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调研报告.doc_第1页
汕头大学调研报告.doc_第2页
汕头大学调研报告.doc_第3页
汕头大学调研报告.doc_第4页
汕头大学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汕头大学调研报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调研团2012年12月9日至15日博士生调研团成员带队老师:潘懋元教授、邬大光教授、别敦荣教授、刁瑜(潘先生秘书)上海电机学院参加调研老师:李荣斌教授、刘军教授、史铭之副教授、陈萦博士调研团团长:汪雅霜CDIO调研组:闫志军、李家新、莫玉婉、李小娃、杨玉兰、王贺元至诚书院调研组:党亭军、靳培培、张晓报、许琦红课程与教学改革调研组:张湘韵、包水梅、汪雅霜i目 录前 言i第一部分 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改革调研报告1一、调研背景1二、调研过程1三、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本土化2四、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3五、反思与建议6六、结语7第二部分 汕头大学至诚书院调研报告8一、调研背景8二、调研过程8三、至诚书院的亮点9四、对至诚书院的建议11第三部分 汕头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14一、汕头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状况14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过程18三、汕头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特征19四、关于汕头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反思22前 言汕头大学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属“211工程”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近些年来,汕头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教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起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关注。潘懋元教授尤其对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改革、至诚书院全人教育模式、课程与教学改革等项目表示赞许,要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组织博士生调研团对汕头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专题调研。在顾佩华执行校长的热情邀请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潘懋元教授、邬大光教授、别敦荣教授率博士生调研团于2012年12月9日至15日赴汕头大学开展学习、调研活动。上海电机学院院长夏建国教授获悉调研计划后,特派四名教师随同调研团参加调研。调研目的主要有二:首先是学习和研究汕头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就和经验;其次是实际运用实地调研方法,锻炼科学研究能力。调研团分为CDIO调研组、至诚书院调研组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调研组,进行了一周持续紧张的调研活动,完成了全部调研计划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调研团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第一,听取领导介绍。汕头大学顾佩华执行校长以汕头大学改革之路为题作会议报告,详细介绍了汕头大学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模式及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改革等内容。李丹副校长介绍了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的由来、理念、目的和意义。教务处陆小华处长介绍了汕头大学先进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实施进展。工学院陈严院长介绍了汕头大学工学院实施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进程。第二,深入相关部门调研。在各个部门开展调研时,各部门负责人向调研团成员就该部门所负责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就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与调研团成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时,调研团成员还就调研主题与汕头大学的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第三,提供调研反馈。2012年12月14日上午,调研团就此次调研情况进行了反馈。反馈会由李丹副校长主持,各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调研团全体成员参加了反馈会。反馈会上,调研团成员从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改革、至诚书院全人教育模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三方面做了详细的汇报。调研团成员在反馈会汇报基础上,撰写了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改革调研报告、汕头大学至诚书院调研报告以及汕头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三个调研报告。 调研期间,调研团师生同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师生进行了座谈,开展了多层面的交流活动;潘懋元教授、邬大光教授和别敦荣教授分别为汕大师生、干部做专题学术报告;调研团还参加了汕头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高校教师发展与评价研讨会”,潘懋元教授、别敦荣教授与汕头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专家进行了研讨交流。调研期间,潘懋元教授被聘为汕头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评估中心高级顾问,顾冠华执行校长向潘懋元教授亲授聘书。调研团的调研活动,得到了汕头大学徐小虎校长的关心和指导;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马凤岐教授、陈小红副教授、康全礼副教授等老师的精心安排和引导;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工学院和至诚书院领导和部分师生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基金会的资助;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盛情款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第一部分 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改革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2005年,汕头大学引入并实施CDIO工程教育理念,成为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实施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下简称CDIO教育改革)的先锋军,汕头大学也在 2006年成为首个中国高校CDIO国际组织的成员,并于2011年取得华盛顿协议的认证。