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docx_第1页
交通肇事罪.docx_第2页
交通肇事罪.docx_第3页
交通肇事罪.docx_第4页
交通肇事罪.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肇事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随之大量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87亿,其中汽车占7600万。富余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到来了弊端交通肇事。交通肇事现象出现了居高不下的恶劣态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的国家。2006 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次,死亡89,455人,受伤431,139人,直接经济损失148,956万元;2007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209起,造成81,649人死亡、380,44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亿元;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交通肇事一旦发生,对人对己都是一种伤害。而如果在交通肇事中导致了人重伤、死亡或者是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就构成了犯罪,即交通肇事罪。当前,我国正处于交通事故的高发和频发期,将一些社会危害巨大、性质恶劣的交通肇事行为入罪量刑是立法者用来遏制住交通事故数量上升、损失巨大势头的必要手段。发生交通肇事原因有很多,如酒后驾车,对车辆保养不佳、疲劳驾驶、超速等等。从危险驾驶行为看交通肇事罪的重构通常认为,交通肇事是一种过失犯罪,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其中对于其究竟是有意识的过失还是无意识的过失,无论是法律条文上还是司法实践中,大多不予以区分。按理来说,自信的过失显然在恶劣性上要强于疏忽大意的过失,交通肇事一致被认为是自信的过失,而对于危险驾驶下的交通肇事,这种故意违法行为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恶劣性要远远大于其他种自信的过失。也有学者大胆地假设交通肇事是一种混合罪过。对于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是故意的,对肇事结果是过失的。当然此种理论遭到了主流观点的批驳。而笔者在此大胆地认为,交通肇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过失犯罪,虽然对于故意犯罪的解释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但其实无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危害后果的发生都是可能的一种状态,区别主要在主观的心态,一个是希望放任,一个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避免不及,危险驾驶下的交通肇事有间接故意的嫌疑,不仅对自己违法交通管理法规危险驾驶的行为在主观上是故意,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也是一种放任的故意,因为这些行为极易会导致“致人死亡,重伤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损失”这一结果,因为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对危险驾驶行为的明确禁止,因为有了严格的交通驾驶培训,其应当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驾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有意违反有了违法性的特征,并不同于一般的有意识的过失,其故意放任,用间接故意解释其主观方面也具有合理性。应当说,修改交通肇事罪的相关规定,不仅仅为法律修改本身,也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舆论纷争,根据目前的交通肇事罪规定,几起重大的飚车肇事和醉酒驾驶肇事案由于行为人未逃逸就只能最高处到三年有期徒刑。确实就从刑法体系本身来说,过失致人死亡也能处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带有故意成分的危险驾驶交通肇事行为实在不应只是最高三年有期徒刑的量刑。反过来说,如有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法规但是并没有造成法定程度的后果,就只能够给予行政处罚。那些对社会安全性具有很大威胁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驾驶行为,很难纳入到刑法的范围,这是刑法的一大缺陷。再假设对于行为人严重危险驾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定罪,能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反而以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实使刑罚显失平衡。鉴于对于纯粹的危险驾驶行为也很难被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所以对于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还是应该主要以交通肇事罪来规制,目前的刑法只将造成了严重后果的交通违法行为纳入规制范畴,而交通肇事罪规定的量刑较低,却忽视了酒后驾驶、超速驾驶、驾驶安全装置不当的车辆等危险驾驶行为其本身的极大危险性。为进一步完善交通肇事发生前后的刑事立法,有效减少交通肇事犯罪人实施犯罪的机率,应当仿效日本刑事立法的规定,在刑法中设立危险驾驶罪,或称为交通危险罪。将服用毒品、麻醉药品或酒类后,不具有安全驾驶交通工具的能力而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人纳入刑法的规制对象, 单独对危险驾驶的行为人定罪处罚。笔者的观点,也可以就目前的刑法规定,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到交通肇事罪的加重量刑情节中。事实上,最高院关于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以及浙江省高院出台的意见中,可以看到危险驾驶行为,已经作为犯罪构成及缓刑适用上的考量因素,必将在交通肇事罪名的修改中得到体现。酒驾2009年9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广东黎景全案和四川孙伟铭案两起醉酒驾车犯罪案件,并附加了倾向性意见:今后,对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放任危害后果发生、造成重大伤亡的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应当依照刑法第115 条第1 款的规定定罪处罚。在2010 年国家“两会”上,有人正式提出需对醉酒驾驶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建议增设“危险驾驶罪”。虽然我们的交管部门曾屡次开展打击“醉驾”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刹住酒后驾车的歪风。从相关统计资料看出,酒后驾车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元凶之一。要想标本兼治,除了突击、集中整治外,没有完善的立法是很难做到的。将“醉驾”入罪,将会为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现行刑法,更好的保护社会和民众的合法权益。张明楷教授也主张:在交通领域内增设酒后驾驶、超速驾驶等犯罪。当然,一般的酒后驾驶仍可利用现行法律进行处置,否则有可能偏离我们宽严相济的初衷,但如何把握从“酒驾”到“醉驾”的程度,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交通肇事引发的肇事逃逸事件交通肇事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的犯罪,而且,“从司法实践有关交通肇事罪的调查结果显示来看,几近50%的肇事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罪责而逃逸,使被害人由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亡。”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不言自明,由此还带来侦查费时费力、财产损失得不到补偿、受害人及其家属精神痛苦得不到抚慰、社会风气严重毒化等一系列恶果。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何为“逃逸”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规定,导致执法者在概念上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势必影响交通肇事案件的及时公正处理。