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课件案例分析.doc_第1页
国际结算课件案例分析.doc_第2页
国际结算课件案例分析.doc_第3页
国际结算课件案例分析.doc_第4页
国际结算课件案例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导入2005 年12 月11 日,甲公司与乙商贸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25 万元的微波炉销售合同。由于乙商贸公司一时资金周转困难,为付货款,便向吴某借款,并从A 银行申请到一张以吴某为户名的20万元现金汇票交付给甲公司。甲公司持该汇票到付款人B银行处要求付款,但B银行拒绝付款并出示了乙商贸公司的电报。原来,乙商贸公司在销售时发现微波炉有质量问题,还发现所汇款项是挪用公款,于是,电告A银行,A银行立即通知B银行拒绝付款给甲公司,并宣布汇票作废,退回A 银行。B银行依此拒付款项。甲公司多次协商未果,事隔两个月后,甲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A 银行无条件支付货款,并支付延期付款的相关费用。请问:法院是否会支持甲公司的诉讼请求?分析:本案例看起来有点复杂,既有买卖关系,又有代理关系和票据关系等,但本案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汇票的出票效力,包括出票人A银行所出汇票对出票人自己、对付款人B银行以及对收款人甲公司的效力问题。甲公司与乙商贸公司签订的微波炉销售合同合法有效,现金汇票的签发也符合票据法规定的要件,是一张有效的票据,甲公司合法取得该汇票,是正当持票人,依法享有要求银行解付的权利。银行对于有效的汇票,应无条件付款,不能以原经济合同产生纠纷为由拒付票款。因此,法院应支持甲公司的诉讼请求。案例分析持票人将汇票背书给WCO,并将汇票和一封寄给WCO的信一起密封好投进邮箱,却被持票人的雇员H偷走。H伪造了WCO的背书,将汇票背书给自己,并在汇票到期后将汇票提示给付款行要求付款。请问:付款行是否可对汇票拒付?分析:持票人在背书后并没有完成交付,因此背书是无效的,汇票的所有权仍然属于持票人。如果付款行得知汇票被雇员H偷窃的事实,则可拒付该汇票。案例分析A公司为支付所欠B公司货款,于2010年5月5日开出一张50万元的商业汇票。B公司将此汇票背书转让给C公司,以购买一批原材料。但事后不久,B公司发现C公司根本无货可供,完全是一场骗局,于是马上通知付款人停止向C公司支付票据。C公司获此票据后,又将该票据背书转让给了D公司,以支付所欠工程款。D公司用此汇票向E公司购买一批钢丝,背书时注明了“货到后此汇票方生效”。E公司于2010年7月5日向付款人请求付款。付款人在对该汇票审查后拒绝付款,理由是:(1)C公司以欺诈行为从B公司获得票据的行为是无效票据行为,B公司已通知付款人停止付款;(2)该汇票未记载付款日期,且背书附有条件,为无效票据。随即付款人便做成退票理由书,交付于E公司。请问:(l)付款人能否以C公司的欺诈为由拒绝向E 公司支付票款,为什么?(2)A公司开出的汇票未记载付款日期,是否为无效票据,为什么?(3)D公司的背书是否有效?该条件是否影响汇票效力?(4)E公司的付款请求权得不到实现时,可以向哪些当事人行使追索权?其追索期限如何?(5) E公司在行使其追索权时要求得到以下补偿:50万元的汇票金额,自2010 年7月5日提示付款日至清偿日50万元的利息2000元,被拒绝付款后E公司造成了1万元的经营损失,E公司从付款人处取得拒绝证明以及发出通知书的500元支出。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有关规定,E公司能够得到的补偿额是多少?分析:(l)由于票据的付款具有无因性,因此,付款人不能以C公司的欺诈为由拒绝向E公司支付票款。(2)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第二十三条规定:“汇票上未记载付款日期的,为见票即付”。(3)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第三十三条规定:“背书时附有条件的,所附条件不具有汇票上的效力。”因此,背书是有效的,但背书中所附带的条件是无效的。(4) E 公司的付款请求权得不到实现时,可以向其所有前手行使追索权,包括A 、B 、C 、D 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七条规定:“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5) E公司能够得到的补偿额包括50万元的汇票金额、自2010 年7月5日提示付款日至清偿日50万元的利息2000 元,及从付款人处取得拒绝证明以及发出通知书的500元支出,共计502 500 元。案例导入国内A公司与国外B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合同,付款条件为获取提单后70天内电汇付款。合同签订后,A公司将货物装上船,取得提单并交给B公司。但货物到港后,B公司以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付款,A公司因此遭受巨大损失。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A公司遭受损失?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汇付风险案例。70天后付款其实是出口商向进口商提供的单方面融资,且出口还须承担进口商拒付的风险。