间为 X 分钟 月通话费为 Y 元 Y 0 60X Y 0 40X 50 联立方程求解 X 250 分钟 Y 150 元 如果你每月通话时间在 250 分钟以内 应该购买神州行手机卡 如果你每月通 话时间在 250 分钟以上 应该购买全球通手机卡 报纸上说如果你每月通话费 在 150 元以内 应该购买神州行手机卡 如果你每月通话费在 150 元以上 应 该购买全球通手机卡 也是这个道理 第九章 长期投资决策 第一节 长期投资决策及其特点 长期投资决策的特点 金额大 时间长 一次投资 分次收回 风险大 长期投 资决策按其经营的范围 可分为战略性的投资决策和战术性的投资决策 战略性投资决策是指对整个企业的业务经营发生重大影响的投资决策 如新建车 间 上新生产线 开发新产品 战术性投资决策是指对整个企业的业务 经营方面并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投资决 策 如产品更新换代 增加花色品种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等 第二节 影响长期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货币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 一 货币时间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殖 复利是指不仅要计算本金的利息 而且还要计算利息的利息 即利息可以转化为 本金 同原来的本金一起作为下期计算利息的根据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掌握 复利 复利现值 复利终值 年金现值 年金终值 折现率的名词解释 复利终值是指一定量的本金按复利计算的若干期后的本利和 复利现值是指在今后某一规定时间收到或支付的一笔款项 年金是指在若干期内 每隔相同的间隔收到 或支付 相等的金额 常见考点 年金终值是指按复利计算的定期等额收入或支出的终值 其实是每期年金的复 利终值的之和 这可要理解的 年金现值是指按复利计算的定期等额收入或支出的现值 其实是每期年金的复 利现值的之和 这可要理解的 复利终值公式 复利终值系数 F P I N 复利现值公式 复利现值系数 P F I N 年金终值公式 年金终值系数 F A I N 年金现值公式 年金现值系数 P A I N 我们只要知道复利终值系数 就可以将相应的其他系数全部计算出来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 230 页习题一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 已知本金 求本利和 F P F P I N 100 F P 6 7 100 1 503 150 3 2 已知本金 求本利和 F P F P I N 100 F P 2 120 100 F P 2 100 F P 2 20 100 7 244 1 485 1075 73 3 已知终值 求现值 P F P F I N 100 P F 6 7 100 0 665 66 5 4 已知终值 求现值 P F P F I N 1000 P F 7 80 1000 F P 7 80 1000 224 234 4 48 5 已知终值 求现值 P F P F I N 1000 P F 2 36 1000 F P 2 36 1000 2 039 490 44 6 F P F P I N 1 F P 0 5 12 1 1 061 1 061 实际 利率为 1 061 1 0 061 6 1 7 F P F P I N 1 F P 2 4 1 1 082 1 082 108 2 实际利率 108 2 1 8 2 8 F P F P I N 100 F P I 20 265 F P I 20 2 65 查表 I 5 前述单利 复利业务都属于一次性收付款项 即假定期初一次存入 期末一次取 出 年金则是指每次收入或付出相等金额的系列付款 特殊情形一 全部不等额系列付款现值的计算 为求得不等额系列付款现值之和 可先计算每次付款的复利现值 然后加总 不 等额系列付款现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5 年年末的现金流量如表所示 年 t 现金流量 Ut 12345 10002000300020001000 若贴现率为 10 则此项不等额系列付款的现值为 1000 0 909 2000 0 826 3000 0 751 2000 0 683 1000 0 621 6801 元 以上各复利现值系数 可查阅复利现值系数表 如果遇有若干年间不连续发生的不等额的系列付款 可列表计算各项现金流量的 复利现值 然后求系列付款的现值之和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利率为 10 第 3 年末需用 2000 元 第 5 年末 需用 2000 元 第 6 年末需用 4000 元 为保证按期从银行提出款项满足各年 年末的需要 现时应向银行存入的款项可列表计算如下 表 各年不连续发生的不等额系列付款 单位 元 T Ut PVIF 10 t PV0 356 200020004000 0 7510 6210 564 150212422256 合计 8000 5000 特殊情形二 年金与不等额系列付款混合情况下的现值 如果在一组不等额的系列付款中 有一部分现金流量为连续等额的付款 则可分 段计算其年金现值和复利现值 然后加总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某项现金流量如表所示 贴现率为 10 试计算 该项系列付款的现值 表 年金和不等额系列付款 单位 元 年 t 现金流量 Ut 123456789 300030003000200020002000200020001000 在这个例子中 1 3 年为等额付款 可求 3 年期的年金现值 4 8 年也为等 额付额 可求 8 年期的年金现值 但要扣除前 3 年的年金现值 即延期年金现 值 第 9 年的现金流量可计算其复利现值 该项不等额的系列付款现值可按 