截止2011年,国内已经有57所高校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试点工作。汕头大学在践行CDIO这一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过程中,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造,将“EIP”,即道德(Ethics)、诚信(Integrity)、职业操守(Professionalism)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融入其中,提出了EIP-CDIO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工程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化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实践不仅使汕头大学CDIO改革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而且逐步将本校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名校接轨。基于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开拓性、前瞻性、系统性,我们将其作为首要的调研对象,对其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考察。二、调研过程调研组成员包括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6位在读博士研究生与上海机电工程学3位老师,调研历时5天(2012年12月10日至14日),主要包括听取报告、师生座谈与实地参观等活动。在报告环节,汕头大学安排了与CDIO教育改革相关的报告会共八场次。首先是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教授以“汕头大学的改革之路”为主题,报告了汕头大学的发展与改革历程,对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汕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入与完善。在接下来的调研过程中,关于学院与专业层面的改革,汕头大学工学院包能胜副院长、熊光晶副院长、陆小华教务处长以及林鹏老师,分别作了“CDIO在中国”、“CDIO专业大纲”、“CDIO与一体化课程”、“CDIO评估体系”等报告,系统地阐述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汕头大学工学院所进行的改革实践,主要包括基于CDIO理念的专业培养体系的工作框架、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体系及评估体系的构建等内容。关于课程与教学层面,李庚英、何俊、姜大志等三位老师分别作了“多层级探究式教育在土木工程材料中的实践”、“理论力学CDIO能力实现过程初探”、“探究式教育实施方法初探以计算机系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等报告,围绕探究式教学阐述了教师在CDIO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实践探索及取得的成效。实地参观活动中,工学院引导调研组成员参观了CDIO创新实践中心,现场观摩了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并与实践中心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座谈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预约座谈,在学校的安排下,调研组共与4名教师、7名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二是随机访谈,调研组在校园中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问询,了解他们对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的认识。最后,调研组向汕头大学校部及工学院领导汇报了本次调研活动的情况,对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三、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本土化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来由瑞典的查尔莫斯工业大学、皇家理工学院、林雪平大学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在工程教育改革领域探索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长期以来,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过于重视工程科学知识传授的教学,忽视了工程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缺少现实工程环境所需的能力。因此,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结合工程实践领域的需求列出了对工程教育毕业生的期望(技术与能力要求)。CDIO改革的组织者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提出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工程教育新理念,并依据该理念制定了教学内容的12条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理念、课程计划的制定、设计实现经验和工作坊、教与学的新方法、教师发展、考核、评估)及CDIO实施大纲。截止目前,CDIO组织成员共有93所高等学校,其中,包括我国的清华大学、汕头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7所高校。各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形成了有校本特色的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通过做中学、产学合作、国际化三大战略实践CDIO工程教育改革理念,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在“挑战性教学”中反映了CDIO的理念,东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TOPCARES-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TOPCARES,包括T(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O(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开放式思维与创新、P(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个人职业能力、C(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A(Attitude and Manner)态度与习惯、R(Responsibility)责任感、E(Ethical Values)价值观、S(Social Value Created by Application Practice)应用创造社会价值。汕头大学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CDIO理念体现了当今工程教育的国际共识,为高校实现国际化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二是CDIO国际组织召集了大量的教育专家制定了一整套实施计划,为采用该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汕头大学结合加拿大工程教育经验以及我国道德、诚信与职业操守亟待加强的现实,构建了汕头大学EIP-CDIO工程教育理念,将道德、诚信与职业化融入工程教育理念之中,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我国工科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人学科能力轻团队协作精神、重既有科技轻创新进取等问题,造成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需求相脱节。