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建构中小学教师跨文化培训体系的几点设想基于上海市中小学接收外籍学生随班就读的管理现状 收稿日期:2010年8月28日作者简介:赵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博士在读(上海 200062),研究方向:教育文化与社会,E-mail:。赵 萱 摘要:伴随着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悄然走近,中小学教师跨文化培训呼之欲出。文中就国内外教师跨文化培训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结合上海市中小学外籍学生跨文化管理实地调研的相关结果对开展中小学教师跨文化培训提几点设想。关键词:教师跨文化培训;中小学;外籍学生;随班就读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国内外教师跨文化培训研究现状 早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第78号建议书对跨文化教育一词做出界定时,就肯定了教师在促进教育对文化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面向教师的跨文化培训应:(1)让教师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各国文化的多样性;(2)向教师提供促使来自非主流文化的学生融入学习的技能;(3)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妥善使用不一致的教学方法并采取适当的评估方式;(4)掌握观察、倾听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和技能;(5)掌握一种以上的语言以及人类学分析的基本概念 1。近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教育指导纲领2006中,明确提出了跨文化教育培训应着重于3个层次:(1)帮助教师熟悉本国文化传承;帮助教师熟悉基于实践、活动参与和文本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意识,认识到自身的文化需求;传授教师根据来自非主流文化族群的学习者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能力;帮助教师将课堂当中的文化差异转变为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工具27-10。(2)提供教师具有深刻意义的日常教室中、学校里、社区内的一种跨文化教育模式;认识到角色扮演作为解决种族主义和民族歧视的重要作用;基于人权的教育和学习;根据当地学习者和社区的需求来设计、实施课程并开展评价;培养教师将来自非主流文化的学生融入到学习过程的技能;培养教师考虑学习者异质性的技能;培养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观察、倾听的技能,掌握一种以上的工作语言和人类学分析的基本概念;能够选择适当的评估程序,对长期追踪评价、多元评估态度开明,能够重新界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收稿日期 2010年8月28日。作者简介 赵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教育文化与社会,E-mail:。211-15。(3)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积极价值,承认作为人身权利的个体差异;培养教师认识到当地社区知识系统、语言和社会风俗在培养置身于国家、区域和全球化社会中的个体的作用;培养教师掌握人类学的知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树立开放的姿态,鼓励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学校跨文化管理,设计、实施、评价学校的项目并进行推广;利用博物馆等其他公共设施开展跨文化教学;培养教师开阔的胸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理解他人;培养观察能力,注重倾听,达成跨文化交际216-20。爱尔兰国家课程和评估委员会(NCCA)的小学跨文化教育报告3和中学阶段的跨文化教育报告中均明确指出通过各层学校的跨文化教育要培养学生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挑战不公平的歧视,促进学校场域中的人人平等的能力;行文陈述包涵了指导教师如何通过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国别差异、文化背景差异、个体差异,敏感地认识到课程内容所蕴含的跨文化教育,帮助教师捕捉跨文化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讲述生动的教学案例、汇总其他教师的经验,帮助一线教师将跨文化教育理论付诸实践4。两份报告因其实用性而被列为爱尔兰学校开展跨文化教育的指导性文献,成为了爱尔兰学校的教师跨文化培训的教科书。国内对学校场域中的教师跨文化意识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讨论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面向大学外语教师,总的来说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旨在指导其开展对随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教师跨文化培训鲜有论述。二、上海市中小学开展教师跨文化培训的现实意义据上海的人口史发展研究,1843年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只有26名,但到1942年外国侨民高达15万5, 2009年达到了152050人6。伴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选择定居上海,2004年1.08万外籍中小学生就读于21所外籍子女学校,0.2万外籍中小学生就读于150所经过市教委审核的中小学校数据源自上海市教委2005年课题上海市新移民教育调查,撰稿人谢仁业,罗东海,姚永超,第1页,未公开发表。,校园中外籍学生数逐年攀升,2009年长宁区教育局生源统计显示辖区内5所中小学共接受外籍学生718人参与随班就读数据源自2010年6月17日与长宁区基础教育科S老师的电话访谈整理,访谈者为赵萱。,浦东新区辖区内3个重点高中国际部和62所有资质招收境外学生的中小幼学校一共接纳了1427名外籍学生就读。7对于学校层面的跨文化管理实践主要涉及到招生工作、在校行为规范、教学指导、学业评价、校园融入、后勤保障等。