因此,科学地界定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涵义,己经成为目前司法实践中正确处理交通肇事案件的一个重要问题。完善我国交通肇事罪的思考(一)我国对于交通肇事规定存在的问题第一,如前所述我国对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是实害犯,即只有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本罪。这表明一些违反交通运输管理规定的恶性驾驶行为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随着社会进步,交通工具在速度、安全性能等各方面的性能都有很大的改进,这同时带来了交通肇事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结果的隐患,也加大了交通事故对于社会带来的危害性,使得交通事故类案件更加复杂。单纯以机动车驾驶员素质和对机动车驾驶员的监管,难以保障我国的交通管理法规的落实。同时,由于我国规定的是实害犯,就使得驾驶人员在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时抱有侥幸的心理,这也是酒后驾驶屡禁不止的众多原因之一。第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对于无证、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致1 人以上重伤或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将上述情节作为了由一般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条例上升为违反刑法的条件。说明无证、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等情形(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属于应加重处罚的情节。但是,对于本身危害结果就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又具有无证、酒后、吸食毒品后驾车情形的,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中并没有以此作为加重或升格情节来规定,只是将其吸收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中。如果肇事者具有无证、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等情形,但又无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则无细化的规定,与没有此类情形的相同结果案件同样处理。(二)立法完善的建议面临当前交通肇事案件急剧增多和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案件普遍存在量刑畸轻及适用缓刑、拘役过多过滥的情况,迫切需要通过立法规范交通肇事量刑的适用和执行,充分发挥刑罚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功能,使犯罪人切身感到自由被剥夺和物质财产丧失的痛苦,使社会成员不能犯罪、不敢犯罪、害怕犯罪,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减少和控制交通肇事犯罪的刑罚目的。1、应明确规定交通肇事案适用从轻、减轻的具体情节和量刑幅度绝大多数交通肇事案件都具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这是交通肇事案件特有的现象。现行法律对交通肇事案件怎样量刑、怎样适用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没有明确规定, 也没有明确规定量刑时必须综合考虑具有严重违反交通管理秩序的具体情节, 这给法官形成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建议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交通肇事案件适用从轻或减轻或从重情节做出明确规定。在量刑时要综合考虑违章驾驶的具体情节,对诸如超速行驶、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或者无驾照驾驶机动车,或者明知是无牌证或已报废的机动车、安全设施、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等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非法改装的机动车而驾驶等行为,表明行为人在主观方面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危害交通安全的可能性高,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主观恶性大,因而在量刑时应明确规定这些情形不可以适用减刑。在适用从轻情节时量刑幅度应适当, 并明确规定不可以适用拘役和免予刑事处罚。2、明确规定自首的条件虽然刑法第67条第1款与自首和立功解释对首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当前司法实践中对交通肇事自首的认定仍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予以统一。犯罪嫌疑人在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行为完全符合刑法第67条第1款和自首和立功解释的规定,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却将犯罪嫌疑人交通肇事后报警的行为排除在自首之外,尽管这种规定有利于严厉打击交通安全犯罪,但违反了罪刑法定的原则。法院仅以犯罪嫌疑人具有交通肇事后报警,并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行为认定为自首,而不考虑犯罪嫌疑人是否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规定的当事人必须履行救助义务,也完全违背了立法精神。刑法第133条明确规定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必须是具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和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后果,否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表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要件之一。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特别法,其效力优于普通法,既然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已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在交通肇事后不仅必须履行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的义务,而且还必须积极履行救助受害人的义务,那么在认定自首时也必须考虑特别法的规定。刑法之所以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加重处罚情节,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挽救受害人的生命。那种报警后以怕挨打为名逃离现场怠于救助的行为可以认定为自首,而那些疏于报警但能主动积极救助义务等待公安机关处理的行为却不能认定为自首,明显有失法律的公平公正。片面地照搬刑法第67条第1款认定交通肇事自首情节不利于引导和督促犯罪嫌疑人积极履行对被害人及时实施救助义务,不利于实现刑法最大限度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有鉴于此,认定被告人是否具有自首情节,必须综合考虑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刑法第67条第1款和自首和立功解释的规定来认定,即认定自首(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除外)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主动投案;二是如实交待犯罪事实; 三是对受害人及时主动积极履行了救助义务。衡量被告人是否对受害人履行了救助义务不能仅停留在交通肇事发生后的抢救过程中,还包括对受害人的赔偿过程中, 不能孤立地把履行对被害人的赔偿责任单独作为酌情从轻情节来考虑,应该把它作为是否具有自首情节的一个方面来考量,因为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是被告人必须履行的民法义务,其主动赔偿,只表明其主观上具有悔罪情节,这与其主动供述犯罪事实是相一致的。3、应明确规定交通肇事案不得适用缓刑的具体情形对被告人适用缓刑不能片面考虑犯罪性质, 交通肇事罪虽然属过失犯罪,主观恶性较小,但社会危害性极大。判断被告人适用缓刑是否不致危害社会,关键看其交通安全意识的程度。