但是,这些问题所包含的能力指向是工程实践领域所需要的。汕头大学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则注重培养学生有系统的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制定了工程教育的目标为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中、英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改革有利于将汕大工程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需求接轨,并向国际标准看齐。CDIO工程教育理念体现了当今工程教育的国际共识,汕大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开拓性,而且在于其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深远影响。正如顾佩华执行校长所言,“到我们汕头大学来,就想做一件事情,工程教育能做出一个模板,然后展示给全中国看。”从工程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为我们实现国际化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汕头大学工学院CDIO工程教育改革是汕大先进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同时也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道路。四、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汕头大学CDIO教育改革是对汕头大学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考核目标与评估标准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改革与改造,促成了课程建设及教与学的方法的探索,引导工程学科教学过程回归实践。这次改革实现了从理念引入到开始实施,从理论构想到具体操作实践,从管理者的主导到教师群体全员参与的转变,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CDIO改革的先锋。1. 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学校引导,学院主导,教师参与,学生主体”的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改革局面。汕头大学自李嘉诚先生创办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一个不断寻求全新办学模式的过程,改革进取是汕头大学办学者、管理者的基本理念。“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使得汕大成为了国内第一所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高校,并形成了具有汕大特色的EIP-CDIO教育模式。李嘉诚董事会、学校管理者等为CDIO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人财物的支持,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顾佩华执行校长倡议引进并贯彻落实了这一改革,同时将改革举措实施的权力下放至工学院,由学院层面自主探索改革路径。学院层面中层领导班子成员对CDIO理念有了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并制定了一套全方位的实施计划,如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计划设计、学生激励措施设计及教学评估等等。CDIO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其中的关键要素,教师对CDIO的接受、理解以及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程度直接影响CDIO改革的实效性。汕大CDIO改革着力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师依据CDIO“设计”导向的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土木工程、理论力学及计算机课程等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实践探索与理论研讨,将探究式教学方法深化、细化、可操作化。这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学生层面,学校深知任何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汕头大学CDIO教育改革将“学生主体”理论付诸实践,通过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学生回到了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及自我实现的主体地位。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改革自上而下的特征推进了改革进程,保证了教学改革过程全员参与的可行性。2. 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改革硬件配套建设相对完善,为改革理念的实施与推进提供了可能的条件。CDIO教育改革的管理者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教育管理经验,师资配备结构比较合理。从管理者方面来看,他们大都是毕业于国内985工科大学或者有海外留学经验的博士,具备比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顾佩华执行校长长期工作、生活于加拿大,在加拿大的大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教育管理经验。从师资配备来看,工学院有专业教师77人,其中,教授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65%,另外,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量的比例达到了39%。从硬件建设来看,工学院为CDIO教育改革成立了CDIO创新实践中心,为教师实践教学提供了场所,也为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结合实际提供了条件。同时学院设立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CDIO教育改革配套的硬件建设有助于推动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实践化教学取向。3. 汕头大学CDIO教育改革是以设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全方位的改革。汕头大学CDIO教育改革是结合国际工程教育实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一次尝试。这一次改革通过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推行实践化教学改革,不断细化知识、能力、素质的实现途径。在改革过程中,工学院各学系根据工程实践领域的需求进行能力目标设计,并将不同能力培养与课程群设置结合起来。如工学院CDIO改革的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商学、法学辅修及第二专业)、人文精神与责任感(人文、社会、艺术通识选修)、交流沟通能力(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良好的职业道德(校外文化活动如科技节、文化节、英语节)、团队协作能力(校内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如“挑战杯”创新活动基地、ACM创新活动基地、电子设计创新活动基地)、创新实践能力(学生课外科研立项)、系统思维能力(工程基础理论如专业理论、团队设计、实践学习),通过三级项目及任务目标设计将以教师“教”为主,转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的“学”为主。