本案中,A公司在对B公司资信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采取电汇付款方式,导致A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案例分析国内某出口商A与国外某进口商B签订一贸易合同,合同规定:由B通过银行开出即期不可撤销的信用证向A付款。但过了合同约定的开证日期后仍未见到B开来信用证。于是A 向B 催问,B 称:“证已开出,请速备货。”然而,临近约定装货期的前一周,A 还未收到信用证。A 再次查询,B才告知“因开证行与A 所在地银行并无业务代理关系,故此证已开往有代理关系的某地银行转交”。此时船期已到,因合同规定货物需直接运抵加拿大,而此航线每月只有一班船,若错过这班船,A 将遭受重大损失。这时B提出使用电汇的方式支付货款,鉴于以上情况, A 只好同意,但要求B 提供汇款凭证传真件,确认后马上发货。第二天,B传真来银行的汇款凭证,A持汇款凭证到银行核对无误后,认为款项已汇出,便安排装船。但装船数天后,A 发现货款根本没有到账。原来B的资信极差,瞄准A急于销货的心理,先购买一张小额汇票,涂改后再传真过来,冒充电汇凭证使A遭受重大损失。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A 遭受损失?分析:国际结算中经常因为种种原因,出口商不得不采用电汇方式取代原有的结算方式。在本案中就是取代原有的信用证结算改用电汇。由于两种结算方式所依存的信用基础不同,因此风险也就不同。在信用证结算中,由于是银行信用,因此出口商收款较有保障;但在电汇中,由于是商业信用,因此出口商的风险较大,极有可能出现钱货两空的后果。在本案中,出口商之所以受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不知进口商资信的前提下,就贸然采用电汇支付方式;其次,出口商没有仔细甄别进口商传来的汇款凭证。所谓“汇款凭证”其实只是一些加盖银行假印章的进账单,或者经过涂改、变造的汇票和汇款委托书的传真件。出口商应仔细鉴别,除到银行核对外,还应该自己掌握一些真假汇款凭证的鉴别方法,最好能够先收款后发货。当然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取代原有的结算方式,以便防患于未然。案例分析 国内A 公司与国外B 公司签订了一笔进出口合同,结算条款为:B 公司收到装船提单电传件后,立即用T/T 支付。A 公司发货后即将提单电传件传至B 公司,而B 公司收到电传件后提出提单号码模糊,无法辨认,请A 公司确认。当天下午,A 公司把确认后的号码传给B 公司。B 公司收到确认号码后答应次日办理汇款。次日,A公司便接到了B公司发来的电传,称已对到港的货物进行了检验,发现货物规格与合同规定不符,希望A 公司提出一个处理意见,但在此之前,B公司暂时无法考虑付款。双方僵持约一个星期后,A 公司正式致电B 公司,强调这笔交易因为是有中间人斡旋,才以非常低的价格成交,同时接受了对方提出的T/ T 付款条件,这笔交易A 公司根本无利可言,实在没有降价的余地,请B 公司予以谅解。如B 坚持索赔或降价,则必须提交正式检验报告,证明货物确实与合同要求严重不符。同时,A 公司也请中间人做了B 公司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B公司未再坚持以前的意见,将款项汇到A 公司指定账户。请问:结合本案例,在实务中采用T/ T结算方式出口商可能面临的风险有哪些?分析:本案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对外贸易中选用T/T 结算方式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采用T/ T方式结算时,拼口商往往坚持要求出口商先发货,而出口商则坚持要求进口商先付款,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为了能够达成一致,往往合同中采取折中的办法,即发货和付款同时进行。本案中的做法就是这种比较典型的做法,双方平均地承担了风险,进口商接到提单电传件后再付款,等于是确认对方发货后再付款,而进口商拿到的是电传件,凭它是提不走货物的,因此出口商不必担心丧失对货物的控制权,即使发货后进口商不付款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货物采取保全措施。但在实务中,这种方式的效果还要取决于运输距离的远近。运输距离越近,越容易形成货物先到而付款尚未完成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进口商采取特殊方式先行验货,这在形式上就会等同于卖方先发货、买方后付款。国际贸易实务中,出口商常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在交货质量上出现或多或少的细微差异,但出现一些细微差别是很正常的,并不会给进口商带来损害,尤其是在进口商已经付款后,往往会对这样的差异予以默认。但如果款项尚未付清,进口商则很可能利用这些问题拖延付款,并以此向出口商施加压力,要求出口商在价格上做出减让。在本案例中,尽管规定进口商接到提单电传件后即行付款,但由于提单号码不清等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对方稍一拖延,货物就已先行到达目的港。在该情况下,对方完全有可能利用关系先行验货,而这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因此,事实上也就形成了到货检验后再行付款的局面。本案例中A公司对初次交易的客户,在不了解其资信的情况下,接受T/ T方式结算是欠考虑的。