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doc_第1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doc_第2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doc_第3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doc_第4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第 19 卷 2004 年第 4 期 双月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杨丽霞 ,喻学才(东南大学旅游学系 ,江苏南京 210096) 摘 要本文通过对 1994 年以来有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 7 个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文化遗产 ; 保护; 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5006 (2004) 04 - 0085 - 07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在 1972 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提出的 ,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 ,之后不断发展 ,又引入文化景观和口述及非物质遗产与之并立。本文所指的文化遗产 ,为研究需要把 3 者均包含在内 ,统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何对其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 ,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日益强烈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事情亦大量存在 ,出现了保护和开发、传承和利用等方面的辨析和论争。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这方面存在大量的文献 ,本文主要通过对 1995 年以来的规划建筑、社会科学、地理学、博物馆学、旅游学及各大学学报等类别的 60 余种学术期刊、109 篇论文的检索、统计、分析 ,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文化 收稿日期2004 - 05 - 17 作者简介 杨丽霞(1980 - ) ,女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 喻学才 (1954 - ) ,男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教授 ,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遗产保护经验的借鉴研究、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的研究、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遗产经营管理的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先进技术的研究、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及保护原则等基础性内容研究等 7 个方面。1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借鉴研究与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起步较晚 ,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尚未建立起一套立法、资金、管理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相对比较完善的保护制度 ,这样很有必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 ,借鉴国外先进的保护利用的经验 ,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使之世代传承 ,永续利用。对此 ,许多学者通过对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剖析归纳以对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 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王志芳等对美国保护线性遗产区域时所采用的一种范围较大的保护措施 遗产廊道的概念、选择标准、保护的法律保障和管理体系以及遗产廊道保护规划应着重强调的内容进行介绍 ,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启示性 ,认为我国目前需要逐步加强对遗产廊道严格完整的认识 ,完善相应的遗产保护的法规和体制 ,对于许多有实力成为特色独具的遗产廊道的地区 ,可借鉴参考遗产廊道的做法 ,进行全局性的保护规划和系统性的研究管理 ,在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的同时 ,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1 。陈淳等从国际文物保护的视野汲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对现存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作了比较和探讨 ,认为健全法制和加强公众教育是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2 。王林对我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资金保障制度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认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需要注重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同时还要加强85第 19 卷 2004 年第 4 期 双月刊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公众保护意识3 。刘金声对法国城乡规划的监管机制之一 法国国家建筑师驻省代表处制度的介绍4 ;邵勇等对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过程的剖析5 ;张恺对法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的译介6 ;王大悟对巴拿马旅游、保护、科研一体化的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 TCR) 的述评7 ; 王世仁对澳大利亚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巴拉宪章的介绍和与我国的保护方法的对比解释8 “;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提供(作者 Alexandra Marsden) 的对澳大利亚国家遗产保护机构和保护原则的介绍9 ; 贺从容对澳大利亚建筑师和建筑遗产保护的译介10 ;刘临安对意大利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概括介绍11 ;焦怡雪对英国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团体的介绍 ,认为我国目前需要加强公众的参与12 ; 赵中枢对英国英格兰遗产保护规划如何编制的译介13 ;张松从法律、政策和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对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分析14 ; 对加拿大遗产保护的实践和相关机构的介绍15 。这些研究充分说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应完善立法、资金保障、行政管理等制度 ,培养公众意识、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形成自上而下的保护约束和自下而上的保护要求的良性互动机制 ,从而对其有效保护 ,合理利用。2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及保护原则等基础性内容的研究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集多种功能价值于一体 ,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这种价值使之传承于后代 ,同时又要对其合理利用使其价值得以体现、功能得以发挥。