这一转变改变了我国传统工程教育过程中重视工程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汕头大学CDIO教育改革不仅是一次工程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且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完善。4. 汕大CDIO工程教育改革中的评估体系是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这一改革最主要的特征是自下而上,以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估依据。CDIO教育改革的评估体系强调通过对校友、雇主、在校生、毕业生及专业委员会等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全方位评估CDIO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的路径。从汕头大学CDIO教育改革的实际来看,评估体系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计划评估及教学环节评估。专业评估是按照CDIO的12条标准,考察CDIO专业的实施进展及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反映宏观层面的改革效果,其目的在于考察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标准在知识领域与实践领域中的适切性。课程计划评估主要是对课程计划完成学习成果情况的评估,其目的在于分析课程计划的强弱程度、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课程中的实现情况,以改进课程计划。教学环节评估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及项目设计,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活动,改变评估工具和方法。从专业层面到教学环节的评估体系设计反映了CDIO教育改革细化、量化及可操作化,与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有很强的吻合度。五、反思与建议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过程。从2005年引入并实施以来,汕头大学工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逐步呈现出了课程一体化、教与学实践化、评估标准国际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管理机制系统化、管理手段制度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等特征。截止目前,汕头大学CDIO教育改革依然走在国内高校同类改革的前列。但是,CDIO作为一项源于不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理念,其“效益”的实现尚需相关配套机制的构建及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1. 建立资源共享协调机制目前跨学科教育已经成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大趋势,CDIO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跨学科教育的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融合,以及有相应知识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在对汕头大学工学院本科生进行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三级项目实施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项目的运行也需要跨院系资源的支持,但是这些跨院系或者跨学科知识与资源的获得,多依赖于学生或者指导教师的个人途径,学校缺少相应的协调机制。同时,工学院之外学生对之不甚了解,也限制了其它学院学生群体的参与。因此,随着CDIO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似应在完善管理机制上加大力度,建立跨学科、跨院系的知识交流与资源共享协调平台,为改革提供人才与资源保障。2.加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培养与管理教师从来都是学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支持。CDIO改革对教师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及教学时间投入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需求,尤其是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的实践化使得教师需要了解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并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提出的基于实践的新问题。但是,根据调研情况了解到,目前汕大工学院师资缺少双师型教师及从企业引入的工程技术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另外,CDIO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但是目前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业绩考核机制明显不利于教师由以科研中心转向以教学中心。因此,汕头大学CDIO教学改革过程中,工程教育师资的培养与教师群体管理依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3.注重提升学生参与度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理想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效果都是难以预测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中,要求师生都明确知道这些培养目标与标准的各项要求,并通过“项目”来实现。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CDIO的人才培养理念,参与CDIO人才培养过程,并有一定的学习体验,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相应的项目设计,还有的学生因为“项目”占用太多时间或负担过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由此而出现部分学生积极性较低的现象。另外还有前文所述,其他学院的学生对CDIO工程教育改革了解有限,参与人数不多,这对于“项目”的整个运作及CDIO教育理念的传播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仍是需要重视的问题。4.加强高校与市场、企业界的联系因为CDIO教育理念下从产品构思到实现过程、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高校与市场、企业要加强互动,保持长期紧密的联系。有鉴于此,汕头大学CDIO创新实践中心设立了企业俱乐部,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但是,从学生访谈及实际情况来看,学生项目设计过程中缺少真实工程环境的经历,汕大CDIO改革与企业、市场的合作关系似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与扩大。