案例分析吴某与李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次由于吴某的疏忽将印鉴留在了李某的手中,李某利用了该印鉴并模仿吴某的签字,假借吴某的名义伪造了他的付款授权信,将吴某的款项汇到自己的账户中,事后虽然李某的诈骗行为被发现并且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由于李某已经将所汇款项挥霍殆尽,吴某仍然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请问:本案中汇款人和汇款行分别得到什么教训?分析:上面的案例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汇欺诈案例。依照银行的业务惯例,顾客可致信他的开户行要求将一定金额的款项汇交收款人。开户行视此信为书面授权,核对客户印鉴相符后,凭以借记客户账户并将款项汇出。欺诈者利用这种做法,模仿客户签字,伪造授权信,骗取银行的汇出款项。因此汇款人应妥善保管印鉴,注意保密;银行办理业务时要仔细核对印鉴,尤其对大额汇出款和转账更要倍加注意。案例分析国内某出口商A 公司对国外某进口商B 公司出口货物,一直以来用信用证方式支付,交易两年有余。后来,B公司提出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要求采用部分预付货款,部分货到付款的方式结算。具体的方式为先付30%的货款,余款等收到货物后1个月内支付。B公司声称货到后,它即能从国内经销商处获得货款并保证而向A公司支付。A公司考虑到B公司是其老客户,一向顺利履约,遂同意对方请求。收到B 公司30 %货款后,即行发货,但数月后一直未收到B 公司的余款。经多方了解,才知道B 公司已破产倒闭,其利用最后一次机会诈骗了A 公司10 多万美元。请问:假如你是出口商,你能从本案例中得到什么教训?分析:本案中由于A 、B 公司不是初次交易,B 公司也一向顺利履约,导致A 公司存在侥幸心理,接受按货到付款的方式结算。货到付款本身就是对出口商不利的结算方式,他要承担进口商收货后不履约付款的风险。因此在货到付款方式下,即使对方是老客户,出口商也要保持警惕,尤其是对方突然提出更改结算方式的情况下,更要充分了解对方经营状况,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案例导入国内A公司向国外B公司出口一批货物,A公司委托国内C银行办理托收,交单条件为D/P即期,并指定要求国外D银行作为代收行。请问:你能说明此笔业务涉及的当事人吗?能否画出此笔托收业务的简单流程图?分析:这是一笔典型的跟单托收业务,涉及四个当事人,包括委托人(A公司)、付款人(B公司)、托收行(C银行)和代收行(D银行),具体流程如图3-1所示。付款人(B公司)委托人(A公司) 提 示 付 款 贷 记 委 托 委 托代收行(D银行)托收行(C银行) 付 款跟单托收流程案例分析A公司按付款交单方式与美国B 公司达成出口交易。A公司指定C银行为托收行,因A公司出具的托收申请中未指定代收行,C银行接受委托后自行指定美国D银行为代收行。A公司发货后,将汇票附上全套单据交付托收行C银行,C 银行将全套跟单汇票航寄美国D银行,D银行在未收到A 公司货款前擅自将单据交付给B公司,B公司凭单提货后以货物有瑕疵为由拒付货款。A公司与B公司几经交涉未果,于是A公司向我国法院提起诉讼,认为C银行指定的代收行D银行未按托收指示而擅自放单,该违约责任应由指定其为代收行的C银行承担。请问:你认为法院将如何判决?为什么?分析:法院判决C银行不承担D银行的违约责任。因为根据托收统一规则规定,如果委托人在托收申请书中未指定代收行,托收行可以为其指定一家代收行,托收行对代收行未按托收指示行事不承担责任。因此,在托收业务中,委托人和托收行在指定代收行时必须首先考虑其有良好的资信。否则将有可能给委托人造成损失,也会给托收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案例分析我某出口公司在广交会上与一外商签订一笔出口合同,并凭外商在广交会上递交的以国外某银行为付款人的金额为5万美元的支票在2天后将合同货物装运出口。随后,我出口公司将支票通过我国内银行向国外付款行托收支票时,被告知该支票为空头支票,由此造成钱货两空的损失。请问:本案例中我出口公司应吸取哪些教训?分析:我出口公司采用凭外商支票发货时,尤应谨慎。为防止外商签发空头支票,应坚持外商签发“保付支票”;或在外商签发一般支票时,先通过我国内银行将支票向国外付款行通过光票托收收回货款或查询后,方可发货,以免造成钱货两空的损失。案例分析某出口商A与进口商B拟采用光票托收方式进行贸易,运输方式为空运,很快出口商接到进口商开来的以国外某银行出具的并以此银行为付款人的支票,金额为10万美元。出口商信以为真,很快将货物装运出口,并要求出口地的某银行为其办理光票托收,但当支票寄交至国外付款行时,被告知此支票为空头支票,最终造成出口商A 货款两空的重大报失。请问:本案例中出口商应吸取那些教训?分析:采用光票托收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经常托收的金融单据是支票。这时出口商必须鉴别此支票的真实性,不能盲目出货。最好在出货之前能够要求进口商出具银行保付的支票,或者先光票托收回货款后发货,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夫。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大额交易结算。尤其是在航空运输情况下,由于航空运单不是提货单,出口商更应严加小心。案例分析某年,国内出口商A 与美国进口商B 签订买卖合同,其中约定支付方式是即期付款交单。同年5月19日,出口商A 将货物通过海运从上海运往纽约,并取得海运提单。出口商当日就持全套单据以及美国代收行D 银行的资料前往当地的中国某银行C 办理托收。