这也就引发了文化遗产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功能、保护利用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要求、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及保护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 研究角度涉及经济学、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旅游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2. 1 文化遗产价值、功能及特性研究郑易生提出自然文化遗产具有存在价值、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现实的经济价值 ,与之对应存在 3 种利益群体即全社会成员、地区居民和开发经营集团 ,并分析了其相互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及认识误区16 。郑孝燮提出自然文化遗产的个性保护应包括性格、品格、风格的保护 ,并指出生态环境与文态环境是一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支撑或轮子 ,不能顾此失彼 ,而文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则应是保护、保留、整治、恢复以建筑为主导的环境美的秩序17 。王宁提出非物质遗产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和浓缩的民族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取代的唯一性的价值18 。张成渝以八达岭风景名胜区为例从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了文化遗产的地质学价值19 。鲍展斌、陈立旭探讨和论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功能和价值20 ,21 。2. 2 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保护历程研究阮仪三等总结了世界及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 ,认为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和深化 ,保护内容不断增添和丰富22 ,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很大的意义和重要性 ,认为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敌人是各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观念 ,剖析了当前文物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23 ,认为世界遗产保护必须符合“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4 个方面的要求24 。张成渝等对世界遗产保护中“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重要概念加以论述解析 ,并阐述了这两个原则在我国的实践和发展25 ,26 。朱兵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国的实践的研究27 ,陈立旭对我国现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中 3 个发展阶段的研究28 。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的城市建设改造的热潮使得不少城市“旧貌换新颜”,在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造及“日新月异”的发展中 ,由于认识的不到位和短期利益目标的驱使等原因的存在 ,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得不让位于所谓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造成相当一部分文化遗产在这种运动中被不同程度的破坏 ,留下了许多无以弥补的遗憾。所幸的是这种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相关的保护规章制度和办法 ,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以求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 ,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李传义分析了近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从重点历史街区和建筑群、一般性历史街区和单体建筑 3 方面着手提出了科学建构近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想29 ; 文旭涛等以旅顺太阳沟近代历史风貌区为例探讨了近代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和策略 ,提出了整体性保护与原真性利用相结合的保护观念和保护的基本思路30 ;韦亚平分析了当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两难境地中存在的问题31 ; 周俭等提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包含建筑、城镇和自然风景 3 大内容的调查、分析、研究32 ,应从城市特色的角度对建筑遗产的价值、要素进行分类86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第 19 卷 2004 年第 4 期 双月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33 ; 陶伟等以丽江古城为例分析了世界遗产中古城类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34 ; 李萱等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讨论了旧城改造中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认为城市的任何发展都无法回避经济范畴内的抉择 ,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也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 , 开发与保护就公共决策目标而言并不对立35 ;阮仪三等研究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认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 ,国家政府作为保证公共利益的行为主体制定城市遗产保护、使用、发展的准则 ,合理配置稀缺的土地资源 ,确定适宜的灵活多样性的保护政策和运作机制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保护规划应该具有保护“公共利益”等特点36 ,市场机制的引入在有利于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对此城市政府应从政策法律手段的完善、技术手段的创新、经济手段的创新 3 个方面来发挥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37 ; 王景慧等对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38 ,39 ; 张松等对历史城镇的保护目的、保护方法、利用开发、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机制及对策等问题的案例研究4047 。4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的研究文化遗产具有突出而普遍的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同时亦具有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 ,人们已日益认识到这种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开发 ( 主要是旅游开发) 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不少地方普遍的做法。在这种开发的过程中 ,由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立法滞后等问题的存在 ,出现了不少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 ,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保护开发之争。这种争论曾一度在政界、实业界和学术界此起彼伏。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目前问题的实质已不是要不要开发的问题 ,而是如何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从而使其传承后代永续利用的问题。