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大阅读专题复习建议提纲四川师大附中 易晓一、命题特点 (一)选材以散文为主,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哲理趣味1.从体裁看,以散文为主,以小说为辅。2.从内容看,注重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3.从作品来源看,关注现当代散文的同时,注意回归教材,并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接轨。(二)命题考查重点稳定,以“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为核心从设题形式看,仍然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从考点看,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三个层级,九个能力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现代文阅读设题的重要核心;而“分析综合”能力则是现代文阅读所涉及的三大能力中最重要的考查点。 从题型看,近三年四川试卷主要包括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含意)及其作用。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内容及作用。整体把握、具体概括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鉴赏、评价文章局部或整体突出的艺术特点。总之,从题型看,四川卷注意了考点的综合考查,以上五种题型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理解;二是分析综合;三是鉴赏评价: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写得怎么样。 (三)命题更强调整体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查首先是指命题更强调整体意识,更强调学生具有驾驭文章全局的能力。其次,是指各题之间强调协调性,以实现对阅读能力的全方位考察。(四)课改区命题在稳定中求发展,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1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现一定的开放性。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体现一定的探究性。 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读不懂文章 一是阅读习惯不好。 二是缺乏阅读技巧和文化底蕴,阅读能力差。2.审不好题干3.写不好答案 (1)知识储备少,踩不到得分点。(2)整合能力差,答不到关键点。 (3)答题技巧缺乏,答案思路混乱。三、复习策略: (一)紧扣考试大纲,按序列复习第一阶段:以新代旧,利用教材复习考点。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整合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含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段落或句子的内容及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整体把握、具体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文章局部或整体突出的艺术特点。专题复习课基本课型建构: “考点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迁移训练”。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强化技能。可采用拓展性讲评,充分发挥讲评的效能。具体步骤应包括:(1)展示学生答案,分析典型错误及原因。(2)提示解题思路。(3)进行针对性矫正。(4)分析揭示命题意图。(5)训练拓展。 (6)反馈总结。(二)强化重难点,加强解题指导强化阅读习惯,训练阅读思维,解决“读不懂”的问题。首先,静心阅读,圈点勾画。其次,训练思维,形成“整体阅读,把握文意分层阅读,理清思路带题阅读,筛选信息”的阅读思路。整体阅读:一是抓“文眼”;二是抓住“标题”;三是抓住文章的线;四是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时的心情来分析;五是抓住文章的关键句、重点句和中心句;六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神”,或归纳各种材料的共同点提炼出文章的“主题”。分层阅读,要求能读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明晰要点之间的关系。带题阅读。明确出题意图,理清段与段之间关系,确定答案检索范围,筛选整合作答。2强化审题意识,提高审题能力,解决“审不准”的问题。首先,要突出对各个试题的整体审读,了解现代文设题的不同指向及能力要求。其次,要精心审读每一道题的题干,明确命题意图、答题方向、答题角度、答题范围等相关信息。 题干暗示命题意图题干暗示答题重点题干暗示答题范围题干暗示答题角度题干暗示答题要点题干暗示答题格式3储备相关知识,建构知识系统,解决“答不出”的问题。文体相关知识篇章结构知识语言表达知识 表达技巧知识 4.强化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思路,解决“写不好”的问题。(1)总结解题规律,形成答题策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其作用。理解文中关键句子含意及其作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文章局部或整体突出的艺术特点。(2)规范表述技巧,提高答题艺术 A.看分分点。B整合原文。C忌讳修辞。D适当分析。此外,要加强阅读,坚持抓好学生的积累。附录一:焰火的变奏(赵丽宏)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集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在夜空中缓缓绽开。焰火消失后,天上留下一团团白色的烟雾。这些烟雾,也是花卉的形状,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理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鸦,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使烟和火 这样的噩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14.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参考: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15.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参考: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16.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参考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参考: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附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乡村的瓦 冯 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答案: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答案:“迷路”的原因:对乡村的背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附录三: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学习目标:1. 感知庄子的精神世界及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获得精神的启迪。2.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善于筛选信息,整合作答。3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学习重点:1庄子为什么拒绝礼聘及作者对此所作的评价。2庄子的精神世界及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3、理解课文中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庄子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1.回顾秋水庖丁解牛逍遥游,“见笑于大方之家”“游刃有余”“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强调: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和他有关。他很穷,大部分时间靠编草席为生。但他穷得很骄傲,他强调思想自由之美,强调顺应自然,他的精神哲学是后世的宝贵财富,给我们留下了33篇散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庄子,了解他,思考他。通过我们的质疑、思辨,思考庄子对于个体价值、文明社会的意义何在。2.介绍作者鲍鹏山 安徽六安人。出版寂寞圣哲、论语导读等著作,在美文、随笔等杂志辟有专栏。其中永恒的乡愁、人在江湖、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文化散文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其文章视角独特,言辞犀利。