当地C 银行在审查全套单据后,签发了托收指示函并告知无法在当日寄单。出口商A当即要求自行寄单,C 银行同意后将全套单据和托收指示函由出口商A 签收取走。美国代收行D 于6月11日签收装有全套单据和托收指示的邮件。美国代收行D 在B未付款的情况下,自行放单至B。B于7月15 日将货物全部提走,并且于当日向出口商A 表示无力付款,尽管A 多次向B交涉,都无果而终,从而给出口商A 造成巨大损失。请问:上述案例中的责任者是哪一方?分析:在本案中出口商A 受骗的原因并不是由当地C 银行造成的,而是因为代收行美国D 银行违反托收的国际惯例,在进口商没有付款的情况下,就将全套单据交与进口商。实际上就是B与D 联合欺诈,致使出口商A钱货两空。如果要追究责任,代收行理应承担全部责任。首先,出口商A 的直接托收行为符合托收的国际惯例。众所周知,单据的交寄发生在托收行和代收行之问,但URC522 也允许出口商在取得托收行同意的情况下将托收指示及各种单据等自行寄交代收行,这一行为仍被视为由托收行寄交代收行,因此本案中出口商A直接寄单给代收行D 的行为符合国际惯例,没有任何过错。其次,美国D 银行违反了托收的基本义务,应当承担出口商A的所有损失。在本案中,作为即期付款交单中的代收行,美国D银行应当在收到托收指示和全套单据后,向美国的进口商B 提示付款。D应该在B付清所有货款的情况下,才能将相应的单据交与进口商B。但实际上D并没有按照惯例办理,相反却在进口商没有付款的情况下,自行将单据释放给B公司。因此美国D 银行应对出口商A 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最后,托收行C无过错,不应承担任何责任。根据国际商会URC522 第十一条a 款规定“为执行委托人的指示,银行使用另一家银行或其他银行的服务,是代委托人办理的,其费用与风险由该委托人承担”,且b 款规定“银行对于它们所传递的指示未被执行不承担义务与责任,即使被委托的其他银行是由它们主动选择的也是如此”。托收行向代收行所发出的指示实际上是执行委托人的指令,因此托收行根据托收指示所做的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不能由托收行承担,只能由委托人(即出口商A )承担。案例分析国内某公司以D/ P at sight,方式出口,并委托国内A银行将单据寄由第三国B银行转给进口国C 银行托收。后来得知C银行破产收不到货款,该公司要求退回有关单据却毫无结果。请问:依据URC522 的规定,上述托收行应负什么责任。分析:托收行不负任何责任,理由如下:根据URC522 的规定,在托收方式下,银行只作为卖方的受托人行事,为实现委托人的指示,托收银行可选择委托人指定的银行或自行选择或由别的银行选择的银行代为代收行。单据和托收指示可直接或间接通过别的银行寄给代收行。但与托收有关的银行,对由于任何文电、信件或单据在寄送途中的延误和丢失所引起的后果,或由于电报、电传、或电子通信系统在传递中的延误、残缺和其他错误,以及由于不可抗力、暴乱、内乱、战争或其他所不能控制的任何其他原因致使业务中断所造成的后果,不承担义务或责任。所以,在本案例中,托收行只要尽到“遵守信用、谨滇从事”的义务,对托收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非自身控制的差错,包括因代收行倒闭致使委托人货款无法收回且单据也无法收回,不负任何责任。案例分析出口商A向进口商B请求采用D/P即期结算方式出口一批货物,但进口商B不同意,反而建议采用D/PT/R方式结算,由于此时国际市场上这种商品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出口商A无奈只有答应进口商B的要求,待商品出口后进口商B很快杳无音信。请问:在本案例中出口商的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分析:由出口商自己承担。如果出口商没有授权代收行通过T/R方式借出单据给进口商的话,代收行如擅自将单据借予进口商,则代收行要为其行为负责。但在本案例中出口商采用了D/PT/R方式结算,这意味着代收行可以通过T/R方式借单给进口商,这种借单行为是由出口商授权的,此时如是进口商不付款的话,出品商要承担由此所带来的所有风险和损失。案例分析国内A公司于某年3月10日与某国B公司签订合同,由A公司向B公司出口货物。付款条件由B 公司选择,凭单据或船到卸货港前付款,但不得迟于提单签发后90 天。4 月20 日,由某国C 银行作为代收行向B 公司提示单据,其中提单的日期是3 月20 日。然而B 公司收到单据后没有付款,而此时进口国正发生罢工事件,货物到达指定港口后却无法卸货,只好被卸在附近的一个港口。5 月5 日,B 公司将单据转售给D 公司,当后者提货时发现货物短缺。此后,代收行试图从B 公司处收回货款或追回单据,但均告失败。5 月20 日,代收行向法院起诉B 公司,6 月25 日,法院判B公司败诉。B 公司不服,于6 月29 日向法院上诉,理由如下: 代收行在没有从B 公司处取得货款前即把单据交给了B 公司,属于代收行违约在先; 因为船只没有抵达指定港口,而且仍在提单签发后的90 天内,所以付款尚未到期; 出口商A 公司短交货物,违反了买卖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属于违约在先,这一违约行为可以抵消B 公司应付而未付的货款。7月14日,法院驳回被告的上诉,维持原判,理由如下:代收行没有做出任何违约的行为,因为被告违反了在代收行向其提示单据时本应支付货款而构成的契约行为,这属于被告违约在先,而银行并未违反任何约定;按买卖合同,付款虽未到期,但就本案例来看,因为被告已于5月5日将单据转售给他人,该事实说明被告已默认放弃根据合同的付款条件对卖方提出抗辩的权利;卖方短交货物是否违反合同,这由买卖双方所签订的买卖合同来衡量,与代收行起诉被告无关。请问:本案例中进出口双方及代收行各应吸取什么教训?