下列公式计算 FVn 3000 PVIFA 10 3 2000 PVIFA 10 8 PVIFA 10 3 1000 PVIF 10 9 3000 2 487 2000 5 335 2 487 1000 0 424 13581 元 表示相应内容为下标 二 现金流量 现金净流量是指现金流出量和现金流入量的差额 流出量的内容包括 流入量的内容包括 固定资产的投资 外购的 其投资应包括购置费 运输费 安装费等 为保持 有关投资项目的有效运用而投入的各项流动资金 开发资源所发生的现金支出 革新产品等发生的现金支出 营业的净收益 固定资产投产后 每年计提的折 旧 属于非付现成本 固定资产报废的残值收入 垫支流动资金的收回 必须掌握的重要补充内容 营业活动中 每年现金净流量应该如何测算 每年现金净流量 税后 销售收入 付现成本 所得税 销售收入 付现成本 非付现成本 所得税 非付现成本 净利润 非付现成本 如果非付现成本都是固定资产年折旧 则可以得出 每年现金净流量 税后 净利润 年折旧 这个公式对我们将来有关长期投资的具体决策非常有帮助 希望同学认真把握 第三节 评价投资决策的一般方法 评价投资效果的分析方法 一般包括如下几种 投资利润率 静态 投资回收期 静态或者动态 净现值法 现值指数法 内部收益率法 动态 一 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是反映单位投资一年给企业所创造的全部收益 也可以叫做会计收 益率 按投资原始总额计算的投资利润率 税后利润 原投资总额 原投资总额在计算时应该采用平均数 如果没有残值 应该采用原始投资额 2 如果有残值 应该采用 原始投资额 残值 2 决策标准与结论 1 如果计算的投资利润率大于预定要求达到的投资利润率 说 明项目可以考虑接受 2 如果计算的投资利润率小于预定要求达到的投资利润 率 说明项目不宜接受 3 当有两个以上方案进行比较时 宜选用投资利润率较 大的方案 二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 也做投资偿还期 这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的常用方法 它是对 一个投资项目偿还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粗略估算 在确定投资回收期或者 投资偿还期时 应该以年现金净流量 净收益 年折旧 作为每年偿还金额 每年收 回投资金额 按平均 回收期 投资金额 平均每年的现金净流量 这里的投资金额就是原始投资数 不是平均数 按累计 回收期 年数 可以一年内收回的剩余投资额 可以收回投资的最后一 年的净流量 讲解教材 203 页的例题 按照现值计算投资回收期的例题 不考虑时间价值的叫做静态投资回收期 考虑时间价值的叫做动态投资回收期 注意二者的区别 三 净现值法 把与某投资项目有关的现金流入量都按现值系数折成现值 然后同原始投资额比 较 就能求得净现值 在不同投资方案原始投资额不相等的情况下 衡量方案的 优劣不能单纯依据净现值多少来判断 四 现值指数法 现值指数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和原始投资金额之间的比率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准备买一设 备 该设备买价 32 万元 预计可用 5 年 其各年年末产生的现金流量预测如下 现金流量单位 万元 年份 1 2 3 4 5 现金流量 8 12 12 12 12 若贴现率为 10 计算该项投资的净现值和现值指数 并说明应否投资该设备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净现值 8 0 909 12 3 791 0 909 32 9 856 0 方案可行 现值指数 8 0 909 12 3 791 0 909 32 1 308 1 方案可 行 五 内部收益率法 内部报酬率法 内涵报酬率法 内部收益率是指一个投资项目的逐期现金净流入量换算为现值之总和将正好 等于原始投资金额时的利息率 折现率 内部收益率实际上是投资方案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和最高的资金成本率 确定内部收益率的方法是 逐次测试 不管每年的现金净流入量是否相等 都可能需要采用内插法或者插值法 这里的内插法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我们先结 合教材中的例题 讲解内插法的基本原理 这个方法非常重要 一定要重点掌握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某项目按 14 的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 80 万 元 按 16 的设定的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 8 万元 行业基准折现率为 12 要求 1 不用计算 直接判断该项目是否具备财务可行性 并说明理由 2 用内插法计算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 并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1 按 12 计算的 NPV 一定大于按 14 计算的 NPV 80 万元 故具有财务 可行性 2 IRR 14 80 0 80 8 16 14 15 82 IRR 15 82 设定的折现率 12 故方案具有财务可行性 自考名师王学军推荐例题 教材 230 页习题二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 方案 投资的年平均利润率 税后利润 原始投资额 偿还期 净现值 现值指数 内部收益率 一 1750 10000 10 10000 2 15 10000 1750 5 7 年 1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