这方面存在大量的文献 ,主要包括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保护与利用关系的研究、保护利用的机遇和挑战及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问题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张成渝等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相互关系 ,总结分析了实际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如功能分区、数字化遗产、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完善立法、加强管理等 ,从而实现遗产的合理利用 ,永续发展4851 ;王景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 3 个层次的价值及保护方法等问题的研究52 ; 张松针对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从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无形遗产保护、公众意识与地方性保护等方面阐述了 21 世纪世界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53 ; 吕舟对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54 ; 郑孝燮对加强我国的遗产保护与防止“濒危”问题的研究55 ;曲金良等对我国的海洋文化艺术遗产、三峡音乐遗产、原住民族传统知识遗产及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5659 ;张建世等对西部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6062 ;史建强等对世界遗产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的研究63 ,64 ;赵温霞等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例对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地质因素及其环境保护等具有共性的问题的研究65 ; 章建刚对遗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理想模式的研究 ,认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 ,遗产产业有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特定的经济伦理学基础 ,其可持续发展模式应实现技术性可持续、经营性可持续和解释学可持续66 ; 陈建明等对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6772 。5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问题从属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 ,由于在这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矛盾较为突出 ,故单独列出。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 ,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这种关系 ,两者能否取得双赢 ,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谢朝武等分析了我国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 ,对国内外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和评述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系统内容和研究方法 ,认为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性研究为研究系统的基础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研究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是核心 ,而以两者为基点进而扩散到旅游开发体系、行业管理体系、社区参与体系等子系统的研究73 。阮仪三等对历史名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 ,认为应从挖掘名城文化信息着手 ,进行时效保护和有效利用 ,提出了恢复原初功能、价值重现与提升、文化沿革利用和发展演绎利用四种资源利用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名城旅游资源发展规划体系74 。陶伟对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认为发展遗产旅游应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经济与文化、数量和质量 3 大关系 ,并对我国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对策75 。吴必虎等运用空间结构、87第 19 卷 2004 年第 4 期 双月刊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计量地理学理论及地理信息系统、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对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巨大需求进行了研究 ,进而论证了在我国对世界遗产地加强保护的必要性76 。魏小安等对遗产保护、开发与旅游发展相互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市场化和地方化发展走势及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资源公共化、运作市场化、部门管理功能化、综合管理属地化及福利大众化的五化思路77 。阮仪三等研究认为遗产的特殊性要求对旅游发展做出限制和规定 ,按遗产保护为先、旅游发展并行的原则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寻求发展的“双赢”,提出在遗产管理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建立合作模式78 。谢凝高对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关系问题的研究79 ; 陶伟等对世界遗产地旅游研究进展的研究80 和“世界遗产地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81 ; 范凌云等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等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8287 ;冯年臻等对清代文化遗产与辽宁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研究88 ; 李蕾蕾等对工业遗产旅游、遗址旅游、古城镇旅游、遗产型目的地遗产保护和旅游营销等方面的案例研究8995 。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到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自然灾害、违法采掘、过度开发、无序建设、旅游超载、历史风貌和外围环境破坏、居民背离原有生活方式及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等问题 ,认为应结合我国的国情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从思想观念、科学规划、管理体制、法规制度、宣传教育、保护技术及资金保障等方面来着手解决。6文化遗产经营管理的研究王兴斌在比较分析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国际模式的基础上 ,根据旅游服务的特殊性提出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96 ;徐嵩龄研究认为“四权分离与制衡”存在不合理性 ,认为遗产区内的“遗产的旅游展示类服务”具有公益性 ,应进行非营利性经营 ,遗产区外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行、住、食、购、娱等) 应交由周边社区和开发经营企业进行营利性经营 ,当遗产区内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事务规模较大时 ,可以特许经营方式交由非遗产单位进行营利性经营97 。庞爱卿等将激励理论用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 ,认为将自然文化遗产资源除归属权外的其他权能都交给地方政府是激励地方政府保护资源的最好方法 ,而地方政府对企业保护资源的激励约束则可体现在合同的长期性和对企业资源开发规划进行审批及环境保护资金的提取等方面98 。