可借鉴象上海电机学院这类应用型大学或高职院校,同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依据工程实践领域的具体需求,回归工程教育的真实环境,加强高校与市场、企业界的联系,才可能从实质上更好地推动CDIO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实现。六、结语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建立在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科学技术与实践能力分类培养的基础之上的,它强调理论传授与操作技能的融合,符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及工程教育改革的走向,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与实现形式。汕头大学引进、吸收并改造了这一理念,学校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完善的系统设计持续推进了全方位的CDIO教育改革,所形成的EIP-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汕头大学实现CDIO理念校本化的重要一步。目前汕头大学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正处于由点到面的转型阶段。这项改革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汕头大学的范围,它不但推动了汕头大学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开创性的意识、全方位的举措、清晰的目标及多样化的途径等,也为其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方向转变。 CDIO调研组第二部分 汕头大学至诚书院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汕头大学于2008年7月1日发文正式成立至诚书院,作为对住宿学院进行探索的试点。汕头大学至诚书院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本科四年全程住宿学院,其改革特色十分鲜明,其目的是实现大学从单纯的“专业培养”向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全人教育”转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志、有识、有恒、有为”人才。取意中庸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之“至诚”两字,加上蕴含中国古代悠久传统文化的“书院”一词,取名为“至诚书院”。汕头大学至诚书院对“全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尝试,对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至诚书院调研组对至诚书院进行了短暂却较为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二、调研过程2012年12月10日上午,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教授在以汕头大学改革之路的专题对报告中指出,至诚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独具特色,走在中国内地高校前列。其后,李丹副校长对至诚书院做了专门介绍。12月11日上午,潘懋元教授和至诚书院调研组4名成员实地参观了至诚书院,并听取了至诚书院陈文滨副院长对书院所做的具体介绍,包括作为住宿学院的至诚书院的育人理念与组织建构、素质培养与拓展课程、党团建设与思政教育、社区文化与书院生活、社会关注与对外交流等内容。12月11日下午,至诚书院调研组人员对陈文滨副院长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了解至诚书院对中国古代书院是否有继承关系、新生入院的方式、书院与专业学院教育活动的冲突与协调、书院采用的教育模式与全校范围的通识教育和党团活动方式的关系、教育活动的创新性、书院师资配备是否充足、导师是否入住住宿学院、软硬件设施是否齐全,以及至诚书院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机制,住宿学院制度在汕头大学内部甚至在国内进行推广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针对调研组人员对至诚书院的疑问与困惑,陈文滨副院长及其工作人员一一作出了回应。随后,调研组又对书院10名来自不同院系、专业和年级的在校学生进行访谈,从学生的角度丰富对上述问题的了解。12月12日上午,别敦荣教授与调研组成员与陈文滨副院长及工作人员更进一步交换意见。使调研组人员对至诚书院的了解更加深入。重点讨论的问题是,至诚书院将学生工作从学院工作中脱离出来,借鉴境外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否可行?将学生工作和学院分离,是全部分离还是部分分离?体质上是否有保障?等等问题。大家认为新方案有利于学院的教学、科研,效果要细致谋划。三、至诚书院的亮点尽管,至诚书院从创办至今仅四年多,在这短暂的时间中,至诚人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生活之路,这条道路闪烁着许多“亮点”。正是由于至诚书院存在这些亮点,才使得其不断被各种媒体、专家以及各单位进行学习与借鉴,而且还使得至诚人具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自信心。(一)创新了育人机制至诚书院实际是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即至诚书院的创办使得汕头大学的学生培养工作在住宿学院和专业院系之间实现了职能分工:至诚书院作为住宿学院专注于学生的课外教育,通过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社区”环境的营造发挥全环境的育人功能,达致教会学生做人、养成学生人格的目的,而专业院系则专注于教学和科研,通过专业教育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两者既有不同的分工,又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汕头大学“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显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二)拓展了宿舍功能在传统的住宿模式下,学生宿舍往往只是单纯休息的地方,功能单一。而至诚书院通过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的住宿安排,以及各种课外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宿舍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教育氛围,把学生宿舍从单纯的休息场所转变为具有住宿和育人双重功能的场所,使宿舍这个学生经常性的生活场所具有了教育意义。书院在生活与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包括书院内各种文化景观的设计、各种素质活动的开展、师生以及生生之间较为亲密的感情等。这种文化氛围使得书院中的一届届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三)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长久以来,我们的大学都是按照专业与班级安排住宿,在这种住宿模式之下,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太过狭窄,多局限于所在院系之内,认识的往往只是本学院、本专业、本年级甚至本班级的同学。而至诚书院的宿生是在各院系的新生当中挑选的,整个书院和每个寝室的学生构成都是来自不同院系的。而且在学生团体的组成上,除了每层楼横向分为七个小区(团队)外,为了加强不同楼层之间学生的交往,至诚书院在中型团队的组建上就按照楼层纵向来组织,即一个中型团队由分别来自每层楼的一个小区(团队)组成。