分析:本案例虽以B 公司败诉结束,但对买卖双方及代收行来说,在以后的托收业务中有两点还是应该引以为戒的:1合同中付款条件的规定要清晰、明确,切忌含糊不清,影响履约。付款条件是合同的主要条款,所以在签订合同时,买卖双方必须就付款条件达成一致,并在合同中详细、清晰地列明。2代收行应明确其在托收业务中的责任,避免卷入到诉讼案件中去。代收行在处理托收业务时,首先要确定是D/ P方式还是D/A 方式。如果是按D/P方式处理,代收行就必须坚持在客户付款后才能交出单据;如果是属于D/P90天,代收行也仍应该在客户付款后交出单据;如果代收行想按D/A方式处理,必须在征求托收行及出口商同意后才能这样做,并将经进口商承兑的远期汇票退还托收行以了结其作为代收行的责任。本案例中,代收行在B 公司付款前就交付了单据,从而卷入到诉讼纠纷中,如果不是B公司违约在先,代收行就要负违约责任了,所以,代收行应引以为戒。案例分析:某出口商A向瑞士进口商B出口一批货物,价值50万美元,采用D/P30天付款结算方式,出口商在发货后取得所有的货运单据,随即持全套单据以及代收行的资料前往当地的托行银行C办理托收,C将单据寄交进口地的代收行D,代收行D将单据提示给进口商B要求承兑。三天后,A要求托收行C向期融资,其抵押品为提单等代表货物控制权的凭证。出口地银行认为有代表货物控制权的提单在手上,就同意将款项融资给出口商A。但是30天后,托收行发现代收行D早已将单据放给进口商B,而此时出口商已经不知所踪。于是托收行要求进口地的代收行承担擅自放单的责任,但是代收行指出根据本地惯例,一向将D/P远期视为DA。最终托收行C 遭受了巨大损失。请问:D/P 远期业务在实务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分析:从理论上讲,D/P远期对出口商是有利的。D/P远期是卖方开具远期汇票,通过出口地银行(托收行)委托代收行向买方提示汇票和单据,买方审核无误后在汇票上承兑,并于汇票到期日付款赎单也就是说,出口商不但有物权的保障(进口商不付款代收行不放单),而且有票据法约保护(进口商对已承兑的汇票有到期付款的责任)。但是,实务中并不是在任何国家、任何银行都是这样处理D/P远期业务的,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银行,比如瑞士,就有将D/P远期当做D/A处理的习惯。案例中银行在做出口押汇时,业务人员可能对此并不了解,在出单时没有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代收行凭承兑汇票放单。可见,D / P远期业务最大的风险在于有些国家的银行有将D/P远期等同于D/A 处理的习惯。D/P远期的安全性在理论与实务中的偏差,应引起出口商及银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托收行在叙做融资时,应注意防范不法出口商利用这一点,与其海外机构或进口商勾结,合法地“收汇不着”,实施诈骗。这就是本案例中出口商A所采用的伎俩。此外,URC522 第七条新增的a 款强调:带有凭付款交单指示的跟单托收不应含有远期付款的汇票。可见,由于存在D/P远期处理的差异,国际商会并不鼓励D/P远期这一托收方式,以避免一些银行作D/A处理,使进口商轻易取得商业单据,违背“付款交单”的本质与初衷。案例分析 中国某一出口商A 向美国一进口商B 出口一批货物,进口商B 要求其结算方式采用D/P, 与此同时采用FOB 贸易术语。请问:如果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口商不得不接受进口商提出的交易条件,他应如何避免由此而产生的风险?分析:D / P 结算方式下出口商的交单是以进口商的付款为条件,属于商业信用,因此收汇风险较大。而采用FOB 贸易术语交运送货物的通常做法是:由出口商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内在装运港将货物装上进口商指定的货轮,即完成交货义务。此后,出口商在D/P方式下凭其取得的海运提单连同其他商业单据向进口商索款,待进口商付款后取得货物的提货权。采用上述结算方式和贸易术语对出口商最大的风险在于:进口商的资信和进口商可能与船运公司勾结骗货的可能性。因此出口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规避风险:(l)出口商应对进口商的资信有充分了解;(2)出口商对进口商指定的运输公司和运输代理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3)出口商可以在运输单据上加上适当的限制性条款,如在海运提单的收货人一栏加注“凭托运人指示”或“凭某某银行指示”等,这样可以加强对进口商的制约。(4)一旦出口商发现进口商有问题,应在货物被提走之前以托运人的身份果断通知运输公司扣留货物,待问题解决后再解除扣留令。案例分析 在FOB 术语下,因租船订舱由买方办理,这就为一些不法进口商与船方勾结骗取货物提供了可乘之机,1992 年我国国内就发生了一起这样的案例:国内某公司向韩国出口1万吨水泥,价值40 万美元,FOB 术语成交,由韩国买方租用越南籍货轮将整船货物从青岛港运至韩国某港口,支付方式为议付信用证。后因我国国内货源紧张,请求韩国买方延迟派船,买方同意,但信用证不展期,付款方式按“随证托收”办理。我方对此并未表示反对。在信用证过期后,买方船到,我方装货后取得船长签发的提单并随附其他所要求的单据送中国银行某分行向韩国进口商办理“随证托收”,但待单据寄至韩国开证行后,因提单日期晚于信用证规定日期,单证不符,信用证已失去银行保证作用,韩国银行只能向进口商按D/P方式代收货款。但此时,韩国进口商借故拒不付款赎单,并声称货已失踪。经我方调查,韩国进口商在无提单情况下早已从船方手中提走了货物,而该船从此再也没有到中国港口来,致使我方不能据以申请法院采取扣船拍卖等补救措施,造成货款两空的重大损失。