徐嵩龄对黄山遗产管理模式的研究 ,认为黄山模式的意义在于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遗产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 ,较好地解决了遗产管理费用问题和对当地的经济贡献问题 ,但作为一现代社会的世界遗产管理单位 ,黄山正面临着命运攸关的挑战99 。苟自钧研究认为中国的遗产经营要政企分开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走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专业化经营管理之路100 。2001 年 12 月中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国际会议 ,与会者就遗产管理的宏观管理、风景名胜区的政府管制及遗产保护等相关问题提交了自己的相关研究论文101 。罗佳明对中国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102 ;张晓从景区开发经营权出发对遗产资源的产权进行了研究 ,认为遗产资源公有产权有存在的必要性 ,拥有开发经营权实际上拥有了遗产资源的使用权和占用权 ,这在实质上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有产权性质 ,且可能进一步形成分割遗产资源的利益主体 ,会对我国的遗产资源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103 ;杨锐对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战略进行了研究 ,认为中国遗产管理存在认识、立法、体制、规划、技术、能力和环境七个方面的不到位问题 ,提出了四项战略:科学为本、全面创新 ,上下启动、多方参与 ,三分结合、集散有序 ,一区一法、界权统一104 ;童登金从完善立法、理顺机构、经费保障等方面对加强遗产保护管理的研究105 ;袁志鸿对京都道教文化遗产的经营管理的研究106 。7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先进技术的研究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化和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先进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 ,如可视化、虚拟现实、信息管理及网络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文化遗产的存档、管理、信息交流和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已成为国外历史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新方向和必然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事于这方面的研究。发达国家多以国家政策主导、以公共资金启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建设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1998 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签约合作建立“数字化虚拟洞窟”,2000 年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签约合作进行“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目前秦始皇兵马俑亦已由微软研究院等单位开始遗产数字化研究。杜嵘对虚拟遗产作了概括地介绍 ,以多学科的视野 ,从文物和历史遗产、古建筑、历史城市和历史地段三方面对虚拟遗产在历史遗产保护和发展88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第 19 卷 2004 年第 4 期 双月刊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对此作了探索分析107 。胡伟等综合介绍了数字化遗产中相关的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遗产数字化的工作情况 ,认为遗产数字化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是遗产保护的必然发展趋势108 。董卫等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的硬件、软件、数据、使用者及使用方法 5 个主要组成部分为内容对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作了介绍 ,研究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使用 Arcview GIS软件存在可行性 ,并以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为例对给予该技术的保护规划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109 。8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现状分析和前景8. 4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是一持续性的工作 ,一方面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 ,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和大量研究人员的参与 ,一方面普及性和全民性也不容忽视 ,需要全民遗产意识的提高和公众的普遍参与 ,鉴于此 ,很有必要将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普及全民遗产知识 ,并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等对遗产保护技术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水平 ,进而指导文化遗产利用的实践。 参 考 文 献 1王志芳 ,孙鹏. 遗产廊道: 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 . 中国园林 ,2001 , (5) :85 - 88. 2陈淳 ,顾伊.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J . 复旦学报( 社会展望综上所述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 ,研究内容亦相当广泛 ,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效 ,但对比国外的研究状况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开拓、发展和完善 ,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研究集中于城市发展、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而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论技术方面的研究很是薄弱; 另一方面这些集中的研究虽然数量众多 ,但相当一部分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论述 ,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学科背景也比较单一 ,研究内容多局限于有形的文化遗产 ,对口述及非物质遗产涉及颇少。对此 ,在以后的研究中 ,以下几个科学版) ,2003 , (4) :122 - 129.3王林. 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比较J . 城市规划 ,2000 , (8) :49 - 51.4刘金声. 法国对城市规划和遗产保护的监管机制:介绍法国国家建筑师驻省代表处J . 国外城市规划 ,2003 , (4) :47 -48.5邵勇 ,阮仪三.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 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 J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 (3) :57 - 60.6阿兰 ,马莱诺斯; 张恺译. 法国重现城市文化遗产价值的实践J . 时代建筑 ,2000 , (3) :14 - 17.7王大悟. 巴拿马旅游业 TCR 行动计划述评 兼析生态旅游和遗产旅游概念的内涵J . 社会科学 ,1999 , (7) :11 - 15.8王世仁. 保护文物古迹的新视角 简评澳大利亚巴拉宪方面有待深入:8. 1研究要结合我国的现实 ,吸收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 ,在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 ,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和策略方面 ,对具体的可操作性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加强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