学校层面致力于营造一个主动、积极接纳外籍学生的校园环境,而一线教师作为直接实践者构成校园跨文化教育与管理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倾听他们对于研究单位提供相关培训的需求,努力架构旨在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管理随班就读外籍学生提供专业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校跨文化教师培训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外学生和美与共,共建和谐校园。三、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跨文化教育与管理调研笔者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招收外籍中小学生随班就读的浦东新区建平中学等11所学校的62名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0份。问卷中设计了7组问题,分别涉及到针对随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要求、评价机制、语言沟通、日常管理和班级融入等问题,并对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跨文化培训、教师是否需要相关领域的跨文化培训做了摸底,研究发现:(1)96.0%的教师对于外籍学生在原本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要求、评价考核等方面都或多或少有所修正;(2)在跨文化沟通中94.0%教师都曾经遇见过难题,无论语言能力方面还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意见分歧;(3)对于如何促进外籍学生融入班级,88.0%的班主任,58.0%的学科老师都曾关注过,但是怎么行之有效,则是没有经验可循,大多靠自己摸索或是与同事交流;(4)只有1所学校(9.0%)开展了如何中文教学培训,少数几所学校(27.3%)曾组织外籍学生所在班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开展交流,大部分的学校(63.6%)由管理层通常是教导处制订外籍学生管理手册,要求班主任按照上述最低标准进行管理,未对教师教授随班就读的外籍学生做出硬性要求,大部分的教师(86.0%)希望通过培训来指导日常跨文化教学和管理实践。参与调研的11所学校中仅卢湾区七色花小学曾面向教师开展跨文化培训,形式主要为专题讲座和示范课,如邀请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来校向全体语文教师开展“有效提升外籍学生中文水平”的专题讲座,就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现身说法,并从教材编制、教学方式、作业布置等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操作性策略,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理解讲座内容,讲座结束后,再由专家展示一堂对外汉语教学课,为一线教师如何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调动外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中文表达能力做了最好的诠释。以上资料根据5月25日与卢湾区七色花小学F老师的电话访谈整理,访谈者为赵萱。可参见2009年11月16日该小学官网发布的七色花小学进行“有效提升外籍学生中文水平”的跨文化教育专题培训一文,网址为:/website/Detail.aspx?InfoGUID=a0661e59-ba5f-430d-9c3d-a89a41788581。四、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跨文化培训设想上海市中小学开展教师跨文化培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资源紧缺、教师工作超负荷的实际情况,应整合多方力量,立足于解决一线教师面对的外籍学生跨文化管理的现实问题,首先从根本上培养教师跨文化自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通过跨文化培训课程指导教师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校园环境中,面对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和管理,最终形成多元文化并存、和美与共的校园氛围。(一)跨文化教师培训需分层部署,多方协调,注重借鉴,辐射推广鉴于上海市中小学资源有限,教师工作繁忙的实际情况,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申报课题、聘用专家等方式,联合高校等研究机构,借鉴跨国公司人力资源跨文化培训实践,引进国外跨文化教育教师培训读本,预先就接受外籍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开展细致的调研,倾听学校、教师所面临的困境,就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建设和谐校园开展座谈,在此基础上着手开发跨文化培训课程,可选择几所试点学校率先推行跨文化教师培训,根据实际反馈,不断修正。教师跨文化培训系列课程需照顾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级学校的实际教学管理,立足于解决各个学年段的教师可能面临的大相径庭的跨文化教育与管理的实际问题展开,同时要兼顾到同一年段、不同学校面临的困境的相似性,保证跨文化教师培训课程的实效性和普适性才能推广辐射到各层学校。(二)紧密围绕跨文化教师培训两大基础教师跨文化培训要点涉及各个方面,从整合教材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学业多元评估、中外融入探讨等方面,但是要抓住培训的关键点,只有紧紧围绕“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形成多元文化平等共存的自觉意识”、“增强跨文化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大基础,只有帮助教师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敏感才可让后续的培训内容走入教师日常实践,发挥实效。1、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形成多元文化平等共存的自觉意识著名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文化理解者与他所要理解的对象都各自具有自己的视界。”8移情是为促进理解双方的视界融合,促成双方对文化差异的相互容忍,充分理解。