请问:此案例中我国出口商应接受哪些教训?分析:所谓“随证托收”,是指因信用证已过期或单证不符,受益人将结算方式改为托收,并随附对受益人来说已无用的信用证,以向开证行(现在的代收行)表明该笔托收款项原为信用证项下之款项。由此可见,“随证托收”一般是出口商违约在先,在不能利用信用证的情况下将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按托收办理。此时,尽管出口商托收时随附了原证,但该信用证对出口商已无任何保障。我国国内有些出口商认为“随证托收”比托收方式更为安全,其实这是误解,原因是:“托收”方式是进出口双方商定的结算方式,而“随证托收”则是由于出口商违约,使得原有信用证不能利用,出口商迫不得已采用的变通办法。由此可见,对出口商来说,“随证托收”比“托收”方式更不安全。另外,FOB 出口合同下,卖方除应注意买方资信外,尚需要求买方所派船只是信誉良好的,最好以该船公司在我国国内有办事处或常年代理机构为宜。另外,还应在合同中订明买方在派船前应电告卖方船名、船籍、所属船公司等详情,并以我方确认为准。在FOB 出口合同中,为防止进口商与船方勾结骗货,出口商尤应坚持信用证付款方式,而不宜采用托收方式,以确保获得银行保证付款的责任。最后,出口商还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以规避收汇风险。案例分析 国外一进口商先采用D/P付款方式与国内出口商签订合同,进口商要求出口商在提单上的托运人和收货人两栏均注明为该公司名称。货到目的港后,该进口商以货物是自己的为由,以叹函和营业执照复印件为依据向船公司凭副本海运提单办理提货手续。货物被提走后,该进口商不向银行付款赎单,与此同对将货物迅速转卖,使国内出口商钱货两空。请问:出口商通过本案应吸取什么教训?分析: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首先,提单上的托运人不能随便填写。这是因为提单上的托运人才是与承运船公司达成运输合同的契约方或发货人,船公司依据运输合同向托运人负贵,并按托运人的指示将货物放给收货人或正本提单的持有人。因此提单上的托运人应为国内出口商或其代理,而不能是任何第三方,更不能是货物的进口商。一旦货物的进口商成为海运提单的托运人,即意味着向船公司发出指令权的转移。其次,要少用记名提单。这是因为这种提单不能转让,丧失了提单可以背书转让的灵活性。国际上对价值很高的货物或特殊用途的货物才采用“记名提单”。另外,按照美国有关法规的规定,记名提单不是提货凭证。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出口商应避免在D/P条件下出具此类提单。案例分析某出口商A 向进口商B 出口一批大蒜,双方达成协议采用D/P即期的方式进行结算,并且明确表示适用于URC522 的规定。出口商将这批大蒜装船出运后,随即向出口地C 银行提交了托收申请书和相应单据,而C银行始终没有给出口商A 答复。当这批货物到目的港后,进口商B没有收到出口商A通过托收行寄来的海运提单等单据,无法迅速提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大蒜开始腐烂,进口商B 没有办法只好向出口商A 发电要求速寄单据,出口商A也感到莫名其妙,要求C 银行给其答复。C 银行的解释是:它自始至终没有答应为其办理托收业务。与此同时,由于当时出口商A向其提交托收指示及相关单据的时候恰逢周五下午,C银行借故没有来得及通知出口商A,等到下一周的银行工作日时,已经是两天以后了;同时由于银行业务的复杂性又耽搁了一段时间。但等出口商将单据重新寄交进口商的时候,此批大蒜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腐烂。出口商A 只有降价处理给进口商B,损失惨重。请问:出口商A可否向出口地C银行索赔?分析: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根据URC522 的规定,虽然银行没有处理托收单据或执行托收指示或其后相关指示的义务,但是必须无延误地以电信方式通知发出托收单据或指示的一方,而不能以时间仓促或者银行业务复杂来不及办理等为由逃避责任。这笔业务明显是因为银行内部员工的失误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银行很少拒绝客户的托收申请,因为托收是一种商业信用,不占用银行自身的资金,只是提供银行的服务而已。这对大多数银行来说是其一项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有时由于银行本身的疏忽,没有来得及办理业务,这时银行就试图通过这一条来规避责任,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这将对银行的信誉造成恶劣影响。案例分析出口商A 向进口商B出口一批货物,总值10 万美元,付款条件是D/A见票后20 天,该出口商按合同规定按时将货物装运并将单据备齐,于4 月12日向托收行C办理托收手续。但是直到5 月26 日才收到进口商B的来电,称至今没有收到出口货物在托收项下的单据。经出口商A的详细调查,原来在托收指示及相应的单据上,进口商的地址不详。6月12日收到代收行的拒绝承兑付款的通知。由于这批货物没有来得及提货,又由于受到雨淋所以严重受潮,进口商拒绝承兑付款最终出口商A 遭受到严重损失。请问:在本案例中谁将对损失承担责任?出口商应该吸取那些教训?分析:出口商自己应该承担责任。根据URC522 的规定:托收指示应该记载进口商详细的地址,如果由于地址记载不详所导致代收行无法向进口商承兑交单,使之无法及时提货从而导致货物损失的责任,不能由托收行及代收行来承担,只能由出口商自己负担。