这种住宿安排和学生团队组建方式就为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认识所在院系之外的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至诚书院内部面向宿生举办的各种活动则为这些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提供了实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认识、熟悉。总之,混住制度、横向与纵向结合的团队组建方式和书院活动相互配合,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四)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和机会长久以来,我国大学所实行的是严格的专业教育。直到目前,大学教育总体上依然是单学科的,尽管很多大学从学科结构上来说都多元化或综合化了,但是大学的办学依然在按照单个院系来办学,学生的人才培养包括课程和教学主要集中在所属院系当中,在这种培养模式之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也是单学科的,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少,因此,大学学科的综合化并没有充分利用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反映到学生的素质结构中。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更不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因而高等学校办学体质的改革就提出了跨学科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汕头大学至诚书院一改传统的按院系、专业、班级安排住宿的做法为“混住”制度,使得书院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专业、年级,也使得每个小区的学生的学科和专业背景多元化,从而为他们提供了跨学科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拓宽知识、拓展思维方式、了解其他学科创造了机会。这种跨学科交流,除了自然发生在每个小区的共同生活之中,书院还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将来自不同学科、专业和年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使得这种跨学科交流的受益面扩大至整个书院的学生。(五)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至诚书院开发了五大类素质拓展课程:团队拓展、学科拓展、体能拓展、心理拓展以及职业拓展。每一类拓展课程,都有相应的形式相配套。通过这些课程,有助于训练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团队拓展方面,针对所有学生开展的“ATP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升了学生的领导、沟通和协作等能力。至诚书院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倡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至诚书院既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共青团、导生委员会、学生党支部、“至诚”编委会、“常青藤”等),又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如实施导生制,遴选素质高、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为“导生”,每一个导生管理二三十名学生。书院的活动也多由学生自行组织,甚至规章制度也由学生自己制定,再交书院备案,如“至诚书院宿生调换宿舍暂行管理办法”就是由书院导生委员会制定的,至诚书院的院刊至诚也是由学生编写的。这些活动无不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六)塑造了家的感觉传统的宿舍制度,每栋宿舍楼缺乏整体的组织、管理和活动,学生经常的交往限于同房间、同班级的同学,这使得学生只对同房间的同学有密切的感情,而对整栋宿舍楼的同学缺乏归属感、亲密性。而至诚书院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这就使得整个书院有了统一的领导,从而使得书院拥有整体感而不是像传统的住宿楼那样给人一种分散的感觉;有自己的网络交往平台“家缘”,这就使得书院的师生有了亲密交流的渠道;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也使得学生之间接触较多。这样一来学生的关系自然较为亲密。同时,许多全校性集体活动,诸如运动会等,至诚书院的学生是单独组队的,这就容易形成书院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四、对至诚书院的建议通过上述调研,我们认为至诚书院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不仅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而且还取得一系列可引以为豪的效益。当然,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至诚书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的挑战与困难。我们调研组在学习调研中,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供书院参考。(一)至诚书院层面:适当增加专业指导与开放活动1. 适当增加专业活动的指导至诚书院在借鉴国外住宿学院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创办了独特的融住宿与育人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尽管这是至诚书院自身对于学生管理的定位,但是,我们认为在日后的发展之中,是否可以考虑适度增加专业方面的指导?从国外住宿学院看,学业辅导往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譬如,剑桥大学的住宿学院设立有学习指导员(Directors of Studies),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业进步负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本科生常有几名辅导教师,辅导教师由学习指导员指定,他们“是本学院或其他学院的院士,也可以是研究生。每位辅导教师专管某些特定课程。每学期终了,辅导教师将每个学生的进展情况向其导师报告。辅导教师一般每周辅导一次。 再如,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制,每个学院有一位院长(Master)和一位教务长(Dean),分别负责学生的社交活动和学习生活。而至诚书院在借鉴住宿学院的模式与经验之时,是否也可以适度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与至诚书院的学生座谈之中,学生的反映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为此,我们建议至诚书院可以适当地增聘专业方面的导师,或在已被聘的导师工作内容方面进行拓展,以便为学生自主开展的专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2. 资源与活动适度开放在调研中,学生所反映书院活动过于封闭,不让非书院学生介入,形成书院学生与非书院学生之间的隔阂。我们认为,至诚书院的优质资源与活动可以适度向非书院学生开放,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书院学生与非书院学生之间界限过于分明而导致的学生心理相对封闭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借此机会来有效缓解专业学院与至诚书院在管理学生方面所可能出现的双重机制与双重身份间的矛盾与冲突。事实上,适度开放部分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增加书院与非书院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书院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可以凸显书院活动的魅力与扩大书院的影响力。