9 面对教师的跨文化培训要加强教师对中华文化的体认,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同时也要能够了解、欣赏他国文化,形成“不同种族无高低贵贱”的文化自觉,形成多元文化平等共存的自觉意识,注重优势互补,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吐纳。培养教师身处第三者位置客观看待异族文化的跨文化移情能力,才能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帮助其成为国际公民,而非是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者抑或是因循守旧的狭隘民族主义者,教师自身才能在外籍学生管理上摆正心态,积极应对。2、增强跨文化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现任美国文化发展研究所主任班尼特(Milton J. Bennett)在1984年首次提出跨文化敏感是一个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过程,并在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中划分为从民族中心主义向民族相对主义逐渐过渡的6个阶段,依次是:否认、抵制、最小化、认同、适应和融合阶段0。学者陈和斯塔若斯特(Chen&Starosta)认为:跨文化敏感度较高的人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能更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有很强的应付挫折和压力的能力,1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开发了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其效度和信度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平,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具有较高可靠性(Cronbachs = 0.88)的跨文化敏感测试工具之一。2它一共包括24项5点量表,分别对组成跨文化敏感的5个不同层面的变量: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进行测量3,涉及到的题项依次为:7项、6项、5项、3项、3项 4。笔者建议预先引进相关量表,测试当前教师跨文化敏感度,一方面须认识教师跨文化敏感的差异性,结合DMIS模式相关理论进行初、中、高级分层,提供与教师自身跨文化敏感程度相匹配的不同层次的培训,既避免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误区,同时也防止无法满足教师学习需求的尴尬困境。另一方面须重视提高教师跨文化敏感的阶段性,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设计培训内容,做到循序渐进。(1)跨文化敏感初级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奉行“积极的无知”,认为“我并不需要知道”, 强调熟悉,常见的表达和想法有:“所有的大城市都是一样的,纽约和上海都一样是大量的钢筋水泥建筑,汽车太多”、“只要外籍学生会说汉语,沟通就没有问题”,本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帮助教师认识先前被否认的文化差异。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授课中,培训师应努力支持教师掌握目标文化的具体知识,帮助他们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克服最初体验这些差异带来的焦虑。也有部分教师在认识到文化差异之后,面对班级中的外籍学生随班就读,害怕原有教学秩序的变化,不敢承担风险,他们处于围城阶段,致力于维护原有课堂的一致性,希望外籍学生以融入的方式,会不自觉地在自身文化背景下寻找安全感。对于这类情况,培训师应帮助教师克服跨文化焦虑、增加对文化差异的耐心;避免文化比较,提供相类似的信息资讯;鼓励教师关注随班就读外籍学生的群体,促进合作活动。(2)跨文化敏感中级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的态度有所转变,但是他们仍然试图掩盖文化间的差异,将差异归入到熟悉的类别,使自身世界观不受影响,内心深处认为所有文化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通常认为:“风俗不同这是当然的,但是当你真正了解他们时,你会发现其实跟我们很像”、“入乡要随俗,这其实不困难”、“外籍学生申请随班就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体验中国式的学校嘛,我们如果改变很多,照顾很多,面面俱到,那就没有效果了”。培训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观看录像、刺激和锻炼等活动,丰富教师进行文化分析的参照系;注重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帮助教师理解来自另外一种文化背景的外籍学生的行为方式,不论是否符合自身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3)跨文化敏感高级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常常会觉得“我尊重与我来自同一文化背景下本地学生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籍学生,虽然对文化差异的观点不同,但在交流中同样只得尊重”、“我面对外籍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合理地通过行为方式体现我的观点”。本阶段,培训师应集中于训练教师自身的认知能力与行为方式的衔接,其目标是面对班级内的多元文化背景,协调自身,力求行为得体,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三)跨文化教师培训课程设计鉴于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如有些学校韩国学生比例比较高,有些学校以日语为特色,每个教师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需要培训的内容也更有差异,在教师跨文化培训系列课程中应有必修、选修、校本研究三部分。