通过这个案例,出口商首先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任何被委托的银行只能按照托收指示来行事,托收指示应该详细、明确及具体。案例分析出口商A 向进口商B出口一批货物采用D/A见票后60 天结算方式,托收行在托收指示中规定:代收行只能在进口商承兑的条件下才能将单据放予进口商,并要求代收行必须对进口商的支付加以担保,并用加押电传的方式告知托收行。代收行办理承兑交单后,向托收行寄出承兑通知书,明确指出汇票已经付款人承兑,其到期日为XX年XX月XX日。不久,当托收行查询相关承兑情况时,代收行复电再次告知汇票已经付款人承兑,其到期日仍为XX年XX月XX日。在上述承兑通知书及查询答复中,代收行均未表明担保付款,亦未发出承诺担保的电传,托收行亦未就此提出任何异议。承兑汇票到期后,进口商B拒付货款,代收行即向托收行发出拒付通知。托收行认为托收指示中要求凭代收行到期付款的担保放单,而代收行已将单据放给付款人,因此要求立即付款。代收行反驳道:放单是基于付款人的承兑,代收行指出根据URC522 没有担保到期付款的责任。请问:根据URC522 的规定,代收行是否有责任?分析:根据URC522 关于托收指示的规定,如果代收行不能遵守指示,应当立即回复托收行,而代收行却未这样做,只是在托收行查询单据下落时才告知仅凭承兑放单。应该说,代收行在这一点上违反了URC522 的规定。然而,并不能因此得出代收行应当完全承担责任的结论。首先,托收行的指示不符合托收业务的毕本原则,实际上改变了托收的性质。在托收中,银行作为接受客户委托的中间环节,只是为客户提供必要的服务,并不因此承担额外的风险。作为代收行,其义务无非是在进口商付款或承兑的情况下放单,强行赋予其担保客户付款的义务并不是银行业务中的通行做法。其次,托收行在寄单面函中不仅指示代收行担保到期付款,而且要求代收行以加押电传予以证实。尽管代收行并未明确通知托收行拒绝接受该指示,但也未按照托收行的要求以加押电传形式告知托收行照此执行。代收行对托收行发出的两项密切相关的指示均未做出反应,而其中的加押电传证实一项是不能通过默示方法来完成的,将这两项要求结合起来看,托收行的指示是不能默示接受的。因此,不能仅凭代收行未作答复的事实,就简单认定代收行已接受了托收行关于担保到期付款的指示。D/A 作为客户之间融通资金的一种便利手段在业务中经常会用到。因此,有的托收行就千方百计地要求代收行承担担保进口商付款的责任,以便将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作为代收行,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如果发现托收行的指示难以做到,应当不迟延地通知托收行,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案例分析国内A公司于4月11日向国外B公司出口一批货物,付款方式为D/P at sight。A公司于4 月17 日填写了托收指示书,连同单据交至国内C 银行,C 银行于4月19 日通过DHL邮寄到国外代收行D银行。5 月18 日,A公司李某突然收到B 公司邮件,称“货物已到港,但无单据”。李某质疑托收行C 银行没有尽到责任,压力之下,C 银行两次发送加急电报给D 银行,10 天后,银行才回电报声称查无此单。但D 银行所在地的DHL提供了已经签收的底联,其上可以清楚看到D 银行的签收日期和印章。A 公司将此底联传真给B公司并请转交D 银行,之后,D银行不再回复。6月2日,B公司催促A 公司,必须立即补办提单等单据,尽快提货,否则将会增加各种占港费。6 月4 日,A公司电汇400元相关机构挂失费用,同时派人到商检局开始补办多种证书。困难的是补提单,船公司要求A公司存大额保证金到指定账户(大约是出口发票额的2倍),存期12个月,然后才能签发新的提单。6月9日,D 银行突然称:“丢失的单据已经找到,将正常托收”。此刻,A公司和C 银行都长出一口气,然而这个事件让A公司乱成一团,花费和损失巨大。请问:A 公司可否向D银行进行索赔?通过本案例,A 公司可以吸取哪些教训?分析:A 公司可以向D 银行进行索赔。托收统一规则第九条提出“银行应以善意和合理的谨慎行事”。第四条规定:“与托收有关的银行,对由于任何通知、信件或单据在寄送途中发生延误和(或)失落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对电报、电传等在传送中发生延误、残缺和其他错误,或对专门性术语在翻译上和解释上的错误,概不承担义务和责任。”由此可以断定托收行已经善意地履行了义务。 那么代收行呢?签收的单据找不到了,又无托收统一规则规定的不可抗力来解脱责任,代收行明显没有尽到善意和谨慎的义务,应该承担单据丢失的责任。目前D/P at sight 已成为我国很多出口贸易公司首要的成交方式,D/P at sight是商业信用,能否收到货款完全基于进口商的商业信用。在选择进口商时,一定要先考虑进口商的资信,切不可放松麻痹。其次,一定要慎重选择代收行。很多D/P 业务风险的发生和代收行的操作不规范或主观恶意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尽可能选择那些历史较悠久、熟知国际惯例,同时又信誉卓著的国际大银行作为代收行。另外,在实务中经常出现由于托收指示书中代收行的详细资料填错,导致托收指示书和单据无法准确寄至代收行(因此,托收指示书的填写一定要细心、全面、严密、完整,其中的关键点是代收行的详细资料,如名称、地址、SWIFT CODE 、电话和传真等。案例分析某出口商A 向进口商B 出口一批货物,采用托收方式,并在托收委托书中明确要求进口商支付托收过程中在付款地所产生的托收手续费,但是当出口商收到托收行所划转的款项时,发现款项少于应收款项,随即质问托收行,托收行很快给其答复:进口商B 拒绝支付付款地的托收费用,托收行只能将费用从货款中扣除。