(二)专业学院层面:加强与至诚书院的沟通与协作专业学院与至诚书院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两个互不关联的机构,因为他们虽然各自承担着专业教学与育人的不同职责,但都应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来把握汕头大学所提出单纯的专业教育向全人教育理念转变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进行沟通、协作与配合。调研之中,我们发现至诚书院从产生至今的四年间,其在管理学生住宿方面的经验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汕头大学的专业学院所借鉴,譬如专业学院对于学生的住宿管理也采用了至诚书院的导生制度,学生住宿区也按照一定数量的房间与人数配备了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当导生,具体负责学生住宿事务的管理。但是,根据学生的反映,专业学院的导生缺乏必要的培训,在住宿管理中存在工作不力甚至于敷衍了事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专业学院和至诚书院进行必要的沟通与协作,让至诚书院代为培训导生,突破专业学院与至诚书院条块分割互不往来的缺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学院与至诚书院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专业学院可以主动为至诚书院提供专业活动以及学业辅导方面的导师或设备等资源。这样就有效地整合了至诚书院与专业学院的资源和力量,利于“全人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三)学校层面:加强对至诚书院的支持力度 至诚书院是汕头大学改进传统学生育人机制的一个突破,也可以说是中国大陆传统学生管理机制方面的一个创新。而且在创办的四年之中也的确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绩,这样就为汕头大学在校内层面上推广住宿书院提供了必要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准备。为更加充分地做好至诚书院模式推广之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似还应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目前至诚书院近千名学生配备专业人员5名,即1000:5。如果仅仅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机制来说,这一比例与专业学院的配备基本平衡。但是,实际上两者的工作量大不相同。至诚书院的工作人员除一般党团活动和行政管理工作之外,还要承担着住宿学生的课余生活的组织管理任务。显然,至诚书院专职人员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专业学院学生管理的工作量,因此,有必要适当增加至诚书院专职人员的编制。 此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至诚书院的30多位导师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工作,但从有效保障与激励导师参与到书院育人工作的角度来看,最好能给予书院导师一定津贴。总之,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至诚书院作为一种育人模式机制的创新,其在体制、形式与内容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特色,为住宿书院的校内全面推广甚至于国内范围内的普遍推开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尽管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坚信至诚书院毕竟是一项阳光工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至诚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至诚书院调研组第三部分 汕头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一、汕头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状况(一)“先进本科教育”模式的构建汕头大学围绕“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目标,以“先进本科教育(Advanc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为切入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国际化、精细化的本科教育特色,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知识、能力、素养、意志和精神培养的多元人才培养系统,以独特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具备超越专业界限、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养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先进本科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反映了本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先进本科教育模式的内涵包括四点:1.以整合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整合思维能力培养是汕头大学“先进本科教育”的核心,旨在整合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三种思维能力,使其成为汕头大学学生的DNA,并使学生基于这三种思维能力的整合来解决问题。为此,学校成立了整合思维能力培养工作小组,对整合思维培养工作进行整体规划。2011年,执行校长顾佩华教授为全校教师举办了整合思维讲座,开设了整合思维基础课程。自2011级起,所有本科学生在入学教育时都要通过新生思维训练营反思自己的思维习惯,打开重塑思维方式的窗口;学校还为全体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了整合思维基础必修课程;同时,在所有专业课程和课外活动中明确植入整合思维能力培养环节,让学生在校期间不间断地得到思维能力培养与实践,使整合思维成为汕大学生的一种习惯。为此,学校拨出专项预算,支持教学和学生事务部门改革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明确对学生整合思维能力的培养。2.一体化的办学理念汕头大学的一体化办学理念要求在制定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整合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目标,教、学、考一体设计,课内外一体实现,定期评估,持续改进。2009年,学校在培养“有志、有识、有恒、有为”人才的总体目标下经过各方调研,确定了汕头大学人才培养的18个目标,学校各个培养环节都围绕这个目标体系开展,将每一个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项活动中。这些培养目标需要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所有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区活动共同完成。3.可适应性的专业培养模式2010年,学校进行可适应性学业计划修订,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采用学习模块、课程组等形式组织课程,以使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课程内容适应学科发展,培养模式适应学生成长。