必修课保证培训基本质量,需包含:(1)理论学习,推荐国内外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经典著作,就各种文化因素如价值观、时空感、语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开展讨论;(2)研习校园跨文化管理案例,由参与学校就自身在外籍学生管理上经历的问题进行发言,与会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如:该不该要求外籍小学生穿戴校服、佩戴红领巾,如何指导他们遵守学校行为规范,如何鼓励外籍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怎样与外籍家长沟通等;(3)可尝试以专题形式开展,解决实际跨文化教学遇到的困境,如:如何提高外籍学生中文水平,如何有效辅助外籍学生HSK考试,如何在保证现有教学进度情况下,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兼顾到外籍学生的学习需求等。选修课供学校、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可以涉及到:(1)跨文化交际体验,通过完成互动活动从微观层面体会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提高教师行为的得体性、语言的准确性和交际的主动性,如:鼓励教师完成外籍学生家访,带领外籍新生熟悉校园环境,帮助外籍学生解决力所能及的生活、学习所需;(2)海外体验,学校应创造条件选派教师赴英语国家参加短期项目,鼓励教师接受海外聘任,积极投身于对外交流等等。各基层学校如有需要,亦可开展校本研究,鼓励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等研究方式去发现外籍学生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中的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关注这一群体在校园中的融入和适应,积累心得,力求站在实践者的位置上对本校解决当前面临的外籍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有所反思。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Education 43rd Session-Final Report./education/pdf/REC_78_E.PDF. 中文版翻译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78号建议书R.由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39-449.2UNESCO.E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R.Printed at UNESCO in Paris(ED-2006/WS/59) - CLD 29366, 2006: 7-20.3NCCA.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school R. 24 Merrion Square Dublin 2,2005:11.4NCCA.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post primary school R. 24 Merrion Square Dublin 2, 2006:7.5熊月之等选编.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6上海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45.7教育系统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EB/OL. /Web/PD/45268-450000103579.htm, 2010-01-04.8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10.9沈骑.论跨文化教育的移情J.福建:教育评论,2008:43-4610Bennett,M.J.Towards Ethnorelativism: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 In R.M.Paige(ed.),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C. Yarmouth, ME:Intercultural Press,1993:1.11Chen,G.M.&Starosta,W.J.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AwarenessJ. Human Communication, 1998:35.12Fritzw,M.A.&Chen,G.M. 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J.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Vol.11, 2002:65-176.13彭世勇.跨文化敏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比J,宁夏:宁夏大学学报,2007(1):173.14Chen,G.M. & Starosta,W.J.2000.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Human Communication, Vol.3, pp.1-15.Thinking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JGJ59-施工升降机现场-图解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复习卡课件新人教版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计划
- 汽车配件生产实施方案
- 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初步设计
- 建筑项目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
- 元旦节安全教育教案中班
- 投标补充文件-洁净室施工方案
- 整个孕期妇女健康宣教
- 消化系统超声图像解读
- 辽宁省鞍山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年老年教育课程设计:跨学科合作教学法的探索与成效报告
- 2025教师师德师风微整改自查报告范文
- 部队特种车辆培训课件
- 【公开课】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新闻学概论马工程课件
- 入党积极分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 小组互评活动方案
- 酒店与硬件公司合作协议
- 工业互联网基础 课程标准
- 养老护理员心理疏导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