出口商对此非常气愤,指出根据托收委托书的规定,付款地的托收手续费必须由进口商负担,并要求托收行返还此项托收费用。请问:出口商A 有无理由要求托收行返还此项托收费用,与此同时托收行有无理由在没有获得出口商同意的情况下预扣托收费用?分析:首先,出口商A没有理由要求托收行返还此项托收费用。因为根据URC522 的规定:“一切寄出的托收单据须附有托收指示书,注明该托收按照URC522 办理,并给予完全而准确的指示。银行被允许根据托收指示书所给予的指示及本规则办理。”“应收取的费用,同时注明是否可以放弃。”如果没有在托收指示中注明托收的费用是否可以放弃,则代收行可以在进口商未支付托收费用的条件下放单,只要将托收指示书中所要求的金额付清即可。如果出口商确实想要求进口商负担托收费用,则他必须在托收委托书或托收指示中明确表明“付款人所在地的银行托收费用由付款人承担,不得放弃”。否则代收行没有义务代收相应的托收费用。其次托收行有权预扣托收费用。这是因为,根据URC522 的规定:“凡属托收指示明确规定的条件,或根据本规则,开支和或费用和或托收手续费应由委托人负担时,代收行有权向发出托收指示书的银行收回其支付的开支、费用和手续费,而托收行不论托收结果如何,有权立即向委托人收回其为此支付的任何金额及其本身的开支费用及手续费。”案例导入某市A 公司与国外T公司达成协议,以信用证支付方式进口原料若干吨,价值10 万美元。双方签订合同后,A 公司根据合同内容,通过当地银行向T公司开出即期、不可撤销信用证一份,由于货物的品质规格比较复杂,所以信用证内规定:“品质以XX年签订的第XX号合同为准。”合同内对货物品质要求的核心是水分不能过高,标准水分5% ,最高不能超过8%,如果水分超过5%,则每超过l%单价应相应下调1。T公司收到信用证后,按时将货物装运,并将信用证规定的全套单据送交当地银行,后者按照有关规定,将单据寄至我国开证行索偿。开证行因信用证内关于货物的品质规定涉及合同,所以就通知A公司检查全套单据是否符合要求。A 公司经仔细检查单据后,发现T公司提交的单据存在以下问题:商业发票上关于货物的水分注明是5 %,而在品质检验证书内,关于货物的水分却注明是8%。根据以上情况,A 公司一方面通知开证行暂时停止承付,并请银行将暂停承付的原因通过对方银行转告T公司。同时,A公司也与T公司直接联系,说明根据合同规定,由于货物的实际水分已经超过标准水分3%,所以应相应降价3 %。数天后,开证行收到国外银行转来T公司的反驳意见。同时,A公司也收到国外T公司措辞强硬的传真,内容是要求A公司立即按照原价支付货款,对于降价问题,则置之不理。A公司多次与T公司交涉,要求其遵照合同规定降价3% ,但均遭到拒绝,A 公司强调在国外T公司所交来的单据中,商业发票上注明的货物水分与检验证书上注明的货物的水分数字不一致,已构成单据与单据不相符。请问:A公司是否有权利要求T公司接受3%的降价?分析:信用证开出来后与基础合同相互独立,即使信用证中引用了基础合同,也不受其约束。上述案例中开立的信用证虽然规定“品质以XX年签订的第XX号合同为准”,但开证行付款时应仅审核T公司的交单是否构成相符交单,如构成则应立即承付,而无须事先征得A公司的同意。T公司提交的商业发票上显示货物的含水量为5% ,而品质证明书内显示的货物含水量为8%,显然彼此矛盾,无法构成相符交单,因此,开证行可以拒付T公司的交单。虽然信用证中规定货物的品质以合同为准,但信用证开出后独立于基础交易,即使信用证中引用基础交易合同,A公司也不能以合同中的条款要求T公司接受信用证下的降价。案例分析 指定银行向开证行寄单后收到通知:单据听候处理,因为开证行“无法核对寄单面函上的签字”。指定银行遂就此不符点向开证行进行询问,开证行答复称“由于国际融资领域犯罪日益增加,我们的唯一目的是保护我们两行和我行客户的利益”。请问:上述不符点能否成立?分析:在信用证关系中银行处理的仅仅是信用证下受益人的交单,只要指定银行向开证行的交单表面上构成相符交单,开证行即承担确定的偿付责任。信用证处理的单据必须是受益人提交的单据,而不能是银行之间的往来单据。而寄单面函并非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开证行不能以“无法核对寄单面函上的签字”为由拒绝或延迟承担偿付责任。案例分析 某年8月20日开证行撤销了信用证,但没有通知受益人,受益人依然将货物装运并于当年9月30日将单据连同汇票交给开证行。在被开证行拒付后,受益人遂提起诉讼,主张开证行在撤销信用证之前应该给受益人一个合理的通知。请问:法院能否支持受益人的主张?分析:信用证是可撤销用未经保兑的,开证行没有法律义务在撤销信用证之前给予受益人合理的通知。尽管这样判决对受益人是不公平的,但这是合理的商业实务和商人的安排。尽管开证行给予受益人一个撤销信用证的通知是一项很好的银行实务,但是法律并没有将这一义务加在开证行头上,所以本案应该被驳回。 案例导入某年4月11日,内地JS 公司与香港GT公司达成一份出口合同:合同号No.94JS-GT102,货物为4950 打长袖衬衫,数量上可以5 %的增减幅度,单价USD28.20/dz CFR Hong Kong,总金额USD139,590.00,8月底之前装运,付款方式为提单日后30天适用的不可撤销信用证。经JS公司催促,JS公司于5月底收到由意大利商业银行那不勒斯分行开来的编号为6753/80210 的远期信用证,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为意大利的CIBM SRI ,并将目的港改为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最迟装运期为当年8月30日,同时指定承运人为MICL公司,信用证有效期为9月15日,在中国议付有效。JS公司收到信用证后,没有对信用证提出异议,并立即组织生产。由于生产衬衫的色织面料约定由香港GT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