诸如超速行驶、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或者无驾照驾驶机动车,或者明知是无牌证或已报废的机动车、安全设施、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等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非法改装的机动车而驾驶的行为都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典型表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都孙伟铭醉酒驾车案、杭州胡斌飙车案等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 针对这类情形就不能适用缓刑。因此,建议具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款第(一)至(六)项、第四条第一款第(一)至(三)项、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应明确规定不可以适用缓刑。4、将交通肇事罪规定为危险犯规定交通肇事罪的危险犯,将现行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修改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就将酒醉和高速驾驶等一些容易造成社会危害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纳入足以导致危害公共安全结果发生的危险行为,可以填补我国刑法对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飙车、醉酒驾驶行为规制的空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因抱以侥幸心理而屡禁不止的现象,达到有效规制犯罪的目的。5、细化交通肇事罪的有关规定对于交通肇事罪应当细化,将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六种情形作为升格条件。例如,在解释第四条规定的“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中,添加“(四)对于具有本法第2 条第一款规定情形之一,又具有本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情形的”;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最后改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再在解释中规定“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指,具有解释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同时具有解释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的。细化的规定既解决了类似胡斌和河南醉酒“宝马”案等虽不构成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或造成的危害结果严重,以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又显得刑罚过轻的问题,又缩短了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法定刑之间的差距。6、加重关于交通肇事罪法定刑的规定有学者建议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修改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在道路上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7 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对方受到较为严重的伤害后逃逸,能够救助而不履行救助义务,逃避法律追究的,处7 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因不履行救助义务,逃避法律追究致人死亡的,处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非交通运输人员犯前款罪的从轻处罚。”认定交通肇事罪的性质,区分交通肇事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划清交通肇事罪与非罪的界限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失。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行为人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交通事故,则不存在罪过,因而不能认定是犯罪。二是要看行为人有无交通违法行为,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后果。行为人必须因交通肇事造成一定的后果,且对该后果负责的条件下,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犯罪。比如,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某种危害结果,但既没有违法交通管理法规,主观上也不具有过失,则应当属于交通事故中的意外事件。 (二)划清交通肇事罪与其他几种罪的界限。 1、要把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死亡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区别开来。区别的要点在行为人的主观态度,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显然为故意犯罪。发生交通事故后,以下两种情况历来是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论处的。一是肇事后,为杀人灭口,而又故意将伤者撞死的;二是肇事后明知被害人被拖挂在车下,为逃逸而不顾被害人生死,致被害人伤残、死亡的。 2、交通肇事罪同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的界限。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且必须造成严重后果;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观上是故意,行为对象是不特定的多数人,不要求必须造成严重后果。 3、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死亡与过失致人重伤、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交通肇事罪发生于交通运输过程中,与交通工具相联系;后者发生与日常生活中,过失致他人重伤、死亡。 4、交通肇事罪与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别。区别的要点在于事故发生的时空条件。交通肇事罪发生的时空条件原则上限于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另外,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要求为特殊主体。 5、此外,要把交通肇事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的区别是:前罪有违反交通运输法规的法定要求,而后罪没有违规的法定要求。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对交通肇事罪规定了三个不同的刑级(量刑档次): (一)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此处所谓“发生重大事故”,根据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5、严重超载驾驶的;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这里应注意两个问题:(1)司法解释将财产损失数额限定为“无能力赔偿数额”,据此,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下,不管交通肇事行为造成何种财产损失,只要行为人能够赔偿,则不成立犯罪。有人认为这会造成实质的不公平。但其实,如此规定是有合理性的,首先,在我国刑法中,只有故意毁坏财物罪,过失毁坏财物一般是不构成犯罪的,如此规定也符合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其次,如肇事者承担了赔偿责任则使自己承担了损失,如果仍与未承担损失赔偿责任的肇事者一样定罪处罚,这其实更不公平。(2)按该解释,对于构成犯罪所要求的“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仅指“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不包括对肇事者本人的财产所造成的损失。(二)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