同时,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设计跨学科的课程和专业培养制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学校多次召开教学委员会会议、教学副院长和系主任会议进行研讨,2009年起在所有专业设立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各专业可适应性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4.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学校按照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思想,把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跟进培养效果的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调整相关的措施。通过建立专业标准、课程档案、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等形式,建立起自我监督、持续改进、科学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比如2012年教改专项中提出了建立专业年报和课程档案两个平台,通过对专业培养的目标与内容、课程结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定期、持续地回顾与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特色项目1. 整合思维项目汕头大学正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整合思维能力训练项目,旨在整合批判、创新、系统三种思维能力,使其成为汕头大学学生的DNA。项目实施包括四个方面:(1)新生训练营:学生入学后的新生训练营,通过做游戏等使学生对整合思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使学生敢于挑战自己的思维模式;(2)整合思维课程:设置2个学分的专门的“整合思维基础课程”,该课程属于通识课,大学一年级学生必修。(3)在专业课程中植入整合思维:学校从加拿大等地邀请这方面的师资来给专业课老师进行培训。(4)将思维训练融入其他各项学生活动。其中以“整合思维基础课程”的开设为核心。(1)“整合思维基础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从2011年的秋季学期开始,开设“整合思维基础课程”,旨在促使学生意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要使学生具备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且借助此基础,他们能在将来实现进一步的自我发展。课程内容主要包含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三个部分:(1) 批判性思维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准确表达,逻辑推理,有效批判和合理论证的能力;使学生习得实用的逻辑工具,让他们能系统地、符合规律地进行批判思考,其中还包括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正确的习惯、态度的培养。(2)创造性思维部分旨在通过互动的方法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技巧, 帮助同学提高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力。该部分强调体验性和实验性两方面,利用游戏、案例分析、技巧阐述和小组比赛等作为教学工具,鼓励同学参与整个课程的构成,令学习过程更具启发性和立体化。旨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启发他们对主流思维的批判能力,打破惯性思维的框架,令思维更有弹性和立体化,从而引发学生思维的原创性和想象力;令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重点,学会自行修正思考方向的误差。(3)系统性思维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整合与运用,旨在使学生初步发展出一种心智习惯,它能以整全的观点认识世界、能辨识主宰这个世界中的众多系统的复杂因素;使学生能把批判性思维原素和创造性思维原素融会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系统”中。(2)课程实施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课两部分。大班授课中,目前的主讲教师来自香港,只有一位,主要讲授整合思维的相关概念、原理等,每个大班约250人;由于互动教学的形式对于思考技能的训练尤为重要,除了大型讲课班外,本课程还安排了小班导修的研讨课,每班约20人,每周上课2小时。小班研讨课由14名助课教师负责,他们都属于合同制的专职人员,负责小班讨论课。小组导修的讨论与活动围绕授课所介绍的内容而展开,让学生能更有效地获得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正确习惯与态度的培养。 (3)课程考核整合思维课程的考核同样包括三部分:(1)批判性思维 (占总成绩的71.4);(2)创造性思维 (占总成绩的28.6);(3) 系统性思维 (不计分)。2. 公益课程项目公益课程与其他志愿者服务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都是为了营造校园奉献文化。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是它是以规范的课程形式出现的,是将志愿者服务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为课程。具体说来:(1)公益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其价值性质上,公益课程是通过将公益实践活动与学术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48学时、1个学分。公益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养成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包容、诚信、负责、关爱的价值观;养成公共环境意识和环保的行为习惯;培养领导和组织能力;培养综合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形成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养成遵守公共道德的自觉性;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具备敬业、守信的职业精神,了解并遵守所学专业的伦理和职业道德等。公益课程有助于通过构建师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的服务平台和培养师生的公益理念、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心灵教育经历,促进“全人”目标的实现;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体验的平台。是探索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子,有助于构建全员参与的人才培养环境;也是搭建连接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桥梁。(2)公益课程的实施公益课程的管理体系方面目前已建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公益课程工作小组,成员来自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基金会代表。公益课程的组织模式包括单门课程任课教师组织模式;学院统筹组织模式;学生处和团委组织模式;特定单位组织模式。公益课程内容包括实地调查、培训、公益实践活动、心得分享、评估等。公益课程的教师包括任课教师与助课教师,即每门课程由一名主要任课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