贾平凹为其寂寞圣哲作序说:“本书的尖刻得之于宽博,幽默得之于智慧,恣肆得之于安详,尤其内力的张合俯仰,语言的顽劲皮性,是我接读书稿中最好的一位,这本书使圣贤庸行,大人小心,使我们不知不觉而知觉。” 二、阅读秋水中“庄子钓于濮水”中相关文字,引入课文。幻灯片出示“曳尾涂中”一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思考:你从中看出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向往自由的人不顾、吾将曳尾于涂中)三、默读全文6分钟:把重要字词摘录在书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思考:1.作者对庄子持什么态度?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激赏。从首尾段可以看出。如:“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要求转换成陈述句)2.全文是如何安排结构的?简要分析。 全文可分三部分。一、读庄子的感受:天才哲人在学术上无人匹敌(1)二、用秋水的故事讲述庄子的“清洁精神”(28)三、解读庄子:哲学困境,精神实质(910)思考:四、再读课文,深入探讨:1.齐读1自然段,思考:文章开篇是如何表现庄子之美的?分层概括。 从阅读感受谈起,侧面烘托庄子的作品之美,让我们无所适从;从作品意蕴谈起,指出总有让我们感到幻化无方之处;从作品境界谈起,指出他让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2.从全文看,庄子为什么“持竿不顾”呢?这一行为的意义在哪里?原因:从客观环境看,庄子身处于“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的时代,拒绝权势媒聘,就是洁身自好;(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从主观因素看,庄子内心向往自由,坚守独立的人格和文化精神。(“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意义:保存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品行的高洁,保存了不屈从权势的文化精神,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楷模。(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3.阅读7-8段,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内涵。“清洁的精神”是指 “月亮”是指 答案:“清洁的精神”是指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月亮”是指纯洁的心灵,独立的文化精神。(2)从文中看,“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案:庄子超凡脱俗的清洁精神以及他对独立的文化品格的坚守,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因而有着独特的精神魅力。4.教师范读最后两段,学生思考并回答:什么是庄子的“哲学困境”?庄子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哲学困境:一方面,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心肠极热,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是非不管,冷酷犀利。 精神实质:对人类的怜悯。5.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你学过的关于庄子的作品看,你心目中的庄子还有哪些特点?从行为看,庄子拒绝诱惑而选择“出世”,怪诞而孤傲,坚守着独立和清洁的精神;从心灵看,庄子表面“无情而坚强”,“眼极冷”;内里,则“最多情而虚弱”,充满对人类的怜悯;从才智看,庄子是“天仙才子”,造化钟神秀的哲人,作品幻化无方,美不胜收。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对他独立的人格和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个人的看法可以相互补充,不必强求)6.文章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什么意义?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庄子精神的理解。庄子的“出世”是清洁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坚守。以“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命名,暗示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无路可走,身陷重重诱惑时,可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从庄子的人生态度中寻找出路。(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结束语: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因为有庄子这样的几位哲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的光芒,将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五、迁移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注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苏轼被贬黄州,住城南临皋亭,并在此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名之东坡。自号东坡居士。(1)词的上阕刻画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上阕刻画出一个豪情淋漓、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词人形象。醉复醒、醒复醉,可见其恣意;“仿佛三更”,可见时间早晚对于他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倚杖听江声”,可见其达观。总体而言,表现出词人超旷的精神世界、独特的个性。(2)清代王夫之薑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而有人认为这首诗做到了“情、景、理”的妙合。你认为呢?请加以分析。 答案:同意这一观点。词中所绘之景,是词人夜饮归来的静谧夜景。上片“家童鼻息已雷鸣”,以动写静,突出夜之深、夜之静。下片“夜阑风静縠纹平”,表现出静谧美好的自然之景。词中所表现之情,有 “倚杖听江声”的旷达之情;有“听江声”时心境不平,“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政治受挫的苦恼;而最终又有陶醉于静谧自然中的怡然。而在这样的氛围中,景与心会,又融注了主人公超然物外的理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中,既有旷达,又表现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要将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大自然。旷达之情中有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可谓景、情、理的妙合。2.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的文章永恒的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的两个理由,写读书笔记。 附录四: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一、完成三则练习,分析答题思路。(1)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一下子黄河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小到仅仅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答案: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提示:注意修辞义(拟人),结构核心词(飞跃)。 (2)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睬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缆护套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井筒掘砌工理念考核试卷及答案
- 宠物驯导师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有线电视技术试题及答案
- 应聘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银行中层面试试题及答案
- 银行业务风险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银行行政考试试题及答案
- 银行信息技术试题及答案
- 公路专业试题及答案
- 《名人肖像漫画》教学课件
- 《建筑设计基础》课件2
- 小学英语冀教版3-6年级单词表
- 产后出血孕期预防策略
- 创新科技项目投资决策的财务效益分析
- 外国运动员体育俱乐部聘用合同
- DL-T 5876-2024 水工沥青混凝土应用酸性骨料技术规范
- 副总经理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国企)2024年
- 挂靠合同协议书版模板
- 【骨肌】化脓性骨髓炎课件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课时练(一课一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